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
走 进 新 课 堂
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突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突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最重要 的学习方式。
如何实现这些转变呢?下面我将从课堂教学这方面来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上课前的准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人物,而是 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如何来走入新课堂呢?首先教师必须有所准 备。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准备
我们以前只考虑知识目标,现在要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目标。
A、知识与技能 :整体性(三年后要达到的目标阶段性(这一章要达到的目标即 时性(这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比如:第 15页, 《从不同方向看》
B、情感与态度 :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能促进全体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比如,第 2页,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 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3经历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观察与分析、类比与归纳、抽象与概括等过程,体会其中 的思想方法,促进形象思维水平的提高和空间观念的形成。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学资源的准备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它 的每一册、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具体目标。北师大版的这套新教材在编排上更多的希望通 过情境、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等认识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探索过程中 更多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因此, 上课之前我们每位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 准确领会它的编写意图,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 案例:第 2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材以房间的一角为背景,展示了一些几何体,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在教学中,我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 的几何体,上课时,有选择地把一些学生收集的几何体摆到讲台上:(1你们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几何体?(学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
(2请指出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与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类似?(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不同点;描述圆柱、圆锥的相同点、不同点;描述棱柱、圆柱的相同点、不同点。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球? 案例:第三 13页, 《截一个几何体》
考虑地方特点 :课堂教学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因此在准备教学 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第 62页, 《水位的变化》教材提供的是流花河 的水文资料,我们的学生很多就住在湘江边上,并且每年夏天都会有涨水的情况。因此, 我们采用的是“湘江水文资料”(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已经收集、整理出来了 ,让学生自 己提出问题, 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解决问题, 学生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
加、减法的有关知识, 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在活动中表现是那样的积极, 那样的投入, 让我体会到课改所带来的震撼。(这节课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时学生出错极少 湘江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
(1把河流的警戒水位看作 0,超过警戒水位记作“ +” ,用有理数将最高水位、警戒 水位、平均水位、最低水位表示出来
(2与警戒水位相比,本周每天的水位如何?先解释,再表示出来。
(3本周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高?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低?你是怎么得出来的?(4与上周末比,本周末河流水位上升了还是下降了?(5以警戒水位为 0噗,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的水位情况。
挖掘学生潜能:在教学中学会放手,实施开放性的教学,给学生充分活动与展示的机 会,学生的表现常常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如在第 11页《展开与折叠》中,让学生将一个正 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想
象、操作、交流比较得到展开后的图形的特征,学生不仅剪出了十多种图形,并且发现:6个面、6个正方形、3组 2个不相邻的,上下、左右、前后相对的不能连在一起,这些,是 我这个做教师的也没有想到的。
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情 境的创设、探索研讨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
与,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如,第 90页《字母能表示什么》 ,要学生探索搭 2个、3个、10个、100个、x 个正方形需要多根火柴棒?有的学生用火柴棒摆,有的学生 用笔画,有的观察找其中的规律,找出了五六种方法,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来。对学生不同 的思考,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
3、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索交流的活动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说过:“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让学生参与 到数学活动之中, 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 数学活动能将动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 题之中进行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它把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各种器官调动起来, 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更具体。比如: 案例:第 104页, 《合并同类项》 ,我设计了两个探索活动: 活动一:
1、出示一幅生活图片,图片上有苹果、梨、文具盒、钢笔、猫、狗等,让学生分类并 说明理由。
2、幻灯打出六张卡片 : 8n-7a 2b 2a2b 6xy 5n-3xy 如何将它们分类?与同伴交流一下你为什么这么分类? 【教学说明:创设情境将生活中的分类思想牵引到数学中来。】 活动二: 幻灯打出:(1如何表示大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8n +5n 或(8+5 n
教师板书: 8n +5n=(8+5 n=13n 【教学说明:先利用图形面积问题,让学生体会合并同类项的含义,以及合并前后系
数的变化。】(2议一议: 8a +5a=-7a 2b +2a 2b= 6xy-3xy= 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说明:让学生讨论得出利用分配律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3如上面几个式子,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这就是合并同类项。你们观察一下,在合 并同类项前后,系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字母呢? 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教学说明:利用(2 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自己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活动一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把生活中的分类思想牵引到数学中来,让学生经历探索与 交流的活动,自主地得出同类项的概念。这样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真正属于
他们自己的, 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活动二是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实验、探 索与交流等,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图形感受合并同类项的含义,到利用分配律得到合并同类 项的方法,最后再观察归纳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过程。
二、构建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
课程改革之后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每位教师最关心的问题。通过两年的教学 实践,我们思索、研讨,终于从迷惑中慢慢地摸索出一些规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一般按:“ 情境引入——探索研讨——应用拓展——回顾反思 ” 的模式展开数学活动。
1、情境创设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 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其中,主动学习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基础。而创设一 个好的问题情境,把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能迅速扣住学生的心。学生有了 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动力。学生有了情感的投入,有了内在动力的支持,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 生的实际,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北师大版的数学新教材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提出了一个情境,教学中我们可以呈现教材
提供的情境,比如: 案例 1:第72页, 《有理数的乘方》 在教学中直接呈现细胞分裂的问题: 某种细胞每过 30分便由 1个分裂成 2个, 经过 5时, 这种细胞由 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 学生开始觉得很容易,认真去思考时,发现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 欲。学生的探索:
方式一:
方式二:
方式三: 1×2=2 2×2=4 4×2=8 8×2=16 „„ 方式四: 2×2×2×2×2×2×2×2×2×2=1028 学生在这个细胞分裂问题的探索过程中, 感觉到了 10个 2相乘表示起来比较繁琐, 这 个时候,教师介绍:10个 2相乘可以表示为 210,学生马上接受,并能举一反三,说出
211、(-36、2n、a n 分别表示什么。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不仅了解了乘方的意义,并且感觉到 乘方的概念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东西, 而正是自己的需要,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动力。
案例 2:第 15页, 《从不同方向看》 模拟教材上的场景: 按图片的方式,把乒乓球、热水瓶、水杯放到讲台上,请两个同学站在讲台的两侧, 让其他的同学猜,这两个同学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喜欢玩游戏,争着要上讲台,没有被叫到的同学都很失望,这时,我顺势引导: “你们自已在课桌上摆几个几何体,从不同的方向去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实验,纷纷发表看法:“圆柱体从上面看是圆,从侧面看是柱子(曲面 ” “正方体 从上面看是正方形、前面看是正方形、侧面看还是正方形” “几个几何体摆在一起,有的被 遮住了,从不同的方向看,所看到的几何体不同。” “同一个几何体,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 图形不同”„„
看同学们都很兴奋, 我趁热打铁, 要求学生按第 17页的图片上的方式用小立方块搭几 何体,并从不同的方向去看,并把所看到的画出来。„„
原以为画三视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学生可能比较困难,没想到学生 很轻松的就学会了三视图的画法。
下课后, 有一个学生很得意的对我说:“蒋老师, 我发现球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样 的。”他从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教师也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线索,创造性 的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比如: 案例 3:第 44页, 《有理数的加法》 ,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是农村学生,对“净胜球”的 概念不了解,我设置了一个学生常玩的猜拳游戏: 赢一次记+1分,输一次记-1分,平局记 0分,用式子表示出你的得分。学生很快表示出:
1+0=1;(-1 +0=-1;1+(— 1 =0;(— 1 +1=0;1+1=2;(— 1 +(— 1 =-2 在后面探索(-2 +3=?时,有的学生的说理就是:我在游戏中先输 2次,然后赢 3次,我的最终得分是 +1分。
案例 4:第 189页, 《月球上有水吗》 ,第一次我按是教材呈现的方式进行教学,发现 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是很活跃, 问原因, 是学生觉得计算百分比、计算圆心角的度数太枯燥。第二次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正好他们前一节课是借书课,有的学生上课了还不愿意把手中 的课外书收起。我灵机一动,问:“你们喜欢看什么书?” “小说、漫画、体育、科学„„”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我又说:“图书馆理员刘老师要新购进一批书, 为了想让每个同学都 能看上自己喜爱的图书, 你们能帮她调查一下同学们最喜欢的书吗?” 学生马上就兴奋了, 全班投票,然后分组计票,全班票数汇总,列出统计表,最后画出扇形统计图。在这个过 程中,因为有兴趣,学生没有觉得计算枯燥,他们不仅学会了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而 且体验到了如何收集数据。很多同学在数学日记中写到,可以用数学知识为老师出主意, 觉得很有意义,他们喜欢这样的数学课。案例 5:《解直角三角形》
看到我们的课堂这样有趣,初三的教师也想试一试。因为我们的学生有很多就住在湘 江边上,我们一起设计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一课时的情境为“湘江二桥的斜拉索 桥计算” , 当放出湘江二桥的图片时, 学生 “哗” 的一声, 惊赞起来, 后来上课教师说:“这 一节课学生非常投入,是上得最成功的。”可见情境的力量非同小可。
2、探索研讨
在情境导入之后,教师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过程,还是仅仅只利用情境作为一种吸 引注意力的幌子,而后将知识灌输下去,这是传统教法与现行教法的分水岭之一。给学生 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可能会延缓所谓的“教学进度” ,但是没有给学生这个过程,学生的 思维就不可能激活,学生的聪明才智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
力就不可能得到提 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上述案例:《从不同 方向看》中,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很少,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了学生。问题提出后,全是 由学生在实践、思考、探索、交流,学生学得非常主动,画三视图是他们自己探索研讨的 结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又比如: 案例 1:第 90页, 《字母能表示什么》
用“字母表示数”看似平常,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重大进展。字 母表示数,人类经历了 5次飞跃。(1是把字母看成是具体的东西;(2把字母看成是未 知数;(3把字母装着看不见;(4把字母看成特定的数、不同的数;(5把字母看成变 量。这里,教材用问题串的形式呈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 间,让学生体会到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从而培养其符 号感。学生用了五、六种方法来表示,如 3x+1、4x-(x-1、2x +(x+1、4+3(x-1、4x-(x-1 , x+(x+1+x等,每一种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方式,而在表示过程中, 他们也在逐步体会到 x 能表示什么,来实现思维的飞跃。
案例 2:第 11页, 《展开与折叠》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哪些图形? 我让学生分小组探索,把剪出的不同图形贴到黑板上。其它小组可以试着尝试是不是 也能剪出来,怎么剪? 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活动,在活动中,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出乎我的意
外。学生不仅剪出了十多种图形,还能找出其中的规律。
另外,学生的自主探索也不能太笼统太盲目,这样有可能会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得 到真正的发展,还有可能产生松懈的情绪。教师注意要明确探索的问题, 组织活动的形式。比如: 案例 3:第 121页,在探索“两点确实一条直线”这个性质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1 过一点 A 可以画几条直线?(2 过两点 A、B 可以画几条直线?(3 过三点呢?(4 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通过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活动的步骤非常清楚,通过操作,他们发现了直线的某些 性质,并能运用到生活中。他们甚至还探讨四点、五点、更多点„„
案例 4:第 142页, 《有趣的七巧板》
这节课是以活动形式呈现,如果不事先设计好,在教学时就会没有程序,收不到好的 效果。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1回家准备一块 12㎝×12㎝的正方形硬纸板,按第 142页画出图形,涂上你最喜 爱的不同颜色;(回家先准备好,让学生活动时间更多
(2介绍“东方魔板” ,激发兴趣;(“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 19世纪流 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兴趣,称“东方魔方” ,在讲述中突出“魔”
(3利用自制的七巧板拼出不同图案,交流设计意图;(尽情拼,先拼后说意图,先有 意图再拼。
(4相互指出图中互相平行、垂直的线,找出锐角、直角、钝角;(5展示学生作品(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出了一期墙刊
整个一节课在快乐中有序、有目的进行,学生兴趣达到高点。他们从中感受到数学创 造的无穷乐趣,原来数学是如此有趣。
探索研讨是学生能力与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 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关注所有的学生是否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关注小组讨论的 进展情况,及时给予评价与点拨。
3、拓展应用
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问题情境中建立了数学模型,接下来自然是应用
与拓展。教材设置有“想一想”、“做一做”、“随堂练习”等栏目,使学生熟悉巩固新学的 知识、技能和方法。还有“试一试”栏目,将知识进一步拓展。另外,教师也可以挖掘数 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学会负数的概念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所见的负数;在学完轴 对称后,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校徽、花边等。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根据所学的知识 去设计一个数学问题或者发现一个与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问题。如: 案例子 1:第 59页,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在完成书上的游戏后,学生说这样游戏不好玩,还不如他来设计。于是,我让学生为 班会设计一个游戏,要求玩游戏时要用到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有的同学设计了“ 24点” ,有的同学设计了计算接龙,还有一个同学设计了扑克游戏:一幅扑克,每人抽取一张。红色为正数,黑色为负数,三个同学上台亮牌,如果谁手中的 扑克与那三个同学的相加正好等于 0,有奖。看到学生的设计,足足让我这个做老师的激 动不已,现在的孩子,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的创造力真是不得了。
4、回顾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回顾反思,培养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习惯, 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在一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这节课你遇到过哪些问 题?你都解决了吗?”比如:
案例 1:第 104页,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学生谈到:“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什么是同 类项,就是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这样的项就是同类项。我还知 道了同类项可以合并, 只要把系数相加就可以。” 他的谈话, 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一次 简单的小结。
在介绍新知识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此反思质疑,比如: 案例 2:第 120页,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时的一个片断 教师在介绍完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后:
线段 AB
(线段 BA 射线 OM 直线 AB(直线 BA 师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A B A B O M 生 1问:射线 OM 可不可表示为射线 AB ? 生 2答:可以,只要把图中的 O、M 分别改为 A、B。生 3问:射线 OM 也可以叫做射线 MO 吗? 师答:不可以。在用符号表示射线时,规定端点字母写在前面。现在你能告诉我射线 OM 与射线 MO 有什么区别吗? 生 3答:射线 OM 端点是点 O ,射线 MO 端点是点 M。生 4补充:射线 OM 与射线 MO 无限延长的方向正好相反。
师(竖起大拇指 :不错,你很善于思考!生 5问:直线可不可只用直线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让我们先完成做一做后,再来寻找答案。„„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后,得出结论: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师问:前面有一个遗留问题“直线可不可只用直线上的一个点来表示?”现在你能回 答吗? 生答:直线不可以只用直线上的一个点表示。因为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只用 一点表示就不能确定表示哪条直线。
因为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是规定性的东西,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了教师讲解的 方式,但这种规定是否合理?给学生一个反思质疑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 念。
学生也会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态度,进行自我评价。比如: 案例 3:第 20页,数四边形的个数
这是一个习题,但在教学时,我把它放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探讨,学生探索交流后得 出答案,其中有两种规律可以清楚地数出四边形: 第一种:正方形:小—— 5个;中—— 5个;大—— 1个
长方形:小—— 8个;小小(小长方形加小正方形组成—— 2个;小中(小 长方形加中正方形 —— 4个;大—— 2个
共 27个
第二种:一个图形组成:9个
两个图形组成:6个
三个图形组成:4 个 四个图形组成:1 个 五个图形组成:4 个 六个图形组成:2 个 七个图形组成:1 个 共 27 个 学生反思中谈到: “我知道做什么事不能蛮干,要找规律。” “我以为我找到规律数出了 四边形的个数非常了不起,但听了李雄的方法,我觉得也非常好,以后我一定不要太骄傲,虚心听别人的做法,这样我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上面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大体遵循的基本框架,教学的内容不同,学生的特点各异,课堂也会千变万化,教师要灵活地安排教学,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三、案例: 《教育储蓄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第 174 页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第二篇:构建立体课堂教学框架
构建立体课堂教学框架 促进师生全面共同发展
——多寿路小学校本教研辅导讲稿
一、回顾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2000年龙山区成为全国38个课程改革整体实验区之一。组织开展课程改革宣传,要求教师开展走进新课程培训,大家在不同程度上对课程改革有了一些认识,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核心词语是更新理念。
2004年全国上下普遍研究的是转变教学方式,大家普遍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出现活动多样,实效极差的效果,使一些人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怀疑,甚至抵触。2007年全国上下一致倡导有效教学,一时间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研究的重点,追求高效,降低消耗,有限的40分钟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2012年教育局行政工作计划,目标是提升内涵发展、培育幸福学生。在教学工作中,深化校本研究中,积极倡导根植于课堂、基于常规、贴近教学实际的有效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在反思、在交流中提升,不断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中要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让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以孩子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二、我们校本教研的发展过程
2009年学校推出“每周一研”教学研究活动,大家都亲身参与,以年组学科为单位,经历备课、讲课、评课、反思等教学环节,教研活动已经开展多个轮回。
2010年学校在每周一研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大赛”,推出部分教师进行过展示观摩。2011年教师继续深入开展年组教研,曾经开展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主题教学模式尝试。几年期间多次省市区各级各学科教研活动相继开展各种竞赛、评优活动。
三、我们教学中的问题。
1、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缺少过程方法的指导。
基础知识方面、基本技能方面,前两者之间也称为双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从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包含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平台,是学生情感目标得到升华的必要条件。
2、重视教师主观讲授,忽视学生自主。
学习教师的讲授意在指点引导,指示和教导,由于学生阅历、经历、理解力、思维力价值观不够成熟,因此教师有义务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的点拨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方式,独立的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自我解读、自我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个性的、体验的、构建的、创造的;正是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讲授体现了促进发展的价值性,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性。
3、重视教师自身的表现,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
教师心中想只要教材中要求的知识点给你教会了,就是完成任务。教师累的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疲于目不暇接,手忙脚乱。语文课把课文读通了,字词会认了,简单说一说,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适当利用基础训练和优化练习一训练,结了。教学缺少阅读、缺少感悟,缺少品味、缺少积累。数学课,板书课题,出示例题,读后解题,总结规律,反复练习。教学缺少探究,缺少合作,缺少自主,缺少动手操作。遇到听课时,反正我没有错误,你挑不出大毛病。没有听课时,信手捏来,想到哪里,讲到哪里。
4、重视考试的分数,忽视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只注重学生会不会做题,不注重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更谈不上会不会实际应用。课上不求学生思考,课下大量机械训练。
5、重视课堂组织纪律,忽视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上,表现规矩,气氛沉闷,不说话,听指挥,指向那,打向那,就像棋子一样,木头一样,少数学生参与,多数学生陪读,少数学生尽情表现,多数学生鸭子听雷。
四、我校校本教研课题的产生
• “教与学的问”、优化“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 校长(提出)• 教学校长(论证)• 教导主任(研讨)
• 年组长、学科组长(征求意见)• 骨干教师(联系实际)• 全体教师(传达贯彻)• 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经历,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庞大的体系,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研究,在实施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怎样切入“教与学的问”
(一)为什么要提问?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认知学习论认为:教材往往比学生认知水平难,教师要善于通过提问在教材与学生认知间架起桥梁。
提问它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为什么问”“问什么”和“怎样问”,即提问目的、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三个方面内涵,对于提高我们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教与学的问”的认识 教——教师
问的核心是媒介——教材与文本 学——学生
教与学的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教材文本互动的总和。教与学的问——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媒介与纽带。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问可以把听、说、读、写、品、想、演、练、用等实践活动整合起来,问做为一种统领。
(三)教师提问不达目的原因在于: 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对教材研究不够。
实质性问题(有明显正确的答案,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如概念等)思维方式集中、记忆。——少问
思考性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主要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思维方式是发散、思考,学习方式是探究。——多问
(四)教师怎样提问?
1、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视角去看问题,设计问题的提出方式、思考或活动过程;
2、提问应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的断层,提问应以引导为主,为学生搭建梯子,归纳、提炼方法,形成技能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要求:
1、研究教材,用目标导航。——问得准
2、面向全体,分层次教学。——问得广
3、巧设情境,营对话之场。——问得活
4、适时点拨,扬引领之帆。——问得巧
5、学会倾听,架成功之桥。——有成效
(五)教师提问应注意什么?
提出问题后,延长1—5秒时间的好处:
1、回答时间长
2、主动、正确率高。
3、思考之后,回答人数多。
4、学生提问增加。
5、推出的结论增加。
备课时要追问自己的提问是否引起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激励、诊断、引导的作用。
(六)怎样开展教学追问: 追问要有知识铺垫,追问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追问要为学生深入学习打基础,问到学生有思考才能回答,或者打不上来,追问要有效,追问要尊重学生的体验,追问巧妙联系课外。
(七)目前问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乱。提问目的不明确,为提问而提问,随意发问。虚。提问的目的达不到,落不实,评价不到位。浅。问题过浅,没有启发性,引不起学生思考。
散。重要问题没有经过整体设计,没有主线,形不成系列。板。提问缺少技巧,方法不灵活。
(八)怎样培养学生敢问:
课堂提问中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
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教师教学语言的作用: •
1、激励思维和学习•
2、诊断问题所在 •
3、引导调控方向 • 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
1、评价语言单一 •
2、表扬泛滥 •
3、有温度没有深度 •
4、提问浅层化 • 教师课堂有意义的用语 • 你认为该怎样做? • 你有什么方法?
• 你认为最精彩的环节是什么?
• 你的猜想对吗?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些结论是否正确? • 你可以用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谁的方法最有效、最合理。
• 你认为学习小组中谁的表现最精彩,为什么? • 谁能对他的发言提出质疑? • 愿意把你的想法讲给同学听吗? • 他的想法可以吗?你有什么意见? • 这节课谁的发言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 他通过思考已有了答案,你们是怎样想的?
• 你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点慌乱,在理一下思路。•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2.表扬次数和范围要恰当。3.对后进生要优先表扬。4.赞扬行动和品行而非个人。5.微笑、行动更是赞扬。
六、怎样转变教学方式
(一)评价一堂课的要素 1.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2.学习潜能的充分开发; 3.实践过程的充分展开; 4.有用信息的充分摄取; 5.发展需要的充分满足。
(二)探究学习的要求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每节课安排一次较大型的研究活动即可(一般10至15分钟,要围绕重点问题,突出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各种活动不要面面俱到,那样学生参与活动不及时、不彻底,不但没有教学实效,而且师生疲惫不堪。
(三)自主学习的要求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1、给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怎样检验?)•
2、给相对足够的时间
•(根据内容、形式、难易程度、知识新旧程度)
(三)合作学习的要求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注意事项:
1、分组明确;
2、组长负责; •
3、分工合作;
4、资源共享
(五)转变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做好教学反思: •
1、为什么反思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
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 •
2、何时反思
课前——课上——课后 •
3、反思什么
教学决策、目标制定、媒体使用 •
方法手段、组织教学、教学评价 •
4、反思的标志
分析问题、总结经验、•
七、我们的设想——构建立体教学框架 • 切实做好八个一,真正转化教学方式
1、关注一个点:教育学的问;以典型问题设计为统领,采用追问、反问、提问、答问、解问等方式,培养师生爱问、会问、敢问、问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2、贯穿一条线:转化教学方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变课堂的主宰为合作伙伴,变传授知识问引领、探索、发现,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塑造一个面:全体学生的学;让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紧张而又充实。•
4、搭建一个平台: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
5、形成一种风气: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致力于课堂教学研究;
6、建立一种机制:年组研讨,集体观摩,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资源共享,总结提升,教学开放,现场汇报;
7、造就一个团队:每个学科组就是一个研究团队;转变教师个人的研究为集体研究; •
8、探索一种模式:每个学科都要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八、本学期校本教研活动总体安排: • 第一阶段2.17—3.12 • 调查、研究、宣传、培训、动员、计划等 • 第二阶段3.13—4.12 • 每周一研、活动研讨、精彩案例、精彩反思 • 第三阶段4.13—4.25 • 总结经验、形成特色、笔会专辑 • 第四阶段4.26—5.11 • 观摩研讨、筹备会议、分步落实计划 • 第五阶段 五月中旬
• 教学开放、经验介绍、现场展示、会议研讨 家长开放活动内容:
1、学校统一组织,说明情况。3分钟
2、班主任在本班讲课一节,语数不限。40分钟
3、班本特色:背诵、演讲、诵读、口语、书写、英语、歌曲等现场表演。15分钟
4、学生作品、作业、作文、学习资料等展览。15分钟 期待: 形成个人风格
打造学校特色
惠及千百学生!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3.要善于应用 现代 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 总结 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4.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5.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 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 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用心
爱心
专心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6.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调查类论文基本框架
关于********的调查研究
摘要:(用简单的200-400字概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关键词:(3-5个)引言
(这一段主要从总体上论述当前研究的现状以及本研究的意义所在)2 ******的研究现状
2.1 „„的概念
(需要列出几个核心概念的内涵、特点、分类,其他相关的概念也要进行综合阐述,并且需要拿核心概念-相关概念进行鉴别。)
2.2 „„的研究现状
(这是通过搜集资料的整理后得到的文献综述部分。要对和自己论文相关的、找到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后写到这里,表明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综合,不能简单的罗列。这一部分的篇幅控制在总篇幅的30%-40%,不宜太多。研究方法
3.1 研究被试
交代清楚问卷发放的对象、数量,发出多少,收回多少,有效多少„„
3.2 研究工具
(即自己编制的或他人现成的问卷,需写明问卷的维度分析)
3.3 研究程序
(研究进行的基本步骤。)
3.4 统计分析
(一般这样写“数据采用„„进行分析。”自己不会可以空下)研究结果
4.1
按照具体的问卷内容,把结果呈现出来。呈现的方式不必拘泥于一种,有的可以是数字表格,有的可以是图表(条形图、柱状图、饼图都行)。
无论图、表,都应注意大小调整到适宜,看起来美观。
4.分析与讨论
5.1
对上述呈现的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结合以往其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原因是什么„„
5.2结论
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明了的表述自己论文的最终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
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及思路
【摘 要】对于课堂教学,在近十年来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都在做着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各种理论各种成果也不断涌现。甚至有人说这是变革的十年。其实,这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毫无关系:楚王好细腰,民女多饿死。理论界的浮躁与急功近利使我们的教师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一切探索都得随着高考的节奏律动,学生读了多少书,做了什么样的思考,写了什么发自于内心的文章反到成了副业。
【关键词】课堂教;基本框架;思路
就在我们彷徨时,学科素养、新大纲让我们见到了一丝曙光,只一句“课堂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就足以体现出课堂教学回归其人文化本体的倾向。这就为大连枫叶高中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纲领性的文件。而枫叶学校的中西融合的办学理念,“跨国际就业,跨文化就业”的培养人才目标,宽松的学术氛围,学生直升国外大学的成材途径,又为我们确立体系开放主体创新的以文化教育为基准的枫叶高中课程标准提供了可能与动力。
关于课堂教学部分我们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原则,一是方法。
所谓原则,就是要回答课堂是谁的课堂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理论界早有定论,问题是如何真正落到实处。这样下面几个问题就必须搞清楚:
1.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课堂就因为学生的学而存在,而不是为教师的教而存在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辅导者,并行使督促、评估的职能。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制订好学生的学习计划与任务,设定好学生学习的步骤与环节,创设好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并通过引导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通过讨论、设问答疑的形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平等、和谐、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
2.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既要倡导自主、独立,更要强调组织与协作。让课堂成为既竞争又合作的小社会。
3.要把握好求同中存异,在理解记忆中创新的基本要领。处理好拓宽视野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4.让掌握的知识成为手段与工具而不是终极目的。要学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使学法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目标。
5.重新整合课型,变阅读课为阅览课。没必要分清这节是阅读那节是写作。在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中故意的模糊彼此之间的界限。我想,这样一种说法大家够同意:没有任何一个写作水平高的人是教师教出来的,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是课堂上训练出来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是一种无意识的积累,而这种积累又是通过阅读实现的。真正的阅读又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肢解为几个部分,设计成几个问题,甚至是可笑的ABCD。真正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整体的感悟,是读者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的思想、情感乃至心灵的沟通。是读者通过作品由共鸣而自醒、自悟乃至自造。谁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我们却活生生的在课堂上乃至考试中剥夺了学生的这种阅读权利。这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了。谁都知道我们中国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们缺乏一种整体上的驾驭与创新的能力并痛心疾首的把责任归结于大学教育。可我们明明知道我们大家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难道中学阶段不是孩子们心里取向、文化观念、思维方式成长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吗?这个阶段他们读了什么,他们做不了主,怎么读他们做不了主,甚至怎么想自己都做不了主,还能指望他们将来能做什么大家伟人?这固然与高考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有关,难道和我们自己的观念就们有关系吗?
正是基于上面的思考,我们才从实际出发,结合枫叶学生的实际,采取了如下教学手段:
一、项目学习
摆脱传统的单课或单元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材,结合学习目的的重新确立,由教师划定学习项目,甚至,教师就圈定范围,由学生自己选择、寻找、确定项目。
做项目学习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自主与指导
既要信任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又不能放任自流。要有要求、有资料、有指导:要求要规矩与帮助并举;资料要起抛砖引玉作用;指导要从方法上入手。
(二)强调展示
我们的学生毕竟是中学生,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不仅可以使他们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交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过程。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以课上为主,辅以课下的文集、橱窗、海报。课上展示一定要强调手脑并用,全员参与:论文交流要有互相答问,有争论评价;海报讲解要图文互现,纲目清晰,内容丰富;多媒体手段要娱乐性与学术性并重。
(三)完善评价系统,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既要有教师的权威,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民主。说白了,这种学习不仅要“激之以趣”,还要“诱之以利”。这种“利”一定要让学生得其所哉。
二、分组学习
既然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已经成为我们主要的学习目的,那么分组学习就成为必然。因为分组学习决不仅仅是让几个人共同完成一项普通任务那么简单。它更强调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能动性,更强调分工与协作并举,更强调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方法存在于整个学习过程。
这种分组学习,除了从学习内容角度可以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外,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学生协作精神、参与意识、研究方法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这样讲,我们这种做法一招中的,打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死穴。
三、多学科交叉
多学科交叉,不仅仅是高端研究领域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在高中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其人文性的今天,学科交叉必须引入教学的整个体系。
我??在做高中教学项目时,特别注重语文、音乐、美术、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兼容问题。例如:“凝固与流动――诗与乐”专题研究词曲结合教学;效仿“唐风宋韵”搞传统民乐与古诗词名作鉴赏会,有表演,有演奏,有赏析。
四、多种手段并用
课堂上学生在追求成就追求完美中如何通过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自我呢?因而,完全可以把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学习得来的成果也一样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出来。我们的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构图精美的POSTER、构思绝妙的FLASH、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有时比论文更招人喜欢。例如:《登泰山记》这篇路线复杂描写精致的游记,学生只用一张POSTER就完美地囊括并准确地表达了,更绝的是对着这张自己费劲心思的海报,他们竟能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背诵出全文。
如果,我们的做法能让别人认识到这体现的是观念的转变而不是技巧的更新,我们将万分地自豪与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