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家政教学中培养智障学生动手能力的探索与思考.doc
在家政教学中培养智障学生动手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家政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学习活动,家政教学是生活教学,凡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包含在家政教学中。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家政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是在课堂实践基础上,以教学片段剖析为载体,对在家政教学中如何培养智障学生动手能力的探索和思考。【关键词】智障学生 动手能力
家政教学以“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以“教给学生生存本领”为目标,培养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发掘其潜能,使其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形成基本的实用技能和必要的生活、劳动、生存习惯,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自立于社会或半自立于社会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形成生活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是在课堂实践基础上,以教学片段剖析为载体,对在家政教学中如何培养智障学生动手能力的探索和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前提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兴趣可以产生动机,教师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入课堂,使课堂学习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学习家政的兴趣,上课就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就能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次示范,学生有了学习家政的兴趣就能够不怕辛苦,勤勤恳恳的做好家政中的每一件事情。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培智教学的生活化要求从学生生活出发,进而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知识,提高知识直观性并降低理解难度,体现出教学内容来自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目标,从而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改善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
【案例一】洗苹果
新学期开始,教师收集学生做家务图片。
“假期里同学们在家都做些什么?有没有帮助家长做家务?”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老师发现某某同学在洗水果,看他洗的多仔细。”“瞧瞧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洗苹果,谁洗干净了,苹果就奖励给谁吃。你们愿意吗?”同学们一听开心极了,积极的投身到洗苹果活动中去。【评析】智障学生感性认识不完全,思维直观、具体、不连贯,理解能力差,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能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便能吸引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动手的乐趣。
2.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智障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智障学生的直觉思维比较强,学习中调动的感官越丰富,学习的效果就越好。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环境设计活动,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在不知不觉融进了教学环境里。
【案例二】衣服分类
(一)播放视频,学生观察衣服分类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事物本质,掌握重难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二)教师演示。在特定的情境里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思维随之活跃起来,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动态教学与静态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技能。
【评析】智障学生对视频感兴趣,百听不厌,百看不烦。家政教学中通过使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耳朵听、眼睛看、嘴巴说、手脚动,边做边学,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调动学生动手学习的乐趣。
3.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习兴趣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目的、新的问题,而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手段已经不够用了,此时,他们就会有一种渴望达到目的、解决面临的问题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注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会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兴趣.【案例三】熨衣服
教师出示一件衬衣,问:“好看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好看”接着教师把衬衣用力揉搓让其出现褶皱,“这样还好看吗?”学生一片哗然“不好看”“为什么不好看了?怎样把它变好看呢?”学生认真观察室内工具,找出电熨斗。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先试着熨衣服的一角,教师在旁及时指点,其他同学跃跃欲试。【评析】结合教学实际,把握教学时机,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入课堂,使课堂学习内容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基础
家政教学是以生活为导向,让学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参与体验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一步步加深难度。在此过程中多给学生鼓励,每个孩子都喜欢被称赞,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他们甚至更喜欢听到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信心。
1.对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
智障学生判断能力较弱,教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需要从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
【案例四】洗衣服
师:今天我们一起洗衣服,请同学们把座位旁边的衣服放到盆里,开始动手洗了。
一场热闹的洗衣场面开始了。一位同学把衣服放到盆里后左看看、右看看就是不动手。
生:老师,让某某同学帮我吧。(不敢动手,对自己没信心)师:老师和你一起洗吧
师示范,学生跟着一点一点地做。“不错啊,你看把领口洗的多干净”学生腼腆的笑笑,“咱们继续吧”接着洗袖口„„每完成一小部分,教师都给于肯定性评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虽然吃力,但也完成了任务。老师和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评析】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多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不仅调动了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智障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2、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智障学生中有不少是多重障碍的,常伴有自闭症、抽动症等,他们的成长要付出百倍学生的艰辛,多挫败感,很少有成就感,家政课因其贴近生活,课堂气氛活跃宽松,能使智障生摆脱压抑的情绪,而且是合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地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
【案例五】清洗抹布
师组织C类学生清洗抹布,工具准备好,活动开始。问题出来了,学生把脏抹布丢到有清水的盆里,然后用手轻轻地托住,迅速取出来,抹布没清洗干净,脏水洒了一地。教师摸摸学生的头,微笑着说:“不错哦!明白脏的抹布放在清水里清洗,接下来我们把它洗的更干净,好不好?”
师一步一步示范,学生一步一步跟着做。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教师一边复述动作要领,一遍鼓励学生“你的进步真快,表现得很好,老师很高兴。”这样 4 在最佳的时期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边说要领,边练习,当学生把一块脏抹布通过自己动手清洗干净时,教师肯定地告诉他,他成功了,并告诉他其实没有那么难,不是吗?
【评析】每个中重度智障学生刚开始进行家政学习都会感到困难、力不从心,对于教师来说,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精力,才能使学生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我服务的习惯。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将所教技能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把动作的顺序、方法解释清楚,边讲边示范,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同时只要学生有进步,教师即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动手做的兴趣,也增加他们做事的自信心,以利于他们自我服务意识的形成。
三、建立学生的劳动意识,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
实行课程改革后,智力残疾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对智障学生进行家政教学时,教师经常会发现他们缺乏劳动意识,劳动不积极、不主动。劳动意识本身和智力没有直接关系。智障学生劳动意识的缺乏原因是他们有过太多失败的经历,因为他们的表现总是低于自已的年龄,他们周围的人对于他们的表现少有赞美或肯定,他们受制于外部因素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建立学生的劳动意识,落实劳动实践。通过劳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劳动,通过劳动意识的培养,才能增强学生劳动的积极性,端正学生对参加必要劳动的态度,提高学生自我修养的能力。【案例六】劳动评比
根据学校制度,对学生提出一系列要求,并与相关课任老师、管理员沟通交流,共同监督学生完成。餐具的摆放、清洗;按时完成作业;个人卫生的保持;宿舍、教室、室外卫生区的打扫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5 增强动手的积极性。
【评析】对智障学生的家政教育训练内容考虑到其将来所要面临生活应具备的一切能力,培养劳动意识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设生活化、情境化和实践化的评价内容,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对智障儿童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增强动手的积极性,帮助智障学生健康成长。
四、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是培养动手能力的途径
智障学生要学会生存,首先必须学习掌握相关的生活技能。而在家政教学中开展的实践与操作是掌握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按照智障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通过实践与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案例七】分层技能训练
在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区别的制定技能目标,训练要求,设计训练内容。把学生分成A、B两个不同层次,中重度学生参加A层次训练内容,速度慢,难度小,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如把衣服穿戴整齐、会换洗简单的衣物、会扫地拖地、擦拭家具、整理床铺等等。轻度学生参加B层次的学习,这一层次的训练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在A层次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改进教学方式,适当加快教学进度,通过动手练习,逐步提高智障学生对劳动的耐心和细心。
【评析】面对智障学生的生活世界,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智障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智障学生营造了生活技能教育的平台,通过实践与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其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形成了基本的实用技能和必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打下基础。
总之,在家政教学中培养智障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实 6 践与操作,重视家政课堂的参与性,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参考文献】
1、《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
2、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3、苏达均主编:《家政服务手册》,金盾出版社
第二篇:如何培养智障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动手参与能力
如何培养智障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动手参与能力(大东培智)
------------------录入时间:2005-11-2 16:45:00 阅读人次:348
当前,在大力推进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智障儿童作为儿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接受特殊形式、特殊内容的教育,但最终目的也应该是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只有他们的各方面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了,才能增强生活理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从而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而培养智障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培养动手参与意识。
l、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1)、以新激趣: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智障学生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美丽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智障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最后轻、中度智障学生也能自己发现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智障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2)、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当面对智障学生进行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智障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如能使智障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2、沟通情感:我们的智障学生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智障学生动手参与意识的培养。
(1)、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智障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智障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智障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智障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智障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智障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那么,即使没把握,智障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当智障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给智障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当智障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培养动手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智障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智障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加强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智障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彩笔的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轻度或重度智障的智障学生,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拓展想象空间。“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都不如正常的儿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只有多通过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进行补偿,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1)、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联系己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如上《纸盒车》一课时,可以先出示几辆漂亮的纸盒车,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等,然后拿出更多漂亮的纸盒,让学生试着拼摆出车的样子,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什么样的纸盒做车头、什么样的纸盒做车身、或想象这个纸盒可以做什么等等。智障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车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象力制作出不同用途的车、多功能的车等新颖设计,虽然,这些车大多数看起来不是很象样,但是,通过智障学生对自己制作过程的表述,看得出他们的思维正在拓展,他们的想象力也会腾飞。
(2)、语言表达: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智障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根据自身体会大胆想象。在添画课《小鸭》一课中,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小鸭的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小鸭世界,和小鸭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添画出的小鸭可爱有趣,神情兼备。增强了对小鸭的感情,还能讲出生动的故事来呢。
(3)、媒体应用:即利用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大,能帮助智障学生为他们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创造动手参与机会。
智障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智障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在课堂上进行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智障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智障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如:让轻度的智障学生看优秀少儿美术作品;让中度的智障学生看轻度的智障学生的优秀作品;让重度的智障学生看中度的智障学生的优秀作品。智障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而且,他们也能感觉到只要在努努力自己也能画出、做出那样水平的作品。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智障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智障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智障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让智障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很好发挥。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对智障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是如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智障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让智障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智障学生的积极性,遏止智障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智障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面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时候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当面对轻度智障学生的时候,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轻度智障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对于在美术方面有些特长的智障学生来说,还要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
我想,培养智障学生的动手参与意识和培养智障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以及为智障学生创造动手参与机会,是优化智障学生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只有在这种美术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才能让智障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三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其主要生活环境来进行,即学生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的主要场所,动手操作应贯穿幼儿学生的一日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一、尝试成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学生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及废旧物利用,手编、布工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据调查12.5%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从一年纪就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捏、撕、贴、折、涂等,延续六年纪,动手习惯逐渐形成,1/3的学生自幼受家庭熏陶,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剪纸,有的喜欢制作玩具。可见,教学生从小开展一些简单的剪剪、画画、贴贴等美术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学前班美术活动《拖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彩色的皱纹纸、漂亮的图案、剪刀、胶水、水彩笔。让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双漂亮的拖鞋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学生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着什么,能力强的学生在编皱纹纸做做拖鞋的装饰边,还有的在编了做拖鞋的内底,能力一般的在用水彩笔画各种图案进行装饰,能力弱的用现成的图案进行装饰。作品完成后,很多孩子都拿着自己的作品,体验着自己操作的成功。
二、发挥潜力,在各种趣味科学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要利用科学科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注意,认识事物,在与自然材料和玩具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操作、演示,对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的验证,使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小实验“玩具动起来”的游戏,让每个孩子动手操作,想想、尝试做做用什么方法能让玩具动起来,当看到玩具动起来时,孩子高兴得直拍手。在趣味小实验中,学生通过看看、听听、摸摸,甚至拆拆、装装,既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愉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个个都变成了专心致志的“活动家”和“实干家”。例如:在探索溶解现象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玩的乐趣,提高了积极性,还知道除了糖、盐、洗衣粉、果珍放在水里面会化掉以外,还有很多东西放入水中也会溶解。再如“筷子折了”、“神奇的塑料尺”、“多彩的气泡”、“旋转的纸蛇”等科学小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初步了解到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而且发展了动手能力。
三、把握时机,在大自然中培养动手能力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也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学生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而忘记吃饭。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在学校尽可能多地带领他们搞一些小种植、培土、插花、捡花瓣、编草帽的活动。在春天教学生扎风筝,一块到野外放风筝,夏天教学生玩打水仗的游戏,秋天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粘贴,冬天则可让学生冻冰花,堆雪人。还可以带领孩子爬山郊游,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充分利用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古人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正是对儿童在接触大自然中一些活动的写照。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我今年带的是学前班,开学前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自己探索的欲望,遇到困难就退缩。我利用小小值日生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这学期就开始安排值日生,每组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做值日生。值日生在桌面游戏时选积木归放积木;吃点心时,拿饼干分牛奶;操作活动前拿操作材料;给自然角植物浇水。孩子都有机会当值日生。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提醒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少。每个人都能自己整理玩具、自己叠被子穿衣服。现在正在鼓励他们自己洗袜子与手绢。连家长都在感慨自己孩子动手能力飞速提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幼儿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多给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提问者评价
谢谢!不过我自己已经写好了
评论(1)|12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2条回答
2010-08-29 16:40gcl328381956|一级
家长的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存发展的能力,是在残害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讲,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由于动手能力不强,在与周围小朋友的交往感受到比较,孩子内心会非常沮丧,这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形成孩子不原意动手做,执行力差,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孩子不爱动手做作业。而不动手去做最后会导致,孩子看什么都很简单,但自己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眼高手低。这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儿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
可是,在目前中国的家庭中,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动手的机会越少,我曾经见过一个神童,五岁时,各科综合评测就已经达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这孩子弹得一手好钢琴,非常优秀,但是她对自己的妈妈寸步不离,因为她已经养成了每天要妈妈帮助穿衣喂饭的习惯,离开妈妈,她的生活难以自理。她的妈妈是一个记者,为了孩子,辞职在家,专心培养和照顾这个令人羡慕的神童。同时,由于这个孩子过于依赖妈妈,同妈妈的接触也最密切,所以,她开始排斥爸爸,她认为爸爸是多余的人。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但是我知道另一个没走太远的优秀孩子。
秋秋是我中学的同学,在我们学校她是出类拔萃的顶呱呱的学生,她不仅成绩好,还乖巧听话,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每次开家长会,几乎都是秋秋的个人表彰大会,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秋秋一样优秀。但是,秋秋上大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秋秋的父母太疼爱她,包揽了秋秋所有的事情,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个好学生。秋秋考上清华后,自理能力太差,依赖性太强,不适应大学生活,她习惯别人照顾她的一切。宿舍里轮到她值日时,她什么都不做,她也做不好,她没有集体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总之她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她非常孤独寂寞。强烈的不适应一直困扰着秋秋,一年以后,倍受折磨的秋秋退学了,回到父母身边,准备复读,重新考一个离家近的学校。秋秋的父母非常失望,但是,由于他们一直以来最看重秋秋的学习,只要秋秋成绩好,她的固执、任性、懒惰等等所有的缺点,父母都可以包容、妥协。此时,他们已经无力改变秋秋的想法和行为。秋秋的父母备受打击,几乎是瞬间白了头发。现在的秋秋完全看不出当初的优秀和灵气,她过着一份低薪但是稳定的生活。我不知道她内心有没有波澜,但是我知道,她坚决不要孩子,同学的聚会,她也从不参加。
儿童时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等到秋天要收获的时节才匆匆忙忙开始播种,就已经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撒种、灌溉、施肥,才能让这小小的种子及早发芽、茁壮成长。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养也要在儿童时期开始。很多家长都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想法,这对孩子太冒险了,因为孩子的成长道路,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不知道孩子会遇到什么,如果一切都寄托于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来解决本应该由我们承担的责任,这似乎没有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第四篇: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劳动与技术课是增强小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采用有效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作为教学进程的引导者,教师需创设良好的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法,将相关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大胆尝试,增强主动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布置实践活动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程度与进度。如与多媒体结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在班里交流讨论,将所学的劳技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显然更适合小学的劳技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可以与教学结合的案例,为学生营造广阔的学习环境,如多开展劳技课外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践中的素材,灵活讲解提问。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技能问题来探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体现劳动与技术课程知识的意识,并且探索该如何解决和应用。这样能够培养小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也是小学劳技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教师需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持续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定时总结教学得失。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关键点,只有始终使学生以积极探究的态度去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与质量。如教师在讲授劳技课程中《植树》的相关内容时,可为学生们联系义务种植基地,带领学生在植树活动中体验劳技课程的实践性。而后,还可分派学生轮流浇水、修剪等,对所植树苗长期照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使他们积累大量的生活常识,亲近大自然,还有利于其形成责任担当意识。相比于单纯地在教室内讲授劳技知识,小学生们当然对这种课外实践活动更感兴趣,也更愿意跟老师交流和增进感情。通过此类活动,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令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培养其创造力。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知识学习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给予课外实践活动充分的重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动手、学会分析,为其未来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单位:古交九小
姓名: 魏慧琴
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在科学课上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在对动手能力作了一定概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相关因素,明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策略,即走近科学、产生兴趣;大胆动手、保护动手热情;创造机会,积极动手。
【关键词】小学科学;动手能力;策略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必须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正确地认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正确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正确地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通过小学科学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学科,其特点是有较多的科学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意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操作活动的氛围,而且能较好地达到实验的目的。但是,也有的教师只是从形式上接受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并不完全理解为何要实验操作,更没有深入研究怎样优化实验教学过程,于是就出现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既不放心,又不放手”的现象。在这里,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谈一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以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到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比如在上《浮与沉》这课时,我首先出示两个一样的水槽,装看起来一样的水,再拿两个一样大小的马铃薯,问:“如果老师把这两个马铃薯分别放进两个水槽里,它们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它们都会沉下去”!我进一步反问:“真的都会沉下去吗?”学生齐声说:“是”于是我将两个马铃薯慢慢放进水槽里,同学们都惊奇地发现:一个马铃薯浮了起来,另一个却沉下去了。带着这样的兴趣和问题,同学们很愉快地进入了实验课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动手操作。
在实验教学中我常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乐学”的宗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优化整合,从而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很好的养成,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我演示“童子尿”的实验,将“童子”放在盘里,用热水浇在“童子”的身上,一会儿,“童子”便撒出“尿”来,我演示完毕后,要求学生想一想,“童子”为什么会撒“尿”?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在学生兴趣高涨的情况下,再进行实验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种有趣的实验,诱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并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使之成为前进的“导火线”,入门的“向导”,才能探求到打开动手操作的“金钥匙”,同时,也是实验教学的突破口。
二、巧用生活材料,挖掘学生动手操作的潜能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科学实验,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科学探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效材料积极开展课后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热传导》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任务,让他们自选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热传导现象。结果学生在课后设计了许多种新异而且简便易行的实验方法。有的学生加热铁丝的一端,同时拿蜡烛接触铁丝的另一端,一段时间后,蜡烛接触铁丝的部分就会慢慢融化;有的学生在铁丝的不同位置各滴上几滴蜡油,当加热铁丝的一端时,就会发现离加热点越近的蜡油越先融化;还有的学生把书中的铁丝粘火柴棍的实验换成小锯条比铁丝吸热快,实验效果更明显……学生在课外自选生活材料设计的这些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热可以由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加深了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而老师对学生各种方法的充分肯定,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灵活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亲自动手实验,主动地对许多科学问题进行了课外探究,挖掘他们动手的潜能,从而展示他们动手的能力,养成动手的好习惯。比如用布头、棉线和水彩笔芯验证毛细现象;用两个吸盘挂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一次性注射器体验压缩空气的弹性;用蜡作密封剂和粘接剂;用塑料包装绳做摩擦起电的实验等等。
三、加强动手实践,强化实验操作能力
1、积极开展手工制作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与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只有大脑左右半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个半脑的活动密切配合,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手脑并用,才会有创造”。中国传统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基本上都是“左脑化”,而往往忽视学生动手动脑、实际操作的训练。手工制作活动正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保持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科学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回家做一项小制作:如在学习《热气球》后,让学生自制简易热气球,到课堂外去飞一飞;在学习《压缩空气》后,让学生做一支空气枪;学习《镜子》后制作一个潜望镜。通过制作活动,学生体会到制作过程的艰辛,从而也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这些自制活动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当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来时,我都是非常非常高兴地一个一个向同学们展示,有好的,有差的,我都会表扬,并鼓励他们,告诉做得差的同学:一次次的失败将成为他们的一级台阶,将来会拾级而上获得成功,当你转头回望,才发现每次失败乃成功之母,都是成功的一步,成功带给他们的是短暂的兴奋和喜悦,失败往往给他们带来长时间的思考,促使他们获得更大成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说,成功是喜,失败是福!
2、充分做好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每次实验教学前,我都会为学生准备好演示实验,以及各种器材,并且总是提前试做,以保证课堂实验的成功。不仅自己做演示实验,还有意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以加深对实验方法的掌握,练习效果更佳。在实验中,我总是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由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在演示实验时应尽力做到规范,标准,严禁违规操作,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学生的操作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经过不断的练习才形成的。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要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实验方法获取新知。
比如:在教学《滑轮兄弟》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这个滑轮是兄弟俩,哥哥是定滑轮,弟弟是动滑轮,我一边演示一边说:我们来看哥哥的作用,先用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量是100克的,再安装定滑轮,利用定滑轮将这个钩码提起来,看用多大的力,然后再把弟弟动滑轮装上,提起钩码,比较兄弟俩在组装上、用力方向、用力的大小上有什么不同?并说说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将他们兄弟俩合在一起又会怎样?那怎样组装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呢?于是学生很有兴趣地想探究这个问题,开始了动手操作。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科学教育的课堂中,教师的职责不在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应更加注重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假设,细心求证。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把握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掌握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态度。小学科学课如何从学生日常生活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共同探究,促进科学课教学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动手实践的欲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课改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必需。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意识,激发探究的欲望。
图画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在六年级下册《怎样放得更大》一课时,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很小的文字和图片,学生发现看不清,我们怎样才能把子看清楚呢?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来讨论。为后面用用两个放大镜制作简易的显微镜来观察物体做铺垫,这时学生渴望继续研究的欲望被调动了。
故事创设情境。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中生动的情节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你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讲到一些变形虫、草履虫、眼虫等,讲到它们的身体特点和繁殖方法等,学生的兴趣来了,科学探究活动也就开始了。
谈话鼓励。针对动手能力差的部分学生,可以让他们笨鸟先飞。在上课之前悄悄找他们谈话,并事先告诉他们实验活动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和注意什么。建议他们积极为小组准备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主动帮助组长和其他同学整理桌面。这样学生才能消除对动手操作的恐惧感,增强做好实验的自信心。
二、做好后勤保障,提供材料,保证学生动手实践的效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怎样经历?充足的探究材料才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使每双手都有事干,每双眼睛都有可看到的。同时实验材料在课前要亲自实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并准备充分的备用材料。材料可以学生准备,也可以教师准备,当然,不管是谁准备的材料,只要能为探究服务的都能提高探究效率。如微生物的培养,教师事先在学校或附近的沟渠或池塘里取一些水亲自调查一下,看看水中是否能看见微生物。也可以老师和学生一起用干草培养微生物来进行观察。教师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一定要拉近生活距离,让学生感到更直观、更亲切。还可以允许学生带来自己想研究的物体,这样更容易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加强有效指导、提高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在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要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学生的动手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经常会受到阻碍,因而教师应该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扫除障碍,使学生扬着思维的风帆不断前进。如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等。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正确的操作习惯。如在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需要保持不变的是那些条件,需要改变的是哪些条件等,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方法步骤,知道需要多做几次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再提问,如果爷爷要区去钓鱼,需要到哪里去挖蚯蚓。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融入有趣的解决生活问题过程,让学生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使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社会、家庭中建立一种有机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学理念。
四、留给学生足够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在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探究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真正实现了动手更动脑。例如在讲《研究磁铁》时,我让学生想办法做一个磁铁玩具,有学生试验很多次都不能成功,但他们不气馁,并对我说:“老师,我就不信不能做好。”通过多次的试验探究,终于做出了一个个好玩的磁铁玩具,从他们一张张笑脸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五、开展课外动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如果没有实践,探究就无从入手。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在自然中获取知识才是无限的。重视学生课后有意义的后续活动,使探索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如对矿石的认识,就需要学生深入大自然,采集矿石标本,与资料进行对比,加深对矿石的认识、分类等。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小实验无论是在器材的准备、过程的设计、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不但赏试新办法,反复试验,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学生在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总之为了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首先要明确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引起学生的关注。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和身边的素材,引领学生走近科学,产生继续研究的兴趣,继而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要相信他们、引导他们、激励他们去探索、去观察、去操作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快乐,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努力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参考文献】
[1]李兴淑.谈小学自然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当代教育科学.2005(7)[2]罗吉伦.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初探.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07)[3]孙大庆.如何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学科学(教师).2010(01
作者:魏慧琴
性别: 女
单位:古交九小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0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