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推荐)

时间:2019-05-15 01:1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弃疾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辛弃疾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推荐)》。

第一篇:《辛弃疾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推荐)

《辛弃疾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阕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表达了词人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

【写作素材】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祖国江山的壮阔、秀丽之美,激起了词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激发了他那一腔报国热忱。正是因为国恨家仇、报国雄心壮志,所以他对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而弃官归乡,对许汜只顾买房置地、为人个打算而嗤之以鼻,不屑与之为伍。

“把吴钩看了”,他是多么想手持锋利的吴钩、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然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好把“栏杆拍遍”以泄其愤。那昂扬的斗志和强烈的激情仿佛使人感到一颗爱国之心的灼热和跳动。

4、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室南迁,辛弃疾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当他失去手中曾握的杀敌的钢刀利剑时,他将唯一的羊毫软笔变作了刀枪,以血作墨,胸怀中蕴藏的杀气和磅礴气势,凝结成著名诗词。当他豪放的栖居被入侵才的铁骑恣意践踏时,他选择了“南飞”,去做一只梦想收复失地的带着乡愁的鸟儿,他相信,他满腔的热血可以燎原,终有一日,山河收复,失雁北归。他是数着步子踏上那块宫台紫殿的,他站得笔直,两眼急切的望向北方。他不知道,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家乡只是空中楼阁;他梦中千千万万次的奔跑,只沉睡在那个唤作幻梦的地方;他絮絮念叨的战场容不了他闪着金光的铁戟。辛弃疾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他唯一的武器。

5、他庄重沉痛:“啼鸟还知如许恨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他诙谐幽默:“将止酒,戒洒杯使勿近”;他沉静悠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辛辣老练:“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他缠绵悱恻:“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消”„„他能文,诗词的豪放与苏东坡并论;他也武,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一生郁郁却从不言悔,认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万字平戎策”,却只能拿去“换得东家种树书”;他志在抗金,却“名因文章著”,只能“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他,辛稼轩,的确特别得让你无从忽略。

他有一段传奇般的轻狂年少时光。高宗绍兴中,北金占区耿京起义,年仅二十二岁的他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其中,叛徒张安国杀耿降金,义军溃散,他只带50人直趋张的驻地要求与张会面,出其不意将张缚置马上,并令张部所属的上万军队归顺,之后他到临安,将张交予朝廷正法„„可是,再之后呢?

再之后,便是做官,先在江阴任职,之后是建康、江西、湖南、湖北„„就职地离前线越来越远,稼轩离他的抗金北伐梦也越来越远。直到42岁,他遭馋落职,之后就赋闲了二十年之久,64岁时又当了短时间的镇江知府,68岁病逝。

那样的英雄年少,却只能那样碌碌的一生!

稼轩之苦,想必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他悲痛、悲愤、悲壮、悲凉、悲叹„„但他在极度郁郁之中还懂得“自娱自乐”,以苦为乐,并时常赋词抒解郁闷,他曾自嘲:“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短短十几字,尽道辛酸。

稼轩之词新。词风新,豪放不失俊美,即所谓“肝肠似火,面目如花”者。内容也新,要戒酒,作词;与人闲谈,作词;嘲讽小人,也作词。而作词骂儿子,更是旷古绝今之举。我不知是写出了这种词的稼轩的不羁个性导致了他的郁郁,还是郁郁的稼轩为了遣怀而写了这种笑中含泪的词。

稼轩学识渊博,故词多用典。最多时一首词六十多字竟用典九个,几乎一句一个。但他的词又绝非泛泛之辈的“掉书袋”,用典用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简直让人觉得不用不行,直叫人拍案称奇。这份广博的学识,可不是后世效颦之辈学得到的。(《走近辛弃疾》)

【素材激活】 才子、儒将、爱国词人——辛弃疾

是谁,在鹧鸪山中,断鸿声里,把流水叹尽,青山望断。

是谁,在寂寞楼头,烟柳断肠处,剑鸣镝中,四顾茫然。

是谁,在斜阳危楼,日暮江天里把兴亡看尽,把栏杆拍遍,却无人会,登临意!人无言,唯有惆怅醉去,无尽哀伤,向谁诉?谁听!谁懂!

你本不应以词人之名流芳后世,你曾以五十人之寡入十万人之敌营,生擒叛贼张安国,金戈铁马,快意平生。你曾是山东大汉,却为江南游子,于蛙鼓声中,稻花香里,举杯独酌,却是饮不尽的国仇家恨。

为了抵抗侵略,你于疆场厮杀;为了收复失地,你在朝堂疾呼。在一段被失望充斥的历史中,你让一个民族看到了希望的星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也许你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 也许你只能“梦回吹角连营”。在风雨飘摇的南宋,你从不顺风而倒。,迁,你兢兢业业;谪,你献计献策。

终于,你认清了一切,梦碎了,心碎了,志却未残——没有了“列舰层楼”,没有了“金戈铁马”——可你还有如椽之笔呀!

历史尘封了一把利剑,却造就了一支神笔。你以血泪为墨,继续书写你的责任。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你那荡涤心胸的词章,滋养了多少代人的心灵?民仇国恨炼诗魂,马蹄金戈壮词魄。

你是一个才将,更是一位词人。没有你,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星空也会黯淡三分!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责任”“意志”“执著”“爱国”“态度”“出世与入世”“得与失”等写作话题中。

运用范例:

1、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独上高楼》)

2、他也是一个可悲的武士。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收复可能日趋渺茫,再加上自己又不被委以重任,辛弃疾心中却还是存有希望。

他仍幻想自己的坐骑如曹操的卢那般奔驰于沙场。在大势不在时,仍念着“赢得仓皇北顾”,再“问何人会解连环”,实在令人读罢心中隐隐作痛。南宋局势已无力回天,空有满腔抱负,任凭如何宣泄,也无济于事。可辛弃疾依旧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心情已经不能用悲愤来形容,在后人看来,则已是一种可悲!

难怪说他因爱国而生怨,听说在一二零七年的九月,他去世前仍是嘴里不断这喊着“杀敌”知道咽下最后一口气。他有着岳飞的霸气,却不似岳飞的境遇。

在晚年的诗作中,他流露出了些许感性的内容,在那首《青玉案》中,不在笑语盈盈中,不在宝马雕车中的脱俗女子仿佛是他自己的写照,他把自己比作是孤高自恃、自甘寂寞的奇女子,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他处境的悲凉。

一个堂堂武人竟落得如此境地,真是人生一大悲剧。

辛弃疾的可悲缘于他的生不逢时。倘若他能遇到刘备、孔明这样慧眼识才的君王将相,假使他能够生活在国泰民安的盛世大唐,或许他的命运会改变吧。

也许凭着强壮勇猛,它能助蜀汉一臂之力,抑或成为像魏征、狄仁杰这样的贤相。

虽然,中国历史舞台上会少一个大词家,但肯定会留有辛弃疾的名字。

辛弃疾作为一名武士,一生都念念不忘着战斗,虽然跃马横刀的日子屈指可数,但他仍是一名武士,是一位被后人景仰的英雄。(《我眼中的辛弃疾》)

3、你六十六岁高龄时,得到了起用。当时朝廷正准备北伐。你为此竭尽全力,并告诫统治者审慎从事,不可草率用兵。但你的忠心遭到了猜忌冷落。你看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你愁闷,却不消极。你仍一心希望抗金能够成功,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你避开了那条归隐山林的路。

在天朗气清的兰亭,仰观宇宙;在人杰地灵的滕王阁,登高作赋;辛弃疾,你躲开了世俗的眼光,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从而使自己的名字由一个符号变作了永远。

4、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形象留成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就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山,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抹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句生活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倒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年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分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阙,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他亲身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诸葛亮、范仲淹、贾谊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他们交织在一起,如地壳里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既然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途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好词了。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快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第二篇:《老人与海》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清单】

《老人与海》描述了一个发生在茫茫大海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桑地亚哥,在职业自豪感的支持下,他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连续6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所获,第6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鲨鱼的围攻,老人桑地亚哥奋不顾身,与鲨鱼进行了一夜的搏斗,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

小说节选正是通过桑地亚哥智斗鲨鱼、勇斗鲨鱼、百折百挠斗鲨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歌颂了桑地亚哥英勇顽强的精神,表达了人要顽强斗争夺取胜利,并勇敢地面对失败的态度。告诉人们:人虽然可以暂时战败,但人的精神是永远也打不垮的。

【写作素材】

1、桑地亚哥,一个弱小孤独的老人,面对浩瀚无限的大海和凶猛无比的巨大的鲨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旗帜,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与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膛,以撼人的气魄迎着猎猎作响的海风!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地亚哥的嘴里,不是从他的心里涌出。老人弱小的,但是他的坚强的性格是伟大的。老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苦难时的乐观向上和永不服输的人生态度永远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2、《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一位老年古巴渔民,在离岸很远海流中孤身与星鲨搏斗的故事。《老人与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们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为了制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已经费了自己近乎所有的力气。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大鱼航行回家,他希望运气的眷顾,可那些不断袭来的鲨鱼却让这个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地奋力作战。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鱼,哪怕剩下的再少。

3、海明威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曾身中两百多块碎弹片,狂热于拳击、斗牛,在非洲的丛林里追猎雄狮,一生中曾三次读到自己的讣告却又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终凭《老人与海》斩获诺贝尔奖,并创下了堪称人类出版史上最快畅销记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不愿意目睹自己成为一个灵感全失的废物,于是他将枪管塞进口中,冷静地扣动扳机。4、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本小说《三个故事与十首诗》出版了,只印300本,受到批评;隔了一年,另外一本《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了,印了1735本,只卖掉了500本,又遭到批评;第二年推出《太阳照样上升》,突然非常轰动,一下子卖掉了26000本,还是遭到批评。

1954年,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也有人批评他最轰动的小说《战地钟声》粗糙紊乱,《老人与海》单调无味。可是,海明威仍然我行我素,写作不辍。

首页

5、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6、硬汉海明威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不愿意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

“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他的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下,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他成功地塑造硬汉形象,并不是因为掌握了一套写硬汉的技巧。他写作的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他自己先做个硬汉,然后他写他自己。因此,人们认为海明威的作品大多有他自己的影子。

7、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8、“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的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狮子,是刚毅和勇猛的象征,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对他顽强奋斗的一生赞叹不已!许多学者和读者深有同感,认为“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本人及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就凭他独特的作品,就凭他那硬汉精神,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美国人这样看海明威:永不失败的人,不怕死的人,勇敢的人,代表美利坚精神的人。

真正的作家总与死亡有不解之缘,因为纵性生之欢悦时,能对对幕落灯息的,必然进行探索是每一个严肃的、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作家所应具有的素质。海明威亦如此,他的小说到处流淌着死亡的气息。

海明威一辈子对死亡进行了探索,如实地描写了自己看到的世界,并热衷于表现奇特、暴力、罪恶、英勇不屈和死亡的主题。在他的晚年,由于多种疾病并发,使他不能象从前一样继续写作,最后他以特殊的勇气和方式,走向死亡,接受死亡。那是一种浪漫的死亡,因为他对这世界再无所求。“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这也是对“硬汉子”一种追求吧。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去之地。风往南刮,风往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流不满。江河从何处来,仍归还何处。”

海明威的作品以歌颂普通人的真诚和勇敢为主题。而激情、尝试、冒险,反抗宿命,找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值得信赖,活得真实而精彩,则是他的人生主题。海明威挣脱了阶级、时代的束缚,是人性的理想代表,是正义的化身,是反对战争的斗士。海明威不只是一个作家的名字,他更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精神的代名词。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不朽的巨著,还有更多的人生思考„„ 【素材激活】

硬汉本色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非同寻常,老渔夫桑地亚哥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海明威的心声,也是他自身的写照。海明威一生如同一名斗牛士,百折不挠,败而不馁。他曾做动战地记者,医生从他的身体里取出二百多片弹片,战地历险,可见一斑。海明威与他塑造的硬汉形象说明,磨难面前,方显出硬汉本色。硬汉之“硬”在其意志,源于两块基石:一是硬汉价值观——人生在世,就应该有所贡献,甚至认为,人生的使命就是战胜厄运;二是硬汉辩证法——苦难愈重,意志愈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爱因斯坦说过:“对一个人来说,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桑地亚哥历尽艰辛捕获的大马林鱼虽最终被鲨鱼吃掉,但他的苦斗历程彰显了人性中最宝贵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正是硬汉形象为人所称道的地方。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挫折”“困难”“生活的强者”“奋斗”“精神”“坚毅”“尊严”“自信”“永不言败”“坚强”“走出困境”“苦与乐”“渺小与伟大”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角度一:人在与自然的对立中,具有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

小说塑造了以桑地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礼赞了人类的永恒价值——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年具有的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从灾难和实际失败的环境中攫取精神上的胜利的方法。

角度二:自信的价值

桑地亚哥永不放弃地捕鱼,首先来自他的自信。桑地亚哥连续出海64天了,一条鱼也没捕到。可是,“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桑地亚哥的自信是绝对的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桑地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到了极点的背运,人也只能自信。从物质上来说,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从人的精神、从人的自信自尊、从人勇于和命运作竭尽全力的抗争来说,桑地亚哥取得了胜利。

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根本动力与保证,人活着就必须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角度三:英雄精神

《老人与海》塑造了典型的英雄形象。桑地亚哥在充满惊险和死亡威胁的大海上和鲨鱼展开英勇的搏斗,这种屹立不屈、勇于斗争的精神就是英雄的精神。

【运用范例】

1、那些击败庸人的挫折与失败,是英雄成功路上的铺路石。穿越几千年的尘埃,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失败为常态,百炼始成钢。

英雄如此,桑地亚哥亦如此。鲨鱼的数量越来越多,手中的武器越来越弱,但是这个漂泊于苍茫大海上的老英雄,用自己从岁月中提炼出的经验,从挫折中迸发出的勇气,以及在时光中永不褪色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鲨鱼的进功。这是英雄的力量,心的力量,是英雄之心可以到达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桑地亚哥带着这颗英雄之心,怀抱哈瓦那灯火带来的希望,与鲨鱼展开搏斗,虽然没有保全自己的战利品,却获得了这场艰苦战斗的胜利,他永远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一个不会被击败的英雄。(《我心中的桑地亚哥》)

2、它躺在我的船舱里,封面打湿过,又被晒干,再被打湿,再晒干。风与水拉锯作战,让此刻封皮的模样,就像这本书中主人公那张脸不用费脑筋你就能想到这本书的名字:老人与海。这是我最为珍视的一本旧书。

当然最开始它肯定是一本新书,就像大海最初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未知的新世界。我还记得第一次阅读海明威文字的情景,那就是一场心灵在风浪中的穿行。我在深夜一口气读完居然睡意全无。东方泛白的时候,我眼前出现的是海上的日出,风云变幻,鸥鸟成群,一艘小船向我徐徐驶来,一个黝黑的老人冲我挥手,露出自信的微笑。

再次看这本书,已经在乘风破浪的旅程中了。那是我孤身一人挑战大海的时候。老人圣地亚哥很久没有捕到一条鱼,没有人相信他能够满载而归,就像没有人相信我能纵横万里海疆,甚至跋涉重重远洋。一个人的星夜,我与这本书孤独相对,海明威的文字是寂寞的,我的身影也是寂寞的。

最近我又开始翻读《老人与海》,在陆地上,家里柔软的沙发上。每一次出发和归航,都让我领悟到不同的人生境界,而每一次读《老人与海》也是如此。我开始明白文字中那种宁静和遥远的感觉。圣地亚哥为什么一次次出海呢?难道只是为了去捕获一船鱼吗?做过战地记者的海明威肯定不这么认为,他的笔听从心灵的召唤,听从海洋的召唤,让他不由自主地把老人派到狂风暴雨之中。我也是听从心灵的指引而扬帆的,我会在那黑云压城、狂风如刀的海面上,与老人的灵魂相遇。

读着读着,这本书就被我读旧了,封面起了卷,书页发黄,有些页码也不见了,但我依然会去读它。不同的是,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书,《一个人的环球航海》,我也有了老人那样黝黑的皮肤,以及丰富的海洋体验。我有了一只可以向海明威,向圣地亚哥致敬的“汽笛”,我在深夜翻开书,拉响致敬的笛声。

现在,这两本书都放在我的船舱,一本新书,一本旧书,从新到旧,从旧到新,勾勒我的人生轨迹,挺好!(翟墨《旧书》)

3、当你遇上挫折,你会怎么办?

或许,你会选择逃避,找了个避风的港湾;

或许,你会选择哭泣,用泪水清洗伤心欲绝的心灵;

或许,你会选择求救,寻求可以依靠的独木舟,抑或只是一根树枝;

傅雷曾长叹:不经历磨难的逃避是轻佻的。哭泣之后你又将如何?求助?也许会有,也许不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拍拍胸脯,坦然地面对!

曾记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老人桑提亚哥,面对着猛勇的恶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整整八十一天!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和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气魄迎着海风猎猎作响!

“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提亚哥的嘴里,不,是从心里涌出。他虽是虚构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却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提亚哥,一位沧桑的老人,以他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他的誓言: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小说中的老人犹如此,我们呢?我们现实的人呢?

生活就像一条溪流,有过平淌,也会有激进,更会有阻遇。生活如同大海,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海浪,更会有海啸!我们不能奢求生活的一帆风顺,毕竟,那样太不现实了。现实的我们何必苦苦追求不现实的东西呢?

挫折来临时,我们不要害怕!

记得一句话:“当死神露出他的尖牙对我笑时,我能做的就是报以一笑!”很欣赏作者的风度,也想学着吟一句:当挫折一步步靠近时,我们能做的是操起自信的矛和坚强的盾,勇敢迎上去!

是的,自信和坚强是战胜挫折的有力法宝,怯弱和退缩只能助长挫折的气焰。试想,一个人还没有与挫折交锋就已发抖,又怎么能战胜挫折呢?

当生活遇到挫折,有桑提亚哥的精神扶持你,你还会选择退缩、逃避吗?相信你不会!

当生活遭遇挫折,不要哭泣,操起自信和坚强的心灵武器,迎上去,迎上去,迎上去„„

身后的桑提亚哥老人笑了„„

面前的困难挫折恶魔怕了„„

第三篇: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江 哲

一、背诵与识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阅读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④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⑤珊处。

[注释]①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②玉壶:明月。③鱼龙:泛指戏法等类杂耍。④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元宵节时戴在头上的饰物,这里指盛妆的妇女。⑤阑珊:零落。

1、辛词以豪放悲壮风格为主,此词风格当属 类。词的上片运用了 和 的手法描写了,下片从、、的角度写。

2、请你概述一下抒情主人公所苦苦追寻的“意中人”的形象,它反映了词人什么样的追求?(不超过40个字)

3、后世词人王国维曾借用本词中的哪几句词(可在原词中直接划线表示)来比喻研究学问终有所成的一种奇妙境界。王国维还借用了另外两位词人的词句来形容做大学问,成大事者所经历的另外两种境界,请分别写出有关词句。① ②

参考答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1、婉约 比喻和夸张 元宵灯会的盛况 视觉、听觉、嗅觉 人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超凡脱俗的奇女子(答案可不拘一格);反映了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高尚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语言简明练习

1.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地方有的可以删去,请把可以删去的词语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孔雀鸟,头上长着①有美丽的羽冠,雄的尾巴的②羽毛很长,展开时像张开的③扇子。常见的④有绿孔雀和白孔雀,他们⑤成群居住在热带森林中或河岸边,吃谷类的果实等食品⑥。饲养孔雀可以用来⑦供玩赏,羽毛可以用来⑧做装饰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使之简洁、没有语病。

在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有清西陵,在位于河北易县的这块风水宝地上有14座诸如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的陵寝和后妃、公主、阿哥的陵寝,殿宇式的陵寝里共埋葬这些人76位。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绿山林中的仙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明,去掉哪一组最合适?

我们学校今年全校①有90%的学生自己②自行订阅了各种报刊③和各种杂志④,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⑤。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⑥的出版物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缺乏鉴别力,因此,学校的⑦老师应对学生加强指导。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⑤⑥

4.在下面的一段话里删去四个多余的词语,只删不改,不得损害原意,将删掉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在刘晓庆偷税案事发之后,一位税务官员说:“目前,明星与一般普通百姓的收入悬殊很大,明星中的多数人是依法纳税的,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有的已经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那种坑害国家的思想任其泛滥。” 答:应删掉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无车日”为内容,拟写两条广告用语。(4分)背景:“无车日”最早在西方汽车发达国家出现。2005年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2007年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是由建设部发起的,9月16日至22日在全国108个城市开展。活动主办方称,9月22日为“无车日”。

参考答案

1.①③⑤⑥⑦⑧

2.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共有14座殿宇式的陵寝,埋葬着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和后妃、公主、阿哥,共76人。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海中的仙岛。

3.C

4.应删掉的词语“一般”、“很大”、“法律”、“任其”

5.例:让蓝天更蓝,让大地更绿,无车日来了.净化环境,节约能源,无车日走近有车一族

四、默写

1、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2、落日楼头,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3、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4、元嘉草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五、写作(作文审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这座塑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以“雕塑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限。

【审题提示】

什么是雕塑?大艺术家罗丹说:删去一切多余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留下过“冗繁削尽留清瘦”的千古名句。如何雕塑自我呢?正像雕塑“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凸显一座完美的雕像一样,善于审视、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然后无情地删去,你才能重塑一个完美的自我。

行文上,一方面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暴露自身的不足有感而发,缘事说理,揭示大胆改过、勇于解剖自己对于雕塑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童话、寓言的文体,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对“雕塑自我”的内容进行“全新包装”,使思想性、趣味性较好地融为一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鱼靠着能胀缩的鳔,储气浮沉。但鲨鱼无鳔,它需要拼命游才能不葬身大海。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结果,它成为海上霸王。当我在水族馆里看着鲨鱼永不疲倦地游来游去时,隔着玻璃,有种敬畏。鲨鱼无鳔却成为海上霸王,这“无鳔”现象引发我们什么感想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这是一种新的话题作文形式——引话题作文。引话题作文没有明确地给出话题,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写这样的话题作文,我们应善于联想类比,才能打开思路。譬如在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下海的闯荡者,他们无钱无房无户口使他们无“鳔”,他们四处游荡,不惧深浅,生命力旺盛、最终他们成为太鲨大鲸大鳗,这无不启迪我们应自强不息才能变劣势为优势。

第四篇: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作背景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第五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二、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抽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

1.走近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2.注音:玉簪(zān)螺髻(jì)鲈鱼堪脍(kuài)揾英雄泪(wân)....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 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豪放。

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2.分片讨论:

(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借景抒情。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用典。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价值观。“尽西风、季鹰归未?”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也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明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3.总结整合: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不愧为传世之作。

三、检测巩固。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运用了(比喻)修辞。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比喻(南宋国事衰颓);“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的情态。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抽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móu)舞榭(xiâ)巷陌(mò)金戈(gē)....佛狸祠(bì)狼居胥(xū)仓皇(huáng)可堪(kān)....元嘉(jiā)拓跋焘(tāo)王玄谟(mó)张浚(jùn)....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遗风,流风余韵。寻常:平常。草草:草率。北顾:北望。可堪:不忍。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上阙用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两个典故。

下阙用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个典故。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①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② 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三、检测巩固:见《点金训练》P1~6题。

四、教学反思:

下载《辛弃疾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弃疾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一) 《登建康赏心亭》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辛弃疾词两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课......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飞云居实用教学案 必修4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方法 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篇一:辛弃疾词两首 表格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教学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

    《琵琶行并序》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琵琶行并序》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琵琶行》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遇沦落异乡的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精选5篇)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秋兴·其一》和《登高》都是杜甫晚期作品,都有着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