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研究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雷海燕
课题研究中的主要做法经验
雷海燕
在我的班级管理中,我着重从班级目标的确定与内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与执行、班级管理队伍的培养与使用、班级良好习惯的培训与养成、班级考核的落实与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探寻和实践,事实告诉我,这个方向是对的,但需要老师艰辛的付出和无悔的精神。一.制定班级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很简单,一个班集体如果没有目标,就像大海上一艘迷失方向的船,飘到哪儿算哪儿;当然,没有目标,就没有了动力。所以,我班全体师生共同确定的班级目标为“做最好的自己,创最优的集体”,同时,我班学生以班级目标为方向制定自己的学期目标和学月目标,各小组也在班级目标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小组目标和口号。这样,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他们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也就有了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二.落实班级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全身心投入学习。我班明确要求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环保习惯、学习习惯、劳动健体习惯、安全活动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健康生活习惯等。开展《七年级一班每日一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要养成这些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就必须要有适合本班师生实际的相应制度来约束和评价。我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班干部、学生、科任老师的意见,然后委任班干部针对自己所管的方面制订出相应的制度或要求。再逐条让全班同学讨论,老师补充成文,这样制订出来的班规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管理就能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行之有令,有令必行,有令必止,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各合作学习小组分别制定各组的管理制度(在天天成长会时间向全班宣读),由小组长监督执行和考核。有问题或成效及时向班主任反应汇报,并在班长的组织下及时对合作成果予以公布和表扬。班主任做各小组坚强的后盾。同时,还要落实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创设健康和谐、快乐向上、自尊自信的学习环境。三.落实班级管理队伍的培训与培养,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
要落实班级管理队伍的培养,首先必须认真了解本班每一个学生,从中发现和挖掘头脑灵活、有能力、有口才、有吃苦精神、有爱心、有互助精神、有自信心、有主人翁意识的学生,通过民主评议,推选出班委成员。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有工作热情,责任心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工作魄力。班委的每一个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我再教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标等。每天利用天天成长会快结束的一点时间,值周班长将会在班长的部署下小结一天工作的得失。其他班委也要根据情况及时总结自己的工作。每周五中午,要求所有班干部向值周班长汇报工作情况,值周班长汇总后再在下午放学后在班里简短小结本周情况,发现亮点,找出不足,商榷改进办法和措施,我再进行点评。在点评中,我侧重表扬,突出教育,重点是给予指导。这样,既提高了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巩固同学们的进步,增强班级自信。同时,我还为班集体每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设立了管理岗位,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一员,人人都有管理职责,人人都能体验到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感受。同时我每天设一名临时班长,参与班级的常务管理,在晨读时间和班长、值周班长、各科课代表一起组织晨读活动。这样,每一个同学都负有管理的责任,享受参与管理体验收获的快乐。增强了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实现了班级管理的和谐发展。
四.开展多彩的主题活动,丰富育人内涵
我班除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外,还积极开展每月一红歌集体演唱,提升学生精气神;开展每日班级集中教育,规范为生行为;延伸每周一升旗仪式(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有计划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由学生自主设计和主持,班主任指导、参与、评价),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的快乐与迷惑,遵规守纪的责任,互帮互助的感动,善待与包容的幸福,努力求学的艰辛与快乐„„我班在本期主要开展了“有缘万中相聚,共创美好集体”、“我和我的班集体”、“文明礼仪伴我行”、“我很重要”、“如果没有你”、“感恩的心”、“交通安全记我心”、“环保进我家”、“挫折与人生相伴”等主题班会活动。五.展示阶段成果,提升学生自信
学生的学业情况、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发展)情况等都要及时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我除了重视对学生学习和习惯养成教育过程的督导与评价考核以外,我还注重了学生各项考核结果的运用。我想运用这些结果来鞭策后进、激励先进,提升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自信。所以,我班班委正在策划在教室文化建设中增设“学生手工作品展示栏”、“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考核结果展示栏”、“品学兼优学生照片展”、“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展示窗”等,通过这些展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示学生的长处和特长,从而提升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自信,消除因学习差、违纪等因素造成的自卑落后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二篇:有效课堂课题研究班级管理的典型案例雷海燕
有效课堂课题研究班级管理的典型案例
雷海燕
在我校探索有效课堂新模式过程中,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都要随之变革,首当其冲的是由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变为几个学生面对面围坐成一个小组。由于初次尝试,对小组建设和管理完全处于摸索阶段,这对班级管理带来新挑战。通过培训和观摩学习,我不断尝试新的方式,优化小组的文化建设和学生自主管理,努力寻找真正适合的班级管理模式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下面,我对本班一直以来的探索作一个总结。
一、班级文化和制度的初定及小组的建设
在开学初,我班开展了“我和我的集体”的主题班会,旨在选举产生班委、团支部成员和学科代表的初步人选。根据学生自愿和推荐,全班学生民主选举,产生9个班委干部、3个团支部干部和6个学科代表。先进行试岗,之后每月一评议,能胜任工作的就继续留用,采取自愿和推选的方式选取有能力的学生替换不能胜任工作的学生干部。由学生干部拟定初稿,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制定出班规、班训、班级目标和班级口号,建立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制定班干部、团干部和学科代表职责,督促学生干部尽心尽力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为老师帮忙。
接着在开学初期,通过入学测试的成绩,按照好中差“2+2+2”的原则和3男3女的比例对全班49名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当然前提是先选好组长,组长为临时小组长。在入学教育后,临时小组再推举产生适合本小组的小组长,当然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较好的学习成绩。每个小组的组成基本上按照“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构建原则。同时对组员进行初步分工,再根据每周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这样,班级和小组随着时间一天天成长。
二、小组管理制度的确立
班级建设和小组建设的基本框架搞好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小组和班级管理。先从小组管理谈,我设计了一张登记表《小组日常表现记录表》,对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在每天的学习和常规表现作检查记录。然后一周一总结。我班的班级管理制度,由班干部组成班级常委,统一管理班级并在班主任不在时,由班长和团支书代行班主任职责,其他学生干部轮流值周。同时,根据每周内每个小组上交的记录表对每个学生的一周内的学习和各方面表现的得分进行周总结。评选出每周的“优秀学生”和“优秀小组”。在第二周的周激励会上总结上周班级各小组的表现并公布得分和名次,并依此确定 “小组”的座位。
四、班级学习小组的重组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班级小组的建立和管理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我决定对班级小组重新分配,当然原则是不会变的----“2+2+2”和“3+3”,再就是每组每科至少都要有一个擅长的学生。首先是8个小组的大组长的确定,根据考试成绩以及我和任课老师们的观察来选定8个组长,确定了8个在班上学习和表现都很优秀的同学任组长。再就是要选定各科的小组长,听取了任课老师的意见之后,综合各小组的实际人员分配,确定了每组的学科小组长。最后就是一些规则的重订了,暂时有以下规则:
1.大组长的职责就是统管一个小组,协调小组内的各种事务,做好班干部安排的相关事务,做好班主任的小助手,小组同学的小领导。并监管好小组的道德银行。2.大组长在每周五中午收集小组一周里各项得分,并汇总计算出一周里每个组员的总得分和小组的总得分。然后由值日班干部统计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同学”。3.值日生从早自习开始对每组的学习和表现做监督和检查,并在每堂课通过老师对每个组的评价做好记录。值日生还要对班级的当天公物做好保管和管理,比如班班通和饮水机等。每堂课前都要对讲台进行清理和把黑板擦干净,要保证在值日的当天班上是整洁的、是有序的、是舒适的。4.值日班干部通过对各组的得分收集,得出全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各两名学生,要监督最低的向最高的学习。
6.劳动委员每天把大组长报上来的学生安排到第二天的扫除中,如果一个名字出现两次就连续做三次的扫除。劳动委员可根据每天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安排扫除人员和时间,对旷扫除的要加扫一天或一周。
7.纪律委员通过大组长上报的名单,对班级学生的“道德银行”进行存储或支出。8.各小组的学科组长每天早上来之后首先检查该科的预习和作业情况;在课堂上要组织好该组的小组合作,协调好小组的探究交流,安排好小组展示;在自主学习时组织好小组的该科预习;课后要及时收交该科作业。
9.各学科组长每天及时把自己的预习和作业送到老师那里检查和批改,通过老师的检查批改后改正;然后对本组的该科预习和作业进行检查和批改;并对自己的检查和批改情况如实的告知负责该项的组员。要通过自己的检查和批改随时掌握本组的该科学习情况,并及时告诉科代表,由科代表统一意见后上报科任老师。
10.小组负责课前准备的组员可根据学科组长告知的各个组员的预习情况和自己对上课之前的准备情况的检查,来给出每个组员的当堂课的课前准备得分。要说明的是学科组长告知没有预习的和上课之前连书和导学案都没有准备好的学生的课前准备得0分。通过一天每堂课的得分算出平均分在自主学习前报给大组长。
11.小组负责课堂学习的负责人可根据组员当堂课的导学案、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的参与和完成情况来打出每个组员的当堂课得分。对上课不参与小组讨论的给0分。通过一天每堂课的得分算出平均分在自主学习前报给大组长。
12.小组负责课后复习的负责人可根据学科组长对该科的作业检查和批改情况和自己对课后复习情况的了解得出每科的课后复习得分。对没有交作业的和导学案丢了的直接给0分。通过一天每科的得分算出平均分在自主学习前报给大组长。
13.通过卫生组长和纪律组长报告0分人员,大组长可酌情在道德银行里扣分;同时通过每天的努力学习和积极表现大组长可酌情在每天的个人得分的总分里加分或者可以在道德银行里加分。
以上是我班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离有效课堂的要求还差很远。但是我相信在我们全班师生的努力下我们会慢慢成熟起来的。
第三篇: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
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 ㈠理论先行
自申报本课题始,我们就着手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何芳)、《要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栾传大)、《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惠进志)《如何在少先队活动中加强感恩教育》(潘伟英)等著作和国内关于同类课题的相关综述,为更好地实施本课题的研究。㈡调查现状
重点做好三项工作:首先,选定调查的具体对象,并对所选对象进行前测;其次,作不同的调查方法组织具体的实践操作,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控,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时效性;再次,分析、总结调查材料,采取措施。㈢落实措施
围绕学生生活育德,初步构建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系列,主要确立了“感激父母的养育,感激老师的教诲,感激同学(他人)的帮助,感激自然(环境)的给予,感激祖国(社会)的关爱”五个系列活动,辅之以“感恩生命,学会珍爱;感恩未来,学会憧憬;感恩挫折,学会坚强;感恩机遇,学会把握。”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感恩教育。
1、采编感恩教育故事。
班级文化营造浓郁的德育环境,我以 “前人的故事”和“身边的故事”两大板块为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祖国,感恩环境”等以感恩为主题的采编感恩教育故事活动,以此创设学生抒发情感的舞台,让学生在采编实践活动中接受感恩文化的教育,体悟感恩文化的精髓。通过主题教育,帮助孩子们用善感的双眼去发现身边的拥有,并勇敢地用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本人认为,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光凭单纯、空洞的说教,是难以引发他们对“感恩”形成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与理解的。而对于我们班级来说,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千百年来,在我们身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感恩故事。勤劳勇敢的高淳人民,代代相传,奋斗不止,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邻里相亲,长幼相爱,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扶困济贫、尊师重教等,这些传统美德流传在人民中间,汇编成一支支可歌可泣的故事。
采编感恩故事,其实质就是一项小学生主体探究实践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是千年历史文化遗产,面对的是广袤繁复的社区人文资源,要让我们这些小学生来完成这项工作,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实施感恩故事采编活动过程中,我们对整个采编活动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安排,以求将完成任务的困难降到最低点。实践证明,由于我们实现了班级、家庭、社区的活动互补和环境优势整合,我们的这一项主题探究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教师学生热情高涨、家庭社会配合密切的氛围之中,因此,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在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班学生通过采访活动,共收集孝敬感恩资料近三万字,编写孝敬故事资料40多份。感恩故事采编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了以“孝敬”为核心的感恩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班级感恩教育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素材。
2、读感恩故事,造感恩教育之势。
本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源活动,我们学生的手中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感恩资料,但这只是个人的探索成果,只是个人有限的体悟。我们要实施感恩教育,就必须将学生手中已有的分散的感恩教育资源汇聚在一起,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从而有效营造一种有利于班级感恩教育开展的氛围,提升感恩教育的效益。为此。我提出了“读在校园、读在家庭、读在社区”的口号,充分组织学生交流已经收集到的感恩素材。⑴读在校园
班级是学生集中的场所、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班级这一阵地,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宣传感恩故事,应该成为我们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主要手段。为此,我采取强化环境布置和组织交流活动这两项措施来做好这项工作。①强化班级感恩环境布置。
我认为,人的情感与人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环境布置则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手段,是引发深化学生感恩情感的催化剂。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以氛围渲染造班级感恩教育之声势和榜样引路夯班级感恩教育之基础的思路,对班级环境布置进行了精心设计,以适应我所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的需要。为此我在班上开辟了“感恩教育园地”专栏,内容有班级感恩活动动态、学生收集的感恩故事、感恩格言、感恩心语,班级“孝敬之星”的大幅照片和他们的感人事迹等。班级感恩环境的布置,让全体同学置身于感恩文化氛围之中,很好地起到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和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作用。②组织感恩故事交流活动。
在采编感恩故事活动中,学生们收集了大量的感恩故事资料,通过有效的交流活动的开展,可以让这些分散的资料成为班级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为此,我充分利用晨会和班队活动课等,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感恩小故事拿出来交流,或口头演讲,或传递阅读,和大家一起共享感恩教育资源。在“读”的交流中,全体学生为故事中人物所感动,为故事中的情节所牵挂,学生的感恩认识得到升华,感恩意识得到增强,感恩准则得到规范,感恩行为获得动力。⑵读在家庭 我认为,家庭是学生又一个主要生活场所,也是班级教育得以获取收效的主要支柱。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推进班级感恩教育,扩大班级感恩教育的影响场,应该成为我们实施感恩教育,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又一手段。为此,我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在家里开展“每周一故事”的活动,让队员把在班级里获得的孝敬感恩故事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并让父母也每周讲一个孝敬感恩故事给孩子听。这样,我们在把班级感恩教育向家庭渗透的同时,又利用家庭这一阵地不断地获取感恩教育的资源,使得我们的班级感恩教育更为充实,更富实效。⑶读在社区
我认为,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社区,我们的学校坐落在社区,假如能让社区成为我们实施感恩教育的坚强后盾,这对于我们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硕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结合社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创建活动,通过“感恩故事漫画展”、“感恩故事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感恩故事向社会展示交流,并从叔叔阿姨婶婶伯伯的口中获取更多的感恩故事。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活动的实践,班级感恩教育的意识不仅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更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家庭和社区的每个角落,这就为我们深入开展班级感恩教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重在行动,提感恩教育之效。
我认为,实施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人之恩,而是为了报人之恩,即在引导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社会、自然等有恩于我的道理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自觉学会“感恩”方式,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使学生在感恩实践中养成感恩习惯,学会感恩方式。
鉴于这种认识,这一主题的统领下,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实践活动。(1)利用学校“国旗下讲话”渲染感恩教育之势。
结合特定的节日(如国庆节、母亲节、3.8妇女节等),学校都会安排相关的主题演讲。通过每周一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聆听着国旗下讲话,让学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使同学们感受到感恩教育不是一个人、一个班,也不是一个学校,而是全社会的事,营造感恩教育之势。(2)结合传统节假日组织开展报恩实践活动。
国庆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积淀了丰厚的中国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等。我们利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小学生实际需要及发展水平,进一步开发节日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报恩实践体验活动,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强化感恩意识,学会报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主要开展的活动有:
①感激祖国之恩:有“祖国在我心中”庆国庆中队活动、“歌唱祖国”小合唱比赛、“我爱我的祖国”手抄报、“我爱祖国”主题演讲比赛、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家校共庆“六一”、参观感受家乡变化、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等。
②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有“感恩父母”主题队会、“亲情主题”征文活动、布置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过节、“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主题家书活动等。③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有“感恩老师”主题队会、《我难忘的一位老师》作文比赛、“感谢师恩”感恩贺卡制作比赛、“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④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有“今天我值日”活动、三月份“我们都是小雷锋”活动、“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等。
⑤感恩自然的赐予:有白色垃圾清除行动、“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队会、“快乐植树节”活动、保护母亲湖主题活动等。(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有着进行感恩教育的先天优势。因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主要做法有:
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让学生知恩,学会感恩。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社会之恩、祖国之恩、自然之恩等。如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我不是最弱小的》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新风尚;《特殊的葬礼》使我们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等。②常说感恩的话。爱需要表达,就让学生从说做起。当长辈下班回家或干完家务要说“您辛苦了”,当长辈为自己辅导功课,做饭或做其他的事要说“谢谢”。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子女向父母长辈常问好,讲礼貌,做父母长辈的看在眼里,就会喜在心里。
③指导孩子做孝敬的事。利用有特定意义的节日,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等,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完成孝心作业,如给父母端一杯热茶、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老师亲手制作一份贺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地捡起一片纸屑。让孩子在施恩、报恩中体会给予的快乐,让学生从孝心作业中学会关心父母、老师,体验生活,学会感恩,懂得报恩。
④师生同读孝敬美德故事。学生通过读这类文章,从一个个主人公的事迹里得到了心灵的震撼,他们开始反思,他们开始学习,他们开始行动。⑤鼓励孩子做推广孝敬美德的小使者。每位学生在家中实践孝敬美德的同时,要积极广泛的宣传美德。从孝敬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孝敬其他老人。每人在每学期至少走访慰问一次村中老人,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干些家务聊聊天等,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⑥孝敬作文人人写。围绕“感恩“主题,我要求学生常写感恩作文。经常收集传统美德故事,再结合自己所做的事写下心得体会或记事的作文。从这些作文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内心多彩的世界,感受到了一片片感恩之心。
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感恩的教育内容。如《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关心老人》、《别把花草弄脏了》……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其中的“感恩”因素,让学生体会到: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么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迷人的光彩!(4)设“感恩日”倡导报恩实践活动。
一项教育活动,只有将它融入到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化意识塑造人格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实施班级感恩教育活动过程中,创设了“感恩日”,即把每周的周日定为“感恩日”,以此来实现感恩教育的经常化、生活化和制度化。“感恩日”活动的内容,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在家、在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以是感恩家庭的事,也可以是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的事。“感恩日”活动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填写感恩活动登记卡,并请家长、受助对象等相关人员签上名字。
“感恩日”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懂得了感恩的美德内涵,更促使他们将感恩意识付诸了行动。
(5)家校联同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我认为,家庭是孩子生命的孕育之地,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社会是孩子发展的自由空间,是孩子道德品质的熏陶之地;而家庭和社会,则都是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基地。因此我们的感恩教育要从家庭社会入手,孩子的感恩行动要从家庭社会做起,建联动制度促家庭感恩教育。
我们知道,相对班级教育来说,家庭教育较多地呈现出松散无序、易走极端等特征,因此,为了将家庭教育引入到班级感恩教育活动中来,我的主要做法是设置家校感恩活动联系本,建立了家校联动制度,以此来促进感恩教育在学生家庭的开展。
我们当前处于一个信息社会之中,对于家校联动实施“感恩教育”来说,信息互通是正常有效实现家校联动推进“感恩教育”的前提,为此,我设置了《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记载册》,以此作为家校沟通交流信息的一条途径。记载册分班级和家庭两个板块,班级板块由班主任进行评定;家庭板块由家长进行评定。每周五学生回家时将班级评议带回家交给父母,每周一则把家庭评议带回班级交给班主任。每月结束,我们还根据记载册所作的纪录,组织各班开展了“感恩小标兵”评比活动,运用评奖动力来推进活动的发展。
家校感恩教育活动联系本的设置与使用,将班级和家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使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成为一个有机体,这对于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4、积极开展感恩教育评价。
⑴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为孩子们构筑了各种形式的情感交流的形式,又潜移默化地通过“情感渲染”和“情景管理”的理念,加强了感恩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⑵每学期,班级都开展“班级十大感动”或“班级十大感恩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表彰一批以德报善、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同学,并以喜报的形式通知家长,以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发挥辐射效应。
⑶结合“我的成长脚印”,建立了学生感恩教育的档案袋。每学期选择两到三名行为偏差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填写跟踪研究记录,包括学生在家、在校,乃至在社会上的表现。这可以通过家校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研究,可以是书面的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与家长、伙伴、教师及其本人的对话、沟通,获取相关信息。
⒌做好了感恩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创造性地开展感恩活动,使感恩教育向课程深入,在课程中渗透,让感恩教育有植根的土壤,有依托的载体,进而形成感恩教育文化。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身边情中认识和发现身边的真善美,敬重美、升华美、创造美,进而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德。将感恩教育层层深入,不断扩大其外延和内涵。由感恩父母、长辈感恩老师、朋友感恩同学、英雄感恩陌生人感恩动植物感恩挫折、伤害、批评感恩大自然的万物等。感恩父母给了我们身躯和灵魂,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夜操劳,对我们的成长给予无微不至地关心;感恩老师,给了我们智慧和力量;感恩朋友,给了我们欢快和坦诚;感恩英雄,给了我们敬畏和勇气;感恩医生,给了我们关爱与健康;感恩动物,给了我们快乐和团结;感恩挫折,给了我们勇气;感恩伤害,磨练了我们心志;感恩批评,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映入眼帘的一切,哪怕是一棵树、一朵花、一汪清水、一片绿地,都值得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对它们微笑!情感激发情感,行为孕育行为,你对我感恩,我对你也感恩;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有一颗感恩的心,会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多一些真情与团结……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第四篇:小课题研究经验
1、培训选题,确定立项小课题
九月上旬,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市教研中心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意见,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辅导,使老师们懂得了“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九月中旬,我们组织各学科组教师认真选题,经过了“困惑”——“问题”——“课题”三步曲:首先,我们利用“集体教研”的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让老师们进行思维加工,并提出问题,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课题,编制计划,填报《小课题研究申报方案表》。其间,我们对各学科组所选的课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审定为五个小课题。
2、抓行动、抓反思。
九月中旬,我们对五个小课题下发了立项通知,在学校内进行了立项公示。
从10月开始实施方案,各课题组尝试进行行动研究。学校在“校园网”开辟了“小课题园地”,供各课题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总结经验、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同时老师们也跨课题、跨学科跟帖。
从十月以来,我们围绕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协作研讨活动,为大学课组的研讨活动作准备。十二月上旬、四月中旬大学科组展开课题研讨,以学科组成员互动的形式展开,一般程序为:中心发言人发言——课题小成员补充发言——参会者提问与互动——组织者(或聘请的专家)总评。这一生动活泼的互动式学习形式,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科组采取了研讨课的形式,针对进课堂教学进行了研讨。
3、抓检查、抓评估。
为了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我们学校成立了跟踪检查小组,抽查听课和查阅记录、跟踪研讨活动等方式检查工作,便于了解各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进行阶段评价。有的课题组还邀请了市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与适时地指导与点评。目前,我校的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初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二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三是积累了初步的小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经验。
五月下旬,针对跟踪检查情况对五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排队,上报教研中心,六月参加全市课题成果评选,学期末进行结题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及各位老师的积极参入下本学年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精心计划用心总结,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过程。
每个课题组都做好详尽可行的计划,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提前通知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成员在研讨日研讨时,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困惑与收获进行交流,通过研讨总结经验与教训,及时把教研的成果纳入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各课题组根据不同研究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研讨方式。例如,语文组、数学组在初期阶段采用了研讨课的形式,历史学科组采用通过多媒体展示个人研究成果形式,物理组还进行了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竞赛。每个课题的研究都围绕学生的习惯培养及能力提高,扎实有效。
3、研讨活动效果显著,资源共享
每一课题发挥本教研的优势,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促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达到教研兴校的目的。生物组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点的学案导学模式;语文组的《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促进作用;物理组的《自主识图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竞赛成绩和学生的反馈,说明课题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历史学科组的《即时性研讨问题的收集利用与共享》拟在学校网站开通《历史的天空》以达到资源共享;数学组的《回顾与反思习惯的培养》分别从学生上课解题时对知识点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针对作业的回顾反思习惯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经验和做法(整理)
做法和经验
1、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高透明度政务公开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行高透明度政务公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建设公开型、服务型、高效廉洁政府的有效途径。
如济源市的政府网站建设。目前济源市各乡镇市直单位都开通了网站,网站已成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政务公开主要是领导信息、政务动态、部门概况和规划计划等政务。信息上网和信息更新及时。在线办事做到了全面、公开。住房公积金网、济源质监网、经济信息网、济源无线电、济源工商网等政府部门网站对面向社会公众,做到了全面、公开。全市各部门网站在页面布局、栏目规划、信息检索、规范域名和ICP备案等方面整体做得好。济源市政府网站建设,顺应了我国政府改革发展趋势,充分保障了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于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新安县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新安县电子政务建设采用分层次的系统模型,由县电子政务信息中心、远程教育中心和广电视频点播中心组成网络的骨干层,三个中心之间由千兆路由器进行环型互联,远程教育中心和广电有线电视点中心可对安全级别较高的电子政务信息中心进行系统备份和支持。把当前的广电光纤和远程教育光纤相互连接起来被三个中心共用,并共租网通的互联网出口,实现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今后将要建设的所有应用系统均可利用当前统一的网络资源。全县所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互联的广电和教育系统的光纤和电子政务信息中心相连,全县所有学校和远程教育中心相连,全县所有的有线电视用户可与广电有线电视系统相联。电子政务用户在接入方式上,各乡镇和党政机关均利用广电或教育光纤就近实现光纤接入;人数和业务量比较小、离教育广电光纤比较远、经济财力不足的单位可用宽带或有线电视网络接入。
新安县电子政务建设采用“急用先上”和“投资收益率高先上”的方法,逐步扩大应用,着力建好政府门户网站群系统、党委政府自动化办公系统、以搞好农民培训为主建设视频点播系统、完善远程教育系统、邮件系统等。
新安县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了政府工作模式的转变,塑造出开放、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服务、节约型政府的良好形象,具有节约建设经费和后期运营成本较低的特点,促进了电子政务、教育和广电业务的拓展,实现了合作共赢,三网合一的网络架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资源整合的要求,并能够满足电子政务长远发展的需求,具有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和易管理性。
2、转变观念创新意识大力发展广电宣传事业。
3、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准确定位(栾川旅游)
4、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发展(西峡县)
5、重视文物保护提升文化底蕴
经验:
(一)统一思想。由于电子政务技术含量较高、有些领导还不太了解,这是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问题。今年我县是省电子政务建设试点县,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一定要加强宣传,让全县上下做到思想统一,认识一致,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促进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二)加强领导。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年县委、县政府已把它作为建设服务型和公开型政府的重要举措,纳入了今年的主要工作,目前正在全面调研,科学规划。并准备成立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县政府办公室信息中心,强力推进此项工作。希望各单位抽调本单位熟悉电子政务业务的人员,积极和县政府信息中心联系,促进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做好本单位的光纤接入、布线和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
(三)落实建设资金。电子政务建设网络、开发应用系统、培养人才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支撑。今年我县在财政资金紧张情况下,安排600万专项资金,用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各项网络应用的开展。各单位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做好本单位的光纤或宽带接入、布线、终端设备配置、单位业务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保证和县电子政务平台同步建设,确保电子政务工程能按期投入使用。
(四)做好统筹规划,防止重复建设。我县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各部门原则上不得单独建设部门网络,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一律由全县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避免分散建设、重复投资,以利于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考察后设想
工业支撑,突出特色
科学规划,全面发展
政务公开,构建和谐
发展工业强支撑
建设城镇重科学
繁荣文化显特色
社会事业高标准
发展旅游深挖掘
发展工业强化支撑 建设城镇科学规划 繁荣文化提升品位 政务公开构建和谐 发展旅游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