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思与重塑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反思与重塑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摘 要 研究目的: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健身方法,培养学生体育创新意识,为体育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等对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探索。研究结论: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考核促进作用,研究从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形式、内容、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保障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推进,继而彰显体育教学的开放、共享、绿色发展的时代趋向。
关键词 高校 体育公选课 体育教学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在新时代,体育项目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立体化等特点,体育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以一种文化特色引领社会时尚,其时尚型在于体育的普及与推广。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体育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前三大体育领域范围内,竞技体育提升了体育的高度,群众体育构造了体育的普及性,学校体育塑造了体育的基础性。在这样一种观念背景下,本研究着重凸显学校体育教学的效能发挥,如何提升体育教学的品味和效能,关键在于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包含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在于师德建设、专业化、职业理念、教学与科研素养等方面;学生的评价在于学业成绩、运动能力、德行、情感体验等方面,着力体现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与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一直受到国家、社会、个体的广泛关注。在坚持全面发展的背景潮流下,举国体制牵动着竞技体育飞速发展,而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的氛围下,映射其发展速度之迟缓。在体育教学评价上最主要的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各省地市均采用不同的层级的评价与考核。例如体育中考,山东省侧重1000米、引体向上、投铅球等项目,而河北省及东北各省侧重八百米、三级跳远等项目;南方各省还加入了蛙跳、100米、游泳等项目,等等。可见评价内容与标准方面各式多样较为繁杂。主要原因在于平时的体育教学评价,目标单
一、“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和学生不切实际,学生不能发挥其优势,教师的教学技能亦不能展开。由是引发了对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的思考,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使得体育教学发挥其最大之效能,成为当下值得关注和深思的时代性话题,进而促其研究的必要性。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搜索系统检索、图书馆查阅有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优秀硕博士论文及期刊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2调查法
本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高校中农、医、工、理、师范以及综合类院校等10所学校为研究样本,自行设计教师与学生问卷,对目前湖北省武汉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实施情况、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考核评价方法、考核评价主体、考核评价结果以及教师和学生对待体育课程考核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
2.3访谈法
在本研究中,通过访谈体育教学专家,了解更多有关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并在上体育课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并记录。
2.4系统分析法
体育教学评价研究是较为复杂而又零散的领域,涉及到评价,就会产生出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等,因而为了研究的需要,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探究,从全面的理念下,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推促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发展的基本趋向。
3反思: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探究
3.1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的作用
3.1.1彰显“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
构建科学的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体育教育理论日臻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当今高校体育教学贯彻“以人为本”、凸显“健康第一”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的大势所趋。真正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的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
3.1.2教学信息反馈的中介效应
评价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是判断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通过考核与评价能够为学校、教师提供学生成绩、教学效果,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提供依据。更有助于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反思、探讨分析、互相学习,探讨对策。
3.1.3激励与引导功用
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是对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查或反馈,也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正确认识,从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学考核制度。通过考核评价要使学生在每次的考核评价中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练习次数,让学生对体育教学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锻炼的主体意识和行为习惯。
3.2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
3.2.1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针对性不强
研究中发现,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标准主要以相对评价标准和绝对评价标准为主,使让学生无法具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让学生无法认识到自身在班级中的位置。同时,也会导致技术较差的学生丧失信心,不断影响学生形成一种以他人为标准的目标定向,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2.2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缺乏系统性
考核评价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调查中发现,在考核评价内容中多以理论、技术与平时成绩为主,在技术考核中多以规定技术动作为主要内容,忽略学生的竞赛能力、裁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平时成绩中,以上课考勤和随堂测试为主要内容,而学生的态度、课堂表现、学生进步程度却被忽视。因此,考核评价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3.2.3体育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调研中发现,在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时,教师很少采用诊断性评价,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过程性评价为辅助的评价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在教学中能够全面、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过程性评价的运用中,利用率较低,种类少,多数学生认为应该提高过程评价的利用率,完善过程评价种类;同时,学生也认为不断进步的程度也应该作为过程评价的方面之一,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3.2.4体育教学评价主体的片面性
考核评价主体开始呈现出多元化评价趋势,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同时也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状态,学生评价机会较少,学生评价意见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以教师为主体中,教师会在一定程度受主观因素影响,导致考核评价偏差,影响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单一的考核评价主体不仅影响了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还影响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3.2.5体育教学评价结果激励机制过于形式化
传统的考核评价结果方式主要以等级、分数来衡量,而单一的考核评价结果的呈现只是对学生在本学期的技术、理论、能力等各方面的直接体现,并未对学生自身的不足、教师的期望等方面做出表述,同时也未体现考核评价的人性化和个性化。这种考核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不仅未能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且在下一阶段的练习中出现同样错误时,对动作的纠正产生一定影响,无法真正体现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4建构与重塑: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优化路径
4.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导向效能
考核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目的性、灵活性和针对性非常强的一种活动,在体育课程中起着“定标导航”的作用。各项体育课程考核后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明确教学评价的方向。同时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专业性教学行为为引导。学校应依据体育公选课的教学目标,组织体育部教师、各项目专业教师、部分学生代表进行讨论,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案,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要求教师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特色、灵活设计教学评价标准,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评、以考促建的目的。
4.2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育理念的重塑
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起着引导的作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需要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重塑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次,学校应增加体育教师培训学习与交流机会。做到“送出去-请进来”、“互助学-指导学”、“以老带新”互相学习;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各科教学内容运用多种现代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如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推动考核评价方式的现代化,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体育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4.3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在数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要求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的同时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运动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设定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生活背景、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运用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因此,体育教师在真正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以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灵活地去综合评价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努力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的学习体育课程。
4.4建构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发展理念
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评价内容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技术、能力和平时成绩,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重视学生在体育运动学习中,是否为达到目标主动思考、反复训练及接受教师专业指导。关注非认知因素,也是完善考核评价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其中包括:参与考核评价的主体;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与开放的教学评价氛围等多方面因素。教师要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合理地正面评价与鼓励学生。
4.5实现教学评价方法全方位共享发展
在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方法中:(1)可以通过师生学习记录本,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记录体育学习中各种竞赛活动、作品拍摄、访谈记录等方法来合理分析与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2)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考核过程表现进行全面拍摄,之后进行系统整理传入专门的网络平台,能够对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组织教师与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3)采取多次考核,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与人性化。在影响考核评价的因素中除了会受学生自身因素外,还会受到时间、心理、环境及生理状况等其他因素影响。因此,针对在考核中表现与平时表现相差较大,并自己提出重考的学生应给第二次考核机会,真正检验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体现了考核的人性化和科学性。
4.6体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开放性与协同性
体育教学评价中包括被评价者和评价者,他们是相互统一,相互影响。不能将两者分为对立的两个部分,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两者应相互配合与协作,这样更有利于体育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引入到具体教学实践中来,采取由多位体育教师同时测评的方法,减少单一评价主体的主观性所导致的偏差,在体育教学评价主体上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能体现出体育教学评价的应有价值。
4.7完善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评价结果是对学生在某一阶段内学习情况的总结和分析,可以间接反映和分析教学问题,为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效参考。通过专家访谈发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主体一般采用的等级、分数为主,这种呈现方式并未对学生自身的不足、教师的期望等方面做出表述。因此,在结果呈现方式中可以运用评价方式,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显现其在考核评价结果中的激励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评语发掘学生不同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
5结语
(1)转变教师的体育教学评价观念。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使评价活动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提升的一种必要手段。(2)提升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现代化评价方法。教师要以“以人为本”、“终身教育’为主要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同时,学校应增加体育教师培训学习与交流机会,学习、掌握现并合理运用现代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3)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配合与协作。认真了解和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标准,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教师与学生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彰显体育教学评价科学性、全面性、发展性。(4)结合师生需求,完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是息息相关的,体育教学评价能够反映出教师与学生需求,反映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做到以评促教,根据师生需求、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实现体育教学开放、共享、生态化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16-18.[2] 沈金花.南通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2.[3] 孙颖,张立光.河北省普通院校体育课评价体系现状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3):14.[4] 郁水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策略[J].时代教育,2013(2):32.[5] 裘玲珍,岑仲迪.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J].体育学刊,2010(5):60-63.[6] 杨伟,张韧仁,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0(35):149-150.[7] 孙启芝.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内容设计与评价方法[D].湖南大学,2014.[8] 王林钧,梅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有效性刍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1):102-106.
第二篇:《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公报
《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公报
河北师范大学史晓燕教授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体育艺术卫生国防教育研究专项《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GLA102062)。课题组成员有:赵华、王桂平、左海云、霍素君、蔡雅萱、齐天、孙惠娟、张健龙、梁静毅、赵利曼。
一、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
本研究首先要构建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新的评价理念,尝试融入开放性的教师评价思想和操作模式。对比新的评价理念,调查和发现现有的公共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在调查师生对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需求的基础上,研究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和改革的具体措施。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四个方面。
1.高校公共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新理念
研究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新理念,主要是对比为管理服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构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新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探索开放性的教师评价模式。
2.调查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调查了解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开展中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的运用,从而发现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3.调查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师生需求
了解高校师生对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及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的态度意向,特别是被评教师的需求,从而为构建新的评价机制提供依据。
4.研究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策略
主要是结合基础研究,在评价组织建设、评价过程及方法、评价结果的处理等问题上研究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机制,提供具体的改革措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收集信息过程中主要涉及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处理信息过程中,对结构性的量化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而对于非结构性的文献、访谈资料等主要运用逻辑分析,发现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文献法:利用文献法主要是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并以理论推演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问卷调查法:利用此研究方法主要是了解以往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以及相关师生对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态度意向,主要的调查角度是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过程的组织及方法、评价结果的处理。
访谈调查法:为编制调查问卷提供基本问题;了解师生对以往公共艺术课选课及评价制度的认识和态度;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追查,同时更好的归因。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开展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建立开放性的教师评价系统。打破预定式教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师发展的局限性,通过评价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故而建立开放性的教师评价系统,评价中重实效、重教师的主体参与性。以“观察——理解”为基本的评价范式,即通过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即利用参与性观察,多角度收集信息,在共同协商不断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改善评价对象的教育行为。其没有预设的、固定的操作程序,但是基本操作过程可以包括建立组织系统、收集评价信息和进行评价分析这三个方面。
2.现行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在评价标准及方法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指标较雷同,更多涉及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教态等外显的内容,而缺乏对教学设计、师生关系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内容的考察;重量化打分,只重可量化内容的考察,而对于内在的能促动教师教学改进的项目很少涉及;一些指标不适宜学生评教,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教师教学过程组织的合理性”,像这样的评价内容学生难以把握。评价过程的组织欠科学。高校公共艺术课评价组织过程缺乏各因素间的联动性,表现在选课与评课、评价者与评价对象、教学过程与评价结果、教学水平鉴定与教师发展间。评价信息不能有效利用。无论评教主体来自何方,由于目前学校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鉴定教师教学水平,利用评价结果区分教师、奖惩教师,所以重视的是评价结论的获得,较少反映教师的需求来征集和反馈评价信息。
3.在评价主体、评价组织形式、评价内容及结果处理上师生具有改革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由谁来评价、评什么及怎样评的问题上,师生态度基本一致,且符合教育评价改革取向。
(1)关于评价的主体。被调查学生较认同由听课学生评教,支持率达81.1%,对被评教师参与评价的认同度与专家(39.7%)、同专业教师(39.8%)大体相当为38.1%。授课教师支持听课学生评教的程度显然与被调查学生不同,尤其是较年轻的教师更支持由专家和同专业教师评教,一些受访者对于学校以学生打分为教师排队的做法颇有微辞。被调查学生在是否应建立由多方人员参与的专门的评价小组来评价教师上基本持肯定态度,选择“赞同”和“很赞同”的比率之和是66%,而受访的多数授课教师强调不希望建立以打分排队为目的的专门的评价小组。在评价结果应由谁来主导问题上设置了“专家” “被评教师”“同专业教师” “学生”“学校管理人员”“其他”选项,被调查学生的选择结果分别是6.6%、3.9%、4.7%、3.9%、81%、0.2%,显然倾向于由学生来评教,这与受访教师意见存在分歧,他们更希望由专家和同专业教师参与评价过程。
(2)关于评价的组织。在是否需要学期中间进行一次有组织的评教上占总人数67.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且追问采取何种形式评价时32.4%的学生选择了以评价表打分的形式,还有38.1%的学生选择网上评价。而受访的教师却认为没有必要专门组织一次评价打分,最好以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部分年轻的受访教师认为在学校BB平台上建立论坛区与学生交流是很好的评价形式。在列出的“问卷”“座谈会”“ 网上评教”“其他”几个选项中,学生认为最好的评价方式的选择结果分别是26.2%、30.2%、40.8%、2.7%。在是否应为艺术公选课教师单独编制评价标准问题上,赞成单独建标准的比例是60.1%,而所有受访教师都倾向于单独建标准。
(3)关于评价的内容。学生认为完全适宜学生评价的指标依次为“按时上课,不随意调停课,无迟到早退现象”(4.62分)、“课堂上敢于严格要求,严格管理”(4.58分)、“教学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4.46分)、“衣着整洁大方,教态自然,体态语运用恰当”、“ 尊重学生,辅导学生学习时耐心、细致”(4.29分)。认为完全不适宜学生评价的指标为“教学目标制定正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1.29分)、“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进度合理”(1.39分)。调查相关教师对学生适宜的评价指标的态度与学生选择完全一致。
(4)关于评价结果的处理。学生普遍不赞成只给教师打分并以得分排队的做法,只有4.3%的学生持支持态度。而所访谈的教师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学生选择“打分与评语结合”的占到了一半以上为55.7%。教师不赞成打分方式主要是担心评分的可比性问题,认为评语对教师的改进提高有更多的价值。在反馈问题上,81.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反馈,教师也持相同的态度。对于评价结果学生们认为一定要反馈给被评教师,同时也应反馈给学生。如果以会议形式反馈评价结果,学生们普遍认为应有被评教师参与,同时学生、同一教研室的教师也应在场。对教师访谈结果表明,教师们较希望了解学生评价的结果,大多数教师建议在学期中进行几次面谈式的评价活动,并能直接与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对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想法,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己,也想更多地了解学生对已授课的意见。而在以会议形式反馈评价结果应由谁来参与问题上,教师们普遍认为应有学科专家,被评教师参与是理所当然。在评价结果反馈的形式上,学生们认为应单独告知被评教师的占51.2%,认为应张榜公示的占了26.9%,认为应开会宣布的占了20%。
4.应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并改革现行的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开展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引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思想,建立新的教师评价机制。使评价主体多元化,且被评教师应成为评价主体;评价组织形式多样化,倡导面对面的评价活动;评价内容分化,对应评价者确定具体评价内容;评价结果处理定性定量相结合,实现激励功能。
(二)对策
建立发展性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1.建立有效的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1)课程选择与课程评价联动机制。从当前的高校课程管理现状看,学生选课与评课是两个独立分设的系统,意味着选课与评课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如果不满意教师的教学,可以在课程结束时给教师差评,但无法影响其最初的选课。有些学校设计了课程退选制度,如果对课程不满意或感觉不适宜可以在学期开课的两周内退课,其实在退课的同时也失去了评课的资格。如此看来,需采取相应措施联结课程选择与课程评价。具体措施是建立评课结果的质量控制线、搭建多元、透明的评价信息平台。
(2)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联动机制。从目前对公选课教师评价的情况看,基本上采取的是终结性的评价,即在一定标准下对教师所授课的质量进行一次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支持开展奖惩性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为教师评优、晋级等提供依据。但就课程的改进及教师的发展而言,这种评价方式有局限。且不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假使评价是准确的,但课程已完结,没有了改进的机会。因之联结评价过程与结果是提升公选课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即时满足学生需求的手段[3]。可采取累积满意性及建立适切的评价标准等措施造就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的联动机制。
(3)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联动机制。由于现行教师评价多采用泰勒的行为目标导向模式,根据评价标准(既定目标)考察教师的目标达成度,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间处于分离状态。致使现实中无论是学生于评价系统中为公选课教师打分评价,或由督导或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听课为公选课教师做出评价,都使得被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成了局外人,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只能接受评价结果。不仅被评教师不满评价结果无以应对,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无法了解自身的问题所在,这样也就无法改进和提高。其实对于评价教师的学生而言也同样处于不利地位,真实的需求无法表达,没有与教师沟通的渠道[5]。如此,需要使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平等互动、创建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双向沟通渠道。
(4)教学水平鉴定与教师发展联动机制。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教学评价进行教学水平鉴定这也是评价的本质使然,然而评价的目的决定了评价方法及手段的不同,如果开展教师教学评价只是为了鉴别教师的优劣或为教师评优晋级提供依据,则重在开展教学水平鉴定,为所评教师排序或评出差异。而若改变评价目的,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则评价模式及方法需要改变。一方面是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另一方面是倡导开展质性的教师评价。
2.具体的改革措施
(1)确立被评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
随着新的评价理念的建立,我们倡导要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活动变为一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促成教师成长和发展。正如教育界已公认教育教学活动存在 “双主体”一样,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那么在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也同样是改进和发展的主体,如果在评价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或者游离于评价活动之外,则评价活动便缺失了实践的承载者。
而要使公共艺术课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应考虑:
第一,被评教师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评价活动应是吸收被评教师一同进行的过程,无论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信息的征集方式、评价信息的分析都应与被评教师共同协商,使被评教师最大限度地享有信息。
第二,评价活动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教师处于合作平等的关系。允许被评教师解释、质疑,并最终对评价意见达成共识,让所有参与者特别是被评教师共享经验。
(2)改进评价方法,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
以往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采用的是泰勤模式,即先确立评价标准或称评价目标,由指定的评价者打分而产生评价结果,明显采用的是一种终结性的量化评价方式。而为了使评价过程对被评教师产生实际的帮助,应强化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让评价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步开展,真正地将评价活动纳入公共艺术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建立形成性的评价机制。
第一,强化自我评价环节。应使教师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每节课后、一定时期要进行自我评价,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方法的适宜性,教学效果等方面检视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这样有利于公共艺术课教师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第二,开展即时性的评价。不要僵化地认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具有相对性,终结性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而形成性评价也是即时性的评价,可以为终结性评价提供评价信息,更多的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问题为目的。也不要将评价本身功利化,开展评价不单是为了获取评价结论,所以形成性评价并非都要做成正规性的评价活动,可组织包括被评教师在内的相关人员面谈、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映需求等等。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公共课师生的交流反馈。
以往我们开展教师评价,强调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而现代评价科学性的标准有所改变,更强调评价对教师产生的实效。所谓实效不仅评价本身要对教师产生影响,而要使教师切实获得帮助。在评价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师生交流反馈则是重要手段,可以使被评教师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也可以使学生更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设计思想等。
第一,利用“博客”交流信息、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电子档案袋评价。博客被称为网络日志,是教师进行反思和传达个人思想的重要工具,也可用于评价活动之中。一方面满足评价者与被评教师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教师将相关课程资源,如教学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事件记录等上传到博客存储空间,形成电子档案袋,以开展教师电子档案袋评价。
第二,建立用于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评价的“论坛”。这里所谓的论坛是基于网络供师生发表言论的平台,在论坛中,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的公共艺术课教师,均可以发贴或回贴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形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评价者与被评教师间的实时交流和共享信息。还为教师提供了与专家、同行、学生、家长等交流的场所。尤其是对于被评教师而言,不仅可以了解到评价者及有关人员的意见,还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见,“论坛”为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间创建了双向沟通的渠道。
三、成果与影响
(一)成果
本课题研究完全依开题报告设计如期完成,包括研究综述、评价新理念建构、评价现状、评价需求调查、评价机制研究。现已公开发表论文5篇,论文《开放性教师评价研究》,史晓燕、霍素君,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11(11)(北大核心期刊);《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及改革策略》,史晓燕、蔡雅萱,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2008北大核心期刊);《高校教师评价研究综述》,蔡雅萱、史晓燕,发表于《保定学院学报》2011(1);《以CIPP模式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赵华,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2008北大核心期刊)。另《高校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师生需求调查》报告,史晓燕;《学分制下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探索》史晓燕,正在发表中。
其中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开放性教师评价研究》被评为第十三届河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二)影响
由于本选题缘起于普通高校本科新生对艺术类公选课选择及修学后的困惑。经对多所高校公选课设置比较发现,一般院校中学生公选课修学的学分限制在20%左右,而且绝大多数学校不足20%,意味着本科生可选修的公选课比例很少。而专业选修课常常设置于第二个学年后,这样对于新生而言选修课则固定在公选课上,而现实是,在有限的公选课选择上学生又集中于艺术类公选课,这有可能是学生兴趣使然,也不乏有些高校的强制性规定。经对部分修习了艺术类公选课的高年级大学生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认为自己当时选课较盲目、所选的课程不能反映个人需求、对教师教学质量不认同的问题。
故而,本研究对指导普通高校大学生选课、对艺术类公选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而通过对大学师生对高校艺术类公选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如何开展的态度意向调查,可以为高校建立公共艺术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和策略参考。
四、改进与完善
由于课题组财力、精力及能力所限,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不足之处。如所调查样本的类别及数量均有必要再行扩大,同时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也有待在较大范围内试测及评估。
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改进完善的内容:
第一,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题;
第二,将成果引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成果的实际效果并完善相关研究。
第三,现有的研究成果形成于现行的环境,需不断研究环境的变化,随之不断地加工和提炼研究成果以适用于现实的需要。
第三篇: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摘 要]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但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目标、指导思想、思路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层次、内容、阶段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目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虽然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完善的软硬件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少、地位低,师资供需结构不对称,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应遵循目标性、系统化原则,从教学、师资、管理方面优化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王捷(1963-),女,汉族,上海人,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马静(1981-),河北人,助理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一、我国本科类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状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综合考察我国本科类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如下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经贸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毕业后能在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国际商务和行政管理工作。培养规格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进出口贸易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国际商务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进出口贸易的方法或技能; 3.具有从事国际商务的业务能力; 4.具有涉外部门管理的能力。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大致为4:1。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讨论、实验室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实践,并撰写毕业论文,主要针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围绕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主要涉及三个层面: 1.基础教学层面,以教室与实验室为主,强调实验室的发展与利用; 2.专业能力强化层面,以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和与专业知识应用相关的校内社团活动为主,鼓励学生考取高层次专业资格证书; 3.专业能力实践层面,主要依托校办企业与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在实际业务中演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三)实践教学体系软硬件条件不断完善
随着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具备了多渠道教学的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软件教学,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室硬件设施也在逐步健全,很多实验室配备了更加先进的设备,除此以外,校内外实践基地也建立和完善起来,给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加直接方便有效快捷的途径。这些不断完善的软硬件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技术、场地、设备方面的支持。
二、实践教学在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熟悉实际工作场景和了解实际操作规程,以及顺利过渡到社会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环节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并实现社会对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培养要求。
1.作为典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由此看来,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实现,都缺少不了实践教学这一关键环节,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2.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习由理论过渡到实践的桥梁。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求知,而在于致用,也就是实践。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投身社会实践的优秀品质,为学生进入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3.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并形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没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实践教学的广泛性和立体性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逐渐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对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学生必须参与并独立完成的教学任务,具体到国际贸易专业就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专业要求的所有实践教学内容,并达到教学要求,方能毕业。
三、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少、地位低
我国本科高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上,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建设,但不足是实践环节在应修总学分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在课程设置上所占学时较少,课程地位较低,课程更新缓慢,“重理论、轻实践”仍是国际贸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重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各高校把人才培养的重点都放在了各种理论课程的学习上,实践课程在培养计划中课程数量少、教学时间少、总学分低。
(二)师资供需结构不对称
国际贸易专业作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输出的重点专业,要求输出大批具有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因此,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目前高校缺少这种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造成了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师资供给与需求结构的不对称。
(三)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评价体系分为两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尽管对于“双师型”师资的要求很高,但是大部分高校在制定职称评聘条件和工作量核算等方面的政策时没有体现出倾斜性,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和努力,无法通过量化的指标和评价体现出来,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基本有考试、答辩、论文等形式,这些都属于考核理论知识的手段,在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方面,考核办法很少或者说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很少,如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实践基地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学分计算方法简单,一般是按照课时计算学分,只要参加实践教学课就给予学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容易造成学生出勤不出工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优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原则和措施
(一)优化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并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应用型本科,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和内容也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的要求进行动态调整。综合考察国内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四点:(1)实践操作技能。企业选用应用型人才时,不仅仅看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本行业的了解程度。另外,具备一定外语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外国客户打交道的职业。(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并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作为应用型人才必须能够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3)较强的营销能力。作为新时代的外贸人员,仅仅能说英语,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要求还包括沟通、开拓、商务谈判等多方面能力,甚至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4)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职员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这些都使企业对职业道德非常看重。
2.系统化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际特点,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内部整体系统的有机联系,统筹兼顾课程体系总体结构、课程类型和内容等,将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室实验教学环节和实习基地实践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内在联系、互相衔接的有机整体。同时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互相支撑渗透,与教学内容和本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相适应。
(二)优化具体措施
1.教学优化
(1)课程设置。结合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更新课程设置,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实际是理论课延伸到实际生产、社会应用的内容,每个实践教学单元应与理论课紧密衔接,但要改变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的现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强调以“能力本位”组织教学,协调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实践课的课程比例,并加大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2)教学方法和技术。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技术,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教学辅助软件的应用,重视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完善,注重营造实践创新的环境。
(3)教学内容。随着国家经济形势、政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变以演示型和理论验证型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大应用型、创新型、设计型的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多数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难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现状,使实践教学成为独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探索培养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三大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师资优化
(1)师资结构配比和师资质量。要建立一支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打造“双语双师型”高水平教学团队。考虑到国际贸易专业的性质,通过外部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懂科学理论和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学队伍,尝试在公司、企业聘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理论基础好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考核、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专业理论教师要求通过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与企业、科研机构多沟通交流,或者进驻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实践学习。
(2)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教师提供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在职称评定和工作量核算方面增加“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活动的考量,对“双师型”教师必须参加的资格认证证书考试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于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培训工作或者挂职锻炼活动按照一定的工作量核算标准发放教学津贴和补助。
3.管理优化
(1)管理机构。建立实践教学组织机构,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担任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权限,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并能够上下协调。
(2)规章制度。制定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实践基地的管理模式等全方面的教学管理文件;制定包括实习项目表、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教学进度表等方面的教学纲领性文件;制定包括实践记录、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实习总结等教学实施过程文件。
(3)监督执行。在政策和规章制度的执行上,从学校层次建立不同层级督导随机听课检查制度,对实践教学进行随时抽查监控,检查重点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严查走形式、教学组织不严谨的现象,同时建立教学档案、教学信息储存反馈机制,查找问题、对后续实践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4)测评机制和考核制度。建立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在内的实践教学系统评价体系,还要建立实践教学测评机制和考核制度,改变长期以来采用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评测制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要引进测评体系,在学生毕业时除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学历证书外,还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全部成绩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共同组成,实践课程的成绩测评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确定,由此激励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对学生参加的学术报告、小制作、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以授予学分的方式进行激励。
五、结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多年“斗争”的问题,很难将二者完全泾渭分明地划分界限,因为二者的主体、受体、活动方式和内容都是互相浸透甚至重叠的,随着教育学的出现,更加使得二者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我们在研究实践教学如何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时,既要尊重实践教学自身的特点,也要结合理论教学的体系传统,融合现有教学体系的组织文化底蕴和通例,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实施问题解析范文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实施问题解析
摘 要:高校体育教育不仅关系到了学生身心素质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于教学评价体系来说,要做好完善工作,保证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评价体系 实施问题 解析
引言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调查可以看出,存在着评价体系实施不足等问题。所以在发展中要做好完善工作,制定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育的目标。
一、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
1.教学质量评价目标的不足
作为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主要是从以下两个层面上来说的:第一,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帮助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调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二,帮助学生掌握好在这一阶段中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好教学改进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从实际上来说,教师习惯性采取了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方法,这样也就使得教学评价成为了体育教学的目标,从而造成了评价存在着功利性的色彩。但是从是上来说,这种对体育教学评价认知上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过程向着技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不仅降低而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受到了影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了教育评价的作用与功能。
2.评价内容的不足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将评价内容的重点放在了提升身体素质以及技能等方面上,而对于一些非智力因素来说,却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但是从实际上来讲,学生的参与意识、体育意识等都是教育目标中的重要组成,并对体育学习的过程以及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运动习惯等方面。所以在教育中想要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要从主观与客观的层面出发,做好结合与完善工作,确保体育教育评价能够更加全面,为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可以说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达成能够为整体优化提供积极的效果。[1]
3.方法科学性不足
就体育教学来说,所关注的就是终结性、定量以及绝对评价等,但是却并没有认识到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所以也就使得在评价中往往关注定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第一,终结性评价其实就是在活动结束后所进行的一次性评价,其目的就是针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但是从实际上来说,这种评价方法往往是在学习结束后才进行的,这样也就失去了反馈的功能,降低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与效果,也难以提升教育的效果。第二,定量性评价中所关注的就是可操作性与可比性,作为体育教育中的一种评价倾向,往往针对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来进行的,最终也就忽视了量化的内容,如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合作精神等。第三,绝对评价所采取的就是借助统一的标准考核方法来进行的,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这种评价也就难以直接评价学生的努力与学习成果。虽然身体条件并不是学生能够选择的,但是却与学生的自尊心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2]。
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措施
1.认识到评价的功能性,保证评价理念的合理性
评价的功能性有着一定的导向性,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所以在实际中可以建立出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保证评价方式的合理性,确保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进行考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所以说教学评价要从展现健康第一的思想上入手,以学生的近期身心健康与长远发展为目标,确保评价能够对实践教学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保证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教学提供服务的,所以要保证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可以说评价就是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所以也要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适应好社会,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以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来应对好未来的发展。其次,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不仅要对学生的技术与知识等进行考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3]。
3.保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将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就过程性评价来说,是优于终结性评价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弥补能力,所关注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纵向评价。优于其评价方式比较灵活,所以也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出必要的反馈,在改进与完善教学的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提升教师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说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实际中要做好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工作,确保其能够满足教育目标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对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调整,确保评价活动能够保持不断上升的动态。第二,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在一起。在定量评价方法的影响下,能够有效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所以在实际中要做好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结合工作,认清学生的本质特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三,将自评与他评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所关注的就是他人评价,这样也就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但是从教育目标上来说,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所以当学生能够运用好自我评价后,也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来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在保持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来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为了帮助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来制作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此来作为自我评价目标。此外,还要培养好学生的评价能力,借助有效的评价来实现信息的反馈[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对传统的评价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教师要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挖掘出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帮助学生?B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树巍.张劲松.对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31-133.[2]李艳.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问题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1):78-78.[3]何智慧.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47-49.[4]王发昌.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01):103-106.
第五篇:关于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关于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
摘要: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体育教学成为了一个强健国民体质的重要项目。相继而来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也就成为了现代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当中的一个关乎到高校体育改革与相关教学质量完善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当代大学体育教学评价并不是完美的,还存在着些许欠缺。因此,构建出一套完善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一、现存的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了当今科学化教育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关评价体系作为高校教学评价的重点构成项目是实现当代大学科学化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也是有利于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质量的合理方法。随着国家范围内的新一轮教学体质改革,高校体育被赋予了以提高学生健康体质为前提、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新使命。并且,新一轮教学指导还规定了许多与教学评价相关的问题。其中主要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相关学习情况有着一定的了解,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从而做出全方位的协调,实现以健康为首、终生体育为目标的教学任务。于是,我们可以认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评价的合理性上。因此,以此为前提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本质内容
(一)评价的概念定义
评价,是一种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手段,是用来定义事件运行过程当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概念。要构建一套正确有益的评价体系就必然要对主体的需求、客体的属性以及客体的性能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并通过协调客体的固有属性与主题的基本需求总结出一套完整地评价方案,从而对客体的性能加以一定的了解认识、做出评价。
(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定义
当今教育体系盛行评价制度,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当中更是广泛应用。通过对客体进行一系列的评价,再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总结出下一步教学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种种数据。作为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项目,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是现代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一项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应用科学手法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进行评价过程当中的主体为教育的实施者,客体为教学的事件对象。国家对高等教育体育课的最新定义为,以强化体质和提升综合体育素质为目标、通过适宜的身体练习的通识必修课。强调身心协调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着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按着与之相适宜的标准,协调建设多元化内容体系。
三、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意义
(一)信息反馈功能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状态以及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三项内容的多角度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所得出的结果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其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又是以及不足,便于及时有效的加以改进。同时,评价还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注意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漏洞,从而能够对教学手法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改进,以达到完善教学质量的目的。与此同时,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结果还可以将整体的教学情况详细的反映给教学管理部门,从而达到从较高管理层次入手整顿教学体系主要内容以及整体工作方向以达到教学起始时的目标。
(二)教学评价的动机强化功能
所谓的教学评价动机强化功能就是指,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对被评价一方的积极性有着一
定程度的左右能力。骑宠的动机又可以分成内部作用与外部作用两个方面。而这些概念体套用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就具体表现在了,教师与学生分别的自我评价能够使其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与劣势,作用于评价者内部,有利于其以更好的方式和态度去完成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而在异己的评价当中,若是公平公正或是给予肯定的评价就会使被评价一方欣然接受,从而产生相应程度的积极作用效果;反之,则会起到相应的相反效果。
对此,我们所要注意的就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他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重点注意所评价内容的公平、公正性。
(三)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在得到改进方案的同时也对相应的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范围内细致真实的了解。由于具备公平公正详细等特性,这一系列信息是具有足够权威以担任鉴定作用的。至于鉴定的结果,则可以被提供给各级领导部门,作为对教师评定职称、以及类似晋级或者是学生体育成绩评判等事项提供评定的依据或是相应参考。
四、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所存在的重点问题
在我国,对于体育教学,尤其是高等教育范畴内的体育教学的评价工作相对于其他学科还是发起得较晚的,也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缺少适当的科学依据。这种现状在教学实践当中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教学评价的目的认识得不明确
高等教育体育教学评价体制其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地评价,具体包含着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以及对整体教学过程的评价,目标在于督促学生完善学习方法、提示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从而综合提高教学品质。但是,在许多实际应用过程中,参与人员过分看重评价的结果,只在意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鉴定价值。这就造成了一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现状,以至于将体育课堂塑造成一种为了考核而进行的氛围当中,进而成为了典型的应试教育。
(二)评价内容的单一性
介于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当今的许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大多还停留在机能与体质的层面,而这种评价的原则显然与当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尽相符合。这是对体质偏弱的学生的一种歧视,是极为不公平的。教育改革后的新型教学理念在要求使学生达到一定的体质标准、达标一系列的体育技能的同时,更要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对体育课堂拥有者主观热情,要注重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能愿性的培养。
(三)评价方式缺乏科学依据
就目前现有的高等教育体育教学评价系统来讲,主要运用到的评价方式还是要总结为定量评价、总结评价以及他评。这些方式虽然能够对教学情况有着真实详细的反映,但是却由于过于硬性,而不利于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主观性趣的培养。并且,总结式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对所存在的教学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划一的硬性评价标准对于体质各异的学生们来讲也不尽公平。为此,新型教育体制要求我们具体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模糊统一标准,而是以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个人成绩进步幅度添加到评价的项目当中去。
五、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一)改进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理念
要改进传统教学理念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就要从根本思想入手转变评价理念。这主要要求我们把握好当今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目标,将评价标准与教学准则相统一。并且要尽量使评价的标准具有科学依据、使评价的方式具备可实践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要从单方面的评价角度过渡为多角度全方位的参考层面。既要规范评价结果的真实细致性,又要注重评价过程的反馈指导作用。
(二)扩展评价体系的内容
将学生学习的目标由以往的单一技能训练,划分为体育参与、体育技能、体质发展、心理健康、社会交际等多个方面。并且,在评价内容方面也要进行不断地扩展,向着多角度综合方向发展。及要求客观的认知、技能,也要求主观的热爱、积极性。
(三)构建起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综合评价体系
1、终结性评价与即时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总是将终结性评价标准放在主导地位,这种评价方式便于了解一种教学模式相对应的终极教学成果,但是,由于评价总是在终结时候才能够呈现出来,在评价过后,教学成绩已成定式,及时发现问题的所在,也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做出相应的改正了。针对这种矛盾冲突,我们推荐奖及时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时性评价主要提供检测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内或是某一学习项目过程中的小范围学习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发现、及时反馈,以便及时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从而将影响学习效率的负面因素减小到最少。而后,在一整套学习过程结束后,在进行一次终结性的评价,将该过程中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做出汇总性评价,实现总结鉴定价值。两种不同的评价方法的结合应用使得整个评价体系进行在即时有效的环境当中。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与终结性评价相一致的是,定量评价也是长期活跃在传统评价体系当中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科学性,因为硬性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每个学生来讲都是一样的。然而,传统教学只注重了外物的统一,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本质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定量评价标准对于某方面存在弱势的学生的不公平性。使得许多学生拥有者一颗热爱体育课的心却力不从心完不成体育教学的规定内容,从而得不到好的教学评价。对此,我们建议采取定性评价的评价标准,即根据学生个体情况,以学生个人的进步幅度为目标,注重客观达标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培养,从而利用科学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性的体育素质。因此,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统一才能够将被评价一方的实际情况全面细致地把握好。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这一对评价标准当中,他评扮演着传统观念的角色。这一点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就是,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评价,他评都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被评价者则很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参与到对自己的评价活动当中去。由此,被评论者则会由被评压力导致出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这种不良显现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为了迎合应试教育只教考得不教实际应用的,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全力应付考试而无心投身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活动当中去。对此现象,我们建议融入自评的评价方式。因为毕竟自己才是最了解自身实际状况的,扩大自评权限有利于提高教师与学生二者对于体育运动的主观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其以更好的状态积极投身于体育教学当中去。
4、加强主观激励,促进学生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养成在高校体育发展方面存在着的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高校学生往往都有自己喜欢的一些体育项目,并且也乐意市场参与体育锻炼,但却很少有学生喜欢体育课。而导致这种矛盾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评价机制不但使学生普遍淡化对体育课堂的兴趣,甚至还会使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不良情绪。因此,我们要对传统的单一硬性评价制度做出适当的调整,增进其中蕴含的激励作用,尤其是,使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好地参与其中,使他们的成绩建立在以自身具体情况为基础的纵向比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课堂的实际意义,随之对体育课堂产生兴趣,养成体育习惯、培养终生体育意识。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是提高国民体质、提高当代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在高等教育体育教学范畴内,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则是提高体育教学水准、保证教学完成质量的一项重要的措施。通过构建有着系统科学依据的多元化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我们的高等教育体育教学质量将会进一步得到优化,完成以强健身心为主,以终生体育运动为目标的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新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