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1:5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共)》。

第一篇: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共)

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

摘要

我国著名音乐家,杜鸣心、吴祖强共同创作了舞剧《水草舞》的音乐。《水草舞》属于《鱼美人》的一部分,该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本文以《水草舞》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草舞》的创作背景和表现内容,还有它的音乐分析和演奏技法以及从《水草舞》分析想象在钢琴中的应用。融入个人的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挖掘其深层的含义。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前言部分,对文章的选题目的、选题意义进行分析,并综合国内外对《水草舞》的研究现象,提出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对《水草舞》的创作背景和表达的内同进行汇总。第二部分,对《水草舞》进行音乐分析和演奏技法的分析。第三部分,分析《水草舞》的组曲中,想象力的应用。

关键字:想象;和声曲式;琶音

Abstract

The famous musician in our country, Du Mingxin, Wu Zujiang created the ballet “grass dance music.”Grass dance“ belong to ”fish beauty part of the work, as it comes to the are all aspects of the consistent high praise.Based on the “grass da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ing the grass danc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content,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music and playing technique and imagination from the grass dance analysi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iano.Personal, unique visual Angle and way of thinking, excavate the deep meaning.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parts:

Preface part, the article analyze the topic purpose, selected topic significan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grass dance” phenomenon, put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The first part, the expression of the grass danc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to summarize.The second part, analyzing the grass dance to music and playing techniques of analysis.The third part, analysis the grass dance medley, the application of imagination.Key words: imagine;Harmony melody;Arp.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本文通过对《水草舞》的研究,让人们更了解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和地位,提高音乐表现力。

《水草舞》是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通过对《水草舞》的赏析,使人们了解钢琴作品中想象的应用,更清晰的感受音乐的意境,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

研究动态:本文对《水草舞》进行的研究,意在使演奏者更能理解想象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贡献出微薄的力量。

(二)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

本文通过对《水草舞》的研究,主要从该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演奏技巧来了解,从而体现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传统音乐与中西结合的重要性。

文章创新之处:本文从《水草舞》中表现的意境来了解想象在钢琴作品中的应用,通过演奏手法的创新等多个方面来了解中华民族音乐时代性,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突破。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方法。在本研究的设计阶段,研究者概述了现有的与《水草舞》相关的文献及其相关资料。

2、访谈研究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研究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对某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作者运用开放式随机访谈法,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访谈中找到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观察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的情境或控制的情景下门根据研究目的,对现象或者个体行为做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作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钢琴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调查研究,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

4、文献阅读法:利用图书馆、书店、万方及知网数据库等学术搜索网站搜集阅读文献,调查《水草舞》的历史背景,《水草舞》的特点等相关知识。为论文提纲构建和写作打下基础。

一.《水草舞》的创作背景

(一)舞剧《鱼美人》的创作与内容

《水草舞》是钢琴舞曲《鱼美人》的选取。《水草舞》这一段描绘的是海底世界时的一段群舞,其配乐柔缓舒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水草随波曼舞的场景。这一段舞曲以前是通过管弦乐曲,之后改编成了现在的钢琴曲,通过清澈的钢琴声音,以及坚实的低音,达到了中国钢琴曲的绝佳境界。

(二)吴祖强和杜鸣心选择这部剧的原因 《鱼美人》芭蕾舞剧音乐由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二人合作创作。根据了解,两位作曲家合作时,彼此相互合作,分工明确,创作乐曲的不同乐段,并且将其谱成了钢琴曲,之后进行配乐,完工。这其中就有杜鸣心写的《水草舞》等。正如作曲家吴祖强教授所说:“《鱼美人》音乐钢琴独奏选曲其中一些竟然产生了此等艺术魅力,对作曲者来说可能也在意料之外。”这其中广为称赞的,影响力最深远的当属《水草舞》。杜鸣心落笔的这首规模不大的舞曲表现色彩鲜明,音乐形象生动,并且并没有极高的难度,特别适合初学者,以及钢琴的业余爱好者喜爱。他们之中就有一些人从小就开始弹奏《水草舞》,时至今日,还在弹奏这一舞曲,可想而知这首舞曲流传多么广泛,又是多么的受人们爱戴。由于作曲者的才华与功力,由于他们的审时度势的眼光,正适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创作了时代的韵律。所以,因为《水草舞》的创作才更具有“艺术魅力”,则必然会获得时代的青睐、听众的叫好并且经久不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水草舞》的创作背景

《水草舞》创作于1959年。它是著名钢琴曲《鱼美人》的一个选段。该剧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吴祖强与杜鸣心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这是杜鸣心从前苏联留学归来之后,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

杜鸣心,在前苏联留学之际,是一位专门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后来由于自身才华,转为学习作曲。并且从师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名师楚拉基教授,从此以后,杜鸣心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逐步学习并掌握了作曲课程的初级知识、中级知识、高级知识等,进而开启了自我创作之路。对杜鸣心创作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的前苏联社会文化环境、俄罗斯传统及当代作曲大家的多种风格,开阔了杜鸣心等人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以及给他们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文化背景、艺术背景的影响在《水草舞》的创作中也多有显现。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生的,甚至对整个中国作曲家的影响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水草舞》的音乐分析和演奏技法

(一)《水草舞》的曲式结构

《水草舞》创作于1959年,这首舞剧改编的中国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音乐的表现意境上给人以浪漫主义情怀,并且旋律抒情低音伴奏流畅。《水草舞》通过独具特色的的创作方法与别出一格的音乐设计,从多方面、多角度呈现给观众一种自然生物时而愉悦,时而安静的情景。

全曲主题是以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形成的旋律。十分鲜明的突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并且融合了独具民族气息的音乐特色,是以

具有新颖的,清新的,有创意的,标新立异的,与众不同的,前所未闻的姿态和风格,展现在大家面前。

全曲为ABA三段式结构。A段的音乐是由开始的4小节为主题核心发展而成的,以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成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水草在水波中摇曳的形象。B段是A段的对比段,是以琶音为基础组成的旋律,在低音乐器上奏出,同时在高音区上配以竖琴和钢片琴切分模进音调,把海水波动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第三段再现A段水草的音乐形象。最后,尾声部分概括再现了水草摇曳和海水波动的形象。

(二)《水草舞》的艺术特点

《水草舞》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与它的艺术魅力有重要的关系。这个舞曲的创作,与中国传统的钢琴曲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1和声 《水草舞》具有其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清新隽永的动听旋律。而这些基本要素是通过调性选择、调性布局、和声思维理念的构想与实施、和声语言的原始品质以及乐曲发展、发挥手段简练等艺术手段、媒介来达到的。

2作曲技法

B大调选得好,色彩明亮。可是乐曲开始的八小节却没有标明任何调号,听起来好像是降A大调。左、右手不同八度以相同的双音,奏出色彩绚丽、形象鲜明“水草”的前奏(引子)。这种织体或许曾在肖邦或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中见过。第七、八小节,左手奏八度从降A音半音阶式上行四个音,引出了(主部)B大调的优美主旋律,其旋法疏密有度,不似童谣,胜似童谣。四小节之后,忽又转入G大调,旋律仍然重复及呼应前面的“童谣”主题,却停顿在三度音的b小调上,以同音大、小调之转调手法,豁然开朗地又回到主旋律,并从第19小节处以连续十六分音符模进式下行,民歌风味,错落有致地,以大、小分解三和弦交替方式稍稍展开旋律(你看那“水草”,在池塘里,或在江湖河海中,飘逸摇曳,栩栩如生)。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发展”之后,再次回到主题。结束句两小节是主题以同音大、小调手法转入到b小调,作为主部的结束和到中间部的“链钮”(Link)。作曲家在这短短的30小节音乐中,玩弄了4次上、下三度轮回交替的游戏,和两次同音大小调转换的手法。不间断地、瞬息变幻地、游离飘忽地转调和离调;明亮黯淡色彩交替,功夫做到了家,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可是听众的感觉呢,觉得听起来雅致、清新、悦耳;民族风格挺明显的,可还有一点点“洋”味。再从结构来看,作曲家多次使用重复、反复、模进等手法。而这种作曲及展开的办法,本是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基本手法之一。

《水草舞》主旋律基本动机只有4小节,而第一小节旋律仅有升F和B两个音,第二小节却左、右双手如数全部重复第一小节。而这一个基本动机(立意),在主旋律开始到主部结束前共22小节中,总共重复了9遍。B大调4小节旋律以模进转调到G大调;作曲家把主旋律第三小节十六分音符的材料,到第19小节后,又以模进的方式持续不停地重复6次(6小节),营造了“水草”飘逸摇曳的游离形象;最后结束句,旋律再次重复而调性却有所不同(大转小)。连前奏开门见山的“水草”飘摇流动之声,也只是简单的F与降E两个音的反复重复与模进。这一连串的重复、模进手法,都达到作曲家预设的艺术效果。怪不得听众都听进去了,记住了,而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旋律音调虽然简单、简明,手法技巧也简洁、明了,但使用了钢琴的好音区、好调性;和声织体搭配得当,声音效

果好,“言简意赅”。这并不简单,这就是“高招”和“绝活”之处。这就是从钢琴家到作曲家杜鸣心的演进。处在20世纪50年代末不少“高歌猛进”的乐声中,《水草舞》就像雨后掠过的一丝清风、晨曦的微露、百花园中的新芽般脱颖而出,使人听了感到非常悦耳,感受到他的音乐语境中透着一种特殊品味的“洋”和新。三.从《水草舞》分析想象在钢琴中的应用

(一)想象在《水草舞》中教学的应用

《水草舞》展现的是一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画面。通过想象力将海水的波动效果以及水草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来,并且在舞曲的最后阶段通过音乐的起伏,将水草在海中摇曳的形象以及海水轻轻的波动的形象展现出来。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水草舞》以清新明快的音调,伴着清雅的音调描绘出一幅惟妙惟肖的海中的情景。音乐的快、慢、起、伏。就代表着水草在海中的形象。《水草舞》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海草在水中唯美的形象。通过想象能够还原曲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曲子的情感。

(二)在钢琴教学中想象的应用

想象力在创作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我国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对想象力是这样界定的:“想象力与灵性是包括钢琴在内的所有音乐,乃至所有艺术的创作好表演的最高感应、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是艺术人士在艺术创作或艺术表演过程中,当头脑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而导致自己的全部艺术才华和艺术潜能都能得到释放的情况下,与自己脑海中自然和骤然迸发产生出超乎与原设定的一般艺术规范、艺术模式和艺术状态的、带有难于捕捉的瞬间感与即兴感,出神入化的微妙意境和转瞬已逝的灵山火花之最高超的艺术展现。

音乐内容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作为初学者,特别是儿童和老人,是很难把握住音乐作品的内涵。所以,激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表现音乐的关键就是抓住音乐的特性。音乐特性指音乐内容、情绪、形象意境等所决定的音乐的局部特性和总体风格。音乐特性是音乐的实质,是领会音乐把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它决定我们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法、什么情感去表现音乐。所以,我们讲表现音乐,首先要把握乐曲音乐特性。(1)、有的音乐是抒情性,以优美如歌的旋律来抒发情感,情绪上可以是亲切的、动人的或是安宁的。对这类音乐的表现应抓住其特征,抒情的、歌唱性、声音柔和优美。(2)、较活泼的:在音乐表现上应是轻快活泼,节奏性强,声音明亮轻巧的。(3)、激情类的:在音乐表现上是力度较大、手法较复杂,尤其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其次,分析作品的音乐性质。音乐是通用的语言,是可以融入人的情感而存入人心灵之中。当我们准备表现某部作品时,首先要分清乐曲的特性。我们可以凭直觉来体验,或是标题、标记来确认,或以分析作品来感觉。

总而言之,想象力在音乐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音乐家的创作灵感,以及生命力几乎都通过想象力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童道锦,王秦雁.《杜鸣心钢琴作品选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 [2]吴祖强.《谈钢琴独奏<鱼美人>选曲》.钢琴艺术杂志,1999,(01)[3]储望华.杜鸣心与《水草舞》.钢琴艺术杂志,2008(03)[4]文红.谈中国改编钢琴曲演奏中的几个问题[J].飞天,2009,(06).[5]雷娟娟.浅析钢琴曲的演奏方法与情感[J].企业导报,2012,(04).[6]魏扬.论民歌改编钢琴曲中的和声配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0).[7]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8]约瑟夫.列文(俄)钢琴演奏的基本法则.缪天瑞译[M].北京:人们音乐出版社,1981.[9]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1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12]王次昭.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二篇: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

一.《水草舞》的创作背景

(一)舞剧《鱼美人》的创作与内容

《水草舞》是钢琴舞曲《鱼美人》的选取。《水草舞》这一段描绘的是海底世界时的一段群舞,其配乐柔缓舒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水草随波曼舞的场景。这一段舞曲以前是通过管弦乐曲,之后改编成了现在的钢琴曲,通过清澈的钢琴声音,以及坚实的低音,达到了中国钢琴曲的绝佳境界。

(二)吴祖强和杜鸣心选择这部剧的原因

《鱼美人》芭蕾舞剧音乐由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二人合作创作。根据了解,两位作曲家合作时,彼此相互合作,分工明确,创作乐曲的不同乐段,并且将其谱成了钢琴曲,之后进行配乐,完工。这其中就有杜鸣心写的《水草舞》等。正如作曲家吴祖强教授所说:“《鱼美人》音乐钢琴独奏选曲其中一些竟然产生了此等艺术魅力,对作曲者来说可能也在意料之外。”这其中广为称赞的,影响力最深远的当属《水草舞》。杜鸣心落笔的这首规模不大的舞曲表现色彩鲜明,音乐形象生动,并且并没有极高的难度,特别适合初学者,以及钢琴的业余爱好者喜爱。他们之中就有一些人从小就开始弹奏《水草舞》,时至今日,还在弹奏这一舞曲,可想而知这首舞曲流传多么广泛,又是多么的受人们爱戴。由于作曲者的才华与功力,由于他们的审时度势的眼光,正适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创作了时代的韵律。所以,因为《水草舞》的创作才更具有“艺术魅力”,则必然会获得时代的青睐、听众的叫好并且经久不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水草舞》的创作背景

《水草舞》创作于1959年。它是著名钢琴曲《鱼美人》的一个选段。该剧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吴祖强与杜鸣心先生共同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这是杜鸣心从前苏联留学归来之后,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

杜鸣心,在前苏联留学之际,是一位专门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后来由于自身才华,转为学习作曲。并且从师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名师楚拉基教授,从此以后,杜鸣心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逐步学习并掌握了作曲课程的初级知识、中级知识、高级知识等,进而开启了自我创作之路。对杜鸣心创作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的前苏联社会文化环境、俄罗斯传统及当代作曲大家的多种风格,开阔了杜鸣心等人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以及给他们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文化背景、艺术背景的影响在《水草舞》的创作中也多有显现。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生的,甚至对整个中国作曲家的影响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水草舞》的音乐分析和演奏技法

(一)《水草舞》的曲式结构

《水草舞》创作于1959年,这首舞剧改编的中国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音乐的表现意境上给人以浪漫主义情怀,并且旋律抒情低音伴奏流畅。《水草舞》通过独具特色的的创作方法与别出一格的音乐设计,从多方面、多角度呈现给观众一种自然生物时而愉悦,时而安静的情景。

全曲主题是以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形成的旋律。十分鲜明的突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并且融合了独具民族气息的音乐特色,是以具有新颖的,清新的,有创意的,标新立异的,与众不同的,前所未闻的姿态和风格,展现在大家面前。

全曲为ABA三段式结构。A段的音乐是由开始的4小节为主题核心发展而成的,以四分音符的琶音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成的旋律,生动地刻画了水草在水波中摇曳的形象。B段是A段的对比段,是以琶音为基础组成的旋律,在低音乐器上奏出,同时在高音区上配以竖琴和钢片琴切分模进音调,把海水波动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第三段再现A段水草的音乐形象。最后,尾声部分概括再现了水草摇曳和海水波动的形象。

(二)《水草舞》的艺术特点

《水草舞》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与它的艺术魅力有重要的关系。这个舞曲的创作,与中国传统的钢琴曲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1和声

《水草舞》具有其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清新隽永的动听旋律。而这些基本要素是通过调性选择、调性布局、和声思维理念的构想与实施、和声语言的原始品质以及乐曲发展、发挥手段简练等艺术手段、媒介来达到的。

2作曲技法

B大调选得好,色彩明亮。可是乐曲开始的八小节却没有标明任何调号,听起来好像是降A大调。左、右手不同八度以相同的双音,奏出色彩绚丽、形象鲜明“水草”的前奏(引子)。这种织体或许曾在肖邦或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中见过。第七、八小节,左手奏八度从降A音半音阶式上行四个音,引出了(主部)B大调的优美主旋律,其旋法疏密有度,不似童谣,胜似童谣。四小节之后,忽又转入G大调,旋律仍然重复及呼应前面的“童谣”主题,却停顿在三度音的b小调上,以同音大、小调之转调手法,豁然开朗地又回到主旋律,并从第19小节处以连续十六分音符模进式下行,民歌风味,错落有致地,以大、小分解三和弦交替方式稍稍展开旋律(你看那“水草”,在池塘里,或在江湖河海中,飘逸摇曳,栩栩如生)。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发展”之后,再次回到主题。结束句两小节是主题以同音大、小调手法转入到b小调,作为主部的结束和到中间部的“链钮”(Link)。作曲家在这短短的30小节音乐中,玩弄了4次上、下三度轮回交替的游戏,和两次同音大小调转换的手法。不间断地、瞬息变幻地、游离飘忽地转调和离调;明亮黯淡色彩交替,功夫做到了家,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可是听众的感觉呢,觉得听起来雅致、清新、悦耳;民族风格挺明显的,可还有一点点“洋”味。再从结构来看,作曲家多次使用重复、反复、模进等手法。而这种作曲及展开的办法,本是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基本手法之一。

《水草舞》主旋律基本动机只有4小节,而第一小节旋律仅有升F和B两个音,第二小节却左、右双手如数全部重复第一小节。而这一个基本动机(立意),在主旋律开始到主部结束前共22小节中,总共重复了9遍。B大调4小节旋律以模进转调到G大调;作曲家把主旋律第三小节十六分音符的材料,到第19小节后,又以模进的方式持续不停地重复6次(6小节),营造了“水草”飘逸摇曳的游离形象;最后结束句,旋律再次重复而调性却有所不同(大转小)。连前奏开门见山的“水草”飘摇流动之声,也只是简单的F与降E两个音的反复重复与模进。这一连串的重复、模进手法,都达到作曲家预设的艺术效果。怪不得听众都听进去了,记住了,而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旋律音调虽然简单、简明,手法技巧也简洁、明了,但使用了钢琴的好音区、好调性;和声织体搭配得当,声音效果好,“言简意赅”。这并不简单,这就是“高招”和“绝活”之处。这就是从钢琴家到作曲家杜鸣心的演进。处在20世纪50年代末不少“高歌猛进”的乐声中,《水草舞》就像雨后掠过的一丝清风、晨曦的微露、百花园中的新芽般脱颖而出,使人听了感到非常悦耳,感受到他的音乐语境中透着一种特殊品味的“洋”和新。

第三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以《莫高窟》教学为例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 李青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意识 《莫高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41-01 选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这些文章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遣词造句等,都给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最佳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让学生从中领悟写作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文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状物”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如《莫高窟》一文以“总一分一总”的形式行文,首先用“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作总领,然后选取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叙写,最后在结尾处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次与开头相呼应。这样安排课文结构,可以使学生很快把握住全文的内容,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初步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读了文章之后对所描写的内容获得清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训练学生在写状物类文章时注意行文顺序。如写动物时可以先写外表,再写其生活习性,写其外形时按从头到尾、从整体到肢体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描述。写静物时,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来描写,如写植物时可以按照根、茎、叶、花、果的顺序来写。

二、抓住重点,品味语言

对事物形态的描写是状物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描写对象的外形特点或用途按照主次写出来。先以整齐的句式作一般介绍,最后选择一个典型侧面详细地描写。这就是状物文章中常用的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如《莫高窟》文中第二部分写了彩塑、壁画、藏经洞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在这三个自然段中,前两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段都以一句话简要说明描述的内容,接着围绕这个句子作具体描述。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向学生提问:“文中是怎样写彩塑的?彩塑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彩塑超高的艺术成就,还初步认识到文章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又如第三节开头用“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一句话自然而然地从第二节的彩塑描写过渡到对壁画的描写。教师以课文为例子,让学生体会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设计如下课堂练习。

我们的家乡扬州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请你仿照本课第2、第3自然段,采用“总一分一总”的构段方式,通过面和点结合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介绍扬州瘦西湖的风景。(播放扬州风光视频。瘦西湖的水:水光潋滟、波光粼粼;钓鱼台:典雅清秀、别具一格;五亭桥: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示例:

扬州瘦西湖景色宜人。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其中最____的是____。我看到____,游人____。

教师在教学渗透写作意识,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学习表达的智慧,从而提高读写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三、衔接连贯,体会写法

一篇文章不仅要呈现丰富的内容,还必须把文章中的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力求表达连贯。学生要掌握衔接与连贯技巧,用过渡句加强写作练习,熟练运用到写作当中。学生初学写作时,分写的段落读起来有段与段脱节之感,文章前后不连贯,这是由于段落与段落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过渡句。写文章要正确、恰当地处理过渡,才能使文章上下衔接、前后贯通、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如《莫高窟》一文中的“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宏伟瑰丽的壁画”是一个过渡句,这句话不仅概括了本自然段的意思,还把前后两个自然段很自然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一表达技巧,分写段落时自然做到前后连贯,层次分明。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文中列数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写作语言极具表现力,使说明对象更具体、生动,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四篇: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日本企业为例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日本企业为例

摘要: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价值的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儒家的管理思想包括“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为政以德”等主要观点,这与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以人为本,团队合作的价值观点具有高度的契合。本文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地区的企业为例,探讨了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 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又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及其弟子创立和发扬,最初指的是古代司仪,后来经过逐步发展成为为以尊卑等级观念为代表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统治思想工具。儒家思想并非孔子原创,是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孔子也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可见儒家思想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的思想。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地缘上的相邻,文化上的相近使得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六世纪时期的圣德太子就制定了《十七条宪法》,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文化日本化的光辉结晶。同时《十七条宪法》是一部集中国儒学思想之大成的著作,不仅影响了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植根于日本文化传统之中,成为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全方位的。日本现代化实现的过程,就是吸收与改造儒家伦理的过程。早在 19 世纪中期,日本的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就倡导“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即把东方思想与西洋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二、现代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契合企业管理是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现在企业管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认为企业文化是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经营哲学。经营哲学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方法论的总原则。第二,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第三,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第四,企业道德。企业道德是指调整该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第五、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第六、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第七、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在生产

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第八、企业文化结构。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第九、企业使命。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内容的陈述可以看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对企业一切软实力资源的创造和构建。儒家思想的内涵正好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良好的契合。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是企业成员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不可缺少的支撑。儒家思想倡导道德文化的合理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秩序,推行道德伦理的社会规范,主张以德建立一个用礼治调节法制的社会,实现“天人合一”和谐安宁的社会愿景,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发展有着宝贵的价值。

三、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应用

1、日本企业的人本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仁”,仁既“修己”以“安人”,安人必先修己;诚以待人;和以待人;关心、爱护、尊敬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仁学就是人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论。就企业管理而言,所有企业资源中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日本企业实行的是以人为主的管理制度,强调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形成了日本企业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日本企业中,没当新员工进入企业,主管不仅要向他说明企业的情况,征求他对企业的意见,而且要了解其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职业理想等信息。企业老板有事会亲自到车间找员工谈话,而不是把员工叫道办公室,老板总是尽量让每个雇员感到自己很重要,有荣誉感,老板喜欢与员工一起吃饭,通过社交联络感情。东芝公司董事长光敏夫经常深入员工宿舍问寒问暖,与下属情同手足一般,这样不仅可以赢得员工的尊重,而且往往能在日常的谈话中发现企业管理上的漏洞,可以及时补救。员工结婚和生日等重要日子,公司会派人送礼物和蛋糕,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重视,从而激发出无尽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日本企业多数对员工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鼓励员工“从一而终”,员工退休后,可以从企业领到一笔可观的退休金。这是企业对员工勤奋工作的认可,而员工奉献的工作成果则是对企业承诺的“报恩”,形成职工和企业间的“命运共同体”。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松下公司就决定工人一个不减,生产实行半日制,工资按全天支付。同时,要求职员全力推销产品,企业很快度过了难关,生产恢复了正常。1990 年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处于缓慢增长期,然而在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仍然采取一般不开除或解雇职工。企业这样做,既保持了稳定的劳动关系,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职工有安全感,增强了凝聚力。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中,也是以中国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和”、“爱”、“诚”、“信”、“忠”为行为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教育,提高职工和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他们把对人的长期投资,看成和设备投资一样重要,把人的价值注入到企业之中。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丰田公司的口号是“既要造人,又要造车”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在教育培训、智力投资方面下大功夫,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

人是企业技术发展的最富有活力的主要因素,日本企业十分重视人的作用,注重发挥人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松下幸之助先生指出:“任何员工只要认清公司基本信念和方针,就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可以自主发表意见。碰到问题究竟采取什么行动,不必一一请示上司,以溶入自己体内的基本信念为尺度,决定自己的行动。”企业在制定决策的时候,让职工当家作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发动广大职工献计献策,经过反复酝酿斟酌,制定的决策能够得到绝大多数职工的拥护赞成。日企实行“一致同意”的决策方式。这种形式,使公司的员工都成为经营管理者,即所谓“个个都是经理”。丰田公司还实行了职工建议制度,鼓励职工为企业献计献策,建议一经采纳,企业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日本企业管理体制中的“劳资协议制、工人自治制、票议制”等,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就可略见一斑。日本企业用“以人为本”替代“以工作为核心”,强调重视人、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发展人,强调人的主动性,很好地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的以企业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日本文化吸收了中国儒学的人文主义,发扬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等思想的结果。

2、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及“和谐”意识与儒家思想的“和为贵”

儒家思想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功能就是为了求得稳定和谐,求得“人和万物”的协调。儒学是一种“治心”的哲学,它强调修身养性,主张推己及人,更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人和”是日本吸收中国儒学而形成的人生哲学和伦理观念,也是日本企业的管理哲学。现代社会经济空前发达,社会关系也空前复杂,人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维持自己的生存,而是怎样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天地之间,以和为贵”,日本企业吸收了儒家这一哲学思想。在不少企业中,上级经常抽出时间与下级一起娱乐,企业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利用感动让员工尽心尽责为企业工作。在日本,由于群体意识较强,人们普遍珍视和注意保持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大家都知道,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就会失去力量。日本企业特别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世界著名的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理思想,就是把“和为贵”的儒家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带来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日本企业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他们把这种团队精神也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如在内部管理上讲究方法,采取不过份表扬个人成绩,不过份追究个人责任等手段,企业强调的是集团功利,弱化个人意识,为了实现集团功利,员工甚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个人的成功主要依靠集团主义,个人对集团的忠诚和献身精神,而不是靠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能力。企业与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较深厚的“血缘关系”,从而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凝聚力和协调力,产生一种群体力量和群体效益。这种群体力量和效益,又反作用于企业,通过互促互进,强化了企业职工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精神。这种群体意识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凝聚的核心作用。日本企业的整个决策过程,是一个讨论和协调的过程,通过上下的不断协调,以达到意见的一致,尽量避免公开对抗。不少企业把工人的的意见纳入决策的过程。企业员工对企业“忠心“”守信”。日本按企业组织工会,把劳资关系改造为家族内部关系,企业内一旦出现矛盾,这种冲突和交涉只限于企业内部,强调“家丑不外扬”“家内和合”。即使出现矛盾,由企业内工会协调解决。

四、结语

儒家思想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生成、延续的精神纽带,并积淀为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情结,在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价值取向。从管理哲学的视野审视,儒家思想中具有许多难能可贵的思想精华,以“仁”为核心的世界观、以“中庸之道”为精髓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可为现代管理哲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提供思考的渠道和观点的指引,我们决不能忽视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只要我们潜心研究,用心思考,必会发掘出能滋养现代管理的丰富养料。

日本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研究儒家管理思想始于涩泽荣一,随后有关儒家管理思想研究的专著陆续问世。日本的企业与社会管理也广泛借鉴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并取得显著地经济与社会效益,成中英教授和曾仕强教授等港台学者自七、八十年代开始也热衷于对儒家管理思

想的研究。因此,面对新时代组织管理变革已势在必行的课题,我们每一位管理者在广泛借鉴外来先进管理理论、管理经验的同时, 是否应该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管理思想的精髓呢?

当然,儒家思想所内含的现代管理学意蕴远不止本文探讨之内容。笔者在此仅仅是对儒家思想个别观点的启迪有感而发,希望能产生抛砖引玉之功效。如果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完整体系上对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发掘,我们还有很长的扬弃之旅程,在此漫漫旅程中,尽管我们会有痛觉,但一定会更有成就感、幸福感。

第五篇:阶梯式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入学钢琴基础参差不齐的前提下,对所有学生进行共同授课的大课形式,导致学生千篇一律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的教学实际,在分析我国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本文阐述阶梯式分组教学的观点,结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实际,在经过本校两年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阶梯式;分组教学

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特别是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国家将学前教育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钢琴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得到设有学前教育专业各高校及教师的重视。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及阅读,发现目前我国许多学者多把注意力放在了高师钢琴教学及教材的研究上,而对我国本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及教材方面的研究和论著并不多。“我国幼儿师范教育诞生初期,师资、课程、教材等方面都是模仿国外。”[1]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及教材的改革与发展,不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系统钢琴教师的高素质培养,同时也是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钢琴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

1.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授课形式

集体课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主要授课形式。由一名教师在一节课中同时对50-60名学生进行钢琴讲授、指导与布置作业。这种授课形式存在的一些弊端有:

1.1钢琴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技巧课,很多知识不只是教师用嘴说就能让学生听懂,需要学生模仿动作,需要教师讲授加示范的教学形式。

1.2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班额数较大,在上课途中最多能够指导5-10人,更多的学生教师无法兼顾,有的学生可能一学期只能得到一次教师指导的机会,一门技能技巧课如果得不到老师的指导单凭自学来学习是得不到进步的。

1.3学前教育专业入学考试时没有钢琴等技能课程的考试,所以学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对我们共同上课提出了问题和考验,如何将不同基础的学生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来同时培养,让学生不失兴趣。

1.4技能技巧课需要学生动手练习、弹奏,由于人数多,时间有限,教师多以共同弹奏来完成课堂作业及课后作业,导致上课中滥竽充数的人不会占少数,阻碍学生钢琴技能提高。

以上问题都是目前我们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怎么能将这种问题解决好,即不浪费教学资源又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知识技能学习是我们钢琴教育者的任务和职责。

2.阶梯式分组钢琴教学基础模式及特点

巴班斯基指出:“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的教学应该是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集体教学的有机结合。[2]所谓阶梯式,即按学生钢琴学习进度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之间按从快到慢或由慢到快的学习进度进行分组。分组形式,将10-20名钢琴学习进度相似学生分为一组。

2.1阶梯式钢琴教学模式学生分组。

新生入学进行小型钢琴汇报演出与座谈会,通过演出汇报与座谈会所了解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分组;经过一段时间的钢琴学习,通过期末考试和教师平时授课掌握情况将学生按照学习进度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分组。前苏联提出的“合作的教育学”思想,从人本主义出发,大力倡导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3]

2.1.1上课中学生人数相对减少,每节课除正常授课时间,学生被指导人数达到80%左右。

2.1.2将学生按照基础与考试进行分为a组(进度快)、b组(进度中)、c组(进度慢),对学生实行一种精细化教学,真正做到备课备学生。

2.1.3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习风气。在小组中实行滚动机制,a、b、c组学生之间可以根据考试回课情况进行学员滚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2阶梯式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性

据调研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以大班集体课形式进行,每周2次课时间为3小时,授课人数为40-50人。阶梯是教学时间分配为将大课拆分为每次课45分钟,如将学生分为4组的授课时间为每周3小时。

2.2.1在整体上课时间上不变,但是将学生分为3-4组进行授课,教学资源及教学时间没有浪费,而且更大的利用了时间,使相同的时间内(一周)学生的进步会更大。

2.2.2时间相同的前提下每组学生一节课,课程进度相似的学生成为一组,一节课讲授本组学生能力应完成教学任务,有大量的时间对本组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与指正。

2.2.3分组之后学生课上出现与提问的问题大多是一个基础上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共性,学生会注意听,并在课堂中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3.对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展望

根据多年经验总结,阶梯式教学模式的钢琴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授课形式,但还需要教育者们共同完善,将其变为一种科学、系统、规范性的教学模式。

下载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想象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以钢琴曲《水草舞》为例(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