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有一双万能的手》德育教案
《我有一双万能的手》德育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教学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领悟“劳动最光荣”之道理,树立“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之意识。培养大胆表现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2.学生在听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到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到创造财富的愉快,并产生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感受音乐的情绪,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乐趣。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情绪,能自编动作表现出音乐的情绪。
教学准备:、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乐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体验感受。
.谜语导入:一棵树五个杈,样样事情都会干。
2.听歌,整体感受。
3.师朗读歌词,让学生知道歌曲中的“我”会做什么?
4.分段听赏。
①听第一段,思考:“我”在家会干什么?带着问题聆听,听后回答。
②听第二段,思考:“我”在学校会干什么?听后回答。
③听第三段,思考:“我”在田野里能干什么?听后回答。
5.再听歌曲,启发思考,品德教育。
思考:
①“我”的双手会干这么多事,这双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②“我”会干这么多事,“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师:你在家、在校该怎样做?
(在家里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霸王。)
6.再听歌曲,知识介绍。
①思考这首歌运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②简单介绍演唱形式的定义。
演唱形式就是人们唱歌时,是用了领唱、齐唱、还是合唱、对唱等。
如:我们刚才唱歌时就是运用了齐唱的演唱形式。
③简介领唱、齐唱。
人们在演唱歌曲时,有时会让一个人唱,接着再让很多一齐唱。
④再听歌曲,思考并回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歌,又听了歌,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二篇:《我有一双手》教学设计
《我有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我有一双手》是人教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生活语文第六课的内容,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本课的设计在纵向上和一年级的课文《讲卫生》相联系,横向上与《生活数学》中十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生活适应》中认识自己的体貌体征等内容相结合。重点体现在读与说的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9人。其中:
申晨帅、李想、樊梦阳、张慧星、牛紫燕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认识部分简单生字,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好,基本能用完整的句子回答简单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能自主完成作业。
武亚鑫、孟梓烨、程苗静、李孟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和保持,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只能说简短的句子或词语,且口齿不清。课堂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与辅助。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设定了分层目标。
A组:1.知道手的特点,了解手的作用。2.理解并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结合场景说句子:“小手本领大,十个手指头。”及拓展句子“我用手(做什么)”。4.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培养安全意识,学会简单保护手的方法。B组:知道手的特点,了解手的作用。能跟读尝试说出课文中的简单句子。
在引导辅助下尽量说出完整的句子:我用手 ? 提高动手操作和交流合作能力。
培养安全意识,学会简单保护手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流利的朗读课文
难点:结合场景说句子“小手本领大。十个手指头”,及拓展说“我用手(做什么)。”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游戏及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用具
1.希沃白板
5、颜料、调色盘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侓动手指操,吸引学生兴趣。
导入:同学们,之前我们学过一首儿歌《小手拍拍》,大家还记得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做一做。
师:大家做的真棒,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手的儿歌《我有一双手》。出示整篇课文。
二、新授环节:动手操作,新知探究
1、通读全文。
教师加动作范读整篇儿歌。
我有一双手
我有一双手,十个手指头。小手本领大,我要爱护它。
2、了解手的特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十个手指头。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双手,了解双手的特点:两只手一样大,一起数手指数量。
教师带领学生加手部动作回顾儿歌第一句:我有一双手,十个手指头。
3.了解手的作用,学习句子:我用手(做)。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那我们的双手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的手可以做这么多事情,那同学们看老师能用手做什么?
示范句子:我用手跳舞。我用手喝水。
师:在生活中,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做了很多,老师都用相机给大家记录了下来,同学们看你们都用手做了什么。强调让学生用句子:我用手(做)。
学生看照片回答:我用手浇花……
师:那同学们再来想一想,你还用手做过什么?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完整句子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的小手本领非常大,经常帮我们写字画画,下面就用我们神奇的双手画一幅美丽的手指画。出示大幅梅花图,教师示范用手指在图上画画,学生轮流上台给画涂颜色,直至涂完。
4、保护双手。
师:小手的本领这么大,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如何爱护手?
运动时做好手部准备活动。
远离危险物品:刀、电、火、化学物品。冬天戴手套,以免冻伤。
回顾儿歌第二句:小手本领大,我要爱护它。教师结合手部动作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尝试读课文。
三、练习环节:回顾课文,加深理解。1.读空,将课文补充完整。
我有。手指头。小手。我要。2.结合图片说完整句子。我用手。
第三篇:一双手教案 -
Zhang1116《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用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激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1)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
二、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 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②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甘蔗吧,那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 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 出示老茧: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 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 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① 咱们学校占地19亩,这33垧有57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75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情感升华,拓展。
(课件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1.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2.张迎善(或其他的劳动者),我想对你说„„
四、作业设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握手 → 看手 → 说手 → 量手 → 赞手 丑陋 → 美好
第四篇:一双手 教案
学习目标:
1.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写法圈点批注。
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3.能模仿本文“抓住人物某一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写作。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一、激趣导入
你知道自己的手有多大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它的长、宽和厚度,把数据告诉你的同桌和周围的同学。请几位同学把你自己量后的数据告诉我。我们的手都是10多厘米长,但是有一个人,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想知道这是谁的一双手,他的手为什么这么大吗?请打开课本。
二、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
本文写了 的一双手(提示:所写人物、职业、年龄)
明确:32岁的伊春林区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
三、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
⑴.找出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方法: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写句印证)如: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号大手,你看:它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这是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你看:它的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这是一双又老又硬的手,你看:它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
学生字词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读、交流评价。
2.我来为“手”建档案:出示表格,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纹路: 掌面: 手指: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讨论交流明确:
主人:张迎善身份:林业工人 年龄:32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甘蔗”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 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明确:手的特征(总体印象)是奇丑。
4.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多栽种树木完全不顾自己的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的手。)
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引导谈感想并总结:这是一双 的手(创建绿色宝库的手、创造美的手„„)
师生共同在档案上添上一笔: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四、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1.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却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示例:⑴多角度的描写:作者先从总体上描写这双手象半截老松木,然后分别从视觉角度写出了这双手的手背、手心、手指,从触觉角度如握手、搓手来写出手之大手之粗糙。这样从多角度地对“手”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一层层展示“天下第一奇手”。
⑵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批注:用“铁铸”衬托“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作者由衷的赞美。
⑶“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批注: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张迎善这双手所做的贡献之大。
师巡视并作好指导,批注好后,交流评价。
2.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思考明确: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双手绿化了无数荒山秃岭,为祖国大地披上了绿色的盛装。通过想像抒发了我内心的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五、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读了文章,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热爱林业事业,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的人。
2.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么请你也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1.请根据老师出的上联对出下联。上联:人民教师用粉笔育后代 下联:
2、.出示几则颁奖词,请你模仿示例,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并现场表演颁奖。
⑴ 2003感动中国人物: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⑵ 2005感动中国人物:洪占辉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给张迎善写一段话。⑵然后模拟颁奖现场,现场表演。⑶)学生讨论、写作;交流,评价。
六、拓展延伸,仿写“一双手”
1.文章为了表现张迎善同志的崇高精神,用他的工作实绩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为什么要把写作重点放到他的一双手上呢?你还能找到运用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吗?
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本文别开生面,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是因为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林业工人的关系,作者抓住“一双手”进行描写就获取了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从中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慧眼,也更能反映人物的高贵品质。
以前学的文章中类似的写法,如: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2.课后完成短文:《 的手》
课堂上我们看了自己的手,解读了张迎善的手,放学后,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手,可以说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短文《 的手》。
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一点,多角度、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
第五篇: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
上村小学 马丽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研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
文章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研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人人都有一双灵巧双手,手能帮我们干很多事情。钢琴家用纤细的手演奏美妙的乐曲,雕刻家用灵巧的手雕刻生动的画像。
2、观察自己的手,说感受。
3、(出示图片)当你看到这双手,你有什么感受?
4、猜猜是多大年龄的手?
二、自主阅读,交流认识,加深对这双手的认识。
1、那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双手的?自由读课文 ①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②用一个词概括出来,批注在句子的旁边。
2、形象感知,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这句话从颜色、纹络刻画手背)
(2)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如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身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协助理解课文。
②展示依照这个尺寸画的一只手,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同学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
③哪里还写出了手大?
读句子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的裹住了。④哪个字最能体现他的手大
指导同学根据自身的感受读一读。感受手的大、有力。
(4)生活感悟――粗。
出示句子: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双手给我总的印象,形象可感)
①展示松木触摸谈感受。
指导同学根据自身的感受读一读。
(5)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吗?(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身的猜想,讲引发的考虑,提疑惑的问题等)
三、自读品悟、体会精神。
1、造成张迎善手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
(3)读课文7-14自然段找答案。
(4)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发明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发明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同学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假如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发明的将不只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
拓展丰情。这是一双创立绿色金库的手。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发明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有感情的读一读。
四、借助课件,引发想象。
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小朋友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同学看到的已经不只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3)找身边类似像张迎善这样的人。
(4)读颁奖词
小结:让我们记住这双手,记住这位普通的育林工人张迎善,记住像张迎善这样的的人。
板书设计:
创建绿色金库
黑、硬、大、粗 26万、33垧、1300立方米
无私奉献 默默无为
一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