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 教材113页》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练习教材113页
课型: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比较,帮助学生回顾、整理笔算除法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试商的能力。
2.学生熟练地运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提高估算的应用能力。教学重难点:回顾、整理笔算除法的方法。第86课时 教学过程: 整理回顾 1.口算复习。(1)出示第1题,900÷367×120472÷350×40 800÷5630÷970+90 36+4 指名学生口算。
(2)完成第113页第2题。
在规定时间内,学生让学生完成。然后教师讲解。2.完成第113页第3何第4题。提问: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 再问:可以怎样整理这些条件?
再问:根据题中的问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3.完成第113页第6题。比一比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二、作业练习
练习教材114页 课型: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比较,帮助学生回顾、整理笔算除法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试商的能力。
2.学生熟练地运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提高估算的应用能力。教学重难点:回顾、整理笔算除法的方法。第87课时 教学过程:
1.完成第114页第7题。
(1)出示第7题,先计算计算后比一比大小。在规定时间内,学生让学生完成。然后教师讲解。
2.完成第114页第8题看谁做的对又快,然后师生共同解答。3.完成第114页第9题 提问: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 再问:可以怎样整理这些条件?
再问:根据题中的问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4.完成第114页第10题。首先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讲解
二、总结。
本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不懂的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第二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练习七教案
练习七
教学内容:44页2—7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第二题
1.出示题目,弄清题意 2.学生完成分段统计
3.怎么计算合计人数呢?算加法
4.分析数据: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前十名,你能估计她的成绩可能是多少吗?(只要估计)
二、第三题
1.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 2.注意标注数据
三、第四题
了解我国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完成统计图。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韩国汉城 5枚 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西班牙巴塞罗那 16枚 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美国亚特兰大 16枚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澳大利亚悉尼 28枚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希腊雅典 32枚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国北京51枚 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英国伦敦 38枚
四、第五六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五、作业:完成思考题,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甸坑小学罗正尧
一、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一方面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应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率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率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率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 1
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试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试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运用植树问题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材的遍写特点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复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小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分量比较重,但是它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计量单位的理解,(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扩大„„
倍,缩小„„倍的说法。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教材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探索空间。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推断;另一方面学习分析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发现保护好环境的益处,进一步体会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有步骤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高素质的基础。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中,安排了简单的植树问题的教学。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应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
学好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对于运算定律的总结概括,教材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存在于算式变化中的规律,并试着用符号表示出来。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全面几册的教师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钉子板、量角器、三角板、直尺、七巧板、指南针等。
1、数位顺序表。
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
3、其它教具。
四、课时安排
1、四则运算(6课时)
2、位置与方向(4课时)
3、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0课时)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课时)
5、三角形(6课时)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6、统计(4课时)
7、数学广角(4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第四篇: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二》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练习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一的第1题。
(1)练习第l组。
①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竖着做。
②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③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练习第2组。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③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可以先用几十除以几,再用几或十几除以几,算出得数。
2.口算下面各题。
480÷4
84÷2
46÷3
900÷3
180÷20
270÷90
280÷40
69÷3
75÷5
210÷30
420÷70
720÷80
3.笔算练习一的第2题。
(1)出示第2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提问:这几题都是几百几十几除以一个整十数,为什么商都是一位数?
(5)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二,提高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即: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也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三,完成思考题
1.指名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每四人一组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组内交换意见。
3.组织全班交流(如果第一次转换发生在5时以后,则转换的次数是600÷30=20;如果第1次转换恰好发生在5时,则转换的次数是600÷30二20,20+1=21)。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一的第3、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第五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1》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形卡片平底煎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展示煎盘锅,师:同学们知道这个煎锅可以做什么用吗?。生:烙饼(板书:烙饼)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节课我们会学习有关“烙饼”的什么知识? 生:教我们怎样烙饼。师:板书:怎样烙饼 生:烙饼需要多少时间。师:板书:烙饼需要多少时间 师:怎样烙饼最节省时间。
师:板书:怎样烙饼最节省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烙饼的“优化”问题。
(一)探究烙1—2张饼
师:今天这节课就学习这些问题,请看大屏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生1:锅里每次最多只能同时烙2张饼,每张饼烙两面,每烙一个面需要3分钟。
师:想一想: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预设:a:先烙饼的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饼的反面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6分钟。
师:烙2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生1:6分钟。可以把2张饼同时放进锅里,先烙它们的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它们的反面,需要3分钟;共需要6分钟。
师:怎么不一张一张地烙呢? 生:这样需要12分钟,太浪费时间了。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二)探究烙3张饼
师:爸爸、妈妈和小雨每人一张饼,一共烙3张饼
师: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想一想.。小组之间讨论,需要几分钟?怎样烙饼?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预设:生1:一张一张烙,18分钟。
生2:先烙2张再烙1 张,12分钟。
生3: 9分钟。
师:噢,他用了9分钟,和他一样的请举手,谁听懂这种方法了,上来给大家再说一说。(指1名说)
师:比较:烙3张饼同学们想出了3种烙法,哪一种方法能让小雨一家尽快吃上饼?(学生比较)
师:这3种方法中,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教师板书最佳方法)
师:我们来看看小雨的妈妈是怎样烙的?请看大屏。(课件演示烙3张饼,课件边演示,师边小结)
小结:先把饼
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
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 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看完后师问:小雨的妈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最佳方法烙的)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不上)师:对,使用最佳方法时,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让学生接2张饼)
预设:学生能说上生1:用的时间短。
生2:锅里每次都有2张饼 → 我们一起来看是这样吗?课件回放
师:学生再操作:好请同学们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探究烙4—6张饼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预设:a:2张2张烙,需要12分钟 → 噢。2张2张烙大家同意吗?
课件小结:烙4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烙2次,需要12分钟。或者用烙2张饼的方法烙2次。
师: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生1:2张2张烙,烙2次,再烙1张,需要18分钟。(有不同烙法吗?)
生2:先同时烙2张,烙1次,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需要15分钟。(大家说哪种方法是烙5张饼的最佳方法)
小结:我们烙5张饼时,先烙2张,烙1次,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需要时间最短是15分钟。
师:烙6张饼呢?谁愿意来说说?
预设:a:2张2张烙,烙3次,需要18分钟→ 你们同意吗?
师:3张3张烙,烙2次,需要18分钟 → 你们同意吗?
师:看来,烙6张饼时有两种烙法:可以2张2张烙,烙3次,或者3张3张烙,烙2次,所需时间都是18分钟。
师:请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1: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那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是倍数关系。师:3倍的关系,3指的是烙一面饼所需要的时间,那么烙饼的时间就是用:烙饼的张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板书写3,但师要说是一面饼所需要的时间)
生2:我发现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烙饼所需的最少时间。(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板书: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吗?同学们真聪明!
(四)烙饼方法的应用。
师:烙7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谁会算?说来说说?
生1:7×3=21
师:烙8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谁会算?烙11张、22张饼呢?同学们真聪明!很快掌握了计算烙饼所需要的时间,想一想,7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说来说说。
师: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1:如果要烙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剩下最后3张饼用最佳方法烙,这样最节省时间。
(五)烙饼方法的延伸。
小雨的妈妈又用了一种新式的电烙锅,锅里同时可以放2张饼,每烙一面需要2分钟,烙3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想一想?谁来说怎么算?烙5张饼呢?烙6张饼呢?(尽可能让学生说计算方法)
生1:3×2=6,能说说你的算式中每一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吗?说不上师引导:3表示?为什么用饼数乘2而不乘3呢?(你真是了不起!不但学会了,而且还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餐厅里同时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使三位客人都能很快吃到菜? 师:厨师的问题解决了,我们一起看看小军遇到了什么问题?
2、烤面包时,第一面要烤2分钟,第二面只烤1分钟,即烤一片面包需要3分钟。小军用烤面包架子,一次只能放两片面包,她每天早上吃3片面包,需要烤多少分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烙饼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呢?回家后和妈妈一起用最优方法试一试烙一烙,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