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时间:2019-05-12 23:1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篇: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在正式上课前播放《醉花阴》词曲,营造情感氛围 导语: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这样一类专门表现女子情感的传统题材,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的少女怀春,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怀人,或“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妇怨情。它们被统称为“闺怨诗”。可惜的是在那样的封建年代中,这些情怀多由男诗人代笔。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板书)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学生畅所欲言)

二、作者介绍(学生总结,教师带过)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那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她中期的词作——《醉花阴》。学生明确《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朗读词作,整体感知,诗歌是为了传情达意,我们在刚接触一首诗歌时,一定会对诗中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最初的感受。这首诗歌我们已经预习了。那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自己对词作的情感把握,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好,我们在下面自由朗读一下。

全班朗读。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朗读的不错,那老师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根据我们的朗读,我们再来感知一下,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愁)

根据这样的基调,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四、作品分析,重点品读

诗歌总是以很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极丰厚的意蕴。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了要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外,还得从诗句本身入手去细品诗歌情感。

品读思想情感

刚才我们谈到诗歌总体基调是“愁”,那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作者“愁”的具体内容。

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生:“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可能的答案)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师: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 再意境特点是怎样的?

(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

如: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因此,我们要知道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教师补充总结: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情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

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的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品“凉”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用心

爱心

专心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接着我们来看下片。在分析下片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子的一分相思之情。赵明诚先是很感慨,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老婆比我写得好呢?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在才情方面也绝不让巾帼,看看,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他只能须眉不让巾帼了。

痛下决心,请假不上班了,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编啊,编了五十首词。

编完了,赵明诚动了个坏脑筋,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然后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老陆,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些作品怎么样,陆德夫也是个实在人,左看右看,说,老赵啊,说实话,就三句写得好。那赵明诚问哪三句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醉花阴》末句。

那我们同学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我们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 好,那我们就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①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往往都有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这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好,明白了诗人具体的情感,那接下来,我们就再次通过朗读进入到诗人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此时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一种女子的慵懒,娇柔。读出她的闺怨这愁。因相思而致的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全班再次朗读,找个别学生朗读。《声声慢》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她的艺术表现最为集中的,当属我们接下来要品味的这首词——《声声慢》。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我们还是先通过朗读来初步感知这首词卓绝千古的美。(全班诵读)那接下来,我还是想看看同学们的感受力是如何的,请一位同学带着你的感知,将你理解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给我们大家诵读下这首词。

用心

爱心

专心

好,朗读完,请问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答:愁

2、师问:都是愁,那《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你是如何感知到作者愁绪的不同呢? 教师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务必要注重知人论世。接下来,我们仍要品读语言。师问:《声声慢》与前一首《醉花阴》在语言运用上有何显著不同?试分析。明确:叠字运用。

尤其是首句十四个叠词。后人评价,“首句连下十四个叠词,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那我们也来品一下这首句十四字的妙处。

① 就三句本身含义看,一写举动,“寻寻觅觅”,作者飘泊异地,前途渺茫,孤立无援。一写环境,“冷冷清清”,丈夫离世,生活无助,度日如年。一写心情,人已黄昏,身体衰弱,内心凄苦。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者互为因果,层层推进,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情感基调。由此可见,开头三句是全词的总纲。

②从叠字本身的作用看,同字重叠,回环往复,感情由弱到强不断加剧。冷、清、凄、惨、戚都是形容悲凉心理的,反复叠加,大大强化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总之,叠字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增加了感情的表现力。

③从音律角度看,十四个字平起仄落,节奏由徐而促,由疏而密,大大加强了词的韵律感。

教师总结: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再次点到品味诗歌关键词语的重要性。

七、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学生根据这两首词的鉴赏过程,总结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

1、知人论世,感受诗歌情感

2、抓住意象,连缀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品味语言,把握诗眼(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品味诗歌情感

4、结合情感,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妙处。

八、课堂练习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问:这首词处处跳动这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语,说明词人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用一醉字形象生动地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的悠闲与快乐;“赢得满衣清泪”,用一“泪”字写出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表现了词人内心哀婉幽怨;“故应难看梅花”用一“难看“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更深刻地表达出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造成的难言的凄苦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九、课外拓展

我们在课前面曾经介绍过,李清照这两首词属于闺怨词诗。郑振铎曾说:“无

用心

爱心

专心

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看得出他对李清照极为推崇。但他的话也有些绝对。一些男性词人所作闺怨词也有不少佳作。今天给大家先列出一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共同研究探讨,看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中部分闺怨诗介绍

《闺怨》 王昌龄 《子夜吴歌》 李白 《玉 阶 怨》

李白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望江南》 温庭筠 《蝶恋花》(庭院深深)欧阳修 《蝶恋花》(槛菊愁烟)晏殊

十、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词。

2、从刚才课上所分析的几个鉴赏诗词的角度来自行赏析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十一、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作。它们如同清泉,涤荡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如许澄澈清明,为此,我赋得小诗一首表达我对这位卓然千古的才女的敬意。

自是花中第一流,怎奈愁情恨悠悠。漱玉飘香天地间,独领风骚万古流。

同学们,愿你们,精神在墨香流动中积聚,人生在书香馥郁中升华。好,今天我们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二篇:第一高中语文《5 苏轼词两首》学案 新人教必修4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学习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宋词的风格流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体裁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2.[作者简介] 苏轼(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3.[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

柳宗元(宋)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诗——“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词——“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fú)

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

樯橹()()

一尊还酹江月()同行()

吟啸()

一蓑烟雨()

料峭()

三、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四、填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

,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文学史上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二、诵读《定**》,思考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该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

(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课后检测】

1、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有()A、故作不良计

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池鱼思故渊

D、故国神游

3、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4、默写。

(1)乱石穿空。江山如画。

(2)大江东去,浪淘尽。

(3)莫听

,何妨吟啸且徐行。

(4)回首向来萧瑟处。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答案

课内学习

一、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激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词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二、诵读《定**》,思考

1)答案: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答案: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3)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答案:“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也是双关语,表面上指雨过天晴,实际指春风得意的顺境。5)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课后检测

1、A.× B.√ C.× D.√(A项错在“词牌是指词的题目”,应为“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C项错在“它们又是词的题目”。)

2、C D(A项中的“故”是“所以”之意;B项”是“特意”之意。)

3、D(根据这几句诗的上文可知“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所以排除A、B两项;大破曹军,不是诸葛亮协助的,所以排除C项。)

4、(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千古风流人物(3)穿林打叶声(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三篇:《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引导:联系作者生平遭遇

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

提示: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

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附板书: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拓展理解,深入体会

引导:其实,愁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字眼,老师从李清照词中选取了几句给大家,请同学们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咀嚼品味,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中浓郁的愁绪

资料链接:怎一个“愁”字了得!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3、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4、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活动:学生诵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

再读诗词,赏析艺术特色

引导:李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几乎过着与愁苦相伴的日子,她是个多愁善感之人,更是个写愁高手,现在就让我们再回到这两首词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愁的,两首词在写法上是否也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再读文并讨论这个问题

提示:可以从词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活动

1、学生再读文,讨论上面的问题

活动

2、师生互动交流,欣赏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活动

3、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李清照,简单概括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特点

教师小结: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的特点,李前期词真实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词风清丽明快,语言婉转含蓄

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风凄凉低沉,语言深沉凝重。

附板书:

语言

意境

表现手法

《醉花阴》含蓄凝重

清新宁静

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情感

〈〈声声慢〉〉率真自然

凄惨悲凉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倾听歌曲,拓展练习

资料链接:学生欣赏〈〈一剪梅〉〉歌曲,完成练习

问题:(1)〈〈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请说明理由

(2)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断表达内心的情感,是李的主要艺术手法,试结合这首词中的具体词句分析这一特色

学生总结

教师布置作业

搜集李的作品加以赏析

教学反思

《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作者前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我设计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词。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鉴赏的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和情感世界,因此,我对这节的设计思路是:认真审读,整体感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咀嚼玩味,品味语言、立足主旨,赏析技巧。

本侧重于教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学习诗词重在诵读,在读中赶,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所以整堂的教学是按着“读-悟-品”这条主线展开的。听读、自由诵读、个别诵读等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充分朗读,从而为后面的感悟、品味作铺垫。此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词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教会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欣赏诗词。

在整个教学预案中几乎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那么答案在哪里?答案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答案产生在学生的读-悟-品的过程中,我们的任务并不是为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所以,在堂上我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悟与见解,我只是给予评价和引导,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能力!个人觉得欠缺的是在拓展练习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那么老师我应该也要做个总结,不能因时间紧而草草收尾,留下遗憾!

第四篇: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能听出这是哪首歌吗?对,是周杰伦的《菊花台》。歌中唱到“菊花残,满地伤”,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生:生命的衰败、凋零),古时的黄花即菊花。当时文人骚客常借用它来表情达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这里的菊是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一位善用黄花来表达情思的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两首词《醉花阴》《声声慢》,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二、诵读感悟

(一)一读——初品诗情

1、生自由读——范读——个别读,思考:

1)诵读完两首词,同学们认为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凄惨悲凉)2)那么我们可用那个字概括词人当时的心情?(愁)

(二)二读——细品词境

1、你们能从哪些词语(意象),句子,可看出这样的情感?(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意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人、景、物)《醉花阴》薄雾、浓云、酒、西风、黄花、黄昏

《声声慢》淡酒、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2、通过筛选两首词的意象,大家会发现两首词中有相同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因写作背景不同,而抒情目的也不相同)展示生平事迹

3、那么我们看看相同意象的黄花在词人笔下是怎样描绘的 《醉花阴》“有暗香盈袖”(香味)“人比黄花瘦”(形态)

“有暗香盈袖”是词人通过嗅觉感知的,能嗅到说明词人的心境如何?(说明有心情关注美好事物,赏菊,生活有雅致的一面)

“人比黄花瘦”黄花瘦是怎样的形态(叶瓣纤长、茎杆瘦细)“人比黄花瘦”说明女子容颜因相思而消瘦,憔悴。《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时的黄花又是怎样的形态呢?(堆积,连瘦都没有了,花死了,落一地,枯萎了,谁还会捡起插在自己头上装扮呢?)

师:曾经东篱把酒还有相思可诉说,如今孤身一人,容颜憔悴,无人可思,无人可念,只能看一地枯萎的黄花,这一地枯萎黄花是哀愁的、是凄凉的是孤独寂寞的。

4、词人的这种孤独寂寞之愁借何物来消解的(酒),那么我们看看“把酒”“淡酒”的滋味有何不同 《醉花阴》“把酒”“把”把玩之意是饮酒的一种闲逸,只因丈夫远游,词人孤单一人,无语独酌而添离愁别绪,所以用酒表达相思幽怨。

《声声慢》什么季节喝酒的?(乍暖还寒,晚来风急之时)借酒暖身也暖冰凉之心。为何词人用淡来形容酒呢?是酒量大,还是酒中掺了水?(是主观情绪上愁太浓,酒溶解不了词人心头的冰霜)可以说是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5、词人是在什么时候饮酒的?(黄昏)伤别念远

中国诗人的笔下,黄昏这一意象往往和伤别念远联系在一起,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这个黄昏词人也是思念丈夫的时间,可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算不能千里共婵娟也能千里共黄昏吧。《声声慢》中的黄昏是怎样的?(兼有细雨)潮湿阴冷的,主人公百无聊赖,唯一可做的就是等到天黑,这是多么的凄苦绝望啊!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谁又说不是打在词人绝望的心上呢?

6、这个黄昏有何事物光顾词人的寒舍?(风)渲染愁情

《醉花阴》帘卷西风

也许风善解人意,催人莫逗留,也许产生幻觉,夫君翩翩而入,也许想到曾经双双卷帘入室情景,都是富有浪漫诗情的。

《声声慢》晚来风急

急说明猛烈强劲 敌说明风寒冷刺骨,急风中难存点滴暖意,身凉心凉。

7、小结: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醉花阴》营造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三)三读——再品诗蕴

1、如果让你在“愁”字前加一个定语,两首词你会加什么词? 《醉花阴》闲愁——百无聊赖、重阳独酌、刻骨相思

《声声慢》悲愁——亡国之悲、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飘零之苦

2、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的幽怨的洋溢着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国亡夫丧且颠沛流离的磨难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充满了忧患之愁的泣血之歌。

3、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声慢》,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加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描述画面

示范: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我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哪知“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真是酒味淡吗?不,不是。只因我心中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呀!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对酒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我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我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甚感凄凉怎么捱到天黑呢?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候又下起了细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我那破碎的心上……

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 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

4、总结: 从这两首词中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第五篇:——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教学重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2.品味语言美,掌握艺术手法。【教学方法】

诵读 —— 感知——体会——涵咏。【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今山东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她后期词则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 “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二、初读

整体感知

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两词中“愁”的意蕴和内涵。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幽怨的抒发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

【虚词鉴赏】

1.“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永”字,作者旨在强调什么?(教师进一步引导:是什么样的情感会让她觉得白天太长?)

学生联系作者此时处境答出:丈夫不在家,内心的孤独无聊、无所事事。2.“佳节又重阳”的“又”字是表示并列关系吗?体会它的妙处。(教师点拨:“重阳节”有什么特别的吗?„„“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诗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词人的内心。去年重阳也许是相聚的,以过去的乐景更衬出今日的哀情。本就思念,又逢佳节,更觉孤单,倍增惆怅。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中“莫道”一说之后作者的情感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教师点拨:“不销魂”意为不要伤心,这是丈夫的宽慰语,这之后应该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借一幅画面来表现“憔悴”。

总结:通过上面三问,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抒发很含蓄,也发现诗词中的虚字作用很大。【意象赏析】

1.“薄雾浓云”放在开头有何作用?(教师提示:注重意象的特点以及位置)

明确:薄雾有迷蒙感、浓云有压抑感,营造出阴沉忧郁的氛围,与后文人内心的寂寞烦躁吻合。2.哪些意象带有“深闺”的特点?

明确 :“瑞脑金兽”“玉枕纱橱”(进一步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用意?教师提醒:注意前后语意)

明确:“销”的是香,不消的是愁,人的思绪随着青烟上升,联想到“佳节”,此意象是情感的酝酿;“玉枕纱厨”的特点是凉和透,这与后文“凉初透”刚好吻合,是为了渲染身体感受到的“冷”,其实还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清冷。

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妙处有哪些?(教师提示:为什么不是“西风卷帘”?为什么不是“人比竹竿瘦”?)

明确:“帘卷西风”这一倒装,有意强调“帘卷”,视觉上有很强的冲击感。(教师补充:我们可以想象丈夫归来,掀开帘子第一眼所见就是妻子的憔悴。也可以想象为帘子一次次掀开,都是西风,而非丈夫,极写女词人内心的失望,这是对后文极好的注解。)

总结:意象鉴赏既要细细分析各个意象的特点,还要分析前后的语境作者的感情,另外不可忽视意象一些相对固定的意义。

第二课时

前一首词《醉花阴》,在李清照含蓄而细腻的词句中我们感受到了“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晚年的李清照背负着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丧父无子之孤,辛酸艰难的生存于动荡的世代。她笔下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愁”。

【听名家朗读】

听后感觉:与前篇感觉截然不同,成功地表现了两种情绪、两种心境。【寻找词眼】

学生很容易找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意象赏析】

“次第”意为“光景、状况”,也就是词中所描摹的意象,大家来找找看。

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进一步提问:我们把这些意象一一“泡开”,看看能发现什么?)1.淡酒难敌

(教师提示:注意语境——“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明确:想借酒驱寒,嫌酒淡,反衬出心冷愁浓。

(教师补充:乍暖还寒——本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气候,此处指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冷暖无常。作者借不适应写出飘零憔悴之苦。)2.过雁旧识

(教师点拨:重点在“却是旧时相识”,可以有哪些理解?)

明确:北雁南飞,天涯沦落之感。3.黄花堆积:花落(即憔悴损),写出岁月流逝,人已衰老。以花写人。4.梧桐细雨

(教师提示:“梧桐”在古诗词中有和固定意义?“细雨”的特点是什么?二者配搭出来的意境有何特点?)

(教师补充:“点点滴滴”的雨打梧桐声,从视觉的萧瑟到听觉的微弱绵长,整体意境应该是凄凉无限,这恰恰是作者的老年境况。)

三、再读

鉴赏异同

两首词,同样是写愁,但表现愁的方式不同,诠释愁的内涵各异,塑造的形象有区别。1.《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五阳,有高难登,诗性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游,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瑟瑟,菊残人老,此三愁也。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后愁绪更浓。《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字,词人宕开了这个“愁”字的浅层意义,赋予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痛、孀居之苦、沦落之愁。

2.两首词,“愁” 的风神不同,人的形象迥异。

《醉花阴》中的愁是迷离而朦胧的。词作先摹愁态,把一位思妇惆怅彷徨、寂寞无主的愁态勾画出来;再绘愁容:“人比黄花瘦”,抒写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在他乡的丈夫刻骨铭心而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声声慢》中的愁是孤寂而凄清的。词中先设愁境,用七对叠词刻画了冷清萧瑟的环境,烘托了一位寡居妇人凄惶苦闷、恍惚悲凉,以及痛定思痛时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再布愁境: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秋雨……景景含愁,声声入心,抒发了一个茕茕孑立的女子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四、三读

体会写景抒情的手法

两首词,同写秋风黄昏,写情寄意的表达效果殊异。1.前者是:“帘卷西风”,后者是“晚来风急”。

西风帘卷似让词人产生幻觉:远道而归的夫君偏偏而入,给自己一份巨大的惊喜,也许风解人意……词人用画面娓娓诉说,富有浪漫诗情。

而晚来风急直抒胸臆:急风中,最难将息,单薄此身流离无寄,如死的孤寂与悲怆令词人直面眼前景,直抒胸中情。

2.前者是“东篱把酒黄昏后”,后者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前者有 “人约黄昏后”的意蕴,黄昏是词人等候的起点,到了黄昏,就应彼此的心灵之约来到东篱遥相问候。后者的“黄昏”似是词人苦捱至斯的终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是说时光难捱,又加上梧叶纷纷,细雨霏霏,又要怎样熬过这漫长的黑夜?

五、总结。

板书设计

下载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人教必修4 示范教案(5.柳永词两首)

    5 柳永词两首 从容说课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以先行者角色开启了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柳永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学习宋词从他的两首传世佳作《望海潮》《雨霖铃》开始,最合适......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

    第七课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第七课 李清照词两首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2.理解词中意象的含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炼字 能力 目标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理解词中作者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我的讲课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通过备课、讲课、讲课后的思考以及评委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心中感慨颇多!一、备课 1.根据自己......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Microsoft Word 文档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导入: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说的就是李清照,一位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女性,那么我们在初中学过的《如梦......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李清照词两首》 教学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3、品味鉴赏词中的名句,把握词的意象。 4、领......

    2018高中语文练案14李清照词两首4.

    练案14 李清照词两首 本练案共2页,满分为40分,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导学号 41594159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