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 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课外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案
人类的好朋友——动物与植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初步树立保护动植物的思想观念。3.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挂图或幻灯片──我们常见的一些动植物。2.挂图或幻灯片──地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3.关于动植物的录像带。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放映关于动物和植物幻灯或录像。
2.谈话:同学们通过观看幻灯片(或录像带),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答。(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要给予引导和鼓励。)4.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
(板书课题: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朋友——植物(出示一些熟悉的植物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带着以下的问题观察: 这些都是什么植物?它们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绿色植物养育了人类,给我们提供吃的、穿的、住的、用的…… 2.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出示一些熟悉的动物的幻灯片)。
教师过渡:和植物一样,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动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动物,它们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这些朋友(出示我们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幻灯片)。
教师沉重地告诉学生:同学们,看吧。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这样的破坏:沙暴,洪水,污染……所有这些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引起的。为此,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野生动植物(举例具体是哪些方法),因为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的一些好朋友,也懂得了要好好保护它们。2.提问:(1)你知道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作用?(2)我国为野生动植物采取了哪些措施?
(3)讨论:假如你遇到了看到有人在乱砍树木或捕杀野生动物,应该怎么办?
(四)布置作业出一份“保护环境报”。些一个星期的环保日记。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参加一次植树劳动。小实验:
取两只同样大小的水槽放入同样多的水,再分别放养几条鱼,其中一只水槽里再放入水草,水槽里的水不要换掉。几天内观察鱼的生活情况,并做好纪录。根据纪录写出实验报告。(本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通过本单元第....课《....》《...》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单元第....课《....》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进而发展为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因素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二部分是,。通过这两部分活动,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应用——提出新的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方案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能充分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关注大自然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来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了解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他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在前三年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人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很大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学法:“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学法:
1、探究学习。
2、自主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认识新知
(三)媒体演示,拓展新知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科学教学尤为如此。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七、板书设计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五年级下册《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参考: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四季变化》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将通过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使学生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四季交替的现象,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和操作实验,通过实...《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参考: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四季变化》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将通过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使学生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四季交替的现象,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和操作实验,通过实验体验和感悟四季更替的原因,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b)理解由于地轴倾斜的原因引起的阳光直射点的变化所造成的气温变化而出现的四季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地球的公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教学难点:
理解由于地轴倾斜的原因引起的阳光直射点的变化所造成的气温变化而出现的四季交替现象;
教学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教学课件、记录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 播放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四季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师提问:根据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这一现象,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上出现四季现象的吗?
2.学生通过欣赏四季图片,交流在不同季节的感受,并提出猜想:四季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很多学生虽然知道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并知道公转轨道是椭圆形,但是他们认为是地球在公转时距离太阳的远近形成的。
3.教师出示资料(课件展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轨道的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远
日点出现在7月初。教师:我们知道1月份是寒冷的冬季,7月却是炎热的夏季。看来,地球上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时距离太阳的远近是无关的啊。要真正了解四季的成因,还应该从研究地球的运动开始。
二、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形式
1.通过播放地球公转的视频资料,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除了自转,还有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形式。公转的方向与自转一样,方向都是由西向东(即逆时针方向)。并且,在地球进行公转时,其自转轴始终是倾斜的。
2.通过学生模拟地球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公转。请一个学生做模拟地球公转的活动,其他学生共同观察并随时修正模拟公转中地球倾斜状况。
游戏规则:在地上画出椭圆型的地球公转轨道,中间放一个球体表示太阳。让一个学生倾斜着身体代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自西向东进行公转。
三、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教师:上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已经研究清楚了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下面,我们将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1.指导学生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
教师讲解实验方法: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四个特殊位置上,“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并
思考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1)“地球”的公转方向不能弄错;
2)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应保持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3)注意观察太阳光线的直射和斜射情况。
2.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3.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请学生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解释地球上四季的变化。
学生:太阳直射点附近得到的阳光照射较多所以温度较高,这个地区也就形成了炎热的夏季。反之就形成了冬季。
5.引申讨论:如果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会变化吗?地球上还会有四季变化吗?
四、课后小结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材质的塑料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建立各种塑料袋、瓶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联。认识塑料瓶底的安全标识。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对不同的塑料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能意识到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安全、健康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的塑料袋、塑料瓶子,放大镜学生自带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塑料制品。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依次出示教材中的7种塑料制品。
塑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材料。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塑料。
(二)新课学习
1.比较不同的塑料
(1)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袋首先出示四种不同的`塑料袋。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袋有哪些不同?(透明度、韧性、软硬、透水性 )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袋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
(2)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瓶
首先出示3种不同的塑料瓶(分别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瓶有哪些不同?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瓶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
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
(3)认识塑料瓶安全标识
出示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的塑料瓶图片讲述安全标识的用意
2.调查家中塑料瓶的作用是否安全
(1)明确调查目的
(2)选用恰当的调查方法
(3)做好调查记录
(4)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5)做好安全宣传。
(三)整理材料,下课。
小学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 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1.回忆上一课的活动内容。
2.学生说说这6种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
引发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 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
1.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2.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科学素养。
三、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4.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交流: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1.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陈述自己的理由。
3.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
4.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事实作出判断的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1.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2.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1.小组讨论。
2.交流,达成一致。
从找相似的动物实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附板书设计:
2.形形色色的动物
和猫相似的动物:
和鸽子相似的动物:
和金鱼相似的动物:
和甲鱼相似的动物:
和青蛙相似的动物:
和蜻蜓相似的动物:
小学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的体积多少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比较和测量的;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对毫升产生的意义有所认识,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
多媒体课件;3个大小不同装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种容量的容器等。
给每组的材料:
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一次性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西游记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学们看到,猪八戒实在是太热了,现在他叫喊着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装水最多的一瓶,但却挑不出来,大家能帮他猜出来吗?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了三个瓶子,里面装的水和老师讲台上的都一样,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板书课题)
二、比较水的多少,体验探究过程。
1、同意x号瓶中水多的'人明显占优势,那我们就认定x号瓶中的水最多,这样可以吗?那要怎样才能比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吧。(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师根据汇报板书。可能的方法有:比高低、注射器、互换瓶、比杯数、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书)
4、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可真不少,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呢?我们在研究科学问题时,要选择最简便,最科学的方法。
5、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思考所需的实验材料,明确分工后由实验员到教师处领取材料。
6、学生小组实验,汇报结果。
(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书)
三、比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发明过程。
同学们找到了装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们能说出来吗?
1、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教师要引导。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教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我们如何测出更精确的数据呢?可提示学生想到刻度线。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学生实践:自制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测量的结果相同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结果统一?
四、认识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认识量筒及单位毫升。
1、师介绍量筒:为了比较精确地知道水的多少,我们就需要使用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量筒。
(出示量筒)每个小组的实验桌里面都放着一个量筒,请材料员拿出来,大家仔细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还有一个嘴)
2、介绍毫升:谁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体的体积单位)
3、提示测量要求:数一数大刻度之间有几个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体课件出示正确读数方法)
(二)、使用量筒。
1、请学生到讲台前用量筒测量讲台上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板书)
2、孩子们真聪明,知道应该怎么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学想亲自量一量吗?我们来量一量一次性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3、测量后汇报结果。
五、总结拓展,课后延伸。
1、同学们,我们能说出一些常见液体的体积吗?(课件出示酱油、矿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装多少毫升)
2、课后调查:不关紧的水龙头1分钟滴几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这样计算,不关水龙头1天,1个月会浪费多少水?。
小学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小学科学教案5
第一课时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熟悉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洁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觉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忙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缘由争论。
【教学预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美丽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忙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工具来帮忙我们做事情,今日我们就来讨论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忙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
小学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小学科学教案7
一、引言
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等重要作用。然而,在我进行小学科学教案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本文将结合我实施小学科学教案教学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我都会明确教学目标,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候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导致课堂效果不佳。例如,在一节关于植物的课上,我设定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了植物的外形,而对于其功能了解不深。这是因为我在设计目标时没有将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考虑充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具体地设定目标,并确保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匹配。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科学教育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理等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小学科学教案教学时,我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用了一些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实验辅助教学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时候对于实验的操作不够细致,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有差距。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在实验前没有充分讲解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实验方法的讲解,同时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管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教学资源的利用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案教学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源进行教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候我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与学生进行互动,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例如,在一次植物繁殖的课堂上,我使用了图片展示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但没有让学生讨论和进行实际操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通过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五、课堂管理与评价
有效的课堂管理和评价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课堂管理,例如制定明确的作业要求、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候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以作业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一次实验课后,我只是简单地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给予了评价,忽略了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能力的评价。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多种方式考察学生的各项能力。
六、结语
通过对小学科学教案教学的反思,我意识到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资源的利用,同时加强课堂管理和评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
小学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的变化的活动,感受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欲望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观察春天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和对动植物的进一步了解的观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能体验与自然接触的快乐和惊喜。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变化的活动。
教学用具:
春天里动植物的图片、影象、剪贴画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春天在那里”音乐、
2、提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课件:春天悄悄的来了
2、寻找小动物
师:同学们在寻找春天的时候,除了花草树木发生了变化,还看到了什么?
放课件:春天的小动物
三、总结
师:老师也去寻找春天了,你们想看看吗?(放春天的录象)
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春天说什么?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礼物,嫩绿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温暖的春风,动听的鸟鸣。你想用什么方式赞美春天呢?谁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老师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赞美春天,可以吗?(课件)
这么没的春天,我们都看不够了,你看:(简笔画)远山变绿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树发芽了,再画上什么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描绘一幅春景图。
这是课前同学们画的,谁来帖一帖?
老师放音乐,几个学生上黑板帖图,其他同学唱歌。我们的春天真美丽,那么祖国的春天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放课件)
齐读:祝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小学科学教案9
【教学分析】
材料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层面上。教材安排学生通过实验充分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从而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目标】
(1)了解某些材料的特性。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3)学会合作与分享。
【教学准备】
木板、钢筋、泡沫塑料板、铝箔挤塑板、硬纸板、玻璃、塑料板、小刀、滴管。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设计了小狗房子的平面图,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给小狗造房子了吗?
你拿什么造房子呢?我们还需要考虑什么呢?
生: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
师:你平时见过的小狗的房子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生:有木材、有铁丝,还有瓦楞纸等等。
师:只是用一种材料就能满足我们所有的要求吗?
生:不是。
(2)计划组织
师:所以材料选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要选出合适的材料,我们必须制订一个选材计划。 ①每6人一组,选出组长并进行分工。 ②制订选材计划。
师:在这个选材计划中要有哪些项目呢?
生1:要有任务、要求、实施步骤。
生2:还要考虑总的预算、材料的价格、采购地点等等。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看材料超市中都有哪些材料?
生:有木板、钢筋、泡沫塑料板、铝箔挤塑板、硬纸板、玻璃、塑料板等等。
师:你对哪种材料比较熟悉呢?
生1:我对钢筋比较熟悉,这种材料比较硬,用它做小狗房子比较牢固,唯一的'缺点是不容易弯折。
生2:我对硬纸板比较熟悉,这种材料比较轻便,容易塑形,但不防水,放在室外恐怕不行。
生3:我对玻璃比较熟悉,它的透光性比较好,我觉得用它来做窗户一定很好。
师:还有哪些材料时同学们不太熟悉的,你们想知道它们的特性吗?
生:想。
师:根据我们的要求选择材料,最重要的就是来考虑材料的特性。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材料的特性。
(3)实验:比较材料的特性
师:提问:你想比较材料的哪些特性?
生:硬度、防水性、透明度等等。
师:分别用哪些方法呢?请大家阅读实验方法。 师指导实验方法。 生实验并填写表格。
(4)得出结论
师:你选用的是哪种材料?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
把材料的名称标注到图纸上。
【教学反思】
关于材料的特性,生活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但对比实验会给我们更准确的答案。
小学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
乐器的外形美观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小学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科学知识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学生用: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
2.教师用:模拟傅科摆器木才一套。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
一、导入课题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
(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
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
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⑵.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
⑶.学生思考后回答。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
(1)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
(3)地球绕着太阳转。
(4)太阳绕着地球转。】
2.模拟昼夜的形成
⑴.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
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体)太阳————手电筒(或蜡烛光源)把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⑶.分组实验,模拟验证: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把你的判断记在科学文件夹中。
3.汇报交流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
(二)地球自传的实证————傅科摆
1.导入:通过模拟实验,几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我们来阅读一则科学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后集体交流。
3.老师利用实验器木才模拟演示讲解,加深理解。
演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讲解:“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形成共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
【教学准备】地球仪(或大的中国地图);写有“北京”、“乌鲁木齐”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了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关于地球自转的话题。
二、新授:
(一)地球怎样自传
1.地球是怎样自传的?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收集到哪些有关资料?
2.同组交流后集体交流(注意倾听,避免重复发言)
3.教师引导加深理解
⑴根据学生生活经历,简单牵引,理解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以上这些事实可帮助学生初步体会相对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运动的物体上观察其他静止的物体时,静止的物体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运动的方向: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
⑵引导理解:地球绕地轴自转。
①引导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极昼和极夜
②补充资料:“不动”的北极星
③学生猜想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演示:“不动”的北极星说明地球的自转是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的。什么情形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呢?(地轴始终是向一个方向倾斜的。为后面理解四季形成作点铺垫)
⑶地球自传一周约需要24小时。
(二)探究谁先看到日出
1.同一天里,是北京的小朋友和乌鲁木齐的小朋友谁先看到日出?请同学们先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两个地区,确定它们的地理位置关系,再进行预测。
2.设计好实验方案,填写在P27面,分小组探究。
3.汇报:哪个地方的人先见到日出?为什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演示游戏,加深印象:请几个同学背向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其中两人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另请一名同学代表太阳。所有同学一起逆时针转动,“北京”和“乌鲁木齐”见到太阳就叫一声“亮”。
4.让学生自己在地球仪上找出更多的地点,判断不同地点看到日出前后情况的比较。
三、课外延伸地球是不是只有自转这种运动方式呢?请同学们课外查阅资料了解。
小学科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小学科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乒乓球、网球、海绵、木棒等物体。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物体
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
2、掌握方法比较的方法
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比较。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较其他物体。
小学科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2.学会看天气预报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
3.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
三、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设问:
你知道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
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一) 怎样看天气预报
1. 获取天气预报的方法
师:那你是如何获取这些天气情况的呢?
生:电视、电话、互联网、手机上的'短信
师:除了上述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或者通过天气观测,自己作出天气预报
2. 天气符号 课件展示常用的天气符号,让学生说他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3. 天气用语的含义
师:展示一则关于上海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让学生通过查找书本当中的知识解释相关用语的含义 。
生 1:阴:天空总云量占8/10以上 多云:天空总云量5/10—7/10之间 少云:天空总云量占 5/10—3/10之间 晴:天空总云量占3/10之下 生 2:大雨:12小时内降水大于 中雨:15mm—15mm 小雨:小于 5mm 生 3: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大小
〈练一练〉今天天气中的含义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二) 天气图和天气系统
1. 天气图
师:天气图表示一种天气形势,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利用天气图来进行天气预报已经有 100多年的历史了,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是法国天文学家在1853年绘制的11月12日欧洲天气图。分析天气图时,首先了解一下天气用语。
〈课件展示〉 天气图
(1) 等高线 让学生先复习初一年级的等高线的知识,然后根据等高线的定义以及天气图,说出等压线的定义
(2) 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
让学生根据等压线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些对天气造成影响的系统:如高压、低压。 1. 什么叫暖锋?
2. 暖锋过境时带来什么天气?过境后带来什么天气?
生 1:暖锋: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
生 2:过境时:升温、降水
过境后:升温、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4) 台风 降水、降温、大风天气
〈应用〉 (课件展示)
书本 73页的天气形势图,让学生分析我国的天气形势
1. 找出当天影响我国较大的天气形势
2. 分析我国的天气形势
3. 预测北京、上海、广州的未来 24小时的天气形势
(三) 收集天气谚语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书本74页练习
1、2 课堂小结,完善结构:
1. 怎样看天气预报
2. 天气图 天气系统 :高压系统 低压系统冷锋 暖锋 台风
3.收集天气谚语
作业布置,课后提高: 作业本2.5节、全程助学
小学科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课本60页插图。
3.学生做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记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的`地方。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 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6.教师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