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思考(就业局曾乐)

时间:2019-05-15 00: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思考(就业局曾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思考(就业局曾乐)》。

第一篇: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思考(就业局曾乐)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思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比去年多出22万人,较5年前更多出110多万人。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突出表现为供求结构性矛盾不断增强,“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这是社会就业环境高等教育制度及毕业生自身原因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本文进行就业问题成因、我县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效及思考,建议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做法成效、对策思考

一、就业问题成因

(一)毕业生待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总量的增大,是近几年高校扩招的成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进一步增大。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比去年多出22万人,较5年前更多出110多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据此预计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造成就业难度逐年增大的局面。

(二)高校教育制度存在弊端。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却不很匹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一方面表现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上,高校盲目扩张发展,致使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带来了学校无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无特色等弊端。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较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层次和定位不清晰。按照人才培养应符合“金字塔人才结构规律”,只有少量的为研究型人才,更多的为技术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却是趋向于倒金字塔型人才培养结构。大多数学校盲目升格或追求高层次,中专(技校)升格专科,专科升格为本科,本科院校不断争取硕士点、博士点学科从而造成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就业竞争优势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就业指导服务及管理客观原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人才机构对政策严格执行,但是在政策操作过程中也显露出客观原因,就我县而言,工作人员力量薄弱、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对我县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的掌握有待加强,如我县绝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没有与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挂钩,高校毕业生对办证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情况的总体掌握。

(四)社会就业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一方面表现在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用人标准不切实际,在招聘人员时,盲目追求应聘者的学校、学历以及证书奖励。有的对高校毕业生的户籍、性别进行限制,大大伤害了毕业生的自尊心。“关系学”在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渗透,使就业环境变得复杂起来,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紧缺的是技术或者有经验的人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包容性,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如我县企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紧缺工种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的需求不大,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比较缺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企业环境和待遇也未能达到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

(五)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影响择业。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择业观陈旧,期望值偏高。许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缺乏到艰苦环境去磨练的勇气。“铁饭碗”和“官本位”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毕业生就业选择;许多毕业生功利主义、攀比心理严重,求职时一味追求体面的地位、丰厚的待遇、安逸的环境。毕业生就业选择单位时的“不理性”,极易造成“有业无就”、“无业可就”的现象。另一方面是近些年的高校毕业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依赖心理强,一旦求职受到挫折就不知所措,造成有些高校毕业生心理素质差。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注重社会实践锻炼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自身综合素质不强,欠缺具体工作岗位对某方面素质的要求。

(六)高校就业就业指导效果不佳。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二、我县就业帮扶的做法及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些高校毕业生通过政策引导,逐步改变了就业心态,从大城市转向基层和企业就业。

从我县基层和企业就业政策的落实状况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就业压力,为基层单位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一)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推动我县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我县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3年的见习工作实践期,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累计共招录112名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各公共服务岗位上工作,其中2014年公开招录了26名大学生到人社、财政、民政基层岗位工作。

(二)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具体承担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设立青年见习岗位,接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见习。我县现有1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青年见习岗位给高校毕业生。分别是新干电视台、新干县巴姆博生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干县华兴箱包有限公司、大禾工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西新天洪医药有限公司等。2015年接纳8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三)营造良好创业环境,鼓励我县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新干县围绕箱包皮具特色产业,依托箱包皮具生产基地和电商平台,加快建设省级新干县大学生(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使各项硬件设施达标。更好地帮助高校毕业生通过“新干县大学生(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创业梦想,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给予各项扶持政策服务和补贴。今年已吸引50多名大学生(青年)报名登记入驻,可带动其他人员就业近200人,同时吸引了抚州、峡江、丰城等周边县市大学生(青年)来此创业。

(四)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为补充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县始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开展事业单位招聘工作。

(五)切实加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认真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摸底工作,组织对在家待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建立专门台账,纳入失业登记管理体系。每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为有培训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创业服务,并积极提供小额担保创业贷款,由县财政全额贴息,及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六)开展各类招聘活动开展“送岗位”服务。春节期间人社局举办了3场主题鲜明的大型招聘会,今年县就业局将在县城及乡镇每月定期举办三场招聘会,共计划增开招聘会24场,现已在县城步行街及七琴镇举办9场招聘活动;14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今年将开展 “区域”、“季节”和“下乡巡回”招聘活动52场,目前已举办13场,给高校毕业生“送岗位”。

(七)利用“三网一报”宣传。充分利用新干“就业创业网”、“新干微就业(xgldjy)”微信公众号平台、“新干就业局服务企业”QQ群及《新干就业报》等平台,加强与企业及大学生求职人员线上线下的联系互动,帮助企业第一时间实现与大学生求职者的沟通联系,免费为企业刊登招聘用工信息,推荐专技人员和熟练工到企业就业。截止今年9月底,“新干就业创业网”已吸引136家企业注册网站,155名求职者注册,每天均有企业发布最新招工信息,一些大学生求职者通过网站找到了合适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有1400余人关注“新干微就业”公众微信号,文章点击量均在三位数以上,其关注人数每天都在攀升,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公众微信号文章,提供最新就业信息;“新干就业局服务企业”QQ群已吸引100多家企业加入,平均每天有2-3家企业发送招工信息,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各类用工信息向社会发布;已发行55期《新干就业报》,每期2000份,每期报纸提供100多个最新的招聘岗位。

三、对策思考及建议

(一)抓好政策落实督查和宣传。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氛围。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开展就业创业政策进校园、进企业、社区(村)等活动,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其家庭、用人单位充分了解掌握就业政策、意义。全面落实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

(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宣讲,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力争实现大学生创业人数和比例有明显增长。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

(三)建议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结构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构建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社会人才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接轨,并重视学生理论教育的同时,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四)进一步形成工作机制合力。全面梳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在内的各项业务,逐步实现业务办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市场和公共人才服务市场的整合力度,形成资源整合优势,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信息化系统。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五)建议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思想。宣传和树立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艰苦边远地区以及中小企业就业和创业的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促进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新干县就业局 曾乐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摘 要】当前,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通过对就业难原因进行探析,提出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和毕

业生应积极配合,采取相应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国家、学校和个人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历来为政府和公众所瞩目。从政府的角度看,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是教育资源最佳的利用,是国家快速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从学校的角度讲,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学校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个人而言,这是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从1993年开始试行并轨招生、缴费上学制度到1997年全国高校全面并轨.毕业生分配制度也随之由原来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办法逐步被“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所代替,继而全面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大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概念已成为历史名词。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把大学生这一重要人力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重要和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已成一个现实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历程

(一)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的历程

从西方国家就业指导的发展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与具有普遍意义的就业指导在共同发展中经历了从一致性到有所区别的过程。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与社会普通成员的职业指导与“就业安置”是同义词。到60年代初,人们已认识到:学校的职业指导不能只限于择业期的安置。以金兹伯格和萨帕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派创立了“帕森斯的理论”.他们认为:高校的职业指导不是学生毕业时才有的一个临时性的事件,而应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美国学校的职业指导于60年代初期就正式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并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其它国家的就业指导受美国影响较大,但借鉴中也有创新。例如,1958年日本文部省发布的训令指出,学校的职业指导统一使用“出路指导”或“出路教育”:前苏联从开展学校的职业指导活动开始,就创造性地借鉴了美国的经验,用“职业定向教育”来表达学校的就业指导.其教育行政部门多次指示,把职业定向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我国港台地区一般称为生涯指导,同时开展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辅导活动。[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发展及现状

我国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年。当时的清华学校就开展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活动.并且成立了相关的机构,随后其它学校也纷纷效仿。为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整体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了“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根本不需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6年起高校开始试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学生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全部由高校派回生源所在地,由当地政府安排就业,此时,高校也没有感到就业的压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0世纪80年代末

期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工作发展迅速,有关就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类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课程。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不久又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凡此种种举措为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了舆论宣传、政策法规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准备。从1999年起,逐步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提出将毕业生就业率定为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将这一指标公诸于众,要求各高等院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中心来调整学校的招生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就业方法等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如果大批量不能就业.学校就无法取信于社会,优秀的高中生也就不愿报考,生源质量不高又必将影响到毕业生质量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一旦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将直接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事关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探析

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人为因素,主要原因如下: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迅速扩大,毕业生供给量大幅度增加,从全国范围来看,2002年全国高校

毕业生人数还不到150万.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175万人。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

对记者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2]也就是有30%(167.7万)的大学毕业生没

有找到工作,加上2009年全国高校新增大学毕业生611万,那么2009年要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将突破778.7万大关。可以看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在继续增加。

(二)社会吸纳毕业生能力减弱

从总体上来讲,就业的难易直接与社会提供的职业岗位多少有关系,而社会职业岗位的提供,又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城镇人口增长迅猛,城镇失业率逐年递增,加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工作,从而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冲击;其次,以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和吸纳者。由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企业转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较多。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应下岗的人数增加,安排企业内部富余人员的任务繁忙,进而影响了接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再则,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压缩了公务员数量,各事业单位也逐步开展“减员增效”。所以,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持续减少。据原劳动保障部统计,近年来每年在城镇要求

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大约在2 400万人,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 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4_。从理论上讲,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才50%左右,而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今后几年解决高校毕业生总量、消化增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

(三)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矛盾

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错位是导致高校毕业生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关联。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周期是4年。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至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5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 ;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当前,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的程度较为严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即使市场上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早已人满为患,但很多学校的这些专业还在继续扩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如此之快,而现在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机制,以及学科建设却明显滞后。据调查,“长线专业年年剩,短线专业年年缺”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由于高校专业招生制度、专业设置滞后.而且专业教育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效果。

(四)用人单位准入门坎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在接收毕业生时.已从过去的“数量型”转化为现在的“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化为“挑肥拣瘦”。

1.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学历越高越好。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

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影响。

(五)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落差大

1.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的束缚,“官本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只有到了国家党政机关.当名国家公职人员吃皇粮才算不辜负自己和家

人,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2.怕苦怕累。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相当多的毕

业生是希望留在大、中型城市,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好的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人才匮缺.各

级政府每年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到内地、沿海招聘人才,但都很少有人主动问津。更有甚者,一些

西部地区生源也不愿意回去工作。他们宁可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家乡建设。

3.一些毕业生依赖思想严重。一种是依靠学

校,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有义务提供一个好的就业岗位,“进了大学就等于有了生活保障”,缺乏学习

动力和参加实践的自觉性,等待学校分配工作:另外一种是过分依赖父母及社会关系,缺乏进取精

神和责任感,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毕业,只等父母找好工作单位去上班。

4.一些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一是基础知识

掌握不扎实,专业水平、业务技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没有工作经验,更不能联系实际;二是思想素质差。“大的干不了。小的不愿干”,既希望事业有成,又贪求安逸,缺乏诚信,没有脚踏实地的品质。这些都是当前用人单位不愿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就业,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因为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主渠道。对社会底层人群而言,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如果大批普通家庭发现对子女高昂的教育投资换来的是“毕业就失业”的结果,容易影响社会和谐。[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国家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现有的劳动、人事、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也刚刚起步,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市场机制调节就业的方式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与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能等待国家和社会先解决上述问题,或者放任学生,任其自行解决,因为毕业生作为学校的终结产品,其就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教学、发展等许多问题[s-。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

1.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导和宏观调控的力度。教育部每年都要公布一项指导性的就业计划,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与法规。同时重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对那些只顾个人私利、擅自毁约、不按就业合同办事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和经济制裁。

2.加强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切实扩大用人单位的人事自主权。

3.建立全国统一的一流的就业信息网,定期公布全国各地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这样,既有利于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也有利于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进行选择。

4.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公平就业法》。努力克服就业的“代际效应”,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

平、公开、公正竞争,通过法律手段避免不正当择业行为的出现.尽可能地为高校女性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5.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而是长期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东西部二元分化造成的结构困难,使高校毕业生走向西部、基层就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在西部、基层就业的回报与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入不成比例,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的就业困境是市场渠道不通畅。要使高校毕业生真正进入城镇、基层、农村、西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以及自主创业,必须扫除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障碍,将政策导向落实到制度保障,才能使各种倡议不流于12I号。f-~-)m人单位应采取相应对策

1.用人单位要主动向毕业学生介绍自己单位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情况,也可

在高校相应专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制度。既使学生增进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也使用人单位有的放矢地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2.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合理使用人才资源。用人单位要从自身实力、发展潜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毕业生发挥最佳效能.而不应只追求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生,造成人才浪费。

3.为学生提供参加见习、实习的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增加.又能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招聘工作打下基础。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身不足而弥补的机会。

(三)高等院校应采取相应措施

1.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

2.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树立既有专业性,又能通用的人才观。

3.设立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常设机构。开展就业指导与实训,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信息量多而广.毕业生双向选择的余地较大,签约率相应也较高。

(四)大学毕业生应持的就业态度

1.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打破“一次分配定终身,从一而终”的陈旧观念。

3.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毕业生能否掌握主动权.关键还是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

第三篇: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

姓名

(山东医专 医学基础部 临床医学专业 10级临床-班 电话----------)

摘要:目的了解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评价两个专业的课程和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就要求对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本文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3个方面,对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应当在社会大力支持、学校正确导向和学生积极配合的基础上,提高医学生工作能力、基本能力和求职能力,并调整其就业心态,从而解决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 医疗改革 能力培养 就业心理

从1999年开始,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连续扩大招生,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3年起大幅增长。同样,医学高等教育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招生人数以每年10%445.[ 2]周礼生,沙绍轩.关于医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J ].医学教育探索,2004,3(1): 41109.[ 4 ]朱森林.医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新医药,2003,2(7): 11350.[ 6]杨秦,姜鹏,陈敏.专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影响研究[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9365.[ 8]李卫衡.医学生就业与综合素质教育[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5): 9997.[10]赵世鸿,刘锦.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瓶颈现象”成因探析及对策[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2888.

第四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XXX科技大学就业指导课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班级:10011210学号:10011210Xx姓名:xxx

[内容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80多万的记录。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当前,就业指导课已经列入各高校的必修课,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就业现状以及各种应对就业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压力与机遇对策思考

[正文]: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不乐观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2012年高校毕业生680万人,比2011年608.2万人,增加70多万人。我们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当中,就业的形势应当说还是非常严峻的,就业工作也是非常的艰巨„„要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其实上,今年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大环境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难度远高于其他人群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有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话,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由于就业不易,2011届本科毕业生中有更多的人选择了继续读研而非参加工作,选择读研 1的比例较2010届增加了2.5个百分点。2012年高校毕业生680万人,比2011年608.2万人,增加70多万人。

以上数据显示表明: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首先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是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其二,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诸如就业环境还不够宽松、公平,企业用人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等等。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要解决当前以及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针对今年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央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第一,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政府在行动中要有多种措施以应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和法制化的各级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就业。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

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此外大学毕业生也要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2.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而不挑选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敲响我们的警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抗挫能力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严峻,但我们也要看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只有在政府政策疏引、学校教育培养结构调整、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的树立、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综合引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2]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第五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的探讨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就业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鼓励创业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229-01

随着高校扩招的实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社会就业的总需求并没有随之增加,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成因

(一)人才供求关系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扩招政策也已实施一个阶段,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重。但同时,就业竞争最激烈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都造成了对人才需求的下降。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二)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方面存在误区

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误区。在同等学历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名校的毕业生,有的甚至为了“有面子”,即使对技能、学历等要求不高的岗位也会要求硕士学位。

(三)高校的专业设置与求职领域不匹配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经过长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的规模仍有差距,高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层次结构仍有待改善。而由此产生的则是一部分专业招生的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平衡,而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却出现滞销。

(四)高校就业指导力度薄弱

我国高校进行全面就业指导的时间仍然很短,且就业指导普遍停留在找工作的指导,缺乏对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对调整学生就业心态、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方面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五)毕业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就业形势、就业需求等的认识不够,在择业时多数仍然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及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即使这些城市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毕业生也想先停留下来,慢慢寻求机会。这一方面不断加剧了这些城市的就业竞争,也导致了地区之间人才供应的进一步失衡。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对未来的期望过高,而就业能力却无法支撑自己的梦想。有的毕业生则盲目攀比,或眼高手低,不能接受现实,从而导致就业难问题的加重。

二、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要高度重视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内需,持续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刺激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就业需求才会旺盛,这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另外,要完善就业政策,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坚决杜绝就业竞争中的不良现象。

(二)更新就业观念

各用人单位要量需用人,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员聘用工作,使高校毕业生才尽其用,充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避免人才浪费和闲置。

高校毕业生更要认清就业形势,从自己的能力和理想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合理定位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观念。此外,还要正确认识就业的地域性。机会不仅仅存在于大城市,广大基层、西部地区等就业空间及发展空间非常大,实践证明许多优秀人才正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

(三)高校就加强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对接

高校应完善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保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高校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要强化人文精神、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高校还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畅通就业信息采集渠道,切实建立起就业联络员制度。高校应定期把专业情况及生源情况及时向用人单位进行通报,做好沟通。把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及时通报给毕业生,使他们有的放矢,提早与用人单位联系。

(四)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从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规划、择业能力、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开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职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引导他们顺利就业。

(五)鼓励自主创业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社部门应每年定期举办创业培训班,促使高校毕业生有机会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业与就业能力。应注重对学生就业与创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充分利用创业导师资源,为有创业意愿、创业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帮带服务。对自主创业者,符合条件的为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07).[2]张炳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8).[3]雷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责任编辑:杨柳

下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思考(就业局曾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思考(就业局曾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