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导学案

时间:2019-05-15 01:1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蜀相》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蜀相》导学案》。

第一篇:《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涵。【教学重点】:

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见《学海导航》)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2、诗歌题材:怀古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结合上节课的“读”、“译”、“思”,整体感知全文

2、诵读指导

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形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三、结合方法,合作探究

1、诗中杜甫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杜甫写这样一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这种敬仰、惋惜之情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四、总结怀古诗

五、学以致用

(一)请结合我们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怀古诗的知识鉴赏下面的诗歌。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台城>作者(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苏卷)(选做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蜀相》参考答案

三、1、(三顾茅庐、定天下计、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给大家参考的诸葛亮的功绩)敬仰、惋惜的感情。

1、柏森森:森森渲染庄严肃穆的氛围,柏衬托诸葛亮忠诚坚贞的品格,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本为一派生机勃勃之乐景,然而著一“自”一“空”境界则变为凄凉冷落,他人对诸葛亮的冷落也衬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三顾频烦:写出诸葛亮过人才智,表达敬仰之情;两朝开济:写出诸葛亮尽忠报国,丰功伟绩,表达敬仰之情

4、出师未捷:功未成,身先死,表达惋惜之情。(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杜甫与诸葛亮有共同的地方吗?

知人论世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总结:诸葛亮有聪明才智,且忠心耿耿,然而功未成,身先死,所以郁郁不得志的杜甫在敬仰、惋惜的同时更有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诗人借歌颂诸葛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而叹惋,抒发了自己工业为就的深沉感慨。

3、“英雄”指那些壮志难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声坎坷。四、一二两联写景,以景写情;三四两联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那么怎样系统深入的鉴赏怀古诗呢?

2、所见之景是媒介

3、所抒之情是关键。

4、表现手法是工具

五、(一)因为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六朝灭亡),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它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象和台城(历史遗迹)的荒凉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诗人无限伤痛(哀愁),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诗人韦庄身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的晚唐,此时,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韦庄凭吊台城古迹,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故怀古伤今。

1、弄清史实是依据

(二)(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第二篇:蜀相导学案H

篇首寄语: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是成才的大忌。

《蜀相》导学案

潼南一中

杜建红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

2、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其它相关方法理解本诗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诗颔联所表现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

一、相关知识 1、蜀相: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成都有武侯祠。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开始辅佐刘备。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在公元228年至234年先后指挥五次北伐曹魏。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患疾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孔明灯等。

诸葛亮《诫子书》节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2、有关诸葛亮生平的经典对联: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这个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

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夜观星象自知身体不好将不久于人世,就想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在帐中地面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倘若七日之内本命灯不灭,就可救他自己一命。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四十九盏灯被风吹灭,不久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拒曹操)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上联: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禀赋八斗雄才,虽九死不悔,十里亭中众生评说。下联:一代贤相,两袖清风,打造三分基业,终四面楚歌,五丈原前长星陨落。

3、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一直持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的杜甫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并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

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二、基础知识积累 1.掌握字音

祠()堂

黄鹂()频()烦 开济()满襟()好()音 2.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按题材分为咏史怀古诗、惜别送别诗、爱情怨女诗、思乡怀人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和山水田园诗等。《蜀相》在题材上属于______诗。

三、熟读并初步理解本诗,记下疑惑之处。

课堂导学

一、课堂探究

1、《蜀相》的主旨是什么?理解此诗主旨的切入点有哪些?

2、较之其它题材的诗歌,与《蜀相》同类题材的诗歌在内容上有何特点?在解读其主旨时应侧重注意用什么方法?

二、巩固练习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台城:六朝时封建王朝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的统治中心,代表了六朝兴衰。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附:

谁晓鹤氅不胜寒?

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三文科班 潘绮红

一片清冷冷的月光落在三国时的蜀道上,落在蜀水中,千百盏孔明灯在清冷冷的水上仿佛是诸葛先生的魂魄飘悠悠。归去来兮!叶间黄鹂的挽歌凝在锦官城上空,八百里蜀地百姓的心被揪起来了。田园将芜胡不归啊!先生,你的鹤氅可胜今夜的霜寒?

惊才绝伦的先生,温文儒雅的先生,满腹经纶的先生,我的魂魄被一声声莺啼牵到你隐居的隆中田间,你一心所系的巴山蜀水间。你身披的雪白鹤氅,是运筹帷幄者从容大度的象征;你手中轻摇的羽扇,是决胜于千里之外者自信不凡的号令。周公瑾配得上“羽扇纶巾”这一称号?是苏学士看走了眼吧。你羽扇一摇,东风招之即来,曹军挥之则去。满江号称无懈可击的连环船一夜间烟焰冲天,没有你不会有此辉煌战绩。容我化作长风拉起你的鹤氅,拂动你志得意满的微笑啊,先生。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是你,辅主成就三国鼎立之势的是你,两朝开济匡扶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的也是你。今朝蜀地月光下,仿佛有你披着雪白的鹤氅在烛光下审批文书的身影,秋风中仿佛有你对幼主怒其不争的绵绵长叹。我可以化作一支流着蜡泪的烛吗?让你秉烛夜游。不是仙鹤的闲游,是去视察将士们是否经得起霜冻,粮仓里的贮粮是否足够来月之资。然而你单薄的鹤氅,经得起隆冬的飞霜吗?卧龙若非潜行,一旦一飞冲天,经行于世,即与社稷、忧患结缘。有时我为你生一份怅惆,一份惋惜,如果当初你不是有感于刘备不能复汉室匡大道而发出的一番隆中对,大概就不会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到后来经历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的坎坷曲折了。

先生,在第六次出师祁山,殁于军中时,你可曾像那在你面前黯然失色的周公瑾悲叹“既生瑜,何生亮”一样,慨叹“既生亮,何生懿”呢?不,能够志存高远、义忠汉室的先生,心胸当然广阔,肚量更可撑船。你只会叹息误用马谡,只会遗憾失街亭。可是红巾翠袖,谁揾英雄泪?我的先生啊,卧龙一出即预示其悲剧命运,不能附有大智之主,最后惨淡经营,英雄泪谁人晓?正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少陵言,信然!先生啊,你的鹤氅可耐得住今夜的霜寒?

评点:

读罢此文,掩卷长思,诸葛亮先生温文尔雅、指挥若定的形象犹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作者撷取赤壁之战、夜批文书、视察军营、六出祁山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件,以对谈的方式娓娓道来,把主体感受融入其中,这样充分自由地表达了自

己的思想和感情。孔明的鹤氅是孔明形象的象征,作者不惜笔墨抒写,氅即人,人即氅,物人一体,形象更具感染力。长句、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与全文表达的绵长、深厚、沉郁的情感相吻合,读来意味隽永。

第三篇:《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作者简介: 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他本人也被称为。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诵读指导:《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之情。“”字。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功业未就的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解题:哪个同学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蜀相”就是。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因为本诗表达的感情是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二)、揣摩词句研读景情关系。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答:,点明。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一个“”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之情。

2、第二联中“自”、“空”如何理解? 答:第二联写。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

写出祠中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的内心感受。寓于,耐人深思。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解答:这上句实为从诸葛亮的和。下句则是对诸葛亮 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的的精神。是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的份,因此必然会“”。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借歌颂,惋惜,抒发了。

6、总结: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志向,抒发对古人的之情;

②抒发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同情,担忧; ④悲叹,壮志难酬。

刘芳

第四篇:蜀相学案

《蜀相》预习案

一、杜甫生平

1、诗本吾家事(家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即开始学诗,15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

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二、诸葛亮生平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年07月23日—公元234年0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与凤雏齐名),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隆中对》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通天文,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1.会当凌绝顶(漫游)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到处潜悲辛(长安十年)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3.国破山河在(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干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4.飘飘何所似(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晓地理,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权、刘备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他曾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更取得荆州为基本。后奉命率军入川,于定军山智激老黄忠,斩杀夏侯渊,败走曹操,夺取汉中。刘备伐吴失败,受遗诏托孤,安居平五路,七纵平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也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评价诸葛亮的一副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背景介绍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四、预习作业:

1.请收集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2.请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诗歌和故事。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有100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3.评价杜诗的名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5.代表诗歌(“三吏 ”)、(“ 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注释

选自《杜工部集》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的别名。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自然。

空:白白的。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顾:拜访,探望。

频繁:原文“频烦”,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枝叶白白的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成功而病亡军中,常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填空

1、杜甫,字________。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________,在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五篇:《蜀相》学案

《蜀相》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重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他的政治理想是“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

2、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这种类型的诗歌?结合所学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

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作者用哪些诗句来写这位古人?说一说诗人笔下他是怎样的形象?

4、“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请谈一谈他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而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2、联系时代背景揣测:处于人生落魄阶段中的杜甫最羡慕诸葛亮哪点?为什么?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1、阅读咏史诗的关键,一要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二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看法,三要进一步揣摩作者咏叹历史背后想要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咏史类诗歌在写作上通常会采用典故、对比、衬托、抑扬等手法,本诗前四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2、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寄托个人的情思,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现实社会,借古讽今、感怀兴衰等。

六、课堂检测

1、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杜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_________ _________。”这两句是他平生功绩的真实写照;“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诸葛亮对后世忠臣和爱国者影响也很大,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2、《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 ________慨叹。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茂盛之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B、“映阶”二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主要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长使英雄”一个“长”字则更是扩大了其范围,自古至今又有多少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丞相祠堂”写起,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B、杜甫这首诗感情基调是赞美、敬仰。

C、“自”与“空”两个字,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5、课外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俗语、歇后语

《蜀相》导学案答案

知识链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现实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一、1、咏史诗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3“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

(资料: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点拨: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侧面写诸葛亮“隆中对策”。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

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游俊题三顾堂

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刘备与诸葛亮会面的房屋已在明朝遭到破坏,现在的三顾堂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频烦——多次。

频繁天下计:隆中对策。

(还可以联想他一生的功绩和才德来全面了解有为的政治家形象。如: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此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地实现了跨有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使刘蜀集团达到鼎盛时期。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地少民族的系促了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即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赞扬其报国忠忱,诸葛亮鞠躬尽瘁、忠心谋国之心。

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归纳: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于隆中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5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壮志未酬的英雄。

圣主良相,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伤痛、仰慕、叹惋。

(资料: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以至欷歔而下。几百年后,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也曾深受感动。当时,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徽宗与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虏,宋高宗逃跑了。公元1128年,70高龄的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亲自带兵镇守尚未沦陷的国都开封,他上奏折北伐抗金,但宋高宗根本没有北伐的意思,宗泽终因忧愤而成疾,临死时,他无限感慨地吟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高喊三声:“渡河!渡河!渡河!”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辅佐君主有为于大唐江山,却始终没有机会,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这一联概括了英雄们由诸葛亮的赍志而没而产生的强烈共鸣,道出了他们壮志未酬、功业夭折的无穷遗恨。他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6、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7、诗中塑造的诸葛亮形象: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事家。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却出师未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西勉东南)。葛亮一生功劳卓著但也有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了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罗贯中《三国演义》)

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定军山武候祠对联)

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

胸怀大志,却壮志未酬的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二、1、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

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

必说,可是“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政治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杜甫也要为大唐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切入诸葛亮的政治身份,他希望自己能象诸葛亮一样能“尽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所以选此角度来抒发郁闷和隐痛,表达对一代名相无限的敬仰赞美羡慕之情。这也是以“蜀相”为题而不以“武侯祠”为题的原因吧。

2、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先主如鱼,得孔明如水;先主如虎,得孔明如翼。对君臣相机、政治清平。杜甫感慨生不逢时,明君良臣相知相遇多么难呀,他只有仰慕别人的份,不禁要“泪满襟”了!这也是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来侧面写诸葛亮的政治才能的原因吧。

3、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忠心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三、1、自问自答。“寻”:特意去找、寻访,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2、“诗眼”分别“自”、“空。“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然的。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自”与“空”两个字,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六、1、“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蜀相》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钦敬和对他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C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错

4、B不全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5、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假的)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也可以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焚香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注释:也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源头应该是“三个臭裨将”,也就是三个副将。)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秘莫测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隆中对——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下载《蜀相》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蜀相》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蜀相》学案

    《蜀相》学案 高二语文组 张红编写 2012-11-16 学习目标: 1、读、品、诵 2、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通过多方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从而更好地鉴赏《蜀相》: (1) 把握重点词语,分......

    新制《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学教案 执教者:第 周 授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

    蜀相教学案

    《蜀相》教学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能力目标: 1、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3、......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生平极其时代背景; 诵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景交......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定稿)

    松柏中学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练(三)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酌酒( )踯躅( )珍馐( )投箸( )歧路( ) ......鲍照( )祠堂( )伺机( )衰鬓......

    蜀相 说课稿

    《蜀相》说课稿 人文08本二 黄承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相》。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的《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

    蜀相说课稿

    蜀相说课 马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要说课的篇目是《蜀相》《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

    蜀相 教案

    《蜀相》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教学重点 ①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