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年小学-科学教案
太阳系大家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八大行星的一些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2、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 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资料的阅读、研究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太阳是一个发光、发热的星体,体积、质量都相 当大;我们又知道地球带着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除地球 外,还有哪些星体也围绕着太阳在转动呢?这是我们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了解构成太阳系的星体(1)出示太阳系挂图或投影片。
①提问: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那些知识?
小结: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叫“恒星”。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的 天体叫做“行星”。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转动的天体叫卫星。行星和卫星 自身都不能发光,我们之所以能见到它们,是它们反射了太阳的光。地球公转一圈时间为一年,自转一圈时间为一天
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白天和黑夜,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一年四季。月球饶地球运行一周时间为27.3天,约等于一个月
②围绕太阳旋转的有哪些星体?
太阳系里有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
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 体系统,叫做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很大的天体家族。八, 了解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
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 了解九大行星运动的特点。
九大行星环绕太阳旋转有下列一些特点:
(1)九大行星都是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太阳公转的;(2)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
(3)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4)它们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而没有飞离太阳,是因为太阳的巨大引力作用。
南部县万年小学
张强
第二篇:万年镇小学(模版)
万年镇小学“纪念12·9歌咏比赛”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歌唱祖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为主题, 让学生了解“12.9”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二、参赛单位: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参赛。
三、参赛曲目:
突出主题,内容积极向上,有一定的感召力,各班自定曲目一首。必唱歌曲一首,其中初中组和小学高段组必唱歌曲为《万年小学校歌》
小学低段可以不选必唱歌曲。
四、评分标准:(十分制评分)
1、选曲得当,紧扣主题(2分)。
2、全班学生参与,队形工整,着装统一;上下场井然有序,展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分)
3、节奏、拍子准确,声音和谐,音量适中(2分)。
4、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台风得体,整体效果好,表现力强(2分)
5、演唱和指挥协调一致(2分)。
五、评奖办法: 1大赛,分三组评奖。
初中组: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二名、其余为优秀奖 小学高段组: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其余为优秀奖 小学低段组: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其余为优秀奖 2选全校组织奖三名。3秀指挥员各年级三名。
六、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
2012-12-07
地点:校园舞台上
七、主持人:(待定)
八、舞台背景设计布置 组长:史永生 组员:杨建春,旷峰
九、音响师:罗志斌
十、摄影:刘兵
十一、标语书写:蒋万兵
十二、评委及记分员
评
委:田黎
高俊峰
赵田田 刘兵 田勇 郑雪萍 王丽
王娇 记分员:胡伟 杨建春
1班主任老师全面发动学生参与、练习,音乐老师指导。各班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做到班班有歌声。充分展示本班学生风貌。2参赛顺序由各组抽签绝决定
万年小学
2012年10月14日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李官华铜学校张丽梅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了解斜面的基本组成。
◆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结构]
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逐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本课教学采用五个环节实施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联系实际——延伸课外”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测力计、小车、两块木板、两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多媒体课件等。分组实验器材:测力计、小车、一块木板、记录图(表)等。
[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斜面。(约2分钟)
1、图片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麻烦,瞧,小明今天就遇到了一个麻烦,要搬自行车上台阶很累、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可以把台阶改造成斜坡,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3、随机出示示意图,介绍斜坡的坡度。
4、激发研究兴趣:大家想的这种办法到底好不好呢?
二、体验活动、发现问题。(约12分钟)
1、引导活动:这是一辆小车,垂直提升小车要用多少力呢?搭建斜坡提升小车又要用多少力?想不想测量一下呢?
2、学生讨论实验做法:
(1)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2)搭建斜坡,用测力计拉起小车,读出读数。用测力计在斜坡上拉小车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测力计要与木板相平,用力要均匀等)
3、学生分组体验活动:垂直提升小车与搭建斜坡提升小车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6、交流发现: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组斜坡省力不一样。
三、实验探究、发现规律。(约15分钟)
1、再次创设情境:小明也想到了搭建斜坡,但现在有三个不同坡度的斜坡,1号、2号、3号,但是他不知道选择用哪一个斜坡就能很省力的把车推上去?
2、讨论: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择哪一个斜坡?为什么?
3、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预设一:学生提出不同猜想。
(1)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
(2)选择1号,1号坡度虽然大,但距离很短。如果从省力的角度考虑,你会选择哪种?
(3)选择1号,1号坡度大,推起来省力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预设二:学生提出“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一种猜想。
4、引导探究,讨论做法:要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学生课内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的做法: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2)好,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3)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在这里认识到在做实验的时候,动手实验很重要,但观察、记录也同等重要,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6、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7、组织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课内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教师随机汇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8、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动画)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四、联系实际,认识斜面变形。(约8分钟)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问题:现在有高、低两条公路(距离较远),你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在这一段互相流通起来吗?
2、学生交流办法:搭建斜坡。
3、提出更难的问题:现有这两条公路距离很近,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互相流通起来吗?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上的车辆还像刚才一样省力互相流通起来吗?
4、引导观察:将直线斜坡引桥变成了什么形状?
5、小结:像这种变形斜坡叫螺旋。这种螺旋引桥在哪里可以见到呢?
6、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五、课内小结,延伸课外:(约3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2、指导课外探究: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们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观察、记录,看一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通过本单元第....课《....》《...》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单元第....课《....》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进而发展为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因素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二部分是,。通过这两部分活动,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应用——提出新的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方案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能充分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关注大自然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来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已经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了解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他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在前三年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贯穿在科学课中的对比实验思想,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陆续接触,大多数人同学已经领悟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很大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学法:“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学法:
1、探究学习。
2、自主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认识新知
(三)媒体演示,拓展新知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科学教学尤为如此。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七、板书设计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案
人类的好朋友——动物与植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初步树立保护动植物的思想观念。3.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挂图或幻灯片──我们常见的一些动植物。2.挂图或幻灯片──地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3.关于动植物的录像带。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放映关于动物和植物幻灯或录像。
2.谈话:同学们通过观看幻灯片(或录像带),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答。(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要给予引导和鼓励。)4.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
(板书课题: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朋友——植物(出示一些熟悉的植物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带着以下的问题观察: 这些都是什么植物?它们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绿色植物养育了人类,给我们提供吃的、穿的、住的、用的…… 2.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出示一些熟悉的动物的幻灯片)。
教师过渡:和植物一样,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动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动物,它们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这些朋友(出示我们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幻灯片)。
教师沉重地告诉学生:同学们,看吧。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这样的破坏:沙暴,洪水,污染……所有这些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引起的。为此,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野生动植物(举例具体是哪些方法),因为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的一些好朋友,也懂得了要好好保护它们。2.提问:(1)你知道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作用?(2)我国为野生动植物采取了哪些措施?
(3)讨论:假如你遇到了看到有人在乱砍树木或捕杀野生动物,应该怎么办?
(四)布置作业出一份“保护环境报”。些一个星期的环保日记。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参加一次植树劳动。小实验:
取两只同样大小的水槽放入同样多的水,再分别放养几条鱼,其中一只水槽里再放入水草,水槽里的水不要换掉。几天内观察鱼的生活情况,并做好纪录。根据纪录写出实验报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