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气识图》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
《电气识图》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
王育玲1 张树军2 林涛3(1,2,3.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疆 博州 833400; 3.随州技师学院派出援博教师)
内容摘要:本文是将中职学校电类专业《电气识图》与《Protel DXP》二门课程整合为一门,并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重点介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与实施过程,并在教学实践中起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整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
The New Idea on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bout Electric Recognition Graph and Protel DXP Course
Wang Yuling&Zhang Shujun & LinTao(1,2,3 Boz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Bole City, Xinjiang Province, 833400;3.Suizhou technician institute teachers sent to Bozhou)
Abstracts: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 on course.I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which is called 'Step by Step Development on Skills'.Besides, it shows us the good effects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Keywords: integration, step by step development on Skills, teaching mode, application 《电气识图》与《Protel DXP 2004》课程都是电类专业必备的二门专业技术课程,但教学内容许多重复,都是涉及Protel DXP 2004软件应用,为此,将二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删除重复和中职不适用的章节,增加机床控制线路原理图元件库创建与原理图的绘制。为了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学生不仅要会看图、识图、安装、维修,而且还要运用计算机设计简单的电气原理图。为了构建职业能力教学改革体系,探索与国家职业标准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课程整合特色与一体化教学分析 1、课程基本特色。电气识图是用电气符号、带注释的图框或简化外形表示电气系统或设备中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及其相互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行各业。目前,Protel DXP 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EDA软件之一,该软件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管理器(Design Explorer),可设计电子线路板和绘制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是集原理图设计、PCB电路板设计、电路仿真、信号完整性分析和逻辑电路设计功能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在 电子设计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目前使用人数非常多的优秀应用软件。 2、一体化实施的可行性。《电气识图》与《Protel DXP》二门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有诸多相同之处,制图标准也相似,因此,具备课程内容重组融合、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条件。在教学中,同一教师主讲理论并指导学生实训,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计算机设计室,教学从已学过的必备专业知识中找出与实训联系紧密的内容详细讲解、示范、指导,直到学生完全掌握。 3、课程一体化教学主要特征:其一是整体性,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的、系统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特色;其二是简捷性,它形象、具体、容易比较、容易认识、容易掌握;其三是优越性,克服了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弊端,克服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四是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是师生互动的桥梁,充分赋予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与实施 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使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仅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且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如“能力递进式、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自主探究式”等。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际,提出了一种传统教育和计算机教学手段相融合的“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下面以教学实例对“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进行应用与分析。 1、“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 基础能力阶段。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适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授课作为辅助手段,学生利用网络主要进行“回顾式”学习,教师在此充当的是“拐杖”的角色,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内容进行指导。如电动机连续控制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首先,查看原理图采用的电气符号,了解电路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分清主次电路;其次,按照先主后次的顺序进行电路分析。分析主电路时,遵 图2 电动机连续控制系统原理图 循从下往上的原则,即先从用电设备开始,经控制元器件,顺次往电源端看,对各条支路电器元件的工作情况及其对主电路的控制关系使学生均有详细了解,以此来巩固基础知识,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提高能力阶段。在学生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师的方法应发生变化,要让学生脱离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学生利用Protel DXP的自建元件库和强大的绘图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可以方便地绘制、编辑和管理电气原理图。比如绘制桥式整流稳压电源原理图(如图3所示)、节能灯电路原理图、但在这个阶段,由于学生的技能不熟练,基础知识尚不牢固,仅仅依靠学生自己还达不到教育目的,因此,师生双方互动,边教、边学、边做,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图3 桥式整流稳压电源原理图 综合能力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时候,传统的教学就不适合了,学生兴趣不同,知识积累也不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源,运用Protel DXP软件自主设计和绘制难度不同的电气原理图,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如CA6140车床电气控制原理图(如图4所示)、万用表电路原理图等。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来解答,也可以由班内其他学生解答或学生讨论,这样,答疑方式就由原来的“一对多”变为“多对多”。 图4 CA6140车床电气控制原理图 2、“能力递进式”模式在一体化教学中实施步骤 课程一体化教学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操作技能。教师是任务实施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协作者,要注重学生的任务实施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掌握必备的理论化基础知识,确保学生在相对集中地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1)实施过程。首先,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合理搭配小组中不同能力的学生。组长确定后,组织大家互帮互学,在教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掌握得较好的学生进行讲解,增强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互相评比,学习他人的技巧或手段,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尽可能多的提供资源,通过实物、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 “具有过载保护的自锁正转控制线路原理图”为例讲解实施过程:第一步,向学生展示电路示教板,由学生分析已学过的自锁正转控制线路结构中电源电路、主电路、辅助电路及工作原理;第二步,将此原理草图绘制在图纸上,并让学生讨论正确性。第三步,使用Protel DXP完成原理图。其绘制结束后,还可以对电路原理图进行电气规则检查,并输出材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s)和网络表。其中,网络表是电路图和PCB图之间的桥梁,包括电路中所用元件的名称、元件封装信息,以及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等。 (2)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考核评价。一体化教学目标考核综合评价在分析教材、就业岗位能力和学生的基础上,确定难度适宜的任务课题,注重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过程评价,强化平时考核。通过任务的实施,把期中考试、平时成绩分散到“能力递进式”教学中,总成绩取每个阶段成绩平均数加期末试卷分,目的是为学生养成注重动手训练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三、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 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以国家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以适用、够用为主线,为专业课和操作技能服务,才能充分反映中职教育对实用技术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 作者简介:王育玲,女,1969年6月出生,高级讲师。电话:*** 参考文献: [1]常振云.信息技术与C语言课程整合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5).[2]潘红艳.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梯度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5).[3]冯华勇.基于“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告知《机床电气控制》[J].职业教育研究,2012,(7).[4]蒋向东.Protel DXP 2004电路板设计实例与操作[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5]都晔凯.《电工EDA》[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刘光平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浙江 东阳 322100) 摘 要:从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建筑制图与识图》出发,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改革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Discussion on Teaching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Charting and Drawing Recognition Liu Guangping(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t.,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ngyang 322100, Zhejiang)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basic course Architectural Charting and Drawing Recognition for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majors, we probe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teaching innovative methods so as to upgrade teaching quality in basic courses and well prepare for the upcoming courses for specialty.Key words: teaching innovation;teaching methods;testing methods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随着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而诞生的新兴专业,它和其他专业有所不同。一是发展历史短,人们对其还有一个认识过程;二是由于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如何构建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很多高职院校仍在探索思考的问题。因此,其专业建设任重而道远。 专业的建设过程也是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过程。课程的建设改革对专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一直十分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2005年以来,笔者承担了“《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教改课题。笔者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努力探索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结合实践操作的训练,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教学大纲的制定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与建筑相关专业的通用能力课,既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又是具有独立培养学生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课程,因此,该门课程在大土木建筑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能力课。 对于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制图与识图》是该专业唯一的一门与建筑有关的课程。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尽管与建筑相关,但对建筑知识的掌握要求与建筑工程技术等建筑类专业不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仅要求学生掌握绘制阅读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以及对建筑构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因此,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大纲和其他专业的应有所不同。笔者在认真分析楼宇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应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需要的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中明确了《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绘制阅读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以及熟悉建筑基本构造。根据教学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教学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投影原理,主要包括点线面的投影、曲面投影和立体投影;第二部分为建筑工程图的绘制与识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读,重在识读建筑施工图纸;第三部分为建筑基本构造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基础、地下室、墙体等建筑结构的介绍,使学生对建筑整体结构有个整体的认识。一般《建筑制图与识图》的教材中没有第三部分的内容,但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需要,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特别增加了这部分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笔者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开学之初,笔者将授课计划发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对于认真学习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做到课前预习。通过对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学内容、过程和评价分析,结合职业运用和后继课程学习需要,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2.1开展项目法教学 依据教学目标,开发设计实训项目,所有实训项目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比如,在建筑图纸绘制的教学中,教学生基本的绘图方法,让学生针对学院综合大楼绘制建筑平面图。通过这一实际项目的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绘图方法与技巧,加深了对建筑平面图的理解,而且培养起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职业素养。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方法实用性强,觉得收获很大,兴致很高。教师在对每一个实训项目进行设计时,努力促使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力求简单、容易理解,同时,项目的成果必须是职业工作过程中的作业结果,从而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项目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让学习者通过完成项目,达到一定的目标,来促使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保证了课程目标的落实。 2.2 模型演示与虚拟动画的运用 投影原理的讲解是课程的重点也是课程的难点。该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而我们高职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教师采用了模型演示与虚拟动画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模型演示是传统的几何作图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学时通过给学生展示模型,分析模型的形体结构,加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设计和制作虚拟动画,对模型形体进行剖析,使抽象的理论变的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增强了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实践性强,如果单纯的进行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识图能力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找来正在开工建设的一幢教学楼的建筑施工图纸,安排学生到正在施工的工地现场,观察工程图纸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在真情实境中体验图纸表达的内容,让学生深切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增加感性认识。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建筑制图与识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课程,如果采用单纯的笔试考试的方法来考核教学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整个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的成绩评定方法。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在期末教学考核时,其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各占30%,期末考试占40%。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实训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绘图、识读实际工程图纸的能力。 在评定实训成绩时,采用口试和成果相结合。口试时,教师针对学生做的成果给每个学生随机提3个问题,如果3个问题都回答正确,可在成果成绩(例如“良好”)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例如提为“优秀”);如果2个问题回答正确,则按成果成绩来定(良好);如果只答对一个问题,则应在成果成绩的基础上降低一个等级(例如降为“中”);如果3个问题都没有回答出来,则应在成果成绩的基础上降低两个等级(例如降为“及格”)或直接确定为“不及格”。这种评定方法比较科学,评定出来的成绩真实可靠。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的方式主要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的成绩更能体现本课程的特点,促进学生重视教学过程和课内外实训,可更全面的反映理论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改革效果 教改是否成功,只有通过具体实施,并进行比较研究总结,才能真正得出结论。经过—学期的教学实践,和以往的教学相比,笔者感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为今后更好的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1教学观念的转变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它不仅理论严谨,且与工程紧密联系,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课堂讲授知识、学生课后进行练习为主要形式。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主动参与的机会少、积极思考与提出问题的也少,掩盖了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差异。这样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目前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中,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作为“导演”,设计教学的情景和过程,让学生作为“演员”,置身其中,主动参与,积极提问,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学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而实现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的激发。4.2 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在进行《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时,笔者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1)通过采用现场教学法和工地实习活动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识图能力的教学中,就采用了现场教学法:在施工现场,通过工程图纸,让学生对照工程实际识读图纸,学生对识图知识有了感性认识。(2)通过口试的方法测试了解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怎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可得知。这种方法能较好的反映学生实践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如果学生应付了事,没有认真去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时,回答问题通常会漏出破绽。就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4.3 加强了学生协作性的培养 笔者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讨论会、座谈会、模拟“图纸会审”等方式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学生在小组中围绕一个主题和问题,发表见解,经集体讨论和交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这样使参加讨论的每一位学生对同一问题,获得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团队精神、集体观念的培育,使学生的 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通过对《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对提高课程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需在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努力探索,使《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向精品课程的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程 娟] 江西工贸高级技工学校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为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西省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赣人社字〔2010〕161号)文件精神,通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按照全面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狠抓落实、注意实效。 二、工作目标 1、确定粮食工程、酒店管理等2个专业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2、在学习借鉴外省技工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粮食工程、酒店管理2个专业中开发出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并进行教学实验。初步建立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既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又符合市场用人单位需求的全新课程教学体系。 三、任务与要求 1、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设计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统一规范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保障条件等。 2、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打破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力争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3、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期过程的学习条件。 4、加强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注重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试验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四、实施步骤 拟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分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骤:准备阶段(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 1、技术培训和观念更新 构建和实施一体化课程,既是学生学习、企业用人的迫切需求,也是提升学校教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这一高度出发,学校在推行教改工作过程中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其中观念更新和组织措施有力是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 首先通过各种会议渠道,使所有参与教师明确学校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哪里,使全体参与教师明确教育教学持续改革是促使学校得以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通过各种途径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开展各类“洗脑式”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方面的主题培训和研讨会议,使全体参与教师掌握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技术和方法。由此,通过观念更新,使全体参与教师统一思想,为下一步试点专业全面推行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行政组织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校本研究,基于教研部门的指导,基于专业系的引领,基于教师团队的合作。 在学校层面上成立一个总课题组,总课题组成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学职能部门中层、各专业系中层。学校总课题组的所在工作机构设在学校的教务处。 在总课题组下设若干课改小组,课改小组以系为单位进行组建,每个课改小组负责本专业课程的调研、开发、汇报、评审、实施等。 每个课改小组设一名组长,组员若干。课改小组组长可以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课改小组组员大部分是专业教师,部分是文化基础课教师。 第二步骤: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2011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借鉴、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先进思想与理念的基础上,启动粮食工程、酒店管理2个专业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全面构建,并在2011级新入学的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班级推行实施。 1、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与流程 (1)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前期调研,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2)实践专家工作职责调研分析,选聘10名以上该专业的实践专家,作为长期支持该专业建设的企业专家; (3)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该专业在企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该专业课程建设的依据; (4)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协助下,结合技工院校办学实际情况,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 (5)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协助下,结合技工院校实际师资水平和实训设施设备水平,以及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设计开发学习任务或学习情境; (6)根据前期完成的一体化课程及其相关的学习任务,开发编制相应的工作页、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源包; (7)邀请课程专家、政府主管领导、企业专家和课程开发人员,评审论证一体化课程及其相关学习资源包; (8)课程投入实施,总结、反思、改进;(9)课程实施后的评价,持续改进。 2、时间组织 对学校2个试点专业进行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按时间目标规划为:半年目标、一年目标、三年目标。 (1)半年目标(2011年2月至8月):实现各专业课程体系初步建立,第一学期课业开发完毕并投入使用; (2)一年目标(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实现第一学期课程修正完毕,第二学期课业开发完毕并投入使用; (3)三年目标(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实现各专业课程体系修正确立,六个学期课业开发完毕并投入使用。 为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还需进一步确定各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每月、每周工作实施方案。每月确定课改月工作目标,月底汇报月工作成果;每周确保课改专门时间,供课改小组集中调研、研讨。 3、课程体系实施的行政组织 课程体系实施反映于持续改进,包括教务处的跟踪与监控,专业系的组织与实施,教师团队的总结、反思与改进。 教务处专职督导对一体化课程实施班级进行跟踪与监督,调查课程实施中所碰到的困难,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专业系负责定期集体备课,研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改进方案。教学团队每月总结反思课程实施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及时修正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三步骤:总结与推广(2013年12月——) 在粮食工程、酒店管理2个专业实施工学一体化课程一轮试点后,将组织实施后的评价、验收,总结试点经验和做法,为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五、经费保障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同时涉及到企业调研、专家指导、人员培训、资料购置、实训基地改造与新建、一体化师资的长期培养等多方方面的资金投入,学校将对试点专业进行的课程改革作为省级教研课题立项、申报,投入专项经费,制订相关政策,发挥好激励机制的作用。 构建课程鱼骨图 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 摘 要:课程鱼骨图是学校课程开发的基础和规范,构成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指导教师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行为的规范性文件。教师在编制和应用的过程中,将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动手、动脑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一体化教改;鱼骨图构建;教师角色 全国技工院校几乎都在探索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从2012年我校开始在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按照学习与工作无缝对接、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思路,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解构与排序,创新开发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尤其在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等方面我校利用较好的校企一体的条件进行深入剖析,先是从构建课程鱼骨图入手。 一、构建课程鱼骨图的重要性 在一个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中,附着知识、技能、方法、职业素养、规范要求、责任意识等,这些内容具有可传承性,能够使学习者达到举一反 三、胜任同类工作任务的目的,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对于某一门课程下的多个学习任务,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序化是一体化课改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课程鱼骨图,能够形象系统地处理若干学习任务间知识的连贯问题和技能的递进问题,以及单个学习任务的知识与技能一体化学习问题,解决工作过程与知识、技能学习的有机结合问题。 二、构建课程鱼骨图的目的 其目的是将传统理论课程开发为应用型专业理论课程,将传统实习课改造为跨课程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一体化课程,将传统德育课程改造为融价值观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一体的特色职业素养课程,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构建课程鱼骨图产生的变化 课程鱼骨图的构建使课程任务的呈现形式由原有的知识体系转变为能力体系,课程任务实施的载体由原来的实习任务转换为岗位项目,项目中的知识点由系统梳理过的跨专业理论、技能知识点构成。 以前教一门课,只用一两本教材,再跳也跳不出这两本书去。现在每门课都是一个项目,融合的不只是一两本书的知识,而是几本书甚至几个领域的知识。所有的培训项目都是任务导向,模拟的是学生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任务。 四、构建课程鱼骨图的关键环节 鱼骨图的匹配要完整地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关键在四个环节:(1)开发团队骨干教师要同时具备企业技能经历和丰富的跨专业教学经验;(2)课程任务从原有的知识体系向能力体系全新转变,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3)对原有课程学习任务进行知识点梳理,体现知识的实用和够用;(4)量化能力点的描述,运用载体(实验、仪器、检测等)强化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五、构建鱼骨图过程中教师的角色 以从教十四年的数控教研室李老师为例。他曾担任过十几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有着跨专业教学经验和多次企业实践经历,是学校教改攻关团队的主力,他和团队成员共同承担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床夹具设计与制造》《工程力学》等多门专业理论课程鱼骨头的构建任务。 接到任务后,他和团队成员一起首先围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目标,从多本相关教材中将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进行梳理归纳,然后依据该专业在岗位上知识需求将知识点合理删减、重新整合,最后再按任务归类匹配知识点与能力点。 鱼骨图的构建工作对于开发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是很大的学习提升。课程鱼骨图的构建为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学生工作页开发提供了依据,解决了一体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同时也为老师课堂教学行为标准提供了量化科学依据。 [数控车床的控制面板认知(各部按键的功能)][数控机床的分类、加工范围][安全文明生产及5s管理][活动2 加工前准备与计算机绘图][能操作数控车床][能做好工作现场5s工作][会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图形绘制][能根据零件图正确选择加工用刀具][活动1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活动3 锥度阶台轴的加工][活动4 锥度阶台轴的检测][活动5 总结与评价][发言、展示][沟通交流][语言表达][会对阶台轴进行编程、加工][会分析简单的锥度误差][会使用卡尺、千分尺测量工件][千分尺的识读][锥度阶台轴的总结][学习任务完成心得][锥度的检测(万能角度尺)][圆锥参数及尺寸计算][表面粗糙度识读][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数控车刀及刀片][caxa图板绘制锥度阶台轴][90°刀的安装][G00/01/90的编程、S/T/F及辅助功能][坐标系的建立(绝对、增量)][对刀点、换刀点、刀位点的确定][游标卡尺的识度][理论知识点][操作技能点] 锥度阶台轴的加工知识点、技能点匹配鱼骨图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著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5.[2]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编辑 赵飞飞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现状访谈调查 摘 要:本文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访谈调查为研究工具,分析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课程 教学改革 访谈调查 一、访谈设计 一体化课程是指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本研究的总体对象由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近万名学生、400多位教师、40多位教学管理人员组成,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以确定他们是否相互证实。 在确定访谈对象时,采用目标抽样的方式,从总体对象中选择代表性较强的对象作为样本。依此思路,从总体对象中选择2名教学管理人员、7名教师、6名学生作为研究的样本对象,并进行编号:教学管理人员(JG)、教师(J)、学生(X)。样本对象基本情况如下。 JG1:男,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八年,科长。 JG2:女,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十年,科长。 J1:男,汽修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五年。 J2:男,模具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五年。 J3:男,计算机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五年。 J4:女,数控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四年。 J5:女,数控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两年半。 J6:女,模具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三年半。 J7:男,数控专业教师,讲授一体化课程三年半。 X1:男,模具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 X2:男,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3:男,机电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4:男,汽修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5:男,数控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X6:男,数控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一体化课程一年多。 本研究的访谈数据整理与分析过程为:将原始录音资料转换成文字;核对转化后的文字;标示重要的短语和句子;分析访谈结果;总结研究结论。 二、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因篇幅限制,以下只摘取部分受访人员的访谈实录。 1.教学管理人员访谈结果与分析 (1)您是如何理解一体化课程的?您认为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JG1:任务来源于工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关键因素是领导的支持、资源、师资、场地。 受访的两位教学管理人员对于一体化课程的内涵把握比较准确,并且认为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包括师资、场地、资源和领导的支持。 (2)在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JG2:主要问题包括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执行力、场地和评价。原因在于顶层设计和执行偏差。 (3)在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您在管理上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JG2:主要困难:一是各部门的配合,二是教师的引导,三是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最大的困难在于领导的支持力度。 2.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1)您讲授一体化课程的时间大概有几年了?对这种上课方式适应吗? J2:8年,已适应。 分析表明,7位受访的教师基本能够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2)一体化课程一般是几节课连上,对于这样的时间安排,您有何感受? J2:6节课连上,中途没有休息,老师和学生都比较疲惫。 7位受访的教师均表示一体化课程一般是4~6节课连上,师生较为疲惫。 (3)一体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J6:主要问题是资源配备不足,比如学生在课上搜集资讯不太方便,在实习场地容易相互干扰。原因在于场地设计不合理,领导不够重视。 分析可知,主要的问题有: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资源配备不足,教师工作强度太大,生源基础薄弱。根源在于:顶层设计思路不清,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制约。 (4)您是如何理解一体化课程的,您认为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J7:指工学一体化,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投入和资源的配比。 分析7位受访教师对于一体化课程的理解,只有J4、J5、J7的回答较为准确,可见教师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于实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7位老师的回答主要集中在:领导层定位、师资力量、资金投入、资源配比。 (5)您在讲授一体化课程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J6:主要的困难有资源配备不足,生源基础薄弱,计划变动太快。最大的困难是计划变动太快,让教师无所适从。 教师遇到的困难有:领导的理念和定位不明,学生的基础薄弱,场地和资源不足,授课时间太长,有些同事不理解,计划变动太快,个人能力和知识面不足。最大的困难在于教学资源不足。 3.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1)您所学专业的名称是什么,现在上几年级,学习一体化课程有多长时间了,适应吗?对一体化课程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否感兴趣? X1:模具专业,二年级,学了一年吧,能适应,比较感兴趣。 分析表明,6位受访的学生都可以适应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比较感兴趣。 (2)一体化课程一般是几节课连上,对于这样的时间安排,您有何感受? X6:6节连上,时间太长,不单单是学生累,老师也比较累。 总体而言,一体化课程一般是4~6节连上,对于这样的时间安排,师生都较疲劳。 (3)一体化课程一般有几名老师共同给你们上课,您认为教师的数量和能力能否满足一体化课程学习的需要? X5:一位老师代课,班里30多人,老师数量不太够,老师的沟通能力和实践水平还可以。 受访学生的想法是: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应该增加代课教师的数量。 学生对于教师的能力水平较为满意。 (4)一般每台设备上有几名学生共同使用,您认为您实操设备的数量、质量与功能能否满足一体化课程学习的需要? X5:6人共用一台设备,数量不够,而且设备比较陈旧落后。 分析可知,有些专业设备较充足,如计算机、模具专业,而汽修、数控专业设备不足,对设备的功能与质量,多数学生不太满意。 (5)您觉得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是否比传统课程教学效果好?您对一体化课程的总体印象如何? X2: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比较好,不过有待改进。 受访学生基本认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具体好在哪说不清楚,觉得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6)您在学习一体化课程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X1:困难是上课时间太长,小组内部会有争执。最大困难是学习资源不足。 综合6位受访学生的观点,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上课时间太长、小组内部沟通有问题、学习资源不足。 三、访谈结论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政策方面 (1)领导支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资源不足。 (2)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各部门配合不够协调,如上课时间太长,师生身心疲惫,计划变化太快,教师无所适从。 2.教学条件方面 (1)现有教学场地设计难以满足。 (2)部分专业实训设备数量不足,设备陈旧老化、功能不足的现象较普遍。 3.教师队伍方面 (1)教师对于“一体化课程”的内涵理解有偏差,部分未参与课改的教师有微词。 (2)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不足。 (作者单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第二篇:《 建筑制图与识图》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第三篇: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第四篇:构建课程鱼骨图 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
第五篇: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现状访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