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风语文精编教案学案高中 专题三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 人民版必修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分析] 本课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并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相结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它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871年法国的
巴黎公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但是巴黎公社只能是 无产阶级的一次伟大尝试。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 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呢? • 【本课线索】:
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
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之后 •
3、争鸣竞逐------五四时期 •
4、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
讲授新课: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
一、条件(教师讲述为主,媒体不显示)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中国出现了一支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二、过程
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 2
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 毛泽东(1945·4)
梁启超:“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
朱执信: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写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恩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思考:请大家阅读材料与教材内容思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哪些人开始提马克思主义? 总结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①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朱执信(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③无政府主义者:曽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
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之后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文化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
材料:
材料一、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材料
二、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 3
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
三、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材料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之鼓舞,以为中国作为战胜国可以得到其他大国的尊重„„不久,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屈辱粉碎了他们的憧憬,他们开始怀疑他们早先所崇拜的西方文明„„作为爱国者,他们投向了马克思主义。——哈里什·卡普尔《觉醒中的巨人》 总结:广泛传播原因,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先进宣传者——李大钊、陈独秀(要求学生快速看书,找出有效信息)
李大钊: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①利用文章宣传:1918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②开设课程 利用讲坛宣传:1920年在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陈独秀:
1919.5《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1920年在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材料、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 4
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工作呵!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1、“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什么?“这种潮流”又是指什么?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潮流”是指社会主义运动。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 2、根据材料,分析李大钊对于“这种潮流”的态度。
首先他认为“是只能迎,不可拒的”,鼓励人们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勇往直前;其次认为建立新社会新世界,必须要“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警告人们要作好付出代价的准备
3、争鸣竞逐------五四时期
材料:“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窗纱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瞿秋白
⑴、原因:
①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②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③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⑵、新思潮竞起的表现:
空想社会主义:①无政府主义; ②新村主义; ③工读互助团;
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自由组织社团,人人都可自由加入,自由退出。
新村主义 :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也不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只要在乡村组织和推广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并普及教育,就能战胜资产阶 5
级,逐步在世界上建成“社会主义天国”。
工读互助团:劳心和劳力、工与读相结合,建立人人劳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
改良主义:①实用主义; ②基尔特社会主义;
实用主义: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原则。也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起源美国,胡适是其在中国的主要宣传者)
基尔特社会主义:改组工会,扩大工会的范围,把所有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包括在内。设想在未来的社会里,应以基尔特为社会单位,按着职业性质不同分成若干基尔特组织,由高度集权的全国基尔特来统一领导,用基尔特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起源英国,梁启超是其代表)
实用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点: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主张社会改良和阶级调和。
不同点:基尔特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伪社会主义,而实用主义则是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
4、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之后(1)各种思潮的争鸣论战 A、问题与主义之争
①、论战的产生(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代表:胡适和李大钊):
②、问题与主义之争
材料1:“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胡适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实质: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材料2:“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实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李大钊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
材料3:“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是很危险的。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4:„„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③、“问题与主义之争” 的实质是什么? 论战的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④、影响:
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B、马克思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代表:梁启超和陈独秀)
材料1:“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实业,兴办教育,不应提倡社会主义。而发展实业,只有依靠绅商阶级。要靠绅商阶级,就不能发动革命。„„现在对中国改造的方法,暂不主张社会主义,当开发财源。„„应当从教育入手,把人民知识增高,到那个时候,再采用社会主义。”------梁启超
材料2:“发展实业,增加社会财富,这些都对。但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发展实业创造条件。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不仅受本国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而且受国际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压迫,民众中有着强烈的革命要 7
求,革命的爆发乃是必然的趋势,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和平改良的办法已经被无情的事实所证明:在中国行不通。------陈独秀
影响:通过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线,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使其更广泛的传播。⑵、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失败原因有哪些? 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
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2)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⑶、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组织研究性的组织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途径)
组织学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材料: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
在景山脚下的北京大学三院, 开辟了几间活动室,“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们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亢慕义斋”,意思是“共产主义小屋”。这里诞生了中国北方第一批共产主义者,在研究会的19名发起人当中,就有16人后来成为中共早期党员或青年团员。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当时国内搜集马克思主义读物最多的地方。会员们学习外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他们还先后翻译了二三十种马克思主义著作。
在李大钊周围的这批年轻共产主义者当中,就有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的26岁 8 的毛泽东。毛泽东从李大钊那里了解了更多马克思主义知识,并借来一些有关共产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正是1920年在北京期间,毛泽东首次读到《共产党宣言》,并受到深刻影响,从此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阅读本课第三标题回答: 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进一步广泛传播的? 有何重大意义?(即对这一子目的小结)
1)1919年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经受了考验.2)1920年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3)1920年组织研究会,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者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论战,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918 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本应收回被帝国主义夺取的一切主权,但会议无理决定:中国必须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移交日本。消息传来,群情激愤,于是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它们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影响: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为什么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第二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3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案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问题。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的传播,使得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文化的传播是在交流中进行的,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本课是对第一单元的深化,是第四五课的基础,本课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与第四五课所谈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三位一体的。【设计意图】
以导学案为载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巩固落实基础知识;以分析高考真题为例,明确考查的重点,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热点材料,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自主复习,巩固落实“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以及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等知识点。
(2)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与师生合作探究典型例题、分析热点问题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方式及手段】
1.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大量信息。2.以导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巩固落实考点知识。3.以高考真题为例,让学生明确考查的重点、角度和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2分钟)
播放视频“中日钓鱼岛争端”,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上的态度?”待处理。
二、自主复习:(5分钟)
各位同学用5分钟时间朗读、巩固学案上提出的考点内容,准备展示。问题如下: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是怎样表现出来? 2.各民族为什么要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3.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4.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5.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6.承认文化多样性要坚持什么原则?怎么做? 7.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主要手段是什么? 8.我们应怎样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意义?)
三、小组展示(3分钟)
按照分工,各小组安排一名同学到小组黑板进行书面展示,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进行书面展示。
四、点评补充(3分钟)
学科班长先进行点评、补充,然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
五、合作探究(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下列问题:
1.最近几年,我国很多地方掀起了“申遗热”。许多地方在“申遗”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进行了“开发”,甚至有的地方进行了“破坏性开发”。请你评析一下这些地方的做法。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各小组讨论后发言,老师进行点拨:第一个问题主要应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角度思考,第二个问题主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典例解析(12分钟)
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本考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试题如下: 例1.(2010年安徽卷)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例2.(2012年天津卷)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例3.(2011年浙江卷)“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4.(2010年江苏卷)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例5.(2012年山东卷)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例6.(2012年北京卷)随着国际和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虎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例7.(2010年江苏卷)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8.(2012年北京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阶段的重大举措。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运用《文化生活》中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六、构建知识体系(5分钟)1.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宏观知识体系。2.引导学生写出本节课的高频考点及考查形式。3.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及高频考点。(略)
七、热点解读(10分钟)回扣导入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时下最火爆的歌曲是什么?《江南style》!这首由韩国歌手朴载相(英文名PSY,绰号“鸟叔”)演唱的歌曲,7月15日在国外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上线后,首周就创下了6500万的惊人点击量。86天,超4亿点击量,包揽了英国、美国、巴西、比利时等35个国家iTunes MV榜单排行榜冠军。而在过去一年里,还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而MV中独特的“骑马舞”更是风靡全球,连美国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之子都跳着“骑马舞”为父亲拉选票。在中国,《江南style》也成为从明星到草根追捧的对象。网络上已经出现“南京style”、“周星驰style”、“客家话style”等多个版本。甚至每个晚上中国街巷的广场舞,也抛弃了凤凰传奇改跳“骑马舞”。来自韩国的《江南style》,为何如此火爆全球?这场全球蹦蹦跳跳挥舞呐喊的狂欢,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过程如下:
1.各小组进行讨论后,由代表口头展示。
2.老师进行点拨,关键是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层作业】
完成下发的书面作业,A层次同学全部完成,B层次同学完成选择题外加一道主观题,C层次同学只完成选择题。(详见作业)【教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整堂课有活干,从典型例题的解析反馈看,对考点知识的落实比较到位,但是仍然暴露出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的问题,不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使用说明】
我觉得这节课比较好的贯彻了我校的“三九”教学模式:提前下发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充分自主复习;课堂上师生合作探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率较高;课后分层作业,有的放矢。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还比较粗糙,还需进一步打磨。
第三篇:高中历史 专题二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人民版必修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参考教案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求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时期的文学的基础知识 难点:不同时代文学发展的特色
三、教学流程 自主学习
1、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结《诗经》分哪三部分?它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艺术特点:它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2、楚辞的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品有哪些?
屈原。作品:《离骚》《九歌》《天问》。
3、什么是汉赋?两汉赋的艺术特点分别是什么?
赋:是从骚体中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有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文巧多智的特色。西汉:借物抒怀,意境深沉;汉武帝时气势恢弘、词藻华美。东汉:摆脱了长篇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4、唐诗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列举两位最杰出的代表并简要介绍他们诗的特点。表现: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丰富,在不到300年时间里,2300位诗人留下诗作5万首。
代表及特点: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诗风狂放炽烈火,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被称为“诗仙”。杜甫:诗风凝重与沉郁,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他有“诗圣”之称,作品有“诗史”之说。
5、说说词的起源并列举四位著名的宋词作者
起源: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唐代民间就已流行这种能够合乐歌唱、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
作者:柳永、苏轼、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等。
6、什么是元曲?元杂剧最著名的作家有谁? 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即“剧曲”和“散曲”。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朝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作家:关汉卿
7、明清时代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你能举出名家名著吗?(1)“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2)“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3)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4)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合作学习
8、简述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西周至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楚辞体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两汉:汉赋成为两汉的文学主流形式。
唐朝:唐诗创作中李白和杜甫成为历代诗人们学习的典范。宋代:宋词中豪放派和婉约派相映生辉 元代: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大类。明清:小说描绘出人情世俗的社会现实。延伸学习
9、中国文学博大精深,而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又各有千秋,互有长短,只有继承和发展,才能进步。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
四、本课测评
1、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它主要是(A)A、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B、贵族宴饮是演唱的乐歌 C、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D、宫廷祭祀时演唱的赞歌
2、以下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风格属于浪漫主义的有(B)A、屈原、杜甫 B、屈原、李白 C、苏轼、杜甫 D、屈原、孟浩然
3、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①苏轼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②他拓展了词的内容
③他通过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来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④苏轼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词,即歌词,是产生于唐朝前期流行于中唐以后的新体诗。到北宋时期,由于城市生活的繁荣,出现了许多以描写城市风貌的作品。其代表人物是(C)A、苏轼 B、黄庭坚 C、柳永 D、秦观
5、下列关于《诗经》的叙述错误的是(D)A、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它是整齐的四言体诗歌
C、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首
D、西周时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所以《诗经》表现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的情感
6、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星光万丈,著名诗人比比皆是,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等称号,其中被称作“诗圣”的是(B)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贾岛
7、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是(A)A、《封神演义》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8、以下对“三言二拍”的介绍,错误的是(C)A、这五本书都是由短篇小说组成 B、这些小说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 C、这五部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D、这些书都用当时的白话文创作
9、描绘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和心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的是(A)A、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B、曹雪芹的《红楼梦》 C、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D、冯梦龙的《喻世明言》
10、汉武帝时司马相如的汉赋词藻华丽,主要反映了(A)A、封建国家的繁荣昌盛 B、丰富的民间社会生活 C、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D、人民的悲惨生活
五、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反思: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疑问与建议: 教师教学反思:
第四篇:【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
(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4)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
(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
(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4)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2.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魏晋以来,封建统治阶级逐步对原始道教从理论上、组织上加以改造,使它成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东晋末年,孙恩、卢循以五斗米道为号召,领导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官方道教已经形成。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
3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3)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A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在理学的自身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歧异。南宋时期,一些儒学家如陆九渊等在认同理学主流观点的同时,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琐。相对而言,这批学者更受到佛、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B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陆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不需要旁求他索,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繁琐无用的求证方法。因此提出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A背景:
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定,其本身也逐渐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便是“阳明心学”。B核心:“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论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知识链接:王守仁年少时,非常喜欢下棋,常常为此耽误功课。其父屡次责备他,但总是不能改正,一气之下将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日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做一番事业,从此发愤苦读,学业大进。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3)陆王心学的地位和影响
①王守仁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②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③心学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注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课后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①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②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第五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3课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理顺知识系统,通过温故导入到本节课的探新。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从春秋战国到唐朝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把握要点: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教师点出本课要点:唐朝时候,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的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学生回答
把握本节课重点内容(程朱理学)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一、三教合一
【合作探究】
1.提问:何为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课件简要展示三教合一的典型图片)。2.提问: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归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4.提问:为何儒学家提出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的“三教合一”,而不是要求统治者打压道教、佛教等?(教师引导)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等。(举例启迪)基督教能在今天依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不断反省;禅宗在中国的繁盛的原因亦在于其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艰难修炼才能成佛到后来解释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学生回答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分小组探究并回答问题。
1.课文内容理论性,概念多,学生不易理解,所以结合一些事例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师生互动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思维拓展
学生根据理学内容得出结论,旨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合作探究】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合作探究】
1.宋明理学的特点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课堂讨论】
讲述: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教师讲述并展示课件中准备好的例子加以说明:(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朱子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等等
你认为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探究问题:
根据材料评价程朱理学
积极影响: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教师讲述: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探究问题:
1.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深化提高: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你认为儒家思想有哪些内容在当今仍是可取的?你能不能找到当今蕴涵儒学精髓的政治理念? 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立和谐社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学生倾听
师生研讨并得出结论
回答问题
学生分小组探究,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适时完成相关知识的学案。
学生分小组探究,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解决问题之余实现学以致用。
【本课小结】
宋明理学适应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要求,它以儒学为根本,吸收佛教道教的长处,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它把天理人欲、仁政、三纲五常内在有机统一起来,使儒学政治思想哲理化,更有效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深得统治者欢心,宋元明七百多年儒学出现真正独尊局面。
板书设计: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三家交融(魏晋南北朝)
2、三教合一(隋唐)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形成
2、二程的思想主张
3、朱熹的思想主张
4、程朱理学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2、王阳明心学主张
3、宋明理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