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学生如果能具备自主性,那么,他们在以后的成长中就会收获更多。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传统的语言活动教学中,教师没有突出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把幼儿当成是学习的主体,而是把自己放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好像课堂是他自己的,而幼儿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学生的主体发展能动性不足,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没有得到重视,在语言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教,而很少关注幼儿的语言需要,这样一来,幼儿就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大容器。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只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才能让语言的发展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有效提高语言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
对幼儿进行简单的说教,幼儿不会产生学习兴趣,在一些说教中,幼儿根本就听不懂,更不会去实践与运用,而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给幼儿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多媒体里有丰富 的知识,而教学方式更符合幼儿的思维习惯,幼儿在学习中容易与多媒体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多媒体画面鲜艳的色彩,能动、静结合,有利于制造有趣的活动情节,特别是紧张的情节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更加繁多而丰富,而且都是学生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比如,在教学《田鼠太太的项链》时,我把故事的情节制作成了动画,把故事中的文字加入动画中,从而让故事动了起来,利用特殊的方法对故事进行了多方面的加式,使文字、图像、语言、实物等多种元素综合起来,所展示给幼儿的是含有丰富内容的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从而大胆地去表达,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运用语言说出来。
(二)在表演中创设语言实践情境
幼儿喜欢动,也喜欢表现自己,而且表演时不怕出丑,这正是幼儿学习表演的优势。所以,我们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给他们表演的机会,满足他们表演的欲望,把角色学习带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表演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玩,而对于老师来说,这正是幼儿学习的好方法,可以让幼儿在玩中体验与学习。这样做可以使内容更加具体化,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悟其中的道理,更好地理解知识,达到润物无声的学习效果。
比如,我们在故事的教学之前,一般采用与内容有关的情境表演,幼儿先对情境表演进行感受,在观看中了解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在表演中已经把幼儿引入到了学习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对故事产生兴趣,在学习故事?r就会更加容易,从而对故事中的对话、人物、情节等更加熟悉,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愉快。
二、创设语言想象空间培养语言创造能力
创造性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探索和求新是创造性的特征,创造性是一个人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但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又不同于其它的创造性,语言创造性有着特殊的要求与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联想、想象,可以运用儿歌、诗歌、散文等表现出来,实际上这也是语言的一种。在语言教学中,不仅看教会了幼儿多少首诗歌,看他学会了说什么样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看教会了他什么样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能把学会的儿歌进行举一反三的运用,比如可以根据这首儿歌写出与之相似的儿歌,还可以运用儿歌编出一个小故事,还能把这首儿歌教给别人等。
爱因斯坦曾提出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名言,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想象力,知识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幼儿天生就会想象,幼儿也不能没有想象,幼儿的思维方式很简单,会带有幻想色彩,他们的想象更自然,更逼真。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我们所选用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丰富、生动、优美的想象和幻想,这些想象都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也特别容易引幼儿的语言兴趣。我们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时,要抓住幼儿的心理需要,对他进行启发,比如,经常会问“它像什么?”“还像什么?”还可以对他们进行提示,让他们更好的想象,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想象,这样,幼?旱乃嘉?就会更加活跃,想象力也更加丰富。比如:有一天,老师发给幼儿每人一根自制的魔法棒时,给他讲一个与之有关的故事,之后,幼儿感觉到了“魔法棒”的神奇,由于老师启发幼儿想象,如果你手中的魔法棒是真的,你想让它帮你实现什么样的愿望?幼儿可能会想到自己去乘坐魔法棒去天空旅行,有的想要一个自己喜欢的礼物,有的想为爸爸、妈妈变需要的东西等等。教师再进行启发,你的这些愿望中哪些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你能不能想出一件有意义的呢?在老师的进一步启发下,幼儿的想象更进了一步,他们的创造力更在进一步实现。
三、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老师与幼儿的和谐关系可以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搞好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不是对幼儿放松要求,也不是与幼儿随意的交往,这种摆花架子不但不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反而起到阻碍的作用,应该在组织语言活动时要注意游戏性和趣味性,以激励的语言去引导孩子积极的探究学习,在老师与幼儿交往中处处展示着正能量,让幼儿产生积极学习的热情。幼儿在老师的鼓励下感受到了自己的学习主体性,幼儿自己就想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学习动力是发自内心的,是老师与幼儿和谐相处的结果。
总之,在语言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就要引导幼儿主动去探究,将他们带入到自主学习的环境中,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发现,只有这样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不断与幼儿一起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从而给幼儿更多创造性学习的机会,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篇: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能力
匡万元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读懂文章,从文章的内容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展开想象,在阅读训练中不断地有所发现,读出感情,悟出新意,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培养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于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选用恰当的导读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下面提供几种常用的导读方法:
1、设问导读。即从所设计的问题出发,展开导读。
2、程序导读。即遵循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从整体着眼把学生的阅读过程划分成一个个细小的组成部分,最终获得对课文较全面的认识。
3、图示导读。即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运用图画、图表、板书、地图等媒体指示思考方向,揭示文章思路,使学生借助直观、形象、艺术的图示来读书。
4、对比导读。即把一篇文章中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部分相互参照对比,引导学生分析、辨别,从而加深理解的一种读书方法。
5、赏析导读。即让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用课文所表达的美的思想、美的意境和美的感情陶冶情操,吸收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高尚情趣。
6、逻辑导读。即以逻辑思维训练为核心,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探寻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组句构段的规律以及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导读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记事的文章,要求学生弄清事情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人的文章,要求学生注意文章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的描写来表现某个人的特点,通过了哪些具体事件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活动;状物的文章,要求学生找出动物、植物、或其它物体的形状、颜色、姿态以及构造、生活习性、用途等的描绘,来表现事物特征;写景的文章,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注意作者的观察顺序,抓住景物哪些特点,抒发怎样的感情。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也有其方法,如十二册《寓言两则》,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第一则寓言《矛与盾》中,总结出如下学习方法:
1、读顺语句,2、借助注释,理解句子,3、讲出故事,4、明白寓意。
5、熟读成诵。运用这些学法,指导学生自学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后,很快弄懂这则寓言主要讲一个郑国人因忘记带已量好的尺码而没有买到鞋,明白了其寓意是做事呆板,不会变通。这样的学法迁移,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在课文中合理想象
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合理想象。如教《詹天佑》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摘录文中一个重点句子进行品读、品评。“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当学生从中体会到詹天佑具有一定要修好铁路的信心和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时候,教师顺势问:“你从这句话中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呢?”
学生思维被激活了:有的想到了为国拼搏争光的奥运健儿,有的想到了奋战在“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有的想到了日夜守卫着祖国边疆的战士„„又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文中写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了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学生在联想中描绘出这样一幅激战的场景:“红军战士怀着满腔怒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英勇杀敌。红军战士的鲜血很快就染红了大渡河水,凶残的敌人很快就被我军歼灭了。”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描写中,不仅感受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气概,也自然升腾起一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既突出了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会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三、激发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好奇,充满幻想。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如《穷人》第9自然段,文章中描写桑娜抱回孩子后心情忐忑不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斗争,为了救人,“嗯,揍我一顿也好!”我们透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可感受到桑娜这种善良的美好品质。学习本段内容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上学迟到、课堂上违反纪律、在老师或父母面前说谎等,用几句内心话来反映一下自己此时的思想活动。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了十九世纪丹麦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学完本文后,可与小女孩比童年,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时光,树立大志,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第十二册《向往奥运》是小学生较感兴趣课文,课后可让学生查找有关刘国梁、邓亚萍、高敏等体育明星的资料,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市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开展一次“我与奥运”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第三篇: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究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幼儿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所谓的幼儿自主学习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的配合下,通过自主的分析探索发现问题并恰当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自身对于情感。认知和意志尚未分化,所以迫切需要教师来引导儿童进行自主学习,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幼儿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发现认识观察社会,更好的获取知识。
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能力的优势: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实质上它是幼儿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具体表现为幼儿自己的学习过程。只有将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幼儿的探究过程,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释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索兴趣,体验探索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活动里幼儿的操作是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他们不再是“观众”的角色他们不单纯听听、看看,而是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表面上看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是学习的主人,而实际上他们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处于主导地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孩子通过操作活动验证已有的结论,忽视孩子的探索能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重在鼓励孩子提问,激发孩子参与科学探索的欲望。一.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鼓励幼儿进行自主科学探究活动
《指南》中建议,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孩子而言,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开展活动是完全可能的,但究竟如何入手,教师只有了解和满足幼儿的需要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如春天到了,家长从河里捞来小蝌蚪放在自然角饲养,孩子们给小蝌蚪喂食换水围着蝌蚪观察,了解从小蝌蚪长成青蛙过程中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可就在孩子们期待小蝌蚪长成青蛙时发现容器里的动物有的死了。这是怎么了?组织孩子观看食堂师傅杀鱼,介绍腮及腮的作用.让孩子们摸青蛙,了解青蛙身体结构,找出小蝌蚪在容器里死亡的原因。那有什么办法阻止小蝌蚪死完呢?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容器里营造一个陆地环境,眼看着蝌蚪长成青蛙。农村到处是泥土,幼儿在用手捏捏,用脚踩踩知道有的泥土硬,有的泥土软;有的泥土黄,有的泥土黑。通过用小铲子挖发现有的泥土里有蚯蚓,有的泥土没有。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到处是学问,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提供丰富的生活材料,激发幼儿自觉探究的兴趣
《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应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材料,支持和印发幼儿积极主动的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幼儿科学的学习过程类似与人类探究知识的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对材料的操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对于幼儿科学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有规律排列这节时,打破请幼儿先观察发现规律,再按规律排列这一常规。先出示各种色彩图形,问:你看到什么?你想怎么排?有什么规律?幼儿通过摆弄图形互相商量发现规律,总结如下:可以按颜色排序红黄蓝红黄蓝,红黄黄红黄黄,黄蓝蓝黄蓝蓝,可以按形状来分类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还可以按形状颜色来分类,一个红正方形两个黄三角形。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排序的规律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在科学活动《奇妙的磁铁》中,提供磁铁
铁钉 纸 布 别针 木棍 玻璃,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去操作,尝试发现磁铁的特性。然后出示幼儿喜欢的沙水,让幼儿去操作,在操作与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提供各种磁铁材料,自主探索磁铁的奥秘。幼儿在自主的探索学习中一些困惑得到解决。他们在活动中大胆交流,热烈的讨论,探索的热情也更高了。丰富的材料是幼儿离开老师进行自主学习的物质基础。三.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主动深入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关注,将幼儿逐步引入探究的情境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创设出能让幼儿产生兴趣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捕捉到相关的信息,逐步知道要探究什么。例如在认识时间活动中首先要认识中,如果出示钟面让幼儿观察,介绍钟的结构幼儿被动的接受记忆肯定不深刻。首先设计情境:今天小娃娃钟表店开张了,进了一批钟可是这些中都坏了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修修,你们愿意吗?小朋友拿到要修理的钟面后自己主动去观察挂在墙上的钟,把钟面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在修理的过程中幼儿自主的认识到钟面。教师在提问时,思维活跃的幼儿往往在第一时间回答问题,而绝大多数幼儿往往没有去思考,这样长此以往思维活跃的幼儿形成思维霸权,发言霸权,其他的幼儿形成思维惰性,随后敷衍,不动脑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提问时多提发散思维的问题,如学习5的加法时提问()+()=5,思维活跃的幼儿为了让答案更完整,整理自己的答案,为思维慢的幼儿争取一点时间参与到科学学习当中。
四.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点,激励幼儿大胆猜想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指导幼儿以次为原点,进行充分合理的猜想的假设。允许幼儿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不能期望孩子的想法都一样,对待不同的想法几做法,可以让幼儿自己去讨论,从而最终形成科学设想,并自己去验证自己的科学设想。《指南》中建议,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活动中,鼓励孩子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进行猜想,但猜想与结果产生矛盾时,就会激发孩子探索的愿望。在《吹泡泡》活动中准备一些材料先让幼儿猜测能否吹出泡泡并记录下来,猜测后让幼儿自己验证结论。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让孩子猜能否吹出泡泡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孩子猜测后记录下来,再通过实践验证猜想,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正确结论。
五.教会幼儿掌握实验和观察方法,提升幼儿自主学习基本素养 在科学活动中,实验和观测是两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呢?首先要让幼儿尽量去接触周围的世界,去接触大自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处决嗅觉等去感知。如:农村的孩子在田野里认识棉花,稻子。麦子。玉米,了解一些农作物的生长,参与简单的劳动,感受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幼儿园里开辟小块菜园中,带领幼儿种植瓜果蔬菜,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过程。幼儿在种植活动中了解春种秋收,记忆深刻。其次在实验和观测时,当一些幼儿遇到了困难,感到受到了挫折,教师此时可以通过必要的提问或是建议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摆脱困难,杜绝全程干预,不停讲解。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对一些事物现象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这些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师如果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参与到探索操作活动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在区角活动中争论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否一样大,沿着孩子的争议引导孩子想办法把六个面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孩子们探索出比较六个面的方法:拓印(把每个面印在纸上比较)、用线量、用橡皮泥制模、用笔画一画剪下比。当孩子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满足时适时出示长方体让幼儿去比较面的大小,孩子们应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操作再找出同样大的面。适时的引导激发了孩子操作探究的兴趣。
六.寓科学活动于游戏,让幼儿在“做中学,乐中学”
《指南》中提出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孩子们在游戏时也会遇到科学知识。户外活动时组织孩子玩《踩影子》的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认识到躲到树荫下就没有影子,阴天玩不起来踩影子是因为没有光,不同时间段影子的大小也不相同。区角活动时投放磁铁、铁制品塑料制品供孩子自由操作,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经验,组织孩子们自制玩具《钓鱼》,孩子们画图涂色忙的不亦乐乎,一个个神态各异的鱼做出来了。怎么才能把鱼钓上钩呢?孩子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一个玩过磁铁的孩子提出在鱼竿的末端系上铁丝弯成的鱼钩,鱼嘴固定上磁铁,这样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在活动中加以应用。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记忆深刻。七.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生成科学活动,满足幼儿独立探究的欲望
《指南》中建议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孩子的科学学习过程不满足于从一个问题开始到得出结论而终止,而是从一个问题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动物怎样过冬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冬眠、迁徙、换毛、储粮。活动即将结束时孩子提出植物怎样过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生成了一个新课题《植物过冬》。对于植物过冬的方法孩子们也知道一些,当用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上课时组织孩子看一看常青树,捡一捡常青树叶。看一看落叶树,捡一捡落叶树树叶。看一看小草,挖一些草根。组织孩子观察长青树树叶了解常青树树叶小厚,表面裹着一层蜡质。这层蜡质可以防止水分流失,抵御寒冷,保证树木安全过冬,这种方法称:蜡质过冬。落叶树树叶大而薄,水分容易蒸发,养分也容易流失。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养分的流失,大树到了冬天树叶就会枯死落下,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来年重新发芽。这种方法称:落叶过冬。观察小草,冬天小草地面部分枯死只留下草根,春天草根发芽长成小草。根部过冬。通过图片展示幼儿了解人类帮助植物过冬的方式。延伸活动:我为小树穿冬衣。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索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形象思维,初步尝试规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科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操作,孩子自主的操作能激发探究的愿望,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四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作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表现发挥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
二、教师应做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1、多导读,少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三、提供实践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我个人认为,这个“实践”应该包括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生活实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语文教材就体现了要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的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空间。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探索,放开手脚,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第五篇:浅谈幼儿语言能力培养
浅谈幼儿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决于语言。”可见语言与智力密切相关。幼儿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幼儿的语言发展十分迅速,词汇量日益增加,通过发展,孩子可以简单、连贯地叙述见闻、表达思想。小学学本式成长课堂提出:要坚持以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使师生之间实现民主人文的发展关系。因此,幼儿语言的培养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那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丰富幼儿生活,创设语言环境
幼儿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发展。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
在开学时,我们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一些绿色植物,让他们自己种植与照料,以便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增强幼儿的责任心。有的幼儿非常负责,每天都去给自己的花草浇水,边浇水还边进行观察,观察别人的同时也观察自己的。看到这一情景,我便灵机一动,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讲给大家听。有的说,我看到了嫩绿的叶子,有的说,我看到了美丽的小花,像五角星一样的,有的说,我看到了吊兰的叶子是细细长长的,还从中间向两边垂下来呢……孩子们说的是兴致勃勃,都想把自己看到的告诉大家。于是,我便趁势引导,让孩子们每天都去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一次,一位看到自己的花开了,就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的花开了,是红色的,真漂亮,闻起来还有淡淡的清香呢。”听到这,我不仅为他鼓起掌来,“你说的话和你种的花一样漂亮,再接再厉,好吗?”听了我的表扬,他那高兴劲就别提了。看来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使幼儿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也使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在幼儿直接感知中就发展了他们的语言。
二、从日常生活入手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而思维的基础是感觉、知觉。幼儿园的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表现以语言表达为主。然而,当前幼儿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往往参差不齐。如说话意识不强,语言活动中有嗫嚅等不良现象出现,这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和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平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了课堂语言活动,忽视了对幼儿日常生活中随机语言的开发;重视知识以及词汇灌输量的多少,忽视课外丰富幼儿知识,注重语言活动中教学内容的规范化,过多地使用图片、静物等教具引导,忽视幼儿通过体验实际生活,直接去感知事物观察以发展其能力、模仿能力和听说能力;注意强调了集体中的整体观念。这些都抑制了幼儿的自由交际活动和对其个性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入手,使幼儿能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进行交际,正确地表达一日活动中幼儿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每一个积极因素,鼓励幼儿亲自去看、去听,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如下午吃点心时,是用圆形的小糕点,在幼儿认识香喷喷的糕点是圆形的时候,我就进行即兴提问:什么东西也是圆形的?什么东西是香喷喷的?幼儿纷纷回答出:皮球是圆形的,火车轮子,汽车轮子是圆形的,还有太阳、钮扣等等也是圆形的。苹果、香水、蛋糕等是香喷喷的。
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提示性的话,诱发幼儿积极发言。如:“今天下雨,早上你是怎样进幼儿园的?”“路上的行人看见下雨是用什么雨具去上班、上学的?”这时幼儿一般都会兴致勃勃地向你作介绍。又如:忽然下雨,就问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下雨的?雨声怎样?为什么雨一会又不下了?幼儿在亲身观察、思考后,都能说出小雨的声音是嘀嗒嘀嗒的,象小闹钟走动一样,大雨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象流水一样等等。由于幼儿有了直接感知事物的形状、色彩、动态,教师又及时进行启发诱发,使幼儿有了更多、更有利的语言练习机会,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语言水平。
三、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就必须抓紧这个时期努力发展幼儿的语言,使他们在入小学前具备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幼儿掌握词的多少,理解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质量,词汇越丰富,语言就越充实生动。所以,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必须从丰富词汇入手。用“词的扩散”训练幼儿说话能力,以一个词为扩散点,做组词造句的训练,这种口头造句是语言练习最简单的形式,由口头造句开始,逐步引导幼儿用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一次餐前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认字,由于配有插图,孩子们看着比较新鲜,因此学的时候也是兴致盎然,但在认了几个字之后,虽然孩子们兴趣颇高,可我总觉得这种形式好象过于呆板,孩子们仅仅只是认识了这个字,该如何运用却还是个问题。在认“水”这个字时,我灵机一动,请孩子们给“水”字找朋友,并比赛“看谁找的朋友多”。这下课堂可活跃了,孩子们积极动脑迅速举起小手,眼巴巴地盼着我叫他回答。由“河水”、“水果”、“开水”“水流”到“我喜欢吃水果”、“河水清清的,很干净”……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原先的字发展到词再到句,既增加了幼儿的知识,又起到了培养语言能力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利用创编诗歌的方法,丰富幼儿的词汇。如在仿编诗歌《秋天的画报》时,通过欣赏优美的诗歌,幼儿对诗歌产生了兴趣,我抓住幼儿这一学习的契机,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按诗歌的格式,用其他水果替换诗歌中的水果或色彩进行诗歌仿编活动,有的幼儿编道:黄澄澄的香蕉,红彤彤的草莓,绿油油的西瓜。还有的幼儿编道:黄澄澄的香瓜,红彤彤的桃子,金灿灿的橘子,亮晶晶的苹果……幼儿不仅在仿编中积累了“黄澄澄、红彤彤、金灿灿、亮晶晶“等表示颜色的词,还在仿编中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从故事入手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听故事,故事中生动具体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打动幼儿的情感,还可以随机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记得有一次,下午班,等我从午睡室与最后一个起床的孩子来到活动室时,活动室已经一片喧闹声,为了先稳住他们,我问:“小朋友们,你们爱听故事吗?”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听!”这时,我忽然想起应该在讲故事时善于启迪,给孩子自由想象的机会。于是我在给孩子们讲完《乌鸦和狐狸》的故事以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骗了乌鸦的大肥肉,乌鸦用什么办法才能夺回来?”这一下,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有的说,正当狐狸要吞那块大肥肉的时候,早已躲在一边的乌鸦一下子飞了起来,用尖嘴啄狐狸的眼睛,狐狸痛的“哎呀”一声,肥肉就从嘴里掉下来,乌鸦叼起来就走了;有的说,乌鸦“哇”地大叫一声,请来许多小蜜蜂,把狐狸刺得满脸是大疙瘩,肉就夺回来了;有的想出一条“妙计”,乌鸦看到狐狸把肉叨在嘴里,就对狐狸说:“这块肉是有毒的,我正要把它扔进大海里去呢!” 乌鸦等狐狸回答时再乘机把肉夺回来......这种给孩子创造自由想象机会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幼儿在飞驰的想象中得到心理和感情上的满足,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满足幼儿“说”的愿望,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本式成长课堂是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系统,是以达到高效率、好效果、活气氛的精品课堂。这样的课堂模式是采用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与新课程改革一脉相承的,有着科学的管理和精湛的教师队伍的创新模式。
它是促进学生好学、学生主动学的新课堂模式。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他智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从孩子呀呀学语就应该着手,给孩子创造多听、多说、多看、多摸的机会,幼儿园教育至关重要,正确的引导和挖掘孩子的语 言表达能力,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一、在非正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敢说
许多刚入园的孩子都较胆小,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现,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 或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在非正式的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可以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 空间里,孩子们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我班的赵瑞华小朋友,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孩子。每次他拿了材料以后,就选择在活动室的一角玩,而且都能 较快地根据材料的意思完成操作,有时他也会自己轻声地说说玩的过程。为了让他能更大胆地说,我就经常有意地靠近他,鼓励他去讲一讲,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及 时地表扬,多给他们一个笑容、一个抚摸、都将成为让幼儿说话的一把金钥匙。因为非正式活动中没有外在的压力,几次下来,他慢慢地会主动地跟我说。于是,我 又让他试着说给旁边的同伴听,几周下来,我发现原来他并不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只是一直以来不敢说。
2.反复、多次的尝试,让幼儿练说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次的经验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在每一次正式的数活动前,一般都要进行2~3次的非正式活动,而在每 一次的非正式活动中每个孩子又都会有多次选择、操作材料的机会,多一次操作的机会,就多一次练习说的机会。如幼儿在学习“数的形成”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经 验积累的情况,一般安排三次非正式的活动,而在每次的活动中,一般每个幼儿至少能玩到1~2次形成的材料,三次活动下来,每个孩子有3~6次的操作机会,那么就有3~6次的练习说话的机会。由此可见,非正式的操作活动给了幼儿更多说的机会,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相当有效的。
二、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主题、生活的经验,让幼儿愿说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 说。通过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多次操作的经验和说的练习与幼儿在主题生活中获得的体验,使幼儿在正式的数活动中有话要说,有话愿说。如:在“分家家”的数 活动中让孩子们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作肯定与否定的分类时,孩子们都很愿意说出自己分的理由:“有尖尖嘴的和没有尖尖嘴的;会飞的和不会飞的;有尾巴的和没 有尾巴的”等等。这些语言的源泉来自于主题中,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说的过程中,都能抓 住动物的明显特征来说,有了内容,孩子们就会很乐意去说。
2.简单、规范的语言,让幼儿学说
正式的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幼儿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点滴、零碎经验基础上的同伴间的交流,教师指导下的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形成概念。而 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幼儿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病。数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如何让幼儿将具体的经验提升到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去让幼儿 学说。
在正式活动中,“水果店里的水果是怎样摆放的?”引导孩子思考后去分类摆放。在第二次进货时说:“这次进货要请你讲一句话:几个苹果添上几个 苹果就是几个苹果?”教师运用填空式的句式让幼儿学说。让能力强一些,语言表达较完整的幼儿先说,在让其他幼儿跟着说。随后用“你们觉得这句话长吗?怎样 才能说的短些呢?”于是,就有孩子说:“2添上1就是3”,让孩子明白要说的更短些、更精练些。幼儿在教师语言的暗示下,在模仿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会了用抽 象、概括的语言表达。
3.自然、形成的习惯,让幼儿会说
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躇而就,需要像涓涓溪流一样,细水长流,在点点滴滴地积累中逐步养成的。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同伴在一起,而同伴间 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使幼儿会说。因此在正式的数活动中,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常进行一些合作性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幼儿与同伴进行讨论、协商,需要幼儿在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