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07:2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毛泽东曾说,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这主要是因为()A.毛泽东曾经就读于陈、李任教的北京大学

B.在陈、李影响下,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陈、李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 D.陈、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答案:B 2.1918年11月,李大钊为宣传十月革命而发表了()①《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②《庶民的胜利》 ③《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①②

C.①④

答案:B 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是()A.孙中山

C.李大钊

答案:B

B.陈独秀 D.毛泽东 B.②③

D.③④ 4.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在各种新思潮中脱颖而出,其根本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影响

C.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 D.李大钊等人的宣传 答案:C 5.毛泽东说:“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是因为()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D 6.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两位应排在前面?为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什么特点。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结合陈独秀、李大钊在各阶段的具体活动与贡献作答;第(2)问注意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角度回答;第(3)问则是从材料一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到材料二中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可得出答案。

答案:(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领导者,积极宣传民主、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积极参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扬民主、科学、新道德及新文学;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最早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如选蔡元培或胡适,均可按照相同的思路组织答案)。

(2)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通过创办通俗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现象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特点:中国思想界的主流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到马克思主义的演变。

[基础巩固] 1.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是()A.《新青年》

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共产党宣言》

解析: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C 2.下列文献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A.《孔子改制考》

C.《庶民的胜利》

B.《文学改良刍议》 D.《资政新篇》

解析:A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B是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文章;D是洪仁玕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C是李大钊于1918年发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答案:C

[能力提升] 3.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有两位人物影响最大,其中有一位被称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此人是()A.孙中山

C.李大钊

B.陈独秀 D.毛泽东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中要求“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1918年,李大钊第一次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C 4.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

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李大钊率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说明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故选C。

答案:C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以下选项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有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结果,排除含有①的选项即可。

答案:B 6.下图是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对此图的正确解读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犯了表述绝对化的错误,D项与图表中的统计数据信息不符。

答案:A

7.五四运动后,在中国思想界形成的强大潮流是()A.民主共和

C.社会主义

B.民主科学 D.马克思主义

解析:结合“五四运动后”这一时间,A,B两项时间上不符合,C、D两项只有D项与这一时间吻合。

答案:D

8.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的失败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中“1920年”“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等,可以判断出这一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题选C。

答案:C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政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的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有何进步之处?(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倡导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3)联系:材料四是材料三中所述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五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出自()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C 2.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 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答案:A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答案:B

4.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②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③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答案:B 5.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出()

B.①②③

D.①②④

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同志1983年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材料二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与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从而加强国际竞争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进步的决定》

材料三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结合史实和材料一回答,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与现代化、世界、未来三者之间关系的。

(2)材料二中的“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3)依据材料三,归纳报告的主要观点。(4)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答案:(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是“三个面向”思想的基本要求。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实行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实行改革开放离不开教育。这是“三个面向”思想的核心内容。教育要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取决于教育。这是“三个面向”思想的重要指向。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4)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或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环节。

[基础巩固] 1.中国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制定后 D.“两种教育制度”实施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背景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确定教育的方向和性质。

答案:A 2.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解析:由题干中“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以及嘉宾的经历可以看出是由于高考制度的恢复。故选C。

答案:C

[能力提升] 3.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字改革的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扫盲普及文化。

答案:A 4.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等。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解析:依据题干中1952年历史背景,当时教育主要为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一五计划,另外调整的是工科和专门行业,故选D。答案:D 5.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思路的是()A.《共同纲领》对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规定 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教育政策的制定 C.1957年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提出

D.“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提出

解析:题干所述与刘少奇倡导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相吻合。

答案:D 6.艺术创作反映时代特征,如图《上山下乡光荣》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三大改造和“双百”方针的贯彻 B.教育革命

C.“文化大革命” D.科教兴国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广大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而使“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但这并不是教育革命的内容。

答案:C 7.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发展要有超前性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归根结底,其目的是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答案:A 8.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A.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 B.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D.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

解析:材料中高校的多种办学方式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的,其目的是满足经济发展对更多人才的需要,故B项正确。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二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和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新中国语文教材的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特点:以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为主;偏重反映乡土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

背景: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2)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二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仔细观察下图,说明这是记载()

A.汉代造纸的过程

B.《武经总要》介绍火药制作过程 C.秦汉时期方士采药炼丹的过程 D.《金刚经》卷子的印刷过程 答案:A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成果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B.“闭关锁国”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自然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3.12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A.造纸术

C.火药

答案:C 4.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C.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D.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答案:B

5.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成就却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有()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为根据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B.印刷术 D.指南针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时期,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飞跃。据考古发现,当时采用新印刷术印制的书籍,字体工整,装订精美,但也出现了个别文字方向颠倒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排版疏忽所致。

材料二 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二中印刷术的“新的飞跃”是指什么?从材料中找出你的判断依据。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在世界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

(1)活字印刷术。新印刷术、个别文字方向颠倒、排版疏忽。(2)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基础巩固] 1.南宋《梦粱录》中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一舟人命所系”的物件直接引发了()A.地理大发现

C.欧洲的社会转型

B.文化发展进程加速 D.欧洲的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指南针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从材料信息“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说明这是指南针;注意关键词“直接引发”。指南针是地理大发现的条件之一,具有直接推动作用,A项正确。

答案:A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

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解析:本题用沈括《梦溪笔谈》中反映印刷术的原始材料切入,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分析并把握相关事物特征的能力。造纸术的改进带来书写材料的革命,与引文所描述的印刷速度无关,A不符合题意;B项雕版印刷术早在隋唐即已出现;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速度,金属活字是后来明清时期出现的。

答案:C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求善而不存真

C.缺乏理性精神

B.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理论依据不科学,缺乏理性精神。

答案:C

[能力提升] 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的竹简奏章需两个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便现象应首先得益于()A.活字印刷术

C.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术 D.制墨技术

解析:竹木简牍十分沉重,不便于流传,也不便于收藏,后来由于纸的发明,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答案:C 5.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公元960年宋代兴起”及“物质文化”的展开。④出现于隋唐时期,应排除。①②③展现了宋代的商品流通及科技进步。

答案:A 6.孔多塞所著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在评价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说:“铁盔铁甲、几乎是无懈可击的骑术、使用长矛、长枪或刀剑——这种贵族对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部都消逝了;而摧毁对人类的自由和对他们真正平等的最后这道障碍的,却是由于最初一眼看去似乎是在威胁着要消灭整个人类的这样一种发明。”这项发明是()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印刷术

解析:材料叙述了某一发明在打击旧贵族方面的积极作用和给人类和平带来威胁的弊端,只有火药与此相符。选项A、C、D三项与此不符。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7.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下列成就不能支撑此结论的是()A.指南针用于航海

C.发明活字印刷术

B.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 D.发明雕版印刷术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材料时间是“宋代”,隋唐时期已出现雕版印刷术,与宋代不符合,因此不能支撑此结论,故选D项。

答案:D 8.李约瑟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这道出了阻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推广的因素是()A.儒家缺乏研究学习的精神 B.儒家注重仁爱的道德观念 C.儒家重学轻思的传统观念 D.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提取材料中儒家反对对自然和对技术的探求,进而得出其重道轻器的观念。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二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摘自《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并简要说明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他(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这一问题。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中西方科技的差异。(1)问要通过分析图表回答。(2)问考查四大发明的作用。(3)问考查了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答案:(1)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此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在于发达的农耕文明催生了高度发达的传统科技;而14、15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近代科学逐渐兴起。(2)中国的四大发明使得欧洲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3)不正确。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正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制约了中国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第四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六 四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1.某高三学生在课外阅读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一文时遇到了两个字迹模糊的文字:“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必定是()A.知识

C.理性

答案:C 2.康德对卢梭“人生而自由”的观点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理性精神

C.社会契约

答案:D 3.浪漫主义的最大特点是()A.凸显人的个性和情感 B.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 C.倡导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D.注重生命体验 答案:A 4.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法国面世后,引起了法国社会强烈的震荡。拿破仑说:“无卢梭则无法国大革命。”该材料实质上

B.主权在民 D.思想自由 B.信仰 D.权利()A.体现了思想对政治的重大影响 B.赞誉了卢梭个人才华

C.肯定了卢梭对法国政治的重大贡献

D.说明《社会契约论》受到法国社会上层的欢迎 答案:A 5.启蒙运动起源于西方社会对思想自由的新要求。下列各项,属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①对理性的崇拜 ②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③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④歌颂自然的人性

A.③④

C.①②④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18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解析:(1)问中的“起因”可依据材料一中“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等信息进行概括;“变化”应联系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2)问可结合材料二中“‘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等信息进行归纳。(3)问中的“看法”可依据材料二中“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等信息进行分析;“说明”可从政治领域和思想状况等角度进行总结;“原则”需要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进行归纳作答。

答案:(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3)看法:开启民智。说明: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原则:论从史出。

[基础巩固] 1.人文主义在启蒙运动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下列言论出现于启蒙运动中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

B.信仰得救 D.人非工具

解析:A是智者学派的观点,B是马丁·路德的观点,C是苏格拉底的观点,D是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的观点。

答案:D

[能力提升] 2.格拉斯在《再见,西方文化》中写道: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欧洲需要什么,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是能摆脱惯常的思维轨道,能用新的视角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人。与材料中对“人”的认识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A.伏尔泰

C.康德

B.薄伽丘 D.马丁·路德

解析:关键信息: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天赋人权,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开明专制,A项不符合题意;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B项排除;康德是德国启蒙思想家,主张人不是工具,C项正确;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人物,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有人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而能够自然达到一系列真理”。这种观点出现在()A.古希腊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把握与提取能力。材料中“理性”,“人类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而能够自然达到一系列真理”等信息反映了理性主义的精神,理性主义出现于启蒙运动时期,故选D项。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而A、B、C三个时期都体现了人文主义。可以排除。

答案:D 4.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说 ③因信称义论 ④天赋人权说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以黑人后裔奥巴马在总统大选中获胜为切入点,实际考查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体现的是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

答案:C 5.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我们越是加以思索,就越会在这里面发现自由国家与国君制国家之间的不同。在前者之中,一切都是用之于共同的利益;而在后者之中,则公共力量与个别力量二者是互为倒数的,一个的扩大乃是由于另一个的削弱。”这不能说明卢梭()A.主张建立合理的国家 B.认为国家应为多数人服务 C.反对君主专制国家 D.主张无政府主义

解析:卢梭在材料中通过对自由国家与国君制国家的对比,反映了他主张建立自由国家,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国家应维护公共力量等。联系各选项,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6.对下列启蒙思想家的评述,错误的是()

A.图①的学说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B.图②的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C.图③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所以他反对私有制 D.图④主张天赋人权,其主要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 解析:卢梭虽然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答案:C

7.浪漫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在于

()A.宣扬感情至上

C.讴歌人的情感

B.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D.描写人的业绩

解析:浪漫主义的积极意义在于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

答案:B 8.启蒙运动使人文精神得到圆满的体现,下面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B.人生而自由并且思想自由 C.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D.恢复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

解析:恢复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不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发展。

答案:D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年)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马克壵《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二 诗人但丁(1265—1321年)很早就说过,“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人文主义的鼻祖彼特拉克同样说过:“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马克壵《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材料三(卢梭在他的小说《新爱洛漪丝》中,借一位开明贵族之口说)在一个国家里,贵族只不过是有害而无用的特权。你们如此夸耀的贵族头衔有什么令人尊敬的?你们贵族对祖国的光荣、人类的幸福有什么贡献?你们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凡是在贵族阶级显赫不可一世的国家里,除去专制的暴力和对人民的压迫以外,还有什么?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康德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这些观点产生的相同原因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四的主要思想,与材料一、二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3)总体上看,上述思想对西方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解析:回答第(1)、(2)问注意结合材料即可作答,从材料中提取最核心的信息条理组织出来。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可通过对比这两组观点得出。第(3)问可结合教材整体归纳。对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可从对社会发展有利的角度去认识。

答案:(1)材料一:人应当树立自信心以迎接幸福或不幸;材料二否定封建门第观念。

原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2)主要思想:否定贵族特权,抨击专制主义制度,崇尚法律与自由,运用自己的理性对世界万物作出判断。

发展:从人文主义者对人的尊重、肯定,到启蒙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宗教思想体系的批判,以及强烈要求人人平等的观点等。

(3)影响:这些进步思想对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及西方近代政治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示:坚持以人为本,人是一切发展过程中的最终价值取向。

第五篇:2018年秋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同步测试:第五单元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含解析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李大钊先生被誉为“黑暗的中国”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的遗文都将永在,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李大钊在中国()A.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 B.领导发起新文化运动 C.率先宣传马克思主义 D.发起了文学革命运动

解析:抓住材料信息“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的遗文”“革命史上的丰碑”。据此可判断这一评价是基于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写的诸多热情洋溢的文章。李大钊在“黑暗的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率先开辟出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故选C项。

答案:C

2.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课程中有“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一课。这说明当时()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农民阶级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C.中国共产党已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 D.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解析:根据材料“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课程中有‘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一课”可知,毛泽东在此时已经很注重对农民阶级的团结与争取,故D项正确。

答案:D

3.它的发表,解决了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它”是()A.《井冈山的斗争》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解析: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答案:B 4.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强调的是()A.理论联系实际

C.学习经典著作

B.理论的指导性 D.实践检验真理

解析:由材料中的“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A 5.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中国领导人是()A.毛泽东

C.刘少奇

B.周恩来 D.邓小平解析: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作‘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情——毛泽东与周世钊》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有哪些?

答案:(1)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步骤: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基础巩固] 1.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统计图的能力。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占比例最高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A正确、D排除。B错在“唯一”。C的认识过于绝对。答案:A 2.1936年,毛泽东告诉斯诺:“我们努力解放中国肯定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对这句话准确的理解是,毛泽东主张()A.实行城市武装暴动 B.不与苏联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否定苏联的革命经验 D.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析:“不是为了把本国交给莫斯科”的含义是,不要完全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要结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3.1940到194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三部著作。如果给这三部著作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A.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B.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C.人民共和国建国方略的形成 D.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确立

解析:《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都涉及怎样建立新中国的问题,故C项正确。

答案:C

4.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出把各阶层的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可见是要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为国家建设服务,故C项正确。

答案:C

5.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称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解析:从毛泽东的讲话可以看出毛泽东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这一智慧的代表,C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

答案:C

[能力提升] 6.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解析:材料“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因此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故C项正确。

答案:C

7.毛泽东曾经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这里的“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属于()A.国民革命理论

C.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三个世界”理论

解析: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答案:B 8.“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等信息,可知该著作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故D项正确。

答案:D

9.邓小平曾说:“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邓小平这样说的原因不包括()A.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并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C.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D.毛泽东思想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析:毛泽东思想主要探讨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答案:D 10.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说:毛泽东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这句话说明毛泽东()A.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解析: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故选B项。

答案:B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材料二 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材料三 他“一生力图进行两大创造:一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二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留给我们的,都是一笔伟大的历史和思想遗产。

——赵剑英《百年求索——中国现代化方略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功绩。

(3)通过以上材料,你对毛泽东思想有何重要认识?

答案:(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念,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功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3)认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下载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测试:专题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