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在欣赏评述教学领域的一点体会
我在“欣赏.评述”教学领域的一点体会
“欣赏.评述”这个学习领域是我们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评述的过程,而且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趣味,并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一个学习领域。这个学习领域注重的是对学生的自主感受、欣赏、表达等方式的引导,并且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形成有独特个性的审美结构。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欣赏评述课上的有声有色呢?我个人认为,首先是激发兴趣。由于欣赏课的内容很多,用一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所有欣赏课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采取“灵活多变、据实而定”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作了一些尝试,效果还真的不错。首先在上欣赏课之前,我让学生提前预习,实际上就是收集与欣赏课题相关的资料,当然在收集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要把握好资料中的突出点(你为什么要用到它?它的亮点在那里?)。因为我知道,上美术欣赏评述课,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因为要对作品进行有效的鉴赏,必须有足够的资料做支撑。学生搜集到一定的资料,对于课上的内容就不会感到陌生,而且会因为自己搜集到资料而感到快乐并体会到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上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欣赏评述课中,根据教学内容、课堂需要、学生的情况,适当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体验、感受想结合,这样的方法更让学生感兴趣。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显而易见。
在引导学生欣赏、议论、评述作品时,也应适当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审美导向,培养审美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在欣赏评述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导向性,要从美术欣赏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一件作品,并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美术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和评述,从而掌握欣赏评述方法,提高欣赏评述能力。在欣赏活动中还应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学会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第二篇:欣赏评述教学设计
篇一: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教学设计
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间派生出的美术作品也随时代的变换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几个时期美术作品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对其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这节欣赏课有必要先让学生做些历史的“功课”,了解几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特点,以及收集感兴趣的相应时期的文献资料,著名的美术图片等等,并把他们编好组,一个组对应一个时期,组长负责简述时代特征和介绍两件这个时期里最有名的美术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作品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并且能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特色及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意在体会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本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教师给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发掘美术作品的内涵。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的先秦至秦汉阶段的历史面貌与辉煌成就。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中国先秦至汉的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辉煌成就。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相关历史知识;
教师选择有互连网的计算机教室进行本课的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与学生回顾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请同学概括说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与思想信仰。(学生可上网查阅资料)
二、讲述新课
1.结合刚才查阅的结果,学生收集相应历史时期的美术代表作品。2.教师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探讨,如:
半坡彩陶上神秘的人面鱼纹可能具有何种意义?
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如《稷神崇拜图》表达了原始先民的何种信仰?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商周人的思想信仰有何关联?
马王堆1号墓的帛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生死的什么态度? 中国的玉文化为何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高潮迭起? 3.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可相互启发、交流、,讨论,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4.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分析一些重点作品。
三、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多关注美术的发展动态。篇二: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教学设计
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为欣赏·评述领域,通过欣赏与评述、分析与研究、讨论与解释、体验与评价等系列活动,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去体会作品内在的深层意蕴,从而更好地认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学习活动注重体验与交流,以期使学生感同身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理性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单元各种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
3、情感与态度:通过作品的情感表述,是学生能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与自己情感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欣赏,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教学难点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中的语言表现形式。1 2 教学反思: 3 篇三: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教学设计(1)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间派生出的美术作品也随时代的变换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几个时期美术作品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对其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这节欣赏课有必要先让学生做些历史的“功课”,了解几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特点,以及收集感兴趣的相应时期的文献资料,著名的美术图片等等,并把他们编好组,一个组对应一个时期,组长负责简述时代特征和介绍两件这个时期里最有名的美术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作品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并且能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特色及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意在体会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本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教师给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发掘美术作品的内涵。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的先秦至秦汉阶段的历史面貌与辉煌成就。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中国先秦至汉的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教学重点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的辉煌成就。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相关历史知识;
教师选择有互连网的计算机教室进行本课的学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与学生回顾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请同学概括说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与思想信仰。(学生可上网查阅资料)
二、讲述新课
1.结合刚才查阅的结果,学生收集相应历史时期的美术代表作品。2.教师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探讨,如:
半坡彩陶上神秘的人面鱼纹可能具有何种意义?
原始社会时期的岩画如《稷神崇拜图》表达了原始先民的何种信仰?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商周人的思想信仰有何关联?
4.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分析一些重点作品。
三、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多关注美术的发展动态。
第三篇:网修作业:《“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设计》作业
回顾《“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设计》这一课,请谈一谈在美术课的欣赏环节,如何激发学生对作品欣赏产生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将美术欣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为什么初中生对美术欣赏教学会无兴趣,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有如下因素:
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认为美术就是画画。对画画有兴趣就是对美术有兴趣。到了初中上美术欣赏课时学生觉得这样的课好像不是美术课,不是他所喜欢的美术课。
二、学校内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陈旧,上美术欣赏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上课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由于对欣赏内容的陌生,学生很少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气氛沉闷。许多学生认为评述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对美术作品的评述是权威的。殊不知评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美术就是评述的一种方式。其实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久而久之,以上种种使学生失去了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课堂抓起:
一、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教师利用反话进行直观教学。可以通过挂图、范画、电视电影和幻灯片等进行,利用这些多样的手段进行教学,能把枯燥的教学内容激活,使学生学习兴趣受到激发。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传统教育中教师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好课堂教学,要勇于创新,根据学生爱好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汲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
现代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境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誉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
三、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要适中,有层次的加强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如七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美术课上,我们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思维活跃,能够通过作品较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审美能力。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第四篇:如何上好欣赏评述课
如何上好欣赏评述课
东峤田庄小学
李琳琳
美术
如何上好欣赏评述课
【内容摘要】美术欣赏课在教育情景中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美的世界,使孩子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乐趣,获取真善美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所以我觉为,重视欣赏课教学,是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培养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成效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字】激趣 自主学习欣赏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一、轻松导入,让学生跟着感觉走
在欣赏课堂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很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一般都是依着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掘创新的潜能,这样才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题材与内容上应注意:尽可能的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或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激发儿童兴趣。作品应适当选择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
课始导入欣赏:在课的导入阶段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团扇》一课时,在让学生欣赏一下团扇---团扇文化。这样就需要教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应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题材进行挑选、归类,(2)、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中比较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3)、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选择合适的音乐伴奏。
二、自主课堂,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他们大都能够接受那些反映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儿童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这一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时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美术专题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图片作品,就自己开始洋洋洒洒的讲着,造成学生被迫干巴巴的听着的尴尬场面,不难想象,这样学习的效率事很低。我们知道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不利于学生表达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给学生充分的课前预习时间,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来,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出示作品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仔细地“读画”,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初感觉;
为避免欣赏的随意性。我们一般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
(3)以思考题的形式(可以从色彩、线条、形体和结构上去细细地体味);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等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作者介绍,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在解答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
(4)针对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
三、作品评赏,畅说欲言。
随堂评赏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对自己或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作品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作品,美在哪?同学间互评。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引导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美术欣赏课在教育情景中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美的世界,使孩子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乐趣,获取真善美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所以我觉为,重视欣赏课教学,是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培养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成效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之我见》姑苏慕容
第五篇: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
字体:大 中 小
2012-07-26 20:23:00 公告: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以下目标: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1条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欣赏•评述”的知识主要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中外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家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所谓“审美判断”一般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有根据的审美评价,它通过知觉感悟或理论论证“什么事物是美的”“美在何处”等表现出来。学生在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第2条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欣赏•评述”的各种角度是指从美术作品、美术家、外部环境等角度出发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2~3种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评述能力,并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
第3条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所谓“情趣”,是指情调趣味;兴趣。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由于人们的经历、特长、情感、情操、知识和环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情趣;情趣也会随着人自身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或改变。通过“欣赏•评述”学习,学生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高雅的情趣,从而养成自觉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