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多媒体提高地理图表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告
《利用多媒体提高地理图表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结题报告
南洋中学
晏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理课堂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因为除了要板书课题外,还要根据需要随时、快速、准确地使用图表。地理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了各种图表,地理教学之所以一刻也离不开图表,因为图表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它与教材紧密结合,贯穿教材的始终,和文字共同构成教材的主体。可以说,地理图表是许多地理知识和事物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因此,充分发挥图表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图像包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和统计图等类型,其中以地图为主。就高中课本的地图来讲,大小图形就有200多幅,另外还有高中地图册和与之配套的一些图形。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这些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关键。地理考试也以图表类题目为主。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图表,以图表来说明地理分布或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
在传统的地理图表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勾画的板图、板画。但地理教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要随时、快速、准确地勾画出板图、板画,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如教师在讲“降雨类型”、“自然景观”、“动植物”等内容时,就需要每讲到一个问题就要在黑板上勾画出示意图,结果是费时又费力,课堂效果还不十分理想。传统课堂教学上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0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传统教学挂图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事实上课堂教学挂图通常只能面对前几排学生的观看需要,对教室采光条件的要求较高,有时挂图图幅大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而且挂图也不能满足教学顺序较强的需求。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有效教学关注教育教学效益,围绕“用较少的师生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参与并努力实施有效的学习过程。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图表教学
地理图表内容丰富,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以及绘制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准确掌握图表、运用图表,直接关系到准确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将课本有关知识经过整理总结,制成各种图表,用于课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所谓图表教学,就是一种以图形、图像或表格为主要方式,揭示地理事物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增强学生地理素质,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图表教学是实现教会学生看图、识图、运用图表、绘制图表等的一条捷径。在课堂中运用图表教学,直观易懂,活跃氛围,增进学生记忆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因而,图表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总结和对疑难问题的理解,教师常会采用图表教学。通过对地理图表的观察和分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重大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如何有效地进行理图表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多媒体在地理图表教学中有其独特优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动态地将各种地理图表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的地理图表教学与传统图表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图表色彩鲜艳、规范、可无限放大;可配合教学逐步展示,提高表现力和教学效果;配合动画可动态表现图表内容,加深学生理解;配合同步音乐,可增强课堂气氛和感染力;且便于保管、收藏,制作速度快、成本低。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1、转变教师地理图表教学的理念,研究有效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建构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
2、改变学生学习地理图表的学习方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
3、提高地理图表教学中学生读图、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4、进一步突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完善地理图表教学。
5、增加地理图表教学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调查多媒体地理图表教学实施后的学生状况特别是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为多媒体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
2、行动研究方法。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改多媒体地理图表教学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对高中学生多媒体地理图表学习中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成功个案积累与研究。
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比较法、归纳法等,以解决具体问题。
六、课题实践与研究
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图表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动态地将各种地理图表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传统图表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图表色彩鲜艳、规范、可无限放大;可配合教学逐步展示,提高表现力和教学效果;配合动画可动态表现图表内容,加深学生理解;配合同步音乐,可增强课堂气氛和感染力;且便于保管、收藏,制作速度快、成本低。具体而言,通过一年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我发现多媒体图表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上主要表现为:
1、运用多媒体,使地理图表教学更直观形象,增加趣味性。
多媒体的运用一改过去课堂上尽是静态信息辐射的局面,使原本呆板的东西动起来,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动结合,趣味性很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在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既可以显示地理事物的全貌,又可局部放大显示;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空间立体形象;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可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既可以显示地理事实材料,又可揭示地理基本原理。这些地理的感性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时,先放一段桂林喀斯特地貌的视频,再用动画演示地貌的发育过程,动画显示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原本十分坚硬的石灰岩由于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就会被水雕刻成地表上的奇峰怪石,首先发育的是石芽、溶蚀洼地和落水洞。同样由于水的作用,地表下也会被蚀刻出大大小小、神秘莫测的溶洞。由于在山体上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涵养水源,雨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渗到山体当中,一点一滴地溶解石灰岩,把它塑造成美丽的钟乳石和秀气的石笋,有的地方还会形成了地下石林的自然奇观。通过这样的演示,就把深奥的地理过程,以强烈的动画效果、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学生,在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的同时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2、运用多媒体,培养地理图表教学中学生读图、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地理图表教学中少不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图,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 始终的基本技能。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图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抽象的地理概念。在多媒体地理图表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在传统的图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图表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给予学生的印象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既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正确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上一些复杂的图表加工处理,便于学生准确、快速地感知要点。学生可在有限时间内既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既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优化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例如在介绍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的内容时,我会播放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动画效果图。根据图的变化逐步提出以下问题:(1)读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规律。(2)气压带和风带随什么移动?两者移动幅度如何?(3)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世界气候的形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同时,还要结合在“地球的公转与季节”专题中所学的知识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发生季节移动的原因,实现知识的迁移。第四个问题的主要是为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打下伏笔。同时在介绍世界气候类型这一内容时我会把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组合,让学生探究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地中海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西南季风形成的关系,使知识得到了升华,理论联系了实际。利用多媒体技术卓越的图象处理能力可全方位帮助学生具备正确的、全面的快速地阅读地图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和分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多媒体图表教学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中地图的作用,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在地理图表教学中,教会学生填绘地图和图表的技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能使学生深刻掌握填图绘 图的能力。例如介绍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内容时,我会直接教学生绘制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轨迹。先在屏幕上显示赤道(实线)与南北回归线(虚线),然后画一个小红闪光点代表太阳直射点,以路径的方式让闪光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并且同时显示出四个节气。教师在用媒体绘图的同时,学生也跟着绘制,这样学生对绘图的步骤、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不同节气移动的规律能铭刻在心,永久难忘。
3、运用多媒体,完善地理图表教学,突出教学中重点、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有些地理原理只靠教师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地理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如只用语言讲述则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教师常会采用图表教学。但如只是简单地配以挂图,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借助电教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用电教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地球公转”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挂图或在黑板上画图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很难讲清楚,关键之处是地球绕日公转涉及空间、时间的变化,学生在现实中无法看到太阳照射地球的全貌。为了使变化的过程全貌展示出来,教学中我利用三维立体动画来演示一年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太阳光束照射的变化,从而直观、形象地表达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动态地从正面、侧面、反面观察地球绕日公转情况,就像从宇宙多角度看到地球一样。这种形象直观的画面,弥补了传统地理图表教学的不足,突破了常规教学中的难点。如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学习之后,学生往往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种辐射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似是而非。如果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显示到计算机屏幕上,闪动三种辐射,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现给学生,通过动态辐射,让学生看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增高,同时地面又把热量向外辐射,而75%~95%的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同时,大气也向外辐射能量,但大部分射向地面,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了保温作用,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学生对基本原理便一目了然。
4、运用多媒体,增强地理图表教学的灵活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挂图结合课本插图讲解一些抽象的知识,既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又难以理解,在课堂上较为被动。我认为当需要学生当堂掌握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动手,例如在介绍工业区位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我演示“我国某城市布局规划”动画效果图,图中有一个小城镇,周围有矿山、有河流等,让学生根据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把啤酒厂、钢铁厂、自来水厂、造纸厂等图标直接拖入图中相应的位置。如果选择错误,图标会退回原来位置并且发出声音提示。这既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是利用多媒体中的电教媒体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一个实例。又如在讲“岩石与矿物”时,我制作了教学网页,网页内容除了板书作为展示教学提纲外,其它大部分都是向学生提供有关岩石和矿物的资料图片、我校校园中各种岩石图片、各类岩石的形成示意图、岩石圈物质转换的示意图等,让他们在此基础上自己进行思考分析。并且把由不同类型岩石构成的黄山、张家界和泰山的风貌以视频展示,教学网页让每位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多媒体技术将“演示讲解”与“技能训练”和“自我检测”紧密结合起来,通俗易懂,直观详尽,形式活泼多样,很适合学生自学。特别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他们边观察、边操作、边讨论思考,既活泼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
5、运用多媒体,增加地理图表教学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声”、“形”、“色”、“体”的结合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心态结合到一块,它通过“声”传递师生心灵深处的语言,通过“形”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色”描绘师生所要描绘的五彩图。利用多媒体将各种地理图表展示到屏幕上,进行“师生对话”和“人机对话”,既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地理知识,又能让学生领略到多媒体的艺术魅力。地理图表的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正如有的地理学家所说“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没有地图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因而地理教学的每节课都离不开地理图表。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在使用各种图表时,往往因为受到教者的手、粉笔或者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障碍,所以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集成性的特点,它能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成。因此只要 教师把各种地理图表信息存贮起来,教学时清晰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就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不但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各种图表,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实践研究表明,运用多媒体能极大提高地理图表教学的有效性。但也应清洗地看到:虽多媒体在地理图表教学中虽有众多优势,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容忽视,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联系各种教学手段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因素,他决定着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的程度和水平,因而现代化条件下决不能忽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掌握多种教学手段,适时合理使用,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地理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图表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避免出现课堂上教师放“电影”,当讲解员,学生当观众看“电影”。
第二,并非所有的课堂内容或课型都需要多媒体计算机,如我们自己有矿物、岩石实物标本时,观察实物标本更直观、有效,若再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其图片就是画蛇添足。
第三,多媒体计算机容量大,但图表的选用应控制数量,内容应简单明了。过于繁多的图表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还须注意选择符号形象生动的、色彩鲜艳的图表以吸引学生注意。
第四,处理好传统图表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各展所长、有机配合。多媒体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图表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图表教学的缺点,在媒体组合使用时,应从优化效果出发,把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图表教学媒体能动地结合起来,择优选用,取长补短,糅合成一个新的整体。
八、课题研究的结论
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完成地理图表教学任务,弥补了图表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可以提供有趣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地理图表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地理为主动学习地理。它能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
2010年1月
第二篇:利用多媒体提高地理图表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利用多媒体提高地理图表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南洋中学晏雁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地理课堂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因为除了要板书课题外,还要根据需要随时、快速、准确地使用图表。地理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了各种图表,地理教学之所以一刻也离不开图表,因为图表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它与教材紧密结合,贯穿教材的始终,和文字共同构成教材的主体。可以说,地理图表是许多地理知识和事物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因此,充分发挥图表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图像包括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和统计图等类型,其中以地图为主。就高中课本的地图来讲,大小图形就有200多幅,另外还有高中地图册和与之配套的一些图形。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这些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高中地理知识的关键。地理考试也以图表类题目为主。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图表,以图表来说明地理分布或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
在传统的地理图表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勾画的板图、板画。但地理教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要随时、快速、准确地勾画出板图、板画,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如教师在讲“降雨类型”、“自然景观”、“动植物”等内容时,就需要每讲到一个问题就要在黑板上勾画出示意图,结果是费时又费力,课堂效果还不十分理想。传统课堂教学上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0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传统教学挂图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事实上课堂教学挂图通常只能面对前几排学生的观看需要,对教室采光条件的要求较高,有时挂图图幅大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而且挂图也不能满足教学顺序较强的需求。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题研究依据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有效教学关注教育教学效益,围绕“用较少的师生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参与并努力实施有效的学习过程。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图表教学
地理图表内容丰富,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以及绘制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准确掌握图表、运用图表,直接关系到准确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将课本有关知识经过整理总结,制成各种图表,用于课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所谓图表教学,就是一种以图形、图像或表格为主要方式,揭示地理事物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增强学生地理素质,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图表教学是实现教会学生看图、识图、运用图表、绘制图表等的一条捷径。在课堂中运用图表教学,直观易懂,活跃氛围,增进学生记忆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因而,图表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总结和对疑难问题的理解,教师常会采用图表教学。通过对地理图表的观察和分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重大意义。
三、课题研究内容
如何有效地进行理图表教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多媒体在地理图表教学中有其独特优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动态地将各种地理图表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的地理图表教学与传统图表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图表色彩鲜艳、规范、可无限放大;可配合教学逐步展示,提高表现力和教学效果;配合动画可动态表现图表内容,加深学生理解;配合同步音乐,可增强课堂气氛和感染力;且便于保管、收藏,制作速度快、成本低。
四、课题研究目的
1、转变教师地理图表教学的理念,研究有效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建构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
2、改变学生学习地理图表的学习方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
3、提高地理图表教学中学生读图、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4、进一步突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完善地理图表教学。
5、增加地理图表教学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调查多媒体地理图表教学实施后的学生状况特别是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为多媒体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
2、行动研究方法。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改多媒体地理图表教学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比较法、归纳法、个案分析法等,以解决具体问题。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完成必要的理论准备,教师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念。
2、拿出比较详细的多媒体地理图表教学策略与方案。
3、实践完善阶段,在高一年级实践多媒体地理图表教学方案,并完善。
4、总结阶段,收集整理案例和相关资料。拿出比较成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5、结题,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
1、公开1—2节区教学展示课(或录象课)。
2、撰写相关论文。
3、编写有效课堂教学实案例及教学反思。
4、形成一批有价值的地理图表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第三篇: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性研究和实践》课题
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仁荣中学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已有一年,我们组承担的子课题《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研究和实践》有了一些总结。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悄然改变,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依次凸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得以改进,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学习的状态、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得以实践、验证和初步推广。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提出背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目前地理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课题:到底怎样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现实中,赶进度,争分数成了教学的唯一目标。学生被动学习,实践能力差,生活中经验不足,甚至厌倦学科学习的情况确有发生。这与尊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格格不入,因而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其有效性不容置疑。
作为地理老师,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能克服上述问题,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培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地理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具有实际意义的学科。
主要研究意义:
(一)把“着眼于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当作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的着力点和抓手。改变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教学、思考几率低,创新实践能力低,师生互动、交流和交往不力,从而效率低的现状。
(二)改进课堂教学流程的过于随意,提前预设各环节功能,并积极应对课堂生成,灵活适时运用示标、自学、设疑、释疑、整合、达标。
(三)让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而不要让自己的教学流于惯性,发展成经验型的“教书工匠”。
二、课题研究依据、目标和内容: 依据:
学习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赫尔巴特、凯洛夫、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重点研究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支架式教学和情境性教学和有效教学理论
学习相关材料:《高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基本模式问题研究》和汕尾市教研中心对“有效教学”发放的指导资料。
目标:
能针对性的分析无效教学的表现和原因
面向全体学生,做有效教学准备,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多种形式反馈并反思,一课三摩,做到有效上课
内容:
从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是否解读到位,教学方法是否使用恰当,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合理,师生交往和合作沟通是否顺畅和谐,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是否合理,师生教学反思是否着力等诸多方面,分析教学无效性的种种表现与成因,并进一步针对以上做好教学准备,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把对共案的归纳和对个案的演绎诠释到位,让“有效备课”成为“有效上课”的切实保障,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模式”的探索实践,形成个人面向自己、他人、集体的观摩、反思和改进,从而打造富有个人教学特色和符合教学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方法、对象和人员分工 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理论,明确背景和已有成果。
行动研究法:不割裂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在教学中实践(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三个环节),积累个案。
调查研究法:深入第一线,通过问卷、访问、座谈等方式,了解师生对有效课堂的要求。
阶段小结法:整理阶段成果,指导下阶段工作。
经验总结法:主要用于反思后的整理,整合后撰写论文,并打磨课堂教学。
对象: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课堂教学的备课和上课的具体问题为研究着力点,以全课题组成员为研究主体,把引导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当作研究目的所在。
人员工作分工:
来继权负责课题的指导研究 唐赟担任课题主持和主体总结
吕红芳、白华、何安桥责课题阶段书面总结 周芳芳、杨兴、王吉华负责课题的调查实验 罗长财、刘静负责课题资料收集及实践反思总结
四、课题研究过程
回顾这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分三个时段:
1、课题起步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建立课题组,针对课题,探讨现有背景、已有理论依据、要解决的问题和主体内容,形成初步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2、课题具体实施阶段: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时间的效果为目的,搞好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撰写学校阶段报告和交流材料,形成一定的阶段性认识。
①“有效备课”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2月):按照第一阶段的反馈成果做出反应,认真探讨和反思有效备课的理论、方法、流程、模式。特别从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关系上寻找有效的备课模式。
②“有效上课”阶段(2009年12月~至今):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把课题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课堂上来,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堂教学的基本点,研究课堂教学过程,全程记录,科学比较,优化评价,打造符合个人特点和教学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课题结题(2010、10):对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汇总,拟定课题结题报告研究工作总结。
五、课题研究成果:
教师们对“地理课堂模式有效性”的研究: 表现认识清晰,内涵理解深刻,行动证明有力。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师们切实领会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并用之引领教学。
教育是平等对话,是师生的和谐交往。
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和态度,才能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中,切身为学生量身设计,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个性,但无一例外的都在对“平等对话”做着探索。
何安桥老师在近年“有效教学”探索中收获斐然,参加县级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赛。如果说他的教学理念值得推崇的地方,参与探讨评课的教师们多有这样的感触:她一直用比较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独断专行”用自己代替学生,常换位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设计教学,用平和的心,乐观的心,爱护的心推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比如说,在对某一个问题做了小组讨论后,他请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大家都不好意思站起来,他并不“急行于色”,而是和蔼的说:“没关系的,站起来说就可以了。”做到平等对话,有效鼓励。请同学对某一内容发表看法,大家不肯动身(公开课常遇到),他也是平和的说:“看来大家没有问题了,那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这种平等教学范围的营造,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渐渐畅所欲言,打开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开发度。
刘静老师在《交通运输布局》这堂课中,也在营造并呈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如谈到港口布局条件需考虑陆域条件时,她幽默的用了一句:“总不能直接跳到水里吧?”在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她出其不意的来了一句:“我喜欢这个同学的声音。”
通过听这样一堂堂悄然进行着新课改理念转变的课,成员们发现,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才能作到有效倾听,有效沟通交流直至有效互动,成为学习共同体来共同打造有效课堂。
(二)对什么是“无效”,心中有数,评价有度。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无效,才能做到去找寻有效的方向。
对于“教学方式”的无效,吕红芳老师通过一次“无效提问”给自己的警醒,写了《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对比找到有效提问的方式:要生活化、趣味化,提问难度要优化,提问要有梯度性,要有开放性。
对于“学习方式”的无效,周芳芳老师对时下时兴的“探究式教学”中的无效表现分析透彻。如她对“教师方面”的原因谈了以下方面,应该说非常切合实际:1.探究问题的设计没有挑战性。2.探究活动的任务交代不够清楚。3.探究活动时间的掌控不够科学 4.教师评价不够全面
5.教师思维固定化,扼杀学生思想火花。
对于“教学媒介”的无效,王吉华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无效分了几种情景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情景
二、课堂上,老师对着满满是字的大屏幕滔滔不绝,下面一部分学生先是瞪大眼睛认真听,后来头开始慢慢低下,然后抬起,如是几次,便低下再也抬不起来,另一部分算是有心的学生,老师讲着,他看着屏幕,笔不停的在纸上记着,但问题时:要是写,听肯定没有效率,但要是听,笔记也跟不上。所以干脆,一心两用,边写边听,写还一个字不落的写(不知重点),还没写一半,老师说完了,鼠标一按,下一页,然后接着抄,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没有听到,自己记得残缺不全,学生岂能有收获??更有甚者,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什么也没有,有效教学形势下,计算机代替了老师成了“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主体。”这样的观察呈现出来,把“无效”二字刻画得简直入木三分,让上课者汗颜,听课者惊心。
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无效,唐赟老师分析得很实在:课堂结束前的小结环节,容易被多数教师忽视。有的认为不重要,有的因为课堂容量大而时间去小结。失去这个环节以后,首先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模糊的课堂知识结构印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弄不明白,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下降。
(三)会甄选适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我有我精彩
曾几何时,讲授法一统天下是稳固的教学模式。如今,教师更懂得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性质、学生学情和认知结构、教师自身特点、教学物质条件来选择和运用适宜自己的教学模式。
吕红芳老师课的另一大特点是:具有逻辑性和清楚明了。举一例:在讨论热力环流成因时,她为学生设计了四个问题: “近地面气压何处高,何处低?为什么? 4处气压高低排序,并说明原因。垂直方向上,为何出现低压流向高压? 等压面高低之间的联系?”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一部分的设计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细节、有逻辑、有层次递进。同时是问题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小组合作策略的综合实施。
吕红芳老师在几次公开课中,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她的这种设计不失为一种课堂风暴,各种必答和抢答题目形式很大程度上卷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
唐赟老师经验丰富,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她特别对高三地理的讲评课和复习课的有效教学做了深入探究和实验,并写出了相应的教学反思,对全组教师有很强的指导性。
虽然老师们的教学模式还有着这样那样的有待商榷之处,比如说细节打磨、小组分组没注意异质分组人数偏多,小组竞赛目的性稍偏强,形式大于内容等,但大家探索的模式,无不显现独有的精彩课堂效果,通过这样的一次次的讲课历练,他们在学校优质课和公开课都得到了学校的认可。
(四)教学研究和反思成常态,克服着“有效教学”的瓶颈和问号
这是让有效教学“青春永驻”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了优秀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有的青年教师在刚毕业时交出的公开课成绩反应平平,两三年后,却让人刮目相看。这就是反思下的成长。
课题组成员们课题研究的阶段,多种情境下进行着多种形式的反思: 集体备课是重要的教学研究的平台。白华老师对全组的有效备课流程做了如下总结:主备人精心准备大备课,初显个性→全组教师大备课交流,修改补充→全组形成共案→个人面向自教班级,再现个案→深化研究,课堂展示→课后小备课,修补个案→教后反思,形成特色。(改进后的成果进入下一教学循环,按以上往复)。杨兴老师作为一个刚毕业的跟课题同成长的年轻教师对集体备课做了如下的描述: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事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授课思路和方法,要好好学习。
通过听评课作教学反思。在听评的同时,加上一个同时换位思考——我会如何处理这个内容,对我来说孰好孰差?这种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与集体备课又贯穿在一起,使得个人的个性张扬和集体的智慧既能融为一体,又相得益彰。
通过撰写课例研究、论文、日记作教学反思。反思步入课堂前的、课堂上,离开教室后的行为,达到课例研究的“做什么、怎么做”的目的。有三位老师所作的教学设计得到地理组老师的好评。课题组所有教师都有撰写关于有效教学的论文。
六、研究反思和方向:
教无止境。虽然课题就要结题了。我觉得,即使到那一天结题了,对有效教学的探索也只是另一个开始。因为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在增进。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就像一个汩汩而流的永不停歇的泉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有效教学是永恒的课题。
轻装上阵,继续踏入下一阶段的旅程。
参考资料和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
3、常华锋《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4、市教研中心:《高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基本模式问题研究》
第四篇:利用多媒体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多媒体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丰城市实验小学邓兰英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楚,这些重难点如何突破?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关键词:多媒体科学教学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正逐渐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小学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寻找教学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点是生动、直观、动感强,它能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上课伊始,先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为学生展现鲜明、直观、新奇的科学现象,从而诱发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召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恰当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迅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在浓厚的兴趣中展开思维,主动学习。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彩虹的秘密》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一段雨过天晴之后,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的课件。我在同学们在欣赏彩虹的同时,随即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不想研究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想不想自己创造彩虹?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进入接受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的情境。
二、穿越时空,探索奥秘
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只能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去了解,由于受能力、智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星座知识、地球的构造、生物的进化等,这些知识离我们很遥远,很抽象。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利用电教手段使遥远的事物“现与眼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年级上册《日食和月食》一课,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变化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单凭静止地推测,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设定一定运动轨迹使地球、月球动起来,再现三个天体之间相互位置的移动,并加入优美的音乐和精练的解说。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被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和形象的声音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们个个兴趣盎然,思维也极其活跃,课件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透明教学,强化效果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小学生想象概括能力差。在科学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理解、认识的对象看不见,摸不着,教师难以讲清、学生弄不懂的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食物到哪里去了》一课时,在教学中如果仅是让学生参照插图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消化、吸收作用的理解仍是模糊的,容易出现偏差,尤其是小肠的消化、吸收作用,肉眼是无法看见的。考虑到这一难点,教学中我适时出示了这样的课件:《食物旅行记》。从口腔出发,途中它碰到了许多忙碌可爱的小人。有的在用高压水枪喷水,它们是口腔、胃、小肠、大肠在分泌消化液;有的提着水桶四处运输,它们是小肠,吸收营养输送到身体各部分。这样,整个画面动起来,再配以略显夸张的语言,极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变小为大,帮助认知
实验教学往往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关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有时,由于演示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或演示实验本身的不足,无法直接让学生都观察清楚实验操作的过程、实验现象,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多媒体可以把声、形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示范过程变“小”为“大”在屏幕上,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想象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六年级上册《昼夜与生物》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教学难点是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为解决这一难点,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展示教材中列举的各种动物:刺猬、老鼠、蛾、猫头鹰、蝙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蛇、狗是白天、夜间都出来活动的动物。通过媒体的展示,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活生生的动物是怎样在夜间活动的。随后又启发学生回答:这些动物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并产生联想,能科学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五、活跃思维,启发创新
知识是无限的,创新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儿童拓出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随着课件演示,银幕展现出一幅幅彩色画面:绿水青山中走兽出没;各种各样的岩石下,昆虫生息;五彩缤纷的花草丛中,蝴蝶飞舞„„再配以咯咯蛙叫,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哗哗流水等科学音响,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自选材料进行实验,方法越多越好。如此,儿童的思维得以激活,兴致勃勃地忙活起来。有的用小鼓、铅笔实验,有的用铅笔盒、皮筋实验„„学生兴趣盎然,殊途同归,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丰富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化课内知识。我借助多媒体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导向课外。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它们都是鸟》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鸟的共同特征。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不同种类、不同外形的鸟类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了名目繁多的书本上没有的鸟类,他们通过细致地观察、比较、辨认、综合,感受充分,概括出鸟类的共同特征。这样,借助电教手段,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视野,也激起了他们观察研究的兴趣。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解决了许多书本上没有、教师解释不清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和有效,提高了科学实践能力,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主动地学,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科学探究18条原则》任长松
第二十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活动 推荐作品登记表
设区市教育局(盖章)作品名称:
傲霜篇
作品编号: 124410
组别:
小学
项目名称:
多媒体课件
教材版本:
语文版
学科:
语文
年级:
小学五年级
册别:
上册
作者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联系电话
是否示范校
邓兰英
女
1970/10/10
丰城市实验小学
否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姓名:邓兰英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我(们)在此确认上述作品为我(们)未在其他省级以上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原创性作品,不涉及他人的专利权或著作权。
我(们)同意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将我(们)的作品编辑、加工制作成活动相关指导学习材料(光盘),供广大中小学教学师交流学习。
作者签名:
二0一四年月日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历教育还是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都有了全面的发展。但是,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却依然无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错位。究其本质原因,除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资源配置存在问题之外,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尚处于努力阶段,特别是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实效性,即教学效益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本课题主要以中职学校选修课为切入点,以教学实效性为抓手,探索提高中职学校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这对于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定位越来越理性化,能适应岗位需求的都是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但由于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原因,使得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岗位变化需求,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日益突显。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符合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岗位技术的变化,避免人才培养质量的‘偏移’和教学实效的‘失控’。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开展,需要中职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从整体上看不容乐观,而且参差不齐。为了有效提高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质量,从总体上改变中职学校的社会地位,必须积极推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越来越接近普通教育,突出表现为“普教化”的特点,绝大部分学校采用的还是“演示性”的方式,追求的还是普通教育的教育手法和模式,这使得教学方法和办学理念成为一对矛盾,阻碍了教学的效果体现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内容选择上的缺陷,使得教学内容的职业
教育特征也不明显,职业性和实践性不强,教学内容还基本沿用了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践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和毕业后就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理论性较强,使得学生的实习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出现困难。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于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但实际上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技能水平不强的缺陷,对师资实施培训的效果也不尽理想,例如教师的职称愈来愈高移,而技能水平却没有明显提升。同时,一些具有相当丰富实践经验的、具有“双师型”特质的教师由于忙于自己搞项目,但未能将项目实施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承接任务过多而自己分身无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有效完成。因此,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本质体现,是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核心环节。教学的内涵众说纷云,至今理论界对教学一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人将教学看成一个联合词,它是指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有的人则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相当于教师的“教”。在分析的多种语义理解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其中一种定义作为引义,即,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杜威说过“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1]教和学就象卖和买一样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虽然教主要是一种外化过程,学主要是一种内化过程,但两者互相依赖、互为基础、互为方向。随着教学观念的逐步更新,教与学出现融合性趋势,教如同学,学如同教,两者相融为一个整体。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教学的特征和实效性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界,近年来针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对教育教学、课堂教学及教学有效性、实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可见的文献资料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校本研究方案”、“教学常规管理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提高韵律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网络资源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等。从职业教育领域来看,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是日益丰富,其中不乏很多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例如,“职业教育现代教学特点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取向”、“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产生、发展与现状研究”、“我国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专项研究”等。但不可否认,对职教教学的研究更多的是涉及教学改革、教学特点等中观层面的研究,散见一些关于教学有效性或实效性的微观层面的研究。
在国外,对教育教学、课堂教学及其有效性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例如,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1996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指出为适应信息化社会、贸易国际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要转变观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加强企校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欧洲学徒制培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对于我国的教学研究而言,国外的教学及其有效性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更为成熟和先进,理论体系和实践进程都比较完善,它们的研究领域虽然更多的是涉及普通教育领域,但也有较多的研究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而且,很多普通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对职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可见的文献资料比较多,诸如“论二战后国外的教学研究”、“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外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探微”、“国外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国外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国外阅读理解教学与研究中的‘出声思考法’探析”、“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研究”、“德国‘四阶段教学法’在中职实训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行为导向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美国中小学教学中的PBI模式研究”、“美国中小学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述评”、“现代美国市场营销教学与研究”、“美国对按能力分班(组)教学效果的研究”、“英国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个案研究”、“澳大利亚体裁教学法述评”、“试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态——兼论日本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等等。
长期以来,我们的职业教育教学基本上搬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和研究适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效率不高的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此,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无论对于理论构建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将以现代教育观念和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基础,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将达到以下几个具体研究目标。一是疏理出我校经贸大类专业目前课堂教学现状、特征、问题;二是理清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特别是国外的先进经验或模式;三是提出适应我校经贸大类专业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策略;四是提出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发展性思考与设想。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并最终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我校经贸大类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发展现状研究
主要对目前我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现状,包括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各个环节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地分析与描述,疏理出我校教学改革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等,以及由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引起的一系列矛盾。
2.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经验探索和特征研究
借鉴普通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国外教育相对发达的一些国家进行的相关研究以及其它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模式以及教育新思路和新理念。
3.中职学校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研究(以经贸大类为例)
在摸清现状并对国内外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我校专业特点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设计教学实效性策略框架或体系,这些策略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环节,还针对与教学环节紧密相关的其他环节,如资源、专业、课程、师资、教材、评价等等。
4.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发展性思考与建议
对实际运用这些教学策略的和谐度和可持续性提出战略性设想与建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原则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梳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中国的港澳台及内陆地区开展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理清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目标,并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深入分析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结合终极关怀的教育精神,研究高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高职通识教育的模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以通识教育——素质拓展训练营为基地进行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提升,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和个案参考。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人尽其才、人人成才”。基于人人都能成才的学生观,通过通识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品德和基础技能,帮助高职学生确立自信,树立自尊,找到希望,看到成功。
2.整体性原则。通识教育要以整体和谐为目标,做到全员、全程、全面育人。全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程: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突破重点;全面:面向全体,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追求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爱好、需求和愿望;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根据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化素质教育,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检索法、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定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文献检索法、社会调查法、定量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主要用于研究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发展的
基本现状。比较法主要用于研究国内外教学改革先进模式与经验探索,并根据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等背景,选取可供我国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所借鉴的部分。专家咨询法主要用于课题研究的后期,通过对职业教育界一些专家的咨询访问,取得专家们的指导与建议,使得该课题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研究过程及成果经验: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构思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了本研究的有序、有效开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前期工作:(2014年3月)
1.选定研究课题,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全组的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摸清了中职经贸大类课堂教学的现状,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
2.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并健全了学习交流制度。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3.修改研究方案。方案制定后,请学校领导及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出了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了实施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5年3月)第一阶段:(2014年3月)
召开全组成员会议,审议开题报告,并进一步论证、完善了课题的研究方案,提出课堂实施初步策略。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讨论法及行动研究法。第二阶段:(2014年6月——2014年8月)
1.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展开活动,并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效果进行互动点评和反思,对课题研究中产生的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2.如开全组会议,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汇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最后大组整体探研。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课题组成员为全镇教师作了示范课,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心得,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召开课题组会议,商讨结题工作。课题组全体成员着手整理资料。总结经验:
(一)、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开端引趣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怪不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公认的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应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职业教育无可推卸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1)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2)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视频,动漫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3)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把枯燥的专业课本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2.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中,由
于中职学校学生好胜好强,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回答得快又对”,“看谁的表达能力强”,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老师教得千篇一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依据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经贸大类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经贸大类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具体地我们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的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制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给学生制定合适的规矩,使每天的学习活动都有规可循,让学生知道规矩意味着什么。
(2).在目标、要求明确的情况下,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3).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专心学习或集中精力做事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情才会自然平静下来,自觉主动配合教师完成一次活动。
(4). 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不断调整要求,分类提一些明确统一的规则。(5). 提供经过认真设计的挑战,鼓励学生为自己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而庆贺。(6).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努力和学习的过程上,而非成绩上。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就能轻松地、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去做:
首先,是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学必须实行民主化的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不要一锤定音,只要有合理的一面,就应该肯定。对有主见的敢于跟教师争辩的同学更要大力表扬,课堂上要允许学生随时发问。教师一旦放下架
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浓的民主气氛,学生就一定会活跃起来,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会有力地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善问。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乱问,而是要讲究实效。让学生在质疑提问过程中更深入理解各方面内容,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努力探索真理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多疑多问,让课堂更加活跃起来,这是学生的强烈愿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的效果分析
1.形成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应用、修改、完善等几个环节,围绕有效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新课程改革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们虽然确立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到宏观层面提炼,再指导实践,再去提炼”这一研究思路,但近一年的课题研究还过多的停留在微观实践层面,策略提炼工作突出不够。
2.课题研究的关注点还没有最终回归与学生,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去评价课堂教学中操作的有效性。今后的设想:
1.进一步做好微观层面的实践,突出与教材有关的操作素材体例的构建工作。
2.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性成果。3.加强课堂教学中有效操作的评价研究。
丽水旅游学校
吴 贵 二〇一五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