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写作
【教学内容】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稿的具体分析,让学生熟悉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掌握广播新闻评论的要求和电视新闻评论的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电视新闻评论和广播新闻评论的兴趣,通过理论与实 1 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自身的写作修养。【教学重点】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教学难点】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试听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这次我们将要探讨新闻评论尤其是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的写作技巧。
●新授知识
一、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
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才能称作新闻评论。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是新闻评论的四个基本要求。(一)新闻性
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议论文的一个根本属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说的是评论与新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它依托新闻论理,直接评述新闻、点明新闻价值、补充新闻不足、阐明新闻意义、深化新闻主题、加重新闻分量、扩大新闻作用等几个方面。
新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必须趁热打铁,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的现实”,它以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阐明真理、指导舆论见长,以提出和解决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取胜,致力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趁热打铁。
另一方面,必须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要求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来发表意见和主张,评论对象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所揭示与促使解决的问题,都应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解释的问题。讲究“对号入座”、一针见血,切忌隔靴搔痒、无病呻吟。(二)社会性
1.新闻是社会变动的产物,新闻评论自然也是社会变动的衍生物。
2.新闻评论则将它所要评论的对象放回到宏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剖析,使受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新闻评论放言论世,有“直指人心”的效果。(三)政论性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政论性特征概括了两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
1.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所有论说文共有的特点,后一项是一切政论文包括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之一。
2.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辨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四)指导性
1.评论的指导性是评论的生命,也是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2.评论直接代表编辑部站出来亮明观点,阐述立场,特别是对于一个时期的工作,评论要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
3.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思想性、公信性等色彩,很多时候代党立言,代政府说话,就大政方针表态。
4.指导性含有总结经验、张扬成绩、给人启迪、积极推广、要求执行的意味。
二、广播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
广播新闻评论定义:广播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文章或话语形式。
(一)论点突出,语言形象
1.一篇广播评论,论点是核心,而论点能否在听众中活起来,能否抓住听众、吸引听众和被听众接受是关键。这个问题靠抽象思维是无法解决的。
2.如果运用形象性语言稀释、淡化抽象的概念,用形象思维做指导,用言简意赅的比喻表达道理,把论点树起来,在听众脑海中动起来,就能收到好的、理想的效果。
3.例如,在全国获奖的广播评论《有水快流,但不能乱流》、《既要打锣,就不能怕响》、《致富不能“鸡啄米”》(二)论证深入浅出.
1.写广播新闻评论要求“通俗易懂”,切忌用倒装句,句式不要欧化,尽量少用那些让人捉摸不透的词语。
2.要写得具体,多用事实说理,少发空洞议论;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听众,少作高度抽象的概括。(三)情理交融
1.新闻评论中的“理”就是讲道理,这个“理”除了准确性以外,还要讲究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完整性就是要经得起推敲和反驳,没有漏洞或者片面性。针对性就是针对所阐述的问题,针对时下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具体性就是要讲具体的“理”,而不是空洞的“理”。
2.新闻评论要打动听众,更重要的还在于“情”,以“情”动人。就是在说理的同时适当地注入作者的情感,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四)音响的运用
广播评论音响是经过精心挑选、合理运用,直接为广播评论新闻性与政论性服务的那部分声音素材。
广播评论音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充当评论由头,引进论点
这类音响不光是以尖锐的冲突提出问题、引人人胜,而且以“这一个”人物的特色声音表达了“这一类”人物的复杂心理,充当了生动的事实论据;与此同时,还以其典型性与震撼力,总揽整篇评论,定下评论基调和明确论证方向,是一段“神来之声”。2.充当评论论据,形象说理
将采访录音安排在广播评论中间,作为一种特殊的事实论据为说理服务,别具一格,趣味横生。
例如,1996年中国广播奖获奖作品,录音述评《承诺重在践诺》 3.贯穿论证过程,活跃全篇
把直播这一形式引入广播评论中,时效性与现场感更为强烈,比起充当由 4 头或论据的“录播”音响更有听头。
广播评论通过电话连线现场记者,用音响对现场进行描述,作为充分的论据;通过热线电话让听众参与评论,对论题层层展开论证,这类音响论证,越辩越透彻,越论越全面。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一)选题与立论
选题立论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首要环节,它关系到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和成败与否。
从哪些领域去选题立论呢? 第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一点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主要依据。
第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包括新思想观点、先进人物、具有方向性的工作经验。
第三,揭露和批评带倾向性的思想和作风问题。从第二、三点入手,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是电视新闻评论选题的出发点。
第四,针对群众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要求进行鼓与呼。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确定电视新闻评论选题应遵循的原则。(二)画面选择
1.准确、生动而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功的关键。敏锐、精细的画面语言有助于充分显示事实真相。
2.精彩的画面语言也能为新闻评论节目的有理、有据、有度、有可视性增色不少。
3.对画面语言的创作要求记者有强烈的策划意识和主题意识,以及对节目结构的前瞻性。
(三)同期声选择
1.只有多用同期声、现场采访才能使画面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增强现场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共鸣。
2.对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恰当运用也会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客观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5(四)评论稿写作
1.文字稿在写作时必定要带有理性色彩,尽量要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判断性或主观意识浓厚的语句,要做到使编导的观点隐而不露。
2.一篇优秀的文字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画面、同期声等因素融为一体的。编导在撰写文字稿前,必须先进行整体构思,然后按照画面、同期声、文字紧密配合的要求撰写文字稿。
3.文字稿要能揭示画面内涵,引申、深化画面内容,或者补充画面,交代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
4.在撰写文字稿时,编导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让文字颇具文采和力度,又不可掺入过多编导个人的思想倾向,使其有“过激”之嫌。
5.文字稿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演播室里的主持人所说的编前语和编后话; 二是配合画面的解说词;
三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出镜解说。
文字稿单独拿出来是绝不能表达出电视新闻评论的完整意图的,它所起的只是辅助的功能。●课堂小结 ●作业:
1.电视新闻评论如何选题立论? 2.广播新闻评论写作和电视新闻评论写作有哪些异同? 3.针对当前的校园生活写一篇广播新闻评论 4.针对大学生宿舍一篇电视新闻评论?
第二篇: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章
一
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二
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内涵是什么?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的实质,体现新闻评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为当前实际服务的方向;它们虽然各有侧重,却都是新闻性不可或缺的内涵。三
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时效性这一原则?
时效性有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一为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一为时机,即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时效性的这两个侧面,一则注重绝对时间,一则讲究相对时间,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闻评论特别是那些因特定新闻事件而发的评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主动权。忽视时间这一因素,则可能是评论成为“马后炮“,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存在的价值。四
新闻评论的针对性与一般论说文、政论文有什么不同?
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提供切合实际的见解为己任。
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
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内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像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五
新闻评论政论性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事物的看法。起作用在于:
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政论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其次,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政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政论性就是它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了。六
新闻评论政论性的特点?
(一)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
(二)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三)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政论性的核心)七
简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⑴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本质上属于主观认识
⑵主要诉诸说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
⑶强调说服力,要求正确、中肯地分析事物,揭示事物本质
⑷注重通过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启发人们作“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联想。
新闻报道:⑴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本质上属于客观的反映
⑵主要运用叙述、描写手段,要求诸“要素”完备、明白、确切
⑶重视可信性,要求事实真实、准确,符合事物的实际
⑷着眼于利用具体事实再现事物的状态及其来龙去脉,引导人们透过事实认识整个事物。
第二章
八
新闻评论三要素的关系
新闻评论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新闻评论的论点,概括对于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的看法。它表述某种思想、观点、简介、主张,回答“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论点从一定的立场、世界观出发分析评论对象及其周围事物的产物。
新闻评论的论据,是用来证明或说明论点理由和事实的总称。新闻评论的论证,指用论据证明和说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
三者关系:① 论点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论据提供支持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论证表现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贯穿于整个论述过程之中。
② 论点表述对事物的主观看法,属于观念形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论据都出于客观存在,都是具体甚至生动的,论点和论据既以各自抽象性和具体性相互区别,有因之相互为用。
③ 三要素尽管有上述种种区别,但都是评论的必要构成因素。论点作为评论的中枢神经,固然出于支配地位,但也依赖于论证和论据。
九 论点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类型 论点按在评论中所处的地位,通常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
总论点也称中心论点,在评论中处于主导地位、支配地位;分论点又称子论点,它是由总论点派生的,在评论中承担着体现和支持总论点的任务。
关系 论点间的关系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评论的总论点统帅分论点,有的表现为主从关系有的表现为因果关系。其中,主从关系是恒定的,总论点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分论点总是处于从属地位;因果关系是非恒定关系,因果关系不改变二者统帅和被统帅的关系。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在同一层次里,通常表现为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在存在多层次分论点的评论中,上下层次分论点之间,则形成另一种主从关系或因果关系。
十 新闻评论对于论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新闻评论的论点要具备正确、鲜明、中肯、新颖、隽永。
①正确、鲜明,即相对于荒谬、悖理和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而言的。
②中肯是以正确为前提,是在正确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力求论点切中要害,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或问题实质。
③新颖就是“言人之所不能言”,要求蕴含非同寻常的见解。
④隽永就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隽永的论点大多是规律性认识的概括,因此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和联想,具有举一反三的内在力量。
十一
论据的种类
①理论性论据。又称理性论据,是人类认识自然、人是社会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或理论证明、并为人们接受了的规律性认识,包括思想、观点、社会准则等等
②事实性论据。是用来证明和说明论点的具体材料的总称。新闻评论中的事实性论据,主要是现实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包括典型事例和概括性材料),以及知识性材料和有根据的假设性材料。十二
论证的方式方法
(一)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这是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划分的两种对应的论证方式。
所谓直接论证,就是用论据直接证实自己的观点,或证伪论敌的论点。
间接论证与直接论证相对应,它或者通过否定对立的观点,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称间接证实;或者通过证明与错误论点相反的论点是正确的,达到推翻错误观点的目的,称间接证伪。
(二)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这是根据论证时运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划分的两种论证方式。
演绎论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论证方式。它从已经公认或者已经证明的论断出发,经过一定的推理程序,证明和说明尚未形成共识的论点,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式。
归纳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的论证方式,它循着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向进行推理。归纳论证以个别的事物或问题为推理依据,运用时要讲究概率,注意排除偶然的,孤立的,表面的东西,坚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十三 论证的方法有哪些?
1、例证法。用具体事例证明和说明论点,是新闻评论最常用的论证方法。
2、引证法。用已被确认的思想、观点证明和说明尚待确认的论点。
3、喻证法。即运用比喻论证论点的方法。
4、比较法。是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论证论点。
5、演绎法和归纳法。即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论证方法论证论点。
6、反证法和选言法。是进行间接论证常用的方法。
十四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分为不署名评论与署名评论两大类。
(一)不署名评论,意味着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意见和看法。包括:
1社论-本台评论——这是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最高规格的评论,通常用来论述重大的、全局性的新闻事件和问题。
2评论员文章——规格仅次于社论或本台评论的评论类型。它所论述的问题虽然也是重要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但问题本身一般带有局部的性质,如地区性或部门性问题。
3短评——这是一种轻型评论。短评的对象一般不是整个事件或问题,而是事件或问题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甚至是某一点;有时也被用来解剖某种具体观点,或工作、思想、行为中的某种倾向。
4编者按和编后——在不署名的评论中,这是最简短最轻便也是最低规格的类型。编者按有两种,一种是介绍性的;一种是议论性的。编后的规格相当于编者按,因放在新闻报道或其他文章后面而得名。
(二)署名评论,是以个人的名义发表意见的评论类型,目前主要有记者述评和署名短论两种。
1记者述评——又称新闻述评,实际上是从述评衍化而来的评论形式。这种述评形式多数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论题切近客观实际,而且较多采用夹叙夹议的论述方式,经常被用来论述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2署名短评——多数属于专栏评论。作者面宽,一般具有短小精悍,平易近人的特点。第三章
十五
现代报纸的“四大件”
所谓“四大件”,指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它们被认为是现代报纸的基本组织部分。十六
电子媒介的听众和观众的基本状况
1、由于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听众和观众的绝对数量多;
2、按接受能力划分的层次多,在成年人中至少多文盲,半文盲这么两个受众群体;
3、整体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报纸的读者;
4、多数听力和观众处于半接收状态;
5、在同一时间里一般只能选择一种媒介,不像报纸读者那样可以边读边听。十七
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
新闻评论有两个基本体裁特征——新闻性和政论性;新闻性关系着内容选择,政论性关系着内容表达。
十八
广播评论当今发展的整体状态
1、开始成为新闻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未达到不可或缺的程度,没有形成健全、严密的评论体制。
2、开始注意适应广播的传播方式,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报刊评论表达方式的束缚。
3、初步形成某些表现特点,但还未完善、成熟。
4、开始重视对个性特征的探索,但还不完全自觉,多数仍停留在经验的层次。十九
概括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并加以说明 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是“短、浅、软”
1、“短”指短小精悍,文章篇幅短并且言之有物。可采用省文和省意两种方法。
2、“浅”就是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浅出”要着重把握两个相联系的方面:
(1)适当控制内容的抽象程度
(2)尽可能为听众提供理解抽象内容的条件,方法有三:
① 稀释抽象内容
② 适当还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③ 恰当运用“正-反-合”说理方法
3、“软”指轻松、风趣。就是讲究宣传策略、宣传方式和方法,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
方法有4点:①摆正与听众的关系,以地位平等的同志、朋友的身份面向听众;
②设身处地的为听众着想,捕捉他们关心的问题,及时为他们排难、解惑、释疑;
③重在启发、引导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或把简单的结论塞给听众;
④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习惯,尽可能用他们熟悉的材料、方法和喜听乐闻的方式说。
二十从体裁的角度分析电视评论的基本特点
1.声画兼备。电视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同期声)和论述语言的新闻评论 2.视听结合。视听结合作为电视评论的另一基本特点,是从感知通道的角度说的。
3.双线互补。电视同时运用声音和图像、诉诸听觉和视觉,它是声音线和图像线双线并行的线性传播
二十一
电视评论声画互补特点的表现方式 1.声画合一
即声音和画面直接结合,共同为表达同一内容服务。2.声画对位
指声音与画面围绕同一政论性内容,在各自发挥自身的表现功能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共同为实现说理目标服务
二十二
画面、同期声、字幕运用的说明 1.画面
画面可以直接再现事物、场景以及记录其发生、发展过程,给与人们仿佛亲自面对事物、身临其境之类的感受。原则:
(1)坚持为说理服务的原则(2)恰当处理同语言的关系(3)善于调动各种表现技法和编排手段,加强画面自身的论辩能力 2.同期声
同期声是与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人物的讲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作用:
(1)增强真实感、可信性
(2)渲染气氛,增强现场感和感染力 3.字幕
字幕指根据内容需要,在后期制作时,运用电子技术叠加在画面上的文字 作用:1)提示、强调作用。
2)补充、说明作用。
画面、同期声和字幕都是电视评论独具的表现手段。要恰当运用这些手段,发挥其综合优势,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一切以充分体现立论,为深入浅出地说理服务的原则(2)双线互补原则
(3)以论述语言为主导的原则
二十三
广播、电视评论完善和发展个性的途径
1、适应受众的广泛性。广播、电视评论可以拥有十分广泛的受众,其拥有受众的数量取决于其满足受众需求的程度,和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的程度。
2、正视内容的选择性。内容选择有两种:一是基于需要的选择,即从一定的意图出发,在权衡利害得失、轻重缓急的基础上,确定评论什么或如何评论;一是基于可能的选择,这是从媒介和体裁能否胜任出发的选择。
3、探索形式的特殊性。要从评论的具体类型和结构、语言等各方面进行探索。
二十四
树立面向基层受众的观念,将促进广播、电视评论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哪些变化? 1.扩大评论领域,更加注意研究实际,尽可能捕捉和论述现实社会生活中与受众休戚相关的问题
2.调整评论视角,尽量从多数群众关心的,易于理解的角度阐述有关问题,促使评论角度多样化
3.摆正与受众的关系,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受众,增强评论的贴近性和亲切感,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指手划脚
4.改进说理的方式方法,以多数受众熟悉的材料、易懂的语言和平易近人、促膝谈心的口吻说理
5.从关心播出效果出发,从整体上为受众创造更方便的接收条件,包括在评论中作必要的交代、说明、解释,以及在节目安排、节目预告、内容提要和播音方面提供收听方便 第四章
二十五
广播、电视评论的特殊形式 谈话体评论(包括广播谈话&电视谈话)、评论员评论、录音评论、图像评论(电视评论的具体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口播评论&视听结合的图像评论)二十六
何谓“类交流”?(广播谈话的灵魂)
作为谈话体评论,与听众保持一定程度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或沟通,仿佛直接面对着观众、说服他们接受某种间接和主张,回答他们的以南,或者与他们商讨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交流”。
广播谈话的类交流是相对于日常谈话的直接交流说的。类交流是广播谈话的根本特点,也是广播谈话区别于其他广播评论的主要界限。
二十七
按电视的播出方式,电视谈话可分为几种?
1、谈话者出图像,直接面向观众发表谈话。
2、由播音员播诵的,以个人名义发表的谈话。二十八
什么是评论员评论?它拥有哪些优势?
“评论员评论”指由评论员自己播讲的评论,是与由播音员播诵的评论相对应的评论形式。其优势在于:
1、用评论员个人的名义,便于处理某些以本台名义不容易处理好的论题,也有利于缩短评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2、评论员自己播讲,有利于改善广播评论的文风,把文字表达方式与播讲方式统一起来,使广播评论更加富于广播特点。
3、播讲风格多样化,这不仅将增强评论的社会效果,而且将促使广播论坛进一步活跃,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二十九
“评论员评论”与广播谈话的关系
这两种评论形式,是按照两种标准划分的,它们既不相互排斥,也不能直接等同起来。“评论员评论”是按播出方式划分的;评论员自己播讲的,可以是谈话体评论,也可以是非谈话体评论的作品,其中界限在于是不是形成类交流,是不是带有双向传播的色彩。广播谈话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只要能够保持文体特征,体现出其中的类交流,由评论员或由播音员播讲,其实都无不可。三十
录音评论
“录音评论”是指运用来自评论客体的音响的广播评论。三十一 音响的局险些有哪些?
①音响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不能不依附于事实,不能不靠叙述的补充
②音响的倾向性往往不明显
③某些暴露性音响,处理不好可能影响收听效果,甚至产生副作用 三十二 怎样恰当运用音响
1、音响应成为评论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
2、评论中的音响往往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一般不能成为完整的论据,不能代替论据的语言表述
三十三 图像评论
图像评论,是与口播评论相对而言的,以声像兼备、视听结合为特点的电视评论类型。三十四 图像评论中文字稿和画面的特殊要求
文字稿
1、揭示画面内涵,引申、深化画面内容
2、补充画面,交代画面无法说明的内容
3、恰当保留听觉空白,给观众留出观看画面和理解政论性内容的时间
画面
1、明确
2、丰满
3、生动 第五章
三十五
选题
广义的选题,指一个新闻单位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评论什么,一般以计划的心事出现,称选题计划。选题计划是特定时期宣传思想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选题又称论题,它规定一篇评论的评论对象和论述范围。狭义的选题受选题计划的支配,但也常适应实际需要而确定。三十六
立论
新闻评论的立论,指一篇评论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基调。三十七
选题和立论的思维过程 选题
1、重要性筛选
2、必要性筛选
3、可行性和可能性筛选 立论
1、形成深度认识
2、确定立论角度
3、控制理论高度 三十八
选题的共同点
(一)选题目标
新闻评论以论题切合客观实际,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为追求目标。所谓现实意义,标准有三:
1、论题所接触到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而非主观臆造的
2、是与当前社会的注意重心(主要矛盾)方向一致,而非逆向的问题
3、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而非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
(二)选题的根据
1、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和指示
2、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的情况和意见
3、从主管部门了解到的情况和意见
4、记者提出的报道题目和线索
5、读者来信反映的情况
(三)基本要求
1、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精神
2、与时代、社会的脉搏相吻合,与党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的注意重心保持一致的方向
3、从大局、全局出发,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4、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或能够引起他们的关心
5、有一定的新鲜度和启发性
三十九
简述广播、电视下评论在选题方面的“四长四短”
1、长于小,短于大。这里的大小,指论题的角度和论述范围,而不是意义和重要程度。
2、长于广,短于专。“广”指广大受众共同关心的论题;“专”指专业性、业务性强的论题。
3、长于动态型,短于长过程。
4、长于鼓励动,短于推理。这一“长”一“短”,反映了声音、图像符号的内在矛盾。四十
广播、电视评论特殊课题应注意的问题
在选题范围内,核心问题是设法改变那些不善于论述而又非论述不可的论题的题型。
1、坚持“从小处着手”
2、善于从群众的角度审视
3、密切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转折点
四十一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广播、电视评论的基本目标在于:求真求新。
(一)立论要求真戒妄
1、副客观事物之实。评论都有特定的评论对象,它们是客观、具体的。
2、副今天之实。要立足于当下,用今天的眼光观察事物、研究问题。
3、副受众之实。立论的基调——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要尽可能适应多数受众的接受能力。
(二)立论要求新弃庸
1、思想新
2、境界新
3、角度新 四十二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的特殊性是什么?
1、焦点尽可能集中些
2、角度更加讲究些
3、调子适当节制些
四十三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角度选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1、评论的性质(着眼于倡导或是批评)和论题的类型
2、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以及所处地位和覆盖范围
3、受众的关注重点、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 *第六章
*
一、如何恰当处理理、事、情的关系 首先,重视以事明理 1 按说理的需要剪裁事实 2 顺说理的方向叙事 3 为强化说理配置材料 其次,善于以情化理 *
二、说理的基本原则
(一)围绕理论说理的原则 1 务必少而精当 2 力求顺乎思路
(二)说理要看对象的原则 1 看受众的需要 看听众的接受能力 3 看听众的接受习惯
*
三、夹叙夹议的基本类型和写作要求 基本类型
1、以说理为主干的夹叙夹议,按道理的逻辑层次组织材料。
2、以叙事为主干的夹叙夹议,按照事实的客观逻辑划分和组织说理层次。写作要求 叙、议穿插要恰当 2 叙、议结合要紧密
第三篇: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1、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广播电视技术手段,为进行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而从事的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录制和拍摄;记者同步播报和出境;声画外的采访这三个层面。
2、新闻线索: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它有待于记者的发现与选择,并尽快通过写作及技术手段向受众传达客观的报道。它的含义由三个方面组成:它新闻要素不全;是一种信号;是一个由头。(或者写特点: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是一种能量;并不是事实的本质)
3、隐性采访:采访者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意图和手段、设备,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深入新闻现场的一种采访活动。有一下特征:采访者身份意图和手段的隐匿性;被采访者对于采访的不知情;采访者对采访事件的亲历性。
4、电视新闻直播:利用电子设备将在新闻现场采集的图像、声音以及记者的采访报道等信息,同步公开向观众传播的一种即时播出的报道方式。它实现了信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播和信息接受四个环节的完全同步。
5、广播新闻评论:按照声音传播规律或口说耳听的要求写作(制作)和播出的一种新闻评论节目样式,是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新闻节目样式,包涵了两种内涵:广播新闻评论是新闻广播中的政论性体裁;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的政治旗帜。
6、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的职业特征。具有突至性、偶然性、创造性的特征。
7、非参与性公开观察:记者到现场亮明身份,留在现场以纯粹观察者的角度来观察事件的发展,记者不参与事件的任何活动的观察形式。这种方式在日常采访活动中用的最多。
8、电视实况转播:通过对新闻事件如政治会议、重大庆典等社会活动,可用一个机位或多个机位切换组接完成的新闻现场的客观记录,记者、主持人可不在现场报道,可画外解说。在我国早期多为文艺节目或体育节目。
9、录音报道:是“广播”记者运用实况音响或人物讲话的录音所作的新闻报道。它随着广播技术、录音设备的发展而诞生,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同时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录音报道与所有新闻的共同之处是有客观事实,它与一般文字新闻稿的主要区别是有录音。
10、非参与性秘密观察: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对象。它的结果在屏幕上往往能够引起关注的兴趣和关注,但是也容易引起一些争议。
11、易地采访:记者到自己媒体主管部门所辖范围以外的地方去采访。对于记者来说,是熟悉新情况、了解新事物的好机会,也是打破封闭、开阔眼界的好办法。从社会各单位和部门来说,也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有效办法。易地采访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12、演播室直播:指节目在演播室边播边传送的一种播出方式,通常以录播节目和演播室采访为主,同时插入现场直播的内容。事先为直播做好相关节目的策划与准备,包括节目串词与背景资料等。与录播节目相比,节目形式多样化,时效性也增强。
13、广播消息:运用电波传送的声音,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这种体裁,实际上是消息在广播中的具体运用,或与广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以下特点:“短”、“快”、“活”。
进行广播电视采访时,记者要掌握哪些事实材料?
(1)宏观材料;(2)骨干材料;(3)背景材料;(4)典型画面(声音)和细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主要有哪些形式?
(1)从采访形式上划分:直面采访、集体访问、现场观察、同步采访、路边随访、蹲点采访、查阅资料、书面采访、参加会议、改写、“普尔”式采访、代访;(2)从采访的性质上分:驻外采访、突击采访、交叉采访、跨行业采访、易地采访、立体采访、巡回采访、记者招待会、跟踪采访、体验采访、预约采访、新闻统计调查;(3)从采访的技术手段上分:录音采访、话筒采访、电话采访、出境采访、磁带采访、卫星电视采访、网络采访、演播室(演播室)采访、隐性采访
写作电视消息时,在表达上有什么要求?
(1)准确:词义要准确,切忌词不达意;准确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要符合现代文字规范;慎用绝对化、片面性和模糊的词语;要有政治敏感,提法要准确,注意遵守法律法规。(2)形象:运用一定的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手法;(3)具体:要具体,也不能事无巨细,正确处理好具体与概括、详细与简略的关系;(4)简明:删除一切空话、套话,反对将新闻事实“穿鞋戴帽”,力求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最多的信息;(5)口语化:要适合观众的听觉习惯。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定义。为什么它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定义:按照声音传播规律或口说耳听的要求写作(制作)和播出的一种新闻评论节目样式,是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新闻节目样式。原因:(1)新闻性:突出两个字“新”和“真”。(2)政策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任务,记者要有很强的政策观念。(3)全局性:带有一定的责任感。(4)广泛性:扩大采访范围。(5)时效性:时效是衡量新闻事实传播价值的时间维度。(6)连续性(7)公开性:采访过程和结果要公开。(8)创造性 什么叫“为耳朵而写作”的原则?
记者在写稿时除了考虑画面因素,还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写作的又一个特点。由于电视新闻传播稍纵即逝,声音又伴随画面而出现,因而不能像文字新闻那样回味、重读。这是听觉语言的特点,也是短处。具体要求有:口语化;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简短清晰;形象生动;节奏感强;格调与文风。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线索有哪些来源与渠道?
(1)政务渠道;(2)社会渠道;(3)会议渠道;(4)传播渠道;(5)日常渠道 新闻线索的作用
(1)新闻线索是触发新闻敏感的外因;(2)新闻线索是决定采访去向的动因;(3)新闻线索是决定报道质量的关键。 现场报道应注意哪些问题
(1)新闻现场的选择;(2)进入现场的记者身份;(3)捕捉现场细节;(4)与摄像的配合 什么叫“为眼睛而写作”的原则?
电视是视听兼备的传播媒介,人们接受电视传媒的方式是通过电视屏幕进行收看。首先,观众用眼睛看画面,在看画面的同时接受着声音的传达。正因为这种声画结合的特点,决定了电视写作为眼睛而写的基本规则。为眼睛而写就是遵循视觉逻辑。具体要求有:少而精当;实而具体;主次分明。
广播新闻评论特点:新闻性、政论性。在处理广播传播特点和新闻评论体裁的关系时,要围绕个性发展,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形成自己的特点。
要求:1.内容精炼,长话短说。强调短小精悍,主要是为了适应听众专注收听的耐久力,要求短而有物,短而易知。“省文”:压缩文字;“省意”:精炼内容。
2.以情化理,情理交融。新闻评论以说理为主,但不排斥感情因素。道理反映思维,情感反映心理。在说理的过程中适当注入情感,可以唤起受众的共鸣,激发兴趣,强化道理的渗透力和说服力。
3.深入浅出,明白如话。除了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外,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听众熟悉的事实和其他材料证明和说明论点,丰富论述的血肉,为听众创造经由具体、形象的材料去理解抽象道理的渠道。
还可以从语言、结构、导语、提出观点等方式进行评析。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专业理念:P189-194
1、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2、提出新闻职业道德的必要性:(1)提出新闻职业道德是由我国新闻事业性质决定的:在我国,新闻事业具有上层建筑和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和“社会人”双重角色的把握。记者要把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把记者角色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当出现角色冲突时,应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团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媒介利益服从社会利益;
(3)提出新闻职业道德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新闻专业主义的行成标志着其成为自觉的、有内在规范和专业诉求的职业,赋予了记者类似医生、律师、建筑师的职业形象。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以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为最高理想。新闻专业主义加强了新闻工作者对自我职业形象——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心理需求。
第四篇: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复习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广播文稿写作的基本规律是(B)
A.为看而写B.为听而写C.为说而写D.为播音而写
2.广播新闻的冗余度应该比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C)
A.差不多B.相等C.高D.低
3.电视传播符号包括图像系统、声音系统和(D)系统。
A.画面B.音响C.声画D.文字
4.电视文稿写作规律是(B)。
A.为看而写B.为听而写C.为说而写D.为播音而写
5.电视评论中画面的叙事功能比论证功能(B)
A.弱B.强C.差不多D.二者无法比
6.广播文稿是一种(B)
A.文书体B.谈话体C.听说体D.播音体
7.广播谈话中“听众朋友”是模拟的(C)语境。
A.一对多B.对话C.一对一D.现场
8.电视新闻写作的独特思维方式是(C)。
A.画面思维B.音响思维C.声画思维D.文字思维
9.广播电视文稿中为了不引起歧义“全部合格”应改为(B)。
A.全不合格B.全都合格C.全没有合格D.非常合格
10.为听起来清楚响亮,“各地做好抗旱部署”中“部署”应改为(B)。
A.布置B.安排C.准备D.不用改
二、简答题
1、简述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
答:广播新闻写作的特点:
1、短小精悍;
2、具体形象;
3、行文流畅;
4、通俗明快;
5、重复适当。
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
1、文本为画面服务;
2、跳跃式的叙述结构。
2、简述广播评论的特点
答:
1、突出重点,语言形象;
2、论证深入浅出;
3、情理交融;
4、音响的运用。
3、根据画面在文稿中的作用不同可以把电视新闻文稿写作分为哪几类?
答:分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
三、改写
请将下列句字改写成适宜于广播播出的语句。
(一)添加成分使句子完整
今天下午,王楠(中国队)将与福原爱(日本队)对垒,预计观众人数将由今天的一千三百人增至三千人。
改:今天下午,中国队的王楠将与日本队的福原爱比赛,预计观众人数将由今天的一千三百人增加到三千人。
(二)使用短句:
1.中美双方同意尽快恢复关于中国在今年底以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的谈判。改:中美双方同意尽快恢复谈判,争取在今年年底以前达成协议,让中国能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我们通过调节两个单摆的长度来改变其振动频率并观察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图形。”
改:“单摆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也不同,简谐振动的合成图形也不相同。”
(三)分开表达理顺关系
原稿“来自上海的游泳选手李勇和他的队友高沪生同样以出色的表现分别夺得200米蛙泳、200米仰泳比赛冠军。”
译稿 “来自上海的游泳选手李勇在200米蛙泳、他的队友高沪生在200米仰泳比赛中以出色的表现分别夺得冠军。”
(四)引号的翻译
1.在人们均踊跃献爱心之时,他的“爱心”是“不遗余力大赚其钱”。
答:第一个引号是反讽,意思是所谓的爱心。第二个引号是引用,意思是乘此机会赚大钱。
2.“禁塑令”将于6月1日付诸实施,若消费者需塑料购物袋,须花钱购买,商家不再免费提供。
答:引号在句中是缩略语。意思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五)数字的改写
一是数字和比率同时走,不要分开,这样一听就明了;
二是从新闻规律出发,把新闻事件交代清楚,不必去报道详细的数字。
三、(解说语言中)数字的形象化处理:用观众较熟悉的、易于把握的数量作补充说明;用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提供大致相同的参照系;在数字运用上,尽量寻找视觉因素。
例:1.北京市每天清除的垃圾有„„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天搬掉一座景山。
2.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时候,我国的化肥产量仅有5976吨,这一可怜的数字,按我国耕地面积平分,每亩只有一两多一点。
3.(新建了„„万平方米的校舍)
这些新建的校舍若让他一个人去住的话,即使一天换一间,也可以让他从20 岁一直住到70岁。
4.消息: •某年,本市重点中学的高中招生平均规模达到八个班以上,普通高中的入学新生达到5、3万人,在校生总数达到14、6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了96%和87%。
• “某年,本市重点中学的高中招生平均规模达到八个班以上,普通高中的入学新生比上年增长了96%,在校生总数比上年增加了87%。”
(六)词语的选择
1.本次会议对明年的工作做了部署。
改:本次会议对明年的工作做了安排。
2.面对各厂家掀起的降价风潮,他表示:“我们制订的计划将全不改变。”改:面对各厂家掀起的降价风潮,他表示:“我们制订的计划将都不改变。”
(七)使用正句,不用倒装句
例:“该男子乘一辆红色丰田卡车逃跑,警员如是说”。
改:“警员说该男子乘坐一辆红色丰田卡车逃跑。”
四、广播稿写作题
来自教材的材料。
五、电视稿写作题
给一段电视新闻,要求写口播评论。
江苏省射阳县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江苏省射阳县不断打造小学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平台,实现了全县小学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无流生镇”率100%,实
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的目标。
射阳县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校“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配套”等工程,提前一年实现农村中小学“新桌子、新凳子、新讲台、教室亮”的“三新一亮”目标。此后,该县又集中整治校园环境,农村小学实现有整洁的校园、有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的宿舍、寄宿生每人有一张床等“六有”目标。全县中小学接入因特网,实现“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理化生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和艺术教育器材实行“四配套”。
努力让更多农村孩子享有较优质的教育,这是射阳政府的承诺。目前,全县有寄宿制小学58所,寄宿生29471名,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63.3%。该县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创建“寄宿学生之家”,全县寄宿制小学已形成全过程管理、全天候服务、全方位育人特色。学校还实行城乡教师双向“轮岗换教”和名优教师对口支教的做法。全县先后有1798人次小学教师参加轮岗换教,促进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给每个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这是射阳教育人坚守的素质教育理念。近年来,先后有70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小发明、小制作、实验操作及学科竞赛中获奖。县实验小学创作的课本剧《王二小》参加全国公演获得一等奖。
射阳县中小学学生的良好素质与多方面才艺技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昨天,加拿大教育基金会考察了射阳县农村教育情况,他们对射阳县园林化的校舍、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表示赞赏。基金会会长艾斯特说:“中国农村有如此优质的教育,出乎意料之外。”
1.上述稿件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电视新闻。
简明扼要地突出听众最关心的事实。调动声音的表现力,绘声绘色,再现场景。遵循听的规律,注重口语化。
2.上述稿件配写2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论点准确新颖,有现实意义。论据充分,从事实出发说理,以事明理。说理深入浅出,融事、理、情于一体,通俗易懂。
第五篇: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学评论栏目模式分析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学
评论栏目模式分析
1.《今日关注》:google地球威胁了谁?
《今日关注》是中文国际频道的时事述评栏目,紧密跟踪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新闻话题,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和高级官员,梳理新闻来龙去脉,分析新闻背后的新闻,评论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主要是通过主持人就某一新闻热点问题同评论员或新闻人物或重要嘉宾进行访谈、讨论而制作的新闻谈话类节目。
在《今日关注》中,首先主持人向观众提供一定量的事实背景,引出google地球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大讨论。然后,节目屏幕中为观众提供了详细而充足的信息和图片,包括什么是谷歌地球,如何操作,让一开始对该软件不是很了解的观众,直接而迅速的看到了谷歌地球是如何定位到故宫,速度之快让人为之惊叹,也觉得倒吸一口凉气。
主持人充当了“发球员”的角色,同时换位为观众的身份,在倾听中思考和发问,提出谷歌地球是否威胁到了国家安全,是否泄露了国家机密,是否合法,如何应对等问题,同时结合了韩国防空阵地图片泄露军事机密、驻伊英军突袭当地武装分子缴获的恐怖分子通过软件获得的军事信息的具体事件,从观众的角度预设了不同观点对评论员进行提问和质疑。两位新闻评论员则扮演“有观点的传播者”,抓住问题,剖析问题,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和表达,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在节目中起核心作用。
在选题上,《今日关注》等类似节目涉猎国际、国内尤其是两岸三线的时政与主流话题,往往从一个更加宏大的国际背景来引导观众,并提供更加深、广、透的相关信息与言论,引发观众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马斌读报》
《马斌读报》栏目,主持人对报纸上有讨论价值以及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读报与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将事实和观点呈献给观众。现如今报纸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变得没时间读、读不全面、读不仔细、读不明白,这类节目迎合了受众心理,满足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的需要,播出时间适宜,内容广泛、制作新颖,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马斌读报》评论的对象多为民生新闻,平等的视角、平民的语言、平民的态度,是读报类节目有别于其他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出个性,其中社会新闻占了很大的比例,选取的报纸也是各地销量较大的都市报,再加之马斌时而声情并茂的朗诵时而搞笑夸张的语言,使得节目有张有弛,兴奋点此起彼伏,迎合了观众的心理,激发起观众的兴趣,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更为透彻。
主持人在用词上不像新闻联播播新闻一样严谨,主持人采用脱稿形式,可以使用日常口语等,手势也比较繁多。一个有生命力的读报节目,绝对不是全盘照搬,人云亦云。它并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它更应该融入自己的观点。主持人风格各异的点评则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点睛之笔。马斌在节目中更显幽默风趣、庄谐结合、联想丰富,常常在嬉笑之余把自己的观点一一列出,让人听了回味无穷。例如,在2月10日的一条新闻中提到,妻子在情人节雇侦探盯丈夫一事时,马斌说:“看来这个情人节大家都有得忙了,哈哈”。观众听完以后会心一笑,也会体会到新闻背后的内涵。
整个栏目中只有主持人一人,既要交待事实背景,又要进行适当的评论,同时结合多家报纸、网站、专家的言语或者观点进行评论。由于是《第1时间》栏目中的一部分,《马斌读报》栏目所占时间比较有限,而每次读报内容又涉及多个内容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平民生活化,因此这类栏目对事件的剖析并不深刻且容易形成较强的主观色彩,例如《马斌读报》有一期的新闻是关于一位名叫马昆的小学生狂追四千米勇擒偷车贼的事件,马斌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小马昆锲而不舍勇追歹徒的情景,好像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他还与马昆攀上亲戚,拉上家常,甚至为他今后的前途发表意见,鼓励他来京发展,让观众看了十分别扭。好好的一桩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在马斌后面的评述上就变了味道,感觉表扬的成分不大,更多的是搞笑的成分。其中的“快读快评”,版块中主持人的语速过于快,观众的思维根本跟不上,让人感觉主持人是在赶时间或是在念绕口令。
电视读报节目的定位决定了它只能是个出色的新闻“二传手”,没有自采节目、原创节目独有的内涵,它只能筛选、过滤报纸上的信息,浓缩以后以简单的方式传给受众。受众只能“概览”天下大事,却无法深入了解其中某一件。如果电视媒体过多地从别家媒体拣取信息来兜售,其结果是新闻的原创性将大大降低。《马斌读报》的内容就常常与CCTV-2的全球咨讯榜相同,甚至连主持人的评论都一模一样,如果观众又恰巧看过这两档节目,就极易产生厌恶感。例如在6月15日美国NBA篮球总决赛的信息播报时,这两档节目的内容就一模一样,让观众看了之后,感觉电视台在敷衍观众一样。
读报类节目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了广大受众的欢迎,但是这种节目还处在成长阶段,在内容、形式、主持人定位上面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只有通过不断的更新与变化,才能把读报类节目做精、做巧、做好。
3.《时事辩论会》:应该允许飞行员自由流动吗?
《时事辩论会》是凤凰资讯台的一档语言类节目,每天一个热点话题,聚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背景迥异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以深入探讨,小组辩论的形式,在《时事辩论会》展开观点交锋,通过多角度的辩论,可以使观众能洞悉到事件的不同角度,对事件的真相本质会有更透彻的了解,增强了解事情的多面性。
从心态上来讲,观众需要一个宣泄情绪、畅所欲言的通道,《时事辩论会》中,主持人把观众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做了观众的传声筒,因此受到很高评价。
该节目形式是由节目主持人作为辩论会的主持人交代背景、提出辩题,节目邀请不同领域专家针对辩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嘉宾身份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不同,因此形成了观点的针锋。节目在你来我往地辩论中进行,嘉宾不时抢话、插话,时常因为各执一词、无法说服对方,由辩论发展成争吵,节目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与趣味性。
这种辩论形式的评论节目的存在应该放到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剧烈变化的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未彻底完成(飞行员无法自由流动就是一例),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新闻事件本身千丝万缕、极为复杂,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就容易产生分歧与争议,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这应该是一个言论多元、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新闻评论节目就不应该只满足于提供一种观点,《时事辩论会》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同时展现,更能够引发受众深入的、全面的思考。
只提供观点不提供结论,这是《时事辩论会》区别于其他评论节目的特色。通过每期半个小时的辩论,并没有在节目结束时分出个胜负、得出个结论,而是开放式的结尾,由观众自己思考。在飞行员这期节目里,节目结束了,嘉宾的讨论还在继续,并没有飞行员到底该不该自由流动的定论提供给观众。这与国内大部分评论节目强烈的舆论引导、鲜明的立场表达截然不同。这种节目形式在心理上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该栏目的另一大特点是:对新媒体的充分利用以及对民众意见的重视。在节目进行到一半时,主持人会读出网友针对辩题在凤凰网论坛上的留言,以及“是否支持飞行员自由流动”的投票情况,观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参与讨论,主持人都会有选择地在节目中读出。对网络、手机这些新媒体资源的整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反馈机制较弱的劣势,增强了媒体的交互性,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外,将普通民众的观点在节目中读出,而不是一味地只是媒体在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节目仿佛是一个公共事件的讨论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意见表达权和媒介接近权。
辩论会形式的节目由于冲突性强,很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而《时事辩论会》中,持有不同观点的更是相关方面的专家,专业人士之间的争锋相对,更能激起观众的兴趣。这类栏目中,主持人的作用被弱化,在中间起到连接作用,不参与话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