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如何基于学情选择合适的英语课堂教学素材(xiexiebang推荐)
谈如何基于学情选择合适的英语课堂教学素材
【摘要】通过合适的素材,创设符合学情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这是一节英语课成功的关键。作为老师,我们总是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如何让我们的英语课堂灵动起来,精彩起来,学生投入的动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选材时一定要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学情,通过精选的素材创设精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学情 英语课堂 素材
教学素材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学情所组织的有助于教学的资料,它的呈现形式往往包括视频、音乐、图片和软件等作为老师,我们总是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如何让我们的英语课堂灵动起来,精彩起来,学生投入的动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选材时一定要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学情,通过精选的素材创设精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个城乡结合部的镇上的中学,85%的学生是外来民工子弟的孩子,学生的英语基础总体薄弱,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很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来我校前没学过英语,对这样一门外语不是很感兴趣,有很强的畏难情绪,这给我们中学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课堂素材显得相当重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我发现要想选好素材必须把握住几点原则。
第一、素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里,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都是以两只狗Eddie和 Hobo的对话来导入单元新课的。对于这两只狗,无论是长相还是话语,七年级的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愿意去看,去听,去模仿。但到了八、九年级,学生慢慢对这两只狗感到了乏味和审美疲劳,甚至觉得有点幼稚。那么,如何既要教授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兴趣,我们就要去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来创设情境。比如牛津8A的第二单元讲的是学校生活,两只狗觉得学生生活就像放电视,没有趣,没有上学的必要。对话内容很少,可这个话题是跟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有话可说。既然说像放电视,我就拍摄了一些经典的学生生活的照片,在课堂中像放电视一样让学生去欣赏,把对话里的内容穿插在里面进行教授,没有出现两只狗的画面,并让学生看了之后发表对自己学校生活的看法。课堂上学生很积极很活跃,甚至有学生用上了后面课时里的知识来表明观点,很好的发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第二、素材尽可能选自学生的生活
符合课题可用的素材有很多,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但是我们学校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知识面不是很广,如果选择的素材过于远离他们的生活,有很强的陌生感,以至于在课堂中无法很好的表达自己,那么这样的教学素材是失败的。我们的素材尽可能来自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有话可说,减少距离感,多些亲近,让学生喜欢英语。在7A第一单元的Reading中,介绍了四个孩子的个人信息,让学生学会去描述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以及爱好特长。书上的人物是虚拟的,根据图片学生也能照着学,可不是很有趣,而且当天的英语还是在下午的第一节,防止课堂的低效,我就想着从素材的变化上去吸引学生。原本想着用明星的照片,但对于明星每个学生的认识度不一样。也想到用班上学生的照片,但考虑到过于熟悉会没有那么好的激情。最后我选择了一些任课教师的照片,学生对于任课教师是既熟悉又陌生,并且很想去评价老师。事实上,那节课上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在看描述猜老师的环节就连班上英语学习在后面的学生也很努力的想要去看懂文字来发表观点,丝毫感觉不到学生在下午英语课堂中常见的倦怠感。
第三、素材要“迎合”学生的口味
我们在备课中经常会借鉴以前别人精心制作的课件,再进行加工和修改。那么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素材的修改是必然的,它必须符合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我们学校的孩子一般假期里的娱乐是以看电视为主,其它休闲活动相对较少,所以我会比较多的关注他们喜欢看的节目,有时会把一些节目的内容或形式当作好的素材用在自己的英语教学中。比如有段时间湖南卫视播放的《爸爸去哪儿》节目,学生很喜欢看,经常谈论里面的小朋友。我在上课的时候就会用他们的头像,他们的名字,增加趣味感。电影版《爸爸去哪儿》讲的小朋友和爸爸们在动物园的经历,我就把电影里的动物片断当作教授 “Wild Animals”这个单元的素材,让学生感兴趣的去接受新知识。
第四、素材可融入德育教育
由于自己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缘故,总想着如果能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教育的元素会事半功倍,所以在平时的备课中我始终注意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原则。
总之,教学素材的选取与运用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推动者,教学素材则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我们在选取素材时必须要基于本班所教学生的学情,把典型而适合的教学素材引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改变和控制学生形成的消极的心理定势,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究学习,调动其好奇感和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变被动接受为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主动获取、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主体性教学,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吴晓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设计与评价[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第二篇: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经验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 ◇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这是我国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我们经常说,钱梦龙老师是“导读法”,蔡成清老师是“点拨法”,段力佩先生所主持的是茶馆式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在以往,我们对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往往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角度去学习和提炼归纳,现在我们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导读”,在哪里导呀?导的是什么?“点拨”,在哪里点?点的是什么?拨的是什么?“读读、议议”,是学生读和议,“讲讲”是教师讲,讲什么呢,这就牵涉到教学内容的问题。
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换句话说,“导读”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备课,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曾经发表过董水龙老师的《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标题很鲜明,《背影》教什么呢?董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文章有一条分界线,分开了回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这是关于文章结构的,也与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直接的关系。(2)”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试图通过“不相见”和“没有见面”这两个短语的不同,探讨朱自清父子的关系,体会朱自清所感受到的父爱。(3)"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只是背影,而不是其他外貌、体态或品德之类呢?”教《背影》,这三个问题是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这可以讨论。但董老师这种努力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教学生不懂的,从学生学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
二、课例讨论:《百合花开》
然而,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从我们的备课行为来看,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情,看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下面来研究一个课例:《百合花开》。这个课例,是我们和浦东罗山中学教师观课评教活动中的研讨课,施教的教师很优秀。
《百合花开》是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被选为初中预备班的课文。课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有点类似于童话: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什么时候,断崖边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百合知道自己是百合,“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百合努力吸收水和阳光,慢慢地长出了第一个花苞,百合心里很高兴。但是,周围的野草却很不屑。在私底下,它们嘲笑百合,这个家伙跟我们长得一模一样,偏以为自己是朵花,只不过头上比我们多了一个瘤罢了—也就是那个花苞。在公开的场合,它们讥笑百合,说“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是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 1 我们一样”,偶尔飞过的蜂蝶、麻雀等,抱着鄙夷的态度,也劝百合,你呀,不要这么辛苦,“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欣赏呀”,但是百合知道,它是一株百合,它要努力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来。终于有一天,百合开出了艳丽的花朵。这是课文的前半部分,课文的后半部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它把自己的种子撒向四方。现在这个荒山野岭,漫山遍野都开满了百合,许多人到这里来,被眼前这从未见过的美所感动。然而,不管别人怎么欣赏,百合们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
教师的备课很努力,搜集了不少和这篇课文相关的材料,精心设计教案。上课了,在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从中间来打开这篇课文,也就是百合花开了的那一段:“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积聚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醒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白妒页色。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师生对这一段进行了文字的品读:“灵醒的白”,“秀挺的风姿”,“最美丽的颜色”。然后,教师用一个主问题打开课文的前一部分:“那么,百合在开花的过程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呢?”同学们根据课文来讨论、回答。有同学说,环境很恶劣,荒山野岭;也有同学说,它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击,比如说,野草的讥讽和蜂蝶、麻雀鄙夷的劝说。于是,教师围绕着私底下“嘲讽”、公开场合“讥讽”以及鄙夷的“劝”这几个关键词,指导学生进行辨析,进行分角色朗读,分别读出“嘲讽”、“讥讽”、鄙夷的“劝”的味道。然后,教师用一个问题来打开课文的后半部分:“那么,在百合开花之后,还可能遭遇哪些困难和挫折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甚至联想,发表了一些意见。教师做了简要的小结:“在备课的时候,读这篇课文很感动,我写了自己的感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教师朗读了一段自己写的文字优美的感想。按照教师的设想,课上到这里就该结束了。
也许是上第二轮课的原因,教师的进程稍微快了点,离下课还有两分钟。教师很有经验,启发学生质疑:“这篇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吗?”次第起来了四位同学。第一位同学问:“老师,百合花以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么,我们人呢?”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每天花朵上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第二位同学问:“什么是„极深沉的欢喜‟?”课文中写道:“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第三位学生问:“什么是„纯净温柔的一角‟?”第四位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现在这里漫山遍野都开满花,无数的人到这里来欣赏,被它感动。为什么满山的百合还要默默地开着花呢?”离下课的时间不多了,教师显然没办法处理学生的疑难,只潦草地应对了一个问题,在我看来,还是个相当草率的应对。教师说:“百合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人呢,当然是以自己的成功来证明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对初中预备班的同学来说,“成功”意味着什么,或许会理解成考试前三名—前三名之后,咱们都是野草?
课后,和罗山中学语文组的教师共同研讨了这堂课,讨论它的教学内容,讨论教学内容的合宜性。首先是任课教师的说课。从说课中,反映出教师在对这篇课文的体式把握上,有点偏差。她说,这篇课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类似于《陋室铭》、《爱莲说》。说这篇课文“托物言志”,大的方向没有错;但它和《陋室铭》、《爱莲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它的前半部分是个故事,从前、然后、后来,一个类似于童话的故事。说“类似于童话”,是想表明这样一个意思:课文的前半部分,学生应该读得懂。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表明他们是读得懂的。在这堂课的最后,学生所提的四个问题,都指涉课文的后半部分,表明对这后半部分,学生读起来有较大的困难。在评课的时候,我说,这篇课文的前半部分,是学生能读懂但可能读不好的,后半部分,学生的提问表明他们读不大懂。因此,前面那部分的教学任务,是要学生读好,读好的标志是感动;后面那部分,则是要学生读懂,读懂的标志是理解。感动,就是移情。如果这篇课文由小学二三年级学生读,很可能前面部分他们能读 2 得好,也就是说,小孩子会把类似于童话的故事当作真的故事来感受。但我们现在是初中预备班,初中的同学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很可能他们一看到这篇课文,咦,这是假的嘛!百合说,野草说,蜂蝶说,假的!如果学生认定前面那部分是假的,那么,就很难把自己的情感投人进去,就很难去体验百合的精神。
前面部分要使学生“读好”,后面部分要使学生“读懂”。从这样的要求来看这堂课,我们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恐怕有值得反思、值得改善的地方。这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放在课文的前半部分,是让学生去读他们本来就能读懂的内容。而且,着力点也不对,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到野草和鸟雀蜂蝶,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嘲讽”、“讥讽”、鄙夷的“劝”这几个词语的细微差别。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建议,如果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果让学生表演,学生应该朗读的,是百合的那部分,学生通过表演来体验百合的精神。
你看这堂课,学生已经懂的,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学生读不好的,教师没有关注;学生读不懂的,教师没时间处理。这种现象,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备课的时候,了解学生的学情;在上课的时候,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上课之后,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样本,来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这道理好像并不复杂。然而,能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事情,能有意识地依据学生的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我们还有相当的距离。
三、文本的教学解读:根据学情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情。根据学情的前提,是了解学情。应该说,了解学情的提法,并不是全新的。在以往,我们教师对了解学情的重要性,或多或少是有所认识的。语文教师的备课,过去也有“三备”的说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中,我们教师是怎么了解学情的呢?了解的是什么样的学情呢?所了解的学情,同教学设计,同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教学方法的组织,同课堂教学,发生了怎么样的关联呢?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以前做得比较少,也不太了解。
最近,情况有了一点改善,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陈隆升最近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其中有一节,是研究当前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学情分析的。他首先选取了从1999年到2008年语文教育类五大杂志(((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上的相关资料,这五本杂志在十年间,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案说课备课等,共有605个样本。他对这605个样本进行了分析,把材料里提到“学情”的或者说到学生情况的,筛选出来,共115个。也就是说,605个教学案例当中,提到学生情况的只有115个。然后,对这115个案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四个结论:
◇做过学情分析的教学案例不多,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教师,更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似的判断。
◇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
◇学情分析的深度很不够,很多学情分析是一种浅度的描述,是一种印象的判断。这样的学情分析,是很不够,很不到位的,很难同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不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和教师的接触中,很多教师都说,“我们的学生很差的”。我往往就问:“差在哪里呢?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对这篇课文来说,他的差是什么意思呢?”教师们往往语焉不详,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学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体到每篇课文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经验、他们已经懂了什么、已经能读出什么、他们还有哪些不懂、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实际上等于没有做过。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资料。《语文学习》杂志2008年第10期有一篇很好的文章,邹兆文的《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期待有多远—关于<猫>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关度调查》。作者选取人教版的一篇课文《猫》作样本,针对学生理解文本可能出:现的问题 3 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从学生的答卷来看,对《猫》这篇课文的结构、内容和主题思想,绝大部分学生是基本能读懂的,但对文章的写法有疑惑,表明学生尚不能理解《猫》这篇文章的内涵。而从作者收集的教师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来看,这些教学设计(教案)无一例外都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放在课文的内容、.主题、社会意义,即学生本已理解的内容。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在12份教案中,只有极少量的零星的回应。也就是说,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掌握的东西,课堂里反复讲,而学生的疑惑处,却几乎没有教师关注到。
上面介绍的两个资料,一个是面上的情况分析,一个是点上的具体案例,应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关注学情的。一方面,我们老师知道,要“备学生”,要了解学情;而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又对学情了解得很不够,把握得很不充分。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落差。正是这种落差,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很多问题,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了解学情,虽然不是一个完全新鲜的话题,但是,要把关注学情、了解学情,变成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实际行为,变成组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叶圣陶先生说过一段经典的话,道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的真谛:“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的地方,就是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
四、名课研习:钱梦龙《死海不死》 依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是我们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下面我们来研究一堂课,钱梦龙老师施教的《死海不死》。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事先没有预习,钱老师让学生猜,今天我们要上什么课文,提示是一看到课文的题目就有阅读的欲望、阅读的兴趣。同学们一猜就猜到了《死海不死》。为什么呢?顺势就把“死海”和“不死”一两个词语的差异解释清楚了。然后钱老师问同学,看过这篇课文吗?同学说还没有看·。“知道死海吗?”同学说知道,地理课学过。于是,钱老师给学生一个梳理的框架,按一照地理位置、得名的原一因以及海水趣事,回忆所学的地理知识。钱老师说,关于死海,你们知道很多,看来我可以不教了。这篇课文是说明文,说明文同学们在以前接触过不少,如果你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老师还要教,那还有劲吗?同学说,那就没劲了。于是钱老师就和同学们商量,关于说明文,“有什么是可以不教的”。有同学说,说明的方法,在这里具体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不教。有的同学说,这里有三个死,“死海不死”,以及结尾处“死海真的要死了”,练习题里有这个题目,我们也已经知道了,这个也可以不教了。钱老师说,这里有两个难词,同学说也不需要教,下面有注释啊。钱老师说,那我们换一个角度,“哪些知识是需要老师教的?”学生面面相觑,钱老师启发一下,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呀?“说明文”。钱老师进一步延伸一下,说明文中的“知识小品”。关于知识小品,学生有哪些了解呢?在交流和探讨中,学生归纳出知识小品的三个特点,也就是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钱老师说关于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我们这堂课时间有限,只能研究一个方面,就和同学们确定了重点学习“趣味性”。趣味性讨论得差不多了,钱老师又提出一个他认为是“高难度的问题”,即同学在阅读课文时可能想不到,但老师在备课时觉得很重要的问题。课文最后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枯,作者推断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对这篇课文的科学性提出了某种质疑。在钱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作者分析的方法、4 数据得出的过程进行了讨论,确认作者的这种判断可能是有所疏漏的。最后钱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让死海继续活下去”的写作练习。
关于钱老师这堂课,·我们重点研究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核心教学内容的确定。第二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具体展开。
这堂课的核心教学环节是三个:在复习了地理知识之后,具体到说明文的学习,钱老师和学生一起商量,“关于说明文有什么是可以不教的”,这是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换一个角度,看“有哪些知识是需要教的”,具体到“知识小品”,依势聚焦到这堂课的核心内容,“知识小品的趣味性”。第三个环节,在讨论、学习知识小品的趣味性之后,钱老师提出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死海不死》最后一段说死海数百年之后可能干涸,作者推断的依据是什么?上面三个环节,理路非常清楚:学生已经知道的,是可以不教的,学生认为需要的,是这堂课里重点要教的;学生不一定能发现的,但教师认为对理解这篇课文,对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应该提出来教。钱老师这堂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我觉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确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组织这堂课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展开。关于知识小品“趣味性”的学习,在这节课里是比较充分的。师生从“标题”、“故事”、“设问句”、“关联词语”和“材料的组织”等方面,对“趣味性”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深入的讨论。开始的时候,学生从课文的标题“死海不死”,从课文所列的民间传说,谈它的趣味性。钱老师说,这几个同学说得都很好,但他们说的,都是比较明显的趣味性的表现,有些趣味性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建议大家从材料的组织和语言表达上好好琢磨琢磨,指明了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同学议论之后,有同学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有所发现:“那么,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还注意前后呼应,如前面说“真是„死海不死”‟,文章结尾却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前后两个“死”字互相呼应,可是意思却不一样。这些都会使读者觉得很有趣味。在钱老师的鼓励下,有同学从语言表达方面作进一步的补充:作者连续用了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还用了表示出乎意料和惊讶的词,比如,第一段里“但是,谁能想到……竟……甚至……连……”,第二段里“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竟……即使……也……”钱老师肯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果,请两位同学分别把这两小段各读一遍,第一位同学把刚才找出来的一些词语略去不读,第二位同学把这些略去的词语读得强调些,把那种出乎意料的惊讶语气读出来,比较两者语言表达的效果。接着,钱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到,除了语言表达,材料的组织也很有关系,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也往往会影响阅读的兴趣。结合课文,就此展开学习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往,最后形成了对知识、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优秀的课例给我们无数的启迪。从钱老师的这个课例,我们也能看出,依据体式和根据学情,有密切联系。
在前一讲里,我们说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是要做下面两件事情:1.指导学生能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2.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学生理解力不强,感受力不足,实质上是理解不了、感受不到这种体式这种文本的紧要处、关键处。学生的阅读困难,理解障碍,他们“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往往是这些紧要处、关键处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味。比如作为散文的“知识小品”(科普文艺),其最要紧处,除了传播知识之外,就是语言的表达艺术,也就是钱老师在这节课中作为教学重点的,“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的“趣味性”。换言之,学情的研究—这篇课文,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什么地方读不好,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体式的解读来实现—这种体式的课文,应该按什么阅读方式、从文本的什么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
学生的学情,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学生的学情,除了调查等了解的途径之外,通过这种 5 体式的文章应该怎么读、读什么的文本分析,是可以在备课时事先估量的。
第三篇:四年级英语学情分析
四年级英语学情分析
王菀梅
一.学生心理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大概处在十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不稳定、不持久,难于长时间地注意同一件事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所以他们对课件里的动画和能动发声的教具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比方做作业时,由于孩子的感知觉发展不够充分,经常看错题、有学生会bd不分,单词抄着抄着就错了,而且在教师指出时,他们仍然意识不到错误出在哪里,这些现象在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
在记忆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有意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抽象材料也能花功夫努力记住,并能自觉检查记忆的效果。他们记忆发展的另一特点是从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随着知识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中年级学生意义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他们不仅仅能记忆押韵的,朗朗上口的英语儿歌,也能够通过图片很快背诵A部分的课文。
这个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具体形象性。所以语法的讲解在这个阶段会比较困难,抽象的概念很难被他们接受,与其去讲宾格主格和感叹句的结构,还不如通过词句的反复训练和感知来习得语法知识。
从情感的表现方式来看,四年级的孩子仍然显得情绪比较外露、易激动、不够稳定持久;喜怒哀乐很容易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从情感反映的内容来看,他们出现了与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相联系的理智感;控制情感能力逐步增强。在小组比赛时,他们一方面会显得异常兴奋,另一方面比较调皮的孩子会为了小组的利益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保持克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与小组利益冲突的人将面临同伴攻击性言行。
二. 学生现阶段学习现状
本届学生是第一批以1A 为起点的学生,应该说起点比较低,与以往学生 相比,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学习1A—3B时的要求主要为听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同时记忆一些简单的单词。而4A 教材里的句型不是通过机械性的单句操练进行教学的,而是把它溶化在有情景的对话中,力求使学生在操练句型时就学到现实生活中有交际价值的语言。同时它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点面结合、不断复现”的原则。在安排词语和语法项目时采用了“早渗透”,是指某些词语和某个语法项目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先在前面课文中少量出现,使学生对之有所接触和了解,以便正式学习时比较容易领会和掌握。针对这样的安排,我们要求学生更注重积累,把已学过的词语或语法与新授内容不断结合起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逐步扩展。
对于四年级的英语学习,具体要求是这样的。
(一).单词和词组必须掌握,词汇资料上的词组会灵活运用,这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进入四年级后,默写单词,词组的能力和正确率都有很大的提高。本学期开始要求学生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默写课文和运用句子,这是重难点。绝大部分孩子学习态度端正,随着他们认知能力的增强,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堂上把书上B部分单词当场消化,回去以后能自觉地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背和默。
(二).课文要熟练、准确背诵,并理解到每个词语。我们教育学生:学英语跟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积累过程,谁脑海里的知识越多,以后在运用上就越灵活。但我也发现很多同学在写到可数名词的复数时总是要忘记s,所以在背诵时,我们也要强调一个准确性,一定要精确到每个音,仔细听 Do you like puppets?而不是Do you like puppet?这样孩子就会发现自己哪一部分容易出现问题,也会引起重视。
(三)逐渐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本学期我们开始进行语言的读写运用训练,换句话说,就是开始有系统的书面练习。主要题型为语音辨析,词组英汉互译,连词成句,完成句子,翻译句子,陈述句改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阅读理解等等。这也是考试的主要题型。有些同学错误率高,原因总结为这几点:1。单词词组没掌握。一切都无从谈起。2。课堂听讲不认真,虽然掌握基础词汇,但语言规律没搞清楚。3。订正不认真,一知半解,敷衍了事。
(四).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表象,这对于学生在课中学习新知识时,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后,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尝试来获取新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 2 以建议在上新课前,打开书本听听录音看看图片,大体了解接下来的上课内容。这也为以后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现有教材之外,没有选用固定的辅助教材,主要在听说上面补充了课程名称,季节,月份,天气,本学期还根据时间拓展过教师节,国庆节,万圣节等节日的相关简单话题,渗透并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
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大部分同学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兴趣浓厚,上课能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大部分同学的口语表达流利,能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不少同学词汇积累丰富,甚至可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写话了,这是他们取得的可喜进步。但是随着教材难度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量的差异,在英语学习中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三. 常用的教法学法
1.在实际操练中要避免“明知故问”的倾向,可用遮盖物品,显露局部,听音辨物等方式操练句型What’s this /that ? It’s a „.的句型。另外,我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物品的归属问题。教师可多利用图片,周围实物和幻灯片,组织学生围绕“寻找物主”进行会话操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语言知识,并能在实际会话中运用。
2.对于“空间关系”,即人或物所处的位置,教师要创设一个合乎逻辑的语境,让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表达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情景创设,刺激学生的交际动机,使学生产生询问的欲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使他们学会相互关心,相互尊重。4A日常交际用语及句型主要涉及“识别事物”、“寻找物主”、“询问物品的位置”、“表达自己的喜好”、“了解别人的爱好”等项目。教师应把对语言材料的复习放入一定的情景中,利用模拟情景进行操练,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语言材料,使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3.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记忆,并引导学生根据所教的新句型归纳已学过的名词,如学习用品,交通工具等,并进行新旧名词的替换练习。在教学感受的形容词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去理解接受,并通过表演去巩固运用并帮助学生记忆。
4.在单词发音的操练和巩固过程中,我们常采用情感递进表达法:
如果学生喜欢就用赞美的方式:
This is a doll.It’s a lovely doll!I like the doll very much!Actually, I love this doll!I wish I had a doll like this!如果讨厌就用批评的方式:
It’s a puppet.It’s an ugly puppet!I don’t like this puppet!
I don’t like this puppet at all!In fact, I hate this puppet!And I don’t want to see the puppet again!
在采用这个活动进行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某种东西的喜欢与否与成人的标准是不一致的,对于大人觉得需要赞一赞的东西,他们可能是不屑一顾的,而对于大人觉得可怕的,可憎的,讨厌的东西,他们又觉得是可爱的。而他们彼此对一个物体的认同也经常不一致,所以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也可以因势利导,干脆让他们彼此询问,交流各自的喜恶。
5.对于每一位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情况,及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都要了 如指掌,对于孩子的进步我们要给与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 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以便激起他们更大的求知欲。如此,学 生们才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孩子会认为你更注重他(她),由此孩子会拉近他(她)与老师的距离,慢慢的孩子和老师越来越亲密,从而 对英语学习投入更多的情感,我们认为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既应该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又应该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附班级特点: 四(1)班级特点:
班级成绩比较稳定,在课堂上女生的表现优于男生。但有一小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三、四个男生特别爱插嘴,打断他人。还有个别孩子虽然默不做声,但是在下面经常做小动作,游离在课堂之外,对于老师 4 的提问和他人的回答不予理会。
积极发言的:费轶龙、萧瑞、李承轩、庞元、吴思羽、江知行、焦苏园、顾心愉、徐嘉
爱插嘴的:姚泓宇、陆昕煜、王天钦、李嘉琛
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张安琪、庞紫燕、吕嘉盛
四(2)班级特点:
班级学生聪明活泼,有思想,有个性。班级成绩稳定,男女同学发展均衡。由于班主任是英语老师,所以大家都很热爱这门学科。除了两个孩子,其余都很认真、踏实,能按照教师的要求预习新课,课堂上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思维活跃,朗读声音响亮。我们的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课本和老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理解并大胆地展示自己。
积极发言的:金叶玺、石辰宇、杨辰钰、徐昕航、任易安、林子新、沈辛夷、沈泓羽、赵 蔚、徐海文
爱插嘴的:张睿驰、李子珩、刘适豪
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刘适豪、张嘉航、沈书浩
四(3)班级特点:
班级活泼,有思想,有个性。男生调皮,但很聪明,女生安静,成绩落后。班级里绝大部分孩子都很认真、踏实,能按照教师的要求预习新课,课堂上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思维活跃,朗读声音响亮,在课堂上,除老师的讲课声外,还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那就是他们评判他人的声音,表达自己个性的声音。在某些方面,他们会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向权威屈服。但同时,如果他们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就会爱屋及乌。
成绩好的:邹瑜辰 夏郁文 郑如恬 卢
毅 沈尔予 钱雨辰 沈梦奇 高怡天 祝沁予
积极发言的:卢
毅 沈尔予
崔逸尘 戴纪贤 沈梦奇
钱雨辰
司马齐圆
郑 5 如恬 陆铭越
喜欢举手但发言可能不着边的:刘俊梁 做小动作的:徐一喆
喜欢插嘴:刘俊梁 陆铭越
四(4)班
思想单纯,有热情,有活力,敢表达。班级整体与老师心理距离比较近。
男生在班级呈两头分布,成绩好的男生居多,个别学生在校外学了一些其他教材,英语水平显得鹤立鸡群。同时,最差的也是男生,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听讲的习惯,回去也不听读。课堂上,男生比女生积极,善于表现,有时侯会显得七嘴八舌。作业也完成得比较快。教学反思
1、课堂上至始至终保持轻快的节奏,练习和回答的速度要快,给学生提供大量一对
一、小组会话和游戏的机会,这样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2、绕教师四处走动,有教师站在学生旁边,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接触,学生就会特别用功。
3、纠正学生错误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重点应放在学生表现出好的方面,应充分的加以鼓励。
4、
第四篇:英语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王永霞 一、八年级三班学情现状:
没有尖子生,中等生及中等偏下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差生比例占全班比例在30%以上。因此当前要下大力气培养尖子生,树立榜样作用。重视中游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带动下游学生,减少差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二、教学措施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问题,并自主的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和性格内向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讲话机会。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预习、课堂展示等,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八年级英语期中学情分析
王永霞
本次期中试卷结构合理,直接采用中考试卷结构模式,与中考接轨,既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注重对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的测查。同时,试题能根据课程标准把握重点、难点;知识点覆盖全面。本次考试,我所教班级的均分分别为56.9和57.8,优秀率为21.3﹪和27﹪,最高分为94,最低分只有9分。
从这次考试来看,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个别的语法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尤其是个别题目反复做过几次也没能把握好,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比较弱。具体来说:
1.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生遗忘知识快,过去滚瓜烂熟的东西一段时间不用就忘了。
2.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正确写出单词的正确形式。
3.理解能力不强,阅读理解失分较多,不能理解通篇大意。
4.不能熟练运用学过的句型。
另外,学生懒,不愿背单词、词组和句型,不愿做题,抄袭现象严重。上课时注意力易分散,上课效率不高,课后也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做题时不能正确运用。另外,教师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针对性较差,训练不到位;检查力度不够。
针对此次考试所反映出来的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基础知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体如下:
1.在进行单词和词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准音,然后反复读单词和词组,并找出同义词、反义词、类似用法的词一记。
2.在进行句型时,以小组合作等方式举一反三,反复练习课堂上学习的句型。
3.每个单元后都有一篇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学生自渎文章找出其答案,在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而且讲解文章时,注意生词在句中的运用、注意文章里出现的词组,注意对关键句子的理解。针对学生阅读能力差的问题,让学生每周阅读英语短文并做笔记。
4.不会用英文写作文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通病。作文是由句子构成,一个正确的句子需要用正确的句型、正确的词组,正确的时态构成。写好作文,没有诀窍,只有多写多练。
八年级英语学情分析
王永霞
八年级英语词汇量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何让学生掌握词汇,适应教材的要求,是我们长期研究探索的课题。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是词汇教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下列几点:
1、重示范。在教单词时,要求教师自己示范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听清后再跟说。确定学生大都听清,模仿正确后,再出示单词卡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度。
2、重情景。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思想的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应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迁移。在教学中注重 “以旧带新”或叫“相互迁移”。
4、重趣味。英国著名语言家c.e埃克斯利说:“教英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我们在单词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巧记。如编顺口溜,英汉意义对照等。
5、重运用。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笔头表达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学习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七年级英语学情分析之分层教学
王永霞
中小学英语的良好衔接是保证初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不可否认,小学英语课程的普遍开设为初中学生继续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大多数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没有形成监控体系,导致小学英语学习开设不正常,教学不规范。导致小学毕业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兴趣、能力水平存在严重的差异,给七年级的衔接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果七年级的英语教学采取统一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评价尺度将造成较大比例的学生学习英语困难加重,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放弃英语学习。鉴于此,本文就以上问题探索一种既照顾学生的能力差异又考虑学习进度并有利于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
一.良莠不齐的小学毕业英语水平给初中英语的衔接教学提出了挑战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以及与学生口头调查得知小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几个严重的问题:
1.部分学校对小学开设英语课的认识不清,造成办学的不规范性, 对教学内容与进度、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等,学校并无明确要求,有些老师对学生学习英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老师并不关注,以至于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师资队伍的不整齐性制约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益。在许多农村学校没有专职教师,英语课是由稍懂点英语的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教师的语音语调拙劣,口语能力差。几乎定势的错误的发音习惯和发音方法在中学阶段难以纠正。
3.大部分学校开设英语课比较随意,没有把英语课摆在主要基础学科的位置,没有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部分学校英语课成了摆设课。
4.教学设备严重缺乏。
这些问题最终反映在七年级新生身上就是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水平层次上的严重的差异性,本人认为分层走班形式的衔接教学是解决这种差异性的最佳途径。
二.英语分层教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对分层的理解就是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发展差异”,使每一个不同水平层次的群体都得到发展。
英语分层衔接就是根据学生小学毕业时具有的英语知识、能力水平和能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不同水平层次的群体并区别地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他们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要做好分层衔接首先要求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掌握教材的编写体系。理清教材的词汇、语法、功能等,以便找准语言知识和语言功能的最佳衔接点。了解小学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要提倡中学教师到小学去听课,了解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以便老师和学生在教法和学法方面更好地衔接过渡。
七年级学情分析
王永霞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虽然在小学接触过英语,但应用能力十分薄弱,而且不正规的书写习惯已经养成,很难纠正。因此,在开学初学字母时,让学生正确书写字母,改正错误的书写形式。同时,面对学生掌握英语的程度不一,将采用分层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努力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另外,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个别学生不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有些同学对学好英语缺乏自信,不敢用英语表达;缺乏小组合作意识;一些学生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针对这种情况,在入门教学阶段,努力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放慢教学进度,并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想一些办法。如通过学生们喜爱的游戏、竞赛等方式反复练习一些基本单词、基本句型。
七年级英语词汇量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何让学生掌握词汇,适应教材的要求,是我们长期研究探索的课题。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是词汇教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下列几点:
1、重示范。在教单词时,要求教师自己示范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听清后再跟说。确定学生大都听清,模仿正确后,再出示单词卡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度。
2、重情景。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思想的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应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迁移。在教学中注重 “以旧带新”或叫“相互迁移”。
4、重趣味。英国著名语言家c.e埃克斯利说:“教英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我们在单词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巧记。如编顺口溜,英汉意义对照等。
5、重运用。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笔头表达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学习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七年级学情分析
王永霞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就学生几次测试的成绩来看,学生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教学效果与刚开始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也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将本月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分析如下: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又加上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游戏、竞赛、画画特别感兴趣。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学习句型,有的学生可能说的不好,有的还不敢说,老师针对学生现状,在课堂上尽量以鼓励表扬为主,注重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英语氛围,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特别是给差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
七年级学生由于刚接触英语句型,还存在着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经验不足等问题,但他们却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强和表现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一改以往教高年级学生时的教学模式,课上多以表扬为主,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鼓励他们大胆说、积极做、努力唱!让学生们在玩玩、做做、说说、唱唱中学习英语。但这个年级的学生毕竟接触英语句型的时间不是很长,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上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答题技巧和技能方面还缺少锻炼。因此本学期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和上学期一样在教授学生新知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的培养。我一心争取在本学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大幅度提高。
除以上所说的几种情况之外,七年级个别学生还存在顽劣和懒惰倾向,上课爱搞小动作、课下作业完成不及时的坏毛病,学习效率也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趣味教学的模式课上多为学生创设习得语言的环境,尽最大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更有交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后老师经常找机会和他们聊天、交朋友,帮助他们转变厌学思想。另外还鼓励各班中英语学习较好的同学主动帮这些学困生提高成绩。
第五篇:九年级英语学情分析
九年级英语教情和学情分析
1、教情分析
教材采用了交际性话题探究和功能任务型学习的编写模式。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就每个话题展开探究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各种任务型学习。如:英语角活动,与外国朋友通信,写电子邮件,唱英语歌,做英语游戏等。真正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用所学
语言做事情,在学英语中用英语,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新要求给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我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同时,备课组成员和睦相处为教学提供了共同进步的保
障。
2、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掌握了一点英,美国家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传统特点,但总体上来说,还比较少.夏季课程安排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也是他们很感兴趣的话题,如有机会,他们也很想出国亲身体验一些英国/美国与中国不同的旅游胜地,风土人情和传统生活.基于现实生活,只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课堂模拟成生活,置身于英语学习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西方国家的旅游胜地,风土人情和传统生活所知甚少,因而词汇量和信息量可能会偏大,加之学生英语成绩的分化比较严重,所以要求学生能课前认真做好预习,借助网络和书籍,了解中英/美传统生活的特点和差异,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在预设的任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交际中动态生成,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合作分享.这样就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运用课本知识,达到提高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