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 要: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语文;思维能力;兴趣;技巧
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其中之一就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力、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还要多赞赏学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让学生勇于且乐于说“我认为”――发人之所未发,道人这所不道,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
四、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的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学习《黔之驴》一课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造成驴悲剧的原因:从驴自身的角度分析,它被虎“断其喉,尽其肉”的原因在于“技止此耳”,除了“鸣”和“踢”之外,再没有其它的自卫或进攻的本领了;从虎的角度分析,是强者的这种弱肉强食的暴行给弱者带来了灭顶之灾;从“好事者”的角度分析,正是由于他的“好事”驴被运到黔地,才发生了后面的悲剧,“好事者”对驴的悲剧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像这样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多元化思考问题,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捕捉到新颖独特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结论。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再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分析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常规思维的看法是:鲁国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举夺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原因是在战略上能够“取信于民”,在战术上善于把握战机。但也有同学认为,鲁庄公善纳忠言、礼贤下士才是长勺之战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同学们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思维方向不正闪烁着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吗?
五、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得出结论。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训练,不但有助于思维敏捷性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胆量和口才的培养。还要经常进行概念联结的强化训练以及设法改变学生的答问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果断性的培养,从而逐步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答问形式可以改成这样:先指定几个学生同时站起来准备回答,然后教师再突然抛出问题,迫使学生马上作答,看谁回答得快捷和准确。这种答问方式,形同抢答,其思维的敏捷性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思维敏捷性作为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而得到培养的,只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学生的思维一定会敏捷起来。
总之,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氛围良好、教法灵活多样,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二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体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体会
实验小学 张桂芳
“顺应天性”的核心,是顺应人类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用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境”提“思”,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让知识出现在贴近学生实际又逼进数学本质,而且更具一定思考性的情景中,更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
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某教师这样导入。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说明吗?(学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放大的石子。师:为什么要放大的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景中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学生认识、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要探究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二、以“旧”带“新”,让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法则,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计算?本节课的知识点源于:“商不变的规律和除数是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学生都已掌握。教学时教师就应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3、3.72÷2.4=()÷24、1.36÷0.16=()÷16、0.672÷0.28=()÷28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右边的算式会算,左边的还不会,对照左右两边你会作出怎样的思考与推断?从而得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使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仅是
课上40分钟的教学,要激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做大,把学生的课前、课后带动起来。
三、以“变”代“搬”,让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李军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20米,李军3分钟走255米,照这样计算,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探解。
解法1: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就是求余下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从3分钟行255米”,可求出李军速度为(255÷3),而余下的路程是(1020-255),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1020-255)÷(255÷3)=9(分)。
解法2:求李军到学校还需几分钟,也可先求李军走完全程的时间,然后减去已行路程的时间,即得到余下路程的时间1020÷(255÷3)-3=9(分)。
解法3:用倍比法解,将已行的路程255米看作“1”倍数,全程1020米是已行的255米的4 倍,行255米用3分钟,那么行完全程1020米就得用12分钟,然后减去已行的时间,即得出:3×(1020÷255)-3=9(分)。
通过上述的练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就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心得。
一、善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景如此,教学也一样。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这一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年的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再结合图画或ppt课件影片,联系当前的现实,让学生说说看到塑像想说什么?现在有不少人身陷毒品不能自拔,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尽情尽兴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这样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深地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等。使学生不但认识了伟人,了解了历史事件,从多方面培养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树立了远离毒品,强身为国的坚定决心。
二、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在现实中,我们认识事物一般都是顺向思维,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事物或者事件的反面去思考,或正反互相调换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益的。如四年级上册的《一路花香》一文,我知道学生从正面阅读中了解破水罐为在主人打水中暴露自己的弱点而始终惭愧不已,知道自身存在缺点不足。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们引导学生从“一路花香”这个富有诗意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知道花香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破水罐有用吗,有什么用处呢。这样一步步开拓思路,知道花香正是破水罐浇灌来的,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发挥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要知道原因可以顺向思维,更应该逆向思维。
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训练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存在不足。学生在理解课文和习作练习时常常无话可说,没法下笔,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充分发现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浪花”。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思考。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一时,要求学生自己设立节日,并交代设立的原因和如何度过节日的。在习作中学生总是离不开“六一节”、“国庆节”、“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平时的大节日,这与作文所配的图画要求相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现实生活和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回想父母在西洋百合(农业推广种植)丰收的情景中,设立“丰收节”,让学生知道就是在全家人喜摘花朵和上缴花朵的繁忙中,在辛勤的汗水里,相互倾诉着内心的喜悦中度过的。还可以让学生在“捣鸟窝”这件农村孩子常做的事件中,联想当前我们生存空间、环境的恶化、动植物的灭绝现状,让学生认识到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为了保护它们而设立“爱鸟节”。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校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多方面思维,设立“爱校日”。可以联系生活中的“雷锋哥”、“扑火哥”等事情,设立“爱心节”等。这样的习作教学,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丰富内容可写,在习作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中得到训练。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去发现、去教学、去反思、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砚川联办小学
编辑 聂蕾
第四篇: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及影响论文
【摘要】: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了。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形象思维与语言关系的特点,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其结果必然影响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和对文章语言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影响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课堂氛围教学情境思维能力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得以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具有起伏跌宕、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能清新别致,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1.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
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时,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地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可见,在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火花,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进行变式训练,悟出文章内涵
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成剧本,把课堂变成剧场。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要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全等培养能力
全等三角形的地位和作用。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等等知识都是对特殊位置下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的提炼,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学生学好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地有利于学好相似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知识,从本课开始,将向学生重点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理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学生很快知道,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有“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这么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而对于直角三角形除了上述四种方法外,还有“斜边、直角”这种判定方法。但是在学生自己独自解决问题时,若给出的条件不是很直接或给出的条件不明显,在解题过程中,他们往往不懂如何转换条件,比如:我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后,曾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题:
已知:如图△ABC中,∠ABC=45°,CD⊥AB于D,BE平分∠ABC且BE⊥AC于E,与CD相交于点F,与BE相交于点G
(1)求证:△DFB≌△DAC
(2)求证:CE=1/2BF
学生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很容易找出DB=DC,∠BDF=∠CDA=90°。
但是再找一个条件时,一个班就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懂如何转换得出∠DFB=∠A,从而得出△DFB≌△DAC,看到这种情形,我便这样引导学生对照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当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一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时,可以再找一个角或再找一组边,但是若找边,根据“边角边”只能找DF=AD。但根据题目的条件,显然不能得出DF=AD,所以只能再找一组角,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知道了解题思路后,很快就由在△BDF中,有∠1+∠BDF=90°。而在△ABE中,有∠1+∠A=90°,所以便可得出∠BDF=∠A。于是第一个问题证△DFB≌△DAC便可迎刃而解,同样对于第(2)问,即使有些同学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同样不懂从第一个问题的结论中得出BF=AC,故只需证得CE=1/2AC,便可得出CE=1/2BF。
通过这题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度还不够,转换的数学思想也没有培养起来。于是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每评讲一个题,都注意举一反三,还常常作变式训练。比如:
已知:△ABC≌△DEF,AG和DH分别是BC,EF边上的高。
求证:AG=DH
对于这样的题,大部分学生很快都能从已知全等三角形中找得一组角和一组边对应相等再加上一个直角,然后利用“角角边”来证△ABG≌△PEH或证△ABG≌△DFH,从而得出AG=DH,在做完这一题后,我会让学生思考:其它条件不变,若AG和DH换成BC和EF边上的中线,或者AG和DH分别是∠BAC和∠EDF的角平分线,结论还成立吗?
又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碰到这样一题,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5,5)、B(2,4)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MA+MB的值最小?若存在求出M点的坐标。
这题考查了学生的以下几个知识点:(1)在直线L外的同一侧有两个点A、B,如何在L上找一点,使得A、B的距离和是最小的。(2)一个点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的求法。(3)已知两点,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4)直线与X辆交点坐标的求法。
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解题过程中,让学生作变式训练:已知条件不变,如果换作问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MA+MB的值最小,若存在,求出M点的坐标。
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类似的题,我都让学生反复做这样的训练一般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变灵活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都比以前更完善了,学习的兴趣也浓了。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如何主动学习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尤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创新能力培育》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