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01:1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篇: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广东省广雅中学 苏科庚

广州市从2005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期间,笔者既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本文就谈谈这些困惑和思考,希望能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新教材的体系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旧教材的编写体系比新教材好,执教起来比较顺畅,但也有不少教师

感到难以适应,甚至无所适从。

以“细胞膜”的教学为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新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是:在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设置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简要介绍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功能,并设置了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和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则安排在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从笔者所获得的反馈意见来看,不少教师不满意这样的设置,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将本节内容与第4章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组,即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合二为一。教学顺序则普遍有4种情况:

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2.“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3.“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

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4.按新教材的顺序讲述。

注:旧教材中的顺序为:“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从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来看,不少教师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少教师仍受旧教材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了教师对旧教材的认同。至于哪一种处理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在下定论似乎还为时

尚早。

笔者认为,与其说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教师本人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进行不同处理的结果,不如说是由于教学上的混乱,是由于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遇到的彷徨与困惑。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中间人”,其教学设想与教材编写体系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学生。因此,如何解决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编者与教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二、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材相应地设置了不少探究活动或实验供学生进行学习,如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一共设

置了14个实验活动(见下表)。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实验一览表

从理想情况来看,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的开展却遭遇重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下

面几种情况。

(一)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

例如,对实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由于鉴定DNA和RNA时需要用到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而这两种试剂由于价格比较昂贵,市面上不容易买到,所以不少学校索性取消了实验,条件差一些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再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本实验要求分小组进行,但每个小组至少需要5个锥形瓶,很多学校由于实验器材匮乏,加上实验探究的时间过长(实验装置需培养8~10小时),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条件较好一点的学校,也多是采取指定某一小组进行实验,然后汇报结果的方式,使原本应该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演变成个别学生的探究,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或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取舍

教材一共安排了14个实验或探究活动,但不少教师反映,全部实验都开设的可能性很小,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对实验活动有所取舍。比如上述“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等,由于不属于课程标准规定操作的实验而往往被省略不做,不少学校因为课时紧张、实验设备不足或其他原因而导致部分必做的实验也无法开展,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述来替代学生的探究,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因此,哪些实验可以不做、哪些实验应该做但限于条件无法开展、哪些实验必须开展、哪些实验不开展对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成为制约教

师对探究活动进行取舍的主要因素。

(三)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但并不意味可以滥用探究性学习。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中的生生、师生互动,动不动就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究,既不考虑问题的难易,也不考虑探究的必要性,结果,学生跟着忙乎了半天,到最后连教师也不知道学生探究出了什么,还美其名曰:“探究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探究活动似乎成了公开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好像没有探究活动就不能算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也成了公开课上探究活动的“三步曲”。这种为了显示探究而进行探究的教学活动,使得探究性学习逐渐流于形式。探究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学生有疑问、有困惑,问题悬而未解或在认知上有冲突,确实需要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来寻求解答,在这种前提下,探究才成为学生迫切渴望开展的一项活动,也只有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而有效。否则,探究活动会逐渐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无谓的摆设和花架子,最终成为制约教学改革的瓶

颈。

三、教学讲授上“度”的把握

新教材在一些相同内容的知识点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旧教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改。如有关细胞器的内容,在旧教材中比较详细地对每一种细胞器进行了介绍,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相当于原教学大纲中的“了解”水平,属于较低层次的要求),因此新教材中只是提供各种细胞器的图片,简要介绍其功能特点,寥寥数语,笔墨不多。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地把内容“还原”为旧教材中的讲述,甚至增加了大量额外知识,如中心体的结构特点、各种细胞器有无膜的比较等,结果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被迫让位于教师的补充讲述,原本应该1个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也被延长为2-3个课时,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导致了

教学课时上的紧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在“度”的把握上出现偏差的原

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受旧教材教学的影响,面对新教材时,观念上还未完全转变过来,对知识系统的要求仍停留在过渡教材的层次上。

2.新教材中的叙述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而部分学生活动限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开展,因此为了避免在课堂上“没什么好讲”,不得不增加额外的内容“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

3.对高考命题的担忧。教材编写者在撰写教材前,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调查和论证,但高考命题者往往只有两三个月时间进行试题的命制,在这较短的时间内由于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不到位而使命题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学生高考失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也是很多教师十分担忧的事。在这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作用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过分讲多、讲深、讲透的现象依然充斥着课程改革的课堂。

上述原因中,最后一点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还需要编者、命题者以及一线的教师进行更多的对话,以达成一致的认识,使教师最终能“放下

心”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熟悉这个新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努力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作为实验区的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最后,笔者愿以课程标准组专家、人教版教材主编朱正威老师的一句话与各位同行共勉:“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教师几多机遇、几多挑战。机遇和挑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抓住它、平衡它,中学生物教学将

会迎来新局面。”

第二篇: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直接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迫使基础教育必须做出变革。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现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与同年9月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进程。新一轮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于2004年9月率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进行实验。按照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经河南省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2008年9月河南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如今已有三年,高中生物教师均已参与新教材的使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对策。

目前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将“构建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为此,高中生物课程在结构设计上需要着重构建旨在培养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和未来生物专业人才的课程。相对于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来说,新课程将原来的高中生物课程体系从一本“教学大纲”变成一本厚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实际内容也从原来的3本书(必修1、2和一本选修)变成了6个“模块”的6本书(必修1、2、3和选修1、2、3)。在高中生物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和探讨的大多是教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中的适应状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升状况则关注不足。

课改生物新教材的推出,我们认为新教材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新课程标准是为学生提供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随着各地新课改的陆续实施,制约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诸多因素也逐渐浮出水面。实践表明,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并不像预想中的那么乐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受到了现实中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既有来自外部的客观条件,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受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也未得到很好的实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许多省、自治区如火如荼的开展,对新课程的问题研究也多如牛毛。从大的方面说,对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对课程结构的研究、对课程内容的研究等等;从小的方面来讲,对一个模块的研究、对一个专题的研究、甚至是对某一节课的研究、对某个知识点的研究都有很多。从事理论研究的专业学者研究的是大的方面,从宏观上调控;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研究的是小的方面,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但这二者之间即专业学者和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不足。作为当事者的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状况如何,作为被关注对象的学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新教材中能力的提升状况则没有明确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和原则, 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2.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3.新课程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课程结构。

三、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每位实践教师在教学中找出该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写出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对象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重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实践,力求对新教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仅熟知教材中优势,而且找到教材中的问题,然后能更好的使用教材。也为其他生物教师提供可行的方案。

(二)课题研究内容

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首先,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入手,明确该研究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其次,参考国内外有关教育的理论,在既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学习、积极与外校高中生物教师沟通,搭建提升的平台,提高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1)教材的编排体系

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按对生物学的认知规律编排,由《分子与细胞》到《遗传与进化》再到《稳态与环境》,但具体到每一册中的某些知识点学生的认知没有跟上。必修一中关于蛋白质与核酸的知识学习时,学生不具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必修二中遗传规律的计算,学生的数学水平没有达到。(2)教材中的知识点

无论是教材的必修本还是选修本都存在一些教师不易明白的知识:如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凋亡吗?有顺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吗?为什么核移植时常用去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卵母细胞?PCR技术中需要能量吗?而这些知识在教参上也没有明确解释或解释。(3)教材中的实验问题

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调查类实验共19个。原则上这些实验是要学生做的,但有多少学校具备完善的实验条件;在具备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又有了课时与实验时间的冲突。2.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对策研究(1)生物教师的适应状况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被关注和探讨的大多是技术层面上教师该怎么教的问题,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中的适应状况,却很少有人加以关注。首先,多数生物教师虽然在理论上认同新课程的体系级指导思想,认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究式教学方法很有必要,但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尚有差距,很多人仅仅局限于知道新课程“是什么”,但对于“如何做”“为何做”“做了会怎样”等问题还存在诸多顾虑和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对新课程体系的适应困难。其次,新课程虽然倡导积极地、多方面的评价手段,但目前最权威的评价手段仍然是学生的高考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一旦面对高考的指挥棒,人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将生物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从而造成了教学评价观念与实际生物教学活动的背道而驰。第三,新课程标准涉及很多最前沿的生物科技知识,无疑增加了新教材的内容和难度。课时不够、实验条件落后则成了生物教师最头痛的问题。

(2)学生能力的提升状况

新课程标准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生物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能力”方面又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生物教学中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其着眼点是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发展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运用多向思维提问、运用联想和想象提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教师予以鼓励,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思和能力。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就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新教材有6本书组成,但每周只有两课时。而探究性活动却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此外,一个高中教学班少则40人,多则近70人,如何去组织这么多人的探究性活动?对于很多普通高中来说,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不具备,怎么去完成那么多的有时却需要大学的实验条件才能完成的探究性试验呢?不具备应有的时间、技术设备又如何去完成实验,怎么能探究,又怎么能提升这项能力?条件虽然如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了。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在实施新课标教学的过程中,我课题组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当前校内的新课程教研,要求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课题研究要做到有序有效、成果呈现特色鲜明。过程资料要完整,主要包括:

1文献分析法;这是进行研究的第一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和理论不断推出,其中那些对我们研究有帮助的方法和经验,我们要认真研究。另外,现行教材及其它教材中有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处理是也应全面调查。

②典型教案、课堂实录、观察记录;要求我课题组教师人人有自已的研究子课题。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探索适应新课标的路子。

③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实施的教学的看法及现状,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总结调查结果研究产生原因,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④研究日记、学习笔记;在教学实践中,备课组遇到新教材中的问题可随时随地进行研究,对共性问题,充分利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研究,并解决教材教法问题。⑤听课研讨;我课题组教师要上新教材汇报课和新教材研讨课、骨干教师要上新教材示范课。同一备课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对典型的课例还要进行“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反思”的研究,以此探究新课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⑥阶段性总结材料;阶段性计划、研究活动记录簿(主讲人、参加对象、时间、地

点、内容)、纪要;

⑦论文;资料性照片、音像资料、课件,等等。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4-2011.5)课题确立阶段

收集资料,制定研究目标和具体方案,组建课题研究组 第二阶段(2011.5-2011.12)课题实践阶段

以本校为试验和研究基地,通过各种途径发现新教材中的问题并随时随地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研究,并解决教材教法问题。第三阶段(2012.1-2012.3)课题总结阶段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理论类成果

参与研究课题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撰写《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2.实践类成果

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以提高。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成 员 :

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全体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并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本课题的研究之前,我们的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多篇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和发表,如:

2010年

《利用生物教学资源渗透珍爱生命教育》

省一等奖 2008年

《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策略》

省一等奖

《了解艾滋病 关爱生命》

省三等奖

《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 2005年 《漫谈生态环境的保护 》

省一等奖

《爱是素质教育的主题》

省二等奖

2004年

《高三生物网络复习例析 》

省一等奖 2003年

《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

省一等奖

2010年 《抓好两个环节 轻松解决遗传题 》

发表于《中学生数理化》

十、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3]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4] 教育部 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忽视了什么》

王金泉

2011 [6]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 《生物教师培训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8] 《中学生物教学》杂志各期

第三篇:地理新教材与“问题教学”

地理新教材与“问题教学”

谭志乾

摘要:日常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一使用的手段,只作为一种辅助。本人在一年的地理教学当中,觉得用“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设计一些较好的问题来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问题教学

一:新旧地理教材的比较

现在七年级地理所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它是去年才开始试用的教材。它能适应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本。与旧教科书相比,新的教科书将原先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减掉了,使得它的文字精简了许多,改变了过去地理教材“繁、难、偏、旧”的状况,为地理课堂教学减负增效铺平了道路。在新教材中,可清楚地看到:课本中的文字虽然精简了,但课本中的地图却大大增加了,不但地图的数量增加了很多,而且地图的质量大大提升了。现在的地图基本上都是彩色的地图,颜色丰富艳丽,这改变了以往地图颜色单调的缺点,使得地图更形象、更直观,可读性更强。不但如此,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地图能与生活结合紧密,许多地图都来源于生活,地图中所反映的往往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或较为熟识的事物,改变了以往一些地图学生偏于陌生的尴尬的境况。除此以外,还可以注意到在现在的地理新教材当中增加了许多现代高科技图片-----卫星图片,这是旧教材少有或没有的,利用这些地图可以对学生进行现代化教育,使教学跟上世界潮流,适应全球化的特点,实现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新地理课程标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不刻意追求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 知水平,适应时代的要求发展,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铺平道路。二:在地理新教材中进行“问题教学”

新世纪,学以致用这一古老的教育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本人在差不多一年的地理教学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这期间,经常用“问题”来进行教学,总觉得“问题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它可以适应新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运用“问题”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优越性。在课堂教学里,其步骤是让学生先进行阅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并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归纳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可以让学生个别回答或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回答问题,可以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竞争机制。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学习和提高,还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学习效果更佳。显而易见这要比教师纯粹的讲述好得多。下面以《日本经济》为例作一个说明。2.1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教学”来说,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往往能起到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作用,问题设计得好,不但可以囊括一节课要学的所有内容,还可以给学生起到很大的提示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如果问题设计得不好,不够合理,学生就难以把握其中内容,如此往往也就会功败垂成。在《日本经济》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10个问题: 1:你从市场上或生活中了解到的日本产品有什么? 2: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是什么? 3:日本主要出口的产品是什么? 4: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5:日本主要有哪些工业区?

6: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 7: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优势? 8:日本经济自身发展有没有什么弱点?

9: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新动态? 10:日本主要城市有哪些?

虽然只是10个问题,但这10个问题足以囊括整节课要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这10个问题设计得还是比较好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面的题目往往能给后面的题目一个很好的提示。如第四题的答案是由前面第二、第三题概括出来的,第六题可以由第五题的图中看出,在第五题得到提示;第七题可在第六题得到提示,第八题又可以由前面的题目概括发展而得出结论,第九题可以由第八题发展而得出答案,正是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能够较好地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2问题答案的寻找

单给学生设计一些好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还要给他们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发学习,让学生讨论寻找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由地图内容归纳来完成引导的,如在《日本经济》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地图的。

1:你从中国市场上了解到的日本产品主要有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8和图7.12)2: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是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9和图7.10)3:日本主要出口的产品是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11和图7.12)4: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看图7.9、图7.10、图7.11和图7.12归纳)5:日本主要有哪些工业区?(指导学生看图7.13)

6: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图7.13归纳)7: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优势?(指导学生从第6题归纳分析)8:日本经济自身发展有没有什么弱点?(由第7题延伸分析)9: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新动态?(由第8题延伸分析)10:日本主要城市有哪些?(指导学生看地理图册《日本》)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和引导,就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盲目的摸索,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3问题的解决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引导,通过阅读和讨论,已经寻找到相关的答案,那么这时也是问题解决的时候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通过个别学生提问回答、集体提问回答或小组比赛回答等方法都可以解决前面设计的问题。这是检验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同时还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高潮,学生可以将自己寻找到的答案进行充分的表述,并获得肯定的评价。在这当中,教师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个适当的评价就必不可少了。对学生的努力进行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下一轮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2.4课堂小结

当前面的步骤完成之后,这节课所剩余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不过这还不算完结,教师还要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个小结,即将前面讲的内容连结起来,并对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内容丰富,有血有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节好的地理课。课堂小结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使一节课更为完满,并能将知识点融汇贯通,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这个“问题教学”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不过对于我来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觉得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减少了我上课的多费唇舌,节约了讲授时间,并能很好地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相对而言也较为喜欢,他们能较好地自己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能够张扬他们的个性,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他们不但能够学到知识,还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在各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鲁祥波

浅谈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4期 2:地理

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教学过程及部分相关地理图片:

教学过程:

1:你从中国市场上了解到的日本产品主要有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8和图7.12)照相机:我们在商场照相机柜台上见到的照相机的产地大多写着“日本”。日本的照相机占世界的87%

轿车:日本与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轿车生产最大的国家。日本生产的轿车占世界的43.1% 主要品牌有三凌,丰田等。

摩托车:日本生产的摩托车占世界的78.1%,主要品牌有铃木等。船舶:日本生产的船舶占世界的72.6%,可以生产世界上最大的船舶。

家电,电器:日本生产的家电,电器很有名,如SONY,松下,东芝,爱华等。

2: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是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9和图7.10)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矿石,木材,棉花

3:日本主要出口的产品是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11和图7.12)轿车,摩托车,船舶,车床,合成纤维,录像机,照相机

4: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看图7.9、图7.10、图7.11和图7.12归纳)

加工贸易为主,即进口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再出口到世界各地。

5:日本主要有哪些工业区?(指导学生看图7.13)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6: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图7.13归纳)

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即“四海一湾”地区:东京湾,骏河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

7: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优势?

8:日本经济自身发展有没有什么弱点?

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容易受到世界市场影响,经济波动较大。

9: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新动态?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消售基地 投资建厂的对象: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 原因:

A:日本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B:国内工业过于集中,供水、供电、用地紧张,工业污染加剧 C:国内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较高

D: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

E: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 F:将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 G: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 H: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原料,燃料主要 依靠进口

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

产品主要出口

太平洋沿岸的有利条件工厂靠近码头,陆地交通便利

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工业经济效益高 沿岸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10:日本主要城市有哪些?

日本主要城市有: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京都,神户,北九州,札幌

渔业和农业状况:

渔业和农业在日本经济中虽不占主要地位,但现代化水平高,它们与日本的自然、社会条件和人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北海道附近海域因有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鱼群密集,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北海道渔场。发达的造船业又为其提供了庞大的捕捞工具。因此日本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鱼也成为日本人的重要食品。日本耕地少,地块小,对发展农业不利,但日本人因地制宜,精耕细作,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使粮食生产基本自给,在农业方面也取得很大成绩。

第四篇: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心得和反思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心得和反思

作者:荣成市第„ 教育教学研究来源:孙巧玲推荐 点击数:596 更新时间:2005-8-17

引言:

从2004年9月新学期开始,随着我省作为实验区开始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我们学校也对高一学生开设生物课程,并且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生物的四项课程理念——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了,另外《新教材》知识面较宽,给老师和学生留的空间较大,教材不仅是注重知识的呈现,更加注重科学方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在2004-2005这一学年中,我们始终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坚持把学生知识建构、能力达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坚持以《新教材》中丰富具体的教学资源为战略平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新教材》坚持不懈地钻研,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并定期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们逐渐的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很高兴的看到我们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一、课程进度安排及实施效果

(1)2004年8月到2005年1月的第一学期,我们一共20个学周。平均每两个周有7节生物课,5节自习。除去三次月考及期中考试,满学期共计62课时,外加42课时的自习。教学内容安排是必修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辅导用书有山东教研室编《生物基础训练》和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教与学整体设计》。整体的看,这学期课时安排的比较充裕,期末统考能把整册书复习一遍,并做了三套综合模拟题。

(2)2005年2月到7月第二学期,我们一共19学周。学期开始高一分文理班,理班平均每两个周有8节正课,7节自习;文班平均每两个周有5节正课,2节自习。满学期理班共计68课时,自习60课时;文班共计40课时,自习18课时。教学内容安排要求理科班完成第二个模块《遗传与变异》并且复习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文科班只要求完成第二个模块《遗传与变异》的教学。期末统考范围理科班为一、二两个模块;文科班只考第二个模块。辅导用书主要是山东教研室编《生物基础训练》。这学期的课时安排文、理不同,由于《遗传与变异》中前几章遗传定律以及基因和染色体部分知识点非常抽象,教学难度较大,课程推进速度慢,所以用课时多一些。理科班除正课外自习比较多,统考前复习时间充足,把两个模块复习完之后,又做了5套模拟题。文科班课时紧张,复习时间不足,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练习题。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及案例

《新教材》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时代性、基础性非常强。教材中大量的探究性活动是强化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课程资源。通过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观察、操作技能和过程技能;通过资料调查、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领悟和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要切实完成课程目标,一定要充分地开发利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

(1)深化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对我们高中教学来说,时间是非常紧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通常是各个学校及老师工作的核心任务。所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探究、模型构建等活动,很多老师过多倚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过程、方法、能力、情感目标的培养。通常情况下只是把实验过程表述一遍,再把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强调一下。而相同的一节课,如果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或者对问题展开完整的探究,就要花费整整一节课甚至两节课的时间,并且课后还要进行相关总结和评价。既费时费力,又难以短时间内让学生在卷面上凸现成绩。但是生物科学毕竟是一个实验性的科学,《新课标》中提出了“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项课程理念,并且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我们现在用的《新教材》明显加大了实验、探究、技能训练、模型构建等各种活动性课程的分量,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技能和手段,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提高对生物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培养利用实验的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有一个典故叫做点石成金,学生向老师要的不是老师点出来的“金子”,而是老师“点石成金的手指”。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合理地安排。

(2)保证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实践活动的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保证实验课和探究活动中相关实验进行的数量和质量。在三个模块中,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实验和探究最多,有9个实验4个探究。要完成这些实验和探究会占用相当多的课时。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在高一上学期进行了5个学生实验,分别有第一章“使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第二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第三章“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第五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第六章“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另外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及“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两个实验只进行了课堂演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只进行了讲解,没有让学生做。因为染色后的脂肪颗粒需要用到显微镜进行观测,所以“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这个实验放在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进行,每个实验用时一课时,各个实验都能当堂完成。教材上的4个探究,也有实验过程。其中我们进行了2个,演示了1个,讲授1个。学生进行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影响酶活动的条件”两个探究中的实验,前者用1课时,后者用2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当堂讲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演示。

依据具体情况最大限度的保障实验、探究的数量之外,更要保证每次实验课的质量。我们在每个实验课前都要提前一周通知实验室,以便管理人员准备好相关器皿和药品。做好实验不是件容易事,工作量比较大,而且一旦安排不妥就会事倍功半,经常出现学生到实验室图个热闹新鲜,而学不到任何东西的现象。所以进行一节实验课一定要做好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前的预习引导和实验后的总结交流。在上课前,我们老师要进行1-2次的提前实验,经过两次亲自实验教师会清楚地知道实验中要重点注意哪些问题,就能对学生实验预习进行合理指导,防患于未然。实验课一定要让学生预习好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他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忌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地克隆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这样学生不动脑,没有主动地研究问题,一节课下来一点收获都没有。进行实验前,学生脑子里一定要有这两个问号——这个实验是验证什么的?这个实验怎样作才能成功?实验完成后,我都让学生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并且把实验结果以实物或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现在实验报告上。实验报告不是对实验过程的简单记录,而需要根据具体得到的实验现象,分析为什么得到这个结果,不管实验成功了或是失败,都要分析一下原因,进一步总结并且在班内交流。通过这样一节完整的实验课,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原理的建构,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作科学,更加有效地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下面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个实验为例,谈一下实验课的具体操作。首先通过预习,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1、掌握提取和分离色素的方法;

2、明确色素的种类和特性。还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提取时用丙酮或酒精作提取液,原因就是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分离色素时,利用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色素就分散开。然后通过课本上的实验介绍让学生大致了解实验过程,并一一点清桌上的药品和器具。我开始进行问题引导:问题

1、为什么选用菠菜叶,而不是白菜叶作实验材料?学生马上想到菠菜叶颜色深,含有色素多。问题

2、为什么提取色素的第二步中要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学生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二氧化硅帮助研磨,碳酸钙保护色素,但这样学生还是很容易把二者弄混。我继续说二氧化硅是沙石的主要成分,所以就像沙粒一样,起研磨的作用。而碳酸钙可以调节PH值,防止色素被氧化。这样学生就能把二者区分开。还要让他们注意加入的碳酸钙不易过多,会影响色素的提取。第3个问题、为什么提取和分离操作后都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住?学生从教室里充满汽油味,就知道是为了防止这些有机溶剂挥发。问题

4、为什么剪滤纸条时,要剪去下端的两个角呢?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我也没有直接回答。我让两个同学做两个没有剪去角的滤纸条作为对照。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他们发现没有剪去角的绿纸条上层析出来的色素带呈两边上翘的弧形,而不是一条直线。我顺便给他们解释这是边缘效应。每一片叶子在进行呼吸时,空气中的氧分子从外界通过气孔进入叶子内部,中间的氧分子由于相互碰撞使得进入的速度总低于从侧翼进入的氧分子,这种边缘氧分子进入气孔的速度快于中间氧分子现象在生物界称作边缘效应。再比如乘车时遇到上下班高峰期,从侧面上车会比较快。把枯燥的知识原理和生活联系起来就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也乐于接受,便于掌握。最后一个问题,画滤液细线时要笔直均匀,并且风干后再画两次。目的是使色素带颜色深,而且形状规则,便于实验结果的分析。经过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既掌握了实验原理和大致步骤,又能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重视。然后让学生开始进行实验。这个实验作的比较成功,色素提取出来后,首先让同学们观察色素的荧光现象,并且讲解其原理。然后继续进行色素的分离。大多数同学能扩散出4条色素条带,颜色比较清晰。马上引导同学分析实验结果,讲解四个颜色条带各自是什么色素,总结各色素溶解度大小,及色素含量关系。并且总结部分实验失败的原因,色素条带只有两条或三条,是因为选取的叶片发黄,或者没有加碳酸钙;还有的条带颜色太淡,是因为提取液加得过多浓度太小,或者画线次数太少。最后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对自己的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把扩散出色素的滤纸条作为实验结果贴到报告纸上。这样一个完整的实验才算结束。

(3)组织好探究性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教材上探究、调查、技能训练等活动能有效地驱动学生针对现实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活动;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收集事实证据的活动;驱动学生提出和求证假说以及做出解释等积极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甚至辩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整个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的“做”科学的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新教材》中有较多的活动性课程。《分子与细胞》中有4个探究、1个模型构建、5个技能训练、1个课外制作和若干的资料分析;《遗传与变异》中有2个探究、2个模型建构、2个调查、5个技能训练。要有效进行一个题目的探究或调查,教师应该把握好引导性和开放性,坚持让学生自己唱主角。《新教材》中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的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羊式放给学生自己作?学生能力水平有限,结果只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尝试,我们初步有了一些经验。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条——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比如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探究的题目就很贴近生活,除了“白菜剁馅”和“烧苗”这两个现象外,我又引出夏天拌凉菜时为避免菜汁过多,都要最后加盐或糖,那这是问什么呢。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一步引导提出问题的目的已经达到。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些资料调查、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分析“中心法则的发展”这个资料,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自己对中心法则的内容进行补充。学生通常把资料中“逆转录”、“RNA复制”及“蛋白质的复制”都补充到中心法则中,忽略了第三个资料中“可能”这个字眼。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注意这个模糊概念,学生马上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分辨信息中哪些是确切证实的,哪些是存在可能性,有待证实的。最后达到合理的处理这些信息的目的。对于探究活动,课堂交流非常重要,一节探究课的成败就在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和价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是一个引导和修正,这一步很重要,如果引导过于表面化,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实质内容不多。另外还要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追求理性的交流。下面以“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个探究为例,谈一下探究课程的具体操作。这个探究我共用去两课时。第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包加酶洗衣粉,然后让学生们传看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都标有哪些内容。学生发现包装袋上标有适合温水使用,并且强调水温不能过高。我就说用化学上的原理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就越快,不应该是水温越高越好么?学生们马上想到应该与洗衣粉中的酶有关系。我步步深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作为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活性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都如何影响酶的活性,加酶洗衣粉到底该如何使用效果最好呢。另外唾液中存在大量唾液淀粉酶,胃里的胃液也有大量消化酶,但我们知道口腔是中性环境,而胃里是酸性环境。通过这些现象,我让同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想到温度会有影响,有的同学想到PH值,还有的同学提出浓度也会有影响。我们教材中引出温度和PH值对酶影响的探究,但既然有的同学提出浓度这个因素,我没有否定他的问题,就让他根据自己的问题,探究浓度这个条件。然后我提出以我们自己的唾液淀粉酶为实验材料进行温度、PH值以及浓度对其影响的探究。那么人的唾液淀粉酶在口腔内的温度是多少呢,同学回答正常体温37摄氏度。那么设计实验时还要设计什么样的温度作为对照?怎样保证你设定的温度环境比较稳定呢?口腔内的PH值为中性,实验要设计什么样的PH值?浓度的高低又要如何控制?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有什么特性,最后如何检测酶活性的高低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大致形成了探究的思路。然后开始分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详案和实验步骤。讨论进行了半节课,各组分别拿出一套实验方案来,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设定温度和PH值的实验思路基本都比较合理,但存在很多具体操作的问题。比如说,不选择水浴控制温度条件,而是直接加热;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用斐林试剂检验实验结果。而这个实验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好温度条件,用斐林试剂检验就要进行加热,破坏了温度条件。这时我会给出相应的提示,并让学生进一步交流和讨论,把设计的实验方案逐渐修改完善。第二课时进行实验。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我只是给出一些技术细节的指导,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路,实验进行的非常顺利。最终的实验结果是相当成功的,其中不乏许多设计新颖又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比如有的同学在进行温度影响实验时,先加入碘液,这样37摄氏度下碘液蓝色逐渐消失,而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下碘液的蓝色没有变化,这个设计的实验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证明了酶适合比较温和的条件,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下活性最高,温度和PH值偏高偏低都会使酶的活性下降。另外探究酶浓度对酶活性影响的这一组,结果发现浓度稀释10倍的酶基本上不影响其活性,正好证明了酶的高效性。实验后的总结中,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的设计和成果,并对一些大胆尝试新方法的同学给予了肯定。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思索,把相关的知识原理活用起来,运用实验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助益。

(4)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充分合理地开发《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譬如问题探究、问题串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细细品味,锱铢琢磨,充分合理地开发使用。《新教材》每章由章首页、若干节、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四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讨、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新教材》每节都以“问题探讨”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境、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学科交叉”体现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利于知识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想象空间”体现知识迁移,培养想象能力。《新教材》的课后阅读栏目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它们介绍了生物科学的前沿领域,拓展视野;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给学生以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迪;另外“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体现了生物学与当代社会紧密地联系,提高了人生规划能力。每章节的后面都编排了些与该章节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练习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活题,这些活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品质。比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节,课后练习拓展题第二题,要求为加酶洗衣粉设计一则商业广告。我利用课末5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尽情地发挥。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性很高,出现很多极具个性的创意。据两个同学设计的广告词为例:“给我足够的温度,溶你全部的污渍,让自然的颜色围绕你我身边”;“加酶不加价,去污能力大,稳定性能强,污垢都害怕!”。《新教材》在每章结束时,都有简约精炼的小结,大体上都包含着本章的核心知识和重要概念;对本章知识要点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回想讲课时的具体内容,有助于知识点查缺补漏,整体巩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新教材》为中心资源,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为辅助,统筹规划,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收获和疑问。总结起来,要搞好新课程的教学,首先深入领会课程理念,切实完成课程目标,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还要根据学校资源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并不断的总结交流,让我们和《新教材》共同进步。

第五篇: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总结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总结

楚雄市龙江中学黑丽琼

在这几天的的远程培训过程中,通过观看视屏和资料,我觉得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观念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

一、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二、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添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思考。

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三、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

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目的转变,由“双基教学”转变为“三维”目标的教学。我充分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通过这次生物新课改培训,虽然我获得了不少的思想和心得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让自己能够和学在生一起不断的探究中走向成熟。

下载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思考 虽然我们都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也聆听过专家的指点和报告,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准备,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许多......

    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自2009年9月我省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线教师们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教学当中,学习新课程体系,领悟新课程理念,创设新课程环境......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新教材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新教材 摘 要: 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新课程改革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加强综合教学,因材施教,分层......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思考

    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沙县第一中学 王柯明 摘要:大多数生物教师认为生物实验教学只是生物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大多数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非常低,基本上是讲实验、背实......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谭永平摘要: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案例,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目标单一、......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重点研讨的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重点研讨的问题 摘要:高中生物作为生物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并且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抓住生物教学的重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选校网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浙江省文成中学朱德暖325300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 课程......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富源县胜境中学 张新伟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 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