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
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
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
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
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
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
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
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
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
案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
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
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第二篇: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课时
一、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及其深远影响和西周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标,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2、难点: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问题探究法。
五、教具
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电脑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播放两张图片——
1、家谱;
2、蒋孝严蒋家身份桂林祭祖。提问:“这两张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情况?”答:“认祖归宗、香火不断、世代相续。”问:“那么这里面‘认祖归宗’的‘宗’,什么是‘宗’?下面进入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宗法制和分封制。”
(二)新课讲授: 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早期几种主要的政治制度,首先,‘中国早期’具体是指什么时候?哪一段时期?”
生:“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师:“什么是政治?” 生:“政治是„„” 师:“孙中山:政治就是是管理众人之事。核心是国家政权。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主要包括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
师:“那么在这段时期当中,当时社会实行的主要有哪几种政治制度?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我请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抄写板书。
教师请同学回答。讲解中国早期主要的几种政治制度。PPT展示夏商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并讲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西周主要施行的是宗法制,而宗法制在国家政治方面的表现则为分封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具体由王位世袭制演变而来。”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什么是分封制?什么是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分成六个小组抢答。”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并留给时间思考、讨论。教师抄写板书。师:“好,时间到。什么是分封制?开始抢答。”(学生纷纷举手作答)生:“分封制就是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们,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师:“什么是宗法制呢?” 生:“宗法制就是按照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其他的儿子进行分封。其中嫡长子继承了父亲的宗主地位,和父亲的其他儿子之间是君臣关系。”
师:“什么是嫡长子。” 生:“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师:“为什么要实行宗法制?” 生:“权力继承具有唯一性。” 师:“宗法制有什么作用?” 生:“巩固国家政权,稳定与团结的作用。” 师:“那分封制的特点是什么?” 生:“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诸侯国内具有统治权力„„”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看看哪些是刚才没有答到的。”
教师PPT展示扩展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学生做相应笔记。
师:“那么分封制具体是怎样分封的呢?” 生:“主要分封同姓诸侯和异姓功臣,还有先祖帝王子弟。” 师:“下面我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在地图上标出分封国的诸侯。×××、×××、×××标出这几个诸侯国的国主是谁。”
教师展示PPT地图图片。师:“那当时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呢?” 生:“巩固政权。” 师:“分封制能够推行是以什么为基础的?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求偶请同学起来回答。”
生:“分封制能够实行是以宗法制为基础。” 师:“下面给大家看一副宗法制的图式。我请同学上来讲解。” 教师列出宗法制图片。请同学上台讲解。师:“接下来,我们将要进入问题探究环节,请大家阅读材料思考,我请同学回答。”
教师PPT展示问题探究一的文字材料。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女儿(大夫人所生)三儿子(大夫人所生);小儿子(大夫人所生)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生:思考并举手作答——“王位应该传给三儿子。” 师:“为什么?” 生:“王位只传给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师:“这反映了宗法制当中的什么制度?” 生:“嫡长子继承制。” 师:“非常正确。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谁能告诉我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从他们的目的、作用、内容、实质、遭到破坏的时间等发面思考。和刚才一样,分成6个小组讨论作答,待会儿我会从每个小组中抽一位同学上来填表。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空表格,等学生作答后一个一个填上。师:“时间到,开始作答。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写上去吧。每个人填两个空。”
等学生填好之后,请同学指出哪里填错了,哪里没有填完整。师:“时至今天,宗法制已经消亡,但它对我们当今的时常生活仍然有影响。结合你的日常生活说一下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思考。”
生:“„„”
师:简单归纳后总结。此部分作略讲。师:“还有个需要补充的内容,西周的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之外,还有个什么制度?”(提示:是为了维持分封与宗法等级制度的进行的。)
生:“礼乐制度。” 师:“什么是‘礼’?什么是‘乐’?‘礼’和‘乐’是什么关系?” 生:“„„”(可能大部分回答不出来。)教师讲解,PPT展示。(此部分略讲。)师:“下面我们来进行问题探究二,阅读这段材料,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为什么?”
教师PPT展示材料。我是家里的老大,被父亲分封到东方。前几天,我用我的武装力量帮助弟弟教训了想打听“鼎”下落的楚王。弟弟因此免除了我的贡赋,并允许我在自己的封国内收取赋税,设置官员。过几天,我的孩子们将要来汇报他们治理自己封国的情况。他们之间整天勾心斗角,打个不停,我心里很恼火。
学生阅读后,教师随机抽同学回答。生:“„„”(有些错误可能学生找不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剩余的错误地方,并说明错在哪里。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思考,我请同学回答。”
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教师补充,并用PPT展示出三个特点:1.------;2.-------;3.-------。师:“那我们来看几组图片,请大家思考它们反应了什么特点。分成6个小组,进行抢答。”
教师依次播放图片。
学生指出图片反映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师作评价和总结。
(三)小结:1.分封制:(1)目的:-------;(2)内容:--------;
(3)作用:-------;(4)实质:-------;(5)破坏(时间、原因):--------;
2.宗法制:(1)目的:-------;(2)内容:--------;
(3)作用:-------;(4)实质:-------;(5)破坏(时间、原因):--------;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
(2)---------------------;(3)---------------------。
七、巩固练习
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中的“封建”是指()A.分封诸侯国 B.进行封建改革 C.实行宗法制 D.任人唯亲
2.下列制度中,使西周王朝前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是()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本义为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为()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4.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A.嫡长子继承制 B.世袭制 C.民主选举首领 D.分封制
5.《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洙纣,八百载,最长久”,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周代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B.周代盛行“礼乐文化”
C.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D.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八、板书设计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 1.目的: 2.内容: 3.作用: 4.实质: 5.破坏:(1)时间:
(2)原因:
(二)宗法制
1.目的: 2.内容: 3.作用: 4.实质: 5.破坏:(1)时间:
(2)原因: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2.-------------------; 3.------------------。
(四)小结
第三篇: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
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2)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主要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继续开疆拓土的情况。一是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三是将西南夷纳入版图,秦王朝在这些新征服地区设置郡县进行行政管理,并兴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线,发展经济,加强边境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统一。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图来讲解秦朝开疆拓土的情况。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
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第四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先秦的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
1.先秦的历史分期(BC21世纪—BC221年)(板书)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传说中的皇帝、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战国。
2.文化的诞生与国家的形成(板书)
说到文化,我们先来看看文化包含哪些要素。文化的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①金属的使用、②文字的产生、③城市的出现、④礼制的形成、⑤贫富的分化、⑥人牲人殉的发端。(板书)
古代文明是在独立小型和中型部落社会基础上经过社会整合形成的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社会共同体。历史上出现多次社会整合。国家的形成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国家的形成大体经历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尽管这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使用石器,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进行的主要还是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社会生产活动。在农业出现前期,一些地区出现了“有计划有规模的大量收割野生动物谷物的经济”,也就是“高级采集经济”,这种情况下的聚落规模类似早期农业社会。永久性居住的普遍出现,与农业的相对成熟有着直接关系。农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为人类进入农耕的原始群体建立固定居住和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当人们安定下来后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增长,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形成。部落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部落的形成是人类的第一次重组。
第二次重组是人类由传统农业区向非传统农业区移动,垦荒的过程。在这种移民的过程中,部落之间势必会发生领土分配问题。其实领土分配在多数时间里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当部落间强弱对比改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领土的重新分配。可以这么说,农业出现导致人口持续增长,既往领土平衡日趋脆弱,因此出现更多的领土冲突和更为频繁的疆域变动。
部落联盟是部落结盟和征服的结果。我们刚刚讲到领土压力问题,正是由于这种领土压力,导致了主客族群之间的结盟。在农业出现以后,族群之间应付领土压力的对策有两个:一是冲突,二是结盟。在许多情况下,结盟是冲突的结果。弱势群体会向强势群体主动提出结盟要求,当然,本地的一些弱势族群也会通过彼此联盟的手段共同对付入侵者——通过这种和平结盟和武力征服的双重手段,在一个广阔地区实现初步统一,这是整合进程的第一步骤。
第二步骤是创立制度和整合文化。礼乐文化与制度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产生。礼乐文化主要是为支撑一个大型政权体系而存在,比如为这个政权运转的祭神纳贡制度以及各种实现更高集权化的等级制度等。前面我们说到,文化要素包括六点,到这里,礼乐已经产生。接下来便是贫富的分化与人牲人殉的出现。贫富分化的结果是出现奴隶主与平民、奴隶,形成两大对立阶级。最初的“王”是斧钺的象形,体现着早期政治权利的强权及压迫,这是部落联盟通过武力征服遗存下来的体现。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始于大禹,大禹从部落联盟的首领转化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族关系由此发端。
3.早期政治与神权(典型特点:神权政治)
要了解早期的政治制度,还得先从传说中的皇帝讲起。大家知道五帝指哪五帝?——没错,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请大家翻到第五面,看第三段:“司马迁„„明确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历史上有个“炎黄联盟”,联盟形成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天地时”的初创时代。《逸周书·尝麦》中讲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也就是所谓的“设建典命”(旁边板书)。“设建”是封建方国的制度,“典命”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这是古代中国政权结构的基本框架。
早期政治与神权有着密切关系,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神权政治。“天地神民”结构的产生正体现这点。“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原理比较简单。大家知道原始社会有着自然崇拜现象,“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就是利用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将联盟内诸加盟群体的主神安排到天上的日月星辰去,将诸加盟群体在地上的分布调整到与天上诸神相对应的位置,将“五帝”确立为诸神结构中的主神,用五帝和诸神的名义确定和推行一套礼法制度和伦理原则。“天”除了指自然的天空,更主要的含义是指帝和神。
在这个结构中,神居位天,民在地,天上神的主宰是帝,地上民的主宰是天子。(画图)大家注意了,天子介于“天地神民”之间,他是天上帝和地上民的人间代理者,拥有“事神保民”(旁边板书)的职能。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特殊的权利?——他主要的权利依据是因为他拥有“天命”,他在这个文化结构中处于中位,凭的就是他是唯一的中介者。天子介于人和神之间,是“天命”的拥有者,他们拥有“取法于天,取材于地”的权利——就白了就是政权的集中和财富的收集,他们以神的名义发布政令、推行制度、征赋纳贡,他们的职责是“敬天事神”,也就是实行神权统治。
“敬天事神”是全部礼乐制度和一整套道德伦理的推行依据。在这个结构中,民的职能是“敬恭明神”“心率旧典”,神的职能是对民的庇佑。神主宰民的祸福,神的降祸、降福完全取决于民是否“忠信”。
说到这里,其实统治者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先秦统治者施行的是神权政治。什么是神权政治?所谓神权政治是指统治者借助神的权威来号令和控制社会的“技术”。统治者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的管理,是“神道设教”,道德伦理是理性的产物,它的功能是维系社会秩序。这里有个新认识——“原始宗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迷信”现象,也不是人类“蒙昧时代”头脑幼稚的结果,在这种“迷信”的背后存在着早期制度创立者的理性谋划。对早期制度创立者来说,他们“制造”和借助“迷信”来推行制度——就是“神权制度”。这种制度对于部落普通成员来说是具有约束作用的,因为这些部落成员畏惧神权制度中神的惩罚,所以说,原始宗教介于迷信与理性之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
4.政治制度(板书)
1)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前面说到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宗法制由此发端。夏商周三代都有实行宗法制。大家看书上,第7面第一段,“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制度。”
2)社稷与“封建”制(分封制)
书上讲到西周的分封制,这里我们补充几点:
Ⅰ.立社封疆(板书)
立社封疆就是分封。就像书上说的“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的责任。”当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的时候,是以立社和“树之田主”的方式将诸侯国的国土和农田赋予被封立的诸侯。“分之土田”即是立社封侯也是授予国土,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授权;二是授职。
Ⅱ.社稷之职(板书)
有授职,便有了“社稷之职”。社稷之职规定诸侯朝贡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包括贡制、农田管理和赋制。
这两种制度为王权的存在和运转提供了经济基础。井田制和藉田礼是“社稷之职”的主要内容。由于时间有限,井田制我们就不摊开讲了。
4.礼乐文化和制度
先秦的礼乐制度是典型的神权制度。礼乐文化和制度产生于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它是在部落社会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既有因袭,也有创造。
Ⅰ.士学教育(官学教育)
大家不要顾名思义,以为士学教育就只是针对贵族的,其实它还包括对平民的教育。这种制度的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部落社会阶段的成年礼教育制度。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是德能教育,是由“君子”主持,学做“君子”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之学”。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君子”呢?君子一词产生于神权政治的社会背景中。在早期,君子是指士以上的上等社会,是一个阶级概念,在礼乐崩坏之后,孔子才给君子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孔子所说的君子,是道德的表率者,是具有伟大品德的人。礼乐兴盛时期,君子的身份是贵族,是为政者,包括诸侯、大夫、命士等。这并不是说这时候的君子不起道德表率作用,恰恰相反,在先秦的神权政治中,天子非常注重对君子德行的培养。德行,进一步来说就是“礼”。这种“礼”的创造意图很简单,就是天子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管理,利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中,君子是德能楷模。《诗经》中,君子是人们在仪式中取悦的对象,这是因为君子在当时的宗教观念中具有降福的作用。君子在天子与民众间具有双重职能,他们是代表人民的祈福者,是代表天子的赐福者。
Ⅱ.论德使能
与士学教育并存的是论德使能制度。我们可以这么说,士学的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学做君子,而论德使能的目的是要在士学受教育者中甄选出君子,并委以官职。商周之际周文王推行的“六征”制度,是对夏商“论德使能”制度的继承,它是一种考察制度,君子通过这种考察被授予称号,便能成为礼乐制度中的人神沟通者,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民众在 所要取悦的对象。统治者给君子定下了一套修身和“四时合其序”的礼制规则,是防患于未然的体现。这种周期性强化“君子人格”的手段,是在宗教表象下具有明确功利意图的政治手段,还是神
权政治。不得不说,这一套士学教育和官吏的考察、选任制度,保证了一部分官吏具有相当高的德能水平,我们这里可以引申一下:士学造就了孔子,孔子开创了儒学,儒学是三代士学的延续和士学基础上的发展、变迁。
第五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夏商两代的政治形式,理解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理解宗法制的内容及其与分封制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特别是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和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知识,体会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通过对宗法制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认识到宗法制对我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民族性有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及宗法制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法,以板书为主
教学过程
师: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大家听说过大禹治水的传说吗?那位同学能讲一下这个故事。
生:略
师:讲的很好。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水害,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舜将王位禅让给了他。什么是禅让?所谓禅让就是王把自己的王位让给那些贤能的人。后来,禹死了以后其子启获得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开始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与学生讨论一下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据说夏代的最后一位国君桀残暴粗鲁,后来新崛起的商部落就灭了夏。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在说夏的历史的时候大多引用了“传说”“据说”这样的词汇,这是因为夏的历史没有留下明确的历史记载,夏的大多历史是人们口耳相传下来的,这其中就难免会有演义的成分。在大禹之前还有很多关于黄帝,尧,舜等贤明帝王的传说。大家说这些传说是可信吗?
生:略
师:有的学者根据远古传说提供的线索取得很多有价值的考古发现。(举例说明课本下面的的城墙剖面图,让学生说说城墙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国)考古学家发现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就已经有早期国家出现。大家阅读课本第一段,了解一下早期国家的情况。填一下幻灯片上的空白。可见有的传说有一定史实依据,并非空穴来风。
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甲骨文的图片)大家知道多媒体上展示的是什么图片么?这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生:略
师:对。这是商代的甲骨文。那么大家知道甲骨文是怎么产生的吗?
生:略
师:商王为了巩固其统治的权威,通过迷信的占卜手段来借助上天的意志来表达自己意志。怎么占卜?(让学生想象一下)就是巫师将兽骨或者龟甲放入火中燃烧,骨甲燃烧之后会出现一些的小断纹,巫师就会根据这些断纹的纹理来判断所卜事项的吉凶并且把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占卜的结果刻到兽骨或者龟甲之上。那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有15万多件,从出土的甲骨文资料里我们知道商代用奴隶作为祭祀的人牲,统治者集聚了大量的财富等等。这些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都得到了证实,在王陵区的妇好墓中仅仅是玉器都出土了700多件,(简单介绍一下妇好)在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大量砍去头颅的人骨架。在商朝的晚期纣王昏淫无道,民不聊生。新兴的周在周武王的带领下举兵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商王朝灭亡。
新兴的周王朝面临一个难题:领土空前扩大,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假如你是周天子,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你会怎么管理天下?
生:略
师:为了加强对广大地区控制,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分封制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其实最早的“封建”的意思指的就是分封制。后来我们说的封建主义的封建是近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的。(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以及资料,让学生明确分封的目的,对象,内容,影响)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请大家看一下课本上的资料卡片上的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生:略
师:好。我们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性王族。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之间又该依据什么来分封?这样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宗法制就应用而生。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什么是嫡长子?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更为准确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一个丈夫有一个正妻,多个妾。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王位,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诸侯,诸侯相对于天子就是小宗,但相对于本国的卿大夫和士则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以下类推。但注意分封到士这一级就不在继续往下分封,无论是嫡长子还是其余诸子都获得士的地位。因为以下是庶人,就是普通百姓。这样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宗法制的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诸如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以及今天我们祭祀祖先、认祖归宗的传统,浓厚的宗亲观念都源于宗法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和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商:王权和神权相结合二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对象
内容(权利和义务)
影响
三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实质
核心内容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