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2009下地理教研活动的案例
兴趣在探究式教学中的 “引”、“导”作用
——地理教研活动案例
时间:2009年4月30日上午 地点:蠡县大百尺中学
参加人员:百尺中学、百尺一中、辛兴中学、万安中学、留史一中、桑园中学、缪家营中学、大曲堤中学、海星学校的全体初一教师 形式:课例研讨 做课教师:马亚威 主持人:齐景肖
研讨主题:
兴趣在探究式教学中的 “引”、“导”作用
马亚威:在整个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的时候,探究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乃至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地理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地理学习活动或地理事物现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
倾向。这种趋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学生如果对地理产生了比较稳定、持久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可见兴趣是产生探究的背景和切入点,有了兴趣才会去探究,主动开动脑筋,剖析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刘棒:如何通过巧设地理兴趣产生探究的愿望呢?可通过地理兴趣的4个特点:历史性、综合性、形象性和丰富性来寻找切入点:
1、历史性:2000多年的中国地理学发展史已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文学、语言、艺术、农业、商业等都留下了深深的地理烙印。如语言中的成语,描述地质作用的:苍海桑田、地动山摇、万壑争流、一泻千里、飞沙走石;描述气候与天气的:天寒地冻、倾盆大雨、风行电照、风调雨顺、风起云涌、风霜雨雪;描述生态的:叶落归根、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弱肉强食;描述人口:地广人稀、人山人海、人烟稠密。另外艺术中的“山水画”、“木雕、根雕”等无不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中农产品的源地和变迁,农业生产活动的时空差异等都囊括了无数的地理知识,这种从古到今的地理知识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综合性: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既有自然,又有人文,研究的领域涉及了几乎所有的基础学科。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多种因素研究、分析,因而形成了地理兴趣的综合性,即采用多种表现形式来构筑兴趣,如歌曲、诗歌、歇后语、谚语、笑话等。歌曲中表现不同天气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教师一段动情的吟唱,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狂风暴雨摧折了未放的花„„”“晴朗的天空中下着雨,这是一场午后的太阳雨”一个又一个的场景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陶醉在大自然的美丽情怀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探求的欲望。另外如诗歌:描写流水侵蚀作用的《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描写天气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师通过不同场景的引入,巧设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
3、形象性: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地理教材的抽象性矛盾,许多内容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学生的认识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经验的积累比较贫乏,涉足地理环境的空间又比较狭窄,如果不辅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去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会使他们丧失学好地理课的信心。所以,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
导学生去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空间概念,建立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观念,从而提高地理的学习兴趣。
地理模型、标本、图片、图表、幻灯和投影等能直观地展现地理事物的新、奇、趣,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产生探究的动机,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地理现象通过录象、VCD等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克服知识和心理障碍(如不重视、担心学不好、怕困难),为培养下一步的探索创设良好的情景。
4、丰富性:地理兴趣的综合性与多样性活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地理兴趣的丰富性,一方面通过竞赛、表演、辩论等活动产生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如分小组竞赛制,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前两个小组自学教材,并分为攻方和守方,攻方负责提问,守方负责答问,第3组为裁判,第4组总结,并根据各组的表现加减分。竞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和不甘落后的精神,在激烈的竞赛中展现自我,培养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去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能力,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以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地理学科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也十分丰富。比如课外活动小组(气象观测、天气观测、环境监测、地震监测„„)、地理知识竞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野外观察等。
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其接触的现实社会,因此探究式教学必然要突破原有学科的封闭状态,让学生走出狭隘的教材学习时空,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使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由的呼吸。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参观活动,体验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激发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产生探究的动机。
外在式的、感性的、短暂的兴趣第一步完成了“引”的作用,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仅仅是探究式教学的开始,第二步关键是“导”了。它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如何实现“导”呢?“导”使探究式教学由外走入内,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第一步是探究性提问: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紧接着就会提出问题,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因为它易于使短暂的兴趣通过探究而内化成稳定的持续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仅仅解决“是什么”,最多是一个回合的因果问题,而人们常说的“打破砂锅问到底”即是探究性教学的精髓,而这个精髓是通过教师的“导”和“启”引发的,如在介绍大气的垂直分层时,教材上谈到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薄薄的对流层为什么会集中大气质量的/4,教师可从大气密度从近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小的趋势来提示。而第二个问题可从对流层顶部的气温降低值,结合水汽凝结的条件来提示,有时个别学生不用提示也能答出,这时教师要及时的赞扬,通过激励、表扬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33齐景肖:通过提问来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要讲究艺术性。首先是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其次问题要难易适度,即通过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或通过可靠的途径能够解决的。第三是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引发广泛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地理能力。第四,范围以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为主,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步是探究性讨论、辩论:讨论、辩论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启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在发现新问题和新方法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从而产生了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探究性讨论、辩论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题目要具有发散性。是指对讨论或辩论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或结论。不管是科学的,还是突发其想的,只要言之有理,在小组总结时都可以提出。其次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求能力为主要目的。讨论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要有目的性。对于不同的内容要设计不同的目标要求。
第三步是探究性分析:探究过程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为此,探究式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层、分块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因果联系辨析清楚,比较区域差异,再加以综合概
括,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探究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又通过本质去感知现象,这种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到感性的再认识,不仅使学生从中感受了乐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如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往往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入手,分析在这种地理位置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中亚地区因深居内陆所以多内流湖和内流河;因深居内陆所以气候干旱,因而形成了以棉花为主的灌溉农业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
第四步是探究性总结:探究性学习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由于时间所限,一堂课并不能把所有的知识点探究到位,并且学生的发言一般比较零散,最后还需教师从整体上,从脉络上加以梳理补充,加以整合提高,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概念和体系。在总结中表扬表现较好的小组和突出的个人,激励大家将探究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贯穿到自己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最终让学生达到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的目的。
第二篇:教研活动案例
运用“导学----展交-----训练”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校本教研活动记录:张雪莲
◆ 教研主题:运用“导学----展交-----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活动时间:2014年11月 ◆ 活动地点:丹麻寺学校 ◆ 主 持 人:张雪莲
◆ 内 容: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 课例执教:赵英花
◆ 活动成员:丹麻寺全体教师
◆ 活动目标:
1、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 题的思维方式。
2、优化数学教师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活动过程:
一、背景介绍: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运用‘导学----展交-----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校本教研模式是“仿课研究”。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授课教师说课:
运用ppt课件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媒体等几个方面说课。
三、分配观课点:
1、在导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时间、效果。(汪鞠忠、陈树梅)
2、在展交环节中,学生展示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金山奎、李广菊)
3、当堂训练的内容、方式、完成率。(杨国福)
4、和光盘相比,哪些地方超越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到位?(张雪莲、王玉花)
四、赵英花授课(过程略),其他教师带着各自的观课点观课。
五、授课教师反思:
1、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扎实,所以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比较高涨。
六、教师议课:
1、在导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时间、效果。
陈树梅: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一堂课,我的感受是李老师将问题激励、自学指导和合作学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目标、要求、方法,让学生在有效地时间里开展了有效的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汪鞠忠:今天听了赵老师的数学课,给我的感受是赵老师将问题激励、自学指导和小组学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自己的目标,要求,方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开展了有效的探索。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我们知道自主学习就是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体验学习的过程和自我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各自的学习方法。
赵老师这节课共有二次自主学习活动,时间超过了25分钟左右。活动一:学生用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说一说的方法,说出自己的发现,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活动二:学生用比一比,说一说的方法,证明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特征。通过两次活动的比较,使学生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巩固了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在展交环节中,学生展示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金山奎、李广菊)李广菊:赵老师的这节课的亮点有 小组展示: 展示后向其他同学提出请求予以帮助。其余同学向展示者提出疑问,要求展示者回答。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敢于批评,超越。
实物展示:教室中见到了哪些长方形正方形,用两幅三角板拼长方形,正方形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学具展示:小组合作验证时学生自己拿学具进行展示。
课件展示:训练时用课件展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与角。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发动学生。“动”起来逐步实现学生全员参与、主动参与金山奎:赵老
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语言亲和力强,教态大方、自然,整节课流畅自如。首先,让学生在教室中发现长方形正方形,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兴奋感和参与意识,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活动中去,为后面的探索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学生由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这个活动中,激发起了高度的兴奋状态,人人想动手、人人想参与的欲望。
金山奎: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小组合作探索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课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先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特征,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都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采用了在小组内个人展示交流,全班内小组展示。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
3、当堂训练的内容、方式、完成率。(陈树梅)
陈树梅:本节课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两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4、和光盘相比,哪些地方超越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到位?(张雪莲、王玉花)
张雪莲:
1、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光盘上有小组交流和自主学习,而赵老师采用了自主学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的三种方式,自主学习的时间与小组交流的时间比较充足,学生基本都能动手折、动手量比光盘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更充足。
2、从学生的发展方式来看:光盘上采用的都是班内个别展示的方式,而赵老师采用采用的是班内小组展示、个别展示两种,还有,光盘上学生的展示是手里拿着展示,而赵老师让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学生量一量、折一折,使学生的发展比光盘上得更清晰,而且使学生边说边操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但是赵老师让学生展示时人数太少,学生都能发现特点,但展示的机会很少。
3、从课件演示来说:光盘上的老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在学生验证展示后,老师采用课件边说边演示,而赵老师没有演示,而赵老师把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的特点做成课件,让学生读,加强了巩固,而光盘上没有,光盘里先猜一猜,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以及角有什么特点,进一步学生的展示是采取班内个别展示的。
王玉花:
1、从结构上说,第一步导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以及角有什么特点,第二步是让学生量、折的方法验证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以及角的特点,第三步是概括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异同点。而赵老师最后加了第四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边长,第五步,让学生动手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六,当堂训练,让学生折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让学生明白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
2、导入的方式上赵老师更切合身边的实际,让学生找教室里的长方形表面、正方形表面。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课前三分钟的说话,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数学。
七、活动小结: 本次教研活动,注重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过程。从而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非常有利于学生用投影仪很直观的验证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与角的特征。
第三篇:教研活动案例
编者按:学科教研组团队建设是校本研修的核心任务,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素养和学生意识是校本研修新的聚焦点,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意识的增强更为关键。本学期上城区教育学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在开元、天长、胜利钱塘三所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申报式教学调研,各学科研究员跟进教师课堂教学,深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教学指导,帮助发掘提炼了这三所学校在教研组团队建设中的好经验、好行动。如基于课例研磨的初中备课组活动如何开展?一次有效的教研组活动如何写成一个校本研修的案例?教师如何具有自觉的学生意识设计与实施教学?学校分管教学领导又该如何管理指导教研组的工作?本期将聚焦教研组团队建设和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组稿、责编:缪华良)
磨课 磨练 磨合 ——开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课例研磨活动一瞥
杭州市开元中学 方向
开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是“娘子军”组合。五名成员中,有高级教师两名、一级教师一名,另有两名是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两位新教师在初二下的时候,就已经来校实习,并且取得了明显进步,因而获得信任,本学期到初三任教。尽管如此,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带毕业班这至关重要的一年,因此,备课组的全体,尤其是老教师,不免深感肩负重荷。如何有效地帮助新教师在专业业务方面快速成长,并且使所有初三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不掉队,便成了备课组关注的核心。
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照例给两位新教师配备了师傅,并且明确了以“磨课”为主体的培养机制。我们备课组的“磨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亦步亦趋”:师徒磨课落实文本研读
新教师上课,课时进度一般比自己的师傅“慢一拍”。即徒弟先听师傅的课,课后师徒交流;接下来徒弟根据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将新课的教案修订成型,并向师傅说课,听取意见;然后徒弟走上讲台正式授课。这是一个小型的磨课过程,参与者虽然只是师徒“二人转”,但是磨课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紧扣、毫不含糊。这样做,虽然看似比较繁琐,但教学实践证明,对于课文重难点的落实,以及对新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帮助。二、五步循环:集体磨课引出思维碰撞 所谓集体磨课,是指备课组所坚持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相对前面的师徒之间的小磨课而言,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大磨课,其基本流程为:“主备精备——说课研讨——个性消化——教学实施——反思改进”五个循环运行的环节。
具体做法是由两位新教师各自“认领”课文提前备课,然后在第二周的备课组活动中,分别根据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进行说课和PPT的演示。在此基础上,其余三位教师针对说课稿提出自己的疑惑,由两位新教师解答,最后根据备课组的集体意见,新教师形成自己的新教案。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说课还是答疑,均能加深整个备课组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第三周,则由三位老教师进行备课工作,第四周由三位老教师进行说课演示,并解答新教师的疑惑,最终形成统一教案。这样以半月为周期进行轮换,循环往复,既不会让新教师备课的负担太重,也能让她们在老教师的说课中获得启迪。
三、精致研磨:集体备课注重课例引路
课例研究是一线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新的研究方式。基于课例研制的任务驱动式研修,不仅使备课组的活动有了载体,也可以通过一个课例的反复研磨,促使教师提升对学科教学本质的认识。精致地打磨一个课例,是从这一个,走向这一类的认识提升,甚至可以清晰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主张。我们遵循课例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般在备课组内每学期开展1-2次的典型课例研究。下面就以我们组对课文《杨修之死》集体备课为例,讲讲具体做法:
这次备课,我们分了这样几个步骤走:“素读”课文——搜集资料——同课异构——自主定案。
“素读”课文。所谓“素读”,即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只是根据课文和课后练习题,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备课组五位老师坐在一起,由新教师许绿杨朗读全文,其余老师认真听并在课文边上做好批注,然后交流感悟。这样的初读,更纯粹,因为没有参考资料的先入为主,众人的感悟也更直观,更契合文本。此环节在备课组活动时间内完成(周一)。
搜集资料。初步感知文本后,备课组成员开始分工合作。这次轮到三位老教师主备,具体分工为:方向老师负责粗备课——搜集当时的历史背景、历代对杨修与曹操的评价、曹操和杨修的历史故事等资料并加以整理,形成第一稿教案。此环节在两天之内完成(周三)。
同课异构。在初稿教案的基础上,由备课组的两“台柱子”周素颖和徐建岚老师负责精备课,并形成各自的思路,写好第二稿教案并做好PPT。此环节在两天之内完成(周五)。如两位老教师均从文中关键句入手,分析全文。
周老师的主体思路: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真知”下手,“三读”杨修,*初读杨修:“真知魏王。” *再读杨修:“真知魏王?” *三读杨修:“真知魏王!” *总结。
徐老师的主体思路: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为何而死?是否该死? *杨修如果没有鸡肋事件,会不会死?从原文找出依据。①恃才放旷体现何处?
②“数”——哪些事件?又体现了什么? ③“忌”什么?为何“忌”? *杨修之死谁之过?
修之过,操之过,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另外,我们组每位语文老师还要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好一份导学案。如下所示:
《杨修之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写法。2.分析、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3.深入探究杨修死因,从中获得启示。学习过程:
(一)默读相关链接 有题目解读、走近作者、了解杨修和补充注释等四项内容。(具体内容略去)
(二)自读课文思考 1.自主学习。
要求能疏通文意,梳理情节,探究发现,自主质疑等。(具体内容略去)2.预习自测。
分别设计注音、释义和翻译句子等三题作业。(具体内容略去)
(三)学后拓展探究
穿越时空遐想: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献什么忠言?
上述三稿教案及其他所有的资料,均存放在备课组公用文件夹中。组里各位教师利用双休日,仔细研读两稿精备教案,提出疑问,并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案,准备下周一交流。此环节也在两天之内完成(周日)
自主定案。周一备课组例行活动时间,各成员再次聚集在一起,讨论对于两个精备教案的看法,特别关注两位新教师对于两稿教案研读的感受。两位新教师在讨论时表示:“周老师这一教案的思路极其清晰,整体感觉也很流畅。但我们仔细研读之后发现,很多具体操作性的东西,对于我们而言,要很好地体现出来,有相当难度。”换言之,两位新教师觉得,这一稿教案对于课堂驾驭能力的要求较高,新教师毕竟经验有限,若想很好地实施并落实课堂教学的环节,没有把握。接着,大家又一起讨论徐老师的教案。徐稿比较简单,整体思路也很明确,采用主问题教学法,由两个大问题统领课堂教学。因为这稿教案的可操作性强,因此,备课组最后商定,除周老师可以保留自己的思路之外,其余四位教师基本统一采用这一思路。但是这个教案看似简单,若要很好地落实,并且体现学生的自主式学习,那么就一定要借助于导学案。于是大家又就导学案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增删了相关内容。至此,《杨修之死》的教案主体思路尘埃落定。
四、因材施教 :大小班级注重思维差异
这样集体备课之后,每位老师因所带班级不同,在保持总体相同、局部各有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大小班不同程度的要求,有关教师做出了有针对性的适度改变。根据平行班之间的差异,任教老师也都实施了相应调整。如执教《杨修之死》一课,备课组的老师围绕徐老师的教案,依据我校初三年级有大小班的具体情况,再次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确定了大小班教学的区别所在——大班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之下,还可以再探讨一个问题:“杨修究竟知不知道自己会死?”然后下发相应的补充资料,以供学生思考判断。又如在五节课的导入上,五位老师的新课导入就无一雷同,而是各显神通。
基于我校初三年级是大小班设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小班的教学上也有同有异。因此,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特别提示和要求新教师:除了对文本内容的研读之外,学情也是必须把握住的又一重点。这就是说,新教师上课时,即使是同一课文,在大班和小班,对教学任务的把握和理解、对于文本内容挖掘的深浅程度,也都应该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成功的集体备课,一方面仍能显现出教师个人的风格与优势,不影响百花齐放时“她在丛中笑”的个体特色展现;另一方面,更能加强备课组的团结和谐、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使之产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最终良好达成教学目标。特别要说一下,如今的我们,已经由原先一味追新、求奇的“同课异构”,转变成了现在踏踏实实、落实文本的“同课同构”,我们认为,这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必要一步。
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期待我们备课组全体,在集体备课、同课同构的专业发展领域里携手前行,不断获得创新和提高,逐步积累行之有效的想法和做法,与同行共享。
第四篇:地理教研活动记录
地理教研活动记录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
1、在熟悉新课程的基础上,全体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同时,积极学习新课程的相关理论,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操作上,通过网络搜索、杂志阅读和参加教研活动,研究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在已有的教学资料的基础上,修改充实,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新课程教学体系。
2、教研组内加强交流学习,广泛收集材料,组织集体学习交流和个人学习相结合,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提高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水平。
3、青年教师,要抓住机遇,利用自身教学理念新,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优势,大胆实践新课程思想,快速成长。
二、应用新课程思想,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1、积极在课堂中实施新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课堂过程的探究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积极展开课外的活动。如组织研究性课题的展开,选择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相关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养成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如开设地理学科讲座,丰富学生的地理学科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落实课堂常规,提高学科水平
1、开展好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活动,个人备课要在钻研教材及新课程标准,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学生在各阶段必须达到的双基要求,再与同段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抓好三环节即课前准备、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要聚焦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精心设计,认真实施每一堂课教学任务。
2、努力提升公开课质量。本学期要开设好每一堂公开课。开课教师要紧紧围绕学校当前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主题,精心准备;学科组成员要认真参与,做到上课有教案,课后有评课,评课有记录。
四、开展地理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全体地理教师树立科研兴教思想、自觉参与教科研实践。根据教
学中实际情况及教学新动态,拟定教学研究案例,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立项课题的研究。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相互交流,以研究来带动教学工作的提高。
总之,本学期地理组全体成员,将紧紧围绕学校的各项主题,做好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工作。
五、做好期末复习迎考工作。七年级要在总结统考的基础上,积极准备好下学期初的复习和模拟训练。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研活动总结
初中地理教研活动总结
时间:3月25日 地点:
参加人员:区七、八年级地理教师 讲课人及课题:《台湾》
《印度》
发言人及汇报内容:
《做一个研究型的地理教师》
3月25日我参加了在实验学校举办的市市中区七、八年级的地理研讨会,聆听了王颖和王二位教师的课,这次学习,有很多收获,即新颖、又扎实,每一节课,有成功,但也有遗憾,真实的课堂,留下了优秀教师们认真钻研的印记。
一、解读课标到位
二位老师上的课,都能根据新课标精神的引领,加以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课程理念是先进的。如:王梦颖老师的导入,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现了台湾在世界上的位置,然后是在中国的位置,最后才出现了台湾。这样的导入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王倩老师在讲到印度的邻国时,教会了学生解决国家争端的方法。这些都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二、课堂教学艺术化
王梦颖老师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以最简单的语言解释较难懂的问题,比如把台湾比作香蕉,用生活实例来启发学生动脑观察,从而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记忆会非常深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时时刻刻体会到老师传授的知识是有用的,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一门课的兴趣。王倩老师的语言亲切优美,学生易懂。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辞藻,从而让学生对这一门课产生兴趣,让他们与这一门课有一种亲近感,不受约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锻炼实践能力。随后,在总结完整堂内容之后,王倩老师用了一些随堂练习来当堂检测学生接受情况,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做出了解释。这让我知道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给学生传授知识,应当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理解的状况做出检测,当堂反馈,并及时处理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和学习障碍。真正达到有效教学,让学生一节课下来能够真正掌握。
整堂课上得井井有条,在教学过程中,王倩老师能够深入学生当中,亲近学生与学生交流,这些都是给我的教学启示,总之,从王倩老师的一堂课中学到许多,也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当中所存在的不足。
两位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引领学生学习正确的知识,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在课堂上,他们机智的反应、有效的激励、丰富的语言,让课堂焕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三、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知的教学,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主动去获取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耐心等待,有巧妙的引导,真正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课堂上,有学生精彩的发言,有错误的回答,教师能正确评价。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都比较长,这种教学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怎样做一个研究型的地理教师
听了池老师的汇报我感受颇深:课程发展的瓶颈是教师,而教师发展的瓶颈是教师的专业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已不局限于教材,教师虽然是课程实施者,但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我们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培训、进修、取经、研讨等形式积累经验,积累资料,提高自身的学术专业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