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19-05-14 16:4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第一篇: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基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电工电子技术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了“电工电子技术”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有效解决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与学的矛盾,是适合高职教育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工电子;项目式;一体化

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不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由于教学的“项目式”和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使得教学的内容与项目化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教学的过程与完成工作项目任务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做的合一[1]。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强调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一致性,强调了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中有效作用充分发挥的一致性。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电工电子技术”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教学通常是一种阶段式的教学。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缴械,首先讲授理论内容,然后安排相应的实践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分列了专业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联系性,同时导致前后知识出现脱节现象,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互脱钩,进一步弱化了教学效果[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比较薄弱,难以实现学与做的融合。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摸不到实物,不能亲自进行动手操作,使得理论课变得更加抽象,在实践过程中,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案和步骤进行操作,进而丧失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机会。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方式教学

(1)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标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安排教学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课程标准为组织实施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好前提准备。课程标准作为一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需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将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项目,在理论、技能方面,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要求。

(2)项目式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师资

在综合素质要求方面,“教、学、做”式的项目式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对任课教师会更高,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具备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驾驭课题,组织教学,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实施项目式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采用下厂锻炼、参加技能培训等方式,学校进一步帮助教师提高动手能力,借助“工学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市场的用人要求,进而结合用工要求组织安排教学[3]。

(3)设计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

在实现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富有特色的教学过程是关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项目的提出与设计。围绕某一典型岗位,引出课题,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对整个项目进行设计。②项目的论证与实施。深入的分析项目,并设计流程,归纳总结项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同事制定应急处理方案,从而操作实践开始练习。③项目的分析与总结。通过总结分析,查找不足,进一步完善方案。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掌握操作技巧[4]。

(4)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考核机制

借助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组织开展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时,需要采取措施,确保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同步性,通过交替进行讲解与实际操作两个环节,使得学生能够现学现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的模式进行教学,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抛弃传统的单一式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考核评价。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取得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讲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师教学的热情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呆板枯燥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彻底改变,从根本上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意识、综合能力,为实现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只是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在推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进行的有益尝试,其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不断研究、探讨和解决。例如,对应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训室建设与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学生考核机制的有效形成,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材的建设等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谢守勇.《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5(4):168-170.[3]谢旭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学咨询,2009(11):26.[4]周玲.浅析基于项目单元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06):57.

第二篇:“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大中专院校的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里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分析施教对象,掌握其认知水平,不断结合新知识、新应用,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学习课程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整合;设计法教学

作者简介:安小宇(1979-,男,河南许昌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王子成(1976-,男,河南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75-01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大中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向本地区输送具备一定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其中课程教学担负着专业技能培养的重任,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知识,了解并快速学会相关的专业技能是课程教学中关注的要点。本文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职教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如“机床电器控制”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电类问题,如电力驱动、电子电器、电子通信,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因此该门课程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第一,课程设计的知识点较多,涵盖的内容广泛。电工电子包含了电工知识(直流电、交流电、三相电、变压器、电动机、电类仪表的使用及安全用电常识等,电子技术部分又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第二,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实验实践较多,操作性强。第三,该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学时数少,大部分学校学时在90学时左右,郑州轻工业学院电工电子

技术学时仅为48学时,与教学知识点多的矛盾冲突较大。以往学生感觉该课程较难,能学会的东西较少。

三、多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改善的措施 1.首先要关注的是职教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分析授课对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者是有关生长发展的需要,这两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职教生就会缺乏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丧失进取心。探究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动机,才能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段名言所强调的“好学”、“乐学”即学习动机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学得好。学生学好某一门课程决定于内在动力,也与外部因素的刺激有关。某项调查表明,职教生喜欢学习某门专业技能功课的原因有:觉得这门功课有用;这门功课有趣;学好这门课程会取得好成绩;来自教师的因素(学生觉得这门功课老师教得好,待人亲切,师生关系好;来自其他同学的因素(因为别人喜欢,受之感染所以自己也喜欢这门课程。

从这些因素分析,要想让学生学好电工电子这门课程,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引入课程时,多给学生讲解这门课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实例,及该门课程所授技能所解决的问题。例如讲解工厂中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设备的自动生产流水线,只有了解这新电子信息设备的电气性能,才能正确地操作和维护。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电,大到航天航空科学研究,小到超市收银员,都需要操作和使用电子信息设备,因此课程引入这些内容时首先就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还要考虑职教生是通过形象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获取知识,依据

电工电子的课程特点,应该整合课程内容,还要对课程进行综合设计,这一点放在后文中讨论。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讲解要由浅入深,授课方式要灵活多变,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多与学生沟通,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2.关注以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教学中,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包含了电路及基础理论、三相电、变压器、电动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注重理论分析和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建立,像三相电规律较复杂,电路模型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会不自觉地放弃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另外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没有结合实际电路,让学生觉得这些只是脱离了实际生活。

另外由于课时所限制,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精简教学内容,把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略讲或不讲,这样就失去电工电子的系统性,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相一致。以往开设的实验也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实用性不强。对于职教学生,笔者认为理论知识精讲,把复杂的知识进行拆分、简化,突出应用。从应用的角度引出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原理分析。做到理论讲解够用为度,着重实践能力培养。针对电工电子要求的实践能力培养重点进行训练:如电工基础部分,照明电路的正确连接,电动机的正反转继电接触控制系统的组建及实现;电子基础部分,注重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电路元器件的特性识别与测试,常用放大电路与集成放大器的特性及功能测试,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功能与测试等。

根据课时合理地整合教学知识点,电工电子课程应该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将电机及控制技术、整流稳压电源技术,放大电路,触发器技术与门电路技术,可控整流电路技术等与机械制造,机床电气控制等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融会贯通,使学生学以致用。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应该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法。如在讲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内阻概念时,把两种电路模型板书在一块黑板上,方便学生对比和识记;还可以灵活设计电源的参数,把两个电源连接在一起,一个做电源作用,一个做负载作用,如手机电池的充电状态,使学生进一步结合实际理解电源内阻的概念和阻抗匹配的重要性。这时板书讲解突出其优点。在讲解到元器件时,就可以将课堂搬到实验室,现场识别元器件,演示测试元件的特性;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识别、测

试、竞赛、评比,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还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动画等使教师教授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在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一般来讲,单次课的教学环节包含课前回顾,新课导入,重点内容展开,重点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的练习和小结。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呼应,符合认识规律。而在平时的教授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会缺失某些教学环节,如课前回顾、新课导入,使学生难以快速接受新的知识,对新知识感觉到突然。对电工电子课程要加强练习和小结,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进来,思维活跃起来。在做中学符合职教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切忌在教授过程中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4.依据课程和学生认识规律,做整体教学内容和教法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课程的深入也相应地调整教学形式。初期应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讲授,教法上适当采用讲授、讨论、引导和交流的方式。中期,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教法上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上实操课,引导分析,综合应用。后期则是知识应用阶段,突出自主性和实践性。同时后期实践活动与最终考核挂钩,以刺激学生兴趣,提高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要想提高“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分析施

教对象,掌握职教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分析课程本身,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依据机械类专业的需要,整合教学内容,综合设计教学内容,不能单单翻译课本;另外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合适的教法,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注重在学期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感受,分阶段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侧重点。

第三篇:)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李一峰†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桂林 530031)

摘要:针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存在着内容多、授课和实验学时少的矛盾,本文介绍了对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材、实验内容和方法、考核几个方面改革的具体做法,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讨,总结出适合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对象的教学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电类科技的意识和兴趣。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51(2008)03-0056-0

21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我校许多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由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内容,相应的课程也在不断增加,而每门课的学时又在减少,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也不例外。我校的电工电子技术课在80-100学时之间,其中安排的实验项目有8-16个,内容多但是授课和实验学时少,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电类课程,因此,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的电式电子学实验课,课前实验技术人员已经准备好了实验器材、调试好了仪器设备,开始做实验前,老师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学生只要根据指导书上的要求连线,就能得出结果。在实验过程中,保险丝坏了不会换,接线夹子断了不会接,一切由实验教师代劳,学生盲从又被动。这种方式,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束缚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动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从教材内容着手,修改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删除了欧姆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实验,增加了电路故障判断实验,常用电式电子仪表使用,电动机星形——三角形自动启动控制、电动机顺序控制、变压器使用等实验,并且实验中元件参数不固定,自行设计。在实验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突出应用性、技能性、综合性、创新性,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以及计划新购置的仪器设备设计实验项目。修改后的实验教材力争保证验证性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占4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40%,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

同时,在教材中还注意理论知识与工艺实践相结合,基本知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传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根据情况还可以布置大作业、引导学生自行开发设计、组织学生装调测试;针对不同的实验,提出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认真思考;对实验步骤不作规定,由学生自己设计等等。

2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革

2.1实验设施与师资配备

2000年以来,我们对实验室进行了改装,安装了实验实训操作台,购置了实验实训工具和材料,上第一次课前,就把实验实训工具和材料发给学生,还发给每位学生一把锁,由学生自己保管工具。在师资配备方面,要求实验指导老师应该是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熟悉生产工艺,即具备“讲师”和“工程师”能力的双师型队伍。

2.2实验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让元器件暴露本来面目。原有电工电子学实验大都在电工实验台上做,电工实验台优点很多,如接线容易,安全可靠,灵活性好,老师准备实验方便等。但其缺点也是非常突出的,那就是学生做实验看不到真正的设备元件,如交流接触器,学生仅仅从面板上画的符号知道哪是线圈的接线柱,哪是主触点、哪是常†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8-05-07

开触点、哪是常闭触点,实验时根本看不到这些元件。也就是把教材中的电路图又搬到了实验台上。实验中出现问题还是无法解决,不知道故障出在哪里,更谈不上排除故障。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做。现在我们常打开实验箱外壳,使设备暴露在外面,让学生看到设备元件与实验板的连线,看到设备的动作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故障原因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做实验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对验证性的和一些常规性的实验,所用元件参数不固定。如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只规定在实验中所用元件个数,及元件参数的大致范围,自己确定实验所用的元件个数和元件参数。老师只对实验的重点、难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每组实验数据不一样,每个人都得用心去做。

3.教学组织与实施。实验的前期主要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认识印刷电路板,手工焊接练习,认识并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实验后期要进行电子产品组装训练。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因人而异,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对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同学,让其组装简单的电子产品,如稳压电源、单波段晶体管收音机等,期间给予他们重点指导,鼓励他们克服思想障碍,树立信心,完整好作品;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让他们组装万用表、电话机等比较复杂的套件;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强,对电子技术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就要从设计、制作上来要求,首先让他们自己选择电路,自己制作电路板,自己选择元器件,期间要给他们讲解设计思路、电路板的布局、元器件的检测或购置、安装工艺、排除故障和调试技巧等,最后还要求他们进行外壳包装,这部分学生要用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实验的内容和方法着眼于从人才培养体系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多元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3实验考核的改革

严格考核制度,对于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有重要作用。考核制度一般包括参加实验的态度、知识掌握的深度、操作能力、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焊接水平、元器件识别和检测能力、安装工艺质量、调试都进行考核,每一项都有评分标准。按照标准做好每个学生的考核记录,还要根据出勤和电子安装报告来综合评定。具体做法:一是实验成绩的评定,平时成绩占50%,实验考试占50%(按所做过的实验抽签选作)。二是考试资格。实验课一般不准请假,特殊情况应凭假条请假,回校后补做完实验者可以参加实验考试,否则实验未补做完不能参加实验考试;迟到、早退在两次以上(含两次)者取消实验考试资格;不交实验报告者取消实验考试资格;实验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故意损坏仪器者取消实验考试资格。三是未取得实验考试资格者,实验成绩按0分记。四是在考核前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学生可自行安排到实验室试做。学生通过到实验室复习,对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方法的巩固等都有好处,还可以通过实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4教学效果

从学生在电工电子实验报告中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电工电子实验对自己动手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1.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电工电子实验要求每人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可以根据自己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兴趣和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碰到问题要独立思考,老师只是起“点拨”作用,要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原来的教育对象转变成教育服务对象。

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电工电子实验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特点,吸引了很多学生。我们聘请了学生管理员协助管理工作,学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到实验室进行练习。这样做,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和课余时间集中到学习文化、学习技术上来,端正了学风,也树立了良好的校风。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克服了眼高手低的毛病。电工电子实验不但让他们尝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还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学生认为,原来从不知道怎么看电子电路图,不知道电路板上的是什么东西,是怎么连上去的,对电子技术有一种神秘感,通过电工电子实验,他们开阔了眼界,懂得了很多,他们说,每焊上一个元件,每前进一步,都让他们特别有成就感,他们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会到了“看花容易画花难”的感觉。锻炼了自己的耐力和毅力,培养了细心、细

致的习惯,也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一丝不苟。

总之,实验教学,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胆思维、不受约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才智的空间和条件;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化、信息化的先进实验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教师只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只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第四篇:“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大中专院校的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里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分析施教对象,掌握其认知水平,不断结合新知识、新应用,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学习课程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整合;设计法教学

作者简介:安小宇(1979-),男,河南许昌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王子成(1976-),男,河南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75-01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大中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向本地区输送具备一定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其中课程教学担负着专业技能培养的重任,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知识,了解并快速学会相关的专业技能是课程教学中关注的要点。本文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职教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二、当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如“机床电器控制”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电类问题,如电力驱动、电子电器、电子通信,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因此该门课程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第一,课程设计的知识点较多,涵盖的内容广泛。电工电子包含了电工知识(直流电、交流电、三相电、变压器、电动机、电类仪表的使用及安全用电常识等),电子技术部分又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第二,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实验实践较多,操作性强。第三,该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学时数少,大部分学校学时在90学时左右,郑州轻工业学院电工电子技术学时仅为48学时,与教学知识点多的矛盾冲突较大。以往学生感觉该课程较难,能学会的东西较少。

三、多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改善的措施

1.首先要关注的是职教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分析授课对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者是有关生长发展的需要,这两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职教生就会缺乏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丧失进取心。探究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动机,才能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段名言所强调的“好学”、“乐学”即学习动机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学得好。学生学好某一门课程决定于内在动力,也与外部因素的刺激有关。某项调查表明,职教生喜欢学习某门专业技能功课的原因有:觉得这门功课有用;这门功课有趣;学好这门课程会取得好成绩;来自教师的因素(学生觉得这门功课老师教得好,待人亲切,师生关系好);来自其他同学的因素(因为别人喜欢,受之感染所以自己也喜欢这门课程)。

从这些因素分析,要想让学生学好电工电子这门课程,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引入课程时,多给学生讲解这门课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实例,及该门课程所授技能所解决的问题。例如讲解工厂中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设备的自动生产流水线,只有了解这新电子信息设备的电气性能,才能正确地操作和维护。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电,大到航天航空科学研究,小到超市收银员,都需要操作和使用电子信息设备,因此课程引入这些内容时首先就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还要考虑职教生是通过形象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获取知识,依据电工电子的课程特点,应该整合课程内容,还要对课程进行综合设计,这一点放在后文中讨论。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讲解要由浅入深,授课方式要灵活多变,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多与学生沟通,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2.关注以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教学中,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包含了电路及基础理论、三相电、变压器、电动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注重理论分析和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建立,像三相电规律较复杂,电路模型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会不自觉地放弃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另外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没有结合实际电路,让学生觉得这些只是脱离了实际生活。

另外由于课时所限制,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精简教学内容,把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略讲或不讲,这样就失去电工电子的系统性,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相一致。以往开设的实验也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实用性不强。对于职教学生,笔者认为理论知识精讲,把复杂的知识进行拆分、简化,突出应用。从应用的角度引出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原理分析。做到理论讲解够用为度,着重实践能力培养。针对电工电子要求的实践能力培养重点进行训练:如电工基础部分,照明电路的正确连接,电动机的正反转继电接触控制系统的组建及实现;电子基础部分,注重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电路元器件的特性识别与测试,常用放大电路与集成放大器的特性及功能测试,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功能与测试等。

根据课时合理地整合教学知识点,电工电子课程应该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将电机及控制技术、整流稳压电源技术,放大电路,触发器技术与门电路技术,可控整流电路技术等与机械制造,机床电气控制等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融会贯通,使学生学以致用。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应该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法。如在讲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内阻概念时,把两种电路模型板书在一块黑板上,方便学生对比和识记;还可以灵活设计电源的参数,把两个电源连接在一起,一个做电源作用,一个做负载作用,如手机电池的充电状态,使学生进一步结合实际理解电源内阻的概念和阻抗匹配的重要性。这时板书讲解突出其优点。在讲解到元器件时,就可以将课堂搬到实验室,现场识别元器件,演示测试元件的特性;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识别、测试、竞赛、评比,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还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动画等使教师教授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在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一般来讲,单次课的教学环节包含课前回顾,新课导入,重点内容展开,重点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的练习和小结。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呼应,符合认识规律。而在平时的教授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会缺失某些教学环节,如课前回顾、新课导入,使学生难以快速接受新的知识,对新知识感觉到突然。对电工电子课程要加强练习和小结,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进来,思维活跃起来。在做中学符合职教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切忌在教授过程中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4.依据课程和学生认识规律,做整体教学内容和教法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课程的深入也相应地调整教学形式。初期应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讲授,教法上适当采用讲授、讨论、引导和交流的方式。中期,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教法上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上实操课,引导分析,综合应用。后期则是知识应用阶段,突出自主性和实践性。同时后期实践活动与最终考核挂钩,以刺激学生兴趣,提高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要想提高“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分析施教对象,掌握职教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分析课程本身,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和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依据机械类专业的需要,整合教学内容,综合设计教学内容,不能单单翻译课本;另外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合适的教法,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注重在学期的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感受,分阶段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侧重点。

第五篇: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教学改革

多元智能理论与课程教学改革

------------------| 课改教研

加入时间:2008-4-11 16:16:19

点击:255

一 关于多元智能的思想

是人类现阶段认识水平的体现。道家的道生万物和由无极到太极的理论;儒学的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以及因材施教思想;西方从熔炉文化到多元文化观念;产婆术和尊重个性主张;全息论和量子力学等的借鉴。心理,生理,脑科学(人脑八大分区),人类学,生物学,教育学,医学等研究成果----由社会现象和社会实际反观智能思想,并有所改造和运用。

东西方对话: 依托前人的智慧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殊途同归。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概念及相关理论。核心是-----促进教育者对学习者的理解,以及学习者对自身的理解。不同智能的组合形成个性差异(潜质、起点、学习加速度、方式、效果、发展空间、评价角度等),进而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包括学习、探究、发现、交流与合作,引发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推进理论探索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

加德纳教授的贡献:创造核心概念和相关的理论框架及开放的和可拓展的系统。

二 关于多元智能的思想比较:

1.传统智力(智能):指以逻辑,数学和语言表达为核心的能力.认为是一元或是二元的;可以用一种量化的方式适当地加以描述;不注重其迁移变化;用以对学生分层分类并预测其能否成功。

2.多元智能: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有效产品的能力.认为智能可以发展迁移,以不同方式展现,存在于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以探索学习者各种成功的可能性。

关注点或原则:解决现实生活中个人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或提供个人所属文化所看重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从以传授知识为本的传统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模式(新旧兼容而非对立)呼唤学习和教学方式多元化,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之终身受益。

三 关于多元智能的思想

八种智能(现阶段的认识)

1言语、语言智能:听说读写,顺利高效描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相关人群: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政治领袖,如莎士比亚、丘吉尔等。逻辑、数理智能:运算推理,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等敏感,并善于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相关人群: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等,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

3视觉、空间智能: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空间关系并接此表达思想,善于运用线条形状结构色彩空间关系及平面和立体图形表现的能力。相关人群: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及军事战略家等,如达芬奇、毕加索等。

4音乐、节奏智能: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对节奏音调旋律敏感,并通过作曲演唱演奏指挥等表达音乐的能力。相关人群:作曲家指挥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等,如莫扎特、贝多芬等。

5身体、动觉智能:运用控制四肢及躯干作出适当反应,并能以此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关人群: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魔术师发明家等,如乔丹、杨丽萍等。

6人际交往智能:与人相处交往,察觉体验他人情感情绪意图,并作适宜反应的能力。相关人群:教师律师主持人公关人员管理者政治家等,如甘地、马丁•路德•金等。

7自知、自省智能:认识洞察反省自身,对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等有认识和评价,并能依此形成自尊自律自制及分析判断和叙述的能力。相关人群:哲学家文学家律师等,如柏拉图、黑格尔等。

8自然观察智能:辨别生物及自然界特征的敏感能力。相关人群:植物学家厨师等,如达尔文等。

四 思想的开放性和可拓展性

分而有合,合而有分----律师、政治家等。

整体认知-----东方式的思维,关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克隆、全息理论--刘克苏《大圆若缺》)。

开放和拓展的前景巨大,关注相关的基础研究----心理学、医学、脑科学、神经病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等,以及人类的生存条件、学习需求、传播技术等的不断变化。

视角的变化与调整----教育教学、学习、培训、生活、工作、组织、评价等,对所有人的生存和工作均有借鉴意义。

历史的发展----在破与立的博弈中,在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中前进。

五 从一元二元到多元的联想

从传统到学习型社会,多元智能蕴涵现代教育创新理念。

(一)多元学生与多元学习方式

“差生”的潜力,布鲁姆: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挫折积累过多,教师未能给予积极有效和适宜的帮助是主要原因。弱智天才问题

明显的指向性 ;

破坏性学习的价值及“差生”的引导(浪子回头金不换)。长于听力、视力、动手、想象等不同学习能力的现象。

(二)多元教学方法

宜者为佳,山珍不能顿顿吃,因人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前学习(导学)”概念的提出。

(三)多元之间的分与合 ; 不同组合形成不同个性和特点(回归真实、本然,不被任何理论和观念所局限)。

教与学的对应;形成回路循环上升;课程改革中的“统合”理论,钱学森—白天佑“大成教育”

人脑本身有整体协调互动的功能,人为拆分不科学。

(四)多元效果与多元发展方向

“差生”成因分析:评价导向,管理封闭,自我暗示。

开放与多元的标准,“低起点----多落点高落点”的辩证法。剪纸启发。

(五)学习型社会的理念

技术保证;需求多元;制度创新;学习的社会化。

六 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改革与相关问题

知识论;方法论;学习论;教学论;评价体系等的建设与完善

编制参与者的多元性与共识的形成。

任务驱动-----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构建认识整体

(二)注重实效与学习者的实际

养蚕的体验-----多科教学的组合,数学与语文和德育

教学因素方法等的多元组合:景山学校----人脑电脑+网络,自主探索+合作。情境实践+体验,整合创新+开拓。

(三)拓展未开垦的领域

“差生”用武之地;学习与培训概念的引入;教学资源;把握“校情”及校本化问题;“强手棋”与“投资理财”学习等。

(四)关于学习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或“双主体”)

纵向指导(师生间学科内)与横向迁移(同学间学科间),找出便于理解的“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语,学习的起点所在、潜能所在)学生有自己的习惯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与个性化指导、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互补。

(五)评价:质量观和评价观的转变

单一分数展示才能(各种活动比赛)鼓励自主学习和发展,[中学生过节送“题卡”]不做终结性考试测验,注重过程、态度评价讲求实际,承受“不完整课堂”的存在价值(科学课的中外比较,爱迪生的电灯实验数百次)。

七 实践与运用中的问题

(一)课程教材的拓展(资源)

课程教材资源的可拓展性。校本和生本的概念。融入学习化社会。

(二)教学方式和策略的拓展(经营)

法无定法 ;注重提问和假设;方法指导下的八仙过海 ;少则得多则惑,外国学校的“大作业” 学习的辩证法,研究性学习的渗透问题 ;一所学校四种课堂; 向学生学习。

(三)教学效果的拓展(效率)

低起点,难点后移,高落点和多落点; 开放性答案 ; 从教会、学会;传统、开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面向全体、个性化教学 ;教学时间和途径(实践活动)的灵活性。

需要教学管理和评价的改善。资源;经营;效率------创新的关键词。

(四)学习咨询-----更多的潜在学习课程

(五)教师自我完善----被动被扶持与主动求发展,最大的发展瓶颈不是经费和设备,而是观念和体制。

八、多元智能理论的普遍价值及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每一个人学习、教学、生存、发展、工作、事业等的普遍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教师素质的多元拓展

1999年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曾有《未来教师素质》一文可做一家之言供参考,提出了12种所需素质:

1、学生学习障碍的诊断者

2、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者

3、课程教学设计者(校本课程及“校本化”改造)

4、媒体资源咨询顾问

5、咨讯及学习资源提供者

6、团体工作指导者(合作学习等)

7、团体沟通指导者(倾听、协调)

8、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指导者

9、客观公正的评价者

10、公共关系行家

11、社会工作者(不是书呆子、懂得社会运做)

12、未来学思想者(理想、预测、揭示规律的指导)。

应该指出:人类对多元智能的探索远远没有完结,并需要我们

共同为之探索,作出奉献,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去丰富它。做为教育工作者,能否从多元智能理论里面悟出道理或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启迪,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正视的现实。

下载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模式重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该模式......

    “关于一体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培训学习心得

    一体化培训学习心得 人劳部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张利芳 “关于一体化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培训 学习心得 2012年7月16日,在江门技师学院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听取了人劳部一体化......

    PLC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作者根据职中生的能力特点,认为plc教学适宜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并介绍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以及一些教学体会。 关......

    护理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护理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护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研室结合临床实践,组织研究近年的护士资格考试大纲......

    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描述[定稿]

    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描述 《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是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日语能力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翻译理论的基础知识、......

    《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家政学专业的应用基础课程。介绍了《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地位,阐述了基于不同功能服饰作......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优秀范文五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者:王树瑾 阴奇越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4期 摘 要:为了能够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要在组织形式上一体化,更要在培训方案、课程设置上真正实行一体化。设置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课程,必须充分整合职前培养课程与职后培训课程的优势,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