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册语文书复习》学案(小编推荐)
第一册语文书复习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文学常识:
1.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代表词作还有。
2.词:①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②每一首词都有各自的。“沁园春”即,“长沙”是。
③结构:词的每一段称为阙(片)
④分类:(根据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⑤别称:、、诗余、琴趣
⑥词的流派 婉约派:主要写儿女情长、离别之思(代表人物)
豪放派:主要说理怀古(代表人物)主旨:
通过对 的描绘和对 的回忆,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发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写作特色:
1.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 2.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
如: 3.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借景言志)2.动静结合 3.虚实结合
2、《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文学常识:
选自《光明日报》。梁衡:新华社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晋祠》入选中学课本。
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获1903诺贝尔物理奖,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宋玉,时期楚辞作家,相传为 的学生,代表作有 等。“大音希声,”引自,意思是。主旨:
作者以抒情的笔墨展现了 的“美丽”,展示了美丽的真正内含——、、。
居里夫人形象: 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作者描写居里夫人的出场只写了她的裙子、脸庞和眼睛,但是一个坚毅睿智的形象却已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为了刻画居里夫人的美丽和心志坚定的特点,作者还用 的手法。如。2.旁征博引大量中外名人故事,加深文章的文化内涵。
用宋玉、范仲淹苦读的故事作类比,突出,还用斯托夫人的《 》引发了解放黑奴革命的事例,来写居里夫人发现镭带来的科学革命作类比,以突出。3.引用名言颂扬其德。
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名言和文学名著中的人物言行:用莫泊桑 中主人公追求虚荣,反衬了,引用 《前赤壁赋》里的名句,强调了,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表达了。这些引用对刻画居里夫人的崇高精神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
文学常识:
选自《守望的距离》。周国平:上海人,当代作家。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安静》
主旨:作者感受到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并心存感激,希望保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
“即使是普通人的生命,也各有其精微和美妙,不可重复。” 写作特色:
1.反复:妙用反复,或强化悬念,或突出主旨,或积蓄语势。
2.语言质朴:虽无华丽的辞藻,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最本真的认识,启人心智,发人深省。
4、《边城》——沈从文
文学常识:
沈从文:现代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主旨: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地歌咏 情、情、人与人之间的 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作者凭借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人与人的善意和坦诚,反映出他对 的赞颂和对 的呼唤。
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人物形象:
翠翠: 爷爷: 写作特色:
1.本文以 的风格,的笔调,的意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出“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成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边城》之,作者既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 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并且充满诗情画意。2.诗画般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草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
5、《合欢树》——史铁生
文学常识:
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
象征: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强表达出来的。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是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关于作者(写作素材):
21岁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每周三次,一做就是大半天时间。病余时间用来写作,所以自己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人们问他在病得最痛苦的时候,想过轻生吗?史铁生说:“不是最痛苦的时候,而是一开始就想轻生。我得病时才21岁啊,那时候想,完了,这盘棋干脆就别下了!后来卓别林的话救了我,他说:‘死,有什么急啊?’我一想,对,死是早晚的事情。” 主旨:文章借树,是一篇 的文章。
母亲形象: 写作特色:
1.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①合欢树是 的写照。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②合欢树是 的物品,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
③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 的一种感伤,文末写那个孩子长大后,忆及童年往事,会想起“晃动的树影,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样种的”正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以乐衬哀:母子欲合欢而不得
2.文章通过细节刻画来表现母爱,感人至深(以小见大)。
如: 3.语言风格:、*
6、《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里柯克
文学常识:里柯克:加拿大作家,著有《里柯克幽默小品选》、小说《倒退的一生》等。主旨:
本文记叙了“母亲节”这天“我们”全家庆祝的过程,从准备到出游,都是以母亲享受为由,结果母亲不但没得到享受,而且还比平时更劳累,但毫无怨言,赞扬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
写作特色:幽默、讽刺意味浓重
7、《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文学常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法国)代表作:《羊脂球》、契诃夫(国)代表作:、《套中人》
欧·亨利(美国)代表作: 欧·亨利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主旨:
小说用充满感伤气氛的故事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尾,充满深情地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在“先抑后扬”的对比中刻画了一个 的画家形象,歌颂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品德。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写作特色:
1.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
先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说明一下情况,做了铺垫,埋下伏笔,但对,结尾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向读者揭示了整个故事的意义和人物性格及行为的全部真实,使读者在惊愕之余,拍案叫绝,不得不承认故事的合情合理,构思的巧妙。2.留白艺术
贝尔曼画的那片舍己救人的最后一片叶子,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笔墨,却从未正面描写。这种描写上的“空白”,既凝练,又蕴蓄,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读者可根据苏艾的介绍,补充完成“怎样画画”的场景,甚至让人想象出他画画前的紧张的准备以及所思所想。3.运用 等奇特的语言艺术,渲染人物的悲剧色彩,使读者在充满色彩的语言感染在领悟感情,把握思想,理解主题。
8、《邂逅霍金》——葛剑雄
文学常识: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家。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著作。主旨:
作者在文中既对霍金 表示了深深的敬佩,又对
给予了高度赞美。邂逅霍金其实是邂逅剑桥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正是剑桥这样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小环境,使霍金得以避免繁杂事务的干扰,全心投入研究工作之而能不断超越自我,“像常人一样”对待即是。写作特色:
通过多角度的描写,多层次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由其著作《时间简史》谈起,侧面写出霍金在当今世界的广泛影响,文章进入高潮蓄势。正面描写:细致刻画霍金的体态和目光,突出霍金的精神气质(描写);描写“我”邂逅霍金时,内心受到的强烈震撼(描写)。
*
9、《一碗阳春面》——栗良平
文学常识:
栗良平:日本作家,主要从事童话创作和演讲活动。主旨:
小说选取北海道一家小面馆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通过四个大年夜吃阳春面的故事,描写了母子三人在遭受厄运后积极勇敢面对生活、顽强奋斗度过难关的经历,刻画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并传达出周围社会温暖的人间真情。线索: 象征意义:
1.二号桌:。
2.一碗阳春面:母子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的典型情节给与了这碗阳春面形象化团结不屈,向上奋斗等各种美好的精神力量,而阳春面又寄托了作者对新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写作特色:1.巧妙的情节安排。2.设置悬念,适时揭秘
10、《再别康桥》——徐志摩
文学常识:
选自《徐志摩诗全编》。徐志摩:现代诗人,派代表人物。主要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猛虎集》。
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
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主旨: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写作特色:
1.以物象表示意象,意象突出形象,形象再显现意境。
2.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融合。诗人那份对康桥看似淡淡的恋恋不舍、依依别情与康桥的宁静、梦幻、柔和、飘逸相融合。3.语言清新,富有音乐美。(此诗派主张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1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文学常识: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向太阳》、《旷野》、《北方》等。“自由体诗”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主旨: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飞下的农夫、少妇、母亲、垦者等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写作特点:
1.可触可感的意象 文中多处意象“风”,“雪”等体现了当时局势严酷与作者为人民的倾诉。形象鲜明,富有画面感;
2.诗歌回环递升的表现手法 通过“冒雪赶车的农夫”、“乌篷船里的少妇”、“家中年老的母亲”、“拥挤绝望的垦者”这四幅从男女老少不同层面,由北而南,循序渐进的画面,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傍——不知去向——向天乞援。
3.运用描写、比喻和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段。4.散文化的语言。
12、《双桅船》——舒婷
文学常识: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诗人,派代表人物(还有北岛、顾城),她的《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
朦胧诗:追求意象化,以象征、暗示、通感的手法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内蕴丰富,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它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中的雾中之花。主旨:
全诗围绕 和 这两个主要的意象,以哀怨而缠绵的诗句,诉说离情别绪,营造了一种凄楚、忧伤的艺术氛围。同时诗歌又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写作特色:
1.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双桅船”喻 ;“岸”喻 ;“雾、风暴”喻 ;“灯”喻。船与岸的关系象征着人生探索和追求的过程。2.语言平实细腻,感情真挚。
*
13、《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文学常识:郭沫若:原名,现代作家、历史学家,主义诗人,代表作:诗集、历史剧 主旨:
全诗以高涨的热情歌颂了地球母亲这一光辉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地球母亲无私抚育的感激之情。诗歌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体现了五四时期强烈的反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写作特色:1.强烈的抒情色彩(重章形式、拟人化手法、第一人称诉说方式)。2.用意象组合的方式表情达意(核心意象:)。3.语言朴素无华,情感自然流露。
15、《蒹葭》——《诗经》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原称《诗》或《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作品,共 篇。《诗经》是 文学源头。(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诗经的“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就诗的作品分类而言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的。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五经:(“六艺”再加)四书: 主旨:
三种不同观点: ;,“伊人”指 。写作特色:
1.。每章字句大体相同,只更换少数词语,反复咏叹,诗歌形式整齐,也可增加抒情效果。
2.。使描景状物更细致形象。语言节奏感更强,令感情浓重而逐层深入。3.。通过苍苍的芦荻、清晨的白露、弯曲的河流、水中的沙洲等景物,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塑造出伊人飘渺而神秘的形象,同时深化了作者可望而不可接触的痛苦。(诗歌描写秋天景色,是 的手法。)
16、《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文学常识:
1.柳宗元,字,唐代河东人,世称“ ”,曾任柳州刺史,又称“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与 齐名,是 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2.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主旨:
本文记叙,突出 的根本法则,并推出 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的弊端,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写作特色:
1.语言简洁生动
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性格。这样叙述,简洁生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2.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显示事物差别,加强说服力度。如 3.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借,阐发了。
17、《病梅馆记》——龚自珍
文学常识:1.名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2.记: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对某事、某物的态度、评价、情感等。
3.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浙江杭州人,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 主旨:
通过谴责,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表达了。写作特色:
1.用词准确形象
2.语言整齐
3.托物言志
本文借梅喻人,托梅议政。借病梅喻。文章以才产梅之地,“梅皆病”,揭示出。以梅遭受“斫直,删密、锄正”,喻。文人画士、鬻梅者影射。自己誓要疗梅,喻。由于当时文化专制的严酷,作者采用托物言志,更为隐晦曲折。
*
18、《咏史》——左思
文学常识:
选自《左太冲集》。左思,字,文学家。辞藻壮丽,、《咏史》是其代表作。前者一时间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为之纸贵。后比喻。主旨:
本篇主要表现士族和寒门、豪门和贫士的对立情绪。由于门阀地位的限制,出身寒微的人,尽管才能出众也只好屈居下位;而士族子弟,不管才能如何低劣,只要凭借着祖宗和老子的权势,都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 ; 2.比喻手法:“涧底松”比喻,“山上苗”比喻。3.借古讽(喻)今,咏史述怀
*
18、《饮酒》——陶渊明
文学常识: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著名诗人,名,字,世称,自称 人。主要作品有。主旨:
本诗是陶渊明归隐田园时所作,反映了他远离尘嚣、恬静安谧的田园生活,也反映了他忘情世事、淡泊名利、融会自然的悠闲心态。写作特色:
1.叙事、写景、说理、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2.语言风格:平淡自然中见警策(平淡质朴,不假雕饰,富有理趣)
19、《促织》——蒲松龄
文学常识:
1.蒲松龄,字留仙,世称,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即“记”,“志异”即记叙奇闻轶事。
2.“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话聊斋 主旨:
小说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控诉了,借古说今,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清代黑暗现实的谴责。写作特色:
1.情急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小说以 为线索,结构全文。故事开头写成名因交不上促织遭受的种种苦难故事发展写求卜得虫,为一家带来希望。故事高潮写、、,最终摆脱苦难,成名因祸得福。
2.小说以夸张、对比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
如:
20、《香菱学诗》——曹雪芹
文学常识:
曹雪芹:名,字,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长篇名著,原名。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上的术语,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转:转折,从另外的角度立意;合:归纳结束。
陆游,字,号 ;王维,字,世称,人称,与 合称“王孟”,称赞他的诗。
老杜,指唐代诗人,字,号,人称。他的三吏三别分别是 谢灵运,朝 派开创者。李白,字,号。主旨:
主人公香菱是一个为造化所钟爱又被命运戏弄的薄命女子。本文通过写香菱学诗的过程,不仅表现了香菱对学问的专注,更借此强化她命运的悲剧色彩,同时寄托了作者的同情和赞美。
本文通过香菱学诗的经历,说明了读书、学习亦因像学诗一样,不仅少不得刻苦与恒心,开始定的目标和与之为伍的榜样也很重要,即要出发点高,与更优秀的人为伍。而且,学也要亲自去学,要喜欢上修学之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在其中,就会有所成就。写作特色:
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心理、动作、细节、侧面描写十分有特色。
*
21、《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文学常识: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元初小说家,长篇名著(体小说开山之作,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主旨:
本文通过写蒋干受曹操之命劝周瑜投降,周瑜将计就计,诱使蒋干带回一封假信,借曹操之手杀掉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这个故事,表现了周瑜的足智多谋、豪放自信、洒脱干练;蒋干的平庸无能、急功近利、自作聪明。写作特色:
通过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
2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文学常识:
选自,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主旨:
本文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被封建统治者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怒杀仇敌,最终走向反抗道路的过程,有力地突出了“官逼民反”这个主题。写作特色:1.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
2.简洁而洗练的环境描写(“风雪”贯穿始终,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第二篇:《第4册语文书复习》学案(定稿)
第四册语文书复习
1、《故都的秋》——郁达夫
文学常识:
郁达夫,原名,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社创始人之一。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主旨:
作者采用 的手法对北平的秋色进行描绘,强调故都秋“ ”的特点,来表现,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写作特色:
1.远近结合描写秋景(第3段)
远景是 ;近景是,描写了清静幽远、天高气爽的秋意。
2.对比的手法
通过江南秋与北国秋的对比,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如第2段江南的秋的 作比较,突出故都秋的特点。
第 段再一次运用对比强调北国的秋味十足、浓烈。3.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的手法
第 段至 段是实写北国的秋景,第 段、第 段写南国之秋和第 段的议论则是虚写,以南衬北,以虚衬实,以淡衬浓,说明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到,突出故都的秋的感人至深。第 段的议论古今中外诗人对秋的咏叹,表明人们对自然之秋的感悟的普遍性,从而进一步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
4.以情寓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的故都之秋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
※比较阅读
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而清新美妙的小品文一般都有“细、清、真”的特点,“描摹细腻为细、删繁择要使清、情景逼真传神。面对自然景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着力客观景物娓娓生动的描写少有主观情思的直接表达;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直接景语描绘不多,写景之间个性色彩浓烈感情流露坦率。
2、《晨昏诺日朗》——赵丽宏
文学常识:
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报告文学集《心画》等五十余种著作。主旨:
记叙了作者 经历,生动地写出了诺日朗瀑布的 和海子的,突出了 这一深刻内涵。写作特色:
赵丽宏把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晨昏诺日朗》一文很好的体现了作者所言的“文”的特征,将中国西部的壮丽景观——九寨沟诺日朗瀑布展现在读者面前。
1.善用对比、比喻手法(任选其一)赏析“我想起许多年前在雁荡山看瀑布时的情景„„使人的灵魂为之战栗。”
赏析“路旁的树林里突然飘出流水的声音„„笼罩了暮色中的整个山林”
2.顺序:文章按照 顺序描写了作者三次观赏诺日朗的景象,即夕照中的诺日朗瀑布、晨雾中的诺日朗瀑布以及诺日朗瀑布的源头——海子。
3.大胆运用联想和想象
为了给读者描写出自然奇观,作者大胆运用联想和想象,创造了很多的生动奇特的比喻句,使笔下的景物形象可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
3、《瓦尔登湖》——梭罗
文学常识:
美国著名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书中记录了梭罗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畔自食其力,过一种原始简朴但又诗意盎然的生活的情景及所思所悟。其中对工业文明的反省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它反观自然,由大自然的心灵奇景体悟到生命的意义,借此提升现实生活的品质,是现代文明社会另类的修行。主旨: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的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也流露出他 之情。写作特色:
1.写景手法的多样化,远景、近景,全景、微景,动景、静景,无不具备,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也为景物描写增色不少。
2.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描写叙述当中。
4、《守财奴》——巴尔扎克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小说《 》,作者是法国伟大的 主义作家,代表作另有《 》等,他的小说总集被称为“ ”,有“ ”之称。
四大吝啬鬼:(《 》)、(《 》)、(《 》)、老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李健吾先生说,四个吝啬鬼中最生动、最逼真,可以说是吝啬鬼中的吝啬鬼的,就是葛朗台。主旨:
在本文中,巴尔扎克塑造了 的吝啬鬼葛朗台的经典形象,揭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关系以及金钱对家庭关系、社会道德的腐蚀侵害性,对现代人也有警示作用。
四大主要情节: ——诱骗继承权——严守密室—— 写作特色:
(一)侧面描写,如:“拿侬嚷道,‘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讲一次理吧。’” 分析:拿侬的话语从侧面展现葛朗台 的守财奴本性。
(二)正面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
1.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
“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分析:由这句话可见在葛朗台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只有,与女儿之间也只有“ ”的关系,金钱将亲情也灭绝了。
2.动作描写,如: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了一个熟睡的婴儿。” 分析:通过“纵”、“扑”的动作描写,及“老虎”这个比喻,写出尽管年纪已大,但对金子仍执着,突出葛朗台看到金子必须占有的 的本性。
3.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环境所做的细微、具体的描绘,能生动具体的表现事物的特征。
如: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子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
分析:通过描写葛朗台 表现出他当时的复杂心理:既有诱骗继承权将要成功的激动,又有担心,从而展现其 的守财奴本性。
(三)对比,如:
作者颂扬葛朗台太太的死“像洁白的羔羊一般上了天”,以及欧也妮放弃继承权时的毫不迟疑,与葛朗台的贪财蛮横形成对比,颂扬了葛朗台太太,突出葛朗台。
5、《关汉卿(节选)》——田汉
文学常识:
田汉,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和剧作家。话剧代表作 及改编戏曲剧本《武则天》、《白蛇传》、《西厢记》等。
关汉卿: 代最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等。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文体:历史剧
戏剧的特点: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人物,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性格。个性化的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主旨:
全文以对话的形式描写了关汉卿看到民女朱小兰蒙冤受害而罪犯李驴儿却逍遥法外,为伸张正义,毅然创作并上演《窦娥冤》,用生命与权贵酷吏作斗争的绚丽篇章,表达了关汉卿 的祟高品质。线索:
明线: 的正面矛盾冲突;暗线:王著和阿合马的矛盾冲突
主线: ;副线:王著刺杀阿合马和《窦娥冤》演出前后的事件 人物形象:
朱帘秀: ;叶和甫: 写作特色:1.忠实于历史,又追求艺术真实。
2.剧作在戏剧结构上,采用了“戏中戏”的艺术手法。3.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采取了“人中人”的艺术手法。
人物对话的作用: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发展;侧面介绍相关情节
6、《别了,哥哥》——殷夫
文学常识:
殷夫,原名,笔名还有。现代诗人,“ ”之一,无产阶级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代表作有。主旨:
《别了,哥哥》是一首向自己的哥哥告别的诗,是一篇 的宣告书。但这首诗没有当时许多革命诗歌标语花、口号化的通病,而是一首能够从情感上打动人的诗篇,能把“ ”与“ ”两种对立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写作特色:1.直抒胸臆,以情动人
2.语言明快,气势奔放,四句一节,结构整饬,节奏明快。
*
7、《告别权利的瞬间》——李辉
文学常识:
李辉,作家,著有《沧桑看云》、《巴金论稿》(合著)等。主旨:
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任总统(人名)的场面。他的告别不是迫不得已,许多人让他在干下去,然而一颗热切建设民主社会的赤诚之心使他不得不告别政坛;他的告别不是为了追求别人对其“让贤”的赞誉,而是为了实现一个伟大政治家崇高的理想,更是为了让自己的告别权利与自己当初掌权时的愿望始终吻合。写作特色:语言风格恬淡而蕴藉;注重细节描写
8、《拿来主义》——鲁迅
文学常识: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字。《 》的发表奠定了 运动的基础。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本文选自《 》 文体:杂文
直接的迅速的反应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散文的一种,特点是短小活泼,幽默而风趣犀利令人回味。既有政论的特点,又有文艺的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主旨: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 和一些人对待 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心论点:“ ” 送去 —— 主动送去,媚外求荣,自欺欺人 送来 —— 被动接受,没有选择,大受其害 拿来 —— 主动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写作特色:
(一)先破后立
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二)比喻论证
如:作者用“大宅子”比喻,用“鱼翅”比喻,用“鸦片”比喻,用“姨太太”“烟具”比喻。作者还写了对这所“大宅子”的不同态度,有“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勇敢者,有“徘徊不敢走进门”的不敢接近的“孱头”,有“放一把火烧光”的全盘否定的“昏蛋”,也有“大吸剩下的鸦片”全盘接受的“废物”。这些,构成了文章比喻论证的有机部分,形象地论证了要“ ”这一中心论点。
比喻论证使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比喻论证,能把道理讲得,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语言犀利幽默
犀利(用极少语言深刻揭示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如“抛来”“抛给”;
讽刺幽默(反语),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使文章在论辩中还显示出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这些都来自对事物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如“ ”
鲁迅杂文特点:1.形象说理、比喻论证、就近去譬 2.篇幅短小、写法灵活
3.有现实针对性、及时性 4.擅长反语(犀利,暗藏讽刺)
9、《胡同文化》——汪曾祺
文学常识:
汪曾祺,创作受沈从文的影响很大,代表作小说。有“短篇圣手”之称。主旨:
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 兼及京城市民 的议论散文。表现出作者对正在消亡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既 又有所、有所 的复杂情感。胡同特征:
胡同文化(北京市民文化)特征: 语言特点:
1.,极富表现力。
如:第8段写北京市民吃得简单却容易满足,作者着墨不多,一个“嘿”字,境界全出,传神地写出了一种。又如第2段历数胡同来源,所举例子都较有趣,看似信手拈来,却具代表性。
2.也有 的一面。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成,雅致的情调中感伤之气扑面而来。
*
10、《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
文学常识:
*关注P51注③④;P52注②③④ 主旨:
本文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现象入手,展开对诗歌与流行歌曲之间的复杂文化关系的论述。题为“唐诗过后是宋词”,实则议的是“‘诗’的时代是否让位给‘歌’的时代”。最后得出结论:如今是一个“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的时代”。写作特色:语言幽默诙谐
*
11、《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于沛
主旨:
文章把“文化全球化”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作为靶心,经过层层驳斥,最终树立了自己的观点: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堪称任重而道远,同时还应该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来创造更加辉煌的中国新文化。
12、《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生物学晬锦》,是,属于说明文。贾祖璋,现代科普作家,著有《鸟类研究》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关注P64注③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南州: ;六月: ;丹:。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主旨:
本文是一篇 文。作者用富有文学情趣的笔调介绍 以及 等知识,具有 与 相结合的特点。
说明文相关知识
1.说明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2.说明方法
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等):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如“ ”
列数字: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这样,可以把荔枝的外形特征介绍得更加,更具说服力。
打比方:直接比喻说明,如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把荔枝比作,使荔枝的特征显得更生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富有文学情趣。
举例子:为了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 ”的例子,使说明更全面、详尽,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下定义(作用:准确、科学):“ ” 插图(作用:更直观形象)
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 语言特点: 与 高度统一。
①。
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举例说明这些例子有现实的,有来自调查的,也有来自古籍的。数字说明有时用确实的数字,有时用估计数字,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的印象。
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②
除了注意介绍知识的科学性外,还使用了不少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文章的文艺性和形象性。尤其是有二十多处引用了古代诗文,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13、《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王磊
主旨:介绍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和机器人的过去与将来。写作特色:按机器人发展的时间顺序说明;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
14、《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
调查报告特点:
1.调查、占有大量资料;2.分析材料,提炼正确观点;3.叙议结合,观点和材料统一。
15、《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文学常识:
1.作者司马迁,字,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以其“,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被 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中还收录《 》,选自《 》。
2.《史记》,又称《 》,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列“二十四史”之首。分为(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记述诸侯之事)、(记述天子、诸侯以外的人的事迹)、(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五个部分,和《汉书》《后汉书》《 》并称为“前四史”。
3.另编入教材的《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是纪传体断代史,《 》是纪传体断代史。
4.本文成语:、、刎颈之交、将相和、怒发冲冠、布衣之交
主旨:
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大智大勇:
、表现了他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表现了他 的高尚思想境界。
对于廉颇,主要从“ ”这个典型事件来反映他的自高自大,但又能、坦率真诚的性格特征。写作特色:
1、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
蔺相如对建议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对话中,能分析厉害,提出对策,令人信服,展现了一个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蔺相如。
蔺相如在和秦王的对话中,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
面对廉颇颇的“宣言”,蔺相如又能,以 为先。从他的话语当中就可以感知,如“ ”对于廉颇的心胸狭窄,蔺相如能不动肝火,从大局出发,委婉地劝导廉颇,致使廉颇放下私仇,真诚对待。
廉颇的语言不多,但能在仅有的几句话中把廉颇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将相和”中说“我为赵将,有攻城越野之大功”“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表现了他的、。而之后,廉颇又说“ ”,则让我们见到了廉颇的坦率真诚,知过能改。
2、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
3、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作者写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
16、《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文学常识:
选自《魏郑公文集》,魏征,字,初政治家,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 ”。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可以明得失。”
本文成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垂拱而治、择善而从之、善始善终 文体:
疏:。表示奏章的文体名还有:表(陈述某种意见或者事情)。
背景:
当时的唐朝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频上奏疏,劝谏唐太宗。
主旨:
文章以自然现象设喻,以历史教训佐证,规劝唐太宗李世民“ ”,要“ ”,力戒骄怠奢纵,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体现了魏征不顾个人得失,勇于箴言直谏的精神。
中心论点: 写作特色:
1、整散结合,朴实雄健(效果: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衔接自然)整句大量运用对偶和排比,如排比句“ ”,对偶句“ ”,还有第三节的“十思”,一连十句,语气连贯,一气呵成。再配以夹杂其中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等散句,显得文章既有,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又能充分的说明 的重大意义,强调了 的重要性。
2、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如:第二段中“ ”与“ ”;“取之易”与“守之难”;“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与“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与“ ”;“载舟”与“覆舟”,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将两种情况下截然相反的结果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强调 的积极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如:第一节,作者先设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用树木和流水来引出本文的正题:“ ”,形象生动地指出治国同树木和流水一样,都要讲究根本既“德义”,显得通俗易懂,不落俗套,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 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反: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17、《<新序>二则》——刘向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新序》。作者刘向,本名,字,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新序》和《说苑》是刘向在任校中秘书时编撰的两部分类历史故事集。所撰《 》,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主旨: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以“ ”为线索,记述了季札在徐君死后仍信守诺言,在徐君子嗣拒绝的情况下,把剑挂在徐君墓上离去的故事,表现了季札,不欺骗自己内心的高尚品格。
《宋人有得玉者》:通过 的手法,从人对待宝物的不同态度(不以物质的“玉”为宝,而是以精神的“不贪”为宝)展开议论,从而赞美、表现子罕“ ”的高尚品德。
写作特色: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运用对话描写展现人物的诚信品质;故事虽短,然故事的展开一波三折。
《宋人有得玉者》:在人物对话中文旨显现;在比较选择中结论自明。
通过 的手法,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引出“ ”的观点,进而突出子罕选择“ ”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
*
18、《训俭示康》 司马光
文学常识:
司马光,字,人称,晚年自号。史学家、文学家,谥。作品其作品收在《 》中。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学术上有不朽贡献,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也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记载1362年的历史。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为《 》。
相关文学常识: 《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战国策》:较好的 体史书。《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 》:第二部纪传体史书。《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后汉书》:第二部断代体史书。《 》: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主旨:
本文是司马光写给儿子的家训,指出“ ”的哲理,告诫儿子不要受 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应。
写作特色: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三句话,并把节俭提到美德的高度来论述,批判了“以奢靡为荣”的不良的社会风尚。
2.例证法举例繁复但不显累赘
繁复:列举了古今因俭立名以及不俭自败的12个人的不同事例
不显累赘: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侧重对话,有的侧重行为,有的侧重结果,有的从正反不同角度论述。——事例详尽,论证充分,角度灵活多变,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如:
①士大夫宴请时,过去用市集上买的酒和一般的水果、菜肴、器具招待客人与当时用内法酿造的酒和珍异的水果菜肴形成对比,通过前后风俗的不同,突出当时社会奢靡之风的盛行,作者对此深恶痛绝。
②各朝各代不同人物作风的不同及其结果的对比:如 等正面事例,与 等的反面事例形成对比,揭示“俭”与“奢”与事业成败的利害关系,突出俭朴的生活作风的重要性,以此警示子孙。
19、《过秦论》——贾谊
文学常识:
贾谊,世称。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等。
释题: “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推究指责秦的过失,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主旨:
通过对秦统一前君臣一心、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及统一全国后采用愚民、弱民、防民的暴政进而导致迅速灭亡的过程的书写,指出“ ”是导致秦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而劝谏汉文帝要以秦为鉴,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实施,避免重蹈覆辙。
主旨句:
写作特色: 1.欲抑先扬
先写,后写,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突出秦灭亡的原因是“ ”。
2.铺陈夸张
作者所列举的二十名六国之士,是很长一段历史中各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贾谊为了强调秦国无敌于天下,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且六国联合攻秦一事,“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目的仍是夸张渲染秦国之强大,使攻守、强弱的对比更加强烈。
文中还有很多夸张的比喻,如写秦的不可一世,用“ ”、“ ”,写人民奋起支持陈涉,用“ ”等。
3.对比
四个方面的对比:
①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突出秦的灭亡原因。② 的对比:先写六国之强来衬托秦国之强,突出秦国当时磅礴气势。③ 的对比: 的强大、不可一世与 的平凡渺小作对比,突出秦灭亡的原因。
④ 的对比:以前者之速胜与当初后者合纵之难成相对比,以前者的平凡,突出消灭秦国之轻易,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4.排比、对偶句句式的大量使用(赋的写法)
排比、对偶句式的大量使用,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凝重逼人。如写六国名士联合谋秦,用 等句式排列;写秦孝公希望一统天下,用 等意义相同的句子并列;写秦的开拓疆土,用 等加以排列铺叙;强调陈涉之弱,用 等相同句型列举,读来铿锵有致,富于节奏感,语势与秦的勃兴速亡一致。
20、《师说》——韩愈
文学常识:
韩愈,字,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死后谥,又称,有《昌黎先生集》。与 同为 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 ”的观点。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人称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注P105注释⑤ 释题:
“说”是一种论说性质的议论文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主旨:
本文通过对、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的论述,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 的不良风气,提出了 的教育思想,倡导学必从师的风气,也表现出作者“奋不顾流俗”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写作特色: 1.对比
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 ”)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 ”与“ ”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
2.多用整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如“ ”等,使语言错落有致,感情色彩强烈,又富有抑扬顿挫的 美。
3.顶真
如“ ”等,这样的语言不但前后紧接,气势通畅,而且反映了前后事理的有机联系,准确而充分地阐明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1、《石钟山记》——苏轼
文学常识:
苏轼,字,号,谥,文学家。
文学成就: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歌:与 并称“苏黄”; 词: 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关注P106注释② 主旨:
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卒章显志,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 ”,切忌 的道理,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文章思路:设疑——释疑——评疑 线索:以 为线索 写作特色:
1.、和(表达方式)结合巧妙。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景物描写,用笔精炼,生动形象逼真。2.的写法,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
《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1、同:两文都是游记,在表达时都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形式,都是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的,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
2、两文的不同之处: ①叙议结构顺序不同:《石》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游》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写游山,后面发议论。
②记游描述侧重不同:《石》记游波澜起伏,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泊石钟山一段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过程,又有议论兼抒情的感慨。《游》扼要交代记叙游山,概括叙写景物,记叙简要明白。
*
22、《劝学》——荀子
文学常识:
荀子,名,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和 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 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主旨: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中心论点:
写作特色:
1.通篇设喻说理。
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也有感染力。设喻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有变(同类事物设喻、正反对照用喻)。
※学习的意义方面――
“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直”和“金就砺利”。※学习的作用方面―― △ “登高博见”:比喻学习如登高之见广,非学不能广识。△“登高见远”、“顺风闻彰”、“舆马致千里”和“舟楫绝江河”:。※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 △ “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正面设喻 △“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反面用喻。△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和 “锲而不舍”:反复从正反两面设喻 △ “蚓用心一”和“蟹用心躁”:正反对照 2.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排比句和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有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
23、《古代散文学习漫议》——张中行
第三篇:语文书哭了
语文书哭了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突然,小亮的书包里传来一阵“呜呜”的哭声。刚睡着的书包被哭声吵醒了,它揉了揉眼睛一看,原来是语文书哭得正伤心呢。
书包奇怪地问:“语文书老弟,你怎么了?”语文书一边抽泣,一边说:“我们的小主人—小亮今天把我当球拍,和他的同学丢来丢去,你看,我现在全身破破烂烂,又脏兮兮的,我每天还在陪着小主人学习,书包大哥你说我怎么能不伤心呢?”书包听了也叹了口气说:“是啊,我们的小主人太不爱惜我们这些好朋友了,你看我也是每天邋里邋遢的,唉!我真想找个新主人。”
这番话也正被哭声吵醒的小亮听见了,小亮心里又害怕又羞愧,他想:“如果,这些好朋友都离开我了,以后谁陪我学习呢?第二天,小亮一大早就把语文书仔细地修补好了,把书包也洗干净了。小朋友们,我们要爱惜我们的书本和文具,他们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可别让它们伤心哦!(第三单元试卷看图写话)
语文书不哭了
一天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就连月亮婆婆都在打瞌睡了。突然,从小明的书房里传来了一阵“嘤嘤„„”的哭声
。“是谁在哭呢?”小明的书包被吵醒了,循声望去,发现原来是桌上的一本语文书正在伤心地哭泣着呢!
书包走过 去,好奇地问:“语文书,怎么啦?你为什么哭呀?”语文书呜咽着回答:“小主人总是欺负我,他经常在我上面乱涂乱画,把我画得难看死了。你看,我的角还被卷得像波浪一样。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他总对我乱摔乱放,现在我浑身是伤,疼得睡不着啊!”说完,它又难过地哭了起来。
书包很同情语文书,一边帮它擦眼泪,一边安慰它。正在这时,语文书竟然被人拿了起来。啊,是小明!书包和语文书都吓了一跳,害怕又受到伤害。可想不到小明却一反常态,捧着语文书内疚地说:“对不起,语文书,我知道错了!以后,我再也不乱欺负你了,我一定要好好爱护你!”小明说完后把语文书仔细地擦得干干净净,把书角捋整齐,语文书这才破涕为笑。
从此,小明十分爱护书本,语文书再也不哭了,成天笑眯眯的。
语文书哭了!
叮呤呤,叮铃铃,下课了,同学听到下课铃声就飞快的去操场上玩了。小华也飞一般的跑了出去,但是他把自已的语文书一不小心摔到地上了,小华没有发现书掉了,就自己去玩了。小华走后,就听见呜呜的哭声,书包仔细一看,原来是语文书在哭呢,书包赶紧安慰语文书:“语文书你怎么了”?语文书说:“小华把我扔到地上了,”书包说“不会的,小华可能是不小心的,一会儿上课小华定会肯把你捡起来的,你不要哭了,来,我帮你把眼泪擦了,不然你会弄脏的,语文书听了书包的话就不哭了,过了会,上课铃声响了,小华走进教室,看见语文书掉地上了,赶紧捡起来,拍拍语文书上的灰尘,把他放回了书包里。
语文书哭了
从前有一本语文书,但是它的对主人非常坏,因为主人总是喜欢在它的脸上乱涂乱画,一点都不爱惜它。因此语文书很不满意,于是它想了很多办法,就是想得到主人的欢喜。但是每一次办法都失败了。一天,它“哇哇”大哭起来,书包先生听见了哭声。安慰地说:“语文书小弟,你别哭了。就算你把眼睛哭肿它也不会理你的。”语文书小弟听了,立刻到了书架里面。正巧语文书的主人来了,书包先生把刚才发生的事从头到尾地讲给了主人听。主人听了立刻跑到书架旁找语文书,结果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主人很后悔,后来他只好重买了一本语文书。而从前的那本语文书还藏在书架里呢!直到现在都没有人看过这本语文书。
语文书哭了
夜里,菲菲睡在床上听到了一阵哭声,她吓得竖起了耳朵想知道怎么回事。只听见她的书包里有说声。
“语文书,你怎么哭了?”有个声音在问。
“呜„„文具盒、书包,我告诉你们,菲菲现在上课不专心听课,在我的身上乱图乱画,看我的边儿都卷起来了,把我变的丑死了„„”
“菲菲也把我橡皮切成了一段一段的。”这是橡皮。
“唉,菲菲经常把我扔在一边,也不把书本整理好。”原来书包
也有意见了。
书包里的文具伙伴们都在责怪菲菲。
菲菲听到了这些话,心里难过地想:“我以后一定爱惜书本了,再也不把书包乱丢了,上课也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了。”
语文书哭了
有一天,小明偶然听见了书包和语文书的对话。书包看见语文书在一旁偷偷地流眼泪,身上又破又脏,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颜色,便不解地问:“老弟,你怎么把自己搞的面目全非,皱巴巴的,还能坚持到期末考试吗?”语文书听了书包的话,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老兄,我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小主人非常不爱惜我,每次用过我后,就胡乱地把我塞进书包里,还常常在我身上乱涂乱画。天长日久,你说我能有好样子吗?”书包听了,摇摇头说:“你的小主人不爱惜书本,他应该改改这个毛病了。”小明听到这,心里非常惭愧,想了很久说:“看来我要善待书本,好好爱惜它们。”
语文书哭了
一天,小明做完作业,把语文书丢在一边就出去玩了,被丢在一旁的语文书“呜呜”的哭了起来。
书包看见了,连忙关心的问道“语文书弟弟,你问什么哭啊?”语文书哭着对书包姐姐说:“书包姐姐,小明把我扔在地上,一点也不关心我,我感到好委屈!”书包姐姐听了,连忙安慰语文书说:“语文书弟弟,你别这么伤心,我想小明一定是急着出去玩,不小心把你掉地上的,等一下他回来时一定会把你捡起来的。”语文书弟弟听了书包姐姐的话,破涕为笑了。果然不一会儿,小明回来了,看见语文书掉在地上,连忙把它捡起来放到书包里去了。
在别人伤心的时候,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心安慰他,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语文书哭了
语文书哭了晚上,星星和月亮睡着了,小主人也睡着了。突然,语文书哭了,那时书包和铅笔盒正在痛快地玩游戏,就当没听见。后来,语文书哭得越来越响,它们就忍受不了了,书包愁眉苦脸地问语文书:“语文书你怎么哭了?”语文书边哭边说:“你看,小主人在我身上打草稿,画图画,还把我剪下来贴在另外的书上。”书包拿起纸巾擦掉语文书的眼泪,对它说:“有一次,小主人在学校门口吃早饭,把我随地一扔就走了,等它早饭吃完再把我背着去上学。”听着听着,铅笔盒眼泪也流了下来,哭着说:“有好几次,小主人老是把我扔在地上就不管了。”它们对这些事都很生气。
有一天,小主人听见了它们的对话,心里就想:我下次一定不能这样了。从此以后,小主人对待它们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爱护,慢慢地,他的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在这个大家庭里,小主人和他的文具伙伴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语文书哭了
夜晚,文具们聚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语文书大哭起来。书包焦急的地问;“怎么了”?语文书说,小主人对我太坏了。每次下课都拿我当玩具,把我扔来扔去玩。他也不帮我买一件衣服。冬天我都冻僵了。还把我原来的衣服弄得破破烂烂的,我都没脸见人了。文具们决定帮助语文书。于是,它们藏了起来,让小主人找不到。小主人找不到语文书,急得团团转。之后,他再也不扔语文书了玩了。语文书高兴极了。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小作者采用童话的体裁形式向我们讲述一本语文书的经历。因为语文书的小主人的虐待,语文书向文具伙伴们请求帮忙,最后文具伙伴们把语文书藏了起来。小主人找不到语文书了,这才认识到爱护书本的重要性,语文书恢复了快乐。小作者通过这则童话故事,告诉小朋友们要珍惜爱护书本和文具,因为它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朋友!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小作者一定是一个爱读书又懂得保护书的好孩子!
第四篇:文书档案管理_复习
《文书档案管理》复习内容
第一章 文书与档案 文书的概念及其内涵。
本课程所用教科书的定义为:
文书是行为主体在社会活动中为一定目的而形成和使用的、具有特定格式的应用性文字材料。简言之,文书是行为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应用性文字材料。该定义的内涵:
文书是文字材料的一种。与图书、报刊、档案一样,是从属于“文献”的种概念。从文书的实际看,这里的“文字”不限于“语言的记录符号”,应理解为“书写的痕迹”,即除声音和活动影像之外的文字、表意符号、图表图形和标记等记录方式。
文书有特定的格式和明确的授受关系。
文书具有应用性,属应用文范畴。对“应用性”的理解不能太宽泛,应用于具体事务的文字材料才是文书。
文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与一般图书报刊不同,文书是处理具体事务的工具,有明确的“办事”目的,有特定的对象和明确的作用范围。
文书是行为主体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是行为主体处理具体事务的自然结果。这里的“行为主体”指文书的责任者、发布者,即文书的“作者”,又叫“行文名义”。它可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也可以是个人或家庭。“行文名义”才是文书的真正作者,而执笔写作的人倒未必是“作者”。所以,文秘人员不是公文的作者。
文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
文书有政治性、机密性和知识性等一般属性,其本质属性是现实执行性。(p.7)
现实性。文书是“现实”的。行为主体的现实活动是文书产生的根源,文书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
执行性。文书是“必须执行”的。文书是行为主体依据法定权利和责任处理事务的工具,受国家法律保障,必须被执行。
现实执行性。文书的“执行”有一定的有效期。工作完成或问题解决,文书的执行即告终止
文书的特点。
文书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使用极为广泛,品种繁多。概括地说,文书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法定的作者。所谓法定的作者,即发文的名义。指依据法律和有关的条例、章则、决定等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担负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和组织。这些法定的机关与组织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制发相应的公文。以机关领导人名义发布的公文,代表了其所在的机关、单位,因而也是法定的作者。享有公民权的个人是私人文书的法定作者。
2、法定的权威和效力。文书的法定权威和效力,来源于法定的作者和其法定的权利,如果不具备或者超越了这种法定性,也就失去权威和效力。
3、特定的程式。程式,即规程法式。文书,特别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具有规范的程式,包括使用文书的种类和格式及文书的处理程序。文书的特定程式是文书在形成过程中的特点。
名词解释:法定作者。
所谓法定的作者,即发文的名义。指依据法律和有关的条例、章则、决定等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担负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和组织。
文书、文件、公文的联系与区别。
文书、文件、公文是文书学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常用术语。“文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公文”一词始见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而“文件”一词大约在清末才出现。在多数情况下,文书、文件的同义语;公文是文书(文件)的一类,如“公务文书”“私人文件”。
文书(或文件)与公文的关系比较清楚,文书与文件关系则复杂些,主要是对于二者的外延大小有不同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文书的外延大于文件。理由是文书既包括一般意义的文件,还包括簿册、报表、台帐等等。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件的外延比文书大。理由是文书通常指书面的文字材料,而文件还包括非文本的、非文字的材料,如音像文件、电子文件。
现在一般不以外延、载体形式区分文书、文件。随着现代社会文书制作材料的扩展和记载方式的变化,文书和文件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变化。
文书既指“物”(文字材料),也指“人”(职务)。而文件仅指“物”。
在指“物”的时候,文书是不可数的集合概念,不能以数量词修饰。文件是可数的具体概念,如某一份或若干份文件。
使用习惯上的区分。在“中央文件”“红头文件”“一号文件”“文件袋”“文件柜”中均不说“文书”。在“文书工作”“文书人员”“文书档案”中均不说“文件”。
档案的概念及其内涵。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自身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经过系统整理,作为历史记录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书。
这一定义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档案是由文书转化而来的,是文书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文书转化为档案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办理完毕的文书才能作为档案保存;第二,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活动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档案就是经过整理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书。文书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书的组合。
档案是各机关、组织和个人在其自身活动中形成的。文书的作者未必就是档案的形成者。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书的物质存在形式决定了档案的物质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的形式还会发生变化。
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原始记录。文书是行为主体在自身的职能活动中形成的,由文书转化而来的各种转化而来的档案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历史的真迹和凭证。
文书转化为档案的三个条件。
文书转化为档案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办理完毕的文书才能作为档案保存;第二,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活动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档案就是经过整理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书。文书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书的组合。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
档案与文书一样,具有政治性、机密性、知识(信息)性等一般属性,其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参见教科书p.8)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这首先是由档案的前身——文书的形成特点决定的。文书产生于行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是这种实践的“连带产品”,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直接记录,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其次,还决定于档案的形成特点。文书是随着人的实践交错地陆续地产生的,信息难免“散乱”,而经过整理转化为档案,就成为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历史得以清晰地“记录”和保存。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档案比文书更系统地反映历史的原貌,是最真实、最可靠、最宝贵的史料。原始记录性不仅使档案区别于图书、报刊等,也区别于文书。
档案的特点。
1)信息的系统性。档案是对有关文书、信息材料进行系统整理以后形成的,不经过系统整理的 2 零散的信息材料,不能以其为档案。档案要经过整理分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组合起来形成案卷或案盒,以便于保管和查找利用。
(2)保存的选择性。不是所有的文书材料都能转化为档案,必须是日后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书,才能转化为档案。因此,对文书材料的鉴别、选择就成为档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另一方面,这种鉴别和选择必须保持历史的原貌,保持原始的记录性,不可修改添加或者缩减,这就同其他图书、资料、情报有所不同。
档案的基本价值、现实作用。
(一)档案的基本价值
1.凭证价值 档案是原始记录,是历史的真凭实据。档案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是历史的真迹,可靠性强,因此,具有不容置辩的证据作用,往往具有法律效力。
2.情报价值 档案是以往社会活动以及各项工作的经验成果,对于现实工作的查考、总结经验和科学研究、历史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档案保存的年代愈久,也就愈珍贵,对科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的价值也就愈大。
(二)现实作用
基于档案的两大价值,档案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现实工作、社会活动的查考依据。(2)历史的凭据。
(3)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按载体分类,档案有哪些类别?
按档案载体形式分类,有石刻档案、泥版档案、甲骨档案、金文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纸草档案、羊皮档案、蜡版档案、棕榈叶档案、桦树皮档案、胶片档案、磁带档案等。
国家档案全宗的构成。
文书与档案的联系和区别。试结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加以说明。第二章 文书档案的起源和流变 文书档案诞生和发展的三个条件。纸张何时成为文书的主要载体? 第三章 文书工作概述 文书工作内容的三大环节。文书工作的基本任务。文书工作的基本原则。文书工作的要求。
第四章 文书的形成 名词解释:公务文书 公文的作用。
按使用范围划分,文书有哪四类?
写出国家行政机关13种法定性公文的名称。名词解释:通用文书;专用文书。
按来源划分,文书有哪几类?按行文关系划分,文书有哪几类?按文件密级和阅读范围划分,文书有哪几类?
文书种类的选用依据。
简述公文格式标准化的意义。什么是公文格式? 公文文面组成要素分为哪几部分? 公文眉首包括哪些组成要素? 发文字号的构成。
公文主体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什么是公文标题“三要素”? 公文版记的组成要素。主题词的概念。
文件标注主题词的作用。草稿的含义和种类。定稿的含义和特点。正本的含义和种类。
副本的含义及产生原因。文书语言表达的总要求。
文秘人员草拟公文的主要步骤。
第五章 文书的处理 名词解释:行文制度。行文关系及其实质。什么是“隶属关系”? 简述部门行文规则。简述联合行文规则。简述请示的规则。
文书处理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名词解释:拟稿。
简述核稿的“六查”内容。收文处理程序有哪些环节?
什么是“拟办”?有什么要求? 名词解释:注办。
文书整理归档中以“件”取代“卷”的优点。文书整理归档的重点。
无需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有哪些?
文书整理归档的基本原则和质量要求。文书整理归档的步骤有哪个环节? 归档制度的基本内容。第六章 档案工作概述 阐述: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性、服务性。档案管理业务包括哪几个环节? 档案工作的原则。
怎样理解“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档案室及其类型。档案室的作用。
名词解释:档案馆。第七章 档案的收集与鉴定 什么是“档案的收集工作”?
简述档案收集工作的基本要求。档案鉴定工作的基本内容。
鉴定档案价值的原则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有哪些?
什么是档案保管期限表,它有哪些类型? 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结构。
第八章 档案的整理与保管 全宗概念及含义。全宗构成者的条件。机关全宗的补充形式
名词解释:联合全宗;汇集全宗(全宗汇集);档案汇集。名词解释:全宗群。
全面的整理工作包括哪些工作环节? 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
全宗内档案分类的一般方法、复式分类法都有哪些? 案卷(盒)目录的结构、内容及作用。档号的构成。
保管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全宗盒(卷)的概念,作用。
第九章 档案的检索与利用 档案的检索,是指对档案信息进行存储和查检的过程。档案的利用,又称档案的提供利用,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检索工具的基本职能。
名词解释:档案著录;档案标引。名词解释:《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按编制方式分,检索工具有哪些种类?
名词解释:案卷文件目录;分类目录;主题目录;专题目录;文号索引;人名索引;全宗指南。
什么是档案的直接利用?有哪些具体方式? 什么是档案的间接利用?有哪些具体方式? 什么是“开放档案”?它有什么意义? 开放档案的方式有哪些?
考试题型:
填空题 选择题 判断题 名词解释 技能题 简答题 阐述题 ※参考各章后附的同步练习。
第五篇:忘带语文书回家
忘带语文书回家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像我一样的经历。回家到家写作业时,突然发现语文书放在教室了,那时候心急如焚,找这找那才把作业写上。
记得一次,我回到家写作业就发现语文书不见了。那时心里慌慌的,东找西找就是找不到,仔细一想才知道落在学校了。写完其他作立即通过所有关系,当时有听写作业,就问这个一个课,问那个一个课。我的好朋友为了帮助我,连作业都没写完就在电话那头给我念词,我们通话的时间就有三十多分钟。我非常感激她,在QQ上送了他一件衣服。忘带语文书给我带来了烦恼,也要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我一样丢三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