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一、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四、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二5班学生,该班学生思维活跃,但历史知识薄弱,参与性不强,教师在注意掌控课堂纪律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六、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需要45分钟,导入和第一字目10分钟,第二字目15分钟,第三字目需要15分钟,小结5分钟。
七、教学设计 导入: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儒学在汉朝的时候确立了正统地位,可是这是否意味着儒学的统治地位就是一劳永逸呢?同学们现在先用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导言的内容,待会老师请同学概括一下导言的主要内容。生:(阅读导言,1分钟)师:有哪位同学想跟大家说说,导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
师:恩,不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连皇帝都多次遁入佛门,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而且在这个时候,不仅是佛教兴起,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可是,大家都知道,儒学在汉朝经过董仲舒和汉武帝之手,已经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面对这样的情况,儒学怎么办呢?是将自己的正统地位拱手相让还是积极适应形势的发展,对自身进行创新发展呢? 生:······ 第一子目
师:是的,儒学家当然不肯轻易走下历史舞台,现在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看一下第一子目“三教合一”的内容,并在看书的过程中,思考3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除了面对佛、道两家的挑战外,还有没有其他挑战?2.面对挑战,儒家学派提出怎样的主张?3.根据历史纵横的材料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为什么少数民族政权也崇尚儒学?
师:好了,时间到,有没有同学主动回答这些问题? 生:······
师:感谢你的回答,老师想问问大家,“三教合一”是不是只局限于儒、道、佛三教合于儒教呢? 生:······
师:其实,“三教合一”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也包括佛、道两家融合其他学派有益思想,不是单指儒家吸收其他学派的行动。而“三教合一”这一历史进程是不是也正好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可以有效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坚持怎么样的文化政策呀?
生:“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文化政策。
师:至于少数民族政权大兴儒学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第二子目
师:儒学经过魏晋、唐时期,不断融合其他学派的有益成分,并对自身进行改造,到了宋代,逐渐形成了理学。那么理学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书本没有明确的答案,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进行思考,同时也结合本课第 2 一子目的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入手。前后四位同学进行讨论,时间为3分钟。······
师:好了,时间到,哪一组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
师:感谢你们小组的回答。首先政治上,隋唐五代长期分裂和混乱,纲常名教遭到很大破坏,理学适应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经济上,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科学文化的进步尤为突出,理学是宋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想上,面对佛道两家挑战,儒家需要进行自我创新,为理学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名师》第7页有相关答案)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理学的产生就理所当然了。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形态。
师:好,同学们了解了理学产生的背景后,现在来看一下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同学们现在根据书本的内容完成《名师》第8页有关程朱理学部分的填空题,时间为3分钟。同学们在填写的过程中,思考一下,什么是“天理”?程朱理学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教师提醒,在填写过程中,注意观察课文正文中的标点符号和连接词,因为这些往往就是答案的提示标志。)······
师:好,时间到。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刚才填空的内容。生:······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对于这些名词概念,同学们有哪些不了解的吗?例如什么叫“格物致知”? 生:······
师:回来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我们平常遇到不公平或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会说“没天理呀!”,那么究竟什么是天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
师:谢谢你的回答。理,就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而在理学家看来,天理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师:经过二程和朱熹等人的努力,理学走向成熟,并对中国乃至外国产生了重要 3 的影响。根据课本,说说程朱理学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生:······
师:很好没错。同学们把它画下来,作为重点记忆。程朱等人,理学成就如此之大,其中肯定有过人之处,大家用3分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旁边的问题,看看能不能学点什么? 生:······
师:大家知道中山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吗? 生:······
师:没错啦,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老师想再问多大家一个问题,知道“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之间的区别吗?小组讨论一下,2分钟后,告诉老师你们的讨论结果。生:······
师:“格物致知”的思想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去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理”(或“真知”)。由此看出,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
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理学逐渐发展成为“心学”,大家先用2分钟的时间把《名师》第8页有关“陆王心学”的填空做好。做好的同学,看看资料回放的内容,看看明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生:······
师: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刚才的填空。生:·····
师:对于这些名词概念,同学们有哪些不了解的吗?例如什么叫“致良知”?··· 生:······
师:感谢同学的提问。“心学”的产生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在书本中,大家找到是什么原因吗? 生:······
师:对了,没错,把这句话画下来。
师:说到王阳明的“心学”,老师有两个小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悬崖的故事?)大家觉得这种观点对不对? 生:·····
师:截至现在,我们已经把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学习完,大家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生:······
师:可是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么一个疑问,既然“程朱理学”“陆明心学”同属于“理学”的范畴,那么它们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还有,宋明理学同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我们是不是一概否定呢?宋明理学是不是一无可取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老师将这两个问题留下来,作为同学们的课后作业,科代表明早收齐交给我。
师:好,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本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展演变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的时期;③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④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尤其是对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学”的比较等作了粗浅分析。那么接下来,儒学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板书设计: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问题探究: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除了面对佛、道两家的挑战外,还有没有其他挑战? 2.面对挑战,儒家学派提出怎样的主张?
3.根据历史纵横的材料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为什么少数民族政权也崇尚儒学?
二、程朱理学 问题探究:
1.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谁?有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完成《名师》第8页的填空题)
2.什么是“天理”?
3.程朱理学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
4.“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什么区别?
三、陆王心学
1.“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张是什么?(完成《名师》第8页的填空题)2.王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作业)4.如何评价宋明理学?(作业)
第二篇: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3课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理顺知识系统,通过温故导入到本节课的探新。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从春秋战国到唐朝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把握要点: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教师点出本课要点:唐朝时候,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的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学生回答
把握本节课重点内容(程朱理学)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一、三教合一
【合作探究】
1.提问:何为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课件简要展示三教合一的典型图片)。2.提问: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归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4.提问:为何儒学家提出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的“三教合一”,而不是要求统治者打压道教、佛教等?(教师引导)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等。(举例启迪)基督教能在今天依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不断反省;禅宗在中国的繁盛的原因亦在于其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艰难修炼才能成佛到后来解释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学生回答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分小组探究并回答问题。
1.课文内容理论性,概念多,学生不易理解,所以结合一些事例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师生互动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思维拓展
学生根据理学内容得出结论,旨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合作探究】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合作探究】
1.宋明理学的特点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课堂讨论】
讲述: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教师讲述并展示课件中准备好的例子加以说明:(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朱子学”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等等
你认为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探究问题:
根据材料评价程朱理学
积极影响: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教师讲述: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探究问题:
1.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深化提高:
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你认为儒家思想有哪些内容在当今仍是可取的?你能不能找到当今蕴涵儒学精髓的政治理念? 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立和谐社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学生倾听
师生研讨并得出结论
回答问题
学生分小组探究,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适时完成相关知识的学案。
学生分小组探究,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解决问题之余实现学以致用。
【本课小结】
宋明理学适应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要求,它以儒学为根本,吸收佛教道教的长处,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它把天理人欲、仁政、三纲五常内在有机统一起来,使儒学政治思想哲理化,更有效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深得统治者欢心,宋元明七百多年儒学出现真正独尊局面。
板书设计: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三家交融(魏晋南北朝)
2、三教合一(隋唐)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形成
2、二程的思想主张
3、朱熹的思想主张
4、程朱理学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2、王阳明心学主张
3、宋明理学的影响
第三篇: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
宋明理学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四书章句集注》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1、识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2、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3、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教学方式
教师讲解分析、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交互讨论。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要求每个历史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收集三教合一的含义,理学的概念,程朱、陆王的主要思想,各组进行讨论、归纳,准备上课交流。
2、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预习课本,思考课后的习题“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试题’’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儒家思想的变化历程,通过展示《江南春》提出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一)三教合一
1、“三教合一” 的历史背景
2、“三教合一”表现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2、陆王心学的发展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四、师生互动
(一)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一 课堂设问:三教合一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提示:三教合一;儒学的发展受到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表现的理解。(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的兴起和陆王心学的发展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课堂设问一: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有哪两大流派?
提示: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设计意图:理解并掌握“理学”的概念,了解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2、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1)程朱理学的兴盛
(1、1)程朱理学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课堂设问:程朱理学是怎样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哪些?(1、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课堂提问一: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把握“理?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格物致知。课堂提问二: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设计意图: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概括历史 知识的能力;区别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相关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1、3)程朱理学的影响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传播
课堂提问:程朱理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何时确立了统治地位?传播到何处?
提示: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明;朝鲜、越南、日本。课堂提问:程朱理学被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理学重新整理了儒家学说,并将“理”的存在与社会伦理秩序联系在一起,满足了统治阶级对于整顿社会秩序、宣扬正统道德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课堂提问:程朱理学包含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2 提示:客观唯心主义(2)陆王心学的发展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图片,并作相关介绍。(2、1)陆九渊的心学
课堂提问:怎样理解“心学”的概念?通过何种方式认识“心”? 王守仁的心学
课堂提问一:王守仁心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明中期社会的动荡不安。
课堂提问二:王守仁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提示:认识“心”的方式、对“心”的理解、课堂提问三:陆王心学反映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提示 :主观唯心主义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课堂提问一: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对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课堂提问二:应该怎样评价宋明理学?
提示: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既要看到其积极的影响,又要看到其消极的影响,培养全面准确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总结:
一、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宋明理学的影响
二、对教学主题的归纳总结
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看到它的消极一面,学会全面准确评价历史现象。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存在着很大差异,但两者本质是一致的,即都以儒学的伦理道德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以维护封建统治;同时把儒学推进发展到新阶段,都属于理学范畴。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总结设计,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分析、理解课本知识,深化对教学主题的掌握。
教学后记:
本课理论水平较高,概念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教师讲解分析、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交互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有些同学古文功底薄弱,较难理解引用材料的意思,更难理解材料折射出的内涵。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些方面工作。
第四篇: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知识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看本课引言,本课引言是由图画与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孔子讲学图》体现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风采。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同时,孔子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孔子的思想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将图画和文字内容作为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一:通过观察《孔子讲学图》,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的局面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子”与“夫子”称呼的由来。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见第二目“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和第三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儒学(1)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学思之窗】中的孔子像。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
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子的思想,接着介绍了荀子的思想。
(1)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2)荀子的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孔孟荀一脉相承,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人之性恶。”荀子为什么说“人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儒学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改造。儒学已经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了。
[布置作业] 本课讲学稿
[教后记]:
第五篇:历史必修三第4单元第3课学案
潼南一中学案
2014级历史必修(3)第 四 单元第13课
编写(唐琳)
审订(廖斌)
审签()
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结构整合】
【目标重难】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
【基础自修】(《优化学案》P54)
【问题探究】
问题一: 20世纪电力取代蒸汽动力而成为工业发展重要动力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蒸汽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变化?
问题三:联系实际说说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探究一:比较“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的异同
【效果测评】
探究二:看图回答问题:图片组:
1.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其表现是 A.家庭电话普遍使用 B.人们乘坐火车外出旅游 C.电力成为主要动力 D.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
图一:蒸汽机车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方面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2)图一所反映的生产力的重大突破对近代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有何突出表现?
(3)根据图三,列举这一时代出现的新兴工业。图三的联网,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图二:电灯 图三:电子计算机(1946年)
2.20世纪,电进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主要变化是
A.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B.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C.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D.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实现了“坐拥天地”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得益于计算机网络帮助,最早出现于
A.二十世纪40年代 B.十九世纪末 C.二十世纪50年代 D.二十世纪60年代
【反思总结】 收获:
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