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各个学校所设置的体育课程基本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理论及体育技能为主,缺少必要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分。如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日益成为必要。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既有时代发展需要的原因,也是人文素质教育本身的需要。本文即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尝试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方式
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变革与挑战。当前,由于全方位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体育教育也从传统的单一学科本身,朝着多元化、多结构的学科方向发展。长期以来,各个学校所设置的体育课程基本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理论及体育技能为主,缺少必要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户外活动占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有限的室内授课时间也基本上以讲授体育基本理论为主,脱离实际的同时,也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发展,尤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体育教学课程当中显得有些不足。这里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的方式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具体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为受教育者提供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内容的全方位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及健身理念要求之下,高校体育课程也势必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剔除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进行体育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大学生所学课程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培养健康向上并具备全方位素质的人才队伍做出贡献。同时,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来看,当前对于这方面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当的人文知识补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首先需要增进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内容。体育课当中所涉及的部分知识,可以起到对学生人文知识需求方面的补充作用。高校课程设置中,每一门学科的知识点都不完全相同,人文知识分布在各个门类的课程当中,作为一门相对比较特殊的课程,体育课程当中所涵盖的人文知识并不在少数。从体育技能角度来看,各个门类的体育项目知识、发展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事例、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知识、各种体育比赛过程中所出现的精彩瞬间或者典型事件等等,都是人文知识的一部分,适当在体育课程当中增加这些知识的教学,不仅是体育课自身知识体系丰富性的需要,也是学生拓展人文知识领域的需要。从高校体育学科建设角度来说,与体育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知识的扩充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从多方面给予学生以人生观指导的需要。除了必要的人文知识补充需要之外,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在读书期间获得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一直以来,高校体育课主要侧重大学生体育理论与体育技能的培养,同时更加注重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培养,将对学生的为人处世方法及正确人生观等方面的培养当成其他课程或者科目所应完成的事情。但实际上,即使是实践教学为主的体育课程,也应承担起这一职责。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方面,就需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方法、处事心态及人生观等方面的指导。大学生入学,需要的是从每一门课程当中汲取对身心健康有益的内容,对于体育课同样有极高的期待值。而体育课自身的特点及体育竞技等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这方面的契机,体育课只是一门传授体育技能的课程的理念,势必要做出调整和转变。
(三)利用体育精神涵养人文精神的需要。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形成人文精神,将大学生群体塑造成一个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群体。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事实上,人文精神的含义非常广泛,这一抽象概念很难用一两个词语来表示,真正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助人为乐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主精神、自我牺牲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些具体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群体所应具备的全部道德要求,也很符合高校教育的基本方向与基本要求,是高校每一学科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校体育课也是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涵养人文精神的有利平台,因为体育精神本身就涵盖了上述人文精神的诸多方面。无论从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是从学生本身的需求来看,在高校体育课程当中适当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体育精神的传递,都十分必要。
(四)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需要。此外,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方式,将体育课与人文素质教育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也是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需要。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设置以技能培训为主,除了必须要完成学生体能达标的项目之外,所增设的内容也十分单一,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有限,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技能学习课的设置、反复的技能训练、大量的户外运动将体育课变得单调,缺少趣味性。除了可为学生的体能培养加分之外,体育课几乎没有别的用处。甚至一些同学由于找工作、考研等需要,将体育课视为鸡肋,必要的时候可能会选择放弃。很多大学生因为在大
一、大二阶段体育成绩优秀可在大
三、大四免修体育课而沾沾自喜。体育教学长期与其他学科分裂,存在距离,难以与其他学科建立起一致的培养目标。从这些弊端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进行改进,增加授课内容、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等方式,也就成了必要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具备自我提升理念,关注人文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之前,教师本身首先应当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这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首先需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及所应涵盖的内容,并能够据此对自身知识结构、道德自律意识等进行调整,要明确如何在体育课中传递给学生人文知识,以及可在体育课当中增加的人文知识内容。高校体育教学既然承担着给学生灌输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本身就要承担起必须承担的责任,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在思想道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且不断提高自己,起到示范作用。另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如深化体育知识的学习,扩大体育知识的外延,增进自己在体育这一范围内的人文知识含量,只有如此,才能够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时时刻刻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这方面,高校也应为体育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增加体育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机会,从而保证自身知识水平及人文素质能够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二)改变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对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传统教学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教学环节简单枯燥,难以承担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也难以激发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调整,可为在教学过程中增进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寓教于乐,从而增进体育教学的效果。如在传统的以强化训练、单一技能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中增进室内授课、体育比赛等环节,就可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全新的舞台。室内授课环节可传授体育发展史、体育项目知识和该项目的发展史、体育竞技类型与相关规则、体育竞技当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与体育精神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的兴趣,并让他们看到一个完整的、新奇的体育世界。通过户外活动及必要的比赛环节设置,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如比赛所必须的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等。除校内的授课环节之外,高校体育课也不妨将视角扩大到整个社会,如带领学生去观看比赛、关注身边的体育新闻、进行体育相关知识与健康养生知识的宣传等,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动态的体育世界中感受体育竞技及体育精神的魅力。这样就会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举两得,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也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效果。
(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除了体育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的转变与调整之外,体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探索与改进。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状况、学习需求、兴趣所在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此进行综合分析及考量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一场游戏、一次健身或者一场比赛,而是知识、技能与思想的有机结合,教师只有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在当今时代,体育教学同样需要在实际操作基础上辅以多媒体、教学器具等手段多样化教学,如在进行篮球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篮球的产生、发展历程给学生做详细讲解,同时将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图片分解,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深入人文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参赛队员”“裁判员”“啦啦队”等具体分工方式,让学生在热火朝天的教学实践中学会体育规则,也明晓体育精神,从而达到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的双重效果。
(四)认真与学生沟通互动,从而达到对学生人生观进行指导的目的。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掌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情况,从而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还可起到对学生人生观进行指导的目的和效果。因为耐心细致的交流不仅可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也可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及时帮助解决。具体沟通环节的设定可以是随机的,也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不仅可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倾向等有所了解,还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纠正和指导。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当中,给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充分契机,如对某些体育事件的点评与认识,就可反映出学生的处事原则与处事心态,对此作出及时调整,就可保证体育教学当中所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与学生的互动还可体现在体育课趣味性的提升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积极参与的机会,可让学生更加充满自信甚至热爱生活,从而提升其人文修养,达到潜移默化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综上,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尝试对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与手段进行探索,从而解决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如何能够让体育教育当中所渗透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本身有机融合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本身也需深刻认识到学科改革的必要性,并积极从自身进行改变,增进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从而在体育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达到在体育课教学中也能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智峰.试析优化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创新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57,159.
[2]谢志鹏.优化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对策探讨[J].学校体育学,2016,(12):57-58.
[3]申明玉.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2016,(3):67-68.
第二篇:高校排球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如何在高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先简要介绍了当前高校排球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然后指出了实现高校排球教学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最后就实现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素质教育
一、引言
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中排球教育逐渐受到了高校师生的重视,如何利用排球教学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1]。目前我国高校排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就高校排球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二、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排球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学形式和评价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率较差。此外,高校排球教学中,教材内容的单一也是导致教学有效性较差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关注,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高校排球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1.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自由性和学习兴趣。传统排球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导致课堂氛围也较为凝重,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虚席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因此,要实现素质排球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2]。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声调的高昂,以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充分兴趣和热情。其次,营造良好的可养氛围要求教师能够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2.加强师生的沟通。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较少,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处于被领导的被动参与位置。这种教学现象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大,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正确的师生观,摒弃传统的师尊生卑的观念,重新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3]。此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关爱,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促进学习。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排球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一般为教导学生基本的排球技巧,让学生进行锻炼等。这种教学方式较为简单,而且教学形式十分枯燥。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排球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排球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多糖[4]。如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于不同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性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排球教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排球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垫球动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泼水时的动作,采用联想启发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4.转变教学组织形式。传统高校排球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率也受到相应的影响。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参加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排球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5]。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科学分析,然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不同的排球竞赛,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而竞赛的性质则能够刺激学生的竞争欲望,使学生更加专心的投入到排球比赛中,帮助学生体会排球的学习乐趣。也就是说,转变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排球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实现素质教育的注意事项
当然,要在排球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还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首先,就应变能力而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变化是十分迅速的,学生毕业后必须要能够具有加强的社会适应性,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自我发展;其次,组织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其对于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五、结语综上所述,要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的沟通、创新教学方法并转变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慧芳.自主——探究——合作式教学模式在西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西藏科技,2013,11:32-35.[2]宋发绪,董先锋.影响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裁判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55-60.[3]周政权.湖南省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02:83-85.[4]夏亮,甄子会.分析高校排球教学中学生损伤的原因及其防护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07:133-134+132.[5]徐洁.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3,01:132-136.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情感引导,不仅不利于健美操技术动作的教学,也不利于健美操情感引导功能的发挥。本文首先对情感引导教学法进行了介绍,并对现阶段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设计了对比实验对情感引导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情感引导教学法可以通过学生情感要素的引导促进学生健美操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健美操;情感引导教学法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提升,许多现代化的体育项目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项目,健美操就属于一种现代化的高校体育教学项目。健美操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教师对于健美操教学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从而限制了健美操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仅仅是以提升学生完成规定技术动作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逐渐与健美操教学的本质发生了偏离[1]。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情感引导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处理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从而有效达到教育目标。
一、情感引导教学法简介
情感引导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内容,个体自我控制能力遵循双系统模型,即个体为了达到长期目标,而采取的主动避免短期诱惑,实现自我控制的行为。这种行为必须要以“本我”战胜“自我”为前提,所谓的“本我”是指个体对于长期目标的认知,而“自我”则是指个体对于短期诱惑的欲望[2]。传统的认知心理学仅仅从双系统的角度对个体的抉择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实际中大部分人选择对“自我”的压制来实现完美的抉择。而根据自我控制能力能量耗散原则,对“自我”的严重压制是一种对负面情绪的强烈控制,这种控制行为需要以大量的有意识自我控制资源消耗为代价,一旦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消耗殆尽则其下一步需要以自我控制为前提的任务就无法完成,最终导致决策失败,陷入到一种痛苦或懈怠的状态当中[3]。情感引导教学法则是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引导,避免学生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长期专注于学习过程,实现长远目标[4]。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
1.学生对健美操的热情时效较短。现代健美操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开始在我国传播开来,但是健美操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却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直到最近几年健美操才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一种较为普遍的项目。健美操不仅具有一定健身功能,同时还具有瘦身、塑形等功能,从而受到了高校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是健美操的学习过程则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学生不仅需要达到动作的技术标准,同时还需要通过动作展现内在的精神风貌与文化价值,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处于兴趣爱好选修健美操,但是这种兴趣爱好的时效性较短,大部分学生最终都沦为混学分,学习效果相对较差[5]。
2.教师教学依然停留在表面。健美操是一种较为时尚的现代运动,但是却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作用也不仅仅局限在健身功能方面,还具有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学生情感发育等功能。但是当前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健美操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只是从健美操的技术动作方面入手,并不注重健美操其他功能的发挥。这种缺失了情感因素的健美操教学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教学当中,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6]。从本校健美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进行健美操的教学时会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健美操技术动作的训练,这种单调乏味的训练往往导致学生对健美操产生一种厌恶感,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三、情感引导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学习内容。在进行健美操训练之前向学生讲述健美操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健美操所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健美操学习的目标与效果以及健美操这一课程的考核方法[7]。大部分学生会因此对于健美操项目具备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意识到健美操学习所存在的困难,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必要的准备。在这一阶段也要允许一些由于对健美操认知的缺陷而选择健美操的学生转修其他运动项目,从而确保学生最初的学习动机能够得以端正。
2.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在确保学生对于健美操具备较高的了解之后,为所有学生提供系统的健美操训练。首先,健美操训练每周3个课时,每次课堂教学中动作示范教学时间为10分钟,学生动作充分训练时间15分钟,其他时间允许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因为大量的机械动作充分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最终导致自我控制资源的严重消耗,这对于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3.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全过程当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动态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在思想情感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避免学生因为思想情感的变化而造成的负面情绪而影响学习的发展。
四、对比结果
以下是以情感教学法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对比,均为女生,来自于大二年级的不同专业。所有学生在完成对应的教学之后均需要接受考核,考核的依据采用《全国大众健美操评分规则》中的部分指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健美操评价结果如下表中所示。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实验班的学生的考核要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这说明通过情感引导法确实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健美操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综上,可以发现情感引导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健美操教学方法,应该在高校当中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会波.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2).[2]邓德强,刘昊天,谢华,苗霄玮.外在控制与自我控制在抑制预算松弛中的作用:基于差异调查和道德认知的实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4(4).[3]张力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重要理论及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13(3).[4]詹鋆,任俊.自我控制与自我控制资源[J].心理科学进展,2012(9).[5]李琼,黄希庭.自我控制:内涵及其机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李力,廖晓明.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基于高校积极组织管理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7]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8]梁红英.健身馆健美操教学模式对学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启示[J].市场论坛,2008(8).
第四篇: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管理是社会发展中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有意识地进行优化资源,这种社会活动需要有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同样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监督管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对高校体育工作开展更为有利,高校在教育教学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多元性,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同时在体育管理上也需要更多的重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不容乐观,教育改革发展和相关教育政策方针针对学生体育体质发展水平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进行的改进调整,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体育教育中体质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体育教育中体质健康的关注更多广泛,从高校教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管理等方面分析当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重视逐渐下降,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这一问题也反映出当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滞后,在创新发展上的不足等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解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中的高校体育教育要求,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健身的运动理念和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素质水平也在逐渐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断受到关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我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养成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等问题不断出现,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些体育教育上的问题,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上的不足是重要的因素,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不断完善体育管理模式。
1.1课外活动管理有待完善
高校教育中对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视主要在学生活动上,学生自主参与社团活动和高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所不同,学生对社团活动建立在自我兴趣上,有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因此对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广泛性也会受到限制。近年来,一些高校提出“阳光体育”等体育号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一些社会体育活动也会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群体进行赛事安排,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全民健身之中。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高校教育阶段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给予更多发展空间,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建设,组织不完善,多是学生自发活动,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效果不明显,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不深,很难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作用。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有更为合理详细的体育管理模式来进行指导,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方案,有效推进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
1.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不仅在大学生体质上有所提升,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对社会发展中体育研究也是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教师水平的考核相对要求没有那么高,一些执教较长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停留在以往水平,依靠多年不变的教学经验来维持体育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健康发展和体育课堂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只注重对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是在体育专业上的能力,对素质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1.3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进一步改革管理模式,是有必要的。当前高校体育管理多是在根据学生体育课程所学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课程项目上的选择多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的,甚至会连修几个学期,这种单一的体育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生是不擅长的体育项目选择回避或是放弃的态度,只选择比较熟悉的体育项目。同时对一些在性别上存在一定误区的体育项目,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课程几乎没有几个男生选修,而相对地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女生很少会选择,除了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女生是因为兴趣选择之外,这种现象也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忽略少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一般教学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健美操课主要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对音乐和节奏感的感知能力等,课堂管理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只是跟着音乐完成一系列动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等其他素质都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素养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与素质教育中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体育教学中。这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体育教学管理应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引导学生积极尝试新的体育活动,拓展自身发展能力,改善体育教学中的畸形发展现状。[2]
1.4体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体育管理中对体育教育评价没有正确的认识,多是忽略了这一环节的管理,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仍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仍是建立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环节,这种固定形式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僵化,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的学生评课活动停留在书面化的评教,对实际教学情况没有深入的反映,学生反馈的意见信息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参考意义,这是在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的,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观念,逐渐在意识上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存在的问题失去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得到重视和完善发展,在高校体育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完善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对策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指导要求,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素养,在专业化水平的严格要求下,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观念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制定系统化的人才计划和培养措施。[4]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教学改革管理等,在人本主义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物和人的关系处理,坚持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
高校在体育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依托高校教学管理来实现专业教育管理对体育管理是不利的,建立高校体育管理机制,将体育管理列入高校教育的主管理系统,对体育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针对教学工作进行,在体育管理的全面发展中缺乏专业性,当下对体育发展的重视在高校教育中不断深化,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管理机制建设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系统化体系建设,合理规划系统,保持各部分工作之间的配合,促进体育系统完善发展。体育管理与高校教育工作和环境保持一体,在系统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外界环境,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人员调动等,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实现更为合理化、协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2.3多样化改进体育管理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对体育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传统体育教育中,往往忽视对管理工作的专门化机构建设,教育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细化管理,在管理机制和体系化建设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更能实现体育管理和教育的有序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跨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在教育领域对网络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对师资力量、体育设施、体育信息管理等远程控制,促进现代化体育教育,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是体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一,从传统突破到现代化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体育管理上的创新发展,这是时代发展中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反映,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元素,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2.4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
高校体育管理中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也要有所重视,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拓展,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体育活动之外,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水平和体质基础水平。在课外活动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大集体中更能体会到社会实践和社会集体荣誉和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地区间高校建立的体育交流合作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管理提供了丰富广阔的条件和空间,学校组织相关体育活动或赛事联谊,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理念和参与热情。
2.5完善有效的体育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定,在高校体育管理中是重要哦内容,也是应该不断加强和重视的方面。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对教师教学评价、晋升职务的评定,都需要形成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体系管理办法,打破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工作的管理模式,在更为理性、科学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在体育管理中的作用,监督和评价有理有据,不断完善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科研能力考核的体系化管理,实现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合理分配上的完善。[5]
2.6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能力
在体育管理上,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在能力上要具备决策、组织、用人、信息获取、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管理者自身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专业化水平上,在业务知识、专业素养上的扎实基础是进入管理工作的保证,对高校体育发展管理要有深入系统化的认识,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能力上有专业性的实践,但结合到体育管理中,往往不能起到有效的管理,对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要和专业化水平一样深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在高校的体育管理中得到认同和有效运行,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体现民主意识,善于在交际和高校工作中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协调体育管理的有序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管理体现的是在管理和体育教学上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在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中,还有很长的发展之路要去探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才能在时代发展中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体育教育视野的繁荣发展。
第五篇:小学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当前许多小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出口成脏的现象屡见不鲜,分析其原因,和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有效地开展也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据我了解,很多小学都占用思想品德课的来上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这样,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势必在被占课中悄然降低。即便不占用思想品德课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草率的完成教学任务了事,根本没有像对待语文数学课那样的重视。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通过德育课程、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渠道有效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关键词】有效
思想道德教育
重要意义
多渠道
一、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究竟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那么,如果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就能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21世纪,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发展时期,可塑性很大,这决定了他们既易接受正确的引导,也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小学生应重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他们年龄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帮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必不可少的条件。
3、义务教育课程教育标准(2011版)进一步加强了德育,强调德育为先。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4、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我国教育方针德育居首,在教育这个统一体中,思想品德教育“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当孩子们形成了良好品德,他们的整体能力将得到提升,我们的校园会变得更加和谐,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做贡献。
二、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1、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权威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小学生的举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例如,教师不应该把烦恼还给学生,不应骂人,不应说脏话,也不应该攀比吃穿,更不应该偏爱优生,对后进生冷淡应付。作为教师,应该关爱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的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矛盾,或者师生之间的矛盾。
2、学校必须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检查,切实上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例如,抽听一个班级的思想品德课,悄悄地进入相应班级,做好课堂听课记录,并及时对教学质量做好评价。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对明显应付了事的思想品德课堂作出通报批评。班主任应与任课老师协调好关系,不得任意占课。学校也可以建立一个思想品德小组,准们给教师研究、交流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真正做到对这门学科的重视。
3、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学生的课余活动这一环节不能忽视。尽管课间短短的十分钟,但学生之间可以说上一段话,做上一些事。这时,身为班主任就不得不肩负起他的职责,进入自己的班级,更多地了解自己班上学生的动态,听听他们讲的话,看看他们做的事情,如果发现不符合道德素质的言行,就应该及时制止与指正,只有像这样关注好细节的班主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才不会偏离,而是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更加完善。当然,除了课间休息的课余时间,学生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是展现学生思想品德的良好途径,例如读书演讲比赛,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诸如这类的活动,学校应有规律地举办,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的环境。
4、家庭教育也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一些学生之所以有不良的行为、言行等坏毛病,就是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
1、有些家长不注意自身的语言,张口骂人,闭口骂人,使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恶劣的语言环境中,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会形成一个错误的印象,觉得这并不是什么缺点。
2、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有些家长整天让孩子做作业、作课外练习、辅导资料,没有一点玩的空间,认为孩子考出好成绩就是一个乖孩子,使一些孩子成了“高分低能儿”,而往往有一些孩子娇惯成性,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没有自主能力,没有主见,遇到一点小事就要问爸爸妈妈,成了班内高傲、但孤独的对象。
3、粗暴的打骂孩子。孩子不听话、考试没考好,就是一顿打,久而久之,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呢?不是变得麻木不仁就是自暴自弃了。
由此可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要以自身的优良品质去教育和熏陶孩子,给孩子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
(三)如何评价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文明。例如:在学生早晨出操,学校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有些学生交头接耳,有些“闭目养神”,有些不知望向何处。在神圣庄重的国旗之下,那部分学生竟然熟视无睹,更不知道如何参加升旗仪式。我们可以评价那些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爱国情怀方面是是不过关的,这和教师的爱国思想教育的是否有效展开有着必然的联系。
如果学校、家庭都能够充分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孩子的良好品德就会逐渐形成,校园将会越来越和谐,也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