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时间:2019-05-15 01:0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篇: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4、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 一.走近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

婉约派

派女词人,号

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

易安体

”,词作有《

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二.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整体感知

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

上片:

秋凉情景

下片: 重九感怀

【课堂探究】

1、上片中有个词眼,请找出、并赏析。

“凉”或者“愁”。这两字,一内一外,前后呼应,透现出的是心灵深处的孤独凄凉,这种情感在下片又含蓄地得到进一步地深化和强化。

2、《醉花阴》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表达对作者思夫之愁苦,与重阳无人陪伴的凄清。(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醉花阴》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什么?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烘托的写法,多白描。

4、选取的意象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选取了雾、云酒、瑞脑、金兽;玉枕、纱橱;重阳、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

词中的意象够组成的画面是:白天漫长,气候变凉,夜里寒凉,西风不断吹卷窗帘,菊花正放的典型秋季自然现象突出秋的节令特点,含蓄表达自己的愁情。

5、《醉花阴》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醉花阴》呈现的是一种青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凄清寂静的意境。

6、为什么最后三句特别让人推崇?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里,“人似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是词眼。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以后,夫妻感情甚笃。由于爱人不在身边,她白天是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更觉失魂。“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读此三句,好像有一个年轻的少妇,愁容满面地站立在秋风之中,翘首以待她的丈夫。意象楚楚动人。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瘦”字归结全篇,意韵深咏。【当堂检测】 默写《醉花阴》完成课后第二题

【拓展阅读】

品味词中意蕴丰富的意象 1.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2.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3.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4.酒——离别愁绪

酒在古典诗词中表现出两种感情,一是欢庆,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文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一是;离别,古诗大多是这一种,表现离别的愁绪。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在词中的“淡酒”表现了酒的无力,没有了烈性,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深、思念之痛

第二篇:醉花阴李清照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

第三篇:李清照《醉花阴》教案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教学过程1,导入: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其中有一个是中国古代女性,她的名字叫李清照。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那她凭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2,知人论世:李清照的生平可根据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其父亲是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在北宋社会,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中了进士的男子都受到尊重。中了进士后,曾做过山东郓州的教授(相当于教育局局长)。后来升官,做过太学录、太学士、太学博士(相当于京师大学堂里担任教授)得到苏轼赏识,成为“苏后四学士”之一。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郓州时,很清贫,连当地知州都觉得他可怜,劝他私吞,但他不听;在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专门妖言惑众危言耸听的道士,有一次,两个人的车碰见,李格非当即叫人把他拖出去,痛打一顿,驱逐出境。最后进入宋史人物传记。母亲是王氏。王氏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财务部部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李清照: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古代女孩子应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感受少年时代的词:《如梦令》

丈夫:赵明诚。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山东,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当时流传这么一个故事,赵明诚和父亲说,做了一个梦,请父亲解梦: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词女之夫)刚好宋徽宗上位,采取折中政策,政治矛盾暂趋缓和,故赵明诚与李清照得以结为秦晋之好。这时李18岁,赵21岁。

命运转变:婚后不久,新旧两党又开始争斗,赵挺之打击李格非,李清照曾写援书,但没得到帮助。李格非被贬回老家。新党内部争斗,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也遭受灾祸。

后期:靖康事变,北宋灭亡。北方大乱,赵家大多书册文物被焚,逃难到南方。丈夫病逝。李清照曾经改嫁。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为骗文物而与她结婚,结果得不到,这次婚姻完全是个骗局。李清照告他虚报举数,借此离婚。她也因此坐了两年牢,但获得众人帮助,九天后出来了。最后一个人在孤独中去世。

3,写作背景《醉花阴》写于前期。夫妻俩婚后不久,感情甚笃。后来,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生活孤寂,对丈夫思念甚深,本词为相思之作。

6,深入鉴赏。整首词笼罩着一种氛围,即“愁”。里面写了很多景,融入了作者的“愁”情,运用了情景交融。自由选择词中的意象分析,如何体现了“愁”?(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浓云:雾气不散,犹如心中绘制不散的惆怅;浓浓的云,给人压抑之感。

永昼:既是真正的白天,也是心灵上的时间,太难熬,太孤单,这一切何时才是尽头!

瑞脑销金兽:百无聊赖,没有人气,极其凄寂。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每逢佳节倍思亲,“又”说明分离已不是一两次。凉:既是身体感受,也是内心寒冷。(3)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种有菊花的田圃。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后泛指赏菊之处。李清照非常欣赏陶渊明,其“易安居士”也是出自诗句《归去来兮辞》:依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把酒:端着酒杯喝酒。暗香:幽香,指菊花。重九赏菊,是由来已久的文苑雅事。不过李清照没有这种兴致,到东篱把酒赏菊,完全是为了派遣离愁,尽量酒喝了,菊赏了,袖间还沾带了扑鼻的幽香,却更勾引起一腔思绪:过去都有心上人陪着自己,而今却形只影单,此等良辰美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为绝佳三句)

有这么一故事,李清照由于思念寄给赵明诚一首诗。赵明诚觉得这诗写得太好了,自己要“须眉不让巾帼”,写了五十首诗,其中夹着李的诗,给友人看。友人说,只有三句最佳,就是这三句。这三句有什么美呢?大家谈谈。明确:用帘外之黄花之瘦比喻人之形体销魂,创意极美。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画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李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此为独创。

人称“李三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下片以“愁”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愁绪,“莫道”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与上片的“愁”相呼应。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课外拓展。请学生用刚刚学过的方法分析鉴赏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五,总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而这种愁情,能穿透时空,引起每一个人内心的共鸣。

第四篇:李清照词两首 教学设计(醉花阴 详案)

《声声慢》

1、导入:我们知道李清照的文学生涯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的醉花阴就是她的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最为人们称道的《声声慢》。可以说,《声声慢》的情感内涵她所有词作中是最为厚重的,在艺术成就上,也可谓李清照在作词方面的巅峰之作。这节课,我们就来一睹它的风采。

2、朗读:先请同学们朗读一遍。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别人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或重音。(播放音频)。听完朗读,你们觉得这首词包含着什么样的情绪?

凄凉 愁苦

3、你们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4、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教师点评,一般应该读得不错。确实是凄凉愁苦,词中那几句是直言作者的凄凉和愁绪的?

生: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就是这两句,读完全词,我们能大概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开篇总说凄凉,怎么凄凉呢?作者接下来写了很多事物都让人感受到这种情绪,写道最后发现,实在是太惨了,说也说不完,还是不说了,于是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所以,这首词,行文结构很简单,就是一个总分总的结构。说它简单,其实很不简单。我们来具体分析这首词。

和《醉花阴》一样,也是写愁。不过不是开篇就点明,而是在词的末尾。这一句,通过注释,我们知道是说“这光景(这状况),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什么光景?作者到底遭遇了什么事,看到什么景?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回到词中来寻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破题就是大手笔,独具匠心。先不说其间包含的情感,光从语言形式上,就很与众不同了。请位同学说说。生:„„(语言及情感方面)。

师:这位同学说的,和我们书上42页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课件展示42页唐圭璋语或者翻到书,解读)。你们还是很不错的。要相信自己的鉴赏能力。现在简单总结一下,叠词的运用的好处:增强语言上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能起到强调作用。例: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句直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总写了词人的愁苦,孤独。

总写过后,一般就是分写了,李清照是怎么写的?接下来我们先找找词的上片里,作者写了什么事来写她的愁呢? 同学们读二三句。

请个同学结合词作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了那些事? 生:难将息,雁过。难以入睡,大雁南飞。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息什么意思:调养保养。古代的晚安之意。忽暖忽冷的时节,是最难以入眠的。乖张的天气,这对词人本就阴郁的心情无疑是雪上加霜,那就不是半夜凉初透的凉了,而是什么?寒。作者感情更显孤苦悲痛了。读者更加体会到词人生活的艰辛。这句写天气。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既然难以将息,词人便想到饮酒。可是晚风凛冽,就算一杯接一杯的喝,还是抵消不了秋夜那入骨的寒冷。这个“淡酒”,词人是真的在说这个酒不够浓吗?词人为何用“淡”描绘酒?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风疾。

因为风太急,使酒显得淡不够浓。即使酒真的够浓就能抵挡得了吗? 不是,为什么?

心中十分愁苦。再浓的酒也无法驱赶心中的愁苦和悲伤。

是的,作者写酒淡,写风急,间接委婉地表达了心中的沉重。这和前面的直抒胸臆不同,这里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当此人满怀愁苦的看身边的事物时,它们也都是愁苦的。比如接下来的: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我想请问同学们,这一句的中的“正伤心”的主语是谁?大雁飞到这南方,见到原本应该在北方的李清照,她彼时是那么的幸福恬静,如今却是如此孤苦伶仃,连大雁看到都替她感到难过。

李清照或许会想,这大雁恐怕是在北方的时候见过吧,大雁尚能回到北方,可我呢?却是再 也回不去了,即使回去了,又能怎么样呢?正应了后来她在《武陵春》中所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答李清照或者大雁均可。移情于物。总之都是表达了流落异乡的孤苦之情,和对物是人非的感叹。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曾暗香盈袖的黄花,如今也是飘落了一地了,没有了清香,一个个凋零颓败的样子,谁还会想去摘下来欣赏? 词人这样说有何言外之意没有? 暗指自己的容颜已逝。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孤零零的倚在窗边,这漫长的白天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这个“守”字有何意蕴,或者说词人为什么不用“依、靠”,而用守?她在守什么?

字面上看词人盼着天黑,她早上醒来就守在窗边,看着天由暗变亮,又由亮变暗。看上去词人无所事事的样子。可是她不是这样的人,常记溪亭日暮的贪玩,却道海棠依旧的对周围事物的关注,都说明她不是个闲得住的人,只是,现在,她什么也做不了。辛弃疾一个男人一生还壮志难酬,何况乎一个女人? 可是真的只是守着天黑吗? 不是。是什么?

守候一个佳音。她希望南宋能有力打击异族,夺回失地,希望能回到故土,结束这漂泊的生活。可是我们知道词人不过是妄想。软弱无力的南宋辜负了一个女子的满怀期待。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李清照的悲哀。

这一句,充分体现了女词人爱国之情,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这也是李清照有别于古代无数女性的地方。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细雨。意象分析。注意“到黄昏”,写出了一个持续的状态,细雨滴落在梧桐叶上,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黄昏。这里属于细节描写,和前一句的“守”字相呼应。

纵观全词,分写到此也告一段落。“分写”这一部分写了大量的意象:淡酒,风疾,雁,黄花,梧桐,细雨。

正因为有这些意象的存在,通过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使得这一部分虽然作者没有直接写愁,却处处洋溢着愁绪。凄苦悲绝,溢于言表。

最后再来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说还休,却使情感迸发得更为强烈。前面写的总总,都不过是为了引出这个“愁”字。又是直抒胸臆,在感情的层层深入的最后,以“无法言说”作结,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第五篇:《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醉花阴》《声声慢》 (定稿)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是《醉花阴》,另外一首是《声声慢》,这是我登上讲台后讲的第一堂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醉花阴》《声声慢》。

应该说,讲的还是比较顺利的,我想这与自己课前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首先我是将这两首词,自己认认真真的好好研究了一下,能够有感情的背诵这两首词;其次我参考了很多比较优秀的教案,从中对自己没有能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对自己的读法进行了纠正,以及其他知识环节进行了补充;第三,在把正式的教案拿给指导老师看之前,我与小组同学进行了磋商,让他们对我的教案提意见和建议,自己修改。然后才拿给指导老师看;教案通过之后,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演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熟识上面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哪个方面在正式上课前我都能说出个甲乙丙丁出来。《醉花阴》我用的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机点拨法;《声声慢》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

在正式的课堂中,整个课堂进行的循序有进,我想这与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十分不开的。在课堂是,可能是讲课紧张吧,我对“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永”字分析掉了,后来等到第一个课时结束的时候,我才想起来,于是我巧妙的安排,做了一个调整,加入了一个课堂质疑环节,结果如想象当中一样,没有一个人有疑问,所以我只好自己问了。也就正好,把自己讲漏掉的两个知识点又补充了进去,第三个方面,我想谈谈,这次教学重点一个发现,教学反思《《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醉花阴》《声声慢》》。那就是无论自己准备的多么的充分,有可能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事情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的活跃的。因而,我们应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或许比我们单纯上自己讲给学生的更多。刚刚说到了,对于那个教学质疑的环节,虽然没有同学课堂提问,但是课下还是有学生给我出“难题”了。她问道:“老师,我在有些参考书上看到的佳节又重阳是说的中秋节后又重阳节,这个又到底是什么含义呢?”幸亏自己当时灵机一动,才说出这样的话:“当然也可以那样理解。但是你想想,哪种理解更好,哪种理解更能够体现此人清照的那种思念丈夫的愁苦?”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后来我又下来查找资料,了解到“佳节”的出处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在很多的诗词作品中,佳节指代重阳节的比指代中秋节的多,因此后来我又给问我学生的问题补充了这个答案。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必须。另外呢,《声声慢》呢,我上的是一节讨论课,其中有两个地方让我发现了学生的智慧。针对上片我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乍暖还寒”好还是“乍寒还冷”好,我自己设计的答案呢,主要是围绕这个天气的变化来答的,结果学生们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不仅有天气的变化这一层,而且还从南渡前后此人的情感角度来思考,真的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这比我仅仅简单的从一个方面来思考更加的全面、合理。在下片当中,我提的这样一个问题,也同样遭到这种待遇,就是针对“大雁”这种意象的理解,我设计的答案主要是大雁是一种候鸟,能够南来北往,而词人清照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能够回到家乡。从而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一种感慨。我的学生们不仅结合词人的身世谈到了我说的这个方面,还运用典故“鸿雁传书”来说这只大雁就是以前为自己和丈夫传书的大雁,从而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深深怀念之情。

这也是初次登上三尺讲台我的一些感悟:课前充分准备;课中灵活多变;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将课堂还给学生。我想只要我做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再多的困难,我也会处理的很好。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下载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醉 花 阴(李清照)(最终版)

    沉默世界的代言人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那本该是一个......

    《醉花阴 李清照》阅读答案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②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③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④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⑤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⑥,人比黄花⑦瘦。【注释】①永昼:悠长的......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4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1.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

    第一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必修4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3......

    醉花阴教案

    醉花阴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一 导入新课 古人喜......

    醉花阴教案

    《醉花阴》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教学重难点......

    醉花阴教案

    《醉花阴》的教学设计 龚永艳 一、教材分析: 《醉花阴》讲述了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长期外出做官之时,独自把酒,赏菊过重阳的故事。词中作者选取“永昼”“半夜”和“黄昏”......

    醉花阴教案

    《醉花阴》教案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