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二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人民版必修3[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1:3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 专题二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人民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 专题二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人民版必修3》。

第一篇:高中历史 专题二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人民版必修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参考教案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求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时期的文学的基础知识 难点:不同时代文学发展的特色

三、教学流程 自主学习

1、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结《诗经》分哪三部分?它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艺术特点:它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2、楚辞的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品有哪些?

屈原。作品:《离骚》《九歌》《天问》。

3、什么是汉赋?两汉赋的艺术特点分别是什么?

赋:是从骚体中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有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文巧多智的特色。西汉:借物抒怀,意境深沉;汉武帝时气势恢弘、词藻华美。东汉:摆脱了长篇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4、唐诗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列举两位最杰出的代表并简要介绍他们诗的特点。表现: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丰富,在不到300年时间里,2300位诗人留下诗作5万首。

代表及特点: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诗风狂放炽烈火,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被称为“诗仙”。杜甫:诗风凝重与沉郁,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他有“诗圣”之称,作品有“诗史”之说。

5、说说词的起源并列举四位著名的宋词作者

起源: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唐代民间就已流行这种能够合乐歌唱、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

作者:柳永、苏轼、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等。

6、什么是元曲?元杂剧最著名的作家有谁? 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即“剧曲”和“散曲”。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朝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作家:关汉卿

7、明清时代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你能举出名家名著吗?(1)“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2)“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3)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4)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合作学习

8、简述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西周至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楚辞体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两汉:汉赋成为两汉的文学主流形式。

唐朝:唐诗创作中李白和杜甫成为历代诗人们学习的典范。宋代:宋词中豪放派和婉约派相映生辉 元代: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大类。明清:小说描绘出人情世俗的社会现实。延伸学习

9、中国文学博大精深,而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又各有千秋,互有长短,只有继承和发展,才能进步。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

四、本课测评

1、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它主要是(A)A、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B、贵族宴饮是演唱的乐歌 C、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D、宫廷祭祀时演唱的赞歌

2、以下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风格属于浪漫主义的有(B)A、屈原、杜甫 B、屈原、李白 C、苏轼、杜甫 D、屈原、孟浩然

3、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①苏轼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②他拓展了词的内容

③他通过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来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④苏轼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词,即歌词,是产生于唐朝前期流行于中唐以后的新体诗。到北宋时期,由于城市生活的繁荣,出现了许多以描写城市风貌的作品。其代表人物是(C)A、苏轼 B、黄庭坚 C、柳永 D、秦观

5、下列关于《诗经》的叙述错误的是(D)A、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它是整齐的四言体诗歌

C、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首

D、西周时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所以《诗经》表现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的情感

6、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星光万丈,著名诗人比比皆是,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等称号,其中被称作“诗圣”的是(B)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贾岛

7、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是(A)A、《封神演义》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8、以下对“三言二拍”的介绍,错误的是(C)A、这五本书都是由短篇小说组成 B、这些小说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 C、这五部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D、这些书都用当时的白话文创作

9、描绘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和心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的是(A)A、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B、曹雪芹的《红楼梦》 C、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D、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10、汉武帝时司马相如的汉赋词藻华丽,主要反映了(A)A、封建国家的繁荣昌盛 B、丰富的民间社会生活 C、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D、人民的悲惨生活

五、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反思: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疑问与建议: 教师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3节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课前思考】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收入了哪些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中接触过哪些和这一篇体裁和方法类似的作品? 【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3.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4.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5.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重难点突破】

本课学习,要求全面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了解各个时代最突出的文学成就,熟悉若干种文学形式的名著名篇。

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中国的古代文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有散文,诗,词、曲,赋,传奇,杂剧,小说等多种形式。中国的古代文学表现形式虽然表现多样,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色,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所以对中国古代文学要结合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去记忆和理解。加深对文学形式的了解和把握。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了解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一定时代发展的特点。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从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先秦时期:

(一)诗的经典——《诗经》: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1.《诗经》作品的时间:西周初年——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一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2.《诗经》的内容构成及特点(1)《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直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语言生动活泼,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著名篇章有《相鼠》、《伐檀》《硕鼠》等。(2)《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分为《小雅》和《大雅》两部分,主要是反够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抒发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和不满情绪。著名篇章有《生民》、《公刘》、《绵》等。(3)《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3.《诗经》的艺术特点和地位:(1)特点:

①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

②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 ③创作风格:现实主义(2)地位:

①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②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的魅力

1、楚辞:

(1)产生: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2)特点: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末常带“兮”字 ②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3)意义: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提示:可以从句式、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二)伟大的诗人屈原

1、创楚辞

2、主要作品:

①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或“诗”、“骚”并称;“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②组诗《九歌》、《九章》、《天问》等

3、政治抱负:①对内:追求“美政”: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②对外:力图实现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

(三)诸子散文:

二、两汉:汉赋的风采

1.赋的艺术特点: 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赋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2.西汉时期的赋

(1)西汉早期: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等,都借物抒怀,意境深沉;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之先河。

(2)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①艺术特征:气势恢弘、词藻华美,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鲁多彩。

②主要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等。(3)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3.东汉时期的赋

(1)主要赋作家:班固、张衡。

(2)风格变化:东汉后期长篇赋渐少,各种抒情写物的短篇赋兴起,从而摆脱了长篇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三: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一)唐诗繁荣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2、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3、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4、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主要代表人物: 1.“诗仙”李白(1)风格特点及原因:

①“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②他所抒发的“行路难”、“多歧路”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唐代社会崇尚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时代风气有关;

③其歌咏祖国的壮美山水,名篇名句迭出,这与当时文人学士漫游天下的风气有关。(2)代表作:主要有《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月下羞酌》、《静夜思》等 2.“诗圣”杜甫

(1)风格特点:①诗风具有凝重与沉郁,充满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等特点; ②同时还具相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特点。

(2)原因: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3)代表作:《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等。

四、宋代:词苑

(1)产生: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

宋代著名词人:

词 人 艺 术 成 就 名 篇 名 句

柳永

以切身的感受、市井风光、清浅的语言乃至口语人词,用白描的笔法与文人的意趣,铺叙绘写。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是婉约派的代表。诗作在民间流传最广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

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使词表达的内容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开拓了词的境界。其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两宋之际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其作品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辛弃疾其以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派的集大成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宋词兴盛的原因

① 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 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③ 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诗、词、曲的关系)

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五、元曲与市民社会 1.散曲(1)兴起: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套数(套曲、散套或大令)两种主要形式。(2)特点:

①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

②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3)影响: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元杂剧(1)艺术特点: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称北曲或北杂剧。(2)名家名剧: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

(3)兴盛原因:①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②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

f、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成就:

作品 作者成书时间 内容特点 体裁特点和价值

《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叙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的典型人物最早的长篇章回历史演义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描写北宋农民起义,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东周列国》冯梦龙明朝叙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云历史小说 《封神演义》

许仲琳 明朝 描述商末政治纷乱和武王伐商的历史故事 神魔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以民间唐僧取经故事为题材,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的精神 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神魔小说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明朝 描写明朝日常生活、人情世俗 长篇白话世情小说 “三言”

“二拍” 冯梦龙

凌濛初 明朝

明朝 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令人耳目一新 短篇白话世情小说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朝 真切描绘了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心理 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揭示了封建社会败落的历史命运 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朝 借花妖狐魅的故事,艺术地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 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官场现形记》李宝嘉清朝

运用讽刺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揭露封建统治的腐败,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谴责小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沃尧

清朝

《孽海花》 曾朴 清朝 《老残游记》 刘鹗 清朝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经济:大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队伍壮大,通俗文学在这种环境中获得蓬勃发展

(2)政治: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批判现实的力作。

第三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人民版必修3课件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 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②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或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②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③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教学课时:2课时。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

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

2、导入:可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能否举例说明其特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以其已有知识来说说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3、关于“诗的经典”一目,建议教师:

(1)建议教师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2)从四方面分析《诗经》

①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适当引用《伐檀》、《七月》或《硕鼠》的诗句加以说明;

③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④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关于“楚辞的魅力”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楚辞及其特点。“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引导学生结合《诗经》对比得出楚辞的特点:一,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丽、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二,句式较为灵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2)了解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讲解中可引导学生看屈原像和屈子词的图片,以加深印象。突出点出屈原的爱国精神。

(3)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5、关于“汉赋的风采”一目,建议教师:(1)使学生了解赋这一文学形式。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列举西汉、东汉时期赋的成就。西汉代表性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可适当介绍《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为辞,用对话的形式,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作品情节跌宕,铺陈起伏,视野广阔,气魄宏大。东汉成就: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3)引导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西汉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6、关于“李杜诗篇万口传”一目,建议教师:

(1)先使学生了解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如下归纳: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补充介绍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依据教材着重介绍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李白、杜甫及其作品特色。①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

②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还可通过大家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石壕吏》来说明。

7、关于“宋代词苑”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然后讨论宋词繁荣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三点: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可从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入手,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

①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具体说明。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③教师最后还应指出: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如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8、关于“元曲和市民社会”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广义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引导学生结合了解散曲和元杂剧含义及特点。

①散曲,是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套曲或大令)。特点:在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

②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

(2)元杂剧成就,关汉卿与《窦娥冤》,马致远与《秋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东西方文学比较,如将关汉卿及作品与同一时期英国的莎士比亚及作品作比较,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3)引导学生分析元杂剧日益兴盛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一是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二是(主要的)为满足广大市民阶层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

9、关于“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一目,建议教师:

(1)对此部分内容学生们比较熟悉,不但初中历史课学过,很多小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选讲过其中著名章节。学生也读过这些小说,或观看过相应的影视片。建议教师突出两方面:一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二是几部著名小说的特点。

(2)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①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②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3)通过活动课加深对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的理解。如:举行明清小说故事会;或放映根据明清小说改编拍摄的相关电视剧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设计探究性的问题。由学生去组织参与,合作探究,既立足课堂、课本,又延伸到课外、社会,既依托历史学科知识,又借助了语文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本课小结:建议教师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第四篇:【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4)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

(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

(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4)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2.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魏晋以来,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对原始道教从理论上、组织上加以改造,使它成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东晋末年,孙恩、卢循以五斗米道为号召,领导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官方道教已经形成。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

3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3)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A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在理学的自身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歧异。南宋时期,一些儒学家如陆九渊等在认同理学主流观点的同时,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琐。相对而言,这批学者更受到佛、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B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陆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不需要旁求他索,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繁琐无用的求证方法。因此提出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A背景:

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定,其本身也逐渐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便是“阳明心学”。B核心:“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论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知识链接:王守仁年少时,非常喜欢下棋,常常为此耽误功课。其父屡次责备他,但总是不能改正,一气之下将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日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做一番事业,从此发愤苦读,学业大进。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3)陆王心学的地位和影响

①王守仁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②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③心学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注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课后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①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②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第五篇:高中历史 教案 人民版必修3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学习要求:列举明清时期主要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通过对这些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教学流程】

投影:

请阅读以下故事片断,结合书本内容找出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投影:

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政治腐败;社会拜金风气盛行),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

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接着又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政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他看到大街上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商品经济发展)。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他实在爱不释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西方文化传入,开阔眼界)。

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因循守旧,束缚思想),他也不甘落后,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

(板书)

一、背景

⒈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⒊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摧残人性 ⒋外部:西方文化传入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自主学习:

问题一:李贽是如何批判程朱理学思想的?你如何看待李贽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问题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如何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提出了哪些新主张?有何影响?

投影:

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在麻城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生,李贽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的先生要求学生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学生们蹦蹦跳跳翻跟头,大声读书像打油;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学生们帮家里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是在学堂里,李贽要学生在钓鱼台上听;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语逗学生们玩: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

学生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启发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还要敢干。”

接着,李贽解释说:“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第四句‘细伢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学生们听了以后,就到处传播。气得那些官老爷和封建卫道士们连连骂李贽是“盗教”、“邪教”、“异端”。

(板书)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⒈李贽——“离经叛道”

投影: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5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

投影:

当时反传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活到了七十岁,这在以前的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李贽的书在当时是畅销书,几乎人手一本,以至于某些书店印刷工场,为了赚钱,居然把一些书冒充为李贽写的拿来卖,其盛况可想而知。

投影: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请思考: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什么样的“异端”思想? 答:⑴反对盲从孔子;⑵反对礼教虚伪;⑶倡导个性自由发展。(板书)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⒉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投影: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投影:

材料三 ……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请思考:材料三、四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⑴批判封建君主专制;⑵主张“工商皆本”。

补充:黄宗羲的其他思想:⑶提出君臣平等;⑷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投影:

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明夷待访录》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又说:“此书乾隆年间入禁书类,光绪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板书)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⒊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各地,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

投影:

材料五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六 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顾炎武《日知录》

请思考:材料五、六反映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⑴反对君主专制;⑵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⑶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投影: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板书)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⒋王夫之

投影: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1644年,清兵入关,王夫之和友人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晚年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

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投影: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第五目“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可以省略。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9页“学习思考”

答: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的“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

课本第21页“学习思考”

答: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下载高中历史 专题二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人民版必修3[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 专题二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人民版必修3[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