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励理论在和谐型企业中的运用——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
激励理论在和谐型企业中的运用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
摘要:和谐型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谐型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要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理论是企业管理中对提高职工积极性的重要运用工具。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企业高薪制度、企业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保障员工福利待遇,同时重视和谐型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形成企业和谐力,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尽管华为目前面临着企业转型的问题,但其已被实践证明的企业管理制度仍旧对国内外的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华为,和谐型企业,激励理论
一、华为和谐型劳动关系
(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概况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创办于中国深圳,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华为已成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重要企业,2016年,华为在《2016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中,排名从2015年的第70位上升到第50位,同时以3950多亿元的年营业收入位居全国工商联发布“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首,并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7位。
2007年新《劳动合同法》颁布,第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由总裁任正非带头,企业1999年12月31日前入职的7000余名员工集体主动提交辞职申请。通过华为“辞职再聘”方案,辞职员工获得经济补偿,工龄清零后,再竞聘上岗与公司签订四年的固定期限合同。这一“辞职门”事件作为企业规避劳动合同法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同时华为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对建构现代和谐型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劳动合同期限与企业职工积极性
07年《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无固定期限合同为已经长期工作的企业员工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促使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倾斜保护,但与此同时,消除失业风险也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竞争意识。相反,固定期限合同使企业员工时刻充满危机感和工作积极性,让企业处于竞争活力的良好状态之下。在固定期限合同的用工机制下,企业本身存在一种激励因素,而在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劳动关系下,应当更加注重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运用,比如建设企业文化以增强企业职工责任感,建立健全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和员工职位晋升制度等等。
二、激励理论在和谐型华为公司中的运用
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鼓励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随着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分工和交易的激励问题,包括早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过程学派中的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华为和谐型劳动关系的形成、华为和谐型公司的建立是充分运用激励理论的极好例证。
法学1402 1110314224
张立
(一)员工持股方案
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简称ESOP)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投资金融律师路易斯·凯尔索提出,是指员工持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内部股份,这些股票的来源可以是企业捐赠,也可以是企业为员工购买股票提供现金,员工所持有的股份比例根据员工工作年限、工资、对企业的贡献等略有不同。[1]
华为公司的内部股权计划始于1990年。1997年,华为建立员工持股计划,按照员工工作水平和其对公司的贡献授予高绩效员工股票,员工通过工会持股。2001年,华为借鉴国外员工持股的理念和实践,采用虚拟饱和受限股的形式,其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内部持股员工只有分红权,不享有公司法上股东所享有的其他权利;第二,规定员工的配股上限,每个级别达到上限后,就不再参与新的配股。目前,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的持股比例为98.93%,任正非持股1.07%,在华为财务公开报告中显示2010年每股分红2.98元,2011年为1.46元,实际上华为员工的高收入主要得益于公司年底分红。这种形式的股权形式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个员工将工作作为自身利益而不是企业任务来完成,使华为员工更加注重客户长期的合作而不是短期的绩效利润,同时,股份依级别受限来限制老员工的持股数量也有利于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尽管随着华为有限技术公司的不断发展,员工持股方案暴露出更多的弊端,阻碍华为上市的进程等,但员工持股方案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仍然值得发展初级阶段或成长阶段企业借鉴。
(二)内部公平性的绩效评估与薪酬制度
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对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包括预先规定绩效指标及评估方法的正式评估,和依据主观测量的非正式评估。华为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对完成对员工的业绩考核,还包括对员工素质与能力的综合评价,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是华为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分类分层的考核制度是华为特色的绩效评估组成。分类分层考核管理对中高层、中基层和计量制员工和新员工三层主体,设计不同考核方案进行合理评估以激励员工积极性并促进员工素质成长。以中高层绩效考核为例,华为采取“平衡计分卡”对中高层人员进行评估(详见图1-1)。根据绩效考核,华为建立分为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考核等级,以及相应的奖金与晋升制度。
图 1-1平衡计分卡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tacy Adams)于1967年提出分配公平理论,指出社会比较是人的天性,员工的工作激励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程序性公平理论是公平理论的另一构成,研究报酬决策分配决策程序的公平问题。有效的绩效评估以公平为基础,同时也是公平性的重要保证。公平有效的绩效考核是薪酬制度的依据,能够充分的激发员工积极性。华为的薪资始终是同行业的高水平阶段,高薪战略吸引了大量负有抱负的知识性人才,同时也激励了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企业文化
心理契约,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提出,指职工与企业相互之间的期望和主观约定。心理契约除了包含经济利益以外,主要是为促进员工实现个人追求、社交欲望,保持良好的团队关系和工作氛围,最终形成共同愿景和共同使命及共同价值观,因此,心理契约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和内核。[2]企业文化的建立是现代企业强大的重要原因,和谐的劳动关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奉献、企业的价值核心理念是现代企业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华为公司的企业文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华为倡导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公司员工在办公桌下面放一张床垫,如果加班晚了就在办公室休息,形成了华为的“床垫文化”。这一阶段以工号制度作为企业的文化标志,工号制度,根据部门管理、员工职位等级、薪资待遇形成每个华为特有的工号,这种对员工情况一目了然的工号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进取心,另一方面却使员工相互之间形成了等级划分。成长阶段,华为在军人出身的任正非的带领下,形成敢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狼性文化,很多企业员工不惧艰难地奔赴海外开拓华为的国际市场。这一阶段以华为基本法为代表,华为基本法,华为基本法的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规定,使华为保持一种狼的坚韧与低调保持着通信市场的持续竞争力。成熟阶段,华为提倡注重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占据国内大量市场,成为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为新标识成为华为企业文化的新标志,华为新标识,2006年华为正式更换企业标识,新标识在保持原有标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基础上,更加聚焦、创新、稳健、和谐,更加聚焦客户,更加重视合作伙伴,更加国际化和开放化。
三、激励理论对建构和谐型企业的重要性
和谐型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企业的和谐力是现代企业保持市场稳固地位的重要保障。和谐型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要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理论是企业管理中对提高职工积极性的重要运用工具。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传统的企业高薪制度,还要建立企业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保障员工福利待遇、重视和谐型企业文化的建设。现代和谐型企业采用人性化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尊重员工个性化需求,培养员工的满意度,从而形成企业劳动关系、内部组织结构的和谐力,最终提高并维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地位。
华为从创立之初至今已将近30年,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成功模式在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管理理论等诸多领域进行研究,被国内外众多企业所借鉴,尽管华为目前面临着企业转型的问题,但其已被实践证明的优秀企业管理制度仍旧对发展初期、成长甚至成熟阶段的企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李季,员工持股计划及其激励效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2] 聂清凯.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网络组织文化重构研究管理评论[J].管理评论.2005(7):52-55
第二篇: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激励、激励的作用、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对企业的启发与运用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企业的管理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完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充分地强调人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这就充分地显示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由此可见,激励就必然成为企业管理中重要措施之一。
一、激励概述
1、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的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员工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3)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工作需要耐心。赫兹伯格说,如何激励员工:锲而不舍。
4)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从对激励制度的宣传、企业员工个人的了解,到对员工行为过程的控制和对员工行为结果的评价等,都依赖于一定的信息沟通。企业组织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是否及时、准确、全面,直接影响着激励制度的运用效果和激励工作的成本。
5)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简言之,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正如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斯坦纳在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一个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它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而告终。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2、激励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是调动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的关键因素。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动机的激发,调动被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
自愿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其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2、)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动性
激励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自身工作的认识,还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兴趣,使员工对本职工作产生强烈的、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动力,以自己全部精力为达到预定目标而努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
3、)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
4、)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是由若干员工个体、工作群体组成的,为保证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协调运行,除了用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外,还需要通过运用激励方法,满足员工的多种心理需求,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协调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内部各组成分的协调统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激励理论概述
1、自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主要的激励理论有三大类,分别为内容型激励的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
1、)所谓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2、)过程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3、)修正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励的目的(即改造、修正行为)。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等。
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并认为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在企业中,员工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
三、激励理论对企业的启发
1)激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正确认识被管理者的需要层次,努力把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员工的需要结合起来,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考虑员工各种各样的需要,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
例如,某个企业老板非常看重某个高级经理,常常对他说:“我们是朋友,大家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为同一个事业。你不要过多关心待遇,钱不是问题,不要太计较小利,应该有为企业奉献的精神,这样你才能干大事。”听起来这没什么不对,但许多的职业经理人最后离岗,有一个很常见的原因,就是老板的工资待遇不兑现或不及时兑现。而作为老板方,他们也很困惑,他们不能明白这些“人才”为什么会那么斤斤计较那份工资待遇。“不就是几个钱吗?”事实上,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所要得到的东西,没有需求的驱使,他是不可能做一件对自己完全无利的事情。老板忽略了这些“高级人才”最低的生理需要,这与他拥有多高的学位无关。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在充分承认尊重人性的基础上设立科学合法的游戏规则,让大部分人在这一规则中付出和收获。这是一种理念,如果这个混乱了,那么在此基础上的全部管理措施都会无效。相反,海尔在创业初期的企业理念是:“无私奉献,追求卓越,”1996年7月将其调整为“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而华为公司则提出:“不让雷锋吃亏。”与该私企老板相比,海尔和华为公司在激励员工方面的确技高一筹,首先满足员工最低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求,然后激励引导员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激励的公平
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要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
例如:小白是一家合资企业的员工,上班头两年,小白对工作兢兢业业。随着他的业务和他与客户们的关系越来越熟悉,他的销售额也渐渐上来了。到去年他就己经是推销员中的佼佼者。尽管今年他的定额比去年提高了25%,但到十月中旬他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务。不过他觉得自己的心情并不舒畅,令他最烦恼的事,莫过于公司不告诉大家干得好坏,没个反应。可偏又听说别的合资公司都搞竞赛和有奖活动,有的老板还亲自请最佳推销员到大酒店吃一顿饭,并向公司内所有单位通报竞赛结果。以前并不关心排名的小白,如今却重视起来了。他觉得公司对推销员实行固定工资制是不公平的,一家合资企业怎么也搞大锅饭?应该按劳付酬。在日本老板拒绝了他的建议后,小白就辞职去另一家化妆用品公司了。
3、)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的调查,并制定一份详细的清单,还要制定激励的具体规则,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并尽可能满足这些需求,这样才能使政策保持持续的有效性。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逐级满足自己的各层次需要。例如,有的人因为工作环境优良、同事之间关系融洽、工作能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不太计较工资的多少。另外有一些公益性质的企业,例如我国的希望工程,创办者以振兴以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事业我己任,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企业应该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和加强对员工的生活、工作福利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以此建立有效的建立制度。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同时体现组织目标和员工需要的要求。
激励明确:激励的目的是需要做什么和必须怎么做;激励公开:特别是分配奖金等大量员工关注的问题时,更为重要,激励直观: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时都需要直观地表达它们的指标,总结和授予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同时还要把握激励的时机,“雪中送炭”和“雨后送伞”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人们的激情推向高潮,使其创造力连续有效地发挥出来。
四、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正确地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管理者通过激发员工的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完成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研究激励理论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社会实践,在企业管理及各种管理中得到具体应用,并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要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正确地运用激励理论对员工进行激励,服务于企业管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1、)平等激励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偶尔保持一种看似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一些事情,使管理者不会给被管理者一种位高权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有利于企业团结和谐,有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
日本松下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公司高层领导在开会采用的桌子是圆的——这种圆桌会议给每个人都创造了一种平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份子而积极的出谋划策。松下公司的总裁松下幸之助也深谙激励之道:他看到职员正在工作,便会有“谢谢你们辛苦,请喝一杯茶”的态度。当然并非实际上去倒茶,但是拥有这种情怀无疑能下属深感知遇之恩,努力工作以求报答。松下公司的成功无疑与这种激励因素有重要的关系。
2、)爱心激励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对下属员工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提供员工基本的工作资源,还要进一步满足员工的私人需求,让员工在上班时,不为日常生活的琐事烦心。让员工感受到爱的激励,进而满足其归属需要。
例如: 春兰集团总裁陶建章以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工作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员工吃饭不方便,他提议投资500万元建起高标准的职工食堂;员工娱乐生活单调,他又提议建立起相当水平的职工之家......他的一系列行为使职工深受感动,大家纷纷努力工作以集团为家。
3、)赞美激励
赞美激励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提高员工积极性。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鼓励时,应该鼓励其工作成果,而不是工作过程。有些员工工作很辛苦,管理者可以表扬他的这种精神,但并不能作为其他员工学习的榜样;否则,其他员工就可能会将原本简单的工作复杂化,甚至做一些表面文章,来显示自己的辛苦,从而获得表扬。
4、)荣誉激励
荣誉激励主要是把工作成绩与晋升、提升、选模范、评先进联系起来,以一定的形式或名义标定下来。通过给予集体荣誉,培养集体意识,从而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形成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的力量,还可以对其他人产生感召力,激发比、学、赶、超的动力,从而产生较好的激励效果。
5、)晋升激励
在晋升激励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沟通,了解到一部分人对权力的重视在某
些时刻超过了对金钱的渴望。因此,一旦给予他们相应的晋升机会,他们就会从心理上得到满足,于是便有了新的动力去做工作。
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的措施,其效价才高,其激励强度才大。因此,领导者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了解员工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收到实效。管理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激励方式,切忌把激励方式模式化、公式化,否则激励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2]蔡韦龄;;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3] 李恒、刘益著,《关于企业组织激励的探索》,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3年第二版
第三篇:人力资源激励理论在企业中应用研究
人力资源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当代企业必须与时俱进,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改革传统的人事行政工作。本文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 激励理论 应用
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激励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强调人的发展,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制度,是企业留住人才和发展人才的的需要。
一、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现有国有企业队伍建设中,虽然大部分积极推行引入激励机制,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整体上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管理高效、服务规范的坚强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建设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想情感激励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简单,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只注重集体教育和批评帮助,而忽视了经常性、针对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对干部思想动态掌握的少,不善于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暖人心、聚人心的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在干部中缺乏一定的凝
聚力和战斗力。
2.职务晋升激励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内部考核制度不完善,没有真正落实到个人。如员工考核的结果没有真正与干部的任用、奖惩、交流、培训挂钩,奖金分配没有真正拉开档次,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存在,体现不出按劳分配“能者多劳多得”的原则。
3.职务晋升激励不合理
在干部提拔使用上,没有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一些部门在对干部的使用上,轮岗、交流、待岗等制度执行还不到位,出现一些工作能力差的干部该换岗的不换岗,一些不想干事的干部该待岗学习的不待岗学习。这样,不仅工作能力差的干部得不到锻炼提高,而且对有能力干事、想干成事的干部影响很大,同时也不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二、完善国企激励制度的措施.加强物质激励
经济上的奖励与激励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工资、奖金、福利待遇是干部关心的重要方面。运用好对干部的物质奖励,必须保持酬劳分配合理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分配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分配,只有物质利益分配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增强大家的工作热情,才能克服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才能充分体现按劳分配“能者多劳多得”的原则。
2.职务晋升激励
职务晋升是一种长期性的奖励方法,在职位受限的情况下,可以用增加其工作责任和权限,以及突显其工作的地位等相对容易实现的方法来激励员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以业绩、以能力、以工作质量论英雄,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切实给员工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用人环境。干部选拔必须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用人方针,要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
3.领导表率激励
队伍建设好不好,干部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能否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关键是要看领导,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对干部能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领导干部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须首先做到;禁止下属做的,自己必须坚决不做。领导干部自身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不正之风要动真的、来实的、不护短、不手软、不姑息迁就。领导如果只有言传,没有身教,讲道理讲得再好听,人们仍然认为“其身不正,焉能正人?”因而作为领导同志,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方能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效果显著。
4.参与激励
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在各项工作中要创造有利条件,要提高工作管理的透明度,给予大家积极参与的机会,并赋予其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要积极倡导人人是管理者,事事让干部参与管理,让干部把单位各项工作视为自己的事,把组织视为自己的“家”,就一定能焕发其工作热情,从而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合作。
5.进行情感激励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需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活,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进基层一线的原则,时时处处关心干部的生活,对干部思想动态、工作、家庭出现的问题等情况,通过走访、谈心谈话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既教育干部正确对待问题,防患于未然,又帮助解决困难和矛盾,沟通干群心灵的桥梁,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6.目标考核激励
建立以目标责任制为特征的激励考核办法,是一种最基本、最明确的激励手段。它要求责任人完成目标任务而规定的奖惩手段和保障措施。用具体的目标责任,鼓舞和激励员工采取积极行动。制定既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目标责任,运用各种手段广泛深入进行宣传发动,使大家清楚了解自身目标任务,明确自己在实现目标任务过程中应承担的目标责任,自觉地为实现责任目标而努力奋斗。
7.舆论激励
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荣誉感和上进心是一个正常人的有的心理特点,人的思想活动是有目的性,适时适度的激励就会激发出人
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激发出各种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一些工作表现突出、好人好事要给予肯定,必要时提倡公开宣传,给予表扬;对不良行为要进行批评,严肃纪律。并通过内部通报行式,推广那些好思想、好作风、讲奉献、争贡献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励人们向正确、高尚的思想和行为看齐,向先进看齐,向身边的典型看齐,激发干部学先进、赶先进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从而,达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的目的,形成奋发上的良好氛围。
8.学习培训的激励
一方面必须给企业员工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整个公司系统内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把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根据业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两个方面,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达到学习培训的激励效果。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的关键。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建设,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啸鸣政.中国政府人力资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兰德华.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简要辨析[j].法制与社会,2009(06).
第四篇:浅谈质量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运用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我国企业原来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将会逐渐减弱,竞争的加剧使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如何审视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如何确定质量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是企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质量管理
经济一体化六西格玛管理 1
Abstract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advantage of low labor costs, will be gradually reduced, increased competition makes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is increasing, how to examine the role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modern enterprises, how to determine the status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modern enterprises, is the enterpris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ust think seriously about the problem.key words:six sigma quality management economic integration management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目录„„„„„„„„„„„„„„„„„„„„„„„„„„„„„„„„3 前言„„„„„„„„„„„„„„„„„„„„„„„„„„„„„„„„4
一、我国企业中的质量管理的现状„„„„„„„„„„„„„„„„„„„5
(一)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概念„„„„„„„„„„„„„„„„„„„5
(二)现代质量管理发展过程的四个历史阶段„„„„„„„„„„„„5
(三)我国企业中质量管理的现状„„„„„„„„„„„„„„„„„6
(四)质量管理体系„„„„„„„„„„„„„„„„„„„„„„„7
二、我国企业实行质量管理的必要性„„„„„„„„„„„„„„„„„„8
(一)我国企业中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8
(二)质量管理对我国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性„„„„„„„„„„„„„8
三、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10
(一)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根据和工作思路—PDCA循环„„„„„„10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10
(三)六西格玛管理理念„„„„„„„„„„„„„„„„„„„„„10
(四)质量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11 参考文献„„„„„„„„„„„„„„„„„„„„„„„„„„„„„13
前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现代国际社会,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质量上。世界著名企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们始终围绕产品质量管理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一主题,改善经营管理,发展新技术,从而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
一、我国企业中的质量管理的现状
(一)质量及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1、质量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7月正式发布《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比较科学、严格的把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2000年国际标准组织又对质量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在《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中的定义为: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二)现代质量管理发展过程的四个历史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步取代了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业作坊,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劳动者集中到一个工厂内共同进行批量生产劳动, 于是产生了质量检验管理。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20—50年代)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成功后,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生产,劳动者集中到了一个工厂内共同进行批量生产劳动,于是产生了统计质量控制管理。
3、全面质理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起—20世纪末)
我国在工业产品质量检验管理中,一直沿用了原苏联40~60年代使用的百分比抽样方法,直到80年代初,我国计数抽样检查标准制订贯彻后,才逐步跨入了全面质理管理阶段。
4、社会质量管理阶段(21世纪初至今)世纪, 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 而更重要的是质量将作为社会诸要素一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质量等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来发展。这意味着质量将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同步发展 , 质量系统将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发展。因此,21 世纪将使质量管 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即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三)我国企业中质量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1、我国企业中质量管理的现状
(1)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仍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的适应较快,有的适应较慢。
(2)部分国有企业喜欢做表面文章,不顾自己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大张旗鼓的开展超越自己消化能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质量管理标准。从质量检验阶段越过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而直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造成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尽管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引起我们很多思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能够立足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能持续改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员工有较强的质量意识,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和满足顾客的要求,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4)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与国外企业抗衡、生存并发展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我国市场经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吸收和消化了最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并结合企业的特点组织落实和实施,是自己不断成长和壮大。
2、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对策
(1)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所取舍。当前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求具备的素质还有一定的距离,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一些成功企业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时,不照搬照抄,而是有所取舍,因为我国多数企业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与国外企业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
(2)要进行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工作的力度,不仅要让质量意识深入每个员工的工作之中,而且要让企业各级员工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掌握基本的进行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培养全体员工对企业产品质量的自豪感。
(3)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强化企业和广大员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产业素质,提高数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优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质量管理人员的能力结构,提高其应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去把握事实、分析原因、发现规律、拟定对策的能力和解决质量问题的综合素质。(4)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规范性。通过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完善的文件化质量体系并保持有效的运行,我国具备条件的企业,应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的第三方认证,以此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规范性,营造严谨、规范的企业质量文化氛围。
(5)鼓励质量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远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要倡导各行业、各企业选用适合自己特点的实用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并不断创新,企业只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 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质量管理体系
1、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2、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
(1)以顾客为中心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着眼于过程中资源的使用,追求人员、设备、方法的有效使用。(5)系统管理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 通过管理评审、内外部审核以及纠正与预防措施,持续地改进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7)以事实为决策依据 以审核报告、纠正措施、不合格品、顾客投诉以及其他来源的实际数据和信息作为质量管理决策和行动的依据。
(8)互利的供方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承诺让顾客满意并持续改进。
二、我国企业实行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一)我国企业中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
1、缺少远见
远见提供了企业向何处发展、企业如何制定行动计划以及企业实施计划所需要的组织结构和系统的顺序。缺少远见就导致把质量排斥在战略之外,这样企业的目标及优先顺序就不明确,质量在企业中的角色就不易被了解。
2、没有以顾客为中心
误解顾客意愿、缺少超前为顾客服务的意识,虽改进了一些工作但没有给顾客增加价值,也会导致质量管理的失败。
3、管理者贡献不够
质量管理最大的一个障碍是质量改进中缺少上层主管的贡献,管理者的贡献意味着通过行动自上而下地沟通公司的想法,使所有员工和所有活动都集中于不断改进。
3、没有目的的培训
企业许多钱花费在质量管理的培训上,然而许多企业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的改进,因为太多的质量管理培训是无关紧要的。可以说,没有目标、没有重点的培训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这也是质量管理失败的一个因素。
4、组织结构不适宜
如果企业还存在烦琐的官僚层次和封闭职能部门,无论多少质量管理的培训都是没有用的。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的角色很不清楚,质量管理的责任常常被授权给中层管理者,这导致了质量小组之间的权力争斗,质量小组缺少质量总体把握,结果是争论和混乱。
(二)质量管理对我国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性
从宏观上来说,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质量水平的高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企业来说,质量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正可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当今市场环境的特点之一是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求企业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和生产运作战略之一。因 为,低质量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它会降低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损害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等等。另一方面,以前,价格被认为是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现在情况已有了很大变化。很多用户现在更看重的是产品质量,并且宁愿花更多的钱获得更好的产品质量。在今天,质量稳定的高质量产品会比质量不稳定的低质量产品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较好的质量也会给生产厂商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高质量产品的定价可以比相对来说质量较低产品的定价高一些。另外,高质量也可以降低成本,而成本降低也就意味着公司利润的增加。
三、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
(一)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根据和工作思路—PDCA循环
1、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
(1)计划阶段(Plan),看哪些问题需要改进,逐项列出,找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2)执行阶段(Do),实施改进,并收集相应的数据。(3)检查阶段(Check),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是否吻合。(4)处理阶段(Action),如果改进效果好,则加以推广,如果改进效果不好,则进行下一个循环。
2、PDCA循环的特点
(1)大环套小环,相互促进。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各级职能部门都有各自的PDCA循环,依次又有更小的PDCA循环,直至落实到每个员工。
(2)爬楼梯。四个阶段要周而复始地运转,而每一轮都有新的内容与目标,因而也意味着前进了一步,犹如爬楼梯,逐步上升。
(3)强调提高计划质量。传统观点认为,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于处理阶段,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应把重点放在计划阶段,强调提高计划质量及事前的精心准备。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1、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
2、全过程的质量,指质量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用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
3、全员参与的质量,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强调全员把关,组成质量管理小组。
4、全企业的质量,目的是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三)6σ管理理念 1、6σ管理的含义
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不合格的一种测量评价指标;二是驱动经营绩效改进的一种方法论和管理模式。2、6σ管理的特点(1)对顾客需求的高度关注 6σ管理以更为广泛的视角,关注影响顾客满意的所有方面。6σ管理的绩效评估首先就是从顾客开始的,其改进的程度用对顾客满意度和价值的影响来衡量。
(2)高度依赖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是实施6σ管理的重要工具,以数字来说明一切,所有的生产表现、执行能力等,都量化为具体的数据,成果一目了然。(3)重视改善业务流程 6σ管理有一整套严谨的工具和方法来帮助企业推广实施流程优化工作,识别并排除那些不能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成本浪费,消除无附加值活动,缩短生产、经营循环周期。
(4)积极开展主动改进型管理 掌握了6σ管理方法,就好像找到了一个重新观察企业的放大镜。人们惊讶地发现,缺陷犹如灰尘,存在于企业的各个角落。这使管理者和员工感到不安,要想变被动为主动,努力为企业做点什么,这样,企业就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改进的过程中。
(5)倡导无界限合作 勤于学习的企业文化,6σ管理扩展了合作的机会,当人们确实认识到流程改进对于提高产品品质的重要性时,就会意识到在工作流程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相互依赖性,加强部门和上下环节之间的合作和配合。3、6σ管理的优势
(1)节约企业运营成本 对于企业而言,所有的不良品要么被废弃,要么需要重新返工,要么在客户现场需要维修、调换,这些都需要花费企业成本。实施6σ管理会节省下来一大笔的成本。
(2)增加顾客价值 实施6σ管理可以使企业从了解并满足顾客需求到实现最大利润之间的各个环节实现良性循环。公司首先了解、掌握顾客的需求,然后通过采用6σ管理原则减少随意性和降低差错率,从而提高顾客满意程度。(3)改进服务水平由于6σ管理不但可以用来改善产品品质,而且可以 用来改善服务流程,因此,对顾客服务的水平也得以大大提高。
(4)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在传统管理方式下,人们经常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通过实施6σ管理,每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做成什么样,应该怎么做,整个企业洋溢着热情和效率。在强大的管理支持下,员工能够专心致力于工作,减少并消除工作中消防救火式的活动。
(四)质量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在21世纪这个信息、交通发达以及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全面质量管理更是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发展、成功最主要的因素。下面就以我国的海尔集团为例简单谈谈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1985年,海尔用铁锤砸烂了76台不合格冰箱,这不仅是公司创业的壮举更是中国一代名牌的起点。海尔始终靠高质量推销产品,而不是以价格取胜。“高质量”的内涵不仅仅是符合工厂或是国家规定的标准,更意味着不断向顾客提供超出期望的满足。从起步开始,海尔就实施了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驱动战略。简而言之,它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高质量的组织,干出高质量的工作,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以“零缺陷”为目标是质量百分之百合格。多数人认为这是荒诞的,但实际上,并不能这么轻易下判断。从统计学的观点上上来说,“零缺陷”是没有道理的,在大公司里,根据大多数定律,总会有残次品的出现。但是从另一方面 来看,如果不为百分之百而奋斗,那就是容忍错误,而错误也真的会发生。因此,海尔集团对全体员工进行了全面质量管理重要性的教育,是全面质量管理深入人心,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感。
海尔的做法是把质量的认同扩大到企业,即所谓“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生命”。因此,海尔对上至企业管理层下至工厂里的生产线都进行了全面质量管理。首先 提高对生产线的改进,使内部缺陷成本降到最低;并努力做好售后服务。其次是 协调各部门的组织协作能力,全面质量管理重在“全面”,各部门协调就显得非 常重要了。消费者对海尔人20多年来艰苦打卓绝树立的海尔质量品牌具有深刻 的形象认识,对其质量产生一致的认同,并以企业树立的良好质量形象作为购买 依据,从而给海尔带来了综合效益。如今,“海尔”已经成为纯正的“中国制造” 精品的代名词,并以“产品零缺陷、使用零抱怨、服务零烦恼”的特色向全球展 示自己的风采。
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 工作人员,都应懂得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应从整体上把握质量管理的共性,以 指导更好的学习和应用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全面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不仅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也是对广大消费者认真负 责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品 牌。
参考文献
[1]崔平主编《现代生产管理》
[2]李必强主编《现代生产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3]焦叔斌主编《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4]龚益鸣主编《质量管理学》
第五篇:双因素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中的运用.
双因素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中的运用
论文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
高校教师
激励
论文摘要:双因素理论将员工工作中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对于激励员工,保健因素是基础是前提,激励因素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内部因素。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 理学 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赫兹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通过对2000多名工程师和 会计 师的访谈调查发现,人在工作中的满意感是激励人的工作行为的重要力量,而导致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因素。其中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感、工作前途、职位晋升等出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性因素,可以构成对职工的很大强度的激励和职工对工作的满意度,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生产率的提高。赫兹伯格将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而另一些因素,如改善政策与行政管理、工作条件、薪资、人际关系、工作安全性等来自工作环境的因素,有缺陷和不具备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意,改善这些因素,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却不能使职工受到激励,不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从激励的角度看,保健因素不加以改善,员工一定会产生不满,但改善后也只是消除了不满,无法使员工产生满意感,而激励因素不加以改善,并不会产生不满,但加以改善后员工一定会产生满意感,因此只有激励因素才能真正地激励员工。
一高校教师的需求特点
有资料表明,目前高校教师最希望实现的目标依次是提高收入(占30.7 %)、改善住房条件(占18.4%)、取得教学科研成就(占16%)、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占15.8%)、进修
(占12.4%)、晋升管理或领导职务只占5.5%、其他(1.2%)o可见在收入和住房等基本生活问题有保障之后,高校教职工最希望实现的目标就是取得教学科研成就。I21
(一)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生存、交往、发展 的客观要求,也是商品 经济 的客观要求。因此,对物质利益的需求仍是当今时代高校教师共同的基础性心理需要趋向。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收入普遍不高,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改善,这决定了教师的物质需要远未满足。对高校教师而言,必须以满足物质需要发展精神需要,并通过发展精神需要调节物质需要。
(二)学习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随着 科学 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专业的调整变化,现代 教育 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教学与科研的创新能力,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的能力。这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终身学习,持续教育成为高校教师的内在要求。
(三)职务职称评聘的需要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有社会认同的需要。社会认同的需要可以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两个方面来概括。所谓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或自尊心的来源。附属的内驱力是个人为保持他人的赞许或许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131因此,社会认同的需要即是对尊重和成就的需要。在高校中,教师的尊重需要直接表现为对更高一级职称、职务的追求,原因在于职称、职务是高校教师个人成就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
二双因素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中的运用
(一)保健因素
1、薪金、福利。就目前来说,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核心岗位、关键岗位上的优秀人才的薪酬水平
远远低于市场水平,据《中华英才网》对2004年上半年全国
各大行业薪资水平的调查显示:教育科研机构位干第12位,低于其他行业(通讯电信业、医疗设备业、金融 业、制药生物工程、电子 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4]高校教师对收
入表示基本满意、满意或很满意的教职工占30.8,而表示
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约占67.7。其中表示很满意的人只
有0.5,表示很不满意的却有20,表示不太满意的人占
了将近一半。由此可见,尽管近几年我国高校教职工工资收入普遍有较大提高,但是教职工总体上对收入情况仍然不太满意,高校教职工收入水平与教职工的期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z]长期的低工资低福利,造成了单向、失衡的人才流动,人才引进十分困难,而优秀人才又不断外流,于是,只能将自己培养的学生留下来,学生们不断继承衣钵,造成高校严重的封闭发展,内部循环。因此,应该从制度上提高教师的薪酬福利,使教师的薪酬能吸引优秀人员从教。在福利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年龄层次,实行套餐式福利,从而满足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实际需要,以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
2、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谐、优越的工作环境带来身心的愉悦。如:高校管理者高超的领导 艺术、学校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同事间互相帮助和协作的良好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名誉和社会地位等,均是确保教师队伍稳定、学校教师激励有效的重要因素。在学校实际管理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承受生活的清贫和工作的艰辛,却要求得到学校领导的信任、尊重和理解,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可见,良好的“人际环境”能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在对教师进行管理时,重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建立多向沟通渠道,提倡领导者和人才之间、人才与人才之间进行思想认识交流沟通,达到人格感情相互认可,依靠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心灵互动关系,使人才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自觉自愿地发挥积极性和奉献精神。
3、自由的学术环境。高等学校的学术地位决定着高校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决定着其毕业生的质量,进而决定着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所谓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是指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能根据个人对学科 发展 的把握,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的学术探讨和研究工作。
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学术团队来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发展与进步,提高学校科技工作的规模和质量,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产生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承担各类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培养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创新人才群体。通过组建“创新学术团队”可以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可以提高其揭望在学术上有所造就的期望值。
〔二)激励因素
1、完备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在当今社会,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一种趋势,高薪和工作条件即使能成为激励手段也有可能是暂时的,任何别的组织也可以效仿和提供同样甚至更好的条件。所以高校必须坚持和个人一起发展的原
则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否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人才流失。
基于这个目的,可以面向不同类型教师推行三阶梯激励
体制,建立相应的多渠道职业发展路径:一是专业技术职业
生涯路径,即“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级领导”的路径,它适合那些综合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教师。二是职称职业生涯路径,对于教学水平高、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教师,按“见习教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导、博导)”的方向来发展;而对于科研水平高、教学能力偏弱的教师,则可以按“实习研究~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导、博导)”方向发展。三是管理职业生涯路径,即按“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科长~处长”方向发展的路径,适用于那些对从事教学科研不太适合,但有较强管理能力的教师。
2、民主管理的参与。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对教师授权。授权之所以能产生激励作用,是因为这种授权强化了外在激励因素,使教师获得了“主人翁感”、“信任感”、“责任感”这些心理感受激励着教师不断努力,因为决策是自己做出的,做出决策的人总是力求通过努力使决策得到落实,并获得所期待的结果。既然教师是学校的主体,要依靠教师办学,学校的发展、规划、定位,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各项事务,都必须与教师协商,吸收教师参加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关于专业改造、学科建设、科学 研究、学生培养模式等问题,更应该以教师的意见为主。
3,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高校教师有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就应该为教师提供和创造丰富的培训机会,如设立教师培训基金,制定师资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强调人本化、个性化;在师资培训工作中,赋予教师在培训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空间,使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点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括动,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做学术报告,使教师能借此更多的了解相应的学术前沿问题;以举办国际会议和全国专业学会年会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开展教师进修合作项目及学术活动,加强校际之间交流,沟通信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讲座,建立“教授 论坛 ”,组织教师学术沙龙,活跃学术气氛,创造良好学术氛围。
4、合理的晋升。职位的升迁和职称的晋升能够使得人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人们也总是习惯以职位高低去评价一个人的成功,所以晋升一直是组织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由于高校的管理职位非常有限,只是少部分人有管理职位的升迁机会,难以满足广大教师的需求。并且出色的教师却未必是出色的领导者,为了保证教师的利益,激励其安心工作,高校应该提供与管理阶梯相对应的技术阶梯,使得专业型教师在技术阶梯上升迁同样获得相应的满足。当然也可以为他们在校外各学术团体、学会争取各种社会任职来满足他们的晋升需要。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晋升机制,这种机制将会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满意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对于激励员工,保健因素是基础是前提,激励因素是关键的决定性的,它能唤起员工工作的热情。采取某项激励措施以后,并不一定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能够提高。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然而作用也是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小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利}}j那些内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