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研究生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和技术基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水平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探讨分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采用创新基金、结合课程教学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 科研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04-02
引言
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又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之一。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国家要创新,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是对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属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研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国家对科研越来越重视,对科研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并且国家把提高科研的重任更多地寄托于高校。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 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项目计划“863”计划,高校占专题数近1/2;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15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高校的有10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高校在基金课题中约占2/3。国家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身体力行,投入科研,更需要高校教师培养大批具备扎实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得科研的薪火生生不息。而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研究生科研能力已逐渐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越来越重视的内容。
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逐步改善,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对如何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还比较笼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学位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文质量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地存在。因此,需要教育研究者加强研究、探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这个课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相比,无论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措施、环境和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弱。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比较注重导师在专业学科领域内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专业教育和研究指导,而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则缺少手段。
(2)团队合作训练太少,合作创新能力相对弱。表面看来,这是由于高校中同一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太少,学生同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团队训练少,故合作创新能力相对弱。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对团队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多数院校未将其纳入培养内容。
(3)重视理论研究,轻视调查研究,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相对弱。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虽然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但多停留于理论研究层面。而对于研究项目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包括学位论文则缺乏硬性规定,当然在培养经费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学生毕业后要经过若干年的磨练,发现问题的能力才逐渐显现出来。
(4)重视思想方法论的教育,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相对弱。在思想方法论教育方面,各高校根据规定要求都设置了相应课程,但在具体方法论指导方面则缺乏课程配合。其直接结果是,学生对国际上通行的研究方法和规则知之甚少,其研究成果因方法问题很难得到认同。
(5)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单一,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相对弱。国内高校研究生学习效果评价主要为两种形式,即考试和课程论文,其他的诸如课堂演讲、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实行较少,效果评价方法未能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以挖掘他们的潜能。
针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并提出采用创新基金、结合课程教学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以创新基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为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很多大学都设置有针对研究生的创新基金,比如说浙江省的“新苗人才计划”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建龙创新基金”。鼓励研究生个人或研究生团体自由申请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以期实现学校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学校的创新氛围,最终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研究生科技创新主要用于资助那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对本校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浙江省的“新苗人才计划”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建龙创新基金”自设立以来,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效果是显著的。具体表现在:
(1)缓解了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的压力。研究生创新基金立足“服务研究生,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为那些有创新想法和科研热情的研究生同学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因科研经费不足所造成的压力。
(2)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热情。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不论研究生们将来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但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首先要培养他们为真理而求知的热忱,增强探索、思考、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研究生创新基金正是通过鼓励研究生自由申请的原则,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到科学研究的世界里。由此可见,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设立,不仅使广大研究生受益,而且从根本上激发了他们科学研究、自由探索、自主创新的热情。
(3)促进了研究生自由宽松科研氛围的形成。从以探索真理为目的,到倡导研究生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给予他们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是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对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来说,所欠缺的就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为研究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和科研环境则显得更为重要。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设立,通过研究生个人或团体项目的自由申请,经专家审定通过后给予其项目资金和设备上的资助,为研究生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氛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推动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研究生群体是一个充满智慧、满怀激情的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研究生创业基金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智慧的舞台,在研究生创业基金的支持下,研究生不仅可以顺利开展自己的科研项目,还可以直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直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突出了研究生教育中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地位。改革课程教学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从研究活动的过程来看,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实践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过程,而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课程教学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加强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管理,改摹教学方式,并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1)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机制。要完善教师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评议机制。可以在研究生导师组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教学评议机制,帮助年轻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对所有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审议,明确规定教学内容中基础理论、前沿理论、案例研究等内容的比例,未经过导师组审议的教学内容不能够在课堂上讲授。通过这种措施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备课,提高备课的质量。
(2)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研讨式教学、答疑式教学、讲座式教学以及访谈式教学等方式可以较好地吸纳学生在老师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值得好好推广。
(3)在课程设置上,增设科研方法论性质的课程。学校可以专门开设有关研究生如何开展科研活动的课程,请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主讲老师,全面、系统地讲述科研的选题、设计、数据测量统计、论文撰写、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问题,对科研活动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可以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解。据笔者经验,研究生在选题时经常出现选题过“大”的现象,加大了研究难度,研究结论容易空洞而不切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述如何结合自身的科研能力发现问题、提炼观点和分析推理,形成有价值的结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导师是创新的引导者,由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导师负责制,所以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它贯穿了研究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但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导师队伍建设的推进与加强任重道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
(1)建设一支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导师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主体,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必须拥有一支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应与时俱进,在思想观念上要始终保持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和坚决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训练与培养。导师要具有乐于接受研究生挑战的勇气,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积极营造以研究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意志,并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紧跟国际最新科研动向,更多地承接或参加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高质量科研课题, 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2)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全方位指导研究生的创新实践。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实行导师指导小组制可以更好地、全方位地指导研究生的创新实践。首先,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导师队伍组成的多样化,采取有利措施鼓励聘请校外优秀人才做研究生兼职导师,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使其优势互补,以便于组建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其次,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支持导师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根据研究领域设立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对具备条件(如研究方向相近或相同)的研究团队组建导师指导小组(校内外导师可按一定比例分配),通过导师组全面指导研究生或研究生团队,避免导师近亲繁殖,增加跨学科选题,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加宽泛的指导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学术思想启迪源泉,有利于学生思想向协调性、全面性方向发展。
(3)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术氛围。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 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良好学术氛围的打造对促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一方面,导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讲座、学术报告与交流、专题讨论等,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关系氛围中,研究生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导师的指导协助下制定、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计划,并可随时就某个问题与导师进行对话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导师和学校的科研课题,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和研究合作者,提高创新技能,丰富实践经验。启示与思考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职责与任务。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面对全球竞争中对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懈努力,加强教育模式的动态调整,建立衡量和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估体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及时评估和筛选课程,以灵活多样的学习和训练方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以创新的教育观来改革研究生教育,真正使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使研究生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1] 王小力,许晓雯,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5] 王伟,廖良美,自主创新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高职研究,2007(6).[2] 丁江,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个着力点[J],高等农业教育,2007,(7):77-79.[4] 牟在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思考[J],北京教育,2006(3).[5] 何德忠,方祯云,张素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8-30.[6] 康建萍,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激发创新意识[J],中国科学教育,[2004](12):17-18.
第二篇: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卷第 �期
����年
��月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常顺英,林彤
(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
摘 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是增强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文章从现实出发,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 的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需要创新人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与其它教育
相比,它肩负着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实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 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 用。因此,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从能 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 力和创新两个根本点出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 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我们在国际上抢占科技 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经济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 保证。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具有创新 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意识的国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和过程。创新是在前人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意识 已经发现、发明的成果基础上,做出新的发现,提出 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而人才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 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 力则主要靠研究生阶段培养。研究生在进一步学习专 事物的过程。创新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它是一种 业知识的基础上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直接参与知识 激情,是一种不满足现状的追求,是一种态度和实 创新活动。因此,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 践。创新能为人们的创造性实践确立稳定的价值取 才的主要渠道,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向。创新的内涵是突破和超越,是否定和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关键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增长率加快,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 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 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 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不再有以往那么重要,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概括地讲,创新意识 而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的重要性愈发彰 是由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创新活动有重大影 显。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涉面广、迁移性强、概 响的各种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 是一种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而不无动于 造“而获得,要有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对学 衷的强烈的尝试冲动,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 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因为,创新 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 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很难 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死的知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识,更谈不上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有创新意识,反之有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适应社会竞争的 的人不一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保证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常顺英(����“),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 ����������� �������
� ��� �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 ����年初我们对
����级部分研究生进行了
创 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学习也开始由阶 造心理测试,����级研二学生传统型(按常规走路,按
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并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书本行事,照搬照抄,没有独特主见,一切按常规逻辑
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 办理)占
������,创造型(对已有的事物、理论提出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加不稳 怀
定。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再仅仅 疑,不唯书、唯上、唯师,提出不同看法)占
������;而 以 “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还要以是否
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来评判。社会的 ����级研一学生则传统型为
这种认知价值观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 ������,创造型为 的要求,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如果高校能利 ������,结果显示高年级研究生知识多了,相反创造
型人数减少了,这种情况是偶然的测试问题还是真实 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生
��名进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于是
��
名进行了创
造心理测试;同时对
���� 级研三学
��名,����级研一学生
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将为他们在未来 生
����年
��月我 造心理测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们又对
����级��名研究生,����级刚入校的研究试,其结果与
����年初调查基本吻合。当然,二、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 不排除 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高年级学生回答问卷的认真程度及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从创造思维和创造心理两个测试总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说是审时度
势,紧跟国家发展的需要,及时启动了研究生扩招政 高年级研究生不如低年级研究生是不容置疑的。为什 策。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工作 么知识学得越多创造性反而降低了呢?这不能不令人 与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 怀疑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制 定的差距,与时代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度是否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如果
�� 缺乏个性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不高,不去自觉地进行,再加上受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通
过知识教学就会产生学生创造力低下的现象。有创造才能的人,在学术上都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别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的经济形势
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受到了质疑。这主要体现在 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有独到的见解,不轻易为某一观 创新氛围的营造、培养方案的制定。导师对创新意识 点所左右,总是对已有的事物、理论提出怀疑,提出不
同看法。被挑战的对象往往是赫赫有名的专家、权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不够等方面。
老师等有威望的人。而现在部分研究生容易随波逐 ��缺乏创造力
研究生的创造性可以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流,不擅长逆向思维与独立判断,对已有的学说或学 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 术成果总是采取赞同的态度,而持怀疑态度者非常
少,并且不善于将不同的看法和反对意见表达出来。的整合。它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
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 分析研究生个性缺乏的原因,就要谈及研究生教育中 核心因素。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不了创造性活动,人为对个性释放的诱导不足,从培养方案到教学方法 更谈不上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在于 和科研过程,研究生能独立操作、思考、得出结论的机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往往 会不多。在这种氛围中必然会束缚研究生创造力的发 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模仿性很强,解题 展,这些人只能按常规走路,按书本行事,把领导的意 能力很强,然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 图照搬照套。他们没有独特主见,一切按常规逻辑办 与不足;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 理。而以人为本、包容个性、主张个性、赞扬个性的倾 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定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 向在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
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行为策略
不合理性,并且通过思考与实践来推翻它。研究生创 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要归咎于研究生教 ��提高导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育之前的传统基础教育的死板、灌输式、应试模式的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有创新意识的指导教 惯性影响;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狭 师来培养,一个墨守陈规、畏惧变革、缺乏创造力的 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往往壁垒森严,学科之间的交 教师是难以造就出创造性的人才的。而富有创新意 流、渗透很少。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 识的高水平指导教师不但要有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 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而且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
� ���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念和教育理论。导师的素质与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随意为研究生设定框框,应 着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创新教 多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从正向、逆向 育要求研究生导师自身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 或多向方式加以引导,启发。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学 科研能力,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学科前沿有深入 会智慧杂交,尝试从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概括出事物 研究,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够把研 的本质和普遍性的规律。通过对思维的科学培养和 究生带到学科前沿,带到创新领域,才能收获创新的 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形成流 见解和创造性成果。畅、灵活、独特、严密的创新性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 ��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 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 确立“问题意识“的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一种立 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形 竿见影的学习。因为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即 成和发展。导师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 问题意识,体现了个性思维的深刻性与创造性。强烈 术造诣教会学生做学问和做人。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内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术创新的突破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始 ��积极挖掘和鼓励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 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需要老师 式的综合。在创造性思维中,既有抽象思维,也有形 的培养和激发。根据调查,我国研究生由于受多种因 象思维;既有逻辑思维,又包含非逻辑思维(灵感、直 素影响,多数学生不善于思考,所谓惰性大,不能提 觉、想象);既包含发散思维,又包含集中思维。它们 出问题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作为指导教师,要想方 既存在着相互区别、否定、对立,又存在着相互依存、设法激发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 补充、统一的矛盾关系。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 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强烈的 高级形式,它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 “问题意识“会促使研究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 灵活地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在某些 至进行新的发现。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 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新的起点和开端。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
对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 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就像每天有无数(�)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意在创新,不能 烧开水的人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一个 遵循人类常规的逻辑;不能顺应习惯势力和权威理 人能像瓦特那样去专注地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 论;不能安分守己满足于现状。要去想别人不去想、正是瓦特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由此发明了蒸汽机,直 不敢想的事情,不敢做、不能做、不想做的事情。接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这些理论
(�)强烈的发散性。现实中发现了要解决问题的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目标,怎样解决?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要寻求各种解 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 决问题的办法,方法越多,发散性越好。创造过程就 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能 是思维发散与集中的交错过程。力的培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灵活的变通性。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异、要发 ��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 散,而且不只是同一类型问题的发散性,而是在类型 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做出创造 上也有好的发散性,就是应变性好,思考解决问题的 性地成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研究生通 形式多、类型多、方法多。不仅能想得多,而且速度快。过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可以开阔眼界和思路,���(�)成果出现的突发性。创造性思维是在有意 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可采取如下措施: 识、无意识的知识、经验、信息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通(�)鼓励研究生多出论文、多出成果
过逻辑思维的冥思苦想,在筋疲力尽、大脑放松,由 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阅读足量的学术文 于原型启发或联想的突然出现,使灵感突现,创造性 献,参加一定量的学术活动,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 地思维成果出现。文。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发表一篇论文,得
(�)洞察事物的好奇性。洞察事物不仅能注意本到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初步训练;要求博士
质,发现有真正价值的问题,而且能以独特的求异心 生在学期间至少在核心刊物上发表
理,在人们已司空见惯而毫不在意的现象中,发现新 �篇与学位论文
问题。能在极平常的现象中找出不平常的问题,在老 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经常组织研究生参加一些专题讨论和学术 问题中发现新课题。只有好奇才能引导研究生不断 交流等 深入客观事物的底蕴,发现事物新的奥秘。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使研究生对当前所学
� ��� �
����年第�
期
第三篇: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研究生教育相对本科教育而言,要求学生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导师队伍人数欠缺,研究生入学专业基础减弱,研究生培养出现了本科化的现象,研究生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有限。教育部及各有关高校都意识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及相关措施。因此,加强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途径
创新能力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总体来讲,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头脑和灵活的适应性等主要特征外,更关键的还应该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创造精神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与洞察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的转移以及我国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将成为我国在新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中的骨干力量。因此,研究生阶段应该特别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创新水平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研究生人数增多,但创新能力存在不足。① 专业理论知识不先进。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不重视专业理论学习,部分课程明显偏旧,知识更新速度不快,教师上课随意,学生缺少主动性。② 科研实践参与度较低。据资料显示,2002年参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实验研究的研究生只占在校生总数的21.73%,参与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及其他科技服务的研究生只占在校生总数的5.11%。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生并没有直接参与实际研究,绝大多数研究生只是在实验室或办公室从事虚拟研究。③高水平学术成果太少。1998年北京大学发表SCI论文970篇,复旦大学5281篇,而哈佛大学发表了8158篇。l993至2003年间我国的学术论文他引率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同时,很多研究生论文简单移植他人成果、简单表述表面现象、简单证实已知结论。
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底的原因很多,主要在于研究生本身,同时,培养单位、导师、社会风气等都有一定影响。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持续扩招带来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张,研究生数量急速膨胀,扩招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是迫于就业压力,把研究生学历当作职业敲门砖,精力根本没有放在学习和科研上。学习风气浮躁、学术功底薄弱,学生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现象也较普遍。其次,扩招之下,导师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现今一位导师带多名甚至数十名研究生并不罕见,造成客观上导师无暇兼顾所有研究生,研究生得不到充分指导,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下降。一方面学生没有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紧张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些主客观上的原因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工科类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和内化书本知识,不能仅靠知识理解甚至凭空想象。长期以来,在研究生培养中对工科类研究生的公共实验基础、公共技术类课程教学不够重视;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设置欠合理,且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无法满足科研及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科研实践参与度低
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从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情况(自然科学)的统计数据分析,研究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不够广泛,如2002年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用发展的研究生有61361人,仅占研究生在校生总数的21.73%。另外,研究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2002年参加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的共计14444人,仅占研究生在校生总数的5.11%。
(四)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欠合理
一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选拔机制基本上是“严进宽出”,过程控制淘汰率低,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约在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率。由此造成学生入学前拼命学,入学后随便学。笔者通过对相关高校国内本学科有关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课程试题综合分析,从考试内容和题型上看,大多数题目还是只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很少有突出评估应试者创新素质的题目,反映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比例相对较少,在入学复试阶段也是走形式,没有精心组织设计考试过程,从而没有能真实客观地考核入学学生的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水平。所有这些,易导致入学研究生忽略研究生学习与本科期间学习的连续性,只靠死记硬背来应试,从而导致了一批“应试型”人才的出现;有的学生为考研,在本科期间专攻与考研相关的一些课程,对其他课程采取应付的态度,根本不考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造成学生知识体系不合理、基础知识薄弱,不具备有研究生阶段进行创新的基础。另外,进校研究生之间素质与能力相差比较大,他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高校(其本科教学水平有很大差异),而且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跨专业报考“热门”专业,其专业基础知识较薄弱,加之各个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的性质或内容不同,导致对研究生的知识面、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全面。
二.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及培养现状,结合我校这几年入学工科研究生来源广泛、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能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加强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所谓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就是建立企业和院校(研究所)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集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就业于一体的培养模式;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张,大力拓展和挖掘各种现有或潜在的教育资源已成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实践证明,产学研无疑是一种非常优质的研究生培养资源。它可以根据工科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对各种积极因素进行优化组合,通过教育系统与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协作和合理分工,推动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目前各级
政府科技部门(如浙江省)对工业技术研究攻关、开发各种项目的申报要求已逐步转移到以企业为主体的政策导向,同时鼓励更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充分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促发展;这些无疑为产学研协作式培养模式提供了很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事实证明,在不摒弃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这种协作式培养模式,可以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实际科学问题。以企业为主体,使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成果由企业转化为新技术产品,同时在实施转化过程中激起研究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意识,促其学习创新方法和技艺,因而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许多高校和研究所在产学研结合培养体系下完成了高质量的科研课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
(二)教材建设要加强,教材内容要现代化
我们在研究生教育中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这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是很必要的。要达到这种新的培养目标,教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适合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较少。因此,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对每门课必须选用很多本参考书,还要从科技文献和学术杂志中摘取最新的资料,补充教学内容,为此教师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所以,编写和出版一些适合现代教学需要的研究生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加强各高等院校及研究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适当引进国外的一些好书,尽快改变目前研究生教材内容陈旧、数量不足的状况。
(三)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研究生的教学应该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查阅文献、科学实验、总结提高等多种教学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和引导的作用,注意把基础理论、科学的思维方法、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还未解决的科学问题等有机地溶进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浓厚兴趣,形成热爱和尊重科学的态度,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制定好教学计划,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积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努力实现从传授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为主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把自己科研工作中的进展情况、把从资料文献上得到的最新科技信息结合到教学内容中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尽量采用英文教材,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讲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对有些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首先去图书馆查资料,获取最新的信息,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探讨,总结归纳,形成有用的知识。教师还可把研究生带到实验室或实习工厂,通过做实验和参观,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要做相应的改革,不单是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要考察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击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样就把学生学习的重点和注意力引导到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发展和创新方面。把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深入思考、勇于提问等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在考试中要出一些关于科学方法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总结或运用。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
径,使学生掌握先进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是获得创新成果的保障。
(四)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研究生正处在人生中的黄金时代,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提出问题,这是非常可贵的。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给予具体的引导和积极的建议。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素质教育代替了应试教育,我们更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在研究生培养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让有特长的出类拔萃的人才脱颖而出,这样才可能培养出世界水平的优秀人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有较高的创新要求。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节。在研究生傲科研课题和论文过程申,导师既要积极指导帮助研究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又要放手让研究生自己探索问题、动手解决问题,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综合的训练与提高。
研究生应该有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给他们提供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不要把研究生只是当研究助手,指挥他们做这做那。要鼓励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时,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学校还应该与科研院所相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这一方面有利于选择高水平的、有较大学术及应用意义的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研究所的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科研训练。
三.结语
创新能力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应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知识面、敏锐的头脑、灵活的适应性、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体魄等等。所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几个导师就能完成的,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要求是需要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工科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其培养机制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涉及教育中的某一个环节,同时还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的整个培养过程,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思路,在研究生选拔机制(如发展研究生推荐免试入学机制)、教学模式、培养过程等多个方面着力改革;相信,随着我校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相应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对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者、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我校工科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促进研究生创新水平质的飞跃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之,胡皓全.对建设工科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1):
50~52.
[2] 吴金昌,朱慧,李建华,等.美国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石
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87~91.
[3] 吴星义,阳永荣,陈丰秋,等.“产学研”与工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J].化
工高等教育,2002(2):78~80.
[4] 祝湘陵,郭海敏.高等教育综合化与工科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1):117~119.
[5] 李英,李雪.工科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J].理工高教研究,2005(4):39-40.
[6] 管 伟.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5(27):35~36.[7] 魏名山.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2):28-30.
[8] 陈则王,王友仁.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工科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J].电气电子
教学学报,2003(6):109~111。
[9] 黄顺基,陈其荣,曾国屏.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中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中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经过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以及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课改力度大,思路清,指导思想具有先进性、创造性。最突出的是: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现从《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数学课程内容、数学学习方式,以及数学教学的方面来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谈谈个人的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自主探索的信心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发展性领域和数学知识领域。在发展性领域中提到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拨动“情、趣”这条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对学生要“信得过”,“放得开”,同时受到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中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首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而且,只有经过一个让学生相对独立学习的过程,才能达到使学生完全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既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获取知识,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发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重在启发引导、点拨与激励,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的转化,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二,当看到学生计算或解题中的错误,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请其他同学帮他找一找“错在哪里?”请他自己说一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思维能力。
第三,要及时反馈,评价鼓励。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发现和肯定困难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行,对那些解题中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索的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个性差异。因此,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的余地。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控制授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教师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在课堂上努力做到:
1.让学生多讨论。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探索,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
人的意思。特别是小组讨论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好形式。
2.让学生多“质疑问难”。“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留有余地,给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时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促进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让学生多“求异”。要求学生在“异”中求“变”、“异”中求“新”中学习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等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不同知识去剖析题目,纵横沟通,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求异中创新,选择最佳解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识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学会归纳总结,形成学习的能力,受益终身。
1.教学生学会读书。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学会学习,首先要诱发学生“读”的欲望,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如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话题,激发学生自学课本,探求下节课新知的强烈动机和兴趣。其次,在具体指导读书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三边”:第一、边读边记。划出重点和记录不理解的地方。第二、边读边说。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第三、边说边想。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结论是怎样得到的?结语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2.教学生学会观察。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把观察与思维想像结合起来,提高观察的效果。
3.教学生学会思考。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指导学法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做边想。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教学生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带着预习中和问题思考;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
4.教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运用一定的方法,必须学会归纳学法,然而归纳学法并非易事,须经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小结。通过学生小结,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如每节课的总结阶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懂得了„„”“学到了什么知识?”等这一类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既巩固了新知,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良好效果,提高了学生全面的数学素质。
活动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生交互作用的中介,是完成意义建构的前提。数学活动是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支点。“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合探索的氛围,搭建适当的探索平台,才能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第五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论文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与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化学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过低,也不能要求过高,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与学生自身条件相符合。
(二)个性化原则
初中学生有个性,有活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个性化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则。如果缺乏个性化教学,则不会有创新教学,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坚持个性化原则,要保证化学教学民主化,摒弃给予性教学,鼓励初中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三)活动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创新,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管是课外活动还是课内活动,都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听从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初中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探索性原则
不管是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化学实验的教学都需要不断探索,探索性原则摒弃了教师将化学知识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的做法,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启发学生质疑和思考,鼓励初中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学习。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运用体验学习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像个科学家一样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索。很多教师都在开展实验之前就将实验结果告诉学生,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毫无创新可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有实验结果是未知的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在现有条件和情况下,为学生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化学实验,鼓励学生从小问题着手,使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对于问题的研究、分析、解决能力。这样的化学实验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虽然有些学生会失败,但他们仍然掌握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更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方法。
(二)运用挫折演示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模仿,表现出思维受阻的情况,在思维受阻的时候,为学生演示经过多次失败挫折以后克服困难和障碍,最终取得成功和胜利的过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定性实验,定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阻碍作用。因此,在化学实验刚开始接触“量”对于化学反应产生的影响时,思维定势会制约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思维受到阻碍。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帮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和探索,教师要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设置一些阻碍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探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克服思维阻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敏感性进行培养。
(三)运用不完全内容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不完全内容教学法是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全盘托出,而是故意制造一些空白地带。空白地带是学生的探索地带,更是学生的创新地带和创新开发区域。教师可以在演示完实验以后,不立即告知学生实验原理,而是让学生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比如试剂添加顺序、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药品等。教师还可以在演示实验之前让学生对有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预测,接着再通过实验来对其进行验证。例如,教师在对CO气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对产生CO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后,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为学生提出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和思考。比如,对某地火灾现场是否含有CO进行检验的时候,需要选择哪些药品和装置?教师不要立即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装置等,要不断引导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提示,一步一步将学生向还原装置、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方向引导。给学生留有创新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观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的特征以及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阐述了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提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在本文中,笔者遵循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教学原则与化学教学一般原则有效结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同时,适当增加学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