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1、形体语言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
心理学家分析,处于9—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欠佳,尤其是对两种语言的集合,若上课时运用一些形体语言则能让他们迅速理解而无需中文翻译。形体语言具有形象性和分析性,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时比语言解释更清楚,更直观明了。如在理解thin和fat的时,教师可先踮起脚尖,身体上提,两手放于胸前做窄条状,然后说:Thin, I’m thin.同时声音放尖;再矮下身子,两手放在体前做宽阔状,说:Fat, I’m fat.同时声音变沉变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这两个单词的意思了。如教现在进行时,教师可边做运球投篮动作,边说:I am playing basketball.且有目的地提高am playing结构的音量。然后让学生自己操练,让其慢慢体会。
2、形体语言能鼓励学生,使他们对英语更感兴趣
爱因斯坦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能使他们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初学英语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形体语言的鼓励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收效更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逼真的表情和动作将枯燥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教材的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把教学活化为交际。如学Can you help me?时,教室里先放一个纸箱,教师边做动作边谈:This is a box.(指着纸箱)The box is very heavy.(抱着纸箱做出很吃力的样子)Can you help me ? Can you carry it with me?(指着一名学生和纸箱)这时学生都很乐意去帮助他们的老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也就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对于句型的理解也更深刻了。现代英语是Living Language,是用于交际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代表不同的意思。如美国人有个使用频繁的手势,即用拇指与食指形成一个“O”,表示“OK”;在日本,这个手势表示你在谈钱;在法国,它指的是毫无价值的事;在希腊,这是一个猥亵的动作,你可以想象美国人在希腊使用此手势所产生的后果。通过在课堂中运用和介绍形体语言,会使紧张的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3、形体语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次只能维持15—20分钟左右。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否较为稳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是决定课堂效率优劣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必要的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如常用的面部表情、眼神、点头、摆首、手势等等。由于这些非语言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也可单独使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更为合适。如眼神的运用不仅可以与学生交流思想,而且能够辅助言语控制课堂。又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用点头、手势等形体语言代替自然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指示,也可以在讲课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悄悄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起到组织优化教学的作用。
形体语言不仅是维持课堂纪律、稳定教学秩序的需要,也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教与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过程是学生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运用、共同发挥作用的认识过程。单靠有意注意支撑学习会使学生疲倦,难以持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形体语言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往往比语言提示更为有效。
第二篇: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的地方,这会让他由此充满自信,同时又一种极强的价值感。激励性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激励性语言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它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同时也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就包括说话的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杰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学语言应当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一些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赞扬、激将鼓励等风格的语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教育方式就是激励性语言。
激励性语言具有鼓动性强、刺激性强和效果明显等语言风格特征。所以,赞扬、榜样鼓励、忠告勉励、繁华刺激等都是运用激励与的主要技巧。有针对性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看法变成学生易理解,乐于接受的言语,适时地运用轻松、幽默、亲近或友好的语言缓解和化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或教学情境中的紧张气氛,与学生产生共同语言,达到心灵的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计划地提出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是简短的、不完整的。这时,教师要不断提示之外,还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或者将问题改一下再让其他学生回答,以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既可以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的学习动机。
例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是比较紧张的,教师应该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这样学生就不紧张了。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词不达意时,教师应该肯定他的优点及正确的地方,并鼓励他: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请坐下再考虑一下。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同学应该很委婉地告诉他: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答上来的,下次我再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回答得很好的!特别对于那些智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多 鼓励,绝不能使用损伤他们自尊心的污言秽语。如果他们答对了,教师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给予赞扬:你能回答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也就乐于接受知识和主动探学了。
熟练地加以使用,并使善于欣赏赞美别人成为自己人格特点的一部分。
第三篇:浅谈形体语言在酒店服务中的作用
浅谈形体语言在酒店服务中的作用
摘要:酒店行业作为我国服务行业的重要分支,直接联系千家万户,关系到顾客消费的切身体验和直接感受。随着顾客对于服务、环境、礼仪要求的不断提升,在酒店开展服务的全过程中,服务人员形体语言的表达,越来越关乎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强化服务人员的形体表达,即形体礼仪水平,对于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和管理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酒店工作实践,通过对形体语言作用和价值的分析,探讨提升服务人员形体语言表达水平的现实路径,以期提升酒店服务质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形体语言;酒店服务;服务仪态;服务礼仪
在酒店的工作人员中,服务人员直接与顾客接触,是顾客了解和感知酒店的第一道门,服务人员的形体语言表达直接关系到酒店的服务质量。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酒店行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竞争程度也是与日俱增,如何有效快速提升酒店服务水平和质量,是每个经营者、管理者和一线工作人员都要仔细思考的问题。对此,在酒店服务过程中突出形体语言作用,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形体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与他人进行接触时的一种形体表达方式,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口语语言,形体语言是通过表达者的一举一动,让对象感知表达者的思想和意思,是取代口语语言的一种形式,在酒店服务过程中,用到形体语言的机会甚至比口语语言要多,服务人员在和顾客交流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形体语言一举一动来传递信息,实现无声处的交流和表达。在酒店服务中,强调基本的语言表达当然重要,但是强调形体语言教育,包括形体仪态等内容,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务人员是否具有标准、自然、大方、得体的仪态,举手投足间是否能显示出专业气质和水平,都直接关乎酒店的工作和服务质量。
一、形体语言在酒店服务中的价值所在(一)良好的形体语言是酒店服务的内在要求
酒店在启动工作之初,在招录服务人员的时候,就会对服务人员的身高体重等硬性指标提出要求。有了硬性方面指标的基础门槛,基本已经可以满足形体语言培养和教育的要求。形体语言教育,是建立在标准人的身体机能和形态基础之上,针对身体的局部进行的专业化训练,是一种追求人体形体美的一种重要提升途径。
通过培训,让员工掌握标准的形体语言,在举手投足间,都展现出专业的水平和标准,并在专业培训过程中,矫正身体的不良姿态,给人以形体的美感,在酒店服务的过程中,员工的身体和仪态形象,直接代表酒店的形象,因此通过培训提升服务人员形体语言水平,直接关系到酒店的生存发展。从服务层面来说,提升服务人员形体仪态,是为顾客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形体语言可提升服?杖嗽鄙硖逅刂?
在酒店的工作过程中,大部分工作是重复性和机械性的,不管是站立还是行走,甚至托盘等细节动作,都是对服务人员毅力和耐力的考验。在酒店服务培训的过程中,强化服务人员形体的锻炼,可以锻炼服务人员的身体素质,通过高强度的训练,达到锻炼身体,适应工作的目标。从身体机能的角度来看,对服务人员形体语言的训练过程,也是提升服务人员身体机能和素质的过程,对于员工适应酒店高强度工作,提升耐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形体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礼仪训练之外,还有很多器械和力量训练,在训练之初,训练人员都会出现身体的不适应,但是在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后,员工的身体机能都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进而更能满足酒店工作需求。
(三)良好的形体语言可以提升员工素养
从外化行为来讲,语言是一种习惯。在酒店服务中,服务人员善于通过形体表达,而且能够表达的得体和准确,久而久之,对于员工的综合素养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形体语言和口语语言一样,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和文化水平。在酒店服务过程中,或者是培训过程中,对服务人员的形体语言提出高水平要求,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另外可以通过习惯化的约束,让服务人员养成习惯,通过得体的表达,培养员工内在素质,进而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最终实现个人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形体语言在酒店服务中的具体应用
(一)面部表情
服务人员的面部表情,是情感的直接表露方式,也是顾客在进入酒店之后,最直观和最初的接触途径。在接待顾客的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表情十分重要,友好、热情的表情,可以给顾客带来很好的心理体验,服务人员在接待顾客的过程中,要注意面带微笑,不能露出冷漠和不耐烦的申请,在接待顾客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专注和关心的仪态,无精打采、漫不经心的服务态度,会让很多顾客望而却步。在酒店服务的专业课程中,面部表情的训练是一个专门的章节,同时也是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发自内心的善意表情,是良好形体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对于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项。
(二)步态、坐姿、站姿
在酒店服务的过程中,服务人员经常处在行走服务的状态中。从形体语言的角度来看,步伐频率适中的步态,可以体现一个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稳重心态,在展现步态的时候,服务人员要注意挺胸收腹,双肩要放平,身体要保持直立的状态,走路的步伐不要过小,但是也不要过大,走路双脚两线要尽可能靠近,体现出稳重、庄重的步态,在处理紧急问题的时候,步态可以加快,但是不要表现出慌乱的状态,给人以紧迫感。
在酒店服务的过程中,服务人员有时候要端正坐立姿态,在坐着的时候,服务人员也要保持身体直立,中心向下,腰部挺直,给人以庄重之感。同时,稳重的坐姿也会让顾客感受到服务人员的诚意。在酒店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应用最多的就是站立姿态,在站立的时候,服务人员要保持身体挺拔,可以微微向前倾斜,表现出服务和倾听的意愿,双手可以上下合拢,停留在胸下方,表示庄重的感觉,身体保持直线状态,在迎接顾客的时候,不可随意晃动身体,给顾客以慵懒、轻浮之感。
(三)动作礼仪
服务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过程中,作为形体语言的一部分,动作语言也至关重要,在服务的过程中,服务人员不可以三心二意,在倾听顾客问题的时候,要有耐心,在处理顾客问题的时候,要做到果断热情。在餐厅服务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顾客,如果发现有任何需求要马上上前服务,对于用餐进程要有所关注和把握,对于顾客的行为,也要及时作出回应,体现出专业的水平和态度,在动作频率上要保持适中,既不让顾客觉得懒散,也避免出现慌乱之感。
三、酒店服务形体语言的训练技巧
(一)训练突出针对性
在酒店服务形体语言的训练过程中,不可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的工作内容,设置不同的训练内容,举例来说,前台迎宾人员和保洁人员,就要求有不同的形体语言表达体系,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要强化这种差别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分班培训的方式,提升培训的效率,保证培训效果。
(二)采取互动教学法
在酒店服务中开展形体语言培训,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可以单纯的通过理论的讲解,要鼓励学生参与和互动,在培训的过程中采取互?咏萄У姆椒ǎ?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培训模式,通过员工之间互相模拟和互动,可以营造现实服务的场景,可以有效提升培训效果,变员工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提升形体语言表达素养的目的。
(三)采取情景式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对于现实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进行模拟和预判,比如说,对电话预定、迎接客人、客房介绍、餐品介绍等环节,都可以通过模拟场景,让培训人员增强现实感,从而针对具体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培训实效。
(四)提升服务人员文化素养
在酒店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的形体语言表达是外在形式,其行动内在来源依然是服务人员的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在酒店服务人员当中开展形体语言培训,离不开系统性的设计,提升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行形体语言培训的过程中,要适当引入文化课程内容,设置《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规范操作》《酒店服务客户心理指引》等内容,通过服务人员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进而提高服务人员形体语言表达能力和服务标准水平,有效提升服务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提升文化素养和专业的职业素养,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开展形体语言培训过程中,有必要增强文化知识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在酒店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是接触顾客的一线人员,因此良好的形体语言表现,对于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和酒店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酒店培训过程中,强化形体语言培训,是酒店提升档次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服务顾客的题中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赖远兰.形体礼仪在酒店服务中的应用与培养[J].魅力中国,2010(02):91,79.[2]王小一.浅谈中职专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形体课的重要性[J].科学中国人,2015(07):50.[3]谢金娥.酒店员工形体礼仪培训探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5):49-50,53.作者简介:
梁馨予,女,大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专业;
王苗,女,大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师。
第四篇:浅谈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圭峰小学:曹丽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语言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通过语言来鼓励和激活的。适时、真切、慷慨地使用一些赞美、激励、启发性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刺激学生中枢神经,强化学生的行为,扩大和释放思维能量。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适时妙用激励性语言,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针对于此,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研究结果。
一、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我们龟峰小学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或单亲家庭。他们自小缺乏鼓励关爱,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多数没有目标,没有信仰,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比较差,课堂上不愿意展示,课下不愿意复习,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懈怠、懒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语言在改变大脑化学物质方面有巨大的影响,而且是非常个性化的影响。负面、否定性的语言能产生阻碍大脑有序思考和学习的化学物质,而积极、肯定的语言则能产生帮助脑细胞生长和加强左右半脑交流的有益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能让大脑做好准备,有效地处理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时刻注意用积极的语言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建积极的氛围,使他们能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性循环的习惯与机制。
二、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形式
经过多次调研我校和外校老师的课堂,我总结出了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几种形式。
1.口头语言激励
这是课堂中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的鼓励、完成过程中的引导和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可以使用口头语言激励法。“不是聪明使人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人变得聪明”。在我的课堂上,我一般都会用口头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
只要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我便忽略孩子正在进行的错误现象,用稍带夸张的语言激励去调控,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证了课堂的高效率。
2.书面语言激励
这是口头激励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补充。无论是学生作业还是周记,一个“√”,一个笑脸,一个竖起的大拇指,或者是几行发自心底的赞扬与鼓励的文字,都能表达我们对学生的肯定。书面沟通有时候比口头教育的效果更好,特别是师生之间存在了误会或者学生比较固执的时候,心灵中流淌的文字更能架起信任的桥梁。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学生的心里。”教师用书面语言去激励孩子,只要发自内心,充满关心、信任和宽容,就能打动学生,产生无与伦比的内驱力。
3.肢体语言激励
我们都习惯于口头和书面的激励,往往会忽略肢体激励的方法,忽视了肢体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你对学生的某个表现比较满意,可以竖竖大拇指,鼓两下掌;可以向他们点点头,笑一笑;还可以坐在他们的座位上,与他们同挤一条凳子,耐心地听学生的发言;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做个V形表胜利,用手比划个OK表赞许。作为女教师,给女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作为男教师,可以同男孩子用力击一下掌。学生们都能心领神会,默契的接受到老师表扬的信号。这些充满信任与肯定的肢体语言会让学生倍感荣耀。
激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获得知识;激励,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注意事项
1.激励学生必须建立在关爱、尊重、理解、宽容的基础之上。陶行知先生说:“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孩子不犯错是长不大的。”我们的学生每天犯的错误要比普通的孩子多,如果我们一直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们,可能就会觉得他们一无是处,更谈不上发现他们的优点并表扬了。而一直生活在批评声中的人是很难成长好的。给他们的比其他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尊重、理解和宽容更利于他们成长。
2.不同的学生激励的方式要不同。孔夫子要求“因材施教”,激励也一样,应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激励方式和方法,应视其性别、性格、年龄等的不同而具体化、细致化,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捕捉细节,善于把握学生个性的细微差别。教师善于鉴别,方法灵活,因人而异,行使“激励”就会事半功倍。
3.激励要友善、及时而不做作。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所以,干巴巴的没有饱含真情与爱的表扬是换不回学生的乐学之心的。
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自内心地去赞美学生的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千万不要等到他们的下一个错误来到时才想起去表扬他们曾经的进步。
四、总结
通过这一年对激励性语言运用的探究与实践,我惊喜地发现,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悄悄地改变了我的教育思维习惯,让我有了更多的进步,让我真正地去努力做到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来看待,让我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的需求,点燃他们的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第五篇:浅谈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表扬要适时适度
中国有句古话“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词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 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表扬的魅力之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哪里有表扬,哪里就会有进步;哪里有进步,哪里就要有表扬......激励对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从古到今的教育家也都有共识。既如此,为何不多一分慷慨与宽容,多一句赞美与欣赏。运用恰当的激励方式,成就我们课堂的别样精彩,赏识每一个孩子,让每一朵花都开在灿烂的阳光下。
大量的现实和我在工作中的体会表明,表扬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手段,但是不能过度、不能失时、不能多目标、不能太片面。因此对学生进行表扬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能随便给予,要抓住时机、准确到位、入情入理、因人而异,从而充分发挥表扬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一、表扬有度
今年我担任九年级三班、四班的语文教学及四班的班主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在三班的激励、表扬幅度大一些,范围广一些,课堂要求松一些;而在四班严肃多了,连微笑的表情也少之又少,更何况对学生赏识的语言了。不是因为我太挑剔,不宽容,而是我一直把自己班的学生当做家人,要求过高、过严,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气氛截然不同,形成了三班开放、活跃,学生重语言表达;四班严谨、内敛,中文字表述的不同风格。
记得一次语文公开课,我在上课导入时,对三班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众所周知,咱们九年级三班同学个个是伶牙俐齿,头脑聪明,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比拼争先的学风让别的班级是望尘莫及,甚至是望而生畏、自信全无,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投你们所好,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完成《杨修之死》第二课时的任务,希望同学们尽情展示,大秀一把。”见于这段煽风点火式的导入,同学们一路争先恐后,你争我抢,以至在最后的辩论赛环节中,两队争得面红耳赤,几欲打起,根本超出了我的预料和掌控,有几次我不得不给出示两队黄牌警告。而在四班的课堂上,秩序井然,温文尔雅,学生大都不太爱说,于是我就注重对他们进行笔头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比三班高。一年以来,两班成绩不差上下。可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适度的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励其进取和自信,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
二、激励有时
我班上有位叫宁小娟的女同学,性格很内向寡言,只跟同桌交往,一年来,跟我的交流也只限于一问一答或者只听不答,我明白那不是她执拗,而是学习不好的自卑。两次质检成绩考试成绩依然很差,面临毕业的她的厌学情绪“日益高涨”,上课时经常趴在桌子上,作业也不好好完成,我跟她私下谈过好几次话都没有明显好转,我很恼火,试图放弃她之前最后一次再试试。于是装得漠不关心的样子,目光却时刻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寻找她的优点。不久机会来了,模拟考试的那一早晨到校后,其他同学都忙着读书,做考前准备,而只有她一个人在忙着扫教室的地面。第二天,我在班上充满感情地表扬了她“我欣赏每一位认真对待生活的学生,就像宁小娟一样,虽然她的学习成绩不出众,但我敢预言她以后的人生路会比你们在座的各位都宽广,就凭今天早上的表现。”我的表扬获得了一片掌声,从那天后,她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上课很认真的听课了,虽然我也预知她今年的中考成绩并不理想,但最起码她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会对她以后产生恒久的影响。
时机往往是事物发展连接和转化的关节点,抓住了时机也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教师在实施表扬时,必须有较强的时效观。抓住了时机后,还必须做到表扬的分寸适中适度,使表扬恰到好处。任何过度的失去的表扬都会适得其反。
三、夸奖多样 对学生表扬有多种形式:口头、书面,物质、精神等等,具体使用哪种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方式的因人而异是由对象的思想和心理水平不同以及气质、性格的有别而决定的。
1、语言表扬
口头表扬个人或集体。表扬个人时,有时联系事例点名表扬学生,有时只赞赏具体事例,不点学生姓名。表扬集体时,要根据实际灵活地确定“集体”:或表扬班级,或表扬小组,或表扬男生、女生、大组、同排,或表扬某分数段学生。口头表扬是表扬的基本方法,课堂内外、当面或背后都可以进行,易操作且最具及时性、灵活性。
2、文字表扬
利用“作业本、字条、板报”表扬。批改作业,要对学生予以表扬时,可在作业本写上表扬的语句,如“进步真大,老师相信你会写得更好”,“你对问题的看法有新意,见解独到”,“你的作文就像你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思维缜密、语言华美,让人感到兴奋”;出板报时,利用板报将学生先进事迹、荣誉、“闪光点”等予以公布。作业本表扬,几乎像口头表扬一样灵活,既不占用集体时间又不影响课堂教学;板报表扬,被表扬人数非常少,其所受的激励特别大。
3、体态表扬
用微笑、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表扬。学生发言或做一些活动时,教师或微笑看着学生投以赏识关爱的目光、或身体前倾表示聆听关注、或竖起大拇指表示满意祝贺、或很有分寸地轻轻拍拍学生肩膀表示亲近慰问。张口三分力,运用体态语不用说话、写字,最简单、实惠。
4、表扬家长
一方面通过家长表扬学生。通过家长会、家访和电话联系,老师将学生“闪光点”告之家长,有时家长将学生“闪光点”告之老师,并让学生知道家长、老师在表扬自己。与家长谈孩子的优点,家长最乐意,对学生这种“背后”形式的表扬,有时比当面表扬收效更大。另一方面表扬家长。告诉家长“你的教育方式很独特”“你的孩子很出色”“你有这样的孩子是你最大的荣耀” 让家长来学校将经验,以此为切入点,主动与家长在更多方面联手抓教育,定能取得突出成绩。
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不要忽略学生的不足之处,只有表扬与批评有机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掌握表扬的艺术,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多给学生一些温暖的空间,要把表扬恰当地表达给学生,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巨大效应。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今年四月份我陪孩子到潍坊一中参加了由山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六一”国际儿童节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山东赛区决赛”,参加大赛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三百多名中小学生。六岁的儿子能代表全县参加这次比赛我感到非常自豪。更可喜的是儿子荣获计算机网络基础赛学前组二等奖,因为他是我县唯一一位参赛选手,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而且年龄也是最小的,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已很高兴。当孩子坐在最前排上台领奖时,我告诉他得奖了,要发一个大荣誉证书和奖品时,他高兴极了。等到证书和奖品发到他手里,他双手捧着,认真看着荣誉证书上面的字会心的笑了。看到儿子的笑我顿时觉得孩子多么需要这份奖励,这也是一种激励。我想在孩子的教育中,应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动机加以激励,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使他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尊重与自我满足,实现自我。
激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德里克曾说过:“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作为班主任也是孩子的家长我认为我们要及时的给孩子以激励和奖励,那么该怎么做呢?在此我简单说说我在激励教育中的几点做法。
(一)关心激励
关心激励指真诚地爱护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尽力为他们排优解难,增进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老师家长的信任,并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轻视孩子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一味说教而不为孩子做实事,不仅无法激励孩子,反而会刺激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能够产生强烈激励作用的关心往往体现在一些日常细小的事情上,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最能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真诚,记得你的一片爱心,从而激发力量,奋勇前进。
(二)认可激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关于预测儿童未来发展的实验。他在一至六年级小学生中选取三个班级,告诉老师其中一些孩子有超常发展潜能(实际上是随机抽取的)。8个月后,这些孩子获得明显的进步。显然,教师对这些孩子形成一种先验的印象,觉得他们与众不同并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关注,从而促进了这些孩子的进步。可见,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影响。我们应遵循正面激励为主原则,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客观地加以评价和肯定,满足他们成功的需要。长此以往,增强了孩子的上进心,并自觉自愿按家长和教师所制定的规范和要求去做。
(三)宽容激励
宽容激励指理解、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使之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何况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的孩子犯了错却不承认,反而与老师家长顶撞。遇到这种情况,对原则性问题,我们应抓住不放,但要冷静处理;对于感情用事的行为则应宽容一些、大度一些,耐心地开导,细心地指导,做到以情感人。宽容常常会化做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
总之,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充分发挥激励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真诚的鼓励孩子的积极感受,发挥成人的爱心耐心,孩子自然会感受到父母和老师提供的信息,从而使孩子把握自己的责任心,走向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当然,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情感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浅谈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圭峰小学:曹丽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语言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通过语言来鼓励和激活的。适时、真切、慷慨地使用一些赞美、激励、启发性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刺激学生中枢神经,强化学生的行为,扩大和释放思维能量。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适时妙用激励性语言,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针对于此,接下来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研究结果。
一、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我们龟峰小学的学生多来自农村或单亲家庭。他们自小缺乏鼓励关爱,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多数没有目标,没有信仰,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比较差,课堂上不愿意展示,课下不愿意复习,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懈怠、懒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语言在改变大脑化学物质方面有巨大的影响,而且是非常个性化的影响。负面、否定性的语言能产生阻碍大脑有序思考和学习的化学物质,而积极、肯定的语言则能产生帮助脑细胞生长和加强左右半脑交流的有益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能让大脑做好准备,有效地处理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时刻注意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用积极的语言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建积极的氛围,使他们能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性循环的习惯与机制。
二、课堂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形式
经过多次调研我校和外校老师的课堂,我总结出了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几种形式。
1.口头语言激励
这是课堂中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的鼓励、完成过程中的引导和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可以使用口头语言激励法。“不是聪明使人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人变得聪明”。在我的课堂上,我一般都会用口头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
只要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我便忽略孩子正在进行的错误现象,用稍带夸张的语言激励去调控,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证了课堂的高效率。
2.书面语言激励
这是口头激励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补充。无论是学生作业还是周记,一个“√”,一个笑脸,一个竖起的大拇指,或者是几行发自心底的赞扬与鼓励的文字,都能表达我们对学生的肯定。书面沟通有时候比口头教育的效果更好,特别是师生之间存在了误会或者学生比较固执的时候,心灵中流淌的文字更能架起信任的桥梁。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学生的心里。”教师用书面语言去激励孩子,只要发自内心,充满关心、信任和宽容,就能打动学生,产
生无与伦比的内驱力。
3.肢体语言激励
我们都习惯于口头和书面的激励,往往会忽略肢体激励的方法,忽视了肢体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你对学生的某个表现比较满意,可以竖竖大拇指,鼓两下掌;可以向他们点点头,笑一笑;还可以坐在他们的座位上,与他们同挤一条凳子,耐心地听学生的发言;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做个V形表胜利,用手比划个OK表赞许。作为女教师,给女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作为男教师,可以同男孩子用力击一下掌。学生们都能心领神会,默契的接受到老师表扬的信号。这些充满信任与肯定的肢体语言会让学生倍感荣耀。
激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效地获得知识;激励,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注意事项
1.激励学生必须建立在关爱、尊重、理解、宽容的基础之上。陶行知先生说:“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孩子不犯错是长不大的。”我们的学生每天犯的错误要比普通的孩子多,如果我们一直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们,可能就会觉得他们一无是处,更谈不上发现他们的优点并表扬了。而一直生活在批评声中的人是很难成长好的。给他们的比其他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尊重、理解和宽容更利于他们成长。
2.不同的学生激励的方式要不同。
孔夫子要求“因材施教”,激励也一样,应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激励方式和方法,应视其性别、性格、年龄等的不同而具体化、细致化,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捕捉细节,善于把握学生个性的细微差别。教师善于鉴别,方法灵活,因人而异,行使“激励”就会事半功倍。
3.激励要友善、及时而不做作。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所以,干巴巴的没有饱含真情与爱的表扬是换不回学生的乐学之心的。
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自内心地去赞美学生的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千万不要等到他们的下一个错误来到时才想起去表扬他们曾经的进步。
四、总结
通过这一年对激励性语言运用的探究与实践,我惊喜地发现,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悄悄地改变了我的教育思维习惯,让我有了更多的进步,让我真正地去努力做到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来看待,让我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的需求,点燃他们的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激励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撰
稿: 范玉昌
课题编号:DZ60009.1
【引言】 作为经济落后地区的一所办学水平相对滞后的县级学校来说,要改变现状,为国家、为地方培养出更多更为切合实际的优秀人才,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无论何种因由,时代不可逆转地赋予了林甸一中这一历史使命。于是,一个借助科研、点燃思想、扭转局面的大胆构想应运而生:给学校插上科研翅膀,开展全方位“激励教育”。
在这一思想的支撑下,2006年9月,我校立项并展开了大庆市“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激励教育研究”,这一关乎学校办学水准、教育教学、心因发展等一系列办学方向、操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课题研究工作。
如今,当我们再次品味一中人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时,我们十分欣慰。为广泛借鉴、深化研究,我们将三年所思、所获、所慰,向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市县教育科研部门及行政部门作以全面汇报。
【摘要】 落后的区域经济制约着学校办学思想的发展,改变思想才能改变面貌。为此,我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全面实施“激励教育研究”,力求实现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按其研究领域及相关内容可分为九个子课题,五大类:管理类、教育类、教学类、方法类、心因类。
为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收到更高信度、效度,研究中,我们探索构建了“‘激励教育’系列推进框架”,这一做法确保了该项研究的独特性和实效性。
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自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结束,历时三年时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关键词】 激励教育
激励框架
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级普通高中,贫困的区域经济状况突出地制约了学校办学思想的发展。因此,生源基础、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诸多办学条件还较差。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经全校教师认真讨论,认为:最可怕的贫困是思想的贫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管理,加强两支队伍建设(班子、教师),不断激发起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面貌首先要改变思想。于是,学校紧密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等一系列理论和操作要求,从激励的思想、激励的方式方法入手,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全面实施“激励教育”。
从国内激励教育研究的开展来看,八十年代开始,先后有广东的中山市仙逸中学、广州市109中学、武汉市卓力中学、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初高中学校对激励教育进行了实验研究,但多数课题只做了单方面的内容研究。研究的课题有《激励教育与教育整体改革》、《激励教育的教学模式》、《构建集体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实施激励教育,创新办学模式研究》、《音乐教学中的激励教育方法研究》、《激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激励教育”引起了全国多数中小学的普遍重视,激励教育模式、激励教育思想、激励教育方法、激励教育过程等正逐渐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因此,围绕着激励教育将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教师、学科,展开更具实效、更易于复制操作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激励管理是学校管理心理学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激励思想、激励手段的恰当运用,对有效调控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着不同寻常的管理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激励教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营造一种蓬勃向上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激活惰性心理、重塑一个全新的学生群体。
实践证明,要改变经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的“矮化”状态与“矮化”心理,有效提升生源档次,取决于能否打造一个全新的思想观念。为此,“激励教育”的研究将是薄弱学校寻求突破困境的一个切入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搞好此项课题的研究,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进行学校管理、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有效改变农村学校的落后面貌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依据
(1)在研究过程中,为有效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主动性,要密切结合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责任、挑战性工作及发展机会;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展开系列化牵引拉动的“鲶鱼效应”活动。
(2)在规范师生行为、强化成功意识、塑造整体优势方面,研究人员要充分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以及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生存、安全、情感、尊重自我价值实现),以促成惯性意识、行为与优势的形成。
(3)在研究过程中,要借助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基本观点是:员工会同时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工作态度),特尔曼的“非智力因素理论”,以及现代“激励教育理论”等引领师生转变、促进学生发展。
四、目标内容
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进一步强化“不言败、不服输、永远争第一”的林甸一中精神,使全体教工在激励引导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乐于奉献;通过研究构建学校激励化、系列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研究,深入推进班集体建设,使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得到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呈现一个农村薄弱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思路与做法。
具体目标:
(1)通过实施激励管理和激励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实现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通过激励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习动机转化,使其自觉地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并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合作形成团队意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3)通过激励管理,使全校教职工具有“三性”、“五精神”。
三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精神:主人翁精神、铁人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4)通过激励教育,使学生具有“三性”、“六学会”。
三性:学习上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
六学会: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爱护、学会辨别、学会做人、学会负责。
内容划分: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按其研究领域及相关内容分为九个子课题,五大类:管理类一个: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教育类一个:“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研究”。教学类四个:“激励教育在艺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激励作用研究”、“信息技术教学中表扬的激励作用研究”,“激励教育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类一个:“主动性动机原则教学法研究”。心因类两个:“激励教育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动因的策略研究”。
五、方法措施
研究思路: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根据生源现状确定实验对象,明确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按照研究时间划分扎实开展研究。在学校管理上,分析教工现状、心理特点,恰当分解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目标,稳妥地展开相关研究。在教育教学上,要搞好实验前检测,承认差别,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而向全体因材施教,立足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信心,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强化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调控能力。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各子课题组及研究人员,要根据不同内容及研究对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以取得预期研究效果。主要方法包括:
(一)文献研究法。重点研究国内外新的激励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搭建本课题研究的高效度、高信度的理论框架,从而比对形成本课题独有的新观点、新体系。
(二)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法准确做好前测及阶段测试,为在各个研究阶段科学制定推进计划和行动计划提供实证前提。具体调查方法、内容、形式、类别等要结合主客体研究对象需要确定。
(三)案例分析法。在各个研究阶段都要运用好案例分析法,做到案例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科学有序,并借助由此而产生的理论思想恰当采取研究对策,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四)行动研究法。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确保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法及相关激励方法有效运用的基础上加以实施。对此要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实践,力求巧设计、抓普遍、重个性、谋实效,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具体措施:
制定“量化激励评价标准”确保“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的实效性;制定系列激励教育框架,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系统性、互补性、独特性及其实际效果;推行“法度”调控,确保高效、务实地操控课题研究,形成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为此,要结合研究实际,修改并推行《林甸一中教育科研制度》、《林甸一中课题管理制度》、《林甸一中课题组成员责任制》、“周例会制、月汇报制”、《林甸一中教育科研课题组及实验教师动态管理规定(试行稿)》等一系列科研保障措施与制度。同时,继续推行学校关于“对教育科研工作成绩显著的领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将个人取得的科研成果成绩做为评模、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的政策;在课题管理方法与操作技术方面实行:(1)“树典型、带全面,巧引领、勤查验,重过程、活档案”(“活化”档案——普通档案及电子档案)的课题管理做法。(2)制定《林甸一中课题评估验收标准》,给课题研究一把衡量效度、信度的“卡尺”。(3)依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对课题组分理档案实行“立项卷”、“过程卷”、“成果卷”、“验收卷”等类别化管理要求。力求使档案的“时间性”、“类别性”、“可比性”一目了然,从而更加利于归档、利于检索,利于评估。(4)制定《林甸一中教育科研操作流程》。(5)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方法、操作技术、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培训活动;为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将依据《林甸一中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预计投入研究资金20万元。
六、步骤过程
本课题正式实验时间为三年。
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8月)
进行全校研究领域的调查研究,学习有关文件,学习有关激励教育理论,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成立课题组,撰写研究方案和阶段推进计划。
正式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9年9月),实行全员参与,子课题在总课题统领下,全方位开展实验。
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激励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基础上,探索总结激励管理新方法,班级激励新思路,完善民主管理,建立激励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机制与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激励管理运用到学校各项管理,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初步形成激励管理体系,制定系列激励框架。
2007年3月——2007年8月,研究挖掘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系列方式方法,以及教职工成长过程中激励思路与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等问题,推进学校激励性、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建设。此阶段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形成教师工作激励考核细则,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的探索性材料、后勤教辅人员激励考核细则、教学百花奖考核办法等。
2007年9月——2008年2月,各子课题的研究实验,要在充分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方案,总结阶段成果,形成较丰富的激励教育思路。把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动因的策略”、“赏识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激励作用”、“激励教育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激励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等课题中获得的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有序投放到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之中。
2008年3月——2008年8月,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在实行制度管理与激励管理的基础上,逐渐淡化制度约束,推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思想的初步形成,实现人本管理。
2008年9月——2009年9月,进一步对各课题进行深入实验,完善和再度投放实验成果,总结实验经验,真正使激励管理体现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实验将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部挖掘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有更大的发展。最终完成研究成果时间为2009年10月份。
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总课题组及子课题组要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对实验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各项实验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系统做好结题验收工作。
七、研究效度期望与动力同在,责任与发展并行。“十一·五”以来,在上级行政、科研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激励教育研究”其深度、广度、信度、效度均得到了空前发展,也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
实践成果:
为确保各项研究工作的扎实有效,学校及科研部门把“十一·五”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定位在“以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为前提,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根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基础上。因此,总课题组以拓宽研究途径、服务学校大局为前提,深入推进子课题研究工作,实践效果十分显著。
(1)助推实效教学。学校结合“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推出了“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的实效教学思路,激发了广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斗志。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三性目标)不断增强。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成才。这一做法,使教学工作稳步发展,教学综合水平不断攀升,“十一·五”开局,教学工作再创佳绩,录入本科院校的考生高达400人之多。几年来,高考本科进段率一直保持在67.83%以上,2009年高考,我校在一类考生流失近70%的前提下,进入二表本科段以上的考生再次突破200人。
(2)动态班级管理。针对学生实际,在“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将“动态激励”纳入班级管理,并由此形成了班级管理的动态激励机制。这一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成才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时机,使诸多学生从“普通班”进入了“网络班”乃至“英才班”。
(3)激发特长发展。通过个别激励、类别管理,特长班的学生得到了专长发展,在2007年大庆市“奥林国际杯”万人长跑比赛中,学校有四名学生分别取得了进入前十二名的好成绩。更有田源、程莉、全莹、刘佳等十多名同学分别获得绘画国际大赛铜奖、国际十佳小画家提名奖,以及国家级金奖、银奖等荣誉称号。
(4)活跃社团组织。激励效果显著,合作成长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社团活动积极踊跃,先后有近百名学生加入“校园电视台”、“校园电台”主播以及“校园记者”行列,2008年在我校与县电视台联合主办的,以“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主题的教育类专题报道《永远激励》、《天生我才》、《互动空间》三个版块中很好地展示了我校“校园记者”采访、撰稿、主持等多项才能。时至今日,“雪帆文学社” 社员发展到二百余人、“中学生业余党校”学员已发展到3500名,其中有13名学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上述一系列激励活动的有效开展,我校学生基本达到了三性(学习上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六学会(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爱护、学会辨别、学会做人、学会负责)的目标要求。
(5)拓展成才空间。通过研究,广大学生的成才空间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强化。学生们在激励思想的感召下,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绿色温泉城”开发,新兴畜牧场、伊利乳业等众多项目、基地的考察,学生们写出了大量闪着智慧火花的感悟、建议及构想,从而推进了“激励强校、特色发展”思想的深入实施。(3)学生自管组织推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良好态势的形成。我校的学生会与“校园记者”站通过岗位交叉,实现了舆论监督与规范检查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学生自律能力、自律心理不断加强。
目前,我校通过激励管理和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已初步实现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实现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的激励教育研究目标。
(6)形成系列制度。我校在“分层教学、分类管理、适时激励、整体推进”思想的贯彻过程中,随着“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的不断深化,学校各项制度措施日益完善并初步形成了激励化、系列化管理制度。在这一基础上,我校编辑出版了《林甸一中学校章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如:职责系列、制度系列、评价系列、发展系列(包括学生发展)等诸多内容体系。
不仅如此,通过具有激励作用的综合评价体系、师徒互励的“青蓝工程”等一系列做法的推行,广大青年教师得到了稳步提高,如勇于承担并较好完成班主任工作的肖蕾、张可佳等。涌现了王海山、王丽莉、佘洪英等大一批市教学能手、教学骨干。
(7)造就精神沃土。
不仅如此,通过激励框架的多层面、多角度深入,我校领导班子思想更加解放、广大教师信心百倍。他们以学校建设、学生发展为第一需要,经多方筹措资金、甚至掏出自家买房钱先后建起了4400多平方米的2号教学楼;建起了8700多平方米、市区一流的学生食堂、公寓;投资120万元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数字校园网系统;建起了可容纳650个座位的阶梯教室和2个现代化的多功能理化生实验室。目前,3500平方米的三号教学楼已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打造了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对民族未来的繁荣昌盛负责”的教育理念、“忠诚尽责、慎思笃行”的校训日益深入人心,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不言败、不服输、永远争第一”的思想,催生了我校敢于胜利、勇于拼搏的师生团队。
我们难以想象,以陈新、范玉昌、刘永波、冯冬、胡兴海等一大批为代表的一中人,为什么能在没有任何利益左右(包括金钱)的前提下,连续多次整夜不休息,努力完成常人无法与之看齐的工作呢!我们不会忘记以老教师徐志山为首的一批“老黄牛”似的奉献精神,也不会忘记以刘剑楠、谢艳波等为代表的教务、政教主管人员那种以校为家的思想,更要看到青年班主任教师贾永德、冷超那种拼搏进取、孜孜以求的典型代表,还有不愿意公开姓名的两位青年女教师,在临产的头一天还分别坚守在白课、晚课的讲台上。
对此,2008年调任一中校长的刘满昌同志曾深有感慨地说:“一中的老师真是好样的,他们的好多事让人很感动!”、“我们不能让那些有贡献、肯发展的人伤心!”
其实,上面所提到的诸多人物不过是“一中人”这个优秀群体的代表而已。他们的做法、想法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中人已经和正在形成某种思想、某种精神境界。这正是我们的“激励教育研究”具体目标所要求的:通过激励管理,使全校教职工具有“三性”、“五精神”。三性是: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五精神是:主人翁精神、铁人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不能把一切都看成或说成是“激励教育”的结果,但一任又一任一中校长的激励理论、激励思想却为“激励教育”的深入研究营造了极佳的发展环境。我们已说不清是激励伴随着一中人还是一中人伴随着激励,但我们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激励和一中人在发展、在成长、在感动、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
理论成果:
(一)构建系列框架
为推动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顺利发展,在充分分析各地激励教育研究优缺点的基础上,时任一中校长、激励课题主持人的汪洋同志,从以校为本的思想出发,为学校激励教育构建了更为符合贫困地区学校经济结构、师资生源、配套设施等实际情况,利于操作研究和确保我校激励教育研究收到更高信度、效度的“‘激励教育’ 系列推进框架”。首先,这一框架独具特点地抓住了激励教育的核心——“情”,做到了以情切入、以研提效;其次,这一框架的链式反应方式做到了为“情”铺“台”,以台相助、以台引领;再次,这一框架在铺“台”的基础上,达到了跨越式的搭建“维度”、实现“超越”。
“激励教育”系列推进框架
投入真挚感情(感人、温暖、融化)
情——以情切入——唤起持续热情(勤奋、热情、专注)
燃起高度激情(忘我、创新、创造)
↓
专业发展平台(传承、反思、展示)
台——以台相助——教育发展平台(呵护、引领、放飞)
自我发展平台(文化、经济、政治)
↓
搭建系统维度(二维、三维、多维)
度——以度定标——确立执行力度(刚性、柔性、弹性)
达到满意效度(实现、跨越、超越)
上述框架从办学思想、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和思想出发,牢牢抓住“激励教育”的核心“情”,有“情”方可铺“台”,铺“台”要循三度:维度、力度、效度(教育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燃情”要看“需要”(教育心理学理论),“需要”定辅之以“台”(办学思想),如此做法,教育者才能有效结合受教者的心理需要、能力需要,最终使“施加教育”和“自我教育”密切结合,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激励框架的制定成为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一大创新。
(二)形成系列文论
翻开一中科研史,其理论成果堪称多、也不乏“重大”,但“激励教育研究”却促使一中科研成果形成了相互促进、协同作用、系列呈现的趋势。同时,这些文章更从不同角度和领域体现了研究课题与研究目标的密切关联。主要表现为:(1)管理类:总课题组长汪洋结合“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写出并发表在2006年《黑龙江教育》的《教育需要接口》、《四维空间中的木桶理论》
等文章;08年调任校长的刘满昌同志撰写并发表在《黑龙江教育》的《学校和谐发展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及“激励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子课题组长侯金玲撰写的《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关键》,课题组成员姜全撰写的《校徽情结》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表述了学校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其重要意义。(2)教育类:子课题组长刘永波撰写了《加强中学生业余党校的实践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理论引领的促进作用。2009年2月,科研主任、课题组技术指导范玉昌撰写的《再解德育素质化》一文被国家级刊物《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等多家杂志、媒体转发。这篇文章为学校德育管理、德育途径、德育方式方法的尽快转换提供了理论前提。子课题组长贾永德、闫敬霞以及成员仲大伟、周晓娟等撰写的《用丹心育就桃李》、《班级工作中的激励》、《浅谈在班级管理中渗透激励机制》、《教育者要有赏识的眼光》等都为学校教育、班级管理工作作出了有益探索。(3)教学类:翻开《林甸一中激励教育成果选编》以及各课题组《成果卷》,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中的激励教育真的是硕果累累——论文、案例、经验文章等多达600余篇。如:实验教师刘永波撰写的《提升教师个人魅力,“赏识”培养学生自理》、《思想,阅历,知识,才情》、《固定结构,限定格式》、《“赏识教育”的教学激励作用》、《“言者无罪”的启示》以及《谈赏识教育与后进生转化》(陶冬梅)、《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赵晓芳)、《激励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现》(张明明)、《激励教育在教学中的体现》(张明明)、《不成功的教具导演的成功课堂》(王海山)、《赏析——黄河大合唱》(于铁健)、《浅谈体育课中如何调动女生的积极性》(闫建华)等等,不胜枚举。(4)方法类:提到方法,实验教师们总是谦虚地说,“没啥”。然而,我们仅仅从子课题组长臧艳玲、王爱民、闫敬霞撰写的《怎样合作学习才能高效有序》、《提升个人魅力,培养学生能力》、《探究式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尝试》、《学生错了,也可以用表扬解决问题》等四篇文章就已看出,他们正在探索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天地。(5)心因类:三年多的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让我们更加认清了把握被研究者的心因轨迹就把握了成功教育的前提。循着这一思想,研究者们撰写了一篇又一篇闪着“火花”的理论文章。如:《抓住学生兴趣的培养》(王爱民)、《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于铁健)、《成功蕴藏在你的肯定之中》(王爱民)、《真心的去欣赏每个学生》(王爱民)、《让火花重新燃起》(王海山、赵炫钢)等。
八、深化推广
存在问题:
(一)“激励”理论与学生实际,以及“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与学生基本知识的占有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些问题同时也给课题研究带来了生机、活力和成功的前景。对此,研究者们提出了“真实情景下如何有效运用激励理论”、“初中阶段相关知识的溃乏给激励方法的运用带来的先机”等课题中的“课题”。
(二)个别课题组深度研究不够,表现为有资料的收集、调查,但缺少分析、论证及相关措施。
改进措施:
(一)加强测试、析论工作,强化课题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二)强化课题组的自我检查、自我完善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研用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推进新课改的深层发展。
(四)通过“情——台——度”激励教育框架的进一步深层推进和有机结合,彰显我校激励教育研究的特色性、独到性。
(五)扩大现有成果的社会验证面,全面检验激励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激励教育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综上所述,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我校为期三年之久的“激励教育研究”一度动用上百次研究人员,实验对象涉及几千名学生、教职工,研究领域遍及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学生心因发展等诸多方面。
三年中,学校克服重重困难,投入研究资金近20万元。此间,虽然研究人员有掉队、有替补、有转出,但课题研究工作却在承接、延续、发展中日益唱响。总课题组及其各子课题组不但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也基本实现了启动激励教育、激发成长思想、改变学校面貌、实现跨越发展、再创一中辉煌的良好期盼和各项目标。
同时,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不仅撰写了大量有思想、有创见、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整体科研实力迅速提高并正在形成敢于并善于发展的优秀思想。
面对着总课题组及九个子课题组逾十四万字的研究报告,我们倍感自豪。我们深知,虽然这一研究的整体信度、效度较高,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个别课题组对研究对象的动态把握还有所欠缺,个别分析尚有以偏盖全的嫌疑。然而,大量探索与研究结果,却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研究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薄弱学校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发展意义、借鉴意义。
我们相信,随着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续展研究,我校的“激励教育”必将不断深化、升华。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的激励理论》著 罗伯特·W·麦克米金(美)译 武向荣
2.《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与实践研究》黄莹莹
网络文章
3.《激励教育理论简介》刘佳网络文章
4.《教育心理学》潘菽主编。
5.《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六版)》(美)约翰·肖内西,尤金·泽克迈斯特,珍妮·泽克迈斯特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6.《教育哲学》张栗原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7.网络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