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方人物周刊:中国小品20年
赵本山——“我有点害怕了,怕砸自己的牌子。1990年,从我第一次上春节晚会开始,14年没有间断过,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冲力,没有压力,现在完了,一想到春节晚会就哆嗦。” “春晚早晚会把小品逼死。”
范伟——“现在表演小品压力特大,怕失去观众,站在台上的感觉越来越不自信,有几十秒大家不乐心里就急。很浮躁,很功利。”
宋丹丹——“小品必然会走下坡路,是不是会灭亡我不知道,小品实在太难了,反正我是提前不演了。”
“乐感文化”,这是学者李泽厚对中国文化的一个论断。某种程度上,小品和小品演员在中国的广受欢迎,为李先生的观点做了一个例证。
从1983年王景愚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狼狈”“吃鸡”开始,小品已风行了二十有年。在这二十年里,这种即兴式的演员训练方法,经由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这一拥有世界上最大观众群的综艺节目的无限放大,已取代了有百年历史的相声,成为最受中国民众热爱的大众娱乐样式之一。
一大批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演员,甚至是来自草根的民间艺人,因此而“鲤鱼跳龙门”,赵本山、赵丽蓉、宋丹丹、范伟——一跃而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
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之一。
三两个演员,寥寥数分钟,演出得是否精彩,居然成了衡量当年春节联欢晚会是否受欢迎的重要评价指标。
是何种原因,使小品、小品演员具有了如此巨大的魔力?
在本刊编辑部看来,小品曾有过的火爆,其实更多是扭曲的繁荣。著名漫画家廖冰兄说;中国漫画死了!和漫画、相声艺术一样,小品,同样存在着深刻的生存危机:当讽世、批评社会的功能退隐,小品只能插科打诨、为搞笑而搞笑时,演员就成了丑角,小品也蜕变为小丑的把戏。(小品审查)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品是持续繁荣,还是走上了下坡路?是生还是死?其实是个不必注意的伪问题。
人民需要娱乐,没了小品,仍然会有和大众有着亲切精神联系的新的喜剧样式浮出。
本期杂志到达读者手里时,已是春节前夕,愿这组报道,能给节日前的您带来些许轻松和快乐。
大腕们的小品故事王景愚:道具哪去了?
王景愚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吃鸡》这个哑剧小品是他在60年代随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到广东演出时业余创作出来的。
1962年的冬季到第二年春季这个阶段,他到了广东,住在百花园宾馆,吃饭的时候所有的菜都是鸡,今天是莴笋罐焖鸡,明天是豆腐罐焖鸡,后天是菠菜罐焖鸡。那鸡还不大好吃,嚼不烂,有时候弄个鸡腿在那儿使劲拽,拽得好长。
戏剧学院的学生有一个观察生活课程,在生活中观察感兴趣的人物,然后模仿,这就叫小品练习。王景愚看大伙儿吃鸡的形态有趣,就跟着学,后来就有了《吃鸡》。
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王景愚准备表演《吃鸡》。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实物,他在那比划比划,大伙儿会看不明白。演出前有一天开会,王景愚提出困难,大伙儿的主意是,先买只具体的烧鸡。
演出马上开始,王景愚到处找,道具哪去了,冷一瞥,姜昆在角落里正吃烧鸡呢。
宋丹丹:真假肚子?
1990年元旦晚会上,我和黄宏一起表演《超生游击队》,没想到一下会变得那么红,真是让我觉得一夜成明星,好像新年晚会完了,第二天早上走在大街上,所有人见了我都会说:“这不是宋丹丹嘛。”我是体验过一夜成明星的这种感觉的。
在《超生游击队》里,我是一个孕妇的形象,大家都说:瞧人家宋丹丹演啥像啥,孕妇演得真是不错。他们不知道,那肚子不是用棉花包垫起来的,我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孕妇。
黄宏当时找我合作,我说我演不了了,怀孕了,大肚子。他说正好,正好你还不用装假肚子了。
赵本山:等了25年
1957年,赵本山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的一个小村庄——莲花村,5岁时母亲病故,8岁父亲去了北大荒,孤苦无依的赵本山和盲二叔赵德明相依为命。
从小,赵本山对二人转有着一种特殊的痴迷,为了看一场二人转演出,有时他和盲二叔要翻山越岭地赶路赶上三四个小时。
1982年,25岁的赵本山遇到了改变人生命运的一个机会,在拉场戏《摔三弦》中扮演一个盲人算命先生。
这个形象跟二叔一模一样。他很了解叔叔,包括他的生活、习惯,也包括他的内心。仿佛早前25年的生活都在为这一刻作准备。
《摔三弦》参加辽宁省曲艺调演一举获得头奖。他从西丰县剧团的一个业余演员正式调到了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就这样,赵本山拄着盲人探路的马竿,沿着辽北的山间小路开始了他的探索之路。
后来,赵本山多次说,这个戏成全了他一生。
赵丽蓉:练字
为了在《打工奇遇》的结尾出个新,赵丽蓉决定练习悬腕写毛笔字。
当时,赵丽蓉就告诉巩汉林的妻子金珠:“儿媳妇,我有这想法,你看让汉林给我写几个字,我回去练练,但你别说这事,我先偷着练,练成了咱算,练不成那咱就放弃哎。”
离春节晚会直播只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编导们对她能练好悬腕毛笔字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她每天在家里练,光报纸练了有七八十斤,晚上睡着觉想起来,就写,写得地上、铺的、墙上挂的全都是。
“就那几个字,门上、窗户上都拿橡皮膏贴上,后来我给她弄了几块板子,都给搁在板子上,拿橡皮膏一粘,搁那写。”赵丽蓉的儿子盛大鸣回忆。
“她练了一个多月,完了,挑了几张,拿到宾馆让那作者看,大伙和作者都特吃惊,就没想到写这么好,而且要悬腕写,站着写。”
巩汉林:如此母子
1991年巩汉林和赵丽蓉合作第一个小品——《母亲的心》,在小品里,他们扮演一对母子,此后就一直母子相称。
过了一年,有导演找巩汉林拍一部电视剧《而立之年》,他决定不参加春节晚会了。为了说服巩汉林,赵妈给他来了电话:
“汉林,听说你接电视剧了?”
“是。”巩汉林轻声回答。
“那咱娘俩不合作了?”赵妈接着问。
“妈,不是,我真是觉得这部电视剧的剧本好。”
“你真是感觉那么好,那你好好排,这边你就别想了。”
听赵妈这么一说,巩汉林心里真是别扭。
最后,准备拍戏了,开机仪式也开了,鞭炮放了,饭也吃了,第二天就开拍了。可这位导演突然腰间盘突出,一下只能卧床休息,他把巩汉林叫到床边,“汉林呀,这是天意,你去参加春节晚会,过完年,咱们再开拍”。
范伟:看看我的猫步
春节晚会的反应不应该是这样啊,这么淡啊。范伟心想不对,《牛大叔提干》上春节晚会之后,怎么一切如旧。人家介绍他时,说这是春节晚会跟本山一起演那个胡秘书的。紧接着96年《三鞭子》,97年《红高粱模特队》,戏份不是很多,反应平平,一直是可有可无的搭档。
《红高粱模特队》之后,他一次去贵州电视台表演。台里接机的小伙儿扮成机场工作人员,呵斥他:“你的证件出问题了。”“不会吧”,范伟惴惴不安,“我是来参加电视台表演的。”小伙子接着说,“上电视,怎么没在电视上见过你”。对于这样的说法,范伟深信不疑。
为了赶紧脱身到电视台,范伟想了一招,“我在这里走台步,你看看我是不是演员,行吗?”
郭达和蔡明:亏了你
郭达、蔡明第一次合作是在1990年第3期《综艺大观》中,此后,他们在《综艺大观》节目中共表演了50多个小品。从1993年开始,这对搭档又出现在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推出了《黄土坡》、《越洋电话》、《父亲》、《机器人话》、《过年》等一批作品。
从1990年到现在,郭达、蔡明合作了整整15年,表演了近100个作品。
郭达表演时厚道一些,而蔡明机灵,张扬一些,两个人的这种性格上的反差明显,但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产生很好的喜剧效果。
郭达曾说:“和蔡明合作,是我小品艺术生涯的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没有蔡明,我也许不会成功,也许也能成功,但就是另外一条路了,可能会来得晚些。”
潘长江:道袍你撑得起吗?
“穿上厚厚的靴子,拿上非常漂亮的扇子,画上非常俊俏的脸蛋子,小扇子一摇,在台上,神采奕奕。”
潘长江从小就觉得应该这么生活。不幸的是,他长成了一米六零的身高。当时他到各个院团去考试,文艺团演员说,“你个儿这么矮,道袍都撑不起来。”
“反正一堆一块往那一放,一米六零的个子,长了一个谁看谁烦的面孔。”潘长江这样描述自己的尊容。
他爸说,“儿子你要想干这行,那你干脆改行当,唱武丑,唱小花脸,这个比较适合你。”
1993年春节晚会上,歌舞小品《桥》让潘长江走到了全国观众面前,人们记住并且喜爱上了这个来自北国的能歌善舞的袖珍笑星。
在舞台上潘长江的搭档都是至少高出他一头的美女,一高一矮,一庄一谐,往那儿一站就是一个喜剧反差,小巧的身材被他夸张成了独有的特色。使潘长江成为了小品演员行列中很特别的一个。
他有一句舞台名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浓缩的都是精品”。
春晚推手小品
1.1983年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共起用了三个小品:《逛厂甸》、《吃鸡》、《弹钢琴》,小品首次在电视上亮相。《虎妞阿Q逛北京厂甸》,表演者是斯琴高娃和严顺开。《
吃鸡》的表演者是王景愚。强烈的喜剧效果使《吃鸡》成了1983年春节晚会上最夺目的喜剧小品。中国的观众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春节晚会,什么是喜剧小品。
2.1984年的春节晚会上,出现了人们公认的小品史上的开山之作——《吃面条》。这个小品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主题。陈佩斯和朱时茂这对搭档随之一夜红遍了大江南北。此后几年里,他们几乎成了小品的代名词,他们的作品占据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喜剧小品舞台,这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冲击波,北京、陕西、天津等各地的小品赛事纷纷涌现,掀起了小品的“全民普及”运动。
3.1987年,郭达的《产房门前》在中央台春节晚会上一炮打响,成为全国观众关注的热点。《产房门前》是中国小品舞台上的第一个方言小品,标志着陕西小品进入北京,这比东北方言小品进入春节晚会的时间早了整整三年。郭达、杨蕾、杨新鸣、刘远等人是陕西小品的领军人物。
4.1989年春节晚会,赵丽蓉、侯跃文表演《英雄母亲的一天》。在北京本土,继陈佩斯和朱时茂之后,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小品演员。王景愚、游本昌、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宋丹丹、蔡明、赵连甲、侯耀华等等。以戏剧学院单一的训练片段为基础,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为己用,二十年来,北京小品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5.1990年可以算作是东北小品的“元年”,这一年,两个重量级小品在全国引发了东北热,那就是元旦晚会上黄宏的《超生游击队》和春节晚会上赵本山的《相亲》。继赵本山黄宏之后,一批虎虎有生气的东北演员:潘长江、巩汉林、高秀敏、范伟等也相继登上春节晚会的舞台,从此东北小品占据了小品的半壁江山。
6.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涌现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比如1990年的《超生游击队》,1994年的《打扑克》等。从小人物身上折射出大主题,让人感到了小品不小。
7.1993年,在春节晚会上的小品节目增加到了6个,开始超越相声,这种局面也一直延续到今天。2004年春节晚会6个小品的长度是70分钟。占了晚会总长的1/4。
张颐武:中国小品的沧桑之变
今天,小品成为了塑造中国人精神想象的重要文化力量。
小品其实是戏剧学院的一门表演训练课,是一种西方的艺术训练方式。1983年王景愚的《吃鸡》、游本昌的哑剧小品,到后来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等一系列作品,其实都带有学院派表演训练的特点。
来自铁岭的民间艺术家赵本山,用一种完全本土化的方式来表演小品,取代了原来话剧演员的学院式的小品表演风格,使这种民间艺术成为中国主流的文化形式——最民间的,最土的艺术形式成为了最大众的娱乐方式——这是中国小品的沧桑之变。
这种沧桑之变的背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更迭,人们不需要悲情、重负和高雅,不再需要历史的沉重。赵本山的小品就是一种纯粹的娱乐,用完全没有重负、最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经济时代人们的欲望。
经济化进程中需要一种艺术形式来释放压抑和紧张感。人们实实在在喜欢这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搞笑,也有深意,很好地表达了我们的欲望。所以,几乎各个阶层都喜欢这种艺术。
中国小品二十年的历史,就是民间艺术家取代学院派话剧演员的历史。
二人转,一直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现在则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力量。赵本山也由一个民间艺人转变成为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象征。
随着电视的“晚会时代”的没落,小品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但它并没有衰落,而是转化了,你甚至在南方小城市的夜总会都可以看到东北小品。小品也越来越延伸了品牌。比如《刘老根》和《马大帅》,其实就是赵本山的东北小品的延伸。
有趣的是,刘老根的故事其实完全契合赵本山的人生经历,也契合了东北小品取代学院艺术的沧桑历程,是一种独特的全球化时代的本土化文化形态。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二篇:南方人物周刊:任正非的非常道)
南方人物周刊:任正非的非常道
任正非(陈禹 图)
**起于任正非的华为帝国。
这家被称为中国最神秘的通信制造企业,因为一场大规模员工辞退行为而被聚焦——普遍认为,这是为了规避2008年1月1日即将生效的《劳动合同法》。
这是一部备受关注的法律。最保守的估计是,中国的劳动者数量为1.5亿人。如果包含农民工在内,这一数据可能达到3亿。
这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法律。立法应该更理想,还是更现实?学者们为此争论不休。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向劳动者倾斜的“善法”,具备强大民意基础,亦被很多人寄予厚望。
不过,法律能否得到有力执行,尚需要观察。“单纯从契约法角度分析,中国的劳动契约法是最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劳动者的权益是最高的。”西北政法学院副教授谢德成,《劳动合同法(草案)》课题组专家之一说。
而年底辞工潮的盛行,也提醒我们,如经济学者张维迎所说,“从世界各国的实证研究来看,很多美其名曰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最终给劳动者带来的是伤害。”
任正非的非常道
本刊记者 张欢 实习记者 饶智 发自深圳
最神秘的通信制造企业
大概每一个想和外界沟通的中国人都离不开这家公司。如果你想打电话,需要程控交换机、动动拇指发发短信离不开电话预付卡和基站服务,想上网冲浪,不能没有路由器……
在中国,这些产品大多是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总部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田的这家公司,在中国却并不为人所熟知。
这家中国最神秘的通信制造企业生动地体现着创建人任正非的雄心壮志。当“中国制造”凭借着低价格和低技术含量闻名世界时,他已经成功地把华为这家民营企业带领到了国际一流跨国企业的境界。它是中国最赚钱的民营企业、赢利最好的高科技企业以及世界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
2006年,华为销售收入高达656亿元人民币,其中65%来自海外市场,而据海外媒体透露,今年上半年其收入达到8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2%。更为可怕的是其惊人的利润率——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依据企业2006年营业收入排序,联想、海尔、华为占据前三。但在盈利的硬实力方面,华为以41.36亿元居首,远超第二名海尔的15亿元;华为上缴税金74.78亿元,接近前10名另外9家公司之和。
按照《财富》杂志2006年公布的世界500强入围门槛,华为有望成为首家冲刺《财富》500强的内地非国有企业。1988年这家公司创建时,资本仅为2.4万元人民币。
英国《经济学人》的评价是“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在华为公司崛起的过程中,63岁的转业解放军军官任正非一直保持着低调。他在公司内宣称:“我们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没有向公众披露内部信息的义务,只要对政府负责,对企业经营负责就行了。”即便外界有各种正面或负面的猜测,华为也从来不给外人满足好奇心的机会。对于一名中国记者来说,采访他的难度要远远超过采访华人世界首富李嘉诚。
坂田基地里一名负责客户接待的员工告诉我们:“老板有规定,除非是重要客户或者合作伙伴,其他活动一律免谈,谁来游说就撤谁的职。”
很多华为的员工都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如果你没有权利代表华为说,就不要说。”这是华为的铁律之一。
距离华为公司仅一街之隔的是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它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富士康科技集团。这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以及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像苹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移动电话以及任天堂的视频游戏机Wii都是从这里出产的。在和华为公司差不多的面积内,云集超过30万的员工,其中绝大部分是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的普通劳工。
来到这里,恐怕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变革的魔幻色彩。一边是中国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它的技术创新足以到海外“以技术换市场”,而另一边是被英国报纸称作血汗工厂的劳动密集加工型企业。年轻新锐的工程师和流水线上面色枯黄的打工妹并行不悖地出现在一条街道上,而正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形态创造了中国目前最大的财富来源。
最引人注目的辞职**
2007年11月,一向低调的华为公司引来了社会瞩目。按照公司的要求,工作满8年的员工,由个人向公司提交一份辞职申请,在达成自愿辞职共识之后,再竞争上岗,与公司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工作岗位基本不变,薪酬略有上升,并且享受一到两个星期的假期。
“先辞职再竞岗”时,所有“自愿”离职的员工将获得华为公司相应的补偿,补偿方案为“N+1”模式。N为工作年限,打个比方,如果某个华为员工的月工资是5000元;一年的奖金是60000元,平摊给每个月就是5000元的奖金,假如他在华为工作了8年,那么他得到的最终赔偿数额就是10000元(工资+月奖金)乘以“8+1”,计90000元。一名长期跟踪华为公司的记者表示,华为公司在补偿方面的付出可能要远远超出外界猜测的10亿元。
低调的华为公司也许没有想到的是外界对于此举的强烈反应,全国总工会已经介入此事。来自华为方面的消息则表明已经有99.9%的员工重新上岗,其中包括了总裁任正非和董事长孙亚芳。
外界普遍认为华为此举是针对明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该法第14条规定:劳动者在一家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或者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除非劳动者提出异议,否则用人单位都应当与之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事实上,这件事情在华为公司内部却相当平静。本刊采访到的数位华为员工普遍表示除了在感情上有所触动外,并没有觉得公司此举有何不妥。一名研发平台小组的工程师对这些老员工表达了自己的羡慕——工作和公司配股不变,多了有薪假期,而且还收获了一大把现金。
劳动难题
如果对这家神秘公司有多一些的认识,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并不是多么突兀。
任正非的华为帝国的核心就是在深圳坂田基地——占地约1.3平方公里的华为总部。这里划分为生产中心、机加工中心、华电研究楼、中央研究中心、中试中心、华为大学、“百草园”员工宿舍以及行政中心。划分各区域的街道分别被任正非命名为居里夫人大道、张衡路、冲之路。
坂田基地里有上万名的工程师,在这里可以找到任何一所中国优秀大学毕业的学生。这里70%员工拥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还有几千名博士、博士后。华为公司每年在高校的招聘被称作是“掠夺式招聘”,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等专业毕业生甚至可以在华为公司开同学会。
一名新入职的大学生第一年的综合收入就可以达到十万元。此后伴随着工作业绩的提升,大抵在第三年左右将可以购买公司的股票,内部股每年都有分红,如果资金不够,公司将协助员工获取银行贷款。对于在华为工作多年的核心员工来说,奖金和股票价值占据了收入大头,工资不过是“生活费”。
高工资的代价是高强度的工作。2006年4月28日,25岁的华为工程师胡新宇因脑膜炎去世,在此之前,他在30天里只回过四次家,时间都花在某重点封闭研发项目上,夜里都是在实验室的床垫上度过。
胡新宇事件后,任正非在《华为人报》警告道,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这是危险的。“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制约华为发展的另一大问题也许是它神秘的股权结构。
目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股东是一个自然人和社团法人。自然人曾经是任正非,现在是CFO纪平,持有约0.98%的股权,社团法人则是华为职工持股会,任正非在其中的持股比例没人知晓。
华为公司的内部员工持股经过了内部股——虚拟受限股——期权的大变化,这其中的腾挪转移外界很难知晓。即便是华为员工也很难搞明白:公司和员工沟通配股和分红情况时,不容许员工复印或留底,沟通后马上收回通知单。
在这种情形下,员工持股更像是公司对于内部员工的一种奖励制度。原因很简单,员工所持股权与公司的净资产毫无对应关系,员工分到了红利,股权却在奇怪的“零”增值。
接班人问题
44岁开始创业的任正非一直在华为内宣扬寻找接班人。曾经,人们看好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技术天才李一男。
李以解决程控交换机问题而受到重用,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裁,两年被提拔为中央研究部总裁,27岁成为最年轻的副总裁,被人们视作内定接班人。
和任正非有着同样直率性格的李一男,和任情同父子。但在任让他历任营销委员会主任、华为电气总裁、北京研究所所长等职后,30岁的李一男选择了自主创业,这在当时的华为受到了鼓励。任亲自在深圳最好的五洲宾馆送行。
按李一男离别时的承诺,他会做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的代理商。出乎意料的是,一年后李一男组建的港湾网络公司,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开发自主品牌产品,还吸引了一大批华为原来的技术骨干,俨然成为“小华为”。
此举令任正非震怒,尽管港湾的收入连华为的零头都不到。华为还是专门成立了“打港办”,在港湾公司竞标时,以低到两折的价格赔本竞标。对港湾的骨干员工,进行高薪挖角,甚至到了熟悉港湾每一个细节,几乎可以挖走它想要的任何人。
在港湾上市前夕最关键时刻,一封来自华为公司的律师函发到了港湾公司,要求其解释若干知识产权问题,并声明以法律诉讼为底线,彻底打乱了港湾的上市计划。
此时的港湾只剩下被西方巨头收购的机会,当西门子有意收购时,华为派出以董事长为首的团队和西门子交涉。考虑到和华为在3G项目上的战略合作,西门子放弃了收购计划。
事情最终以最出乎意料的方式收尾:2006年6月,华为收购港湾网络,李一男重回华为,尽管还是副总裁和首席科学家,但他已经不再是核心团队EMT成员,而华为副总裁有一百多个。
任正非曾在一封写给华为员工的信中说:“要快乐地度过充满困难的一生。”他坦承,“我也曾是一个严重的忧郁症、焦虑症的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乐观,我的病完全治好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走出困境!”
2001年,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人们得知了任正非的背景:出身贵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七兄妹中排行老大。他的父亲任摩逊“充其量可以说是一个乡村教育家”。
他“文革”时在重庆读大学,毕业后参军。他出席过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任正非有很多亲戚在华为公司工作,因为他的原因甚至连名字都改掉了。据华为离职高层透露,任的家人在公司口碑相当不错,但他的弟弟等人创办的关联公司还是享有特权,在一些关键的位置上正是由任的亲戚控制。
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任正非评为影响世界100位名人,他是作为“商界巨子”入选的唯一中国人。
华为发展简史
华为是由任正非在1988年创立,起初的注册资金仅2.4万元人民币。一开始他在深圳从事程控交换机的代理工作。
1992年,华为公司开始从事程控交换机的研发工作。事实证明任的赌博是正确的,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成功地把电信产品价格拉下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国内厂商崛起,国外进口的程控交换机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从90年代初的每线300-500美元,下降到了1998年的50美元,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随着国内通信市场的逐步瓜分,任正非开始考虑进军海外市场。他们沿用了开拓国内市场的经验:建立稳固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先从并不发达的亚非拉地区起步,建立办事处,通过驻外使领馆与该国电信部门取得联系,逐步占领市场。
2005年12月 23日,华为与英国电信签署正式供货合同,全球最顶级固网运营商的大门从此向华为敞开。2005年11月21日,华为与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正式签署全球采购框架协议。2006年2月16日,华为和沃达丰联合宣布,华为将在未来5年内为沃达丰在其运营的21个国家提供定制手机。
第三篇:中国青年领袖 姚劲波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 ~ 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中国青年领袖 姚劲波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 ~ 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
姚劲波(图/本刊记者 梁辰)
“不管这个行业怎么变化,决赛时我一定会在那个地方。”2005年,创办58同城时,姚劲波坚定地这样认为。他的目标感极强,只要看准了方向,出手一定“快、准、狠”。生于1976年的姚劲波今年38岁。58同城是他创办的第三家公司。第一家公司易域网,他卖给了中国万网;第二家公司学大教育,他和创业伙伴们把它送上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因此成为亿万富翁。决定第三次创业时,他放弃了中国万网的高薪高职。因为他看到了分类信息网站巨大的市场空间。由前IBM软件工程师克雷格·纽马克于1995年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创立的Craigslist.org是分类信息网站的鼻祖。这个原本没有任何商业模式可言的网站业态最终获得了超高的网络流量,引得eBay也跟风做分类网站。这个模式吸引了姚劲波。他为自己的网站取名58.com(谐音“我发”)。伴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同一时间,有大批创业者纷纷进入这个市场。“上千个人做跟你同样的事情!用户很难对某一个品牌留住印象,各种成本都很高,人、广告,各种不规范的做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姚劲波意识到速战速决“杀出来是不容易的”。两次成功的创业经历让姚劲波信心十足,也让投资者对他有非常好的印象。他们看好姚劲波是能把Craigslist模式在中国做成的人。新公司还没注册时,赛富亚洲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伙人羊东就主动找上门,对58同城进行了第一笔500万美元的投资。为了占领先机,姚劲波快速复制了Craigslist模式,但他发现Craigslist这种主要依靠个人用户付费的模式根本不适合中国市场。于是,他将线上资源引入线下,创办DM杂志《生活圈》,一年之后也无果。他开始意识到要在混战中突围一定要比对手更快、更准地实现本土化运作。他将切入口从单纯的C2C调整到C2C和B2C并存,依赖C2C获得信息和广告、依赖B2C获得企业用户的付费。这个战略决策逐渐带来稳定的收入和超高的流量。“竞争过来以后,你发现那几百个对手、上千个对手,其实真正有实力跟你拼的只有两三个人。绝大部分人是玩一票就走的、遇到困难就撤的。有资源整合团队,整合外部资源的,可能就那么三五个。”混战初期,58同城在流量上一直领先,客齐网(百姓网前身)尾随其后。同一时期,赶集网并无明显优势。但在接下来几年,双方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硬战。2007年下半年,姚劲波突然发现赶集网的流量一下蹿到了第一。原来,赶集网找来了一个叫陈小华的“神人”。陈小华是典型的80后,2003年毕业于湘潭大学,曾在深圳创办过一家互联网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SEO(搜索引擎优化)、SEM(搜索引擎营销)服务,也代理过3721的产品。当时圈内,无人不知陈是流量高手。在陈小华的运作下,姚劲波发现不管搜哪个城市的搬家、租房信息,第一条打开的链接都是赶集网。到了2007年年底,赶集网流量从原来的8万提高到了40万,远远超过58同城。姚劲波亲自跑到赶集网公司楼下给陈小华打电话:“你不下来见我,我就上去见你。” 当陈小华决定追随姚劲波时,他问过自己,“我能够打败自己吗”?姚劲波给了他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一年后,58同城流量从20万突破至100万,从小网站变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网站。到2010年年底,58同城的流量一度突破六七千万,几乎是第二名的两倍。几千家混战的局面瞬间变成了巅峰对决。
巅峰对决
“在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你只需要保证自己比另外两三个人强就可以了。”“(但是)你必须赢。”姚劲波的终极目标是将58同城从“第一”变成“唯一”。2010年,市场态势良好。除了DCM和软银赛富联合投资的500万美元、华平集团和姚劲波个人联合投资的6000万美元,58同城又获得了日本同类企业Recruit公司的战略注资。整个团队士气大振。姚劲波将盈利方向转向了依靠本地服务类商户的电子商务,如餐馆、摄影、KTV、休闲娱乐等等。通过实地验证的商家缴纳一笔押金后入驻58同城“在线店铺”,同时,每年上交几千元的市场推广费用后便可随时发布商品。姚劲波觉得此时只要停止继续扩张,就能宣布盈利。所有人都觉得58同城该IPO了。赶集网奋起追击,发起了第一波大规模的广告大战。春节期间,所有热门电视节目、公交、地铁都在播放赶集广告。他们在赌姚劲波敢不敢跟进。因为在线上的搏杀中,姚已经在导航、SEO、SEM断了赶集的赶超机会。赶集网迫切需要包抄58同城,再次获得资本青睐。铺天盖地的广告再次扰乱了竞争格局。赶集网的策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流量持续攀升。姚劲波决定花两倍的投入跟进。在非此即彼的互联网世界,招招制敌。姚劲波决定用自己的团队进行广告创意,选择杨幂作为代言人。当杨幂在嘈杂的公交、地铁上大声喊出“一个神奇的网站”时,姚深信他一定是最后的赢家:“我不焦虑,我在很早很早就坚信这一点。” 姚劲波一定要把竞争对手咬得死死的。“我们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考核规定,不管KPI是什么,一旦你被竞争对手超过,那你就是不合格的,你就会被拿下。我们还真拿下了一个部门负责人。” 投资人蔡文胜说姚是有大追求的人。马云说姚劲波一定会是一个好企业家,“(他)适合做企业。”姚的商业运作手段逐渐在圈内独具一格。“你说我有天赋,但其实你回过头来看,我跟那个年代很多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我在学校不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或者最有经商头脑的,属于木木的那种,也不是特别会说话。我也不是什么学生会的干部,班委干部。很多事情都是一步一步慢慢地悟出来的。”姚劲波说他创业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让很多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他说只有“理想”才能支撑他走到这一步。也只有这股力量,才让他觉得这十年不是在“忍受”。创办之初,笃定的姚劲波觉得58同城这件事3年应该就能完成。到了第三年才发现“状态和原来的设想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困难也是没有设想过的”,比如如何解决信息质量问题、如何快速增长收入、如何在竞争中完胜。这也是姚最纠结的时刻。胜负未分时,外界开始不断质疑58同城没有盈利模式,质疑姚劲波只会砸钱。“没有人相信,直到做成了一些事情以后,才能改变业界的一些看法。”姚劲波是个“不接受被安排”的人,“既然认准了这件事情,大的目标没有变,所有遇到的困难都要想办法去克服,这就是我当时做的。” 巅峰对决在2013年10月达到了新高度。58同城在10月30日晚成功登陆纽交所。稳坐第一的宝座,姚劲波觉得这是58同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前景也变得明朗,他开始不再纠结,开始换一种打法。“市场到底需不需要第二?我最近看一些数据,比如说看我们行业第二名的数据,这个差距不是说怎么拉大,而是说有‘塌陷’的感觉。”姚劲波不再“追着打”,“有几个对手在反而是好事,他会让我们整个团队不要松懈”,从外部环境来看,“这个行业打得热火朝天、火花四溅,反而把外围的公司都给消灭了。” 这并不代表姚劲波变得“心慈手软”了,他仍然坚信自己会成为最后的那个“唯一”,“市场慢慢地只需要一个这样的平台。”“(我)觉得没必要那么快就把对手打死。” 自我颠覆
现在,姚劲波将工作重心放在产品、用户交流方面,“用户在我微博上的每一个留言,每一条私信,我全都会看,我会把用户反馈的意见总结出来,在下一个版本改进。”他规定每个产品总监每个月必须有两天直接走出公司跟用户交流,“这是让团队和我自己保持危机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他还设立了一个新部门跟踪业界变化。“在互联网行业,天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天生赢家通吃,而且不断地有颠覆。” 他要做一个自我颠覆者。58同城曾追随热潮开发了团购业务,很快也做到了行业前五。但姚劲波还是在一个月内砍掉了这项业务。因为他必须保证“只有一个循环,所有的业态就是加强这个循环”。他无法做到“全力以赴”。“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可以做的,看起来这个事情给我们教训。” 有些事情,姚劲波力排众议也要去做。他要搭建一个庞大的线下销售团队。“IT公司是做互联网的,怎么可能去做销售?怎么管理那么多人?”内部、外部的质疑都没有让他动摇。他要反其道而行:“(如果)任何一个IT公司巨头都会这么想,反而要跳出来想一想。我反过头来把这个变成我的优势。” 姚劲波设想在每个城市成立分公司,培养线下销售人员直接对接客户,“我能够去他的店里面帮他拍照,教他怎么用(58的服务),手把手地给他装App,教他怎么样用网络营销。”“别人不敢进入这个行业。” “走一步,至少要看三步。”姚给自己算了一笔账:一万人的销售队伍,一个人对接1000个客户,就有1000万个付费客户。“这一个人实际上是非常有价值的。”很快,近4000人的销售团队通过电话和实地拜访,聚拢了400万家小微公司,其中有近30万成为付费客户。“看不到三步的话,我不会去干这个事情。”姚劲波说,未来,这些“脏活、累活”将成为他最有力的竞争壁垒。为了进行彻底的自我颠覆,一旦发现新模式有可能颠覆58同城时,姚劲波会专门组建新团队,配备新的资源,“让这个团队颠覆自己”。这让我想起姚劲波对自我的一次颠覆与重新审视。前不久,他参加一场真人秀节目。在最终的决胜PK,他被放到一个陌生的集贸市场,身无分文,不能求助,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赚钱多者获胜。在观察了一圈市场行情后,姚劲波就将目标锁定为卖皮衣。他通过帮商贩卖一件皮衣获得15%提成的方法赚到了2000元,成为胜出者。在那个集贸市场上,没有人认识他。姚劲波很高兴,“我只有一个感受,有一天我真的一无所有了,我去那个市场,说不定我也能活着。” 当人们在某一瞬间被完全放空,他们才意识到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最开始你会认为你是需要更好的生活。你需要更多的钱买房买车;后来你发现有钱以后,你的生活跟没钱的时候差不多。那你会回头问为什么?那还追求更多的财富吗?”一切变得不一样了,“会开始反思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姚劲波一直认为,人们的生活因为他而变得不一样,这是他需要分担的社会价值。
(完)
十问
人物周刊: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姚劲波:现在是我创业十多年来最好的时刻。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和他们的成长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姚劲波:我的父母生于1950年代,成长的年代是“文革”,资源很稀缺。父母都是很善良的人,也很勤奋。他们这种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我从小就知道机会得来不易,每一个人都要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去实现一些东西。
人物周刊:对自己的(未来的)下一代,你有什么期待? 姚劲波:我希望他们热爱生活,不怨天尤人,不纠结,快乐,是个善良的人。我不希望他们出人头地,创业,或者在某个方面变得很杰出,音乐家、画家,都不是。我就希望他们是个特别快乐的人,能够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很小,只要他们快乐就可以。
人物周刊: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么看? 姚劲波:现在是58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创业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社会逐渐意识到原来58同城做的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原来他们的用户数这么多,原来他们的收入可以持续增长。我十年前就这么说,但是没人相信,直到做成了事后,才能改变业界的一些看法。
人物周刊:同龄人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姚劲波:我欣赏很多人,像雷军、王兴。我们这一批人,共同的特质就是有一个理想,这个理想能凝聚一群人一起努力,可能这件事情要十年以后才能成功。我希望将来别人看我时是这样一种观点:我做了一些能够让他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简单的事情。
人物周刊:责任、权利和个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一个? 姚劲波:责任第一,自由第二,我个人最不看重的是权利。现在58到了这个程度,整天在脑海里的都是责任,责任很大。几千个员工,每个月上亿的客户需求,他们希望你帮他解决问题;有几十万的客户把身家性命交到你手上,希望你帮他解决面对互联网的困惑。当我把我的理想变成管理层、所有员工的理想时,这责任是几千人在共同实现。“个人自由”我慢慢也会比较看重。有时候会想,你有多少时间是真正跟家人在一起的?(觉得)愧对家人。
人物周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姚劲波:《阿甘正传》。前两天刚带我10岁的孩子看了。他看完以后的总结跟我的差不多:阿甘是一个天赋平庸的人,甚至低于同龄的平均水平,但最后他的家庭、事业,非常好。他不像这个时代很多人,特别浮躁,特别追求短期利益、短期成功。这部电影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是有借鉴意义的:不管你的天赋怎么样,你的父母是什么样子,不要抱怨;甚至你是个残疾人,也没必要去抱怨。只要你每天把面对的事情做好,机会一定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人物周刊:较为珍视的自己的一个品质是?最想改进的一个缺点是? 姚劲波:真诚。我希望真诚地去面对别人,这很重要。你到底是一个什么人,这个社会、你的朋友最终一定会给你一个本质的评价。最终这些评价会影响你的心情,也会影响你事业的高度。未来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更多时间陪陪家人,锻炼身体。
人物周刊:最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哪些方面?又最愿意将之花在哪方面? 姚劲波:每周我一定有一天在家里面,不安排任何事,就是陪着家人,跟他们一起发呆、玩游戏。哪怕是几个人一起躺在床上,你玩你的,我玩我的,这都很好。我之所以选择创业,就是因为可以完全决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不做。不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又绕不过去的,那我就会成立一个部门,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他负责这个事情。我就连问都不会再问。
人物周刊:现在的你,还有哪些不安和担忧? 姚劲波:现在整个世界对我们的看法很好,都认为58有潜力做成一家伟大公司。原来不断有人骂我们的时候,我们始终会不断地自省:我真的这么差吗?我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但现在这种状态大家可能会松懈下来,员工真的会认为我们很牛一样,这反而不是一个好状态。
第四篇:南方小品,你的春天在那里?
南方小品,你的春天在哪里?
—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北方热”
看过这几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人都不难发现,春节联欢晚会基本上以声乐、歌舞和语言类节目为主。而其中语言类节目俨然成为了现如今越来越多观众所关注的节目类型了。还早早的过春节,媒体上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关于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的猜测。然而,纵观这历届春节联欢晚会,不知大家是否会发现语言类节目基本上都是以北方节目为主,而南方的语言类节目却如凤毛麟角般少之又少。
北方语言类节目是每年必不可少的“香饽饽”。语言类节目以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着无数的南北内外的观众。在以娱乐为主的社会,娱乐越来越受到观众朋友们的青睐。而在不少的娱乐场所,一些大老板不惜砸几万只为博得自己一笑。语言类节目,主要是包括相声、小品。相声无可厚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粹。然而,小品类节目,现在却似乎已成为北方的特色节目、精粹节目。还离春晚一两个月,全国各大媒体便开始炒着今年的语言类节目是什么。而这其中又以赵本山等的小品节目最为火爆。假若那年没有赵本山的小品,似乎,那年的春晚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赵本山为主的北方的小品类节目越来越受到全国观众的欢迎,培养出了范伟、高秀敏、宋丹丹、小沈阳、毛毛等一系列以北方方言为主的小品演员。创造了《卖拐系列》 《说事》 《昨天今天明天》 《钟点工》 《策划》 《不差钱》等一些经典节目。赵本山给观众带来的快乐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现在却形成了这样的趋势:一提到小品,便会不自觉的想起赵本山,一提到赵本山人们就会不自觉的想起他那带有浓重北方方-1-
言的幽默语言。此外,正是由于他那经典节目,那些经典语言也随之成为人们脍炙人口的流行语,于是他那北方的方言也随之跟着一起流传开来。前不久,看着我们学校某晚会表演的小品,那演员是南方的,然而,上台第一句便是带有浓重北方方言的话:“干啥呢?”。我当时看了,心中似乎有一种不适应的冲动。明明是一个南方人,为什么好好的普通话不说,非要学着赵本山一样说着带有北方方言的北方话呢?而且一上台,还觉得那么的别扭?
南方的小品,一直处于荒芜的季节。春节联欢晚会一年一年举办,小品也是一年一年的变换,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应是融全国各民族的特色于一体的大舞台,然而却为什么小品节目以北方独占鳌头呢?纵观这10年,能上春晚这个大舞台的南方小品是屈指可数。然而2006年似乎是一个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南方小品在春晚舞台上打了2枪,但是并没有改变那种尴尬的局面。例如,2006年春晚小品《招聘》就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小品,然而这个小品并没有引起多少轰动,也没有改变南方小品上春晚的尴尬局面。2006年南方小品代表《耙耳朵》是四川选送的一个南方小品。同样小品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没有将南方的特色表现出来,也没有引起多少观众的注意。然而,南方小品在沉积了几年之后,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又复苏了。湖北选送的小品《50块钱》赢得了许多观众朋友的掌声,也使得南方小品在今年打响了第一枪。然而,这并不代表着,南方小品会像北方小品一样蓬勃发展。2010年的春晚并不是一台很丰盛的春晚,《50块钱》之所以这样突出,是建立在整台晚会语言类节目都很差的基础上的。所以,对于南方小品来说,春晚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北方小品的泛滥,引起了文化领域的一阵“北方方言热”。在班上,每天都会听到南方的同学说一句话,便是:“咋了?”。我想对于我们来说这句话不用翻译了,因为不仅在我们班撒韩国,乃至整个校园,整个社会都流行着这样的话,即使他们明明知道这是一句方言,即使是主持人他们也会刻意的去模仿。于是,“北方方言热”变成为一种80、90后的时尚了。于是朋友们见面第一句话不再是:“你好”,取而代之的便是“干啥去啊?”。无可厚非,这对于社会是有益的,毕竟普通话是根据北方方言而来的,学习着北方方言,尤其是铁岭的方言可以充分的表现出其地方特色。然而对于,明明普通话很标准主持人去特意模仿北方方言是很可怕的。
南方的小品,并不是没有特色,只是由于南方小品的方言问题。这些地方小品基本都是湖北、四川等地选送。南方方言的口音浓重是影响它登上春晚舞台的重要因素。是地方小品,就难免要存在地方口音。因为很多地方小品的笑料正是因为它的地域特色和特有的方言。但就方言来说,想要发挥出幽默的特色,前提是受众必须了解方言所处的背景和能听得明白。有些语言包袱,当地人听了可乐,全国观众听不懂,删掉又往往是删去了精华。就像几年前的湖北小品《钓鱼》,由于怕观众听不懂,在口音上稍作修改,结果湖北人听着味儿不对,其他省市的观众又听不懂。
因此,春晚的舞台上一直被北方的小品占据着,南方的小品却是退避三舍。北方的小品一直春天着,而南方小品,你的春天在哪里?
第五篇:小品中国梦
小品(我的中国梦)
人物:一男记者
一对老年夫妇 场景 :木制沙发
大叔大妈上。
大叔:人老心不老,跟着时代跑,记者把我找,说是要采访,我一听要上电视,激动的我三天三夜没睡觉,兴奋的时刻终于来到,原来曝光的感觉如此美妙。
大妈:你别兴奋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比较低调。没想到啊,我是真的没想到啊!老了老了还遭受记者采访了。
大叔:你说的那是啥话啊,什么遭受啊,那是接受。大妈:一紧张,啥都说不上来,那不是遭罪吗
大叔:紧张啥啊,他问你一句哈,你就说一句哈,他问你啥哈,你就说啥哈。记者:大家好,今天我的任务是去采访一对老年夫妇,听听老年人的中国梦。记者:大叔大妈,你们这么早,让你们久等了。大叔:没有,刚刚等你30分钟,大妈:错,应该是29分钟57秒。
记者:实在对不住两位,现在可以开始了吗? 大叔:万事俱备,差点风了!
记者:那好,我们开始吧。大叔大妈你们好,我是电视台的记者,请问你们对中国梦有什么想法
大妈:今天就说做梦啊,这就好办了。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妈在梦中看到墙角流出许多大米,高兴得乐醒了,还兴奋了很久呢。
大叔:那不是天上掉馅饼吗。我的梦想是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虽然最终也没有实现,可我还是圆了发明创造的梦,在工作中我有许多小发明,也多次获得技术革新能手的光荣称号,每每想到这些,心中还是挺欣慰的。记者:大叔很有成就嘛!
大妈:要说这梦啊,我从小就有,我梦想当一个列车员,把南来北往的旅客送到他们向往的地方去,我也曾想做一名医生,解除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还曾经想当一名画家,用绚丽的色彩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大家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虽然我的这些梦,最终都没有实现,但它们总是美好的。每当我想起这些梦,都会令我心动,它们始终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记者:呵,您的梦想还真不少啊!党的十八大召开,选举了新的领导人。总书记定义“中国梦”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
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大妈:那我们说错了吧。大叔:嗨,我们整跑偏了。
记者:你们二位的梦想也不错啊,能说说你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吗? 大妈:我觉得应该从大的方向去理解。大叔:那也得结合实际啊。
记者:大叔大妈你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啊
大妈:我先说,你就拿我们来说吧,我们都住进了楼房,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可是人情却薄了,街坊对门住着却不交往,都不知道人家是做什么的。
大叔:那是人家的隐私,现在的人都把自己包装的严严实实的,你上哪知道去? 大妈:就是啊!自从社区开展邻里节活动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邻里节为居民搭建了相识、相知的平台,邻里间有了交流,有了相互照顾的大好局面。记者:你们的社区一定很和谐吧。
大叔:是啊,和谐社区、幸福邻里就是我们的中国梦。记者:太好了!
大妈:就让我们在这里安享幸福的晚年吧。大叔:咱们不能光想着享受,“中国梦” 既然是一个梦想,那它必然是关乎人们尚未实现但又在努力争取实现的事情,必然会由此催生强烈的奋斗动机和动力,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积极支持、参与社区建设,一定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我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仰,又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抱美丽的中国梦!记者:大叔大妈你们说的太好了,我也深受鼓舞。谢谢你们二老接受我的采访。大叔:人家赵本山临结束的时候还说两句呢!能不能也让咱们说两句啊!记者:大叔大妈你们说吧 大妈:(拿出稿子念到)改革开放沐春风,车南正在发展中,建设幸福大家园,社区居民情满怀。记者:好!(鼓掌,大叔也跟着鼓掌)你们也会作诗? 大叔:你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掏出稿纸)终于轮到我了。人生如船,梦想是帆。美丽的中国梦啊,你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记者:大叔说的真好。(边说边鼓掌,大妈也跟着鼓掌)大叔:像雾像雨又像风,一切都在无言中。(自我陶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