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配答案)

时间:2019-05-15 01:0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配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配答案)》。

第一篇: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配答案)

一.判断题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P1 2.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P2 3.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P2 4.“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P3 5.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与元朔五年,设博士弟子,是中国大学建立之始。()P3 7.奴隶(封建)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P5 8.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的建立。()P5 9.“五经”包括《诗》、《书》、《礼》、《中庸》、《孟子》《易》、《春秋》。()P6 10.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P7 11.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之始。()P7 12.上个世纪末,我国党和政府作出了两大教育上的决策:其一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P11 13.中世纪的“四艺”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P14 14.中世纪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吟诗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伦理。()P14 1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P15 16.教育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P18 1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P23 18.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尔和赖因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P23 19.杜威赫尔巴特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P24 20.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不断改造”。()P24 2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P25 22.《论语》《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P26 23.《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P26 24.《大学》是一篇道德教育的专论。()P27 25.《大学》中的三纲领即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P27 26.《大学》中的八条目即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P27 27.清末输入中国的西方教育理论以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体。()P29 二.单选题

1.古代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B)。P3 A、私学 B、官学 C、书院 D、大学 2.汉代的太学属于(A)。P3 A、官学 B、私学 C、书院 D、私塾 3.我国汉代太学的基本教育内容是(C)。P3 A、传记 B、诸子 C、经学 D、诗赋 4.我国的私学产生于(B)。P3 A、原始社会末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汉代以后 5.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A)。P4 A、识字教育 B、音乐教育 C、道德教育 D、算术教育

6.历史上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是(C)。P5 A、白鹿洞书院 B、岳麓书院 C、东林书院 D、象山书院 7.中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为(C)。P5 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七艺 8.“六艺”中的“书”为(C)。P5 A、艺术教育 B、书法教育 C、文字教育 D、政治伦理教育 9.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是(C)。P6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10.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采用的选士制度是(B)。P7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11.隋朝以后,我国主要采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C)。P7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12.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D)。P8 A、天津西学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天津水师学堂 D、京师同文馆 13.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P8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A)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正式学制的开端。P9 A、癸卯 B、壬子-癸丑 C、壬戌 D、近代学制 15.壬子癸丑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P9 A、四年一贯制 B、五年一贯制 C、六年一贯制 D、三三分段 16.壬戌学制以(C)的学制为主要学习的蓝本。P9 A、日本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17.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D)。P9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1904年学制 D、1922年学制 18.1905年清政府设立(B),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P9 A、国子监 B、学部 C、提学使司 D、督学 19.新中国第一个学制确立于(B)。P10 A、1949年 B、1951年 C、1958年 D、1967年 20.《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于(D)。P11 A、1985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9年 21.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的“三艺”指(B)。P14 A、天文学、修辞学、辨证法 B、文法、修辞学、辨证法 C、天文学、算术、辩证法 D、算术、几何、天文学 22.“产婆术”是由(C)创立的教学方法。P20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苏格拉底 D、卢梭 23.下列那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C)。P20 A、孔子 B、杜威 C、苏格拉底 D、赫尔巴特 24.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A)。P21 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龄分期的教育家 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 C、主动脉张胎教 D、强调早期教育 25.《政治学》是(A)的主要代表作。P21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卢梭

26.下列哪部著作被称为“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D)。P23 A、《爱弥尔》 B、《教育漫话》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27.卢梭的教育著作是(B)。P23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8.作为一门学科规范教育学,通常以赫尔巴特的(C)为标志。P23 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 29.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B)。P24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教育目的》 D、《大教学论》 3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下列哪位教育家首先提出来的(A)。P25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朱熹 3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P27 A、《学记》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32.哪一本书是家训之祖?(A)P27 A、《颜氏家训》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33.《师说》主张选择教师的标准应该是(C)。P28 A、资历 B、地位 C、道 D、年龄

34.第一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的译者是(D)。P29 A、严复 B、辜鸿铭 C、蔡元培 D、王国维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A)。P30 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马卡连柯

三、多选题

1.狭义的教育基本内涵有(ABC)。P2 A、受社会制约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参与 D、一种个人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ABD)P2 A、非形式化 B、形式化 C、非制度化 D、制度化 3.中国古代学校的性质分为(BCD)。P3 A、太学 B、官学 C、私学 D、书院 4.中国古代的私学按所教的内容可分为(CD)。P4 A、太学 B、书院 C、私塾 D、经馆 5.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ABD)。P6 A、察举制 B、科举制 C、文官制 D、九品中正制 6.关于1922年学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P9 A、小学和中学实行“四三四”制 B、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 C、是我国近代最为成熟的学制 D、小学和中学实行“六三三”制 7.西方近代教育的特点有(ABCD)。P16-17 A、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与重视 B、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增强 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D、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ABCD)。P17-19 A、全民化 B、终身化 C、民主化 D、现代化

9.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其教育思想反映在下哪几个方面(ABCD)。P20 A、重视教育的作用 B、主张德、智、体、美的教育内容 C、强调早期教育 D、提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10.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BC)。P22 A、亚里士多德 B、维多利诺、拉伯雷 C、伊拉斯谟、莫尔 D、洛克、卢梭 11.杜威的教学主张(ACD)。P24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社会 C、教育即生长 D、从做中学 12.《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有(ABCD)。P27 A、循序渐进原则 B、及时施教原则 C、预防性原则 D、学习观摩原则 13.《师说》的贡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CD)P28 A、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 B、提出早期教育思想 C、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D、择师的标准是“道” 14.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在民国初年到1949年来中国讲学、访问的有(ABC)。P30 A、杜威、推士 B、麦柯尔、柏克赫司特 C、华虚朋、孟禄 D、克柏屈、梅伊曼 15.中国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C)。P30 A、陶行知 B、梁漱冥 C、陈鹤琴 D、陈寅恪

一、判断题

1.在《教育学》中,“教育与发展”主要指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P34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P35 3.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这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决定了教育的发展。()P36 4.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此时,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来。()P39 5.教育与政治之间是彼此制约的。()P41 6.通过拨款方式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说明了政策和法令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41 7.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P44 8.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P45 9.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立足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观念,它包括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P52 10.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P63 11.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P61 12.对弱势学生给予一定的特殊待遇不是教育平等化所提倡的。()P44、P82 13.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柱。()P53 14.学校教育不应当回避社会文化中与学校教育所提倡的方向不一致的方面。()P58

二、单选题

1.具有“学校教育制度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的教育特征体现在什么社会之中。(C)P36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B)。P46-48 A、延续和传播文化 B、决定文化传统的特点 C、整理、发展和创造文化 D、创造独特的学校文化 3.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42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4.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45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哪个年代(D)。P51 A、60 B、70 C、90 D、80 6.到二十世纪(D)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得以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P51 A、60 B、70 C、80 D、90 7.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名字是(B)。P51 A、《21世界议程》 B、《增长的极限》 C、《学会生存》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8.就学人口比例、小学人学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文盲比例等属于(A)。P53 A、压力指标 B、状态指标 C、响应指标 D、信息指标 9.以下不属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是(B)。P59-61 A、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持续递进性 C、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10.以下哪种行为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规律(B)。P60 A、以刺激性的语言责难学生 B、布置过多、过难的作业 C、体罚学生 D、满堂灌的课堂教学 11.“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特点。P60 A、顺序性 B、间断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12.“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1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三、多选题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ABDE)。

A、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B、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受教育权 D、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体制 E、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在(BCD)的结构。

A、基础、中等、高等的教育比例 B、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 C、高等教育的层次、专业的比例与类别 D、高等教育的数量 3.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体现在(AB)。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 C、教育决定了经济的结构 D、教育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转 4.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CD)。

A、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B、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C、政治决定了教育的内容 D、政治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 5.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表现在(AB)。

A、教育培养政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 C、教育民主化决定了政治的民主化 D、教育为超越现有的政治服务 6.教育民主化包含哪几个方面(ABC)。

A、取消教育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在学校中倡导民主精神 C、在学校里尊重学生的个性 D、教师不能批评与体罚学生 7.教育平等的涵义有(ABC)。

A、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 B、教育权利平等

C、教育机会均等 D、无差别的对待一切学生 8.文化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BD)。

A、文化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B、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文化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D、文化提供了教育的内容 9.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体现在(ABC)。

A、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B、教育使文化得以整理、发展和创新 C、教育创造了独特的校园文化 D、教育使文化呈现多样化 1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表现在(BD)。

A、科学技术影响了教育的价值追求 B、科学技术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更新 C、科学技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权利

D、科学技术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条件 11.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P50 A、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D、教育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舆论支持 1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主要方式有(ABCD)。P50 A、对前人的科学知识合理编制和加工 B、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C、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 D、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13.教育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

A、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C、教育决定了可持续发展 D、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1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BC)。

A、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作出社会规范 B、教育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C、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D、教育丰富了个体的兴趣 1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ABCD)。

A、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C、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D、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一、判断题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P66 2.为使课程与教学目标易于评价,常用明确的、清晰的、具体的、外显的、可直接观察与测量的词语来表示目标。()P67 3.古希腊的学者认为教育应致力于理性的培养,这种表述属于教育目的高度概括化的培养目标。()P67 4.卢梭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然人”,而非“社会人”。()P69-70 5.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真诚、决定和选择、负起独立的责任()P72 6.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属于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P73 7.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包括: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8.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错误,在于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国家目的等同起来。()P74 9.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前提假设都是有缺陷的。()P76 10.个人本位论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P76 11.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P80 12.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而且主要以儒家的教育目的为代表。()P86 13.孟子倡导的教育目的是明人论,以道德教育为轴心。()P86 14.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P87 15.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论述教育目的重要性的第一人。()P86-87 1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P89 17.在“五育”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它们在内容上都有相互交叉的地方。()18.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P89 19.在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P89 20.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P90 21.“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基本精神上是不一致的。()P98

二、单选题 1.(A)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P66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2.我国古代“明人伦”的思想是一种(A)。P67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3.(C)是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P69 A、罗素 B、洪堡 C、卢梭 D、沛西能 4.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P73 A、杜威 B、涂尔干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 5.主张培养“自然人”的观点是(A)。P70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 B、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 C、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论 6.下列命题陈述中,与个人本位论基本假设不符合的是(D)。P75 A、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个体是自足完善的 B、个体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只是一个抽象、一个虚名 C、个体拥有一个逻辑上先于具体社会历史的超验自我 D、个人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

7.关于个人自由的价值辩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P79 A、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B、个体自由是促进个体生长的必要条件 C、思想自由、行动自由是创造文明的前提条件 D、个人自由是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 8.以下关于“自治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P85 A、它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 B、它有助于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承担责任 C、它是学生学会运用自由的根本手段 D、自治教育是不需要纪律约束的教育 9.(D)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A、林则徐 B、张之洞 C、梁启超 D、蔡元培 10.下列描述中与近代学者蔡元培教育思想不符的是(A)。P87 A、强调忠君和尊孔教育 B、推崇个性的自由发展 C、主张教育独立、思想自由 D、重视美育和世界观教育 1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对教育目的论述出自(B)。P88 A、1958年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 C、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2.(C)将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P88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3.“三个面向、四有新人”提出于(B)。P88 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4.对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句话的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C)。P92 A、美与真是相通的 B、儿童思维的天性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富有诗意的创造离不开对美的感受 C、美育对智育具有促进作用 D、智育对美育具有制约作用 15.以下关于“个性发展”的描述中不恰当的是(C)。P96-95 A、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单个个体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言的

B、个性发展是相对于社群内部众多个体的高度趋同发展而言的 C、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全面发展而言的

D、个性发展是指个体独特内在潜能的发展,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体独特性的发展

三、多选题

1.教育目的就其表述和内容而言具有(ABD)特征。P65 A、抽象性 B、理想性 C、可操作性 D、终极性 2.8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BCD)。P66 A、教学方式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3.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D)的教育目的论。P69-71 A、自然主义 B、国家主义 C、自由主义 D、存在主义 4.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流派有(AC)的教育目的论。P73 A、国家主义 B、存在主义 C、社会学派 D、自由主义 5.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BCD)。P70-71 A、约翰密尔 B、罗素、小原国芳 C、哈耶克 D、洪堡、爱伦凯 E、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6.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D)。P74 A、涂尔干 B、萨特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 7.个人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观点有(ABCD)。P72 A、教育目的制订应以完善与发展个人自身的需要为依据,社会目的是次要部分 B、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力 C、强调个人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D、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促进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8.存在主义者信奉的教育目的观主要有(ABCD)。P71 A、教育应使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生活方式

B、教育应向学生展示其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帮助学生扩大选择的范围,通过选择,决断和行动来塑造自己 C、教育要督促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学会独立地承担责任

D、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情,教育无须对公众、集体和社会承担什么责任 9.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共同的价值取向有(ABC)。P72 A、以个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B、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与基本自由权利

C、强调受教育者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D、完全排斥或否定教育的社会目的

10.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体现在(BCD)几个方面。P75 A、个性化 B、规范控制 C、社会价值 D、社会化 1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ABCD)。P98 A、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 B、基础性、普及性的教育 C、强调全面发展教育 D、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

一、判断题

1.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诸矛盾中的一对主要矛盾。()P100 2.教师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班级微观环境的建设中。()P102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决定的。()P103 4.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说明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和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学生。()P103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的特点。()P104 6.教师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手段都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出现的。()P105 7.对教学经验的不断反思,它称为“反思性教学”。()P117 8.皮亚杰所提出的“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P119 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也就是个体思维的组织结构不断从低级认知阶段发展到高级的认知阶段的过程。()P119 10.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它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差异。()P121 11.“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等人。()P126 12.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P126 13.“儿童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而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14.“儿童是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着他来运行”,这是儿童中心论的观点。()P127

二、单选题

1.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说到“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这句话反映了教师是(C)的劳动作用。P101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达的是人才培养的(B)。P104 A、间接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主体性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指教师工作具有(C)。P105 A、长期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主体性 4.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P106 A、复杂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示范性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力作出了(B)方面的权力。P110-112 A、5 B、6 C、7 D、8 6.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这表示了教师在(A)方面的权力。P111 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7.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这表示了教师在(C)方面的权力。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8.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C)。P117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9.儿童明显有一个适合做某事的内部时间表,未到时间实施的训练效果不大。这体现了儿童发展阶段的(C)思想。P118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10.强调环境和学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的核心思想。P119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11.2-7岁阶段儿童“语言开始发展,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B)阶段。P119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2.7—11岁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推理,能够进行逻辑概念,以及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具有了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C)阶段。P119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3.对事物的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属于认知风格的(B)。P122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14.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B)。P126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宾塞 15.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P126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宾塞

三、多选题

1.教育活动主要包括(ABD)三个基本要素。P100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方法 D、教育内容 2.教师劳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CD)。P100-102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3.教师劳动的特点有(ABCD)。P103-105 A、复杂性与创造性 B、连续性与广延性 C、长期性与间接性 D、主体性与示范性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BCD)。P103 A、为未知世界的探索 B、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C、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创新 D、对突发情境表现出的教育机智 5.教育理论的基本课程包括(ACD)。P108 A、教育学 B、教育心理学 C、学科教学法 D、心理学 6.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履行教师聘约的义务包括(BCD)。P113-114 A、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B、忠实执行教育方针,努力实现教育目的

C、遵守教育规章制度,努力工作 D、履行学校聘任合同规定的各项聘约,完成教学任务 7.新教师的入职辅导,主要通过(ABC)进行。P117 A、安排一个有序的计划 B、请有经验的导师进行指导 C、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D、定期到师范院校学习8.教师的在职培训一般有(AD)两类。P117 A、获得学位等升等升级 B、反思性教学 C、有经验的教师指导 D、提高教学能力或素质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生可享受的“学金权”是指(BCD)。P1124 A、补助金 B、奖学金 C、贷学金 D、助学金 10.概括地讲,“教师中心论”是指(ABC)。P126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教材为中心 C、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D、以知识为中心 11.主张“教师中心论”的教育家有(BC)。P126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卢梭 12.“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C)。P126 A、卢梭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

一.判断题

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P130 2.《朱子全书 论学》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P130 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跑道”,其引伸含义即为“课程即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P130 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名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P130 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P131 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课程范式。()P131 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名词转向动词。()P132 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P133 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P133 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P133 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P133 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P134 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P135 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P136 15.学科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P137 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卢梭身上。()P137 17.学科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P138 18.杜威在其《儿童与课程》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P138 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P138 20.显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有可能是积极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P143 2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杜威和克伯屈。()P141 22.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隐性课程。()P142 2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P146 24.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的。()P146 25.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不主张围绕预先规定的具体目标来实施与评估课程,但它是有目的的。()P146 26.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P148 27.课程的心理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P149 28.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P149 29.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P149 30.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P150 3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P150 3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P150 33.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P150 34.校本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P161 35.研究性课程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 36.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P166 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P130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P133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A)。P133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P134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最为恰当的是(A)。P134 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 6.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P137 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

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8.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B)。P138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9.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P139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0.“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P139-140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11.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隐性课程”,这一学术概念的是(A)。P142 A、(美)杰克逊 B、(美)杜威 C、(美)克伯屈 D、(美)阿普尔 12.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P143 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3.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4.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P144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5.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P146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6.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P148 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7.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P149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8.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P149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20.关于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P149-150 A、课程的逻辑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逻辑方面,课程的心理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心理方面 B、课程的逻辑组织只考虑教材本身,课程的心理组织考虑的是教材与儿童的关系

C、课程的逻辑组织强调按知识本身固有的、内在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心理组织强调按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

D、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

21.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属于课程的(C)。P150 A、纵向组织 B、横向组织 C、直线式组织 D、螺旋式组织 22.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23.新中国课程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并实行“一纲多本”教科书制度的是(B)。P157 A、模仿苏联阶段 B、教育革命阶段 C、文化大革命阶段 D、改革探索阶段 24.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在(D)。P160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25.关于研究性课程的性质,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D)。P164-165 A、它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取为本位的课程 B、它以活动或过程的形态存在

C、它是一种在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的课程 D、它是一种以预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 26.关于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P166 A、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 B、主要采用文件夹评价、操作性评价 C、更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 D、评价本身构成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一部分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P131 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P131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C、封闭、预成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P131-132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P132-133 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5.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P134-135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6.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P135-136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7.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P136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8.学生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种差别所作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D)。P136 A、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学术型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实践型知识

B、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外显的公共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内隐的个人知识

C、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呆滞的、固定的、无活力的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运转着的、有活力的知识

D、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远离行动,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从不远离行动 9.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在于(ABCD)。P137 A、由于教材知识与儿童现有生活经验、心理经验缺乏直接联系,故容易导致儿童机械被动的学习B、容易割裂和肢解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C、容易导致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D、不利于儿童获取必要的个体知识、实践知识 10.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P137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11.活动课程主要的局限性在于(ABCD)。P138 A、不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B、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教师难以适应 C、容易导致学生散漫、凌乱的学习

D、片面强调从“做”中学,容易导致活动课程沦为肤浅的、缺少智力训练价值的纯操作活动 12.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P139 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 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 C、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13.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P139-140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4.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P140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5.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P140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6.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P141 A、主学习B、快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17.隐性课程通常具有以下典型特征(ABC)。P143 A、它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B、它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 C、它的实施通常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特点 D、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课程形态

18.关于隐性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P143 A、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 B、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 C、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 D、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无法进行研究的 19.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P143 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 20.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P144-145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21.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P152-153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22.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P154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23.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P161 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24.关于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P166 A、它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 B、评价是动态性的、全程性的,评价贯穿了研究过程的始终 C、评价是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D、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一、判断题

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P167 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P168 3.教学等于智育。()P168 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P168 5.学与教是两种不同的活动。()P168 6.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P169 7.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P171 8.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P172 9.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P173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P173 1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P174 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13.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P174 14.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P176 1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P176 16.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是学生成绩的高低。()P177 17.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P178 18.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P182 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P182-190 20.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P182备课

21.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P182-186 22.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P186 23.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

24.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P193 25.班级授课制是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P193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P169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C)规律。P168 A、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 B、知情意统一

C、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D、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3.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P170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P170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5.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P176 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P173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7.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D)。P171 A、基本技能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8.“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5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不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的这项是(C)。P175 A、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主要的认识任务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教学应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

D、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0.“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P176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P177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2.将新知识、新事物引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是教学基本阶段中的(A)。P177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P178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4.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P180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5.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P180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6.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P181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P187 A、备课 B、上课 C、课后教导评价 D、反馈 18.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不应(C)。P188 A、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 B、在讲述过程中,可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C、不结合其他的方法 D、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范例 19.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P193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P168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P169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P169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P170-172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P170 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P173 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P172-173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P174-177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P174-175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P177-179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P180-182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P187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

一、判断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P197 2.社会发展因素是制约德育目标确定的首要因素。()P197 3.《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P199 4.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P199 5.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P202 6.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P203 7.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P204 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P204 9.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自我形成的过程。()P205 10.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P206 11.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P206 1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P207 13.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P220 14.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P221 15.德育方法应视学生的不同而不同。()P222 16.对低年级的学生,最好的德育方法是自我教育法。()P222 17.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P224 18.赋予班干部特定的权威是管好班级的“不二法门”。()P239

二、单选题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P198 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小学德育纲要》颁布于(B)。P198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3.《中学德育纲要》颁布于(C)。P198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4.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标准称为(B)。P200 A、道德评价 B、道德规范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5.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P201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6.“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P201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7.“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P202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8.在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作为基础的是(A)。P207 A、知 B、情 C、意 D、行 9.品德构成的基础是(A)。P207 A、道德观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提出社会化活动德育原则的是(A)。P210 A、杜威 B、马卡连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P212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12.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P207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13.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P205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P216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5.“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P212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6.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P217 A、共产主义方向性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7.通过创设良好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法称为(D)。P221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8.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P227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19.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要注意避免(D)。P227-228 A、突出个性,避免套话 B、用语直接,言简意赅 C、鼓励为主,促进上进 D、抓住重点,不及其余

三、多选题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P197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P199-203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P204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P205 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P205-209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6.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P207-208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7.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的任何一方面开始。P207 A、行 B、知 C、情 D、意 8.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P210-217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P218-219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0.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ABCD)。P218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1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P220-221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 1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P222 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P223-224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P224-227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

一、判断题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P230 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P230-231 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P231 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P235-236 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P236 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P237 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P238 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P240 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P240 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影响。()P240 12.建立有效的班级环境是有效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P240 13.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242 14.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P243 15.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P244 16.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P244 17.教育执法的内容包括: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对教育守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委责任。()P245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P245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直接与教育相关的法律。()P246 2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P246 21.定量评价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对被评价的资料信息进行数理化处理。()P248 22.定量评价主要关心被评价者的看法与感受。()P249 23.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初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一种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P249 24.诊断性评价适用于全体学生,并不仅仅限于有问题、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P249 25.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P249 26.诊断性评价只能通过较为正式的特殊测验来进行。()P249 27.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教学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P249 28.终结性评价往往是一种非正式评价。()P250 29.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P250 30.绝对评价常以百分等级分数形式出现。()P250-251 31.个体内差评价可以以自己也可以以同学个体为参照点而实施的一种评价。()P251 32.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P251-255 33.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P255 34.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P257

二、单选题

1.党支部在中、小学校管理中主要起到(B)。P230 A、决策咨询作用 B、保证监督作用 C、民主管理作用 D、全面执行任务作用 2.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P233 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 3.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P234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 4.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P245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师节”。

A、10月9日 B、9月15日 C、9月12日 D、9月10日

6.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缺陷与问题,这是教育评价的(C)。P248 A、导向功能 B、鉴定功能 C、诊断功能 D、教学功能 7.以下关于定性评价说法错误的是(C)。P248 A、定性评价主要是一种分析性的、描述性的评价

B、定性评价主要凭借评价者个人的洞察、内省评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结果 C、定性评价只能看到事物发生的最终结果或情形

D、定性评价重视站在被评价者的立场与角度,来理解其行为的意义 8.关于形成性评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P249-250 A、它是一种伴随教学过程而进行的经常性评估 B、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C、它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 D、它是一种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评价 9.关于终结性评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P250 A、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即时的反馈性评价

B、是为确定学生达成整个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作的评价

C、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 D、往往是一种正式的外部评价,且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 10.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P250 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 11.以下不属于关于个体内差评价的是(A)。P251 A、对一个班级学生在不同学科成绩分布差异的比较评价

B、对个体同一学科不同方面的成绩表现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C、对个体不同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横向比较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D、对个体不同时期内同一方面的成绩表现进行前后纵向评价属于个体内差评价 12.关于教育评价,下面所列举的现象中不正当的做法是(C)。P260-261 A、评价应以事实为准绳、为依据

B、评价的方法应与被评价的对象相适应、相匹配

C、评价的标准与被评价的对象可以不存在直接的、理性的联系 D、各评价标准应是内在连贯的,并得到始终如一的执行 13.以下说法不属于操作测验特点的是(B)。P258 A、主要通过观察被试实际的操作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 B、只适用于动作技能的评价 C、这种评价主要用来检测被试将知识、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D、它是一种非文字测验

三、多选题

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ABC)。P231 A、决策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集资权 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P231 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 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ABD)。P232 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办事机构 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D、校长、教导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 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CD)。P232-234 A、教学管理 B、总务工作 C、教职工管理 D、学生管理 5.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ABCD)。P232-233 A、抓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B、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 C、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D、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6.总务工作的主要包括(ABC)。P233 A、校舍的建设,维修与设备的购置与管理 B、生活福利工作 C、财务管理工作 D、优秀教师的评定工作 7.教职工的管理的主要方面(ABD)。P233-234 A、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 B、培养和提高教职工 C、组织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D、考核教职工 8.对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一般分为(ACD)三方面。P234 A、考勤 B、考查 C、考绩 D、考能 9.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P234 A、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 B、学习、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C、评定优秀学生 D、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惩罚 10.班级组织的社会特征(ABC)。P237-239 A、自功能性 B、靠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 C、半自治性 D、基层性 11.良好班级组织的标准(ABCD)。P238-239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目标明确 B、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C、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 D、有正确的班级舆论,班风良好 12.班级管理主要有(BCD)取向的模式。P240 A、认知调节 B、功能性 C、行为改变 D、人际互动 13.班级管理的原则(ABC)。P241 A、确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的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潜能 B、加强班级是常管理,不能只关注少数大活动 C、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D、严格要求学生 14.班级的日常管理表现为(ABCD)。P241-243 A、班级组织管理 B、班级制度管理 C、班级自治管理 D、班级文化建设 1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P242 A、班干部 B、小组长 C、一般成员 D、团支部

16.班级自治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ABCD)方面来进行。P243 A、日常生活的几个活动环节 B、阶段性的班级活动

C、配合学校的主题活动 D、与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相结合的主题班队活动 17.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有(ABCD)。P247-248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鉴定功能 D、教学功能 18.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有(AB)。P250 A、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B、筛选功能 C、使用频率高 D、评价的内容范围小 19.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有(ABCD)。P255-256 A、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评价 B、班级集体的培育与建设评价 C、班级活动的效能评价 D、横向协调工作评价 20.学生评价包括(AC)。P257 A、学业成就评价 B、学习行为评价 C、思想品德评定 D、特殊表现评价 21.学业成就评价包括(ACD)。P257-258 A、口头测验 B、客观测验 C、操作测验 D、作品分析 22.思想品德评定的基本要求有(ABCD)。P259-260 A、深入实际,了解学生 B、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C、内容具体,有针对性 D、内容独特,展示个性 23.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ACD)。P260-261 A、可行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第二篇: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配答案)

《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

9.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是(C)。P6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10.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采用的选士制度是(B)。P7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11.隋朝以后,我国主要采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C)。P7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文官制 12.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D)。P8 A、天津西学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天津水师学堂 D、京师同文馆 13.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P8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A)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正式学制的开端。P9 A、癸卯 B、壬子-癸丑 C、壬戌 D、近代学制

15.壬子癸丑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P9 A、四年一贯制 B、五年一贯制 C、六年一贯制 D、三三分段 16.壬戌学制以(C)的学制为主要学习的蓝本。P9 A、日本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17.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D)。P9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1904年学制 D、1922年学制 18.1905年清政府设立(B),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P9 A、国子监 B、学部 C、提学使司 D、督学 19.新中国第一个学制确立于(B)。P10 A、1949年 B、1951年 C、1958年 D、1967年 20.《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于(D)。P11 A、1985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9年

21.西方教育历史中,中世纪的“三艺”指(B)。P14 A、天文学、修辞学、辨证法 B、文法、修辞学、辨证法 C、天文学、算术、辩证法 D、算术、几何、天文学 22.“产婆术”是由(C)创立的教学方法。P20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苏格拉底 D、卢梭 23.下列那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C)。P20 A、孔子 B、杜威 C、苏格拉底 D、赫尔巴特 24.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A)。P21 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龄分期的教育家 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 C、主动脉张胎教 D、强调早期教育 25.《政治学》是(A)的主要代表作。P21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卢梭

26.下列哪部著作被称为“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D)。P23 A、《爱弥尔》 B、《教育漫话》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27.卢梭的教育著作是(B)。P23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8.作为一门学科规范教育学,通常以赫尔巴特的(C)为标志。P23 A、《大教学论》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 29.杜威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是(B)。P24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教育目的》 D、《大教学论》 3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下列哪位教育家首先提出来的(A)。P25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朱熹

3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P27 A、《学记》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P35 3.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这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决定了教育的发展。()P36 4.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此时,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来。()P39 5.教育与政治之间是彼此制约的。()P41 6.通过拨款方式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说明了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41 7.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P44 8.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P45 9.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立足于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观念,它包括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P52 10.童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P63 11.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P61 12.对弱势学生给予一定的特殊待遇不是教育平等化所提倡的。()P44、P82 13.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柱。()P53 14.学校教育应当回避社会文化中与学校教育所提倡的方向不一致的方面。()P58

二、单选题

1.具有“学校教育制度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的教育特征体现在什么社会之中。(C)P36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B)。P46-48 A、延续和传播文化 B、决定文化传统的特点 C、整理、发展和创造文化 D、创造独特的学校文化 3.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42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4.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45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5.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哪个年代(D)。P51 A、60 B、70 C、90 D、80 6.到二十世纪(D)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得以传播,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P51 A、60 B、70 C、80 D、90 7.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一个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名字是(B)。P51 A、《21世界议程》 B、《增长的极限》 C、《学会生存》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8.就学人口比例、小学人学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文盲比例等属于(A)。P53 A、压力指标 B、状态指标 C、响应指标 D、信息指标 9.以下不属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是(B)。P59-61 A、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持续递进性 C、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10.以下哪种行为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规律(B)。P60 A、以刺激性的语言责难学生 B、布置过多、过难的作业 C、体罚学生 D、满堂灌的课堂教学 11.“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特点。P60 A、顺序性 B、间断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12.“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1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判断题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P66 2.为使课程与教学目标易于评价,常用内隐性、体验性的词语来表示目标。()P67 3.古希腊的学者认为教育应致力于理性的培养,这种表述属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中的培养目标。()P67 4.卢梭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然人”,而非“社会人”。()P69-70 5.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真诚、决定和选择、负起独立的责任()P72 6.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P73 7.教育目的中的社会本位论包括: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8.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错误,在于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国家目的等同起来。()P74 9.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前提假设都是有缺陷的。()P76 10.个人本位论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P76 11.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P80 12.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而且主要以儒家的教育目的为代表。()P86 13.洋务派倡导的教育目的是明人论,以道德教育为轴心。()P86 14.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P87 15.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论述教育目的重要性的第一人。()P86-87 1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P89 17.在“五育”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它们在内容上都有相互交叉的地方。()18.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P89 19.在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P89 20.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P90 21.“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基本精神上是不一致的。()P98

二、单选题

1.(A)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P66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2.我国古代“明人伦”的思想是一种(A)。P67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3.(C)是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P69 A、罗素 B、洪堡 C、卢梭 D、沛西能 4.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P73 A、杜威 B、涂尔干 C、凯兴斯泰纳 D、秦梯利 5.主张培养“自然人”的观点是(A)。P70 A、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 B、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 C、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论 6.下列命题陈述中,与个人本位论基本假设不符合的是(D)。P75 A、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个体是自足完善的 B、个体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只是一个抽象、一个虚名 C、个体拥有一个逻辑上先于具体社会历史的超验自我 D、个人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

7.关于个人自由的价值辩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P79 A、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B、个体自由是促进个体生长的必要条件 C、思想自由、行动自由是创造文明的前提条件 D、个人自由是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 8.以下关于“自治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P85 A、它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 B、它有助于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承担责任 C、它是学生学会运用自由的根本手段 D、自治教育是不需要纪律约束的教育 9.(D)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

《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

9.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共同的价值取向有(ABC)。P72 A、以个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B、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与基本自由权利

C、强调受教育者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D、完全排斥或否定教育的社会目的

10.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体现在(BCD)几个方面。P75 A、个性化 B、规范控制 C、社会价值 D、社会化 1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ABCD)。P98 A、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 B、基础性、普及性的教育 C、强调全面发展教育 D、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一、判断题

1.学生与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诸矛盾中的一对主要矛盾。()P100 2.教师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班级微观环境的建设中。()P102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决定的。()P103 4.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说明部分教师的职责像科学家一样肩负发明创造的任务。()P103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P104 6.教师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手段都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出现的。()P105 7.对教学经验的不断反思,它称为“反思性教学”。()P117 8.皮亚杰所提出的“运算”与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意义接近。()P119 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计过程。()P119 10.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的不相似性,它主要表现在认知方式和智力方面的差异。()P121 11.“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等人。()P126 12.卢梭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P126 13.“儿童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而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14.“儿童是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着他来运行”,这是儿童中心论的观点。()P127

二、单选题

1.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说到“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这句话反映了教师是(C)的劳动作用。P101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达的是人才培养的(B)。P104 A、间接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主体性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指教师工作具有(C)。P105 A、长期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主体性 4.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D)特点。P106 A、复杂性 B、创造性 C、连续性 D、示范性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力作出了(B)方面的权力。P110-112 A、5 B、6 C、7 D、8 6.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这表示了教师在(A)方面的权力。P111 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7.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这表示了教师在(C)方面的权力。A、科研学术活动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进修培训权

《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

8.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C)。P117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9.儿童明显有一个适合做某事的内部时间表,未到时间实施的训练效果不大。这体现了儿童发展阶段的(C)思想。P118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10.强调环境和学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的核心思想。P119 A、环境—学习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自然成熟论 D、条件—反射理论

11.2-7岁阶段儿童“语言开始发展,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B)阶段。P119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2.7—11岁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推理,能够进行逻辑概念,以及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具有了可逆性”特征的阶段是(C)阶段。P119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3.对事物的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属于认知风格的(B)。P122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14.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B)。P126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宾塞 15.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P126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宾塞

三、多选题

1.教育活动主要包括(ABD)三个基本要素。P100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方法 D、教育内容

2.教师劳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CD)。P100-102 A、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B、人类真理的代言人 C、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D、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3.教师劳动的特点有(ABCD)。P103-105 A、复杂性与创造性 B、连续性与广延性 C、长期性与间接性 D、主体性与示范性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BCD)。P103 A、为未知世界的探索 B、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C、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创新 D、对突发情境表现出的教育机智 5.教育理论的基本课程包括(ACD)。P108 A、教育学 B、教育心理学 C、学科教学法 D、心理学

6.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履行教师聘约的义务包括(BCD)。P113-114 A、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B、忠实执行教育方针,努力实现教育目的

C、遵守教育规章制度,努力工作 D、履行学校聘任合同规定的各项聘约,完成教学任务 7.新教师的入职辅导,主要通过(ABC)进行。P117 A、安排一个有序的计划 B、请有经验的导师进行指导 C、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D、定期到师范院校学习8.教师的在职培训一般有(AD)两类。P117 A、获得学位等升等升级 B、反思性教学 C、有经验的教师指导 D、提高教学能力或素质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生可享受的“学金权”是指(BCD)。P1124 A、补助金 B、奖学金 C、贷学金 D、助学金 10.概括地讲,“教师中心论”是指(ABC)。P126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教材为中心 C、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D、以知识为中心 11.主张“教师中心论”的教育家有(BC)。P126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卢梭 12.“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C)。P126 A、卢梭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

第三篇: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第五章 课程理论

一.判断题

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7.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8.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的萌芽。()

9.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10.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11.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12.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13.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1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15.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16.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17.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18.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19.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标。()

2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21.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2.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23.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24.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25.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

26.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27.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28.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A、斯宾塞 B、卢梭 C、杜威 D、爱伦凯

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1/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阿普尔

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斯滕豪斯

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A、直线式组织 B、螺旋式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C、封闭、预成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

A、学生被动学习B、忽略个体知识 C、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0.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2/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1.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2.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

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 13.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A、主学习B、快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

14.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15.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16.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17.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18.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

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第六章 教学理论

一、判断题

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3.教学等于智育。()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5.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6.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7.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8.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

10.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1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12.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1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14.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

16.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17.备课的基本步骤有: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18.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19.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

20.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3/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3.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6.“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8.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1.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3.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4/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 第七章 学校德育

一、判断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2.《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

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4.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5.德育过程即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6.“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7.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9.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10.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11.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二、单选题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B)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3.“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4.“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5/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6.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7.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9.“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0.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

A、共产主义方向性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1.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三、多选题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

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7.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的任何一方面开始。A、行 B、知 C、情 D、意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0.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 11.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

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12.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ABCD)。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

6/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 第八章 学校管理与评价

一、判断题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

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

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

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

7.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

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影响。()

12.班级文化包括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

13.在法制社会,教育法能够运用教育活动的任何地方。()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直接与教育相关的法律。()1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17.教育执法指运用一切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实施教育法律的活动。()

18.教育执法的内容包括:推行教育法规的实施、对教育守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对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委责任。()

19.定量评价主要是一种数量化评价,它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对被评对象的信息进行数量化处理。()20.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初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一种评价,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

21.相对于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教学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22.个体内差评价可以以自己也可以以同学个体为参照点而实施的一种评价。()23.论述题、作文等属于客观性评价。()

24.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与班主任工作评价两个方面。()

25.教学工作评价有学校领导评价、教研组同事评价、学生反馈评价、教师自我表现评价组成。()

二、单选题

1.督促检查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是(C)。

A、查教案 B、考试 C、听课 D、倾听师生意见 2.对教师的工作安排一般有(A)两种。

A、跟班制和学年更新制 B、大循环和小循环 C、踏步循环和年级包干 D、自主选择和学生选择 3.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法律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7/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每年(D)为教师节”。

A、10月9日 B、9月15日 C、9月12日 D、9月10日 5.绝对评价是以(B)为参照点实施的一种评价。A、常模 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个体

三、多选题

1.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力包括(ABC)。A、决策权 B、财政权 C、人事权 D集资权 2.实行校长负责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BCD)。

A、与校其他领导的关系 B、与上级领导的关系 C、与本校党支部组织的关系 D、与教工代表大会的关系 3.我国中小学内部,学校的组织机构一般有如下类型(ABD)。

A、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B、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行政组织、生产组织与办事机构 C、与校外联系的机构 D、校长、教导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 4.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CD)。

A、教学管理 B、总务工作 C、教职工管理 D、学生管理 5.教学管理的主要方面(ABCD)。

A、抓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B、加强对教研组的领导 C、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D、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6.总务工作的主要包括(ABC)。

A、校舍的建设,维修与设备的购置与管理 B、生活福利工作 C、财务管理工作 D、优秀教师的评定工作 7.教职工的管理的主要方面(ABD)。

A、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 B、培养和提高教职工 C、组织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D、考核教职工 8.对教职工工作的考核,一般分为(ACD)三方面: A、考勤 B、考查 C、考绩 D、考能 9.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有(AB)。

A、学生思想品德的管理 B、学习、体育卫生、课外活动的管理 C、评定优秀学生 D、对犯错误的学生予以惩罚 10.班级组织的社会特征(ABC)。

A、自功能性 B、靠正式和非正式两方面的手段来维持 C、半自治性 D、基层性 11.良好班级组织的标准(ABCD)。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目标明确 B、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C、有学生骨干形成的核心 D、有正确的班级舆论,班风良好 12.班级管理主要有(BCD)取向的模式。

A、认知调节 B、功能性 C、行为改变 D、人际互动 13.班级管理的原则(ABC)。

A、确立学生是班级主人的观念,努力开发学生潜能 B、加强班级是常管理,不能只关注少数大活动 C、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D、严格要求学生 14.班级的日常管理表现为(ABCD)。

A、班级组织管理 B、班级制度管理 C、班级自治管理 D、班级文化建设 15.我国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分为三层(ABC)。

A、班干部 B、小组长 C、一般成员 D、团支部 16.班级自治活动的开展主要围绕(ABCD)方面来进行。A、日常生活的几个活动环节 B、阶段性的班级活动

C、配合学校的主题活动 D、与思想品德课或班会课相结合的主题班队活动 17.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有(ABCD)。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鉴定功能 D、教学功能 18.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有(AB)。

8/9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

A、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B、筛选功能 C、使用频率高 D、评价的内容范围小 19.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有(ABCD)。

A、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评价 B、班级集体的培育与建设评价 C、班级活动的效能评价 D、横向协调工作评价 20.学生评价包括(AC)。

A、学业成就评价 B、学习行为评价 C、思想品德评定 D、特殊表现评价 21.学业成就评价包括(ACD)。

A、口头测验 B、客观测验 C、操作测验 D、作品分析 22.思想品德评定的基本要求有(ABCD)。

A、深入实际,了解学生 B、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C、内容具体,有针对性 D、内容独特,展示个性 23.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ACD)。

A、可行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9/9

D

第四篇:《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1-4章)(配答案)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1—4章)

第一章 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判断题

1、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教学原理,他认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论著《学记》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善喻”的教学思想是《学记》提出的。()

4、《学记》发展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特别强调教师要“善喻”。()

5、《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6、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了“勤、博、眼、实”的学习思想。()

7、朱熹在《进学解》一文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8、“博学、审问、审思、明辨、笃行”说的就是“朱熹读书法”。()

9、“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最为著名的“五步读书法”。()

10、朱熹读书法是指“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11、朱熹把《论语》、《中庸》中的有关教育思想纳入到教育活动中,对于教育活动提出了“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12、在教育上提出要“学思相资”的思想家是王夫之。()

13、陶行知教学思想的核心是行以求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4、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15、“八字教学”又被称之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16、针对注入式教学造成了小学语文的“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弊端,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了“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为特点的情景教学。()

17、邱学华的“尝试教学”采用的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

18、主张“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家是杜威。()

19、柏拉图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知识的产婆”,称他的谈话问答方法是“产婆术”,他的这一思想导致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形成。()

20、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导致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形成。()

2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知识的产婆”。()

22、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应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要采取直观与循序渐进的思想教学。()

23、《大教学论》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写的。()

24、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认为“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

25、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必须来自感宫”,提出“感知—记忆—理解”为基础的教学。()

26、范例教学是由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27、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知识激增”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挑战,当时联邦德国的克拉夫基等人提出了“范例教学”,即通过对“范例”的接触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28、“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与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的系统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统一起来。()

29、在克拉夫基对范例教学内容三个质的规定性中,基础性是强调选择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30、赞科夫所认为的“一般发展”是特指儿童智力的发展。()

31、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的教学思想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2、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33、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把“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引入到教学中,提出了“一般发展”教学,即使儿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这三方面的个性发展。()

34、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思想最优化的核心是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35、加涅认为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化、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一整套条件。()

13、根据我国古代关于“知与行”、“学与思”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学思相资,因材施教”教学理论的教学家是(D)。

(A)朱熹(B)颜子推(C)韩愈(D)王夫子

14、“师其意不师其辞,宏其中而肆其外”体现了韩愈(B)的教育方法。

(A)知行并进(B)学习与独创相结合(C)博学求精(D)勤劳学深思

15、把“温故知新”作为“人师”前提的学者是(A)。

(A)朱熹(B)韩愈(C)孔子(D)颜之推

16、“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B)提出的。

(A)杜威(B)陶行知(C)布卢姆(D)卢仲衡

17、(A)提出了“五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A)陶行知(B)杜威(C)布鲁纳(D)朱熹

18、陶行知提出了“五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五大解放”分别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儿童的嘴、儿童的时间、儿童的空间和(C)。

(A)解放儿童的眼(B)解放儿童的脚(C)解放儿童的脑(D)解放儿童的思维

19、在中国,陶行知最先把(A)改成了“教学法”,以倡导重视学生的学习。P8(A)教授法(B)读书法(C)讲授法(D)灌输法

20、在课堂上倡导“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的学者是(A)。(A)段力佩(B)李吉林(C)卢仲衡(D)顾泠沅

21、在小学语文课开展“情境教学”的学者是(B)。

(A)邱学华(B)李吉林(C)卢仲衡(D)顾泠沅

22、“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为特点的情境教学是由哪一位我国当代教育家总结的(A)。(A)李吉林(B)段力佩(C)顾泠沅(D)邱学华

23、(D)根据程序教学的原理对初中数学进行自学辅导教学实验。(A)邱学华(B)顾泠沅(C)李吉林(D)卢仲衡

24、自学辅导教学是一种(B)。

(A)个别教学(B)班集体和个别化相结合的教学(C)班集体教学(D)学生自定制度的教学

25、教学中采用“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让学生先去尝试练习或操作,依靠自己的努力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这就是(B)。(A)“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B)尝试教学法(C)自学辅导教学法(D)实践操作法

26、上海青浦数学教师顾泠沅同志提出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突破口,提出(D)教学。(A)尝试教学(B)自学辅导教学(C)情境教学(D)“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

27、(A)又被称为“中国式的掌握教学法”。

(A)尝试指导-效果回授(B)自学辅导教学(C)情境教学(D)八字教学

28、被称为“中国式掌握教学法”是由(A)提出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A)顾泠沅(B)邱学华(C)李吉林(D)卢仲衡

29、主张通过一系列有技巧的对话(提问、争辩)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谈话问答方式的是(C)。(A)杜威(B)凯洛夫(C)苏格拉底(D)赫尔巴特

30、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B)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A)《理想国》(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大教育论》

31、将教学看成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是哪一位教育家(B)。(A)杜威(B)夸美纽斯(C)布卢姆(D)布鲁纳

32、夸美纽斯采用的直观教学的程序是(A)。

(A)感知—记忆—理解—判断(B)表演式再现表象—肖像式再现表象—象征式再现表象(C)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D)组织教学—复习教学—传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3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C)。

(A)知识(B)兴趣(C)德行(D)能力

34、以下教育家中,(C)认为教育要“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得到发展”。

(A)杜威(B)赫尔巴特(C)凯洛夫(D)赞科夫

56、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是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一套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B)的任务,并取得最大效果。

(A)教学(B)教养和教育学生(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D)知识传授

57、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的思想,与分析性思维相比,他更加突出了(B)。(A)发散性思维(B)直觉性思维(C)演绎(D)归纳

58、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划分为六个层次,依次是(B)。

(A)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B)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C)知识、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D)知识、分析、理解、应用、综合、评价

59、美国教育家加涅认为,教学主要是由教师确定好让学生获得些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些结果包括言语学习、心智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C)。(A)知识(B)情感(C)运动技能(D)直觉思维

60、罗杰斯提出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显著特征是有洞察力、有创造性、(C)和有选择性。(A)有记忆力(B)有求同性(C)有建设性(D)有想象力 61、在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中,传统的智力测验能够测出的智力是(C)。

(A)实践性智力(B)创造性智力(C)分析性智力(D)人际交往智力 62、提出成功智力理论的是(A)。

(A)斯腾伯格(B)加德纳(C)罗杰斯(D)加涅

63、多元智力理论是(C)提出来的,反映了对传统智力的批判。(A)比纳(B)斯腾伯格(C)加德纳(D)高尔曼 64、在下列各类智力中,属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范畴的是(C)。

(A)分析性智力(B)实践性智力(C)自我反省智力(D)创造性智力 65、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为提核心的教育观念,主要评价学生的(B)。

(A)理解能力(B)对知识的掌握情况(C)应用能力(D)创造能力 66、认识和对环境中各种物种、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能力是(B)。

(A)逻辑数理智力(B)自然观察者智力(C)人际—交往智力(D)个人内省智力

三、多选题

1、以下那些说法属于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思想?(AB)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有(BD)。

(A)循序渐进(B)学思结合(C)长善救失(D)启发诱导

3、《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它们是(ABCD)。(A)善喻(B)及时施教(C)循序渐进(D)长善救失

4、朱熹提出的相当有效的教育方法是(BCD)。

(A)知行并进(B)学思结合(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

5、韩愈的教育思想包括(ACD)。

(A)勤学深思(B)及时施教(C)博学求精(D)学习与独创相结合

6、集中体现韩愈的教育思想的文章是(AC)。(A)《师说》(B)《学记》(C)《进学解》(D)《论语》

7、提出“学”与“思”相结合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有(ABCD)。

(A)孔子(B)韩愈(C)朱熹(D)王夫之(E)颜之推

8、以下属于韩愈教育思想的是(ABCE)。(A)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B)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学深思)(C)读书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博学求精)(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E)师其意不师其辞;宏其中而肆其外(学习与独创向结合)

28、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教学”措施有(ABC)。

(A)先行组织者(B)不断分化(C)综合贯通(D)发现式学习

29、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类,它们是(ABC)。

(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动作技能领域(D)感觉领域

30、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认为学习的直接目标在于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一教学理论必须运用以下教学方法(AC)。

(A)合理安排教学序列(B)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的难度(C)注意适时强化(D)为掌握而学、为掌握而教

31、掌握教学是通过评价和反馈来实现的,教学评价包括(ABC)。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另类评价

32、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起到的是(AC)。

(A)顾问作用(B)调节作用(C)咨询服务作用(D)主导作用

33、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应的态度是(ACE)

(A)真诚(B)民主(C)理解(D)关怀(E)尊重

34、以下关于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以学生为中心(B)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C)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D)提倡意义学习

35、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强调“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具有(ABCE)显著特征。(A)有洞察力(B)有创造性(C)有建设性(D)有抱负心(E)有选择性

36、斯腾伯格提出了(AB)。

(A)三元智力理论(B)成功智力理论(C)多元智力理论(D)数理智力理论

37、斯腾伯格所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主要指的是(ACE)。

(A)分析性智力(B)运动性智力(C)创造性智力(D)内省性智力(E)实践性智力

38、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学校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教师确立(ABC)。(A)积极的学生观(B)灵活多样的评价观(C)“对症下药”的教学观(D)以人为中心的学习观

第二章 教师

一、判断题

1、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限的。()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美国“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会议”上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成是一种专业。()3、1986年霍尔姆斯小组和卡内基教学专业研究工作组明确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功利学校教育质量必要途径。()

4、教师职业道德将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

5、“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而言的。()

6、虽然教师已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职业性的特点,但“专业”的性质还不充足。()

7、在教师教育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学习”的模式是造就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8、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体现是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9、教师专业化训练的最佳手段是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增强教学能力。()

10、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训练的最佳手段是让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培训。()

11、教师的知识一般包括二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12、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13、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是决定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P53

14、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逐步形成的,因而是动态的。()

15、作为教师,拥有的本体性知识越多则其教学水平越高。()

16、学生有没有创造性,关键在中小学,中小学的关键在教师。()

17、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要从师范生—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其中科研型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

13、专家型教师的核心是(B)。

(A)具有明确知识(B)具有策略性知识(C)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D)具有反思教学的能力

14、教师的素养内涵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它主要是指(C)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等。(A)一般的教学能力(B)特殊的教学能力(C)对知识的处理能力(D)课堂组织能力

15、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知识是(C)。

(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经验性知识

16、案例的作用是(D)。

(A)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源泉(B)案例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C)案例是教师成长的阶梯(D)以上都是

17、反馈评价是微格教学环的第(B)个过程。(A)6(B)5(C)4(D)7

18、(B)是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方法。(A)板书(B)微格教学(C)行动研究(D)多媒体教学

19、未来人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一本是职业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而事业心、进取精神等通过(C)实现的。

(A)终身学习能力(B)教育科研能力(C)参与精神(D)文化素养

20、在课堂观察中,主要可以围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对学生来说可以围绕参与状态、思维状况、情绪状态和(A)。

(A)交往状况(B)回答问题的准确性(C)上课的坐姿(D)课堂气氛

21、(C)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思想。(A)维拉(B)布鲁巴赫(C)波斯纳(D)勒温

22、下列反思的类型中属于超前性反思的是(B)。

(A)对实践的反思(B)为实践反思(C)实践中反思(D)以上都是

23、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浩斯提出了(B)的思想,使教师成为能不断进行反思的实践者。(A)教师即传授者(B)教师即研究者(C)教师即灌输者(D)教师即管理者

24、“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这一思想强调了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联系,它是由(D)提出来的。

(A)斯腾浩斯(B)斯金纳(C)波斯纳(D)勒温

25、(D)将“研究”和“实践效果”有机结合,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教育教学指令的提高。(A)反思教学(B)案例教学(C)课堂观察(D)行动研究

26、行动研究始于美国,它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在行动(即教学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是(A)。

(A)问题筛选——理论优选——运用和反思(B)理论探究——问题分析——行动和反思(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分析问题——反思和行动——理论归纳

27、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是“问题筛选—(D)-运用和反思”。

(A)集体讨论(B)听报告(C)民主讨论(D)理论筛选。

三、多选题

1、教师必备良好的专业品质和素养,至少可归纳包括(ABCD)。

(A)职业道德(B)学科知识(C)教学能力(D)科研意识

2、下列属于世界各国对教师素养研究的内容有(ABCD)。

(A)职业道德(B)文化素养(C)终身学习能力(D)参与精神

3、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BC)。

(A)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D)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下面属于条件性知识的是(ACD)

(A)教与学的知识(B)学科知识(C)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D)班级管理知识

5、专家教师除了具有明确知识、案例知识外,还应具有(ABCD)。

(A)策略知识(B)学科知识(C)默会知识(D)陈述性知识

5、感觉是认识的感性阶段,知觉是认识的理性阶段。()

6、知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知觉要比感觉简单、完整。()

7、一般个性心理特征只涉及能力、气质和性格。()

8、认知和情感是紧密结合的,认知发展是情感的动力,它制约着人的情感,而由情感所构成的心理状态会对当前的信息加工起组织协调作用,可以促进或阻止学习、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

9、对学生而言,年龄越小,形象思维越占主导地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也逐步发展起来。()

10、研究发现,虽然想象是增长学生知识的有效途径,但不能鼓励学生过多想象,否则就会抑制他们的创造性。()

11、情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12、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主要是指对一些事实、法则,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认识。()

13、现代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开发人脑的关键期是儿童期。()

14、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和自身发展需求的人。()

15、人的需要说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

16、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大类。()

17、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也称缺失性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

18、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按层次排列的,低级需要未得到基本满足难以产生高一级需要。()

19、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希望得到他人赞许,属于尊重的需要。()20、学生是具有自身发展需求的人主要体现在能动性和自主性。()

21、罗杰斯和加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22、罗杰斯的移情性理解是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去思考学生所思、所虑,从而真正确认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23、罗杰斯认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个性发展。()P99

24、人的需要说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

25、另类学生有时会被称为“退学生”,或被称为“偏才”、“怪才”。()

26、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理解已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

27、“文化反哺”为学校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教师向学生学习,和学生共享知识成为可能。()

28、促使“文化反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经济的出现。()P109

29、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从文化传逞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的文化分成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30、美国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多尔把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称为“文化反哺”。()

31、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和一起成长的过程。()

32、“向学生学习”是因为学生对新事物的了解使得他们获得了新知识的话语权。()

二、单选题

1、学生发展就是通过教育的影响和熏陶,使之发展成为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和质量,其根本目的是(A)。

(A)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B)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C)健全学生个性(D)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学生正确的道德态度应是,首先要学会(D)。

(A)对学校的责任感(B)对社会的责任感(C)对家庭的责任感(D)对自己的责任感

3、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一般包括(A)。

(A)道德常识、道德态度、道德行为(B)道德常识和道德行为(C)道德意识和道德遵守(D)道德认识

4、(D)是认识的感性阶段。

(A)记忆(B)想象(C)实践(D)感知

13、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ABC)等方面的发展。

(A)感觉(B)记忆(C)思维(D)情感

4、信息素养包括(ABD)。

(A)文化素养(B)信息意识(C)信息态度(D)信息技能

5、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包括(ABC)。

(A)道德常识(B)道德态度(C)道德行为表现(D)道德品德

6、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ABD)。

(A)能力(B)气质(C)特长(D)性格

7、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使学生具备(ABCD)。

(A)积极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B)科学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C)坚强的自信心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D)虚心和合作精神

8、“科学素养”基本上包括(ABCD)。

(A)对科学知识的理解(B)对科学方法的理解(C)对科学事业的理解(D)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9、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主要指(BCDE)P92(A)关怀(B)探索(C)实证(D)理性(E)怀疑

10、文化科学素质是由多种不同知识有机结合、互为联系、互为整体、纵横交错、网络化而形成的,它的发展包括(ABD)。

(A)知识的发展(B)信息素养的发展(C)文化的发展(D)科学素养的发展

11、马斯洛认为心理需要包括(ACD)。

(A)认知需要(B)理解需要(C)审美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第四章 学习

一、判断题

1、学习者要有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的变化,才能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2、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来说,行为变化只是用来推测学习是否发生的外部指标。这种行为指标有时能反映学习,有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学习。()

3、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看,行为变化的原因在于学习者内部的能力和倾向发生了变化,所以主张用能力或倾向的变化来定义学习。()

4、从方法论上看,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研究学习时坚持研究施加的剌激(S)和机体的反应(R)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S-R。()

5、“S—R”强调学习的本质是行为的变化,即学习活动发生后,学习者要由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变化,这是认知论学习观的观点。()

6、认知心理学家坚持通过观察外部的S与R的变化来推测内部的变化(以O代表),其公式是S-O-R。O也称中间变量,包括能力和倾向。所以能力和倾向作为两个中间变量,它们既是学习的结果,又是导致个体行为或反应变化的原因。()

7、“学习”的要点主要有:(1)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2)这种变化能相对持久保持;(3)主体的变化包含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8、教育活动中的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9、“S—O—R”的学习活动公式中,O称为中间变量,包括能力和倾向,能力和倾向作为两个中间变量,它们既是学习的结果,又是导致个体行为或反应变化的原因。()P113

10、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学习就是习得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P117

11、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是由记忆系统、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组成的。()

12、学习类型按内容可分为认知、情感和态度。()P116

13、奥苏伯尔认为,对个体来说,有意义学习就是习得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

14、奥苏伯尔认为,活动学习强调实践,大大超过了言语学习的范围。()

15、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概念建立人为的和实质联系。()

16、接受性学习和活动性学习,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353、情感上易于冲动的孩子,往往选择推迟满足;而善于控制冲动的孩子,往往选择即时满足。()

54、循序渐进型学习者倾向于用有层次的步骤和严格的逻辑来理解课程材料;总体统揽型学习者倾向于以跳跃式,几乎不关注概念间的联系。()

55、推理能力的准备状况也对儿童的学习发生影响,推理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儿童是否作好心理准备,直接影响到学习是否能顺利进行。()

56、儿童兴趣的发展是渐进的,由对简单事件的兴趣发展到对复杂事件的兴趣;由喜欢实际活动,发展到喜欢更为象征性的活动;由自我中心的兴趣,发展到社会性的兴趣。()P131

57、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知觉、思维、推理、理解、解决问题和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风格。()

58、感觉型学习者不喜欢学习那些与真实世界表面上毫无干系的课程,而直觉型学习者不喜欢学习那些需要记忆的零碎课程内容。()

59、在教学中直觉型学习者很可能比感觉型学习者更怨恨那些对材料表述不十分清楚的测验,直觉型学习者对细节把握较有耐心,擅长记住事实性的内容,喜欢从事一些动手操作的实验性工作。()

60、感觉型的学习者倾向于喜欢学习事实性的内容,而直觉型的学习者则常常更喜欢发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61、“让我来尝试一下,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是深思熟虑中学习者的常用语,“让我首先好好考虑一下”是积极主动型学习者的常用语。()

62、直觉型的学习者倾向于喜欢学习事实性的内容,而感觉型的学习者则常常更喜欢发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63、冲动性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低于反省性的儿童。()

64、冲动性认知方式的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往往低于反省性认知方式的儿童。()P135 65、分析性思维是一种以演绎推理过程为特征的思维形式,而直觉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内隐式的感知为特征的思维形式。()P136 66、要进行详细分析才能学好的学科,冲动性风格的学生更利于学习;但对于不太需要注意细节或应急的任务,反省性风格的学生往往更利于完成。()67、在认知方式上,“辐合思维”又称“发散思维”。()

68、分析性思维是一种以演绎推理过程为特征的思维形式,它有严密的逻辑,能用言语加以描述,而直觉性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内隐式的感知为特征的思维形式,是非逻辑性的,跳跃式的,没有具体的步骤。()69、有场独立性的人更多地注意人的面部,注意社会环境,具较好的社会定向,在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自己观点时更多地受社会影响。而有场依存性的人,则倾向于更主动,更自尊等。()70、人们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与智力上的差异相似,不同个体有着明显不同。()71、分析性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内隐式的感知为特征的思维形式。()

72、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无对错之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景来决定是否采用竞争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73、学生的竞争可以分为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74、学徒制是一种“做中学”的最早形式。()

75、认知学徒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认知观。它关注学习的社会方面,注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知识和学习的研究,并将不同的社会实践视为知识的来源。()

76、学徒制最初是适合手工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兴起的一种教育形式,所以,学徒制教学是不能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教学形式。()

二、单选题

1、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学习过程中,除了S和R之外,还有一个中间变量0,即形成S-O-R的关系,其中O是指(C)。

(A)教师(B)观察(C)学习者(D)组织

2、认知心理学家主张用什么定义学习(B)。

(A)知识的习得(B)能力或倾向的改变(C)经验的积累(D)信息的加工

3、哪位心理学家的信息加工模型是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D)。(A)鲍尔(B)希尔加德(C)华生(D)加涅

521、倾向于通过从事一些与积极主动有关的活动,如讨论、解释等来更好保持和理解信息的学习属于哪种学习类型(A)。

(A)积极主动型(B)深思熟虑型(C)感觉型(D)循序渐进型

22、相对而言,更擅长于抽象与数学推理的学习者是属于(D)。

(A)积极主动型(B)深思熟虑型(C)感觉型(D)直觉型

23、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对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定向或偏好,倾向于喜欢学习事实性内容的学习者是属于(B)学习风格。

(A)直觉型(B)感觉型(C)语言表达型(D)总体统揽型

24、(C)学习者则常常更喜欢发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P133(A)视觉型(B)语言表达型(C)直觉型(D)感觉型

25、(A)学习者善于记住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如图片、图表、流程图、电影、表演等。(A)视觉型(B)语言表达型(C)直觉型(D)感觉型

26、具有较好的社会定向,在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时更多地受社会影响,这类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C)类型。

(A)冲动型(B)场独立型(C)场依存型(D)分析型

27、在处境不明、难以作出抉择时,倾向于仔细考虑观察到的现象和面临的问题、与经验相联系、使思维更广阔和系统、行动前致力于把问题考虑清楚的认知风格是(A)。

(A)反省性认知(B)场独立性认知(C)分析性思维(D)直觉性思维

28、在认知时会更多地注意社会环境,并更多地受社会影响的认知方式是属于(B)。(A)场独立性(B)场依存性(C)冲动性(D)发散性

29、(A)被认为与创造力关系最密切。

(A)发散思维(B)辐合思维(C)求同思维(D)分析性思维

30、学徒制度的优点有(D)。

(A)偏重实际操作技术,忽视基础理论知识

(B)这种培训只限于小范围地教,小范围地学,效率低,不利于大批量培养人才(C)由于受到师傅个人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容易适应新技术变化(D)在生产实践中有许多默会知识,它们很难转化为明确知识

31、学徒制是适合于手工操作的技术教育形式,它的出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但这一些教育形式也存在不足,以下列举了它的一些缺陷,但不包括(D)。(A)偏重实际操作,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

(B)限于小范围的教学,效率低,不利于大批量培养人才

(C)通过师傅传徒弟的形式,师傅个人文化水平的限制将不容易适应新技术变化(D)口传身授的形式不易于传递默会知识

三、多选题

1、早期的行为论与认知论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活动的要素包括(BCD)。(A)教育者(B)学习者(C)刺激情境(D)反应

2、“学习”的要点主要有(ABC)。

(A)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B)这种变化能相对持久保持

(C)主体的变化是由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后天习得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D)主体的变化包含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ABD)。

(A)华生(B)桑代克(C)奥苏伯尔(D)斯金纳(E)皮亚杰

4、活动学习有别于接受学习的主要特征是(ABC)。

(A)强调实践、操作以及探索行为(B)注重对策略性知识的默会理解(C)注重人际交往,突出情感体验(D)学习活动主要在教室以外进行

5、在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中,把学习看成是以下系统的协同作用过程(ACD)。

(A)加工系统(B)调节系统(C)执行控制系统(D)预期系统(E)反馈系统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章后习题

1.1为什么要学习《概论》?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弘扬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A 人民大团结

B 改革

C 创新

D 爱国主义

3习近平多次对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问题进行了评价,其中不涉及这一评价的是()。

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B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4要深刻理解《概论》课,就要学会正确区分和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

1.2学习《概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下面对《纲要》课和《概论》课的区别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纲要》的重心在于讲史,《概论》的重心在于讲论

B 二者的编写体例不同

C 二者的教学目的不同

D 二者讲述的时间终点不同

2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贡献不包括()。

A经济新常态理论

B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C建设生态文明

D“一带一路”

3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形势下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及主攻目标。(×)

4学习《概论》课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2.1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一)1下面属于陈独秀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观点的是()。

A要把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

B要把马克思主义跟中国的实际进行结合 C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D提出实际研究和实际活动的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走上正确的道路是在()。

A 中共一大召开后

B 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C 遵义会议之后

D 红军长征开始时

3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

A 恽代英

B 李大钊

C 陈独秀

D 张太雷

4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一文是为了反对当时公理战胜强权的思想。(√)

2.2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二)1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不包括()。

A 提出了“上山”思想

B 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C 延安整风

D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下面不是“左倾”错误表现的是()。

A 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B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C 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D 认为上级领导机关的决策都是正确的

3王明、博古、李德在犯了错误之后都走向了攻击党的道路。(×)

4八七会议结束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国情的特殊需要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C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发挥必须结合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

D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2()最早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中国化的科学命题。A 张闻天 B 毛泽东

C 陈云

D 张浩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1938年提出来的,之前党内并没有这种思想。(×)4张闻天是毛泽东之前的党的最高领导人并帮助毛泽东逐渐取得领导地位。(√)

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

A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B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D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

A 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B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C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 以上都是

3实践大于实际,实际是实践的一部分。(×)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

2.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第四阶段指的是()。

A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基本理论 B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基本理论

C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基本理论

D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基本理论

2习近平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其中不包括()。

A 实事求是

B 群众路线

C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 独立自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

3.1在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上存在的问题

1以下哪本书全盘颠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历史?()

A 《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 B 《千秋功罪毛泽东》

C 《历史的真实——评李志绥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

D 《划分60年代》

2下面对毛泽东发动“文革”提出正面看法的学派和思潮不包括()。

A “新左翼”思潮

B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C 后现代主义思潮

D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3诋毁毛泽东的书《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的作者是()。

A 辛子陵 B 李志绥

C 张戎

D 矢吹晋

4李志绥对毛泽东的诋毁建立在种种谎言之上。(√)

3.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1下面对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同属于一个思想体系

B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简单运用

C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列主义

D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独创性的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对毛泽东个人理论创造的概括。(×)

3毛泽东思想都是正确的,毛泽东的思想则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不包括()。

A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B 对革命敌人斗争的实践

C 与自然界斗争的实践

D 与党内和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斗争的实践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C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D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3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中,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等重要。(×)

3.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是党内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人。

A 张如新

B 李达

C 王稼祥

D 张闻天

2毛泽东思想在萌芽时期形成的理论观点不包括()。

A 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B 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C 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D 指出了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3代表了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性文章不包括()。A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4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代表了当时党内哲学理念的新高度。(√)

3.5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凝练“三大作风”的理论是毛泽东在()中提出的。

A 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

B 《共产党人发刊词》

C 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D 整风运动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不包括()。

A 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B 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D 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3毛泽东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其它工作生命线的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

3.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淮海战役是用小车子推出来的”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哪个方面?()

A 以人为本

B 独立自主

C 实事求是

D 群众路线

2中国的特殊国情及毛泽东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毛泽东思想具有()。

A 全面性

B 层次性

C 独创性

D 开放性

3坚持独立自主要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和学习国外模式。(×)

3.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指()。

A 三民主义

B 毛泽东思想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 科学发展观

2马列主义曾经传入多个国家,但在中国的影响最大,根本原因在于()。

A 马列主义不被其它国家接受

B 马列主义不适合其它国家的实践活动

C 马列主义完全适合中国国情

D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进行了结合

3毛泽东思想对当代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道路仍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3.8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不包括()。

A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B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C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和理论家 D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2对“两个凡是”的态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完全肯定了毛泽东个人

B 全盘否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C 维护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D 是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错误评价

3对毛泽东进行正确评价需要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区别开来。(√)

3.9习近平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1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但仍有许多正确的做法,其中不包括()。

A 发表《论十大关系》

B 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C 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列著作

D 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2习近平总结了毛泽东毕生最伟大的贡献,其中不包括()。A 文韬武略兼备

B 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C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团结全民族最大多数的人共同奋斗的问题,这是解决了()方面的问题。

A 党的建设

B 武装斗争 C 统一战线

D 政策和策略

4习近平认为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晚年所犯的错误是第二位。(√)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的实践中产生的。

A 土地改革运动

B 文化大革命运动

C 改革开放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2最早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中国领导人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邓小平

3关于苏联模式在发展战略方面的特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以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 B 以精细化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C 片面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D 具有封闭和半封闭的特点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程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强大动力。(√)

4.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下列内容中不属于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四大理论内容的是()。A、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

C、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的理论

2()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3()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4中共十二大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江泽民认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A、保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与时俱进 C、坚持执政为民 D、以上都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命题是江泽民2000年2月在()视察“三讲”情况并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

A 上海

B 东北 C 广东

D 浙江

3在()上,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章》。A、中共十五大会议 B、中共十六大会议 C、中共十七大会议 D、中共十八大会议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代表”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4.4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1()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A、中共十五大会议 B、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七大会议 D、中共十八大会议

2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3在科学发展观中,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A、社会和谐,生活致富 B、生活富裕,持续发展 C、生活富裕,公平正义 D、社会和谐,公平正义

2.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

A、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仍处于并即将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正在步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D、已经步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3中共十八大一来,习近平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理论和供给侧结构理论,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大发展”理念。(×)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包括()。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 C、生态文明建设 D、教育建设

2当前,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涵需把握好“三个一”,这“三个一”中不包括()。A、一条基本路线 B、一个总体布局 C、一个领导思路 D、一个发展目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A 一条基本路线

B 一个总体布局

C 一个领导思路

D 一个发展目标

4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7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具体体现是()。A、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B、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C、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D、以上都对

2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中,我们必须坚持()的主体地位。A、中国共产党 B、国家 C、无产阶级 D、人民

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根本体现是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A、奋斗目标 B、实现途径 C、思想基础 D、基本任务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坚持改革开发

C 坚持与时俱进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1新一届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是()。A、2010年 B、2011年 C、2012年 D、2013年

2探索新一届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需要把握:()。A、《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B、《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C、《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D、以上都需要

3执政党治国理政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5.2总论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主题与灵魂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是()。A、共同富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市场经济 D、和谐社会 2“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出自下列哪首诗?()A、《卜算子·咏梅》 B、《沁园春·长沙》 C、《沁园春·雪》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道路。(×)

5.3深刻、系统、全面阐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治国方略

1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解决关键性的技术创新问题 B、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C、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调整能源利用结构

2法治中国的科学内涵不包括()。A、坚持科学立法 B、坚持严格执法 C、坚持公正司法 D、坚持三权分立

3中国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4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改革开放。(×)

5.4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总书记强调,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A、爱国精神 B、中华文化 C、和谐思想 D、民族信念

2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与下列哪项因素密切相关?()A、党的前途命运 B、国家长治久安

C、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D、以上都有

3中国军队的强军之要是能打仗、打胜仗。(√)

4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5.5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1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10字诀中,改革攻坚强调的是以下哪个字?()A、紧 B、自 C、啃 D、狠

2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是()。A、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B、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掌握历史唯物论 D、掌握辩证法

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机,成事之道。(√)

5.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与作用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第一次提出的时间是()。A、2013年 B、2014年 C、2015年 D、2016年

2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是()。A、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3贯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4全面从严治党,前提是对党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作出的战略判断。(√)

6.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与时俱进 B、实事求是 C、理论创新 D、解放思想

2共产国际对中国教条主义的错误引导不包括()。

A 提出城市中心论

B 片面强调工人的成分

C 在白区进行全面进攻

D 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3泽东在对实事求是进行科学界定时,指出“是”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4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作用。(√)

6.2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之初,党的喉舌刊物两报一刊中没有参加的是()。

A、《人民日报》 B、《解放军报》 C、《光明日报》 D、《红旗》

2()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A、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一届四中全会 D、十三届四中全会

3邓小平通过撰写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掀起了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正是由于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6.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部分官员只讲政绩而不从实际出发,下面不能体现这一行为的是()。A、修建面子工程

B、向上级展示形象工程 C、带领人民一起脱贫

D、向百姓摊派大型工程费用

2在实践过程中,判断所取得的经验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符合马列主义思想 B、群众是否满意

C、是否遵循了客观规律 D、是否进行了创新

3当理论与新的实践产生矛盾时,应反复使用原有的理论来检测新的实践。(×)

4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脉相承,又是这些基本点的核心。(√)

6.4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下面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 B、实事求是体现在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C、实事求是是渗透于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的原则 D、实事求是不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党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受到的一切挫折都是因为抛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7.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1五四运动的直接动机目标是()。A、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B、为举行全国群众游行运动做准备 C、要求帝国主义归还青岛 D、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2.近代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打败两个最主要敌人是()。A、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 B、民族资产阶级、封建主义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D、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客观依据不包括()。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C、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D、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4毛泽东指出,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7.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一)1五星红旗上的四颗小星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革命阶级,其中属于领导阶级的是()。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2官僚资本主义的特点不包括()。A、买办性 B、封建性 C、民族性 D、垄断性

3城市小资产阶级不包括()。

A 知识分子

B 自由职业者

C 手工业者 D 资产阶级

4农民包括贫农和中农,都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7.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二)1下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B、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一致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由无产阶级领导

2中国无产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普遍优点,也有自身的特殊优点,下面属于特殊优点的是()。

A、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联系 B、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C、分布比较集中

D、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

3只有首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

7.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不包括()。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保护手工业者

2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A、资产阶级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三个基本特征。(√)4没收官僚资本消灭其封建性、买办性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7.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红色政权能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相当的正式力量红军的存在 B、中国半半社会的不平衡

C、老百姓普遍接受过国民革命思想的宣传和影响 D、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的鼓舞 2“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不包括()。A、开展土地革命 B、坚持武装斗争

C、加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毛泽东把当年的根据地形容为是波浪式发展是由于军阀混战使得红色政权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4正式的武装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7.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两头小,中间大”的阶级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无产阶级多 B、农民阶级少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少 D、城市小资产阶级多

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不包括()。A、统一战线 B、土地革命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3()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A、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B、无产阶级领导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形式。(×)

8.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以()为标志。

A 1947年石家庄解放

B 1945年国民党和共产党签署《双十协定》

C 1938年中日战争爆发

D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不包括()。A、新民主主义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论联合政府》是在毛泽东在以下哪次大会上作出的报告?()A、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七千人大会

4.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8.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新民主主义国家存在着的五种经济成分不包括()。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垄断经济

2民族资本主义在民主革命时期具有两面性,这个“两面性”指的是()。A、革命性和反叛性 B、欺骗性和营利性 C、革命性和软弱性 D、原始性和剥削性

3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4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8.3中国共产党在过渡问题上的主要思考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一化三改”中的“三改”不针对以下哪个产业?()A、个体农业 B、个体手工业

C、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 D、国有工业

2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指导地位的思想是()。

A 封建主义的思想

B 民主主义的思想

C 共产主义的思想

D 民族主义的思想

3.“一体两翼”的“主体”是工业化。(√)

4.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8.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已完成成绩:?100.0分 1至1952年,中国的现代工业在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是()。A、26.6% B、30.7% C、29.4% D、25.9%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来源于()。

A 斯大林

B 列宁

C 赫鲁晓夫

D 恩格斯

3列宁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革命形式。(×)4马克思认为,变革所有制可以采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两种方式来进行。(√)

8.5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时已基本完成。A、1953年底 B、1954年底 C、1955年底 D、1956年底

2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A、公私兼顾 B、统筹兼顾 C、四马分肥 D、劳资两利

3在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中,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4对官僚资本进行赎买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8.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中国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开始的。A、1953年 B、1954年 C、1955年 D、1956年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农民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民群众内部矛盾

D、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要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逐步过渡的方法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要尊重资本家的意愿

D、在整个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4毛泽东认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要对资本家进行打击和资产没收,避免资产阶级思想的蔓延。(×)

8.7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与偏差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失误和偏差的原因是()。A、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B、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 C、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D、以上都有

2我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D、1954军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

3在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个体商业的改造中,存在哪些问题?()A、要求过急 B、工作过粗 C、改变过快 D、以上都有

4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5全民所有制是优于和高于集体所有制的。(×)

9.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面促使毛泽东提出用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因素不包括()。A、吸取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B、“一五”计划的完成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 C、“一五”计划照搬苏联模式成效不明显 D、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经济建设中的缺点 2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说是()。A、实现三大改造 B、推动中国经济建设 C、摆脱苏联模式影响

D、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3《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十大关系,侧重于讨论()。A、国防问题 B、政治问题 C、经济问题 D、文化问题

4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我国的“一五”计划是照搬的苏联模式,对此毛泽东认为很有必要并且感到满意。(×)

9.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特点的是()。A、剧烈的对抗和冲突

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D、生产关系的不完善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

2在政治思想领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的方法是()。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B、专政

C、团结-批评-团结 D、民主集中制

3毛泽东指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有三种,其中不包括()。A、思想政治工作 B、大力发展生产力 C、社会主义改革

D、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4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各阶级阶层的矛盾,是基本利益对抗性的矛盾。(×)

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其中人民内部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9.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鉴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提出要把()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A、轻工业 B、农业 C、国防业 D、重工业

2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核心是以()为基础。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工业

3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工业发展要优先于农业。(×)

9.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在所有制结构调整问题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A、邓小平B、周恩来 C、陈云 D、朱德

2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规划不包括()。A、1990年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B、2000年实现低水平的小康社会 C、2050年实现四化

D、209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阶段,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多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

4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从毛泽东开始就取得了成功。(×)5在社会主义初级探索阶段,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A 科学技术现代化

B 农业现代化

C 工业现代化

D 国防现代化

10.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述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提出社会主义发展分阶段问题的第一人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那么低级阶段叫做()。A、战时共产主义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3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认清了当时我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4在1875年前,马克思是没有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

5斯大林提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需要有三个具体的标准,那么,下列哪项不是这三个标准中的()。

A 农业集体化

B 基本实现工业化

C 消灭剥削阶级 D 消除两极分化

上次

10.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初步探索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什么叫共产,共产就是大车牲口全部归公,除了生活用品和存款是自己的,其余都是公有的,这就叫共产”这句话是()的观点。A、毛泽东 B、马克思 C、张国忠 D、赫鲁晓夫

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初步探索中,有积极和消极的探索,下列属于消极探索方面的是()。

A、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B、共产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有许多发展阶段

C、严格地区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成社会主义” D、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

3.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10.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发展已完成成绩:?100.0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描述最先出现在()。A、党的十二大报告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2()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3十三大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下去。(×)

10.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从社会性质方面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的社会。A、起始性 B、过渡性 C、发展性 D、建设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基础方面的相似处是()。A、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地位 B、国民经济为主体 C、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D、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3()对中国的评价是“一个新王朝的开始”。A、美国《时代周刊》 B、美国《新闻周刊》 C、《德国之声》电台 D、巴西《请看》

4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我国制定任何具体的工作方针,都必须从实际出发。(√)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一个起始阶段。(×)

10.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项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的总体概括()。A、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B、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C、由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D、由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2党的十三大中,从我国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方面的概括。A、九个 B、八个 C、四个 D、五个

3我国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的国家的一个历史阶段。(×)

10.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长期性的这个理论问题,最早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2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是()。

A、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但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需求 B、对外开放在日益扩大,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渐激烈 C、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加,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 D、经济社会取得全面的进步,但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的问题 3我国发生像“大跃进”等等的一些错误,是因为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这个问题上,以前只讲水平和程度而不管方向与性质。(×)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理论意义来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的基础。(√)

11.1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关系已完成成绩:?100.0分

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体系中()是最主要的,并且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之一的。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B、社会主义社会次要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D、社会主义社会其他矛盾

2()规定影响其发展全过程中的一切矛盾,()只规定或影响相应阶段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A、主要矛盾;基本矛盾 B、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C、基本矛盾;次要矛盾 D、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3社会的主要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提出过程已完成成绩1 1.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时的提法,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C、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

2()比较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解决基本矛盾的重要性。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D、周恩来

3中共八大决议的提法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提法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阐述的权威版本。(√)

4中共八大关于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的所有表述都是正确的。(×)

5()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停止了把“阶级斗争为纲”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一届六中全会

C 中国共产党八大

D 中国共产党九大

1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涵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在社会的众多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A、基本矛盾 B、主要矛盾 C、次要矛盾 D、其他矛盾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的人民包括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具有()。A、全面性 B、动态性 C、多元性 D、层次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文化科学事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所以各方面不平衡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11.4基本路线的提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正式提出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A、党的八大二次会议 B、党的九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2党从成立到现在制定了五条基本路线,其中第二条路线是()。A、一化三改基本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基本路线 C、新民主主义基本路线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11.5基本路线的具体内涵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项不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坚持共产党领导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2基本路线的具体内涵中哪一个是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A、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两个基本点分别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强国之路与“改革开放”的立国之本。(×)

11.6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的具体化。A、主要矛盾 B、基本矛盾 C、主要路线 D、基本路线

2下列哪项是十八大时加入社会主义初级基本纲领内容中的()。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B、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四有”公民 D、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基本纲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4坚持最高纲领是不能离开现实空谈理想的,要扎实做好最低纲领的每一项工作,才能阶梯式的、扎实的实现伟大理想。(√)5【单选题】党的最高纲领是()。

A 民主革命

B 向社会主义过渡 C 实现共产主义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1导师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看法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我国传统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观点主要来源是()。A、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

B、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C、长期我国小生产统治所形成的传统观点和习惯势力 D、以上都对

2“社会主义就是全民所有制加集体所有制。”这一观点的提出人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3()是提出社会主义实质问题的第一人。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将来代替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A、物质财富 B、精神思想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实行集体经济的原则。(×)

12.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分别是()。A、发展生产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高人民收入和发展生产 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D、提高人民收入和共同致富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萌芽阶段,邓小平明确指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A、土地改革 B、发展生产力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是()有了科学的表述。A、1980年到1987年 B、1982年到1992年 C、1980年到1992年 D、1982年到1987年

4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传统认为“公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

12.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A、恩格斯 B、马克思 C、毛泽东 D、邓小平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的过程。A、突变 B、质变 C、动态 D、静态

3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告诉我们,生产关系的不断跃进就能带来生产力的稳定发展。(×)

4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关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从起源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新型的生产方式。

B 从价值观念看,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

C 从社会形态看,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

D 以上都对

12.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把手段和目的很好地统一起来

B、它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C、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D、以上都对

2下列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中,不属于表面特征的是()。A、强调计划经济 B、强调公有制

C、强调实现共同富裕 D、强调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13.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发展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A、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B、坚持科学发展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让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

2下列哪项不属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A、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B、发展必须要抓住历史机遇

C、发展是全面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 D、发展是建立起一个新世界 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保证人们得到实际的利益。(√)

13.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科学技术在时代前进中的作用()。A、管理 B、加速 C、乘数 D、先导

2科教兴国到()年的目标,是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10年

3.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提出要实施()战略。A、科技兴国 B、科教兴国 C、人才兴国 D、技术兴国

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2名科学家。(×)5.1978年提出的863计划,被称为科学的春天。(×)

13.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创新发展理念在未来实现转变的内容。()A、从血汗经济到智慧经济转变 B、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 C、从灌输思想到创新思想转变

D、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2()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A、党的十七大 B、党的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五中全会

3创新思维有三层含义,分别为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

13.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七届五中全会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五中全会

2我国从建国之初的以国为本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互为表里。(×)

3北欧四国的高幸福指数与经济自由度、社会公正度、政府清廉度、大气透明度、水源清洁度这五个度直接相关。(√)4.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以人为本

B 依法治国

C 统筹兼顾

D 全面协调可持续

13.5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已完成成绩:?100.0分

1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GDP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追求政绩,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为此我国出台了()A、绿色发展管理制度

B、产业准入负面清单C、监察监测检举制度 D、垂直管理制度

2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不包括()。A、创新 B、协调 C、可持续 D、开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四大方面()A、推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B、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C、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D、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4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六大方面互相协调、互为补充和谐发展。√

5.绿色发展理念要有和谐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

13.6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A、科学发展 B、科学技术 C、自主创新 D、人才

2()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观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坚持统筹兼顾

3统筹兼顾是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统筹各方,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14.1“三步走”发展战略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项不是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A、解决温饱问题 B、实现小康

C、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

2我国为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的独特政治优势。A、利于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与目标努力奋斗 B、利于发展战略的完成 C、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

D、利于国家实行长远的发展战略、保持政策稳定性

3在196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

4发展战略是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对经济发展所作出全局性的谋划。(×)5.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

A 战略目标的确定

B 战略步骤的设计

C 战略重点的安排

D 战略方针的选择

14.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为什么毛泽东说“他(康有为)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A、国家政策的压制 B、社会因素的干扰 C、封建思想的残留 D、历史条件的制约

2我国要达到十六个基本监测指标的多少,才能进入小康水平。()A、60%左右 B、70%左右 C、80%左右 D、90%左右

3()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A、1978年 B、1979年 C、1980年 D、1981年

41990年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中,对小康水平进行了定义,制定了十六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

14.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一项不是全面小康的涵义()A、社会覆盖领域是全面的 B、发展理念是全新的 C、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 D、文化覆盖率是全面的

2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A、基本达到小康社会 B、总体达到小康社会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总体小康”目标虽然实现,但是只解决了衣食无忧的基本生存需要,并且只注重物质文化方面,而且还存在着地区之间的差异。(×)

5()时候明确指出:我们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A 十五届三中全会

B 十五届五中全会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八大

14.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梦”这一提法的特点。()A、贴近生活 B、便于接受 C、通俗易懂 D、理想主义

2大国都有着世界性的“国家梦”,那么第三个世界性的“国家梦”是()A、梦回大唐 B、苏联梦 C、伦敦梦 D、罗马梦

3一个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的时候,都会提出有着自己国家特色的“国家梦”。(√)4“中国梦”的第一次提出是在2012年3月17日。(×)

5.总书记是用下列哪一首诗的诗句来形容中国的今天()

A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 《行路难》

C 《忆秦娥·娄山关》

D 《西江月·井冈山》

14.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1933年,《东方杂志》面向全社会征集了新年梦想,()持以悲观态度。A、戴应观 B、叶圣陶 C、巴金 D、郑振铎

2孙中山先生在()中提出了自己的中国梦。A、《大同书》 B、《新中国》

C、《新中国未来记》 D、《建国方略》

3青年是中国梦的主要践行者,青年人应该放弃自己的梦想,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4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级都表述了自己的中国梦。(√)

14.6中国梦的内涵已完成成绩:?100.0分

1()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A、制度问题 B、执政能力建设 C、信念问题 D、道路问题

2习近平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A、改革创新 B、和平发展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

3实现中国梦必须落实到实干中来。√

4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国梦,中国力量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15.1革命与改革的含义待做

1()认为一般的革命即推翻现政权和破坏旧关系,是一种政治行为。

A 马克斯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毛泽东

2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干了三件大事是指()。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D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改革开放

3从广义上讲,革命主要包括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4改革开放是在没有触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15.2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待做

1从1965年到1978年,中国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

A 逐步缩小

B 基本不变

C 逐步扩大

D 先大后小

2在()中,欧洲主要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政权。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第三次工业革命

D 第四次工业革命

3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总的比资本主义优越,这个证明不是光在口头上去说,而是要靠我们真真正正的实际的发展来证明。(√)

4亚洲四小龙其实实行的是现代化导向的政府不加干预和赶超的这种模式。(×)

15.3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待做 1中国改革开放始于()。

A 十一届二中全会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十三届一中全会

D 十三届二中全会

2事实上,我们在改革的时候,()。

A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步的 B 经济体制改革先于政治体制改革

C 经济体制改革后于政治体制改革

D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顺序不确定 3把中国的改革等同于革命,原因不包括()。

A 从改革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B 从改革的性质而言,其并非是一场改良运动

C 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它也是一场革命

D 从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5小岗村从包产到户开始迅速的发展至今可以看出,中国农村改革中一步领先就是步步领先,改革需要农民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力。(×)

15.4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待做 1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最多的中国人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刘少奇

2《时代周刊》在2008年9月首次在封面上用“繁荣”形容中国。(×)3改革开放大大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强安康的广阔的道路。(√)

15.5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待做 1以下不属于邓小平观点的是()。

A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 达到了公有制,生产力就跟着跃进了

D 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最先由毛泽东提出

B 是对抗性的矛盾

C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调解得到解决

D 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之后,并没有特别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4改革实际上涉及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问题。(√)

16.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待做

1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根本方向是()。

A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B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C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D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下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把重点放在打老虎而不是打苍蝇上

B 为了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C 需要各种领域联动集成 D 需要不断加强执政党建设

3国家治理能力是指管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4第四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国际背景。(√)

16.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待做

1下面有助于推动改革发展的措施是()。

A 政府要越管越多

B 政府完全不干预市场

C 让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D 简政放权

2针对我国改革应坚持的方向,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改革没有出路

B 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项现行体制

C 以改革之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出路

D 社会主义不能丢

3休克疗法帮助东欧国家实现了经济转型,所以中国也应该参照学习。(×)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6.3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待做 1下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是()。

A 职工长期超负荷工作

B 企业在出现问题时积极寻求妥善解决

C 协调拆迁户利益和公共利益

D 公务人员执行工作有耐心

2下面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B 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不稳定

C 改革发展是稳定的基础

D 发展推动了改革的进行

3邓小平有三次特别强调了稳定的问题,其中第二次是在()。

A 文革时期

B 1979年到1980年改革方兴未艾时

C 1986年到1987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时

D 1989年以后国内外政治动荡时

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强调的是决策要科学和全面。(√)

5我国的改革是一个由点到面、从顶层设计到摸着石头过河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17.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待做

1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在()决定的。

A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

B 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上

C 文革后期

D 建国初期

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文革时期,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因素不包括()。

A 中苏关系紧张

B 西方世界对我国的封锁

C “左”的错误的影响

D 第一代领导集体决策失误

3即使在文革后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依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正式建交。(×)4马克思列宁时期还没有全球化的概念,因此他们并没有关于开放和世界市场的理论。(×)

17.2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待做 1列宁提出要在()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的策略。

A 自己国家国情

B 周边国家实际

C 各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D 个别历史事件

2我国的发展要跨过“卡夫丁峡谷”,就要()。

A 实行对外开放

B 借鉴资本主义制度一切的优秀成果

C 大力弘扬本国优秀文化

D 坚持独立自主

3要实行改革开放,就要部分地放弃独立自主。(×)

17.3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一)待做 1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

A 2008年

B 2006年

C 2004年

D 2001年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中的“全方位”指的是()。

A 形成从沿海到内陆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B 对所有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C 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开放

D 在能源、交通、金融、保险等领域对外开放 3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是()。

A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 开办出口加工区

D 兴办经济特区

4首批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共有14个,包括天津、连云港、宁波等地。(√)

17.4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二)待做 1当前的国际关系更多的是()。

A 零和博弈

B 正和博弈

C 有利无义

D 强强联合

2我国在()联大上由非洲国家提议并支持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24届

B 25届

C 26届

D 27届 3我国免除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中不包括()。

A 这是中国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应承担的责任

B 我国主要援助当地发展重工业

C 我国的援助有助于中国的商品和企业走出去

D 免除外债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常做的事

4“一带一路”发展规划贯穿到了非洲,为欧亚非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7.5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待做

1在改革开放发展中,要维护国家的安全就要做到()。

A 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

B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政治安全

C 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文化安全

D 以上都是

2在引进来发展的过程中,青岛啤酒控股问题带给我们的警示是()。

A 要有意识地排除一些外资企业

B 引进资本的同时也要引进技术

C 注意引进多个国家的外资

D 中国要抓住股权的主要部分

3我国要在现有国际秩序不合理因素下取得更大的话语权,就要推翻现有国际秩序。(×)4我国很多品牌产品已经遍布国外市场,但距离真正的知名品牌和优势品牌还有一定距离。(√)

18.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待做

1改革开放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A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B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我国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是在()。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一届六中全会

C 十二届三中全会

D 十二届四中全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第二阶段是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深化改革的目标。(×)

4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市场不能起决定作用。(√)

1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待做 1下面不能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是()。

A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 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下面哪项不完全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A 混合所有制经济

B 个体经济

C 私营经济

D 外商投资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的问题。(√)

18.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待做

1下面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的是()。

A 按劳动产品数量分配

B 按资本投入分配

C 按知识产权分配

D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2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投入所取得利息、利润、红利,如按生产要素分配此类型属于()。

A按劳分配

B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

C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D以管理和知识产权类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体现在全社会领域都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的分配原则。(√)

4按劳分配理论最早创立提出是在1975年恩格斯的《哥达纲领批判》上。(×)

18.4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待做

1下面不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特征的是()。

A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B 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成为主体

C 从中高速增长转为高速增长

D 创新驱动

2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不包括()。

A 调整存量

B 增量扩能

C 做优增量

3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要适应经济领域“破”和“立”的转换。(√)

19.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待做 1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是()。

A 基层群众自治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人民民主专政

D 党的领导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 人民当家作主

B 密切联系群众

C 依法治国

D 党的领导 3在我国,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以德治国。(×)

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稳定是前提,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19.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一)待做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A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B 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平等

C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D 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

2“增量政治改革”这一概念是由()提出的。

A 雷颐

B 张千帆

C 俞可平

D 张维迎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的关键在于尊重历史、适合国情和顺应民心。(√)4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19.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二)待做

1以下仿效三权分立原则起草实施的文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法经》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大清律例》

2三权分立是指()之间的相互独立和互相制衡。

A 司法权、执政权、立法权

B 人权、行政权和立法权

C 立法权、行政权和执法权

D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3孙中山拟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这五权的分立。(√)

4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度所必须的经济基础。(√)

19.4全面依法治国待做

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A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正式把“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B 第十五次人民代表大会

C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各级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4小康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法治社会。(√)

20.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待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A 培养创新型人才

B 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C 培养高素质人才

D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战略任务的会议是()。

A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B 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七届六中全会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是由()提出的。

A 周恩来

B 邓小平

C 孙中山

D 毛泽东

4文明有优劣之分。(×)

20.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一)待做

1提出要“用美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来统治世界”的美国国家领导人是()。

A 尼克松

B 奥巴马

C 布什

D 克林顿

2西方对中国进行网络攻击的主要形式不包括()。

A 境外通过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境内主机

B 利用境外注册域名传播恶意代码

C 传播淫秽色情信息

D 境外攻击境内网站

3美国的前国务卿舒尔茨认为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的距离。(√)

4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往往滞后于经济建设。(√)

20.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二)待做 1十八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是()。

A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B 产业结构不合理

C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D 以上都是

2以下不属于非法集资案的是()。

A 沈太福案

B 邓斌案

C 彭宇案

D 吴英案

3我们既要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入侵,也要注意自己本国的精神文明建设。(√)4提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能有效改造整个社会的风气。(√)

20.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三)待做 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社会主义和谐理论

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下列哪一次会议通过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五大

D 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3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4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

20.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待做 1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是()。

A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 继承

C 创新

D 拿来主义

2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

A 振兴教育

B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

C 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D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不包括()。

A 古埃及

B 古罗马

C 古印度

D 古巴比伦

4只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真正体会文化的价值。(√)

21.1“社会”的含义待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 对外开放

B 社会和谐

C 共同富裕

D 创新能力 2正式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是在()。

A 2003年

B 2004年

C 2005年

D 2006年

3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一种状态。(√)

4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21.2“和谐”的科学含义待做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句出自()。

A 《周易》

B 《道德经》

C 《论语》

D 《礼记》

2《大同书》的作者是()。

A 谭嗣同

B 胡适

C 梁启超

D 康有为

3“法郎吉”的和谐制度是由傅里叶提出的。(√)4只有中国思想家对和谐问题进行了思考。(×)

21.3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待做

1“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十六字真言的提出者是()。

A 陈寅恪

B 梁漱溟

C 顾颉刚

D 费孝通

2“和而不同”这一观念是由()提出的。

A 孟子

B 荀子

C 孔子

D 庄子

3关于和谐社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今天的社会就是一个完美的和谐社会

B 和谐社会不仅指宏观层面上的和谐,也包括微观层面上的和谐

C “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

D 和谐是每个人人生的最高境界

4“和谐”指的是一种无矛盾、无冲突的社会状态。(×)

2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待做

1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成熟的标志是()。

A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过

B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D 十七大报告的提出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对外开放

B 社会和谐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 和而不同

3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的领导人是()。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4党的十六大在全面阐释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1.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待做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引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A 技术交流

B 人才培养

C 思想创新

D 科技创新

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是民生之本。

A 创新

B 和谐

C 就业

D 法治

3把和谐确定为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4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落实法制立国,为建设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21.6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待做

1从国际的最新统计来看,位于人类发展指数前十名的国家不包括()。

A 澳大利亚

B 德国

C 日本

D 新西兰

2据俄罗斯的“邮箱新闻网”2014年9月的报道,()是全球居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A 希腊

B 瑞士

C 丹麦

D 巴拿马

3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低,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

21.7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待做

1.2015年,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

A 55%

B 65%

C 75%

D 85% 2要办好农村教育关键在()。

A 教师

B 教学设施

C 农村家长

D 乡镇干部

3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我国将会延长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

21.8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演变待做

1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会议是()。

A 十六届三中全会

B 十六届四中全会

C 十八届三中全会

D 十八届五中全会

2我国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时间是()。

A 2013年

B 2014年

C 2015年

D 2016年

3社会治理的主体范围小于社会管理的主题范围。(×)4社会管理的运作模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

21.9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待做 1坚持系统治理,需要:()。

A 加强党委领导

B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

C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D 以上都需要

2关于城市网格化管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

B 通过城市网格化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联动和资源共享

C 以乡镇的行政单位为区域的范围

D 运用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

3坚持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4社会治理只能通过法律约束和纪律控制来实现。(×)

22.1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待做

1“十三五”期间确立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与生态文明相对应的是()。

A 协调

B 绿色

C 开放

D 共享

2()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宏观的目标。

A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

C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议》

D 党的十八大

3生态文明要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体现了代际公正的原则。(√)

22.2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待做 1现阶段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

A 合理调节生态环境的开发进度

B 正确预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C 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D 合理分配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2()的思想要求牢固树立人和自然是对等互惠的思想。

A利用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保护自然

3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地球生态存在的问题不包括()。

A 世界人均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地下降

B 每年森林的砍伐面积高达1460万公顷

C 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已经超过2500平方公里

D 世界上还有12亿人口居住在人为性缺水的地方 4我国的石油、煤炭、铁矿石都高度依赖进口。(×)

22.3中国共产党在人与自然理念上的演变历程待做

1邓小平提出,要维持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从生态环境角度需要做到的内容不包括()。

A 强调环境保护,尽量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使用

B 加强生态的适应性,发展经济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C 长远规划,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D 以科学技术推动生态环境的一个建设

2()正式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写入党的报告。

A 中共十五大

B 中共十六大

C 中共十七大

D 中共十八大

3毛泽东早在1956年提出的《论十大关系》中就有了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论述。(√)4.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致五省青年造林大会的贺电》里面向全国人民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

22.4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一)待做

1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初次在文件中明确表述是在()。

A 1988年

B 1989年

C 1990年

D 1991年

2两型社会是指()。

A 人地协调型和生态保护型

B 人地协调型和环境友好型

C 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

D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3当前我国共有()个基本国策。

A 五

B 六

C 七

D 八

4节约资源这一基本国策是在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首次提到的。(×)

22.5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二)待做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于()。

A 2007年

B 2008年

C 2009年

D 2010年

2关于循环经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经济

B 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

C 其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效率

D 是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发展道路

3夏尔·傅立叶认为“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4绿色发展就是以效率、和谐、高速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方式。(×)

22.6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待做

1中国针对环境问题,早在()就明确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一方针。

A 1954年

B 1965年

C 1979年

D 1983年

2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态文明意识不强

B 生态文明知识缺乏

C 违法犯罪成本过低

D 法律规定尚属空白

3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春耕、夏耘、秋收、冬隐”。(×)4生态文明不等于回到原始或者农耕时期。(√)

22.7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举措待做

1()进一步谈到,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A 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B 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

2习近平《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提出要实行省以下的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管理制度。()

A平行

B 垂直

C 直接

D 间接

3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强调要形成每个人都有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观念。(√)4建设责任追究制度要求把干部考核和追究直接与生态的环境挂钩。(√)

23.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待做

1下列哪项不属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理由的是()。

A 从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历史来看

B 从海峡两岸之间的历史关系来看

C 从国际公法和第二次大战后的两岸关系的现状来看

D 从大陆和台湾的地理位置与人口构成来看

2()为台湾的光复日,在台湾受降仪式上陈仪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周边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

A 1945年的12月1日

B 1945年7月26日

C 1945年的10月25日

D 1952年8月5日

3《七子之歌》中七子分别代表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

23.2台湾问题的形成待做

1我国解放台湾的步骤是()。

A 拿到制海权与制空权——夺取台湾——拿到制海权与制空权

B 扫清屏障台湾的外围——夺取台湾——拿到制海权与制空权

C 夺取台湾——扫清屏障台湾的外围——拿到制海权与制空权

D 拿到制海权与制空权——扫清屏障台湾的外围——夺取台湾 2海峡两岸对峙格局形成的根本的原因是()。

A 朝鲜战争爆发与美国入侵台湾海峡

B 中国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与“反攻大陆”战略的厘定与推进

C 中共武力解放台湾构想的提出与实施

D 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之后,继续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

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政策,从当时海峡两岸状况、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中美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23.3台湾问题的实质待做

1“统一问题,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够统一,分裂状况是背离民族意志的。”上述这段话是()提出的。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2在90年代,台湾当局极力鼓吹用()来解决台湾问题。

A 公民投票

B 国际条约

C 两德模式

D 法理台独

3台湾问题的实质就是中国内政问题。(√)

23.4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待做

1“邓六条”中表明,台湾问题的核心是()。

A 主权完整

B 国家利益

C 自主自治

D 和平统一

2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真正改变,并停止了隔海炮战,开始了祖国和平统一新时期的标志是()。

A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发表的谈话

B 叶剑英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九条方针”

C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3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并确认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23.5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意义待做

1下列不属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基本点的是()。

A 和平统一

B 高度自治

C 两制并存

D 一个中国

2我国在“一个中国”的定义表述上,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那么第二个发展阶段是()

A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B 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C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D 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才能代表中国政府

3“两制并存”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23.6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待做 1()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A 邓六条

B 胡萧会

C 胡六点

D习马会

2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轨道的根本原因是()。

A 两岸两会会谈机制的常态化与两岸人民的深入交流

B 美国与国际社会认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C 中国国民党重新走向执政

D 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

3下列哪项不是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轨道的标志()。

A 两岸人民对两岸关系认识上的改变

B 两岸三通基本实现

C 两岸官方机制建立

D 两岸交流代替了对峙

4“九二共识”体现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23.7“九二共识”获得了更多台湾民众认同待做 1“台独”被遏制的根本原因是()。

A 台湾人民反对“台独”的人越来越多

B 明确鼓吹“台独”的建国党和台联党在台湾销声匿迹

C 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台独”

D “台独”分子在民进党执政后,越来以“柔性台独”的身份出现 2在台湾,()获得了更多台湾民众的认同。

A 中国共产党

B 一国两制

C 和平统一

D 九二共识

3.2012年3月22日胡锦涛在会见马英九时,认为海峡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

23.8正确认识国民党败选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待做

1()台湾举行第十四届领导人大选,由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蔡英文获得胜利,对今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投下了一个新的变数。

A 2016年1月16日

B 2016年5月20日

C 2016年5月31日

D 2016年4月25日

2在台湾举行的第十四届领导人大选中,国民党败选的关键原因是()。

A 派系纷争

B 理想信念缺失

C 执政绩效不佳

D 美国丢弃了国民党

3要实现“一中同表”要坚持恪尊宪法、平等尊严、整体推动、民意为本这四项原则。(×)

23.9正确认识民进党重新执政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待做

1蔡英文修改课纲,重新使用2008年和2011年发布的旧版课纲,其表面理由是()。

A 鼓吹文化台独

B 课纲内容倾向性强

C 研修人员代表性不足,破坏国人共识和信念

D 学生对课纲有质疑,妨碍学生学习发展

2下列选项中没有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是()。

A 指出“艺妓外交”

B 冲之鸟礁问题

C 推动新南向政策

D 中正纪念党改为故宫分院

3蔡英文在选举过程中,强化了经济议题,始终有意识地回避“九二共识”和淡化“统独”,从而提高了民众的支持率。(√)

4民进党的上台标志着“台独”的胜利。(×)

24.1港澳问题的行成与中共港澳政策

(一)待做

1()签订之后,英国取得了九龙半岛99年的租借权。

A 《天津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北京条约》

D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2下面关于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B 港澳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侵略的遗留问题

C 港澳问题涉及到统一的问题

D 港澳问题涉及到恢复行使中国主权的问题

3《中葡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葡萄牙强行占领了澳门半岛。(×)

24.2一国两制构想指引下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待做

1.1999年5月,()当选为首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A 董建华

B 何厚铧

C 曾荫权

D 崔世安

2“一国两制”政策下,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年不变。

A 15

B 30

C 50

D 60 3(),中英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了中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十二条。

A 1982年9月

B 1984年6月

C 1984年9月

D 1984年12月

4早在1979年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时,邓小平就提出了香港可以继续实行资本主义的观点。(√)

24.3“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回归后的成功实践与挑战待做 1“一国两制”政策下,香港保留的自治权不包括()。

A 司法权

B 终审权

C 行政管理权

D 对外主权

2下面关于“占中”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非法集会

B 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

C 拓展了反对派的政治生存空间

D 意图削弱香港政府的管制

3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单独规划港澳部分,显示了国家对港澳发展的高度重视。(√)

24.4“一国两制”方针在澳门回归后的成功实践待做 1下面措施中推动了澳门博彩业发展的是()。

A 《澳门基本法》规定澳门自行制定旅游娱乐业的政策

B 实施内地城市港澳自由行

C 增加港澳自由行城市

D 以上都是

2(),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A 2011年

B 2012年

C 2013年

D 2014年

3澳门回归以后,依托祖国内地,经济地位和国际社会地位均取得了显著提高。(√)

25.1时代主题的内涵待做

1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A 战争与和平

B 革命与发展

C 和平与发展

D 战争与革命

2纵观人类发展史,战争一直占据主旋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推动力。(×)25.2党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轨迹待做

1下面对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论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B 发展和和平相辅相成

C 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2第一代领导人曾认为时代的主题偏向核战争的客观历史因素不包括()。

A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包围

B 中国成功爆发原子弹

C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

D 美国至少三位总统公开宣布要用原子武器对付中国 3.1964年,毛泽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其中属于第一个中间地带的国家或地区是()。

A 日本

B 北美

C 大洋洲

D 拉丁美洲

4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认清了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

25.3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待做 1国际格局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

A 一超独霸

B 单极世界

C 多极化均衡发展

D 多级争霸

2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上提出了()。

A 马歇尔计划

B 冷战遏制

C 反和平演变

D 和平演变

3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25.4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待做

1判断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包括()。

A 人均年收入在975美元以下

B 人文资源匮乏

C 资源丰富但是开发不足

D 人口不超过7500万

2经济全球化的优点不包括()。

A 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B 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C 提高了产品竞争的水平

D 加快了核心科技成果的共享

3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富人越来越多,同时最不发达国家越来越少。(×)

下载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配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配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特概论习题5--7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

    教育学习题答案5篇

    教育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国贸实务习题答案章

    国贸实务习题答案-章 案例讨论 2.某年5月10日,中国华东地区A进出口公司电报通知美国B贸易公司,以CIF价格术语向美方出口成品制衣,总价为100万美元,以不可撤销的信用证支付货款。......

    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涂尔干说:“教育史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

    教育学章节习题7-15答案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七、八章教学(上与中) 一、选择题: 1.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B)。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2.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D )。 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B.......

    土木工程概论习题汇总(答案)

    土木工程概论复习题汇总 一;填空题。 1. 砖按生产工艺分烧结砖 和非烧结砖。 2. 砂一般分为天然砂和 人工砂 。 3. 配置混凝土时应优先选用中砂 。 4. 所谓灰是指 石灰 和......

    环境保护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来分,分为 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烟尘和二氧化碳。......

    电子商务概论 习题与答案

    《电子商务概论》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 如果在Amazon.com 站点买过书并再次访问该站点时,屏幕上将建议你购买几种你可能喜欢的书,这属于Amazon.com站点的 ( B ) A.网站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