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逻辑学和心理学都研究思维,但它们的侧重面有所不同。逻辑学主要从思维的结果(或产物)如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来研究,而且着重研究正确思维的规律及形式,以及这些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则主要从思维过程本身来研究,着重研究思维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导致形成某些认识结果的内在的隐蔽的原因。由于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心理学与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也要紧密联系,并且相互补充。我们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也同样要注意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紧密联系这一特点,忽视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类思维发展有着不同的阶段。人的逻辑思维一般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有较为明显的发展。主要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它是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形式逻辑思维:简称逻辑思维。它是以同一律为核心规律,进行确定的、无矛盾的、前后一贯的思维。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概念必须是确定的。例如,A就是A,不能既是A又是非A。在小学数学中每一个概念也都必须是确定的。例如教学约数、倍数时,把0排除,否则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也要包括0了。
形式逻辑思维的特点主要是从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上进行思维。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也称为普通思维,形式逻辑也称普通逻辑。一般地说,10—11岁是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这时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较显著的变化。
2.辩证逻辑思维:简称辩证思维。它是以对立统一为核心规律而进行的思维。它着重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概念的矛盾运动来进行思考。它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联系起来,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进行思考。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据心理学家研究,9—11岁学生的辩证思维才开始萌芽。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都有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规定基本,即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里所讲的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大纲中明确提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表明,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什么在小学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呢?个人体会有以下两点。
(一)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生了“飞跃”或“质变”。具体地说,10—11岁学生开始能逐步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初步掌握比较科学的定义,能领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分析,并进行间接的推理(即由几个判断推出新的判断)。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发展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既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人一度提出,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一点值得商榷。第一,根据心理学研究,创造思维是人们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它有普通思维的特点,例如在解问题时,也有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等阶段。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有想象的参与。另外,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从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也就是说,发展创造思维首先要有逻辑思维做基础。其次,人们的一般思维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可以说,发展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品质。但是如果把创造思维作为基本要求提出来,对小学生说就要求太高了。此外,由于创造思维这一过程本身比较复杂,心理学的分析研究还很不充分,还难以具体说明它的内涵,要在小学里提出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就更困难了。也有人强调小学数学应着重发展辩证思维。这也值得商榷。如前所述,辩证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有一定的形式逻辑思维做基础。而且从小学数学内容来说,虽然有些内容能够反映辩证思维的某些规律,但有很多内容受到一定的局限。例如,对加与减,可以说是相反的运算,两种运算相互依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不好讲,因为还没有学过负数。另外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9—11岁才开始萌发辩证思维,显然比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得晚。因此在小学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还为时过早。在小学只能结合某些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唯物辩证观点的因素,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而不是讲辩证法。例如,讲整数加法与减法时,可以通过实例说明它们是相反的运算,是相互依存的;讲分数乘除法时,可以通过实例说明两种运算在分数中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本次继续教育中对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逻辑教学的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逻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利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地加强。
第二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学科在能力方面的教学要求之一。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考虑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比较和分类的思维能力
课标规定,在低年级段,要求“着重培养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比较和分类能力在逻辑思维能力中属于较低的层次,所以低年级培养思维能力从培养比较和分类能力开始。在课标规定的低年级的知识要点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同时培养比较能力的,比较能力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能力,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要区分事物首先要进行比较,比较是分类、抽象、概括和归纳的基础。如“相同和不同”一课,是专门训练学生比较能力的一课,比较能力在小学科学课上是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本课一开头先让学生比较两个物体,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如两支铅笔长短不同;两个文具盒颜色、大小、盒内构造、材料等都不同,再比较多个物体,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如三个削铅笔刀,两个是一般的转笔刀,一个是新型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刃,都有外壳,都能削铅笔。最后综合训练,同时找出被比较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各种各样的球,它们的相同点是:形状相同(球形)。不同点是: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制作材料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拍球时它们弹的高矮不同等。在训练学生比较能力时力求有易到难,然后逐渐增加难度,比较多个物体不仅要求用眼看,还要用手摸、用鼻闻、用舌尝,以及联想到物体的用途等等。通过小学科学,逐步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要做到:对于表面上极为相似的自然事物,看到它们之间在本质上的差异点;对于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自然事物,看出它们之间在本质上的共同点。
同样,在课标规定的低年级的知识要点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同时培养分类能力的。分类能力是根据对象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能力。如课标规定要认识几种常见植物果实的外形特征,在教学这一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的果实的外部特征,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果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然后指导学生给果实分类,从颜色来分,可以分为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从形状来分,可以分为球形的、圆柱形的、扁球形的、圆锥形的„„;从味道来分,可以分为甜的、酸的、辣的„„;从用途来看,可以分为水果和蔬菜两类,发现茎可以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四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外在的联系和变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二、培养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在中年级段,要求着重培养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通过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可以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在课标规定的中年级的知识要点中,有不少是要求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在学习这些知识内容时,可以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的能力。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认识液体、气体、固体在一般情况下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一种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烧开水的时候,壶中的水还没有烧开,为什么会往外溢,然后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烧瓶中的水在受热、受冷时有什么变化,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把装有水的烧瓶放入热水中,细玻璃管内水柱上升,把上述实验装置放在冷水中,细玻璃管内水柱下降,对以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由于以上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由此学生就可以推想水的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受热时体积胀大,受冷时体积缩小,简单说,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学生们知道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思维活跃,又有了进一步的想法,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其他的物体——酱油、醋、桔汁、煤油、酒精等,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性质。这时,我就指导学生用研究水的方法研究桔汁、酒精是不是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是认识的扩展,能力的迁移,根据水、桔汁、酒精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按照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到“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同理,研究气体、固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用概括和推理的方法牵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思索,去发现,并及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培养演绎推理的能力 在中年级还要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可以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可以应用概念和规律去推断未知事物的结论,例如:课标规定的中年级的知识要点中要求认识鱼类外形和繁殖的共同特征,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鱼,认识鱼在外形上合繁殖上的相同点,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概括鱼类外形和繁殖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用卵繁殖后代,从而形成鱼类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应用鱼类的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判断其它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叫“鱼”的动物,如鲸鱼是否属于鱼类?为什么?推理如下:凡是鱼类都用卵繁殖后代,鲸鱼不用卵繁殖后代,所以鲸鱼不属于鱼类。演绎推理也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丰富和发展所学的知识,还可以用来检验得出的概念和规律是否正确和严密。
四、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在高年级,要求着重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例如“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一课,从能力培养看,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通过这一课教学,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年年下雨下雪,天空中的水为什么降不完呢?结合课文的插图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讲解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地面上和江、河、湖、海里的水受了太阳光的热变为水蒸气飞散到空中;水蒸气在天空中受冷,有的凝结成小水滴,有的凝结成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成为云;云里的小水点或小冰晶越聚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他们的时候,便降落下来成为雨,雨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从高处流向低处,然后汇聚成江、河、湖,流入海洋。最后再进一步说明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运动永不停息。这时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幅水在自然界里不断循环的图景,这需要高层次的分析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有意识、有计划的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学会推理论证的方法。
第三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学生们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加强了对学生们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主要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和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的促进学生们数学成绩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引言
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初中学生能力的提升有著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们自身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教师加强了对学生们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对于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数学方面的教学改革工作也在不断的进行过程中。只有做好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工作,才能使得学生们在接受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下,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成绩的提升,但是对于学生们思维创新发展却缺乏足够的帮助。如果一直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时,就会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对培养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视,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开展[1]。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
1.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由于初中学生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其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受到了外部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学生们数学学习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们培养好其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促进自身数学成绩的提升,教师就需要为学生们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方式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将教学内容进行模拟,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效率得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学生们数学成绩的提升,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2]。因此为了学生们数学成绩的提升,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工作。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列举一个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A=55°,则∠B、∠C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平行四边形相关概念拥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游戏或者是播放一些视频的方式为学生们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去观察其特点。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和掌握好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时,为了培养好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进而通过这种方式对数学书本中一个简单的理论或是问题进行自主的研究。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也能够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进一步形成自身的认知体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勾股定理》这一课内容的的教学时,由于这一教学内容拥有着大量理论性的知识点,因此如果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通过独自学习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通过对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点和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例题的解答。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们数学成绩的提升,就需要指导学生们做好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通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指导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们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登霞,袁海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7,14(10):129.[2]晁克宁.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7,14(21):98.作者简介
赖正梅(1966.9.21―),女,曾获得过高级教师、优秀教师称号。
第四篇: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巧家县新华小学
肖秀元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要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列思维过程的组织。
第一,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先演算小数除法式题,使学生初步感知“除不尽。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商和余数部分,他们会发现商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与此同时使之领会省略号所表示的意义,这样,他们可在有效数字后面想象出若干正确的数字来。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第二,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 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要唤起“商不变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有关旧知的重现;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如帮助学生认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要在教学整数、小数时就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整数、乘以小数就是„„使学生在此前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成为“建立新的联系的内部刺激物和推动力。”
第三,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 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出示各种类型的循环小数,让学生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以达到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二、要重视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首先,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问题,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1.顺向性。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结果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逆向性。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横向性。这种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其次,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例如教学质 数、合数概念时,先让学生写出几个大于1的自然数,在寻求其约数个数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后,可“发现”约数的个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有1和本身,另一种是除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约数,从而便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三角形的高,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高的概念”明确了,作起来也就不难了。
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要重视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 练习中“也可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采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教学中要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认识,并借助于形象思维的参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第五篇:小学数学 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心得
小学数学 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心得
摘要: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与任务越来越明确,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做好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工作,制定有效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实现教育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心得
在新课程的推广下,要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入手,借助有效的教学指导,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认知能力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规律。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就逻辑思维能力来说,就是要从客观理解上入手,通过进行有效的思考,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学习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对日后学习与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数学知识上入手,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可以说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要从小学阶段开展,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一)做好问题的引出工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解决问题上入手,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满足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需求,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建立在较深有效指导基础的,通过帮助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是在研究中发现,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好知识。所以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好数学知识中的问题,从知识来源的基础上来提出有效的问题,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在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出学习的兴趣后,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数学技巧与方法来解决好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位置》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出上空间与下空间位置关系,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对问题进行表述。在学生初步感受到物体存在的空间位置关系后,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环境进行观察,找出物体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好学生对空间位置的辨别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意识的发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做好课程的设计工作
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存在着逻辑思维与思考能力刚刚发展的特点,所以也就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入手,结合好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其次,是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求与认知能力上入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通过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来为学生设计出充满趣味性的活动,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也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受到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课堂活动的感染。如学生在学习《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具来引导学生学习,在不断的拼接与摆放下,能够培养好学生的分辨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动手操作欲望,从而主动的进行学习。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能够让学生产生出学习的欲望,同时也可以在自己想法的基础上来搭建出喜欢的图形。所以说活教师只有为学生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调动起学习的学习主动习惯,培养好学生的观察能力,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做好练习题设计工作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思维与基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好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为了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借助多元化的解题思維,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此外,在教学中还要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增加练习题内容。在练习题的影响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好知识,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上出发,结合好学生的解题能力与速度,适当增加训练的难度,以此来将学生带入到思考中,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解决好问题。如对于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来说,可以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以此来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可以从课后习题上入手,借助巩固与强化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对于基础不足的学生来说,要做好辅导工作,从教材中的案例入手,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中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入手,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好多方面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成.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5).[2]黄昌洪.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