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范文]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回顾鉴赏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二、了解辛弃疾的生平
三、试背诵《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能够默写这两首词。
2、了解辛弃疾生平事迹,能做到知人论世。
3、学习诗词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积累知识。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良好习惯。
2、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培养爱国情操。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课所学内容出自苏教版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http:// 要深入体会苏辛二人词的不同,了解两个人的词作是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苏词进行了有目的的鉴赏,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能够做到知人论世,并通过他的两首词学习诗词必备的鉴赏技巧,陶冶学生的情操。对辛弃疾和苏轼的比较将会放在后面的课时中进行。
所选的这两首词,在理解上难度不大,重点是充分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能够知人论世。学习难点是该词塑造人物的主要技巧——衬托。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辛弃疾和他的相关词作的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并从百度文库上搜索了一个课件,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在学生充分阅读词作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把握该词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疑问记下来汇总到科代表那里一并交给老师。教师再结合学生的疑问进行课堂设计。针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形成共识。
五、教学过程
一、由学案上的课前预习导入新课。
背诵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是写给陈同甫的。陈同甫,名亮,是辛弃疾的志同道合的好友。
陈同甫才气超群,喜谈兵。辛弃疾有数词寄之,其《贺新郎》云:“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可见,二人志同道合,均是试图补天的爱国志士。这首《破阵子》写来与之共勉。
这首词是说: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中回到响起号角之声的军营。把烤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般使人心惊。完成了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生前和死后的威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1、请概括说说,本词“壮”在何处。壮阔场景(军营、战场)雄心壮志
2、不是已经“了却君王天下事”了吗?为什么还要“可怜”? 作者在梦境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并没有实现。壮志未酬而年岁已老,“胡未灭,鬓先秋”!
在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幻景与实情的强烈对照中,感受辛弃疾壮志难酬而年岁已老的悲愤。
醉态 ———— 醉里看剑 实
战前准备
沙场点兵
梦境 ———— 冲锋陷阵 虚
功成名就
现实 ———— 可怜白发 实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8415415.html
3、能把词写得这么“壮”的人该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http://wenku.baidu.com/view/2db40eed102de2bd96058887.html 【课堂探究】
*阅读《青玉案•元夕》思考下面的问题。http://wenku.baidu.com/view/14f04b39376baf1ffc4fad3b.html
1、一句话概括该词上下阕的内容。上阕: 下阕:
2、请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词人笔下“元夕” 的特点?
3、“那人”是个怎样的形象?词人塑造这一形象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做分析?(讨论)
4、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思考下面的问题:(讨论)
1、上阕“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愁”是什么含义?联系《破阵子》,看看词中“而今”之“愁”又是什么含义?
2、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而今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
3、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http://hi.baidu.com/lxchutao/blog/item/14b7b55148b469858c5430a7.html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没有登高望远,难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鹧
鸪
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台丁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http://www.xiexiebang.com/s?tn=myie2&ch=3&bs=%F0%D1%F0%B3%CC%EC%CB%CD%C8%CB%D0%C1%C6%FA%BC%B2%B8%DF%BF%BC&f=8&rsv_bp=1&wd=%F0%D1%F0%B3%CC%EC%CB%CD%C8%CB%B8%DF%BF%BC%D4%C4%B6%C1&inputT=4384 http://www.xiexiebang.com/s?wd=%E8%BE%9B%E5%BC%83%E7%96%BE%E9%93%81%E8%A1%80%E4%BC%A0%E5%A5%87&rsv_spt=1&issp=1&rsv_bp=0&ie=utf-8&tn=baiduhome_pg&inputT=21340
六、教学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大家的积极探讨得到解决。由于具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思考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深入,甚至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比’和‘衬托’如何区分?”我觉得这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
1、开头的导入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
2、学生对词的诵读还没有充分展开。
3、学生对衬托和对比的区别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需要再找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学习。
4、学生讨论的环节上还不是很理想,可能与我的任务分配有关。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好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不断的磨合。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 学校:青州第六中学 姓名: 赵玉英
第二篇: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作背景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第三篇: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江 哲
一、背诵与识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阅读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④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⑤珊处。
[注释]①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②玉壶:明月。③鱼龙:泛指戏法等类杂耍。④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元宵节时戴在头上的饰物,这里指盛妆的妇女。⑤阑珊:零落。
②
③
1、辛词以豪放悲壮风格为主,此词风格当属 类。词的上片运用了 和 的手法描写了,下片从、、的角度写。
2、请你概述一下抒情主人公所苦苦追寻的“意中人”的形象,它反映了词人什么样的追求?(不超过40个字)
3、后世词人王国维曾借用本词中的哪几句词(可在原词中直接划线表示)来比喻研究学问终有所成的一种奇妙境界。王国维还借用了另外两位词人的词句来形容做大学问,成大事者所经历的另外两种境界,请分别写出有关词句。① ②
参考答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1、婉约 比喻和夸张 元宵灯会的盛况 视觉、听觉、嗅觉 人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超凡脱俗的奇女子(答案可不拘一格);反映了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高尚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语言简明练习
1.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地方有的可以删去,请把可以删去的词语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孔雀鸟,头上长着①有美丽的羽冠,雄的尾巴的②羽毛很长,展开时像张开的③扇子。常见的④有绿孔雀和白孔雀,他们⑤成群居住在热带森林中或河岸边,吃谷类的果实等食品⑥。饲养孔雀可以用来⑦供玩赏,羽毛可以用来⑧做装饰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使之简洁、没有语病。
在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有清西陵,在位于河北易县的这块风水宝地上有14座诸如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的陵寝和后妃、公主、阿哥的陵寝,殿宇式的陵寝里共埋葬这些人76位。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绿山林中的仙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明,去掉哪一组最合适?
我们学校今年全校①有90%的学生自己②自行订阅了各种报刊③和各种杂志④,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⑤。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⑥的出版物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缺乏鉴别力,因此,学校的⑦老师应对学生加强指导。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⑤⑥
4.在下面的一段话里删去四个多余的词语,只删不改,不得损害原意,将删掉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在刘晓庆偷税案事发之后,一位税务官员说:“目前,明星与一般普通百姓的收入悬殊很大,明星中的多数人是依法纳税的,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有的已经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那种坑害国家的思想任其泛滥。” 答:应删掉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无车日”为内容,拟写两条广告用语。(4分)背景:“无车日”最早在西方汽车发达国家出现。2005年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2007年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是由建设部发起的,9月16日至22日在全国108个城市开展。活动主办方称,9月22日为“无车日”。
参考答案
1.①③⑤⑥⑦⑧
2.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共有14座殿宇式的陵寝,埋葬着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和后妃、公主、阿哥,共76人。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海中的仙岛。
3.C
4.应删掉的词语“一般”、“很大”、“法律”、“任其”
5.例:让蓝天更蓝,让大地更绿,无车日来了.净化环境,节约能源,无车日走近有车一族
四、默写
1、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2、落日楼头,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3、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4、元嘉草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五、写作(作文审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这座塑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以“雕塑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限。
【审题提示】
什么是雕塑?大艺术家罗丹说:删去一切多余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留下过“冗繁削尽留清瘦”的千古名句。如何雕塑自我呢?正像雕塑“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凸显一座完美的雕像一样,善于审视、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然后无情地删去,你才能重塑一个完美的自我。
行文上,一方面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暴露自身的不足有感而发,缘事说理,揭示大胆改过、勇于解剖自己对于雕塑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童话、寓言的文体,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对“雕塑自我”的内容进行“全新包装”,使思想性、趣味性较好地融为一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鱼靠着能胀缩的鳔,储气浮沉。但鲨鱼无鳔,它需要拼命游才能不葬身大海。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结果,它成为海上霸王。当我在水族馆里看着鲨鱼永不疲倦地游来游去时,隔着玻璃,有种敬畏。鲨鱼无鳔却成为海上霸王,这“无鳔”现象引发我们什么感想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这是一种新的话题作文形式——引话题作文。引话题作文没有明确地给出话题,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写这样的话题作文,我们应善于联想类比,才能打开思路。譬如在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下海的闯荡者,他们无钱无房无户口使他们无“鳔”,他们四处游荡,不惧深浅,生命力旺盛、最终他们成为太鲨大鲸大鳗,这无不启迪我们应自强不息才能变劣势为优势。
第四篇: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一)《登建康赏心亭》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
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豪放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强烈的 爱国热情
,倾诉
壮志难酬
的悲愤,乃“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
2.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另外有奏疏
《美芹十论》
、《九议》。著有
《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关于豪放词常识
1.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
婉约派
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2.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其作品
气势豪放
,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创作视野较为广阔,用事较多
,不拘格律
,汪洋恣意,崇尚直率。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
3.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
苏派、辛派
、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
清放
,辛词
雄放
,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4.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如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辛词《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亦名《青玉案•元夕》)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水龙吟”是
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
词的 题目
。建康,即今天的 南京
市,是
东吴
、东晋
、宋
、齐
、梁、陈
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
【问题导学】(课前完成)
四、文本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遥岑远目(cén)
献愁供恨(gōng)
玉簪螺髻(zān jì)
鲈鱼堪脍(lú
kuài)
倩何人唤取(qiàn)
揾英雄泪(wèn)
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词。
①遥岑:
远山。岑:这里指小而高的山岭。②献愁供恨:
呈现;供给。
③断鸿:
失群的孤雁。断:丢失。
④登临意:
心情;用意。
⑤休说:
不要说。休:不要。
⑥树犹如此:
尚且
⑦倩何人唤取:
请求;央求。
⑧揾英雄泪:
拭,擦;揩拭。
⑨堪脍:
正好可以把鱼肉切细。堪:可。脍:名作动,把鱼肉切细。
⑩玉簪螺髻:
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比喻远山秀美。
⑾流年:
流逝的年华(时光)。
3.理顺下面文言句子的正确顺序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五、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①指出韵脚字:际、髻、子、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
有力一些。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合作探究】
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
2.译文
楚地的天空,辽阔千里,处处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眺望遥远起伏的山岭,犹如美女头上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我把宝刀看了又看,把亭上栏干拍遍,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领会自己的用意,无人是知己。
不要象晋朝官宦张季鹰一样说鲈鱼鲜美,正好可以切细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究竟回到了家乡没有?也不要像三国许汜一样,只顾着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我年华如流水一般逝去,真为这风雨飘荡中的祖国而忧愁,树木尚且长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不老大呢!请谁去唤来穿红着绿手持红巾的温情美女,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二)《登建康赏心亭》
【问题导学】(课前完成)
一、自主学习上阕
1.答: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有:辽阔雄浑的江天、清丽秀美的远山、楼头斜照的落日、断鸿失群的孤雁,这些景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愁怨孤寂的心情。
2.答:(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远的山岭,像美女插着玉簪的螺髻。这里移情入景,将清丽秀美的山景人格化,比喻为一个满怀愁恨的姑娘,表达了作者满怀愁恨的心情。
(2)“落日楼头”: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3)“断鸿声里”: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
3.答:自喻,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南宋统冶集团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4.答:表动作的词是:看、拍、会、登。
“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以物比人,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合作探究】
一、1.①张季鹰乐于归隐。出自《晋书‧张翰传》及《世说新语‧识鉴》篇,是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的故事。这是一个反面典故。
②许汜谋取私利。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这是一个正反两面典故,刘备是正面,许汜是反面。
③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这是一个正面典故。
2.答:①作者用张季鹰乐于归隐典故,既表明自己所处南宋时的政治环境与张季鹰相似,朝廷也是昏庸黑暗,又表明自己虽处逆境,却不愿像张季鹰那样弃官还乡,为全身远祸而归隐,要不忘国事,努力抗争。
②用许汜谋取私利和刘备雄才大略典故,意在表明尽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胸怀雄心壮志,决战疆场。
③用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3.答: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指代少女。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劝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写出了英雄失落的孤独与痛苦心情。
4.答:诗人的苦恼没有人能够理解,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更深一层地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二、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
主旨:全词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艺术特点:写景抒情,景情结合;比喻用典,褒贬分明。
【课后问题设计】
答:这一句用的是移情(拟人也可以)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第五篇:《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辛弃疾词两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进一步学习鉴赏词的方法。
本课两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重要代表词作,两首词分别是他在35岁和66岁所作。因他回归南宋后以南宋为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一心渴望抗金御敌,北伐抗金,力图收复失地。但是南宋统治者始终对他采取排挤、猜忌、歧视的态度,一直没有重用他,所以两首词虽然是词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创作,但是词人那种满腔的爱国豪情和因报国无门而生的苦闷悲愤之情没有随时空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本堂课着重于分析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共同点,以词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相同的爱国豪情和壮志难酬苦闷悲愤情感贯穿课堂始终。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了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词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与揣摩典故,理解词人因爱国而生的壮志难酬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分析典故,把握用典深意,体会作者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①“情境法”教学。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②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并背诵。因为诵读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
四、说学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很大程度的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这种心理作用下,学生的可塑性也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会让他们对诗词有不一样的看法。另外,辛弃疾词善于运用典故凝练含蓄的表述内容表达情感,让学生查找典故的源头和意义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幻灯播放屠洪纲歌曲《精忠报国》,引导学生列举爱国报国英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
蒙人铁骑南下,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 „„
设计意图:用饱含爱国豪情的歌曲以及众多的典型爱国报国英雄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本课营造氛围,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积累和归纳写作素材。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然学生深入文本情景感受文本的风格及感情基调——豪迈悲愤。
3、知人论世,认识作者。
设计意图:用作者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引领学生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的苦闷悲愤之情怀。
4、研读课文,把握情感
①提问:踏在南宋国土上,词人用一种特殊的身份来形容自己,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首词里面的哪个词。明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江南游子
提问:那么你觉得这首词里面的江南游子是抒发羁旅之愁,飘零之苦的游子吗?结合你对辛弃疾的了解,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不是。回归南宋后辛弃疾遭受排挤、不被理解、不受重用,没有归属感,是个落魄的江南游子,归根结底是抒发爱国而壮志难酬苦闷之情。
提问:词中的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词人此时的心情?
明确: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总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扁悲断肠的落魄江南游子。此时的辛弃疾回归南宋已经12年之久,正值壮年的他,拥有满腔报国豪情,站在赏心亭上,眺望北方被金人占领的土地,急欲挥师北上,怎奈腐朽的统治者一直不给他北伐抗敌的机会。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流血不流泪”,可是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却流下了壮志难酬的心酸泪水,这是何等的苦闷与悲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准确把握词的情感。②提问:那么这种满腔的爱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之情在时隔31年后是否依旧呢?我们来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补充时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6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5、合作探究。
①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例子,自由讨论,然后分析第二首词中的典故。
a、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请学生简单概括典故内容,并找出共同点。
孙权:吴国国君,始置京口镇,建功立业 刘裕:于京口起兵北伐,建立刘宋,功勋卓著
共同点: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b、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哪些词句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
感情:钦佩,仰慕,赞美
词句:千古,英雄,风流,无觅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1)、主张抗金、挥戈北上、收复失地,建功立业(既然渴望建功立业,说明壮志未酬);第一首词的三个典故
(2)、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借古讽今)
②齐读下阕,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
(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刘义隆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比,说明自己抗金壮心未已,想为国出力,但报国壮志难酬。
总结:从21岁起兵抗金,至67岁抗金不成抑郁而终,从金人占领区到南宋土地,从建康赏心亭到京口北固亭,时空在变,不变的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悲愤。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摇旗呐喊。他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英雄末路,苦闷失意的一生。腐朽没落的南宋王朝无情地碾碎了他的英雄梦想,幸亏还有一支笔,他将深沉的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失路的惆怅融入词中,使他的词有一种独特的沉郁与悲壮。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深入体会用典的表现手法,领会如何分析用典的表现手法
6、带感情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情感。
六、说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上,由于授课容量大,互动多,有的问题较难,我稍显急躁,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适当的点评,即使点评了,评语也缺少个性和激励性,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没有预期的好。课后我深感高效的课堂还应以教师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为前提。因为课堂互动打破了以往的“一言堂”式教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的多元化解读,使我们教师要面对多个人的多视角的解答。这就为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包括如何掌握学生回答的时间。如何更好地把他们偏差的思维调整过来等等。有学生的回答势必就要给予相应,快速的点评,总之要随机应变,把握好课堂节奏,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评语应随学生的发言而各不相同,最好是妙语连珠,发挥评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