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单元主题性教学开启学生智慧(写写帮推荐)
实施单元主题教学 开启学生智慧
隆昌县胡家镇肖家桥小学
缪跃林
第一部分 教案案例
授课年级:肖家桥小学2013级1班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单元小结 单元主题:《父母的爱》
研究目的:通过探索,总结单元主题总结课的教学元素(单元导读、课文、口语交际、网络资源、报刊等课外补充材料)的综合应用方法。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全面理解“父母的爱”这一主题的表现形式,形成全面的认识观。
2、让学生正确理解“父母的爱”这一主题的表现形式,形成正确的认识观。教学重点:
父母的爱的不同表现形式。教学难点:
领悟,归纳“父母的爱”的内容和形式。教学关键:
教师用课文为例子,让学生通过比较、抽象等方法,感悟、展现父母的爱。教学过程:
1、全面理解父母的爱。
(1)从课文为例子;(2)用网络图片开拓视野;(3)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2、正确理解父母的爱。
(1)口语交际探讨;(2)评述社会现象;(3)评议报刊文章。
3、说说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4、作业:收集资料,制作主题为“父母的爱”的手抄报。
第二部分
教案案例剖析
一、整合单元内容,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注:对教学教程1(1)的剖析)
传统教学是一篇一篇的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逐渐知道单元内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小语九册第六单元:《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父亲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地挖掘被埋在废墟中的儿子,而儿子在黑暗中与危险中鼓励小伙伴们等候生命的转机,最后获救的感人故事。《慈母情深》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学会看病》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很好的注意单元内各内容间的联系,把每篇文章割裂开来,只是从知识层面让学生明白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形成整体的认知观是很不利的,正所谓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例子。这个例子能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能开启学生哪一方面的智慧?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应思考的课题。单元主题教学,就是在单元主题的统率下,把这个单元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生对一个主题有比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的教学新模式。如小学课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父母的爱”,四篇文章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父母爱的内容,即,父母的爱有来自父亲的,有来自于母亲的,有正面的呵护,也有反面的批评,甚至有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的“残忍”。也就是说,父母的爱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体现,让学生从智慧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这才是开展主题单元教学的核心。在单元主题的统率下,去思考、去学习,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尊重生活体验,提升学生认知技能
(注:对教学教程1(2)(3)2(1)(2)的剖析)我们学习的文章,都是编者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有的文章时代较为久远,课文中讲的事学生往往没有亲身体验过。如地震的场面,独自看病的经历,想卖书看而没有钱的情况。学生感受到的大部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生病时亲人无微不至的呵护„„,当然也会感受到简单粗暴的责骂。二是课文的作者都是成人,也就是写作的角度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他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较为成熟。我们的学生,因年龄,阅历等原因,对课文中的人物认识不是那么深刻,大部分学生表现为盲从,随大流。(如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慈母情深》中的母亲表示敬意,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学会看病》中的父母表示理解的。少部分同学体现了片面的认识。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过程中:生1:指出:父亲的作法不够细心,没有考虑到孩子心理的承受力,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我不喜欢这样的父亲。生2:我从来没有拿过作业给父亲看,我父亲也从来没要求看我的作业?(全班哄笑)
片面的认知是可悲的,但千人一面的认知更可怕。实施单元主题教学,除了让学生感悟教材内容蕴含的情怀外,还应让学生通过大量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补充材料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如:根据补充的网络材料开展的讨论:如何面对溺爱?再如:根据新闻报道开展的讨论:“虎妈”“狼爸”,我想对你们说„„补充材料的学习,提升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下次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那样的父亲,就不会简单说“我不喜欢这样的父亲”,就会精心思考对老爸的提意见的态度、语气和内容,然后才说“爸爸,我想对你说„„”
三、尊重文化差异,端正学生认知态度
(注:对教学教程2(3)的剖析)
学生在学习《学会看病》这一课时,会很自然的想起另一篇课文《乌塔》。正是有《学会看病》中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理的教育理念,才会有一个年仅14岁的乌塔在暑假游历欧洲成果。学生也会很自然拿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之对比:我的家长为什么在我生病时那样的关心,他们为什么不让我自己去看病,为什么我每次外出时父母总是唠唠叨叨。
前段时间在家教周刊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报道,大致讲的是:记者在一次旅途中看到这样两个家庭,一个是中国家庭,一家四口出去旅游,两个大人一人背一个大包,加上一个小包,一边欣赏美景,但时不时叮嘱孩子要注意安全,真是身累心也累。另外有一对国外夫妇,带两个小孩旅游,大人背大包,小孩子背小包,边走边聊欣赏美景,累了就一家人坐下来休息。
我把以上信息都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中国父母把孩子当成掌中宝的心情,外国父母对孩子“冷漠”的态度。我并没有作更多的点拨,然而学生讨论得却异常热烈,最后都低头不语了,我知道他们已经发现了自己的人生需要。
单元主题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他把单元内的课文统一起来,把学习课文内容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不同文化背景综合起来,完善了学生认知结构,提升了学生认知技能,端正了学生认知态度。他必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钥匙,必将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2012年2月13日书于肖家
第二篇:让阅读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阅读开启学生的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次生命。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致力于引领学生开启人类智慧的大门,畅游人类文化的大观园,接受文明精神的洗礼,享受丰盛的中华文化大餐。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对学生的阅读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1.不爱阅读。对于享受着科技成果出生的00后一代,他们的休闲时间几乎完全被电脑、手机、游戏机侵占,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2.爱阅读但不会选书。大多数学生在自由选择读物时,只看一些漫画、杂志或者期刊,更有甚者,女生爱看言情小说,男生则对网络武侠、玄幻小说痴迷,经典名著则遭到冷落。
3.不会读整本书。大部分学生拿到一本书只是随便翻看自己喜欢看的一部分;或浏览式的阅读,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更没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以上情况表明,如果不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学生是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更别说培养语文综合素养了。针对这些情况,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必要进行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
一、让学生会读书,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常有家长说:“老师,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书,而他也都喜欢看,可怎么就没觉得他有提高呢?”问题大多由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因此,有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课外阅读技巧:如,精读与浏览结合,默读与朗读并行。遇到精彩片段,还要做点摘抄,反复朗读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对于重难点部分,还可以作注释,写读后感等等。总之读课外书也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二、让学生有书读,创造愉快的阅读氛围。
除了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外,还可以借助学生和家长的力量办班级图书角。力求学生喜欢的各种类型的图书都能涉及到,并制定借阅制度,确保有足够的图书让孩子们借阅。在教室里设置“小作家园地”、“书海拾贝”等,学生不定期展出读后感、读书摘记、收集的格言警句,创作的日记、作文、诗歌、童话,编成的手抄报、剪报等。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的情感又将激发他们更好地去阅读,对课外阅读产生持久的自觉性,使他们慢慢意识到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且还是有收获的。第三,开展读书评比活动,促进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进行定期检查,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肯定课外阅读的收获,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效的指导课外阅读。可以利用课前3分钟,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开展读书竞赛、读书博文写作和网络小说创作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材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教材中有著名作家老舍、朱自清、鲁迅等写的优美隽永的文章,向学生介绍作家的同时,还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其它作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在学习《海伦•凯勒》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一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绿色蝈蝈》时,可以及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课内外结合,从而使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确保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开展。
第三篇: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
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
近段时间读了《给教师的20把钥匙》,感触颇深.本书给教师的20把钥匙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增强研究能力的钥匙、发展教师专业的钥匙、提升教学水平的钥匙、改善学习方法的钥匙。现在谈谈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比较喜欢的语句或者一些感想。
1.教师经常总结自己的经验,经常吸取他人的经验,才有利于增强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经常回答一些总结性的或者让自己反思的问题,如:你在备课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上课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考试方面有什么经验?你在提问方面有什么经验?等等,促使自己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优点,以后好继续发扬,总结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以后注意扬长避短。
2.要千方百计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地、主动地、体验地、合作地进行学习。这有一定的难度,让成绩差的学生都考出好成绩,肯定要多好很多时间,如果少数还好,但如果这样的学生太多,难度就大了。
3.每次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有效地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很好的方法,以后一定注意做到。4.没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5.建构模式、超越模式: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极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这对研究教育教学、运用教育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十分重要的。6.研究会使我们知道所教学科的美,知道所教学科之美便能促进师生们去创造。这必然从整体上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啊,多做研究,多去发现,让我们知道地理的美,让学生喜欢地理的美7.正是因为“用心”,我才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正是因为“用心”,我才在工作中充满激情,正是因为“用心”,我才非常尊重自己的同事;正是因为“用心”,我才总是培养孩子们积极地生存心境、积极地人生态度——“用心”去善待生活,“用心”
第四篇:让问题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让问题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熊汉生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编重理论知识,忽视思想教育;偏重课堂教学,忽视社会实践;偏重升学考试,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现象大量存在,学生的主动学习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能力受限。我校政治课题组正在实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实验,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思维为基本目标。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学习中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无数事实都证明了爱因斯坦这个论断是十分正确的。因特网产生就是一例。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核竞赛恐惧到了极点,美国国防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万一遭到核打击后,重要的通信干线被摧毁,指挥部门还怎样来组织打击?针对这一问题,美国一个叫巴兰的计算机科学家设想了一个解决方案,把通信线路作成像一张渔网。这样,即使把渔网炸成几个大窟窿,剩下的虽然支离破碎,但上面的任何两点还是联着的,信息仍然会在任何残存的两点之间沿着任何残存的路线从出发点到达目的地。根据巴兰解决这一问题的设想,美国开展了研制。1969 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把位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地的四台高级电子计算机联成了一个四地共用的网,叫先进研究项目局网,简称阿帕网。1985年,美国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EP/IP协议,在这个标准下,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网络都可以用现成的通信线路联成网,共享全球通信资源。这样,国际互联网就诞生了。
从国际互联网产生的事例可以概括出这样一个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方案进行研制——研制成功,推动科技进步。
仔细地观察,深入地思考,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单纯追求知识的量的教学模式在今天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强调发展思维能力,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把学习和教学的重点从重知识转移到重过程、重能力上,转移到会学习、会做事、会相处、会生存上,这就从根本上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要途径及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所谓问题,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需要研究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等。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问题是联系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不断地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人们的认识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是一个核心环节,我们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谓问题情景,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有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了问题条件。在问题情景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情景,便会在头脑中产生“问题”,并引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通过自学课文,从教材中去发现自己不理解、不知道的问题,并提问题 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大多是零碎的,不能迁延整合,特别是不能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引导,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形成比较完美的知识体系,并教给学生试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授之以“鱼”,同时也授之以“渔”。
如在学习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这两个概念时,我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用公式归纳出两者的关系,大多数同学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都能概括出社会总产值包括C+V+M三部分,国民收只包括V+M两部分,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也就是劳动力价值和利润两部分。这时有一个同学提问,M在资本主义社会称为剩余价值,在我国却称为利润,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和社会主义的利润有什么异同?根据学生的提问,我要求大家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并回答:①什么是生产关系?②判断生产关系优劣的三个标准是什么?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差别的根源在哪里?学生通过回忆并回答生产关系即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判断的标准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中的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差别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清楚地明白了两者的关系,并且能从较深层上去揭示它们的内在本质,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作为国家的主人,应积极投身生产劳动,多创造社会财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经济生活逐渐走向正规,仅仅课本知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急于了解社会热点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我们现教材所没有涉及到的,因而应当向学生说明。如讲国家财政收入这一知识点时,谈到税、利、债、费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四种形式。有学生提问“费”这种财政收入形式是否会随着费改税而不复存在?否则2002年高考试题中财政收入的形式只包括税、利、债三项怎样理解?对于学生的这个提问在课堂上我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给学生布置一道课后作业:从多渠道搜集社会上存在哪些收费行为?交费者对这些收费怎么看?税改后,农民得到了哪些实惠?税改后农民的负担是否会反弹,为什么?学生用一周的时间搜集到社会上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达39种,而这些对于交费者而言大多存在多收、重复征收、不按规定收缴,即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税改后,农民手中都持有农民负担卡,卡外的任何收费农民都可以拒缴,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税费改革后,原来的“费”改为“税”,以国家的税法作保障,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斩断了伸向农民乱收费的黑手。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关注“三农”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宗旨原则上来。
通过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关心国家政策,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动的、知识发现者,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极点,贴切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和现代教学的理念。
3、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德国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后面的话。”纸背后面的话就是指思考,即多问多想,多问为什么。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知识,教材上的阅读材料,选
学内容,学科间交叉的知识等,都可能存在着“问题”,甚至书上的注释,插图等也可能隐含着问题。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讲矛盾的概念时,有学生提出“怎样理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句话?如果单用理论进行说教,学生可能仍然是一知半解。于是我别出心载地用了两句黄梅戏中的词来解释什么叫对立统一。我说,“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方把家还”中的“对”和“双”的意思是一样的,“立”是指一个人站着的意思,所谓“对立”,就是指两个事物面对面地站着,而且是成双成对的,所以是不可分离的,“对”的含义中首先包含着“合”的意思,也即是两个事物以某种方式已经连在一起,不可分离;然后才是分离,即“对立”,而不是并在一起,所以对立的含义中本身就有“统一”的意思,否则就不叫对立,因为恋人、夫妻才可以成“双”成“对”,如果两人并没有什么感情和联系(即统一性),你是不能随便把大家“对”起来的,否则人家会说你乱点鸳鸯谱了(同学大笑)。当然笑声过后,是对深刻哲理的理解和感悟。极深奥的哲理用一句幽默风趣而形象的比喻就解决了,自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当然类似的细节在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完全靠教师当场的灵感和平时的积累,对生活的留意。
4、引导学生从社会热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所谓热点,就是人们比较关注、议论较多、影响较大的事件、事物、问题等。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事物、新事件、新问题层出不穷。对此,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这些现象,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着手研究问题。例如,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那么我国为什么要积极申办奥运会?我们怎样来办好这届奥运会?作为学生应怎样为办好这届奥运会添砖加瓦?等等。引导学生从举办奥运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得出一个方向性的结论。而2008年我们一部分同学已参加工作,一部分同学正在大学就读,或即将参加工作,定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等等,激励学生渴盼奥运,积极为奥运争光彩的雄心壮志。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弥补课本知识“老化” 的缺憾,同时,也为了使学生较早地了解科技和人文科学的前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充,并引导学生结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如:环境污染已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那么,为什么全世界都重视环境保护?在现实生活中怎样保护环境?作为学生应怎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等等。要求学生结合地理学科所学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问题。通过举办讨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广泛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最终形成“爱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共识。
5、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培养分们的创造精神
《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让学生和用寒暑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弥补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封闭式教育的缺陷。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工厂、农村学习时,可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着
手研究问题。例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的增长?在这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怎样解决?等等。然后引导学生从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职能转换等角度去研究问题。学生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于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还可以通过自身的亲自实践去证明它的合理性等等,大大降低了知识理解的难度,也减少了教师空洞说教,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根据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引导他们去发现、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使他们养成善疑善问、多思深思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因为“问题是启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渡形式、转换器、桥梁和中介,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美国教育家格泽尔斯根据问题内容由已知到未知,将问题分为低级型、中级型和高级型三种。低级型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解决方法也是已知的;中级型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可解决方法和结果是未知的;高级型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求解决方法,以求得解决的结果。要使学生的“问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促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我们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第一,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这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础。因为一个有质量问题的发现、提出,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的。第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能从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直觉思维,从而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因为问题往往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时,学生通过自学也活跃了思维,促进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第四,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一个新问题、新观点的形成在学生头脑中往往是稍纵即逝,因此在课堂上要能让学生自由地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以及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总之,通过培养学生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研究型课程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并使之富有创造性。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实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研究的经历、体验,而不过分强调结果的高水平。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无拘束地去发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合理而科学的结论。
第五篇:开启学生智慧人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定稿)
开启学生智慧人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给大浦中心小学的信感悟
认真研读了胡锦涛总书记给大浦中心小学的贺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胡总书记在贺信中的殷切寄语,不仅体现了党对基础教育的关怀与重视,更体现了一个长者对我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和希望。总书记以“开启学生智慧人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立意,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为旨归。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怎么样才能“开启学生智慧人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呢?读了胡总书记的贺信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现有的教学观念束缚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应该对现在的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要有效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必须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方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人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要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所以我们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第二、要以身作则,行为人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好的老师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有些话甚至不对父母讲也愿意跟老师讲,老师能帮助他解决思想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没有爱心是不可能的。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所以教师必先强己,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二、必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就是通过老师的授业解惑、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等努力,塑造学生的美好品德,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学好文化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习惯,锻炼强健体魂。
第一、遵循教育发的展规律。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非常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我曾经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开启学生智慧人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季羡林先生说,讲和谐还要讲人的自我和谐,要使人对自己的熟悉符合客观实际,适应社会的要求,正确对待金钱名利,正确对待进退、正确对待荣辱,这才能和谐起来。
三、必须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使我们搞好现代化建设的保障,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教师当做终身事业来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给予学生最大的关爱,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要学有所成,真正为学生将来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说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深深地懂得中国,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国情,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第二、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且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思想,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同时要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因此,我们只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精神,以“开启学生智慧人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定能走出不平凡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