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变咸了教案设计与反思
4、水变咸了
教材简析
在《溶解》单元有一段导入文字。这是一段不容忽视的文字。
它调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对溶解的认识,并且郑重地出现、使用一个重要的词:溶解,它由一个特定的情景作内涵的保证,一个具体、鲜明的事例作生长基础,它建立了溶解主题下的探究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当然,我们并不一定也要带着学生去读它。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这段话的内涵,像“食盐入水”一样“看之无形,品之有味”地融入到课堂中去。《水变咸了》共四个活动。活动一
沙子
盐
活动二
面粉
(沙子、盐)活动三
高锰酸钾
砂糖
活动四
整理、联系和拓展(表格)目标:
针对这些内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重点:是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实现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开放性”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对预设的多样生成都体现了开放性。教具准备 学生材料:
一次性筷子、小杯子、大杯子、材料袋装上三种材料、记录纸、高锰酸钾、食盐+水、面粉+水、沙+水、面粉、沙子、食盐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1、一杯放有砂糖的水,请学生来尝一尝。
2、甜味?水里能看到糖吗?
3、哦,糖 溶解 在水里!(糖在水中化掉了!)(给表达准确予以明确)
4、溶解现象很常见!
(二)展开:
1、活动一
沙子
食盐
1、把沙子放在水里,把盐放在水里。观察。
2、搅拌。继续观察比较
3、描述、交流
在现象的观察、描述中,学生和老师将使用到一个重要的的词
——“溶解”,那么,溶解是什么意思呢?不溶解呢?
像食盐那样放在水里慢慢变小,看不见——溶解 像沙子那样放在水里沉淀在下面——没有溶解 2、活动二
面粉(沙、盐)
1、把面粉放在水里,观察!
与沙 水比较
与盐 水比较
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
以我们的肉眼观察比较——面粉不像沙那样沉在水底,而像盐那样“分散”到水中了„„ 看起来:面粉 水
更接近于 食盐 水 变成很小很小的微粒,均匀地„„
2、然后搅拌。观察!
与沙 水比较
与盐 水比较 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
在没有教育背景的情况下,对面粉是否溶解的问题就犯难了,出错了 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比较呢? 多静置一段时间沉淀后观察比较:“谁”跟“谁”接近? 沉淀后观察比较:“谁”跟“谁”接近?
一、像盐那样是溶解,像沙子那样不是溶解。
二、像盐那样„„,放多久都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 像沙子、面粉那样„„,过段时间就会沉淀的,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 活动三
高锰酸钾、砂糖
把几小粒高锰酸钾投入一杯水中 把几小粒砂糖投入另一杯水中
观察、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
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 仔细分析这个活动!
这是高锰酸钾从颗粒可见到不可见的过程,水从无色到紫色的过程,紫色的由浓变淡的过程,扩散与散布均匀的过程
那么,这个“颜色由不均匀到均匀”的现象向我们传递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我们可以据此推测什么?
和 “糖 水”的观察活动,可以知道: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活动四——
活动四
整理
联系和拓展(表格)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你会观察和区别吗? 出示粉笔末、小苏打、黏土、食用油、面粉、木屑,你会区别这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吗?选三个填表格 板书设计 4、水变咸了
看不见
不能过滤 不能过滤,无沉淀不沉降 均匀分布 教后反思:
众所周知,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科学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在师生的互动间形成的。”因此,构建开放式科学课堂教学能够更好的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在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水变咸了》这一课中,我就初步尝试了运用信息技术,结合 建构主义理论实施开放式科学课堂教学,发现通过教学氛围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可以使科学课课堂真正换反而生命力。
(一)让学生有话敢说---教学氛围开放。
创设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搞好开放式科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用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
在这节科学课上,我就提倡了六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意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其次教师要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一个问题的记录者、信息的引航者、疑难的点拨者、技能的传授者、学生研究的支持者和促进者。讲课时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坐在学生中间教学,必要时让学生离开座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始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倾听学生不同于自己的意见,经常使用“请......”、“谁能试试......”、“谢谢你......”、“你一定行”等教学语言,为学生营造宽松气氛,使他们有话敢说。
(二)让学生有东西可学————教学内容开放
根据儿童的情趣认知规律,这节课上我努力使科学教学的内容要紧紧贴近学生生活。课堂伊始,我就通过放映了一段孩子感兴趣的小动画,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变咸呢?”把学生身边的生活内容带进科学课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学生理解掌握,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兴趣。
当课堂教学结束时,我是适时适量地布置了一些专题研究的课题给学生继续探究的机会,这样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课外研究中,使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又获得更多的知识,进一步理解了学科知识,拓宽了知识领域。
(三)让学生自由的去想————教学时空开放
因为科学课所要解决得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科学教学活动应该不收课堂的限制,根据需要由课内向课外扩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用“科学的眼光”寻找蕴含与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际的“问题解决”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打破有形的教学空间,使固定的教学空间变成流动空间、弹性空间。
本课中高锰酸钾的溶解需要一定的时间,面粉不溶解也需要一定的静置时间才可以看清楚。我充分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慢慢的均匀分散的”过程和长时间“静置”的过程。果然,当学生亲历这个过程时,兴趣马上就集中在溶液中,被杯子内不断变化的过程所吸引,迅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也理解了溶解的意义,解决了普通课堂上所不能解决得重要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有效地同步发展。
(四)让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教学方法和手段开放
学生在经历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的过程后,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积累中沉淀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探究“盐和高锰酸钾可以溶解,那么其他物体放入水中可以溶解吗?”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凭借刚刚的探究的经验先进行猜想,并对这个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亲自动手实践进行验证。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故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日益强调学生探究学习的今天,教育已不再以灌输多少知识为目的,而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相信学生、指导学生会学更加显得重要。只有在教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到实践中取得能力,他们才能受益无穷。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推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导教学会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无疑会为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全脑的开发。将学生地位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生主体;将教学过程从传授的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
第二篇:水变咸了教案6
《水变咸了》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水的溶解性
教学难点
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食用盐、食用油、黏土、锯末、粉笔末、白糖、高锰酸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并板书课题:4.水变咸了
二、新课学习
1.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2.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3.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 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做溶解。生:我知道生活中有许多溶解的现象。生:我知道食盐能溶解在水里。
四、课堂练习
1.小调查:
溶解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利或弊。
2.判断
(1)各种各样的调料也是我们的食物。()(2)面包和馒头都是含淀粉较多的食品。()
(3)说到底,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因此,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应该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4)依据不同标准,我们可以把食物分成不同的种类。()3.在水中不断加入面粉,有什么发现?
4.盐到哪里去了?盐发生了什么变化?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五、作业布置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同学们想不想再研究?
2.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溶解呢?
六、板书设计
4.水变咸了 高锰酸钾——>溶解 食盐能溶解在水里。
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第三篇:《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
13、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老城街道办事处河口小学 解建国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食盐、白糖的溶解现象,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食盐、白糖放到水里后的变化。
2、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设计简单实验,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重点:
了解食盐、白糖放进水里以后的变化。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实验准备:
食盐、白糖、小勺、筷子 学生活动手册、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魔术,大家喜欢吗?播放视频。同学们,刚才的魔术向水中加了一种东西,是--食盐。妈妈每天做菜都要用盐,我们吃菜的时候吃到盐粒了吗?那盐跑到哪儿去了?(化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把盐放在水里会怎么样。猜想验证,探究问题:
探究活动一:食盐放到水里
1、猜想
师:请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把一勺食盐直接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学生交流猜想,师板书:盐不见了
水变咸了)
2、制定实验方案
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对,实验。怎么做这个实验呢?请小组内讨论一下,分几步,每步都干什么?一会儿要讲清楚。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在交流之前可以再次强调学生怎么发言,分几步,每步干什么。可以让不同的组补充交流,但不要时间过长。)
师:大家讲的很清楚。老师把大家的发言总结整理了一下,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食盐放到水里”实验步骤 第一步 取定量的水(半杯)第二步 取半勺盐放入水中
第三步 用筷子搅拌,大约1分钟的时间
第四步 观察水中是否还有食盐颗粒,并用筷子蘸水品尝一下味道。
安全提示:今天我们用的水和筷子都是安全卫士的,同学们可以品尝。但是以后试验中对于不熟悉的东西,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3、组内实验分工
师:实验需要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合作。这个实验需要一人倒水、一人加盐、一人搅拌、一人品尝。
师:赶快安排分工。
(学生分工。时间一定不要过长)师:(喊停学生的活动后)实验开始。
4、学生实验操作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中去指导。)
5、汇报实验成果。(这个环节,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他的表述和评价。)(学生代表交流实验成果。)
6、总结
师:像食盐这样,在水里不见了,我们就说食盐溶解了。(板书:溶解)
师:刚才实验,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很认真,但也有些同学觉得实验就
是玩,很不专心,以后要注意。
探究活动二:把白糖放到水里
师: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像食盐一样,放到水里会不见呢?(生答)请大家按照刚才的实验步骤来探究一下白糖放进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做实验探究白糖放进水中的现象。)
2、汇报实验成果。
3、完成活动手册13页。个别展示。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讲《耍小聪明的驴子》的故事。
师: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实验,可不要做耍小聪明的驴子。
2、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装有盐水的盘子放在阳台上,每天观察,过几天结果会怎样呢?生答。
师:同学们回家后做一下,看看结果会怎么样。总结评价:
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盐、白糖放到水中会溶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如:(生答)希望同学们能多观察,多发现,学以致用,做一个有心人。
第四篇: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焕章希望小学
昝金香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教学准备:烧杯、药匙、玻璃棒、食盐、小苏打、洗衣粉、食用油、沙子、粉笔末、高猛酸钾、木屑、面粉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老师这儿有一杯白开水和一包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2、假如把食盐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等。(板书:水变咸了)
(设计意图:观察材料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同时直奔本课研究主题,简明扼要,让学生在观察材料特点的基础上猜想食盐放到水中后的现象,更有利于学生调取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猜想假设 活动一:把盐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老师把盐放入水中,同学们仔细观察,验证我们的说法,我们发现盐不见了,知道水变咸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2、针对这种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盐去哪儿了?水是怎么变咸的?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讨论讨论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象盐一样放到水中不见了?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盐在水中不见了是因为他的颜色不明显,如果换用有颜色的物体就有可能看到变化过程。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你是生活中的观察小能手。
(设计意图:学生猜想后做实验,体现了“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探究理念,符合学生的研究过程,同时在亲自观察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讨论问题,在合作互动中找到食盐在水中不见了与其颜色有关的关键因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一研究环节的开展作好了铺垫。)
三、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
生: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就认真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会发生哪些现象?教师提示:可以从水的颜色,高锰酸钾的状态、杯子底部等去观察。生: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高锰酸钾是怎样分散到水中的?
生: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师:是的他不是一团颜色深,一团颜色浅,所以它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象这样的物品还有那些?(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请小组一位同学取机少量的高猛酸钾放入水中,认真观察。在动手前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高锰酸钾有毒不能品尝;注意观察它的变化;玻璃棒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壁,杯底;观察玩要把杯中溶液倒掉,及时清洗烧杯。
5、师: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 生: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 生:面粉、肥皂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6、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可以做实验。)
7、在实验台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材料,现在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请同学们拿出实验记录单,先猜想记录单上的物体是否溶解于水,再进行实验,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好。
8、实验前应注意什么呢? 生:
(设计意图:科学教学要源于生活,生活中各种材料是否溶解于水的问题是学生普遍想到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用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黏土等材料做实验,才能获取真正的科学体验,才会搜集到相关证据,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出更多的研究经验。另外,教师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展示交流、拓展延伸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
2、如果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盐会沉到杯子底部。你认为呢?(同上)
3、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超过限度的物质就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现象叫做“饱和”,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4、溶解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用途?你知道哪些?
生:洗衣服时,喝糖水时。。。
五、课堂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收获的前提下,评价个人表现、小组表现、教师表现,评价研究的过程、方法及体验,凸现学生对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
第五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大胆预测,能独立设计实验,探究水溶解的现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实验探究要用事实说话;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感受科学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3.明白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科学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眼睛看不见的微粒,在水中均匀分散,不会自行沉降。教学难点:
理解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鸡蛋,三个烧杯、石子、盐、糖、沙粒、高锰酸钾等
烧杯1(内有水和一枚石子)
烧杯2(内有盐水)
烧杯3(内有水,待加糖)
白糖一份
学生分组材料: 3个烧杯(内有水)
2个蒸发皿(分别盛有盐、沙粒)
1个蒸发皿(盛有高锰酸钾)
药匙1个、玻璃棒1根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桌子上有两个鸡蛋,两杯水,如果把两个鸡蛋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大家来大胆预测一下吧!学生:1.两个都浮在水面 2.两个都沉到水底
3.一个浮在水面,一个下沉 „„
教师做实验,现象:
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沉在水底。教师:有什么问题? 学生:为什么一个浮在水面?另一个沉在水底? 教师鼓励学生试着回答这个问题。验证:有一杯是盐水。
教师:这杯水里放了盐,水变咸了,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第14课,水变咸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师:(出示烧杯1)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 生:有石子。师:石子在哪里? 生:烧杯底部。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水。
师:(出示烧杯2)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 生:烧杯里有水。师:还有别的吗? 生:还有空气。师:在哪?
生:水的上面那一部分就是空气。师:还有其他物质吗? 生:没了。
师:确定吗?为什么? 生:确定。因为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哦,看不见(装作认同的语气),看不见就代表真的没有其他物质了吗?空气你能看见吗? 生:还有盐。
师:盐?你怎么知道有盐?
生:因为刚才我看到桌上的实验材料里就有盐。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也很善于动脑。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里面有可能是盐吗? 生:有可能。因为盐放在水里就没有了。师:没有了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化了。
师:那到底里面有没有盐?怎么知道? 生:尝一尝。
师:你是说直接用嘴尝? 生:对。
师:一尝就能知道有没有盐,这个办法好。但尝这个办法是不能随便用的。这杯液体是否卫生?是否有毒呢?我们无法确定。不过老师告诉你,这杯液体很卫生,也没有毒,可以放心的尝。怎么尝呢?用桌上的玻璃棒。生:(用玻璃棒尝)咸!里面有盐。
师:(再次出示烧杯2)再来说一说烧杯里有什么? 生:烧杯里有水和盐。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水里的盐,但确实里面有盐。看来看不见并不一定是没有,有时我们的眼睛也会欺骗我们的。
师:那盐是怎么化到水里去的?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吗? 生:没有。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仔细观察观察。
二、实验探究
(一)盐的实验
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盐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分组观察)
生:盐是白色的,圆圆的,一粒一粒的。
师:观察地真仔细。下面就用药匙取半勺盐,慢慢地放入水中,大家仔细观察盐在水中有什么变化。看谁最先有发现。生:盐一倒进去就落在了杯底。生:盐变少了。生:盐变小了。师:继续观察。
生:盐又少了一点,又小了。
师:那变少变小的那一部分到哪里去了? 生:到水里去了。
师:下面用玻璃棒搅拌搅拌,看又有什么变化? 生:(生搅拌)盐的颗粒随着水飘起来。生:盐更少了,颗粒也更小了,都快没有了。师:好,继续搅拌,仔细观察。生:(生搅拌)盐真的没有了。
师:(强调、疑问的语气)没有了?是没有了吗? 生:不是没有了,是看不见了。师:你觉得没有了和看不见了一样吗?
生:不一样。没有了是真的变没有了,看不见了不一定是没有了。师:可是我们的眼睛怎么看不到呢? 生:有可能是变的太小了
师:你觉得盐的颗粒变的小了吗? 生:小了
师:小到什么程度? 生:都看不见了。
师:那现在谁能把盐从“放进去之前”到最后“看不见”这个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生:没看到水里之前的盐是白色的颗粒也比较大,放到水里刚开始没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就看到盐变少了也变小了,我们又用玻璃棒搅拌,盐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到最后变成了眼睛都看不见的很小很小的颗粒。师:说的太棒了!
(二)沙粒和高锰酸钾的实验
师:别的物质在水里是不是和盐发生同样的变化呢?先来研究沙粒在水里的变化。请各小组用刚才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注意观察沙粒在水中的变化和盐是否一样。(生分组活动)
师:我刚才发现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有什么发现? 生:沙粒和盐不一样。师:说具体点。
生:沙粒放到水里没有什么变化,搅拌时随着水转动,一停下搅拌又落在了杯底,也没变小,还是老样子。
师:其他组也有同样的发现吗? 生:是的。
师:看来沙粒确实不能在水里发生和盐一样的变化。老师这还有一样东西,在桌洞里,请组长拿出来,在小组内观察是什么样子的?(小组观察)
生:也是颗粒状的,比盐的颗粒大,黑色的。生:不是黑色的,好像是有点红,不,是紫色的。
师:你观察地太仔细了!这种东西叫高锰酸钾(师板书),来,一起读一读。师:下面我们用药匙取2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静止1分钟,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生:高锰酸钾一放入水中就落在了杯底,杯底就出现了一摊紫色的水 生:我们这组水面上还有2条像小虫子一样的红线,飘啊飘,很漂亮!师:比喻得真恰当!还有什么发现? 生:杯底那摊紫色的水越来越大
师:在观察一下杯底的高锰酸钾的颗粒有什么变化? 生:变小了 师:继续观察
生:那摊紫色的水地范围越来越大,并且里面颜色深,越往外越浅 生:高锰酸钾的颗粒又小了一点
师:用玻璃棒搅拌几下,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生用玻璃棒搅拌)
生:从杯底高锰酸钾颗粒那个地方升腾起一起紫色的烟雾,水一下子就变成了紫色的,很美丽!
生:随着搅拌,从杯底高锰酸钾颗粒那个地方不断地有红丝线抽出来,好像永远也抽不完似的。
生:水越来越红,后来全变红了 师:杯底还有高锰酸钾吗? 生:后来就没有了。
师:那原来的2粒高锰酸钾到哪里去了? 生:到水里去了 师:你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因为水都变成红色的了 师:那2粒变成了多少粒,你觉得? 生:我觉得有2万多粒!
师:(惊讶的语气)2万多粒,这么多!你的意思是不是:变成了很多粒,无数粒,是吗? 生:是的。师:这么多粒为什么看不见呢? 生:因为颗粒极小极小的,眼睛都看不到(板书:极小的 眼睛看不到微粒)师:你看烧杯里的水的颜色深浅均匀吗? 生:均匀
师:颜色深浅很均匀说明高锰酸钾的微粒在水里分布的怎么样? 生:也很均匀
(三)溶解的概念
师:那你觉得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和盐在水中的变化有相同之处吗?
生:有。盐和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都变成了极小极小的,眼睛都看不到微粒。生:并且它们的颗粒在了水里分布的都很均匀。
师:高锰酸钾的微粒在水里分布的很均匀,我们从颜色均匀能知道。盐的微粒分布的也很均匀吗?怎么能知道?(学生思考片刻)
生:可以用玻璃棒在烧杯里从不同的位置蘸一点水,尝尝滋味是否一样,如果一样就说明盐的微粒在水里的分布也很均匀。
师:(点头表示认同)有道理!那你试试。
生:各处水咸的滋味一样,说明盐在水中分布很均匀。
师:现在盐和高锰酸钾的杯子里的液体已经静止一会儿了,观察一下,这两杯和沙粒这一杯还有什么不同?
生:沙粒这一杯杯底有沙粒,另外两杯什么也没有。
师:对!这是盐和高锰酸钾的第3点相同之处:不管过多长时间,颗粒都不会自行沉降。像盐和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的现象,我们叫它溶解。以后不能再说“化了”,要怎么说? 生:溶解。
师:用上“溶解”这个词,说说把盐、高锰酸钾和沙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溶解,沙放入水中不会溶解。
三、巩固理解,深入认识“溶解”现象。(饱和现象)
师:生活中有很多物质不能被水溶解,也有很多物质能被水溶解。你知道哪些物质能够被水溶解?
生:白糖、味精、面粉
师:说到白糖,老师这就有白糖,谁来试一试?(出示半杯水,将半勺白糖慢慢倒入水中,然后搅拌)生:糖溶解了 师:为什么?
生:白糖变成了很小的眼睛看不到的微粒,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生:还有一点,过一会儿也不会沉降下来。
师:的确,白糖被水溶解了。如果我继续往里加糖,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加入大量的白糖,然后搅拌)
生:搅拌后在杯底沉下来一些白糖。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糖放的太多了吧? 生:还有可能是水太少了。师:有道理!怎么办?
生:加点水试试。(把烧杯里的水加满,搅拌,糖真的溶解了。)
师:看来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糖,如果超过了能溶解的量的话就不能再溶解了。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到了味精、面粉等物质,到底能不能在水中溶解呢,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对!课后反思:
从本节课的教学实效来看,在教学重点的落实和难点的突破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关于溶解概念的理解有三点,一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二 在水中均匀分散。三不会自行沉降。在实验中,我注意让学生观察盐在水中的变化。在高锰酸钾实验中先强化认识第一点,再重点通过液体颜色 的均匀,落实理解第二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和沙粒的实验做对比,落实理解第三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对溶解概念进行着自主建构 的过程,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在三年级学生的认知世界中,“眼睛看不见”就是“什么也没有”,何况有“耳 听为虚,眼见为实”之说,但这恰恰是“溶解”概念中最难理解最难突破的一点。鉴于此,在导入阶段,我出示了一组结构性很强的材料(烧杯1(内有水和一枚石 子),烧杯2(内有盐水))通过观察“烧杯里有什么”,给学生一个重要启示“看不见并不一定就是没有”,为难点的突破提前做好了铺垫。在盐的实验中,当学生交流说到“盐真的没有了”时,教师在第一时间准确地用 反问的语气提醒学生,学生马上认识到盐不是没有了,而是变成了“看不见的微粒”,难点自然就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