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应用—以唐山市新城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生态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以唐山市新城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摘要:生态规划理论是相对于传统规划理论而言的规划理论,它强调规划应先从控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入手。文章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是如何在唐山市新城总体规划中加以实践应用的。
1引言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需要新的理论方法以指导城市规划,并将城市规划付诸于实践来指导城市的有序发展。“生态规划”理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2“生态规划”理论形成及发展历程
生态规划理论缘起自19世纪末Patrik Geddes的“先调查后规划”,到20世纪60年代I.McHarg的“自然设计”,已形成了一个以土地适宜性分析为特点的通过生态因子的层层叠加来确定土地利用格局的模式,并为国际景观规划界所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景观生态学把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的空间格局作为研究对象。“生态规划”理论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生态规划”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种新的理论及工作方法,即城市规划应该首先从规划控制非建设用地,在余下的土地中进行建设用地的规划编制。“生态规划”将建设用地与生存环境”的“图底关系”进行了彻底的颠倒,传统规划理论是将建设用地当做“图”,环境当做 “底”来设计的,而“生态规划”则刚好相反,更注重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及控制,而不是从眼前城市土地开发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生态规划”对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土地利用、安全和健康的人居环境,特别是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或有效的阻止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更有可能直接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土整治,包括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方面发挥作用,建立起具有综合生态效益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区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及城乡景观规划体系。
3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框架与方法
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
第二篇:风水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风水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风水理论是我国古代留下的宝贵财富,虽然其中充斥着一些迷信色彩,但其部分理论所蕴含的科学性及哲学内涵还是值得肯定的。最近几年掀起的风水热把风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旅游规划中也开始大量运用风水理论,本文主要探讨了形势派风水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风水,旅游规划
一、风水理论的现代思考
风水理论是一门科学与迷信并存的学问,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进一步探究的地方。尽管有的理念是在当时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提出的,但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看来,还是有它存在的道理,并可以应用于现代建设中去。风水理论中迷信的地方也不少,主要体现在风水先生的江湖骗术上,这些骗术都根源于风水理论本身的缺陷和它强烈的玄学特征,这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研究中揭穿骗术,发扬其精华部分,鄙弃其糟粕部分。
风水理论认为,“宅大人少是凶屋”、“床的正上方不能有大梁和吊灯”、“镜子不能对床”等等,这些讲究亦能从心理学上得到解释。房大人少会使人感到冷冷清清、孤单寂寞,产生莫名的恐惧;床的正上方有横梁或吊灯,会增加人的心理压力1。引起失眠、恶梦等;而镜子对床,会使夜晚人们在不清醒的状态下受到惊吓等。
风水师在察看地形时,通常用罗盘分析磁场的分布情况,避开磁场扰动强烈的地方,寻找磁场平稳、适合人体生存的地方。就通常的坐北朝南的宅址来说,床的安放一般是南北向的,在北半球,如果头朝北睡,就会有一种舒适的感觉,因为南北向的磁力线通过人体时会对大脑产生一种安定调节的作用;而如果头朝东或朝西睡,磁力线横穿人体,与人体场相交,睡眠就可能较差。
由于中国大部分土地位于北半球的中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常常小于90º,且光照方向偏南;我国大陆冬季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寒冷干燥;夏季则受赤道低压影响,盛行偏南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温暖湿润。与这样的日照和气候条件相适应,风水学上提出的理想宅基模式是坐北朝南,后有靠山,前方开阔,左辅右弼。坐北朝南,可以接受更为充足的阳光;后有靠山,可以抵挡冬季北来的寒气;前方开阔,可以接纳南来的暖湿气流;左辅右弼,可以减少西方干冷气流的入侵,亦能起到防卫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还指出人类对自然界具有主观能动性。在风水的理论与时间中,“寻龙”、“察砂”、“观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而基址的选定则是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在风水理论看来,“人道”应与“天道”一致,即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持人力同自然对抗,而只有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并以之为楷模而巧加运作,达到合天人的至善境界,以满足人的需要2。然而,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也不是机械的、盲目的。在风水不太理想的地方,可以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如引水聚财、植树补基、建塔镇煞等。通过人为弥补自然风水之不足,来营造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
二、中国风水理论与自然、环境、人的密切关系 1
2刘永清.风水中的科学【J】.家庭科技,2006(6):21 史篇,曾辉.“风水术”之生态学意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23(4):10一1
5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根基,即东方人对自然的敬畏、崇尚、天人合一、取象比类。旅游规划是一门审美的学问,挥洒万象、梳理山河、雕琢景观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然和谐状态。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与旅游规划对环境美的追求相似,所以,我们在创意规划中,对旅游景区中风水环境进行考察与理解,将给予规划者醍醐灌顶、柳暗花明的灵感启发。“风水”源于晋代郭璞《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3风水理论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谋划选址、建筑单体、庭园小品、树木花草、室内外布局到施工营造,风水无所不在。易经乃中国群经之首,风水溯源于此,经诸多推衍而成体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大地生成阴阳,开始分化人、其他的动物和植物。简日为阴阳、四象、五行、八卦的机理,构成风水的哲学基础,推动风水不断地演进。阴阳、四象、五行、八卦等概念在风水中也经常被用来表征环境条件,如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南为阴、水北为阳;凡宅(区域)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
风水围绕风与水两大环境要素展开,追求“藏风得水”的环境模式。中国古代的村落和市镇几乎都是依水而建。现代城市大多也如此,是从水的交通、景观审美、安全感等作用的综合考虑。风水理论强调要避开强风,求微风。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特点来看,冬季,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吹偏北风,所以北方黄土高原等广大地域,人们便挖窑洞而居,或以四面高墙围成合院,创造了良好的御寒避风场所。夏季,东南部地区所形成的高温多雨的气候以及台风的肆虐,先人认识到只有山坡台地有利于防洪,减少危险,能提供较安全的居住地,并且生产发展具有防风、防潮、防洪的干栏式和穿斗式建筑。风水宝地是风水的理想环境,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远处有案山相对;有水流自山问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前方案山之外还有朝山相对;朝向最好坐北朝南;如此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人居适宜环境。4
风水理论融环境中自然和人作为一种象征,考量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自然与和谐是风水选择的金标准。旅游景区规划时。择一块地、建一方土都以寻求自然状态为最好,保持一种井然有序的和谐,处处要表达人与自然、生态与建筑之间的紧密关联,旅游景区外部环境应是一个围合空间,自然山水可以围合,人造景观也可以围合。围合能达到汇聚的作用,汇聚人气、财气和灵气。无论景区的布局空间,还是饭店建设总体形状,围合结构都能给予游客心理上的安全感。
三、风水理论在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旅游规划选址的风水理论应用。风水理论分为形势与理气两大流派。形势流只专注山川形势与构成;理气流则重天地人之间的相互感应。形势流注重对环境龙、砂、水、穴、向五要素的选择,相应有五个操作方法: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旅游规划首先涉及到这5要素权重、筛选和重塑。隋唐以来,形势流一直占据着中国风水理论的主导地位。觅龙:因山脉在形态上与龙相似,风水理论将山脉比喻作龙。觅龙,就是对山脉的观察选择。中国的许多风景名胜区都是依龙脉而成,如:泰山、黄山、张家界、武当山、亚布力等。当旅游景区可选之地有大的山脉时,可分龙脉的形与势分别勘察。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起3
4林徽因,等风生水起【M】.北京: 团结出版社,2 0 0 7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 0 0
1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势要雄伟磅礴,形神厚重,群山如珠滚动,气脉贯注;形要光肥圆润,尖利秀美,绿树掩映,气象万千。风水理论有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之说,在某些空间尺度的旅游景区规划中会遇到只有小山或根本没山的情形,这时便可将建筑和景观群落的轴线作为龙脉微辨体势,择吉地规划。察砂:砂、沙相通。风水格局中,砂通指前后左右环抱居所的山峦,将砂比作龙的环护、屏障、侍从。形态以端装方正、秀丽为吉。破碎尖削、奇形怪状为凶。旅游区后方的山体宜低垂收敛,前方山体宜曲折生动,左边山体宜起伏连绵,右边山体宜柔顺平滑。山体与旅游区的空间距离最近。直接决定着旅游区的小环境,对旅游景区的生态气候、视觉、游客心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观水:水指水源、水流。江、河、湖、海、瀑、泉等水体都是旅游区重心。观水实际是考察地上地下水源和水流的形态及水质。水质清明、味甘、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水形随山而流,弯曲生动,且有湾池,有静有缓为最妙。旅游规划中,流动的水流和静止水域具有不同的要求。流动的水域区段是景区选址理想区域,水随山而行,景区选址宜选河道弯曲的内侧,水流三面环绕缠护之处。若截水而成湖或泊,则应选取地形略有变化,草木繁盛的地方。我省一些旅游区是依静止的水域而建,若以自然之形选址,最宜选于水域北侧建设。次之选择水域半月形的内环建设。为了使静止的水域富有生机,人工修筑环渠,绿化植被为有效途径,旅游区的水张弛、动静结合,与山林相借景切合。点穴:点穴是确定建筑物基址。旅游规划中,穴是旅游景区最终的归宿的核心区。穴的选择,关键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旅游区内生机蓬勃,植被茂盛;区外山水围护,山岭葱郁、水流曲折。旅游区内外景观融洽而和谐,营造生气盎然的自然体。景区纵轴线为准左右权衡,左右虚实相称,组织横竖轴线十字相交之地,谓“天心十道”,即风水理论的关键穴道所在,应该是旅游区主体建筑或设施排布处。旅游区主体建筑设施穴道大格局确定后,权衡旅游景区内部山、水、林、石等景观的格局,遂将旅游区规划出山拥水抱、曲折含蓄的万种风情。取向:向即方向、朝向。旅游建筑物基址的选定及布局,方向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数。风水理论强调面南朝阳,中国古典建筑无论皇家还是民宅的选址一般如是,延伸至今,根深蒂固,北方尤甚。南方虽个别地方因为其地形、气候的局部特点而有细微差异,坐北朝南应该是中国城市建筑的最佳理想朝向。
旅游建筑的区域内布置:形神兼备景观建筑的个体外形为形,与周围景物融合而成氛围为神。景观建筑布置中,为达到形神俱备,要从建筑的主题构思、空间艺术效果、功能要求、视觉审美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用人工的力量创造一种自然的和谐。不同的背景条件会给景观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景区的地理背景条件直接决定着景观建筑的整体感觉。规划设计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景观的体量、形式与风格设计,也要考虑择地建景或适当地修地造景。景观建筑外部空间尺度设计,风水中有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度量标准,成为了建筑外部空间构成的尺度权衡基准。旅游景区布局中的景观建筑空间布置可以直接对其引用。百尺折算为现在的公制约为30米,它是中国古代外部空间设计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基准尺度和模数,与近现代国外流行的建筑理论,以看清人的面目表情和细节动作为标准的近观视距限制基准相吻合,这种尺度设计可创造出富有人情味的外部空间。千尺相当于现代尺度的300米,300米在空间规划时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尺度。当外部空间总体布局中各单体为百尺之形时,则空间围合尺度以及远观距离不应大于千尺,远观视角不小于6度,以避免产生空间的空旷疏远感。中国古典建筑严格按百尺为形,千尺为势进行外部空间规划与布局的代表当属北京的紫禁城。
紫禁城几乎完全按23~35米容积率来控制各单体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
对旅游规划设计而言,大至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小至城市公园、街头绿化、饭店室内装潢、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家具、植物、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解说、旅游地产别墅等居住社区不同体量的景观营造,我们曾应用风水理论形与势的建设标准在宏观大尺度上可体现雄伟、壮观、开阔的美学整体感在微观小尺度上可体现精致、和谐之效。景观建筑单体设计,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大屋顶为基本特征,流露出细腻且务实的精神。由亭榭、池沼、画舫组成的园林,依山水地势而成的宗教建筑,巧夺天工的雕塑,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传统建筑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风水的韵味。按照风水理论的要求,旅游景观建筑单体的设计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环境位置好,建设格局好,要有气势,社会参与度好。即在旅游区内功能和景观效果两个要求的趋动下,规划专家选择好的建造处所:要空气清爽、令游客心旷神怡;要阳光充足;充分考虑建筑的景观性和从建筑内部欣赏旅游景区景观的便捷性;在满足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的同时,尽量建设依山成势、临水而居的景观式旅游建筑区。旅游设计景观建筑单体的内部形体,以充实、洁净、舒适、尺寸合度为佳。确保室内空间富于生气,建筑构件支撑有力,各个单元连接缜密,保证建筑物的景观效果和功能双重要求。景观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应竭尽所能地保持并加强其原有区域的景观特性。着眼于此,删除错乱的景物并引进新景观。在局部小范围的景物、景点、使用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中应从局部、细处为使用者考虑,力求创造精在体宜、且功能合理的人性化色彩、周围社会融入度较高旅游生态景观和建筑设施设备。
五、结语
风水理论根植于中国老百姓的心理几千年来长久不衰,保持深厚的文化、心理、哲学积淀和旺盛生命力,已成为中国人起居生活、婚丧嫁娶、益寿延年、善始善终、趋利避害、晋升恋爱、转运生财、置业迁徙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每位游客内心最大渴望。研究风水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是为了将这门古老的文化重典更好应用于当今的旅游规划、景区保护、低碳生存、乐活、土地科学利用、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而提醒、辅助各级决策者、规划专家设计出适应性强、以人为本、珍惜环境、天人合一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林徽因,等风生水起【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2]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居明,风水之道【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于希贤,于勇,中国风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5]张容明,方术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第三篇:浅谈生态休闲旅游小镇规划--以乌镇为例
浅析生态休闲旅游小镇规划 ——以乌镇为例
班 级 城规1102班 姓 名 王 武 倩 学 号 1915110424 指导老师 戚 智 勇 日 期 2014.5.1
浅析生态旅游小镇规划
——以乌镇为例
班
级
城规1102班 学
号
1915110424 姓
名
王
武
倩
摘要: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首,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本文对于乌镇现状的一些分析得出乌镇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劣势提出几点建议,探讨乌镇的远期规划,最后对乌镇进行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旅游 乌镇 规划 反思 正文:
一.乌镇现状简介:
1.简介:
乌镇曾名乌墩和青墩,有6000余年的历史,以其是国家级AAAAA级景区之一,江南四大名镇之首,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乌镇风景秀美,水街环绕,民风淳朴,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2.区位分析: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位于长三角地带,杭嘉湖平原腹地,接湖州市,北连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处。同时位于于上海经济圈、太湖经济圈、杭州经济圈的重合地带,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
3.交通分析:
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周边有杭宁、沪杭,申嘉杭、申嘉湖等高速,使得杭州、上海、宁波、苏州、南京距离乌镇均在2.5小时车程内,交通位置十分优越。便捷的交通,给乌镇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也给乌镇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4.周边环境分析:
乌镇处在长江三角洲地带,经济受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发展较为快速的城市辐射,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且周边有许多类似的旅游景区,如周庄、同里、南浔、西塘等水乡古镇,这样一个旅游片区,形成聚集效应,打响了江南水乡旅游业的名气,其影响力和吸引力相比单独存在更加巨大。
5.资源优势分析:
①.文化资源。
多个文化遗址,如:谭家湾遗址、马家滨文化、修真观、六朝遗胜、慈云寺、石佛寺,茅盾故居等等。
人文活动,如:茅盾故乡,桐乡花鼓戏、皮影戏等民间演艺,江南水乡狂欢节等节庆,城隍庙会等集会。②.旅游商品。
姑嫂饼、三珍斋鸭、乌镇羊肉、熏豆茶、杭白菊等地方饮食,小湖羊蚕茧,鱼等农产品,杭白菊等中草药制品,还有当地蜡染雕刻等手工艺品。③.自然资源。
唐代银杏等古树,杭白菊等中药材,秀美的自然湖泊风光,“人家尽枕河”的独特居住景观。④.建筑。
传统的明清砖木式建筑,门窗雕花精美,古朴沧桑。代表建筑有:林家铺子、宋家厅,张同仁宅、茅盾故居、翰林第等。水系丰富因而桥梁众多,建筑多傍建在水上,称为“水阁”,荡一叶小船从街巷中穿过,尽览江南水乡的柔美恬静。
6.主要景点分析:
乌镇被市河分为东西两栅,东栅作为游览区,主要功能为旅游观光,分布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主要景点有:江南百床馆,江浙分府,江南民俗馆,木雕陈列馆,钱币馆,茅盾故居,汇源当铺等。旅游线路为回形,单程不重复,旅游路线明确。
西栅打造商务旅游,以休闲度假为主。西栅街区秉承“保护利用历史建筑,重塑历史街区功能”的理念,相对一期保护开发工程,二期西栅景区的保护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相对东栅的纯粹观光,西栅给游人提供了参与进来的机会,融合现代观光度假体验休闲的功能,在旧建筑的外壳里注入了酒吧,咖啡厅等新元素,更能符合新时代旅游的趋势。7.现状优势劣势分析。
①.优势。
[1].文化。乌镇具有1300多年建镇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些历史传统表现在丰富的人文遗产,保存完好的极具特色的枕水式民居,众多的手工艺品,美食特产,这些都是对外来游客的极大吸引点。
[2].便捷的交通和绝佳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周边多条高速公路,紧接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为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提供前提条件。[3].政府的大力扶持。居于江南四大水乡之首的乌镇倍受重视,上级政府多次颁布乌镇保护规划,强调发展与保护并重,现已对乌镇进行精心规划,大力推进乌镇旅游业发展。
[4].高度的知名度。曾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景区,2005魅力古镇等诸多殊荣,在海内外游客心中占有极高的地位。②.劣势。
[1].周边古镇众多,与周庄、西塘、南浔等旅游产品和形式雷同,特色不够鲜明。[2].东栅景区以观光为主,缺乏群众参与,趣味感不足。[3].部分景区商业化过度,部分景区过于淳朴,脱节严重,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值得深思。
[4].客源主要为长三角周边,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游客较少。针对这些优势和劣势,我提出几点我的建议:
1.开发特色旅游专题,增加游客参与景点。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单纯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方式,人们越来越多的想要参与到其中,比如提供旅游产品,开设家庭旅馆,增开群众参与式手工制作,增加民俗表演项目等,充分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2.针对不同旅客,采取不同游览方式,开辟多套旅行线路,满足大众需求。如,针对商业人士,蜜月情侣,在校学生,家庭团队等不同层面有不同的旅行线路,实现旅游的针对性,多元性,丰富性。
3.开发与保护并重,平衡好商业化和本土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实现景区旅游业与文化保护双赢。
4.分散的旅游景点,雷同的旅游产品和创意无疑会拉低整体水平,互相竞争,成一盘散沙。可考虑使乌镇与周边水乡联合,各个水乡具有自己的特色,与旅游业共同策划,组合形成不同旅行线路,打造江南水乡体系,形成聚集效应。
5.在电视、网络上进行宣传,还可以与影视和广告相结合,成为拍摄基地、取景点,增加知名度。
二.乌镇远期规划 1.规划介绍
乌镇现有东西两栅,为市河分隔成两片区,政府现已对其做出更长远的规划,将乌镇分为东西南北四栅,每一片区承担功能均不相同,旨在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规划正在实施阶段,南栅计划在2015年竣工。下为部分乌镇近期总体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框架要求: ①实行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
在规划期内重点对东西南北四栅传统水乡风貌地区进行保护,保护以黑,白,灰和木板刷桐油为特点的古镇色彩基调,以及以一,二层传统民居构成的沿河呈“线形”发展的整齐,笔直的古镇空间形态格局,对新老城镇发展轴交汇处等破坏古镇肌理的地区,市河两岸地区进行重点风貌整治,对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规划区范围采取一般保护和环境协调控制相结合的保护模式.②通过节点,轴线和区域三个层次空间上的相互联系,组构乌镇古镇传统空间格局.节点:(1)自然景观类:河道,港湾,古树等
(2)建筑物类:寺观,民居,厅堂,茶楼,船湾,弄巷等;(3)构筑物类:古桥,河埠,门券,牌坊等.轴线:乌镇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四街三河二路”的轴线体系:(1)“四街三河”历史发展轴线: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沿市河,西市河,东市河呈十字型分布并形成东西南北四栅的水乡特色风貌轴;(2)“二路”现代城镇发展轴线:在水陆交通被公路交通替代的今天,子夜路和隆源路成为城镇的主要轴线,也是游客进入和游览古镇最便捷的通道.区域:乌镇中市处于东西南北四轴的交汇之地,是乌镇最重要的中心历史街区.以此为枢纽,向东,西,南,北四栅延伸形成四处各具风貌特色的传统街区.③构筑系统,形成整体性的古镇风貌格局,展示古镇历史文化积淀。
通过抓住名人文化,水乡风貌,传统民俗三条线索,使乌镇的历史文化得到充 分的展现.名人文化线:充分利用名人效应,重点对茅盾,夏同善故居及其与之相关的书 院,学堂等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进行重点保护,整治,整理,挖掘或恢复与沈 约,裴休,陈与义等历史名人相关的六朝遗胜,唐代银杏等古迹和“南轩”,“三 友亭”,“丞相裴休府”,“沈约故居”,“昭明书馆”等历史遗存.水乡风貌线:通过对东,西,南,北四栅历史地段原汁原味的风貌保护与整治, 体现普通古朴又独具特色的水乡古镇风情.传统民俗线:在现状修真观戏台,东栅徐家厅等作为展示乌镇传统民俗的舞 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利用传统厅堂,民居建筑形成具有浓郁地 方特色的博物馆和民俗馆系列,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展示融合起来,多 层面,多视角的展现乌镇的地方文化.规划将乌镇建成四个不同片区:
西栅以商务休闲为主,结合已形成的会议,度假,养生等旅游资源,打造成以商务会谈,企业交流等为主题的高端商务休闲区。
东栅以原味民俗为主,融合了民俗表演,民俗展览的原汁原味的乌镇老街。南栅以欢乐水肆为主,以水上市场,虚拟清明街市为特色的市井主题体验区。北栅以创意民俗为主,以艺术工坊、民俗手工作坊、动漫展演为主的创意集聚区。
四个片区的连接点为中市,作为繁华市镇,综合旅游服务和特色夜市,聚集四方人气的核心市镇。
新的规划使乌镇分区明确,极具特色,具有同其他国际旅游景点的竞争力。三.总结与反思。
中国的传统古镇千千万,如何在如此多的旅游景区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是一件值得深入挖掘和思考的。乌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各类条件,使得它轻易获得众多殊荣和游客们的青睐。但是值得思考的是,未经过开发的乌镇古貌更加让人神往还是充斥现代化元素的乌镇更有吸引力?开发与保护本来就是两个矛盾的东西。桐乡的发展,大部分靠乌镇的旅游业来带动,要想刺激游客消费,就必须开发出更多更有新意的产品和项目,对于发展而言,当然是需要对乌镇进行开发,这样才能提高乌镇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原始古朴的老镇是有味道,但是在时代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发迫在眉睫,然而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枕水古镇,国家级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乌镇,本身最好是对它进行修复保护,尽量少的开放给游人的,对于这两个都得兼顾的点而言,我们对乌镇的开发,只能是对于重点要保护的地区不能动,一般性要求保护的地区适度开发,尽量做到旅游业和保护双赢的局面。然而对于这个点的把握是很难的,这杆秤稍微偏离,可能景区就像凤凰古镇那样过度商业化,古镇味道就变了,对于这点,我只能说需要万分小心,谨慎拿捏,不要被短期的利益蒙蔽双眼,要为长远子孙后代的利益着想,可持续发展。
对于乌镇今天的成功,获得众多赞美,我想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是它极具江南水乡特色,对于江南水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乌镇是典型的水乡,这种奇特的枕水式建筑形式,是建筑与水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宁静恬淡又悠闲的生活缩影,人们看惯都市繁华和喧嚣,内心无比向往这样的生活,这是一个持久的巨大的吸引力。
其次是建筑的形式,砖木式建筑充满历史沧桑感,青石板路,狭窄的街巷,建筑在空间上的尺度恰如其分的印证了古镇给我们的印象和记忆。再次是游线和节点布置,不同于现代城镇方格网式的道路布局和圈定死的直线街道,乌镇的街道弯弯曲曲,自然又富有生活气息,房屋和道路是沿着河流延伸的,流动的河水给街道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力,有河流便有桥,桥点缀了河也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沿河流线型的道路系统穿插上古树和石桥等节点的点缀,使古镇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千百年的古镇经久不衰,应该就是靠着这些水道吧,然而现代的无疑对冲击着古镇的发展威胁古镇的生命,历史上,古镇靠着河流成市慢慢发展而来,因为当时陆运交通不甚发达,全靠水运,来往的船只带来商业发展河道是乌镇的生命线,而现在陆运交通的发达,慢慢侵蚀着古镇的边缘地带,人们不再靠水生活,古镇也不再向外扩散,走向衰败,我很担心总有一天,人们会搬离这个闭塞又拥挤的地方,那一天乌镇将何去何从?到那时我们保护的只是一个躯壳,没有了灵魂。
像乌镇这样的生态旅游小镇还有许多,它们将来的发展方向,能不能健康发展全取决于我们规划者,我们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长远的目光以及历史责任感,用心做好每一个规划,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参考资料:
[1].《桐乡市乌镇历史文化区保护规划》 第八条 [2].百度百科—乌镇、乌镇东栅、乌镇西栅 [3].《乌镇国际旅游区概念规划》
第四篇: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日本企业为例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日本企业为例
摘要: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价值的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儒家的管理思想包括“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为政以德”等主要观点,这与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以人为本,团队合作的价值观点具有高度的契合。本文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地区的企业为例,探讨了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 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又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及其弟子创立和发扬,最初指的是古代司仪,后来经过逐步发展成为为以尊卑等级观念为代表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统治思想工具。儒家思想并非孔子原创,是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孔子也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可见儒家思想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的思想。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地缘上的相邻,文化上的相近使得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六世纪时期的圣德太子就制定了《十七条宪法》,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文化日本化的光辉结晶。同时《十七条宪法》是一部集中国儒学思想之大成的著作,不仅影响了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植根于日本文化传统之中,成为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全方位的。日本现代化实现的过程,就是吸收与改造儒家伦理的过程。早在 19 世纪中期,日本的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就倡导“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即把东方思想与西洋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二、现代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契合企业管理是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现在企业管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认为企业文化是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经营哲学。经营哲学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方法论的总原则。第二,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第三,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第四,企业道德。企业道德是指调整该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第五、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第六、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第七、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在生产
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第八、企业文化结构。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第九、企业使命。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内容的陈述可以看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对企业一切软实力资源的创造和构建。儒家思想的内涵正好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良好的契合。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是企业成员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不可缺少的支撑。儒家思想倡导道德文化的合理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秩序,推行道德伦理的社会规范,主张以德建立一个用礼治调节法制的社会,实现“天人合一”和谐安宁的社会愿景,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发展有着宝贵的价值。
三、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应用
1、日本企业的人本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仁”,仁既“修己”以“安人”,安人必先修己;诚以待人;和以待人;关心、爱护、尊敬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仁学就是人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论。就企业管理而言,所有企业资源中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日本企业实行的是以人为主的管理制度,强调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形成了日本企业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日本企业中,没当新员工进入企业,主管不仅要向他说明企业的情况,征求他对企业的意见,而且要了解其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职业理想等信息。企业老板有事会亲自到车间找员工谈话,而不是把员工叫道办公室,老板总是尽量让每个雇员感到自己很重要,有荣誉感,老板喜欢与员工一起吃饭,通过社交联络感情。东芝公司董事长光敏夫经常深入员工宿舍问寒问暖,与下属情同手足一般,这样不仅可以赢得员工的尊重,而且往往能在日常的谈话中发现企业管理上的漏洞,可以及时补救。员工结婚和生日等重要日子,公司会派人送礼物和蛋糕,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重视,从而激发出无尽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日本企业多数对员工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鼓励员工“从一而终”,员工退休后,可以从企业领到一笔可观的退休金。这是企业对员工勤奋工作的认可,而员工奉献的工作成果则是对企业承诺的“报恩”,形成职工和企业间的“命运共同体”。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松下公司就决定工人一个不减,生产实行半日制,工资按全天支付。同时,要求职员全力推销产品,企业很快度过了难关,生产恢复了正常。1990 年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处于缓慢增长期,然而在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仍然采取一般不开除或解雇职工。企业这样做,既保持了稳定的劳动关系,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职工有安全感,增强了凝聚力。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中,也是以中国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和”、“爱”、“诚”、“信”、“忠”为行为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教育,提高职工和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他们把对人的长期投资,看成和设备投资一样重要,把人的价值注入到企业之中。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丰田公司的口号是“既要造人,又要造车”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在教育培训、智力投资方面下大功夫,使员工素质不断提高。
人是企业技术发展的最富有活力的主要因素,日本企业十分重视人的作用,注重发挥人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松下幸之助先生指出:“任何员工只要认清公司基本信念和方针,就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可以自主发表意见。碰到问题究竟采取什么行动,不必一一请示上司,以溶入自己体内的基本信念为尺度,决定自己的行动。”企业在制定决策的时候,让职工当家作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发动广大职工献计献策,经过反复酝酿斟酌,制定的决策能够得到绝大多数职工的拥护赞成。日企实行“一致同意”的决策方式。这种形式,使公司的员工都成为经营管理者,即所谓“个个都是经理”。丰田公司还实行了职工建议制度,鼓励职工为企业献计献策,建议一经采纳,企业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日本企业管理体制中的“劳资协议制、工人自治制、票议制”等,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就可略见一斑。日本企业用“以人为本”替代“以工作为核心”,强调重视人、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发展人,强调人的主动性,很好地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的以企业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日本文化吸收了中国儒学的人文主义,发扬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等思想的结果。
2、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及“和谐”意识与儒家思想的“和为贵”
儒家思想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功能就是为了求得稳定和谐,求得“人和万物”的协调。儒学是一种“治心”的哲学,它强调修身养性,主张推己及人,更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人和”是日本吸收中国儒学而形成的人生哲学和伦理观念,也是日本企业的管理哲学。现代社会经济空前发达,社会关系也空前复杂,人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维持自己的生存,而是怎样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天地之间,以和为贵”,日本企业吸收了儒家这一哲学思想。在不少企业中,上级经常抽出时间与下级一起娱乐,企业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利用感动让员工尽心尽责为企业工作。在日本,由于群体意识较强,人们普遍珍视和注意保持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大家都知道,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就会失去力量。日本企业特别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世界著名的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理思想,就是把“和为贵”的儒家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带来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日本企业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他们把这种团队精神也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如在内部管理上讲究方法,采取不过份表扬个人成绩,不过份追究个人责任等手段,企业强调的是集团功利,弱化个人意识,为了实现集团功利,员工甚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个人的成功主要依靠集团主义,个人对集团的忠诚和献身精神,而不是靠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能力。企业与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较深厚的“血缘关系”,从而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凝聚力和协调力,产生一种群体力量和群体效益。这种群体力量和效益,又反作用于企业,通过互促互进,强化了企业职工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精神。这种群体意识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凝聚的核心作用。日本企业的整个决策过程,是一个讨论和协调的过程,通过上下的不断协调,以达到意见的一致,尽量避免公开对抗。不少企业把工人的的意见纳入决策的过程。企业员工对企业“忠心“”守信”。日本按企业组织工会,把劳资关系改造为家族内部关系,企业内一旦出现矛盾,这种冲突和交涉只限于企业内部,强调“家丑不外扬”“家内和合”。即使出现矛盾,由企业内工会协调解决。
四、结语
儒家思想是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生成、延续的精神纽带,并积淀为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情结,在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价值取向。从管理哲学的视野审视,儒家思想中具有许多难能可贵的思想精华,以“仁”为核心的世界观、以“中庸之道”为精髓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可为现代管理哲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提供思考的渠道和观点的指引,我们决不能忽视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只要我们潜心研究,用心思考,必会发掘出能滋养现代管理的丰富养料。
日本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研究儒家管理思想始于涩泽荣一,随后有关儒家管理思想研究的专著陆续问世。日本的企业与社会管理也广泛借鉴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并取得显著地经济与社会效益,成中英教授和曾仕强教授等港台学者自七、八十年代开始也热衷于对儒家管理思
想的研究。因此,面对新时代组织管理变革已势在必行的课题,我们每一位管理者在广泛借鉴外来先进管理理论、管理经验的同时, 是否应该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管理思想的精髓呢?
当然,儒家思想所内含的现代管理学意蕴远不止本文探讨之内容。笔者在此仅仅是对儒家思想个别观点的启迪有感而发,希望能产生抛砖引玉之功效。如果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完整体系上对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发掘,我们还有很长的扬弃之旅程,在此漫漫旅程中,尽管我们会有痛觉,但一定会更有成就感、幸福感。
第五篇:项目教学法在专业实践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仓储与配送项目为例
张志伟(辽宁省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116023)2010 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 号)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可见,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尤其是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将会起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本文从项目教学法在“仓储与配送”课程学习中的应用谈一谈体会。
一、项目教学法及其变革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学习掌握课程计划的内容。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应包含多门课程知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一)教学理念的变革 从“供给驱动”变革至“需求驱动”。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唱“主角”,教师唱“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供给式,变革为现在的“依岗位能力标准要求需要什么,学生学什么,依学生学情的个性需求,能学多少就学多少”的需求式,这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变革 从“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的学科课程”变革为“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的技术学科课程”。项目教学打破了原来的学科体系,打乱了学习内容的物理顺序,按照专业能力标准、岗位工种的要求,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围绕技术,使知识与技能形成逻辑顺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三)教学方法的变革 从“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变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指导、学生做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学过程,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制度的变革 从“学年制度”变革为“学分制度”。学生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对未来职业规划不同,这都要求创新教学制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二、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案例
(一)项目规划的依据 一个专业项目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岗位和工种的要求。我校根据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开发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4 门项目课程,即仓储与配送、国际货代、快递业务、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项目课程又规划了学会使用物流设备、处理物流信息、入库作业、上架作业、拣货作业、补货和配货作业、送货与退货作业、库存控制与管理等8 个项目,每个项目下面根据能力要求和技能形成规律,设计若干个任务。
(二)项目内容的设计 项目内容的设计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要求,包括时间要求、质量要求、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文明生产要求等。(2)项目分析,主要指项目的多方案优化设计和决策建议。(3)项目路径和步骤,包括项目完成的逻辑框图、时间分配和工作内容简介。(4)项目预案,主要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学生易错点的概率。(5)项目实施和评价,是指项目实施时需要的工具、材料及其他内容,项目组织的形式,项目评价的方式(自评、互评、教师评、专家评)。(6)项目作业,课内学习过程中的项目熟练性学习,与课内的项目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重点落在项目分析、项目路径和步骤上。(7)项目拓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专门设计的,较为复杂的、需要一定创造性的项目。(8)项目链接,多学科的、与项目相关的、简单扼要的学习内容之间的链接。【案例】物品堆垛的设计与操作 依据产品特性,安全、迅速地完成堆垛是每一位仓储人员必备技能之一,做好这项工作不但需要仓储人员反复认真的练习,更需要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要熟记以下关键问题: 首先,能解读产品特性,熟知基本堆垛方法及选用原则,以便确定合适的堆垛方法。其次,熟知每种堆垛方法的操作注意事项,并据以设计堆垛方案,快速完成堆垛操作。第一步:下达任务。完成胜狮国际物流公司堆垛任务,竞争成为顶岗实习储备人才。第二步:分析任务。学生分析每一种堆垛方法的特点;教师强化工作重点,提出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第三步:完成任务。(1)模拟演习———“质优赛”。各组得到不同商品数量和货物性质不同的业务,设计商品堆垛方案,完成堆垛。(2)实兵对抗———“质优竞速赛”。各组得到的商品数量为定值,在货物包装规格、性质均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再次设计方案并操作,速度最快、方案最优、堆垛最好的小组获胜。胜出的小组成员将担任胜狮国际公司商品堆垛方案设计的工作。第四步:评价任务。小组自评和互评,教师点评。第五步:拓展任务。在完成堆垛基础之上,学生自学上架作业,为下一个任务提前做好预习准备。运用项目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该方法适用于专业课教学,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要创新有效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不要把项目教学“格式化”;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要参与项目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