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劳动与技术课是增强小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采用有效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作为教学进程的引导者,教师需创设良好的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法,将相关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大胆尝试,增强主动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布置实践活动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程度与进度。如与多媒体结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在班里交流讨论,将所学的劳技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显然更适合小学的劳技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可以与教学结合的案例,为学生营造广阔的学习环境,如多开展劳技课外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践中的素材,灵活讲解提问。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技能问题来探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体现劳动与技术课程知识的意识,并且探索该如何解决和应用。这样能够培养小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也是小学劳技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教师需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持续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定时总结教学得失。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关键点,只有始终使学生以积极探究的态度去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与质量。如教师在讲授劳技课程中《植树》的相关内容时,可为学生们联系义务种植基地,带领学生在植树活动中体验劳技课程的实践性。而后,还可分派学生轮流浇水、修剪等,对所植树苗长期照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使他们积累大量的生活常识,亲近大自然,还有利于其形成责任担当意识。相比于单纯地在教室内讲授劳技知识,小学生们当然对这种课外实践活动更感兴趣,也更愿意跟老师交流和增进感情。通过此类活动,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令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培养其创造力。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知识学习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给予课外实践活动充分的重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动手、学会分析,为其未来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其主要生活环境来进行,即学生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的主要场所,动手操作应贯穿幼儿学生的一日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一、尝试成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学生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及废旧物利用,手编、布工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据调查12.5%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从一年纪就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捏、撕、贴、折、涂等,延续六年纪,动手习惯逐渐形成,1/3的学生自幼受家庭熏陶,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剪纸,有的喜欢制作玩具。可见,教学生从小开展一些简单的剪剪、画画、贴贴等美术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学前班美术活动《拖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彩色的皱纹纸、漂亮的图案、剪刀、胶水、水彩笔。让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双漂亮的拖鞋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学生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着什么,能力强的学生在编皱纹纸做做拖鞋的装饰边,还有的在编了做拖鞋的内底,能力一般的在用水彩笔画各种图案进行装饰,能力弱的用现成的图案进行装饰。作品完成后,很多孩子都拿着自己的作品,体验着自己操作的成功。
二、发挥潜力,在各种趣味科学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要利用科学科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注意,认识事物,在与自然材料和玩具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操作、演示,对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的验证,使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小实验“玩具动起来”的游戏,让每个孩子动手操作,想想、尝试做做用什么方法能让玩具动起来,当看到玩具动起来时,孩子高兴得直拍手。在趣味小实验中,学生通过看看、听听、摸摸,甚至拆拆、装装,既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愉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个个都变成了专心致志的“活动家”和“实干家”。例如:在探索溶解现象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玩的乐趣,提高了积极性,还知道除了糖、盐、洗衣粉、果珍放在水里面会化掉以外,还有很多东西放入水中也会溶解。再如“筷子折了”、“神奇的塑料尺”、“多彩的气泡”、“旋转的纸蛇”等科学小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初步了解到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而且发展了动手能力。
三、把握时机,在大自然中培养动手能力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也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学生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而忘记吃饭。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在学校尽可能多地带领他们搞一些小种植、培土、插花、捡花瓣、编草帽的活动。在春天教学生扎风筝,一块到野外放风筝,夏天教学生玩打水仗的游戏,秋天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粘贴,冬天则可让学生冻冰花,堆雪人。还可以带领孩子爬山郊游,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充分利用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古人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正是对儿童在接触大自然中一些活动的写照。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我今年带的是学前班,开学前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自己探索的欲望,遇到困难就退缩。我利用小小值日生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这学期就开始安排值日生,每组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做值日生。值日生在桌面游戏时选积木归放积木;吃点心时,拿饼干分牛奶;操作活动前拿操作材料;给自然角植物浇水。孩子都有机会当值日生。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提醒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少。每个人都能自己整理玩具、自己叠被子穿衣服。现在正在鼓励他们自己洗袜子与手绢。连家长都在感慨自己孩子动手能力飞速提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幼儿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多给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提问者评价
谢谢!不过我自己已经写好了
评论(1)|12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2条回答
2010-08-29 16:40gcl328381956|一级
家长的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存发展的能力,是在残害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讲,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由于动手能力不强,在与周围小朋友的交往感受到比较,孩子内心会非常沮丧,这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形成孩子不原意动手做,执行力差,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孩子不爱动手做作业。而不动手去做最后会导致,孩子看什么都很简单,但自己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眼高手低。这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儿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
可是,在目前中国的家庭中,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动手的机会越少,我曾经见过一个神童,五岁时,各科综合评测就已经达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这孩子弹得一手好钢琴,非常优秀,但是她对自己的妈妈寸步不离,因为她已经养成了每天要妈妈帮助穿衣喂饭的习惯,离开妈妈,她的生活难以自理。她的妈妈是一个记者,为了孩子,辞职在家,专心培养和照顾这个令人羡慕的神童。同时,由于这个孩子过于依赖妈妈,同妈妈的接触也最密切,所以,她开始排斥爸爸,她认为爸爸是多余的人。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但是我知道另一个没走太远的优秀孩子。
秋秋是我中学的同学,在我们学校她是出类拔萃的顶呱呱的学生,她不仅成绩好,还乖巧听话,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每次开家长会,几乎都是秋秋的个人表彰大会,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秋秋一样优秀。但是,秋秋上大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秋秋的父母太疼爱她,包揽了秋秋所有的事情,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个好学生。秋秋考上清华后,自理能力太差,依赖性太强,不适应大学生活,她习惯别人照顾她的一切。宿舍里轮到她值日时,她什么都不做,她也做不好,她没有集体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总之她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她非常孤独寂寞。强烈的不适应一直困扰着秋秋,一年以后,倍受折磨的秋秋退学了,回到父母身边,准备复读,重新考一个离家近的学校。秋秋的父母非常失望,但是,由于他们一直以来最看重秋秋的学习,只要秋秋成绩好,她的固执、任性、懒惰等等所有的缺点,父母都可以包容、妥协。此时,他们已经无力改变秋秋的想法和行为。秋秋的父母备受打击,几乎是瞬间白了头发。现在的秋秋完全看不出当初的优秀和灵气,她过着一份低薪但是稳定的生活。我不知道她内心有没有波澜,但是我知道,她坚决不要孩子,同学的聚会,她也从不参加。
儿童时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等到秋天要收获的时节才匆匆忙忙开始播种,就已经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撒种、灌溉、施肥,才能让这小小的种子及早发芽、茁壮成长。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养也要在儿童时期开始。很多家长都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想法,这对孩子太冒险了,因为孩子的成长道路,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不知道孩子会遇到什么,如果一切都寄托于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来解决本应该由我们承担的责任,这似乎没有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第三篇:如何在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如何在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学校和家长应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等重视。如今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将寸步难行。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劳动技能;动手能力;教学方法
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升学率成了人们判定一所学校好坏的最直观标准,这就造成了学校的教学重心只放在升学考试的几门课上的这种现象。课余时间,家长又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来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补习。学校家庭这两大方面均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至于现在很多孩子自理能力极差,离开家便无所适从,无法应对生活,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所以我们要通过改变传统劳动技术课的授课方法,转变原有观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思想转变
1.1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挑选几位老师进行培训,使其做专职的劳动技术课老师。以往,很多劳动技术课的老师是临时代班的,这会导致课程安排不稳定,教学内容不专业等各种问题。所以,要使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调整师资队伍是第一步。要对选定的老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实行评分考核制度,以此来提高教师素质,然后建立教学研究小组,方便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的经验方法,学习教学大纲,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劳动技能课程也可以借鉴其他课程的教学流程,使其规范化。总之,要从教师开始转变对该课程的态度。
1.2改变学生和家长的固有认识
劳动技术,对于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学生来说,感觉好像十分遥远。很多孩子在家长有意无意的纵容中,产生了自己只要学习就好,不需要劳动的错误思想。这些年,关于家长到学校帮助孩子做值日的新闻报道更是屡见不鲜。这些情况都使得孩子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并且关于劳动的意识相当淡薄。
但是,如今的社会环境,所需要的不再是只有成绩好的高分低能的孩子。所以,我们要 1
改变学生的固有认识——觉得劳动技术课不涉及考试排名,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只有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劳动技术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劳动技术对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才能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进而有兴趣去学习、掌握课上所教授的知识。
2.课程的选择和安排
2.1贴近学生生活
一直以来,劳动技能课都有相应的教材。但是由于教材编写要适应各地的情况,所以编写内容涵盖面很广,且涉及深浅不一。这就需要老师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由浅入深,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接受。
比如,可以安排一些植物栽培的课程,并且把栽好的植物放在班级的窗台上,由学生自己亲自打理、照顾;或者通过安排烹饪课程,从各种厨房用具的使用讲起,加以营养搭配方面的知识来进行教学,从劳动中获得更多生活的小常识小窍门等等。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会跃跃欲试,自己动手。
2.2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将其糅合在教学内容之中。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来刺激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这样便能提高学生的配合程度,使其主动地投入到课程中来。
例如,在缝纫课上,可以让学生缝制自己喜欢图案的小布偶,或者在针织课上,鼓励学生给家长朋友织一条围巾。这些操作内容并不复杂,但是,将生活和兴趣融入其中,就使得简单的手工课里充满了乐趣与感情,寓教于乐,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结合其他学科
劳动技术课以实践操作为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配合其他课程来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这样做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但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比如,可以结合物理电路的相关课程安排小家电维修的授课内容,这样降低理论的授课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可以动手操作;还可以结合生物课程,将同学分组,让其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自己配制营养液做些无土栽培的试验。这样通过实践来深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可谓一举两得。
这种方法使所谓不考试的课程和考试的课程发生联系,让学生家长更直观的感觉劳动技术课程并非耽误学习时间,而是有益于学生的成长,从而更加配合课程的安排。这可以给学生起一个心理助推作用。
2.4教学保障
劳动技能课一直存在却得不到重视,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不够系统和完善的教学条件以及不健全的保障机制。很多教材上写到的内容,因为操作环境不允许或是材料不完备、设备不齐全,只能是老师简单讲讲,学生草草听听,然后就算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情况间接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做好教学条件相应的保障工作,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操作工具尽可能由校方提供,以防出现学生自己忘带工具而影响教学的情况。齐全完备的设施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
3.教学方向
3.1改变教育模式
传统的劳动技术课的授课方式都是“老师做,学生看”。这种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并且由于场地的限制,老师的示范通常只有前排的同学可以清楚的看到,而看不到的同学便可能因为没看清过程而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遇见困难,如果再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就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其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首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将操作步骤放大、放慢,让他们自己根据提示,一步一步进行操作,达到目的。这样的方法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并且在操作成功之后产生满足感,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3.2培养发散思维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流程,循循善诱,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分析,然后动手操作来验证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例如,福建某中学的花卉造型课上,老师是这样设计他的课程的:先拿出作品图片给学生欣赏,然后根据图片提出问题并引导其回答。比如“这种花卉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造型?”,“它还可以做出怎样的造型?”等等,由此将花卉的结构特点向学生讲清楚,之后,启发学生利用植物特殊的生长特性,我们可以做怎样不同的造型等等。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中来。
3.3创建自评机制
老师在课前准备一份自评表,让学生在开始操作前,写出自己的预期值,在操作结束之后,再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打分,写出自己最满意的部分和需要改进的部分。通过自评,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动手能力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自己进行调整,对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加强,在生活实践中加以锻炼。
3.4适当安排操作比赛
竞技会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教学情况,定期的安排操作比赛。通过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增强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继而产生对课程的认同感。这也是提高兴趣,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方法。
4.结语
劳动技能课是一门能够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课程。但是一直以来,所得到的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改变现状。从思想意识到教育方向、课程设计等各个方面来协调好、安排好,以此全面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轩尧.关于中小学劳技教材的编写与思考.职教论坛.[J].2002,4:29
[2]李永利.中小学劳动及劳动技术教育之我见.魅力中国.[J].2010,5:182
[3]丁铁.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反思.教育科学.[J].2010,8:48
[4]赵四恒.浅谈中小学劳动技术课创新学习.教育实践与研究.[J].2002,7:60
[5]黄毓卿.谈在初中劳技教学中学生技术素质的培养.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2008,6:91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法论文
【摘要】科学是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主要学科。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依然面临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目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实践。实践是认识形成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在科学课程上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能够强化其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引导其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设计动手实践情境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从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来看,学生参加动手操作的机会十分有限,如教师、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将科学课程视为“小科”,不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因此,其动手能力的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再如教师在课堂实验设计中缺乏规范性,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按照教材机械地进行,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思考与实践操作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对此,笔者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一、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条件
与理论讲解不同,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特定的实践环境,因此,在科学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准备相关材料,对其动手操作的实践情境进行设计。在教学准备中,首先,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操作过程,例如在《倾听声音》的实验中,需要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准备小鼓、尺子、用绳系着的泡沫小球、水槽、音叉、皮筋、锣等材料,这样才能确保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组织和引领;其次,学生也应该成为课前准备的主体,做好小组之间的互动沟通,对于实验操作中所需的材料进行检查,保证动手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师生之间应该做好课前沟通,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并讨论交流,查阅资料,从而为实践探索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注重教学引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好奇、好动、充满探索精神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应该结合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当然,这些积极的情感因素,如果没有了科学的操作方法也会在实践中处处碰壁,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渐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首先,教师应结合实验内容为学生讲解每一个实验需要运用的科学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强调;其次,启发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思考,如在《光的传播》的实验设计中,结合实验过程启发学生理解“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形成深入理解;最后,在完成方法指导之后,为学生提供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回顾实验探索的方法,独立完成实验,让其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成就感,强化自信。
三、明确教学要求,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
通过对科学实验过程的观察,笔者发现,多数小学生对于需要亲自动手的实验过程非常感兴趣,但是其在实验中的态度却令人担忧,例如在实验中态度随意散漫,肆意走动,大声喧哗,无视课堂的纪律性;对于教师强调的实验规范缺乏反应,缺乏科学探索精神,如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直接将温度计放在热水中,甚至有些学生将放在口中,这不仅造成了实验过程的混乱,更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对此,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要求,严格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扭转学生自由散漫的态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坚持松弛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循序渐进地推进探索,并观察、监督学生的动手操作情况。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完成实验,并逐渐形成科学实验精神。
四、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操作能力
生活中不仅处处充满了科学,也充满了实践操作的机会,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做好课堂延伸,将学生引入到生活中来,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科学的光芒,并根据科学积累自主设计生动、有趣的生活小实验。充满生活趣味的实验操作,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索生活的兴趣。综上所述,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逐步打破“教师讲述,学生听课”的僵化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方法,进而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对科学实验的创新思考与自主探索。
【参考文献】
[1]戴志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反思[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
[2]王雪婷.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第五篇: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思考与实践(本站推荐)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温州市瓯海区瞿溪华侨中学 谢 静
【内容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从而达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从各个细微的环节入手,注重实践情境的创设,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注重成果反思和课外拓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学;积极主动性;自主探究; 实践
在新课改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课程作为国家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平台。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而在亲历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直述教学内容,进行灌输式的讲解,往往会使课堂显得淡而无味,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的还会束缚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多变地开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那么,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本人就自己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手工制作》教学中获得的点滴感受,结合2008年11月“浙江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的课例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实践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师生在一定情境中,借助文本交往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任何一次教学都应该是在文本(有形或无形)、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情境中展开的。创设适切的教学实践情境可以沟通课堂与外界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认识领域,将学生带入了具有真实感的社会化、生活化的氛围。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情境的创设,要善于把学生引入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去,让学生感觉到所研究的问题是新奇的,是富有挑战的,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想知而未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通过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在新课的导入阶段,特别是出示新项目之时,正是学生兴趣浓郁,设计意识强烈之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与自主探究的好时机。
在导入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实物、范作、视频、游戏、故事、音乐、提问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张玲老师执教的《百变软陶》一课以播放文具店里录制的一段视频(展现各种款式的软陶作品:有像框,有手机链坠,有安装在铅笔顶部起装饰作用的小动物、花卉„„),然后让学生猜测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由此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陈双英老师执教的《小电动机的制作》一课通过电动玩具车的展示,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快速、灵活的电动车激发学生对电动机的探究兴趣;郭辉老师执教《“DIY”体验——超可爱相框》以带着学生逛“小饰品店(动画)”来引出相框,新颖、活泼的动画场景以及各种款式可爱相框的展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个恰到好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入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和实践探究的欲望,更是学生掌握和提高劳动技能,激发设计和创作灵感的基础。
2.通过范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不闻偿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范作的展示来优化教学过程,能迅速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有利于从直觉感知升华到本质的认识,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家居的设计》一课时,我将上届学生一些优秀的家居设计作品展示出来,这些作品有利用废旧材料设计的,也有利用卡纸设计的;有古典式的,也有现代风格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都被吸引住了,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探究和讨论中来。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再引导学生说说这些作品的优缺点和他们自己想设计的样式时,学生们一个个各抒已见,创意迭出„„
这样的课堂,不是教师一步步教学生该如何去设计、制作,而是通过作品的展示,并引导学生对范作进行观察、摸索、探究,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在这堂课中,范作的展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目的。
3.通过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我们知道一切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可以说提出问题就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在进行探索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健。每个人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环境的某种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引起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要外部条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动性,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直接套用现有的公式不能得到解决,学生必须一方面运用再造思维从记忆中提取旧知,另一方面还要重新组合当前的信息,综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知系统,从而解决问题。
在陈双英老师执教的《小电动机的制作》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了简易小电动机的制作后,教师又提出:“利用刚才制作小小电动机的原理,怎样让线圈转得更快呢?”,“怎样让你的小电动机更加有趣,可以在设计上进行改进或增加些什么?”等问题。像这种既不是简单重复,又不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的问题情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使学生掌握或巩固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研究。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也有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对每位学生来说这一过程都是独特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其中有着自己真实的体验,深切的感悟,从中所获得的实践知识远比“师授生受”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
1.因材施教,拥有探究时间和空间
由于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要探究的问题和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落差”(即潜在差距),所以在学生探究之前,就必须找准学生参与的切入点,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动手探究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充分考虑学生之间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的差异,精心设计问题,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脚手架”。要充分体现差异教学的思想,为全体学生的参与提供可能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2.合作探究,整合探究时间和空间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为它能使合作者之间在智力、能力、物质等方面实现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展示各自的探究空间,从而使他们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交流中进行整合,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同时也易于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互动能力方面,可以采用独立与合作并重的小组合作方式。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大型作品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朱朝辉老师执教的《花卉的扦插》,张波意老师执教的《八角形风筝》以及申屠剑老师执教的《兰花栽植》等课的教学中,都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内分工的方式参与探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路,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构思。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可以集思广益、交流互补、分工合作,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3.关键点拨,避免无效探究时间和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困惑时,给予点拨;在学生有疑难时,帮助学生共同解决。如潘杏孟老师执教的《中国结》一课,在学习“双连节”、“吉祥结”的编织方法时,她一反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针对“双连结”和“吉祥结”的实物以及图纸探究其编织的方法。当一些学生在利用图纸探究“双连节”的“压”和“挑””的编织方法上碰到困难时,潘老师便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编织示意图,并示范了第一步的编织过程,再让学生继续探究第二步的编织方法。通过这一“探究——点拨——再探究”的过程,既让学生体会了自主探究的乐趣,也让学生避免了一些无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褚茂团老师在《印章雕刻》一课教学的中发现一些学生在用砂纸打磨印章时出现了雕刻面的倾斜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开始在倾斜的雕刻面上进行雕刻了,面对这种情况,褚老师便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展示这些印章的雕刻面,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几枚印章的雕刻面怎么了?使用砂纸打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倾
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