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
字体:大 中 小
2012-07-26 20:23:00 公告: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以下目标: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1条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欣赏•评述”的知识主要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中外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家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所谓“审美判断”一般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有根据的审美评价,它通过知觉感悟或理论论证“什么事物是美的”“美在何处”等表现出来。学生在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第2条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欣赏•评述”的各种角度是指从美术作品、美术家、外部环境等角度出发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2~3种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评述能力,并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
第3条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所谓“情趣”,是指情调趣味;兴趣。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由于人们的经历、特长、情感、情操、知识和环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情趣;情趣也会随着人自身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或改变。通过“欣赏•评述”学习,学生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高雅的情趣,从而养成自觉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第二篇:初中美术教案《欣赏与评述》《讨论与研究》《评论与总结》
初中美术教案《欣赏与评述》《讨论与研究》《评论与总结》
教案一 课题:欣赏与评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了解处在文明发源时期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在造型语言与表现手段方面的异同。
2、能力目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处在文明发源时期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的造型要素与艺术表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处在文明发源时期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与精神面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以描述性意见评述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相同于不同的呈现方式和相同于不同的表现手段。
2、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以感性或理性的意见评述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平的相同于不同的呈现方式和相同于不同的表现手段。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尽可能选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题材类似、表现方法不同的作品和题材不同、表现方法类似的作品。学具准备:教材和收集到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美术作品图片。
2、课堂学习(1)引导阶段 ①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可先选择内容类似但表现方式不同(如对动物造型的处理),或造型特点类似但表现内容不同(如对宗教建筑外部表现的处理)的作品进行展示,以引起比较和争论。②按历史发展或按地域分别介绍原始艺术、两河流域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佛教艺术、伊斯兰艺术、古代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艺术、中世纪艺术的特色,引导学生在比较不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述活动。在欣赏中应适当关注作者的精神面貌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③推荐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古希腊罗马的经典哲学著作、《圣经》、《古兰经》、佛教著作等的片段以及文学著作、影视作品中对这个时代的刻画与描写。引导学生在加深对创作背景了解的基础上,体会古人创作中展示出的杰出才华,激励学生以此为成长的榜样。(2)发展阶段
①同学们可以按不同文化类型进行分组,分别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准备对自己小组所在的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发表描述性(即直观感受)的意见。
②各小组递交书面报告,教师协助修改补充。
③结合图片欣赏,各小组发表描述性意见,小组交叉提出补充意见。(3)收拾与整理
结合各小组的意见,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针对内容类似但表现方式不同(如对动物造型的处理)或造型特点类似但表现内容不同(如对宗教建筑外部表现的处理)的作品,尽可能从理性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
3、课后拓展
(1)可以让同学们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如以佛教的特色表现《狮身人面》或以原始壁画的方式描绘《掷铁饼的人》等。
(2)可以运用电脑图像处理的方式,改变美术作品的造型特征。如将吴哥寺按哥特式教堂的特点进行美术处理等。
教学反思:古代人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创作出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艺术作品,即体现了他们所处文化背景的特色,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世界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对学生的美育与德育都是极好的提高。
教案二 课题:讨论与研究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各国的美术文化遗产。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2、在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就对待世界各国的美术文化遗产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教学活动:
1、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从文艺复兴到后印象主义美术作品的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尽可能选择内容类似的作品(如神话题材、静物)对比欣赏。学具准备:自己收集的从文艺复兴到后印象主义的美术作品图片。
2、课堂学习(1)引导阶段
①展示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尽可能选择题材类似的作品,以引起对比。也可以特别选择相同的局部(如人物的面部)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法、艺术流派特点,同时要留意体会不同风格艺术作品所展示出的精神面貌,以及作品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与心灵碰撞。
②结合时代背景,尽可能客观的介绍不同时期的艺术家的作品对特定题材(如人物)的不同表现特点和艺术观点,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2)发展阶段
①结合欣赏,着重分析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发展对艺术家的影响。同时可以引申到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不同影响。提醒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环境的诱惑,把握好自己成长的方向。
②分组或个人总结,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时代背景的认识和理解,探讨艺术家在所处时代的地位和影响。可以进一步谈谈自己对艺术家及作品的评论。(3)收拾与整理
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同学,巩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将不同的观点进行总结。
3、课后拓展
(1)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不同时期的艺术家的作品进行错位欣赏,感受时代给艺术家带来的烙印,如将达芬奇的作品放在19世纪的社会背景下欣赏等。
(2)运用电脑图像处理的方式,以另一个时代的艺术表现特点,改变一件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将列宾的作品运用印象派的表现手法进行处理等。
教学反思:文艺复兴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欧洲,思想活跃、文化兴盛、艺术创作丰富多彩。我们在欣赏、评述这些艺术流派及艺术作品时不可忘记的是:艺术家始终在用自己的画笔述说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作为中学生,用什么方式述说自己的理想?
教案三 课题:评论与总结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欣赏,认识和了解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美术作品的特色。
2、能力目标:结合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认识、评述其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逐步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及审美取向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欣赏,表达自己对某一时代和某一地域文化的美术作品特色的喜爱。
2、结合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书面评述其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教学活动
1、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尽可能选择统一地域不同年代艺术家的作品,如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居住在巴黎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也可以选择同一时代不同地域艺术家的作品,如20世纪60年代居住在美国和欧洲的艺术家的作品。学具准备:自己收集的20世纪国外美术作品图片。
2、课堂学习(1)引导阶段
①系列展示20世纪国外现代艺术的发展线索。让同学们比较安全客观的感受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尊重学生收集的素材资料,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资料的机会,让他们自由的表达对艺术作品的热爱。②结合作品欣赏,重点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如马蒂斯、毕加索、夏加尔、摩尔等。
③介绍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表现特色。(2)发展阶段
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作品(或作者),结合具体作品,围绕作者的审美概念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②以小组为单位阐述自己的观点。③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不同的观点。(3)收拾与整理
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不要强求统一,实录不同的观点。对各种意见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评,但语言的使用要恰当,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审美方向迈进。
3、课后拓展
(1)让同学们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民族风格、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色写一篇对某位艺术家的分析文章。
(2)运用电脑图像处理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一件美术作品为蓝本,对自己或家人、同学的照片或摄影作品进行再创作。
教学反思:每个人都有对美得定义与追求。但出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价值观和审美观还处于形成中。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同时特别需要重视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注意保护孩子追求美好的热情。
第三篇:网修作业:《“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设计》作业
回顾《“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设计》这一课,请谈一谈在美术课的欣赏环节,如何激发学生对作品欣赏产生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将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为什么初中生对美术欣赏教学会无兴趣,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有如下因素:
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认为美术就是画画。对画画有兴趣就是对美术有兴趣。到了初中上美术欣赏课时学生觉得这样的课好像不是美术课,不是他所喜欢的美术课。
二、学校内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陈旧,上美术欣赏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上课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由于对欣赏内容的陌生,学生很少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气氛沉闷。许多学生认为评述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对美术作品的评述是权威的。殊不知评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美术就是评述的一种方式。其实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久而久之,以上种种使学生失去了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课堂抓起:
一、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教师利用反话进行直观教学。可以通过挂图、范画、电视电影和幻灯片等进行,利用这些多样的手段进行教学,能把枯燥的教学内容激活,使学生学习兴趣受到激发。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传统教育中教师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好课堂教学,要勇于创新,根据学生爱好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汲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
现代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誉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
三、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要适中,有层次的加强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如七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美术课上,我们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思维活跃,能够通过作品较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审美能力。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第四篇:六年级美术《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与评述》
六年级美术《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设计
景虎小学
王惠萍
教材分析:
本课建议课时为2课时,重在让学生感受中西方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带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中西方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政治、宗教、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工具材料的明显不同,因此在各自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和承载西方文化灵魂的传统油画是传达东西方审美情结的两大体系,是世界范围内绘画艺术的两最主要形式。中国画对六年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三年级以来他们就开始接触了水墨画,如《水墨游戏》、《鸟语花香》等,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的欣赏方法,并能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的感受与理解。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的写实、浪漫,学会鉴赏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⒉通过创设意境,利用对比的形式带领学生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艺术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画与油画的绘制工具、相关的图片、课件介绍中国画与油画的视频短片。
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画、油画作品及画家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平时呢最爱看中央台的纪录片,最近发现个特别好看的片子想分享给大家——《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今天呢,就给大家看看它的部分片段,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频片段,如果有你熟悉的形象就请你大声的说出来。
在这部片子里,有两个国家要相遇:当法国遇见中国;有两座宫殿要相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有两个皇帝要相遇:当拿破仑遇见乾隆;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两种绘画形式要相遇:当中国画遇见油画。你会不会对我们这节课的结局有所好奇?这些不同的事物相遇,会遇见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艺术领域,体会中国画和油画的魅力!
板书课题——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二、中国画与油画工具比较
⒈图片分类游戏。(课前将图片贴到黑板上)
从卢浮宫组和紫禁城组各选两个代表,凭感觉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画分别归到国画类和油画类去。
⒉认识工具材料(课件演示)
紫禁城组代表介绍毛笔、墨汁、宣纸、国画色、调色盘、笔洗毡毯、印章印泥等。
师:中国画是用水来调和的,一笔就能分出浓淡,笔墨变化微妙,画面效果轻灵。定义:中国画是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绘画艺术,它是用刚才我们看到这些工具绘制出来的,是东方绘画的主要画种。
卢浮宫组介绍油画布、油画笔、油画颜料、调色板、调色油。师:油画是用调色油来调和的,油画颜料很鲜艳,可以反复叠加,色彩变化丰富,画面厚重。定义:油画是用油质颜料绘制的画,能较充分地表现对象的复杂色调和丰富的层次,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就是用来绘制油画的主要工具。
三、中国画与油画不同内涵与特点及欣赏评价方法
⒈辨别画种。中国画《寿桃》和油画《有桃子和苹果的景物》。
欣赏和评述一幅绘画作品是可以按照一定方法来操作,我们可以先描述一下画面,分析这种画种是中国画还是油画,对比中国画和油画画面的效果有什么异同点,最后谈谈看法和感受。(板书)
请紫禁城组的同学来欣赏和评述《寿桃》这幅作品,再请卢浮宫组的同学欣赏和评述《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这幅画。教师小结:《寿桃》这幅画是齐白石老先生的晚年之作,这幅画气韵生动,用笔考究,诗情画意,款式简洁,给人无限遐想。
《有桃子和苹果的静物》是法国画家塞尚的经典作品,他注重光、色与质量的表达,注重形体塑造,整体色彩和谐统一。
⒉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内容和题材。
紫禁城组出示三幅画: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人物、山水、花鸟 《元世祖像》元
佚名
《富春山居图》元
黄公望
《果熟来禽图》宋
林椿
紫禁城组展示这三幅画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
卢浮宫组也出示三张作品:油画的表现题材——人物、静物、风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荷兰维米尔
《向日葵》 荷兰凡·高 《孟特芳丹的回忆》法国科罗
卢浮宫组展示这三幅画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油画的表现题材为人物,静物,风景。
学生活动:我们能不能把黑板上这些画进行分类呢? 紫禁城组按照人物、花鸟、山水分类。卢浮宫组按照人物、静物、风景分类。
⒊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形式
紫禁城组出示《出水芙蓉图》(佚名
宋代)、《荷花》(潘天寿现代)、《荷花》(齐白石
现代)。
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工笔、写意。
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静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
写意画:即是以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形式。
卢浮宫组出示《阿尔诺芬尼夫妇》1434年尼德兰扬·凡·埃克、《薰衣草之物》1950年美国
波洛克。
油画的表现形式多样。
写实:欧洲的古典油画以写实为主,形象逼真,有真实的感觉。
抽象:现代抽象画就是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而又具有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绘画。
学生活动: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回答属于什么画种的哪种题材、哪种表现方法。
四、艺术家的智慧
⒈紫禁城组出示:《竹石图》
清代
郑板桥
中华文明5000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的画家都具有较高的文人气和文化素养,他们用画配以诗文、书法题款、印章,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即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竹石图》,竹子用笔挺拔,诗文与画面相配合,加以印章的补白,使画面完美无缺。
⒉卢浮宫组出示照片:
欧洲国家一直追求科学,发展工业,这种氛围影响着油画家的求实、求真,不断探索绘画的创新之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丽春花》法国 莫奈
画家们在古典的写实风格的基础山继续发展,大家都渐渐走出画室,到自然中去捕捉色彩的变化,表达对事物的印象,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自画像》荷兰 文森特·梵·高
在这之后的梵·高注重色彩自身的力量,注重个人感受的表达。
《红色的和谐》法国 马蒂斯
马蒂斯把眼前的景象改变成为装饰性的图案,透视法被彻底抽掉了,人物和透过窗户看到的风景都成了图案的一部分。
《亚威农少女》西班牙 毕加索 毕加索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表现形象。
《场景》荷兰 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
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画家,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五、学生欣赏评述
利用老师教给的欣赏方法来欣赏《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
六、艺术的融合与传播
(课件展示图片郎世宁的《百骏图》和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东西方文化艺术各有千秋,但艺术无国界,西方的郎世宁拿起中国画的毛笔用西方的色彩和写实技巧来画中国的国画,中国的徐悲鸿等一批艺术家到西方留学取经,使得油画在中国成了重要的绘画种类。吴冠中、林风眠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中西合璧,走出一条新路。在老师看来,中国画和油画就像两棵不同的树上开出的不同的花,都很美,却又美得不相同。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爱自己的文化,但我们也不能说只有我们中国画才美,要欣赏多样的美,因为美本来就是不同的。
七、拓展(中国画和油画的装裱)
中国画:立轴、横幅、册页等。油画:与画面相称的外框。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紫禁城和卢浮宫里有那么多的中国画和油画,请同学们谈谈印象比较深的部分,这些让你难忘的部分都将成为你今天的收获。世界上有两座最辉煌的宫殿,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两座宫殿经历了无数神秘的时刻,正是东西方绘画的相同与不同造就了今天的辉煌。此刻,在我们的课堂上,历史推开沉重的大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幅幅中国画和油画,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艺术没有国界,艺术家也不分中国还是外国。这些优美的绘画有着怎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画与油画还将擦出怎样的花火?这一切都等着我们去探寻!
第五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
仁怀实验中学
文 华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美术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 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
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 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美术作品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背景等等,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