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3(人民版必修1)

时间:2019-05-15 03:2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3(人民版必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3(人民版必修1)》。

第一篇: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3(人民版必修1)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略讲)

(一)国家的出现

1、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氏族:按血缘关系结成的集团

部落:若干氏族组成部落

2、出现的时间:5000年前

3、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

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二)早期政治领袖——“王”的出现早期政治权力是一种强权,早期的政治领袖兼有军事首长的身份

(三)城的出现

1、军事防御功能和权力、地位象征

2、反映阶级对立尖锐化

(四)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反映社会权力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集合

(五)社会不平等现象

1、贫富分化的出现

贫富分化与产品积累、交换扩大有直接关系

2、政治压迫的加重

(六)“帝”的传说——神话的史料价值值得重视

二、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首先,请同学们看这段材料: 材料一:《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之世”。[叫一个学生翻译]。从这段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远古社会(原始社会)中,部落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有着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正所谓“大同之世” 】 老师: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故事同学们都不会陌生。那是一个兢兢业业、一心为公的大禹。由于他的德高望重,根据传统的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大禹。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但是却不给伯益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时的大禹还会是以前的那个大禹吗? 学生:(回答)

老师:这时的大禹因为自己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权力,继承父亲的位置。又出兵打败对此不服的部落,最后得到了各部落的承认。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朝的建立、禅让制的废除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大事件,它标志着氏族公社制的瓦解,从“天下为公,选贤为能”的“大同”社会进入“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保护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材料二: 而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就是所谓“小康之世”。[也就是阶级社会] 】

夏朝建立后,原来的禅让制就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的继承不再是“选贤为能”而是只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王位”被看作是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只有王室家族的人才有王位的继承权,不管这个继承者是否有德、有能;而非王室成员,不管是否有能力,是否受人爱戴,也不能继承王位。原始社会的“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2、商代政治的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何王权紧密结合

三、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时间始于周武王时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那么,何谓“分封制”呢?封:“圭”指“分茅裂土”。指分封时给诸侯一块土地加一把茅草,表示这块土地上的所有都归诸侯所有。周初统治者在军事上征服了广大地区后,派遣自己的亲姻兄弟或异姓贵族勋戚,或臣服的异族首领,带着武装家臣和俘虏,到指定地点去进行统治,把那里的土地和人民赐给他们,建立西周的属国,统辖当地的部落和人民。这些受封地区的统治者就叫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把所封采邑的土地分封给属下的士,作为“食地”。这就是西周的大分封,即所谓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史称“封藩建卫”。

自西周建国开始,裂土分封就没停止过。但是大规模的实行分封,是在武王克周后和周公摄政期间。周武王死后,在周初的大分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是周公。史称周公“立七十一国”,其中本家姬姓五十三,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对照地图】当时主要的封国有:

鲁: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以奄(曲阜)为中心,统治“商奄之民”(当地土著)和“殷民六族”。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统治夏墟之地,以唐(今山西翼城、曲沃二县交界处)为中心,控制夏遗民“怀胜九宗”。

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统治以原商都为中心,包括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地区,管辖“殷民七族”。齐: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统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进山东半岛)。燕:文王庶子召公世的封国。都蓟(ji)(今北京附近),统治河北北部地区。

吴:相传是周王季历之兄太伯、仲雍奔吴所建国家。以姑苏(今江苏苏州)为中心,统治当地土著居民。受封的大小诸侯,关系有亲有疏,爵位高低不等,疆域大小不一,军队多寡有别,表现了等级隶属关系。分封诸侯并非仅是周初的权宜之策,而是西周的一贯制度。到西周中晚期的时候,周王室还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如周宣王时期分封的申国和郑国等。

西周的“封建”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这里的封建:即“封国土,建诸侯”。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封制,指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给亲戚或功臣,使他们在封定的区域内建立邦国。秦废封建,置郡县。封建制度: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2.分封制的内容

【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授民授疆土。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ji),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解和处理。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

同时,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

分封制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分封制在当时是进步的。首先,经过大分封,各方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由于层层分封所确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因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王权要比夏商集中,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其次,经过大分封,西周的疆域比商代大有扩展。迄今所知,北从辽西,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到滨海的广大领土都发现了西周遗址和西周铜器。西周的统辖范围和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都要比商朝广阔。

不过,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它们的相对独立性也比较大,书上就说到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这就使得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

老师:西周后期,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哪些质的变化? 学生:(回答)

老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间力量的发展与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力量强大的诸侯国。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逐渐失去了“天下其主”的地位,不仅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在政治上、经济上越来越依赖于强大的诸侯。而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则跃跃欲试,力图争当霸主。春秋战国时期,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霸中原。社会的发展变化冲击着旧有的政治制度。周王分封命令诸侯的现象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四、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夏”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一个部落,就是由一群互相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开创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才最后形成为严密的政治制度。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正妻(大老婆)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称为庶子。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承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前者是针对嫡子而言,后者是针对众子而言。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作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封号,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但由于周人实行同姓不婚,这样就用婚姻关系把异姓贵族联系起来了,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而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寻找。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样,国家就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形成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2.宗法制的作用、影响

同学们想一下看,这样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礼乐制度(略讲)

1、礼的地位:西周文化的主构架

2、礼的作用: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

3、礼的内容:尊崇上天和先祖,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

4、礼乐的使用范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 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夏商周时期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代,虽然处于我国的早期国家的逐步形成之即,但已经有了较为完备和成熟的政治制度。夏商确立的王位世袭制以及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教后记:

本课是高中的第一篇课文,内容较深,讲述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在课上,我结合相关的地图、事例来讲述抽象的概念。他们在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背景知识不足,这需要他们在课前预习,特别是初中学习过的知识复习,在课上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第二篇: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人民版必修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一、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知识层面上看,本课的知识目标主要有“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征”。从能力目标上看,本课的能力要求是“了解”和“认识”,前者属于识记层次,后者属于理解层次。另外,认识还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夏、商、周的更替;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2、能力培养:

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分封制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深入了解,达到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根据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回归历史,掌握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的内容。学会融会贯通。

3、思想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了解夏商周三代的主要政治制度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其作为统治者的地位。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无论哪个制度,其实都是统治者压迫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三、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1)分封制(2)宗法制

2、难点

本课是高一历史的第一节课,容量是以前所学课文的三倍以上,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讲述三节课以上的内容,又需要学生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西周的礼乐制度的联系

探究两个主要问题:

⑴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明确三个主要概念:

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掌握朝代更迭的顺序,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帮助。

导入新课前,列出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参照课文的课前提示,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所在。

“早期政治制度”中“早期”的含义指的是“先秦时期”实际指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了国家才有政治,中国国家是如何出现的,由此导入新课:“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明确这段时期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是:生产力的进步带动着剩余产品的出现和阶级、权利等相关信息特征的出现,为国家的出现,也为由“家天下”到“公天下”的出现埋下伏笔,而这也是《礼记》中的由“大同时代”向“小康”时代的过渡时期。

简要介绍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及夏商周的朝代变迁的历程

重点讲解下两个问题:

1、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2)主要内容:

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对象是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3)特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4)作用:

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通过分封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因此得到了加强。

提问学生:分封存在的隐患,为后面的“礼崩乐坏”提供一定的背景。

2、宗法制(1)核心内容:

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2)特点:

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因此,诸侯(小宗)永远要服从天子(大宗),而卿大夫(小宗)永远要服从诸侯(大宗)。

宗法制度是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的,它试图用父子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和稳定。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3)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宗法制度一方面用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血缘关系限制人们的社会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利用各种材料使学生理解宗法制,以及宗法制度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影响

介绍礼乐秩序,使学生明白

礼、乐的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西周通过礼乐制度来维持和加强社会等级秩序,小结:围绕课前提示进行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

1、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3、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位于最北和最东面的是

A.鲁、卫

B.齐、楚

C.卫、晋

D.燕、齐

4、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 情境创设:

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大夫人之子)。

问题: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阅读理解

1、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的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

用心

爱心

专心(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一: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中原”之典。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楚王问鼎”的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 课后作业:

1西周的统治与前两代相比有何异同点?

2、什么是分封制?

3、什么是宗法制?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些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本课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本课难点: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关系的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教学内容: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

概况、背景

二、夏商政治文化: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目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内容:对象、义务

发展历程:开始 推广 衰落

影响

2、宗法制:含义、特点、与分封制的关系、衰弱、影响

3、礼乐秩序:含义、目的、特点、实质、发展历程

四、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五)小结:

1、几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夏商政治制度 西周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随堂检测:

一、练一练:

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B)

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B)

A、夏民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3、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B)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D)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C)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二、考一考:

1、阅读下列材料: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请思考:上文反映出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参考:

1、变化:“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诞生。

原因:私有制发展和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

2、(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用心

爱心

专心(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用心

爱心专心 7

第三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先秦的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

1.先秦的历史分期(BC21世纪—BC221年)(板书)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传说中的皇帝、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战国。

2.文化的诞生与国家的形成(板书)

说到文化,我们先来看看文化包含哪些要素。文化的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①金属的使用、②文字的产生、③城市的出现、④礼制的形成、⑤贫富的分化、⑥人牲人殉的发端。(板书)

古代文明是在独立小型和中型部落社会基础上经过社会整合形成的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社会共同体。历史上出现多次社会整合。国家的形成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国家的形成大体经历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尽管这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使用石器,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进行的主要还是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社会生产活动。在农业出现前期,一些地区出现了“有计划有规模的大量收割野生动物谷物的经济”,也就是“高级采集经济”,这种情况下的聚落规模类似早期农业社会。永久性居住的普遍出现,与农业的相对成熟有着直接关系。农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为人类进入农耕的原始群体建立固定居住和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当人们安定下来后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增长,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形成。部落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部落的形成是人类的第一次重组。

第二次重组是人类由传统农业区向非传统农业区移动,垦荒的过程。在这种移民的过程中,部落之间势必会发生领土分配问题。其实领土分配在多数时间里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当部落间强弱对比改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领土的重新分配。可以这么说,农业出现导致人口持续增长,既往领土平衡日趋脆弱,因此出现更多的领土冲突和更为频繁的疆域变动。

部落联盟是部落结盟和征服的结果。我们刚刚讲到领土压力问题,正是由于这种领土压力,导致了主客族群之间的结盟。在农业出现以后,族群之间应付领土压力的对策有两个:一是冲突,二是结盟。在许多情况下,结盟是冲突的结果。弱势群体会向强势群体主动提出结盟要求,当然,本地的一些弱势族群也会通过彼此联盟的手段共同对付入侵者——通过这种和平结盟和武力征服的双重手段,在一个广阔地区实现初步统一,这是整合进程的第一步骤。

第二步骤是创立制度和整合文化。礼乐文化与制度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产生。礼乐文化主要是为支撑一个大型政权体系而存在,比如为这个政权运转的祭神纳贡制度以及各种实现更高集权化的等级制度等。前面我们说到,文化要素包括六点,到这里,礼乐已经产生。接下来便是贫富的分化与人牲人殉的出现。贫富分化的结果是出现奴隶主与平民、奴隶,形成两大对立阶级。最初的“王”是斧钺的象形,体现着早期政治权利的强权及压迫,这是部落联盟通过武力征服遗存下来的体现。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始于大禹,大禹从部落联盟的首领转化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族关系由此发端。

3.早期政治与神权(典型特点:神权政治)

要了解早期的政治制度,还得先从传说中的皇帝讲起。大家知道五帝指哪五帝?——没错,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请大家翻到第五面,看第三段:“司马迁„„明确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历史上有个“炎黄联盟”,联盟形成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天地时”的初创时代。《逸周书·尝麦》中讲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也就是所谓的“设建典命”(旁边板书)。“设建”是封建方国的制度,“典命”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这是古代中国政权结构的基本框架。

早期政治与神权有着密切关系,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神权政治。“天地神民”结构的产生正体现这点。“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原理比较简单。大家知道原始社会有着自然崇拜现象,“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就是利用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将联盟内诸加盟群体的主神安排到天上的日月星辰去,将诸加盟群体在地上的分布调整到与天上诸神相对应的位置,将“五帝”确立为诸神结构中的主神,用五帝和诸神的名义确定和推行一套礼法制度和伦理原则。“天”除了指自然的天空,更主要的含义是指帝和神。

在这个结构中,神居位天,民在地,天上神的主宰是帝,地上民的主宰是天子。(画图)大家注意了,天子介于“天地神民”之间,他是天上帝和地上民的人间代理者,拥有“事神保民”(旁边板书)的职能。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特殊的权利?——他主要的权利依据是因为他拥有“天命”,他在这个文化结构中处于中位,凭的就是他是唯一的中介者。天子介于人和神之间,是“天命”的拥有者,他们拥有“取法于天,取材于地”的权利——就白了就是政权的集中和财富的收集,他们以神的名义发布政令、推行制度、征赋纳贡,他们的职责是“敬天事神”,也就是实行神权统治。

“敬天事神”是全部礼乐制度和一整套道德伦理的推行依据。在这个结构中,民的职能是“敬恭明神”“心率旧典”,神的职能是对民的庇佑。神主宰民的祸福,神的降祸、降福完全取决于民是否“忠信”。

说到这里,其实统治者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先秦统治者施行的是神权政治。什么是神权政治?所谓神权政治是指统治者借助神的权威来号令和控制社会的“技术”。统治者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的管理,是“神道设教”,道德伦理是理性的产物,它的功能是维系社会秩序。这里有个新认识——“原始宗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迷信”现象,也不是人类“蒙昧时代”头脑幼稚的结果,在这种“迷信”的背后存在着早期制度创立者的理性谋划。对早期制度创立者来说,他们“制造”和借助“迷信”来推行制度——就是“神权制度”。这种制度对于部落普通成员来说是具有约束作用的,因为这些部落成员畏惧神权制度中神的惩罚,所以说,原始宗教介于迷信与理性之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

4.政治制度(板书)

1)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前面说到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宗法制由此发端。夏商周三代都有实行宗法制。大家看书上,第7面第一段,“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制度。”

2)社稷与“封建”制(分封制)

书上讲到西周的分封制,这里我们补充几点:

Ⅰ.立社封疆(板书)

立社封疆就是分封。就像书上说的“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的责任。”当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的时候,是以立社和“树之田主”的方式将诸侯国的国土和农田赋予被封立的诸侯。“分之土田”即是立社封侯也是授予国土,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授权;二是授职。

Ⅱ.社稷之职(板书)

有授职,便有了“社稷之职”。社稷之职规定诸侯朝贡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包括贡制、农田管理和赋制。

这两种制度为王权的存在和运转提供了经济基础。井田制和藉田礼是“社稷之职”的主要内容。由于时间有限,井田制我们就不摊开讲了。

4.礼乐文化和制度

先秦的礼乐制度是典型的神权制度。礼乐文化和制度产生于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它是在部落社会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既有因袭,也有创造。

Ⅰ.士学教育(官学教育)

大家不要顾名思义,以为士学教育就只是针对贵族的,其实它还包括对平民的教育。这种制度的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部落社会阶段的成年礼教育制度。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是德能教育,是由“君子”主持,学做“君子”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之学”。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君子”呢?君子一词产生于神权政治的社会背景中。在早期,君子是指士以上的上等社会,是一个阶级概念,在礼乐崩坏之后,孔子才给君子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孔子所说的君子,是道德的表率者,是具有伟大品德的人。礼乐兴盛时期,君子的身份是贵族,是为政者,包括诸侯、大夫、命士等。这并不是说这时候的君子不起道德表率作用,恰恰相反,在先秦的神权政治中,天子非常注重对君子德行的培养。德行,进一步来说就是“礼”。这种“礼”的创造意图很简单,就是天子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管理,利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中,君子是德能楷模。《诗经》中,君子是人们在仪式中取悦的对象,这是因为君子在当时的宗教观念中具有降福的作用。君子在天子与民众间具有双重职能,他们是代表人民的祈福者,是代表天子的赐福者。

Ⅱ.论德使能

与士学教育并存的是论德使能制度。我们可以这么说,士学的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学做君子,而论德使能的目的是要在士学受教育者中甄选出君子,并委以官职。商周之际周文王推行的“六征”制度,是对夏商“论德使能”制度的继承,它是一种考察制度,君子通过这种考察被授予称号,便能成为礼乐制度中的人神沟通者,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民众在 所要取悦的对象。统治者给君子定下了一套修身和“四时合其序”的礼制规则,是防患于未然的体现。这种周期性强化“君子人格”的手段,是在宗教表象下具有明确功利意图的政治手段,还是神

权政治。不得不说,这一套士学教育和官吏的考察、选任制度,保证了一部分官吏具有相当高的德能水平,我们这里可以引申一下:士学造就了孔子,孔子开创了儒学,儒学是三代士学的延续和士学基础上的发展、变迁。

第四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说课稿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00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开端,也是秦汉以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因此在整个专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的课程标准为: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再加上受到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历史思维能力不足,这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助于教师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识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教学,探讨神话传说、甲骨卜辞、文字史料的价值,通过史料分析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采用情景创设法,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根据上述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设定为: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难点为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史料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以促进师生共同解决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进行本次说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张宗祠祭祀的图片,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题材导入新课,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夏商政治形式

设置两个问题:

1、夏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2、甲骨文中反映了商朝政治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然后个别提问,得出夏朝开创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商朝政治的两个特点是宗法制和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探究性的问题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对于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重点,分封制的内容我主要通过史料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我给学生展示三段相关材料,第一段材料说明分封制的对象为同姓的王室子弟、先代贵族、功臣;第二段材料讲封国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段材料可以得出分封的目的和影响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样通过史料学习,落实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对于宗法制

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为突破重点,我主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王位之争”去探讨宗法制的相关内容。通过师生讨论互动,进而理解宗法制的目的(解决贵族在财产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矛盾)、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实质(按血缘亲疏远近分享政治经济利益)、作用(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图”分组讨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以此图示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二者的关系。

对于本课的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和夏商政治形式的特点以及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从中概括感悟得出。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从具体的政治制度中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为我们学习下一节课内容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第五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夏商两代的政治形式,理解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理解宗法制的内容及其与分封制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特别是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和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知识,体会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通过对宗法制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认识到宗法制对我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民族性有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及宗法制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法,以板书为主

教学过程

师: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大家听说过大禹治水的传说吗?那位同学能讲一下这个故事。

生:略

师:讲的很好。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水害,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舜将王位禅让给了他。什么是禅让?所谓禅让就是王把自己的王位让给那些贤能的人。后来,禹死了以后其子启获得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开始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与学生讨论一下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据说夏代的最后一位国君桀残暴粗鲁,后来新崛起的商部落就灭了夏。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在说夏的历史的时候大多引用了“传说”“据说”这样的词汇,这是因为夏的历史没有留下明确的历史记载,夏的大多历史是人们口耳相传下来的,这其中就难免会有演义的成分。在大禹之前还有很多关于黄帝,尧,舜等贤明帝王的传说。大家说这些传说是可信吗?

生:略

师:有的学者根据远古传说提供的线索取得很多有价值的考古发现。(举例说明课本下面的的城墙剖面图,让学生说说城墙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国)考古学家发现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就已经有早期国家出现。大家阅读课本第一段,了解一下早期国家的情况。填一下幻灯片上的空白。可见有的传说有一定史实依据,并非空穴来风。

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甲骨文的图片)大家知道多媒体上展示的是什么图片么?这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生:略

师:对。这是商代的甲骨文。那么大家知道甲骨文是怎么产生的吗?

生:略

师:商王为了巩固其统治的权威,通过迷信的占卜手段来借助上天的意志来表达自己意志。怎么占卜?(让学生想象一下)就是巫师将兽骨或者龟甲放入火中燃烧,骨甲燃烧之后会出现一些的小断纹,巫师就会根据这些断纹的纹理来判断所卜事项的吉凶并且把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占卜的结果刻到兽骨或者龟甲之上。那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有15万多件,从出土的甲骨文资料里我们知道商代用奴隶作为祭祀的人牲,统治者集聚了大量的财富等等。这些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都得到了证实,在王陵区的妇好墓中仅仅是玉器都出土了700多件,(简单介绍一下妇好)在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大量砍去头颅的人骨架。在商朝的晚期纣王昏淫无道,民不聊生。新兴的周在周武王的带领下举兵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商王朝灭亡。

新兴的周王朝面临一个难题:领土空前扩大,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假如你是周天子,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你会怎么管理天下?

生:略

师:为了加强对广大地区控制,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分封制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其实最早的“封建”的意思指的就是分封制。后来我们说的封建主义的封建是近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的。(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以及资料,让学生明确分封的目的,对象,内容,影响)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请大家看一下课本上的资料卡片上的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生:略

师:好。我们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性王族。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之间又该依据什么来分封?这样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宗法制就应用而生。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什么是嫡长子?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更为准确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一个丈夫有一个正妻,多个妾。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王位,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诸侯,诸侯相对于天子就是小宗,但相对于本国的卿大夫和士则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以下类推。但注意分封到士这一级就不在继续往下分封,无论是嫡长子还是其余诸子都获得士的地位。因为以下是庶人,就是普通百姓。这样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宗法制的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诸如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以及今天我们祭祀祖先、认祖归宗的传统,浓厚的宗亲观念都源于宗法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和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商:王权和神权相结合二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对象

内容(权利和义务)

影响

三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实质

核心内容影响

下载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3(人民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3(人民版必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的第一堂新课,学生感觉新鲜。通过第一节准备课后,学生对新高中历史教学有了初步认识,事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夏、商、周的更替;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2......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形式:分封制和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2. 特点:神权和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 走向大......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导学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Ⅰ)导学案编制:使用时间:2010.9编号:01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课时 一、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要求 发展说明 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