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与问范文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读懂课文,懂得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因为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需采取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这正如张庆老师所说的那样,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其次,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说教法]
1.游戏激活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将课内与课外的精妙语言当作送给学生的礼物,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阅读教学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教老师做学问”,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游戏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说教学过程]
一、赠物读句,感悟学与问
1、传统的课堂教学伊始往往要固守“师道尊严”的阵地,教师高高在上接受学生整齐划一而又缺少生命激情的问好,似乎一切都很顺理成章。就是在目前,大家也是以一种固定了的、程式化的心态来履行这一环节。其实老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学生与老师成为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这就为下面师生间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把课文中的精妙语句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无形中让学生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与理解。
3、用礼物来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二、读文谈收获,理解学与问
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要采取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高明的办法——背诵。这正如张庆老师所说的那样,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
三、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这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2、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另外,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3、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
四、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推荐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以及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名言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说板书]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论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解读文本,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即议论文。课文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上启下,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并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使说理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弄清文中主要阐述的问题,并展开积极地探究、热烈的讨论。
2、用哥白尼的故事来说明问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来说明问与思的关系。
二、遵循理念,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这为我们开展有效地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因此,本课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由扶到放,自主合作
以读代讲,读中促悟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在自读自悟中了解文章内容,通过读、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潜心设计,说程序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老大拿着“问”字这半块见什么问什么,从不多想。几年下来,兄弟俩都一无所获。一天他们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
同学们想知道这位智者跟他们说了什么吗?(想!)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篇课文——《学与问》(板书)
1、板书“学”、“问”二字,学生谈理解。
2、在“学”、“问”二字中加上“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3、学生依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和智力的核心,它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质疑的过程中,激起他们了解文章内容的渴望,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疑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已明白的问题以及还有哪些疑问,由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设计意图:合作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通过再次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一个核心问题:学与问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研读课文,亮出观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明确作者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四)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会更明白“问”为什么会这么重要。
交流课前搜集的哥白尼的资料,了解哥白尼的伟大成就。
哥白尼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哥白尼小时候是怎样问,怎样学的呢?从他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在交流感悟中明白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感悟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深化。】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从中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去解读文本,是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的。】
(五)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小学生,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2、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曾向谁请教过。理解“能者为师”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有侧重地体味文章意蕴。】
小精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名言作为礼物赠给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与教师成了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为师生间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另外,用“礼物”来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也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5、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读,进一步理解“能者为师”这个道理。
(六)以读代讲,学思结合
1、潜心读文,思考:沈括遇到了哪些疑问?又是如何解决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文中的主人公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加深了对人物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自读自悟,学思结合,理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句话,感受沈括带给我们的启示。
(七)释疑升华,总结全文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感悟学与问之间的联系。
2、介绍说理性文章的写法。作者通过列举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来阐述学与问之间的关系,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用陶行知的小诗《问到底》总结全文。
(八)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
【设计意图: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热情。于是,我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五、凝练教学,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能清晰地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凝练、巧妙地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对板书作了如下设计: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更是一种审美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文章的同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作为小语工作者,这将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学与问》说课稿
《学与问》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学与问》(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说教材] 《学与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读懂课文,懂得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说教法]
1.游戏激活兴趣。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说学法] 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说教学过程]
一、赠物读句,感悟学与问
1、老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成为地位平等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这就为下面师生间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把课文中的精妙语句当作礼物送给学生,无形中让学生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与理解。
3、用礼物来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二、读文谈收获,理解学与问
课文中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并没有多少讲解的必要,所以只需采取背诵的办法。学生只要记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导自己的学习。
三、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这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2、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另外,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3、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
四、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推荐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以及名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名言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说板书] 学与问
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论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的预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情不断调整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评委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学与问》教案设计
《学与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朗读文,理解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论点。
这节,我们继续学习第23《学与问》学生齐读题
2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也叫议论文。
3我们曾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都是这类。议论文三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这篇文的论点是什么?
4开头,作者清晰地陈述论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结尾,作者又进一步深化观点,说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ppt出示:学生齐读)、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6、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这样作者的观点清晰明了。
7、为说服大家,作者充分摆出事实,快速浏览文第2—4小节。简洁概括作者用哪两个事例来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生自读文,概括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总爱问为什么。2我国大科学家沈括通过观察思考,解开了山里桃花开得迟的疑团。)
小结:两个中外典型事例充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引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文中这两个事例就是论据,用事例证明作者观点的过程就叫举例论证,这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板书举例论证】,其实,论证的方法还有很多,文中除了以前学过的举例论证外,还要两个论证,只要你认真学习,就会明白的。
二、任务一:感受哥白尼的好问和沈括的好问善思。
策略:、默读文二、四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了解到哥白尼的好问?沈括是怎么在问中学的?并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在展示时小组要选取其中一个自然段进行汇报交流。
教师随机指导,并指导朗读到位:
⑴充满了好奇经常问这问那„„:(指导朗读)
缠着哥白尼非得把问题问清楚不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懈探求
一串问题(指名学生逐个朗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读出好奇与疑问来)。
“„„”省略号里究竟省略了多少个问题呢?数不胜数
教师相机指导。
⑵小时候的哥白尼如此好问,长大后的哥白尼(注:如果这里学生能补充出来,并能感受出来就更好了。)
(ppt出示)哥白尼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推翻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错误认识。他的天文学说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在任职的教学楼上,建立了一座小型天文台,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写出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⑶同学们来说一说小时候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和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出示句子: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指导齐读句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哥白尼的事例,让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如此重要。(注:在此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让生齐读)
板书:好问
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国大科学家沈括也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他是怎么在问中学的?
他是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的。
仔细读沈括的事例,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他善于观察思考来?
⑴观察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呢?
这样才叫善于观察和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开疑团。
⑵从诗句中发现了问题。
出示诗句: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朝代)公元817年白居易写成《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诗脍炙人口,但直到沈括生活的北宋这漫长的100多年时间里没有有人发现过这个问题。
点评:沈括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把勤学好问与思考结合在一起了。
⑶当妈妈无法解开他心中的疑团时,他仍然把问题放在心上,在反复思考。
作者用沈括的事例说明了请教他人的同时,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引读),这样才能获得真知。
⑷学和思结合起来,问和思结合起来,这就是论语里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结: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不仅要多问好问,还应像沈括那样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作者的举例论证又深入一层。
任务二:自读文第三自然段,思考我们又该怎样去问?
过渡: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⑴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回顾哥白尼的问题
出示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
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
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强调: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
这是问的一种好方法。还要怎么问?
⑵拜“能者为师”。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是“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那什么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⑶关于“能者为师”道理,孔子曾经说过(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说说意思读读。
3小结方法,古人的话精辟而见地,请教和询问促进学习,作者用讲道理的方法,证明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样的论证方法叫做“道理论证”
4(教师指板书)从哥白尼“好问”,深入谈到了小学生应该“怎样问”(板书:怎样问)和沈括的观察思考,作者的论证又深入了。板书:层层深入
四、了解比喻论证。
哥白尼从小勤学好问,长大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沈括小时候好问善思,长大成了有名的科学学。从他们的身上,大家悟出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由回答问题正如书上所说:„„
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作者把“问”比喻成“金钥匙”“铺路石”,直观简单地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这两个比喻贴切、自然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证明方法是“比喻论证”。
五、总结拓展:、过渡: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六、检测导结。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好问
举例论证
怎样问道理论证
观察思考
比喻论证
层层深入
第四篇: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学与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齐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问很重要)
第一自然段,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是文章的总起段,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课文先说了谁呀?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那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指名说完后,教师出示投影)老师也找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一看。(投影出示)
2、听了大家对哥白尼的介绍,你对哥白尼有什么印象呀?(勤学好问;爱提问题;留心观察;充满好奇„„)
3、是呀,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4、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5、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7、读了第二自然段,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8、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下面,作者又列举了一位名人的例子,他是谁呀?
三、自学第4自然段
1、(出示沈括的简介)师读简介后。
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出示阅读训练题,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理解诗句)(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4、同桌交流答案
指名回答(理解,朗读)
5、小结:看完这段文字,你觉得沈括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齐读)这个事例也再次证明了作者第一自然段提出的观点,那就是-——(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第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向谁问? 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6、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2、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出示第五自然段)
(板书:学与问结合)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是的,养成习惯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大家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都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齐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把“你”换成“我”大声朗读。)
4、读了全文后,你知道以后你怎么做了吗?
5、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学习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并去了解这两首诗,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七、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收集关于学与问的名言警句。附板书:
勤学
23、学与问 学与问结合 养成良好习惯
好问
每事问(1924)陶行知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问到底(1924)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他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第五篇:《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考”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地深化论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一篇很好的说理范文。【学情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前选编了为数不多的说理文教材,到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方法习得。在教学《学与问》一文时努力体现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维度,既考虑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能恰当地说清道理,体现人文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2.过程与方法: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勤学好问的重要意义,养成这种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2.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讲述法、启发谈话法。2.学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说明事理的议论文)
2.我们以前学了哪些说理性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师生探究、构建新知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思想脉搏。2.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1)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来形象地说明“问”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下这两个比喻是什么?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文中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阅读事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哥白尼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的勤学好问? 2.哥白尼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连接下文)
(二)自学第四自然段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遇到这样的情 况该怎么办呢?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第四自然段,试着抓关键语词体会。
2.交流反馈:(1)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相结合)
(2)从“仍然”知道了他一直在思考。追问:想象一下,他是怎样一直在思考?(看书时思考,赏花时思考,遇到别人继续请教等)
3.小结:他终于发现是温度不同造成花开有早有迟。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师总结:是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齐读: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四、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1.平时我们有了问题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默读第3自然段。
3.文中有一个词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最后作者深化了观点。快速浏览课文。(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勤学、好问)
(2)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齐读最后一节。
六、归纳收获与课堂练习
1.学完全文,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不少启示。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想一想,然后写下来。写后交流。
2.小结: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3.同学们思考过吗:学习贵在问,还贵在什么?(贵在恒,贵在勤等)(学习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发散思维,明白学习的方法。)【课外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 勤学好问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举例证明
沈 括
注意方法 观察思考
深化观点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片说理性的文章,层次鲜明、清晰,我讲解本文时穿插了三个故事,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讲解时声音宏亮、语言流畅,教态自然大方,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使 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内容充实,感情丰富,板书设计合理、优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