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校园语言文化及影响》结题报告
《当代校园语言文化及影响》结题报告
流行语是指一段时期内在民众口头上流行的反映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文化风尚的一种时尚性的语言,具有俚俗性、生动性和时代性。流行语是语言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学生流行语是指在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中广泛流传和口头使用的语言,学生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反映了学生生活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大学校园的文化风貌。
一、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较中小学生来说生活状态和个人习性都较为自由,没有中考和高考的束缚,学习压力相对较小,生活空间相对较广;但是较之已经进入社会的青年人来说,大学生虽然远离了父母的直接监督和管教,但经济上依然不能完全独立,与外界相对隔离的较为单一的校园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范围和内容。由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流行语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流行语反映了与大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的内容,涉及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大学生较为关心和关注的方面。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1.与大学生的学业以及将来的就业等相关的流行语,“考研”(考研究生)、“考证”(考各类证书)、“考托”(托福考试)、“考G”(GRE考试)、“英语四六级”、“考公务员”、“面试”等等,这些都是与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及将来毕业的出路有关。
2.与大学生的爱情及异性有关的流行语,“约会”、“帅哥”、“靓妹”、“正点”(形容女生的长相好看)、“青蛙”(形容长相较差的男生)、“恐龙”(形容长相较差的女生)、“吹了”、“电灯泡”(形容两个人正在谈恋爱时身边多余的人)、“滋润”(形容正在热恋期)、“越挫越勇”(形容谈恋爱多次失败但仍然追求异性的人,多指男生)等等,大学的生活空余时间比较多,而且学校和家长也不限制和约束大学生的恋爱自由,所以伴随着大学生恋爱人数日趋增长的趋势,与恋爱有关的流行语也自然被大学生所熟知和使用,就算是没有谈恋爱的学生,也免不了会在宿舍每晚的“座谈会”、“卧谈会”上讨论有关异性的话题,所以与之相关的流行语如“班花”、“校草”等也在大学生中间普遍流传。
3.与大学生们日常生活有关的流行语,例如“上网”、“卧谈”、“社团”、“大喜(洗)之日”(形容要洗好多衣服的日子)等等。
4.与大学生活的独特经历有关的流行语,例如“翘课”(旷课)、“挂科”(考试不及格)、“占座”等等。大学生流行语从总体上看真实地反映着大学生活的每一部分和大学生们最为感兴趣或最常接触的事物,从这些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窥见大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看到他们既有关心未来积极奋斗的一面,也有安于现状消极怠工的一面。
第二,大学生流行语一般都较为简洁、幽默、生动,有时还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样的语言便于在学生中间流传,也体现了大学生们开放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例如“裸考”是指不复习就去参加考试,“早练”、“黄昏练”是指早晨或傍晚进行锻炼,“寒”是指“寒心”,这是来源于日本漫画中把人物画成暗的颜色并加上一滴汗珠,表示无奈的意思,“酱紫”、“不要酱紫”是指“这样子”、“不要这样子”,这是根据谐音使汉字紧缩而形成的流行语。可以说大学生流行语赋予了大学生一个将日常生活和丰富谐趣的语言相结合的平台,并且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思维广度也更加开阔,体现在校园流行语中就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和多姿多彩。
第三,大学生流行语体现了大学生们真切的心理倾向和思想感情,体现了他们感情较为浓烈的一面。例如,“我晕”、“我倒”、“我吐”,都是表示对事物的无奈或是吃惊的感情。“靠!”也是大学生尤其是男生们常用的流行语,用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强调自己的感情。近几年来在大学生中间使用最频繁的表达感情的流行语非“郁闷”莫属了,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面对规律性突然降低的生活和大量的空余时间不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是“郁闷”;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却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友情的丧失、学业的迷茫、未来的方向,这种心情也“郁闷”;临近毕业,也还要为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就业等等问题所困扰,堆积在心头的这种情绪怎能不说也是“郁闷”呢?“郁闷”一词其实并不新鲜,但是表现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却又最恰到好处,所以在大学生中间广为流传。除此之外,大学生们还喜欢用一些名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及对人或事物的亲疏,例如:“东东”(东西),“老公”、“老婆”,这多是女生们喜爱使用的词语,“东东”的使用其实就暗示了自己对这样东西是喜爱的,用这种小孩子似的语言也增加了可爱的气息,“老公”、“老婆”是女生中间对自己好友的昵称,“老公”多是指性格外向,有些中性化的女生,“老婆”则多指娇小可爱性格内向的女生,在大学里经常可以听见有女生这样介绍自己的好友:“这是我老婆。”这说明两个人的关系一定比一般同学要好。“猪头”一词也是如此,例如:“猪头,帮我占个座!”这里的“猪头”可不是骂人、讽刺人,也是表示两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另外,表示大学生们心理倾向和思想感情的流行语还有“爽”、“真锉”、“去死吧”、“滚”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大学生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从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看大学的校园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体现着文化。从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校园文化风貌。
首先,大学生流行语覆盖了大学生活的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大学校园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活不再单纯是过去的“宿舍——教室——图书馆”这三点一线,大学开始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而大学生自身也不再满足于单调的大学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上网、考证、恋爱、打工、社会实践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活的弹性化和校园文化的人性化。大学本就不同于中学小学,在将学习这一本职任务做好的同时,大学生们也需要有更为开阔的空间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并不断摸索自己的未来方向、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从形形色色的大学生流行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校园文化日趋丰富和多样。
其次,大学生们在校园中的心态多是轻松的,从诙谐幽默的流行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学生们极富情趣和个性的心理。前面已经说到,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与同龄人的集体生活、没有家长的直接监督管理等特点使得大学生们在交流中更倾向于语言的个性化和情绪化,更倾向于以一种比事实更为夸张的表达方式营造幽默的氛围。比如说同样是发手机短信息,如果说:“我们手机发短消息联系!”就会显得缺乏创意且不够个性,大学生们则更倾向于说:“我短你!”或是“你短我!”这样的说法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符合大学生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步调的心理。再如,大学生们常说的“我靠”、“我晕”、“我无语了”、“真锉”等等,虽然在表达自己的不屑或无奈的情绪时显得有些夸张,但的确也起到了宣泄情绪、缓和气氛的作用,并且同学们之间也不会因为使用了这样的词汇和语言而互相责怪和误解,因为作为表现情绪的方式,这类的词语在大学生中是被理解和流传的。大学生们在流行语的使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用共有的心态和情绪也自然影响到大学校园的文化,校园文化呈现出轻松、活泼的氛围,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开始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更广阔的平台,并且在日常教育和课外活动安排中更注重添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更加趋向时代化和流行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肯定,鼓励学生自我素质的提升,形成共性教育和个性发展相协调的校园文化环境。
再次,从大学生的流行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心理情绪的消极的一方面,以及大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风尚。比如平时旷课、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校外同居等等。这些虽然只占据了大学生流行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些流行语背后所代表的校园文化风貌却值得我们注意。相对于社会来说,大学校园是一个比较安宁和单纯的环境,但是也还是存在着一些破坏单纯的因素,平时旷课、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校外同居这些现象不仅会成为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自身的发展绊脚石,而且会影响整个校园的风气,虽然这些不良的校园现象只发生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但是从“翘课”、“作弊”、“同居”成为大学生的流行语中就不难看出,这些现象就算不是被大家所认可和实践,但至少不被大家排斥和完全否定。大学的校园文化提倡和鼓励学生们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但是这种“自由”应该在一定限制与规则之内,否则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会遭到破坏,大学生们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得不到保障。
最后,由于语言是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发展的,由语言所影响的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大学们年轻、思维活跃、善于接受社会的新鲜事物,乐于在发展的时代中创新和使用新鲜的语言,大学生流行语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大学生淘汰了一些过时的语言而倾向使用与当下生活最为密切的且最时尚的语言。例如,在20世纪的80年代前期和中期,在大学生们中间有“红路”、“黄路”、“黑路”的说法,所谓“红路”就是指入党、当官,将来走上政治的仕途之路;“黄路”则是指走经商、做生意的道路;而“黑路”就是将来考研究生或是出国,但是这样的说法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已经几乎绝迹了。现在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的看法和选择更加丰富和多样,属于他们的流行语中增加了“考公务员”、“保送”、“创业”、“托福”、“GRE”等相对于过去来说新鲜的词汇,而大学也适时地提供给学生们更多更符合他们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机会,近些年来在全国各类大学中流行的各种“创业规划大赛”、“职业设计大赛”、“学术作品大赛”、“英语口语比赛”以及各种名目的考研、考公务员的辅导班和培训讲座,其实就是对时下大学生的能力需求和校园文化流行趋势的暗示。
三、如何看待大学生流行语及其影响下的大学校园文化
有的人认为大学生的校园流行语是语言中的污染,一些流行语例如“去死吧”、“靠”、“郁闷”、“滚”等等都表现了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明显的不良情绪,如果让这样的语言继续流行下去,会在大学生中间造成消极的影响,也会败坏大学校园文化。另外,“作弊”、“翘课”、“同居”这类大学生流行语的使用和传播,也表明现在的大学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加以干预,以避免大学生们有不健康的、不利于他们自身发展心理或行为。
从大学生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的大学生中的确流行着一些宣泄自己的情绪、抒发自身情感或表明自己态度的语言,但是这类语言只是选择了一种较为夸张的方式,而这种较为夸张的方式同时也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独有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被他们所广为认可和接受的方式。同时,大学生使用这类所谓的“消极性”语言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态度或情绪,毕竟当今的大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多重压力,面对自己现实中和未来的一些问题,难免会感觉到有负担,思想情绪上也难免会有消极倾向,而一些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排解自己心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在与人的交流中重新恢复自信、勇敢面对生活。从这个角度上看,这些流行语不仅没有导致大学生思想和大学校园文化不健康,而且还可以通过大学生们自己喜爱的方式解决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不否认“作弊”、“翘课”、“同居”等不良现象在大学生中是存在的,但是这类现象毕竟只发生在极少数的大学生身上,对于整个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的。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流行语虽然影响了大学校园文化,但是流行语也只是一种交际语言,如果大学的校园文化真的存在着诸多问题,也应该通过加强学校的管理和监督、给学生提供积极、良性的指导这一途径来改善,而不可能通过改变流行语来解决。所以,不能全盘否定大学生流行语,而必须看到它给学生和大学校园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对校园文化的规范,也不可能全部寄托在对大学生流行语的规范上。
当然,我们还是可以从大学生流行语中观察出大学生身心的成长和变化,从而看出大学校园的文化风貌。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的进步推动着语言的流行变化,大学生流行语也一定会继续丰富发展下去,并更倾向于大学生自身个性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和健康全面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也一定会向着更加人性化、多样化、良性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学生感悟: 黄晶娇:
让我们更加走进大学校园,从他们的语言去了解体会他们的生活,也明白了对于“流行语”应该去伪存精,保留精华部分。徐尧骥:
无论是对待语言,还是对待生活中的问题,都应该抱着辩证的态度,能够区分两者的界限,从而更好地去吸收。
家长感悟:
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他们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想要的问题答案,并且对于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的引导,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
第二篇: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精神,《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职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蔡元培先生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育人,由校园的物质形态所涵盖校园意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打造特色学校推进学校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作用、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展示精神文化的总和。它还是一种引领、一种价值认同、一种追求境界,是师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建、共享的目标总和。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学校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既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更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广阔途径,是顺应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的研究,能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也能促进了学生家庭文化生活的改变,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必能促使其家长对学校的关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能得到家长的认同。让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家庭的文化品位,促进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
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这主要表现在:
1、陶冶功能。校园文化比传统的教育教学更具有独特的效能。首先,它要求创设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特别是育人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它以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这种濡化、规范作用是无所不在的,深远长久的。
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过剩精力也需要在课堂之外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活动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发展环境,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加强素质的培养,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等,都大有好处。
4、导向功能。学校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思维在这里交流碰撞,使莘莘学子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所以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的重任,其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校园文化是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还是起到负面的消极影响。
5、社会整合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中介”,起着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系统在整个运作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校园里的每个成员在一定的校园背景下,其观念将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同时,作为学校的文化载体,他们又将校园文化带入社会并作用于社会大文化。正是校园文化这些重要的价值功能,才促使了教育工作者对它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
三、课题实施条件:(学校各种关于德育方面的表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校园大环境。
学校有浓郁的课题研究氛围,有一整套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课题组成员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课题组组长曾多次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培训学习,课题组全体成员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为本课题研究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为了本课题研究,学校相关的资料比较丰富,网络、影视、书报、杂志都可以找到有关的材料,实验器具齐备,在教学设备上能满足广大驾驶学生需求,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使这个课题具有了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和规律。3.探索校园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并构建校园文化的教育模式。4.科学界定“校园文化”的实质与内涵,构建完整的可供操作评估的“校园文化”教育价值的目标体系。
(二)主要内容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如: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意等)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上学期还举行了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四届主题班队会竞赛,得到了家长、社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2、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红领巾电视台、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红领巾电视台每天广播时间半小时,除了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贬邪外,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4、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我们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拒绝管制刀具进校园”、“节约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异常天气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5、加强校园显性文化建设,营造特色氛围。
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特点的显性标志。
(1)在文化长廊内开辟作品栏,悬挂学生的美术、书法、电脑作品、手抄报等;布置“文化实小”展室,展示学生收集、整理、创作的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文化的精髓,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
(2)教学楼楼梯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
(3)结合学校环境构筑三条“德育墙”,除设置两图、守则、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
(5)全力营造“书香校园”的环境,让校园处处弥漫书香。
通过“三室”(教师阅览室、学生读书室、教室图书角)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环境,努力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构建师生理想的精神家园,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6)结合我校实际,每天早晨安排课前15分钟及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课时间,结合我校1—6年级古诗词教材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让经典陶冶学生情操;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课由我校刘安武老师进行写字教学,夯实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写字水平。
(7)人人参与,构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走进教室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栏目。一扇扇别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门脱颖而出;彰显个性的班风折射出班级特色;室内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社会一角”使学生对社会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了解、更多一份责任;“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心里话”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班级之星”带动了全班,坚定了信心,每一颗“星星”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骄傲的告诉同学和老师:我能行,我最行;“父母的叮咛”让孩子们读懂了父母的融融爱意、良苦用心,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巧手慧心”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讨论法 3.访谈法 4.行动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时间)(1)形成课题方案。
(2)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专门小组等。筹备课题研究经费。(3)广泛收集师生意见,分析调查现有校园文化建设情况。(4)上报有关职能部门寻求支持。2.课题实施阶段(时间)
成立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课题研究,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时间)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有关专家中期评估。
4.结题鉴定阶段(时间)撰写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论著出版,接受课题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成效: 在工作中,我们通过以下活动,把校园文化渗透到具体的活动中。1.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通过美术展览、室外展示墙及文化长廊,展示师生自创作的作品和励志标语。在硬件环境方面努力体现洁净、安静、优美的园林化特点,努力打造具有城中特色的优良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让橱窗、草坪、展板、文化墙等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无声的导师。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制订、完善了《教职工工作纪律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教学质量奖惩制度》、《考勤奖惩条例》、《评优选模及职称评定晋升制度》等,旨在增强教师岗位职责意识,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
3.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将名人名言、宣传栏、优秀作业栏等井井有条地安排在适宜的地方,每周评选优秀学生并张榜公布,每月进行一次黑板报评比,既锻炼学生能力,也成为教育学生的工具,使班级环境整洁、整齐、严肃。特别是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让学生的演讲、才艺展示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4.在教师文化建设上,通过创建现代教师阅览室、乒乓球活动室,羽毛球比赛,凝聚人心。不定期展出教师荣誉成果展牌,举办教育成果展览会等,使教师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建成并完善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学习型校园,以团体的形式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5.在校园文化生活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教师读书活动,让健康向上的专业理念占领教师的业余生活阵地。学校党支部、工会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举办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使教师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6.在学生文化建设上,坚持以德育教育为载体,通过学科渗透、班队活动、板报橱窗宣传、评比校园之星、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活跃学生的身心,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利用每年12月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活动,开展书画、手抄报比赛、手工制作、演讲比赛、校园少年歌星评比、文艺汇演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六、结论与思考
1.校园的整体规划虽然已经完成,但很多文化设施正在建设中,显得比较零乱,从外观上还无法实现理论研究的成果。
2.一部分老师甚至是领导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缺乏相关的理念,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滞后。
3.从全市别的学校来看,虽然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从思想认识到实践过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培训。
针对以上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
(1)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资金、宣传力度上进一步加强。(2)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教师特别是领导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全市整体校园文化的水平。
(3)通过走出去的办法,努力学习外地先进的校园文化。
(4)把校园文化同学校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帮助。
第三篇:书香校园结题报告
《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江西省第六期教学研究课题,同时也是江西省“十一·五”重点课题《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该课题为我校校域性课题,下设11个子课题,其中5个为新余市教学研究第六期立项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意在通过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一方面关注学生阅读,引领精神成长,及早培养“阅读人口”;一方面关注教师阅读,丰富文化涵养,锻造专业化教师队伍;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构建阅读文化生态,还孩子们一个真真正正的童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自2006年3月课题开题以来,在省、市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全校小学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基本上实现了预定目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课题的提出
社会学家帕克(Robert Park)曾经说过:我们之为人是因为我们会说;但我们之为文明人却是因为我们能读。由此可见,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首先,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能力当中占据了核心位置;其次,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另外,阅读还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开放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大量阅读的作用不仅限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收集、整合资料,应用和创新能力,更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有根基的人”。
进入80年代后随着视听媒体的兴起和互动的网络的普及,在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构筑的声光世界中,孩子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各国普遍发现学生的读写能力下降。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倡导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纷纷发起了阅读运动。在英国,2003年初教育部发布号召,要把阅读进行到底,并借助各种传播工具宣传阅读。在日本,文部省把公元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2001年底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颁布,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在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倡导并进行了“阅读挑战”运动,刚刚卸任的总统布什推出了“阅读优先”方案,大力提倡阅读。在法国,语文教学大纲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学生学会阅读文学作品,通过这种学习开发智力。在中国台湾地校,一向非常重视儿童阅读课程的指导和儿童阅读的推广,2000—2003年全面推行了“儿童阅读实施计划”。在中国香港特校,语文课程纲要也明确提出了“课外导读”实施的时间。在国内,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目前我国的教育界正着力于母语教育新理念和实施策略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建立“书香校园”的主张,无疑成为推动社会阅读风气形成的强有力的动力。
然而,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校际之间办学差距较大,学生阅读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学生阅读的质和量均得不到保证。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现代传媒的冲击,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没有主动阅读的愿望。
为了能指导孩子进行大量且持续的阅读,及早培养阅读人口,我们将在关注各国及国内儿童阅读教育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以“书香校园”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为根本,以实现操作流程的科学化、目标定位的多样化、推进策略的个性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校际互动的经常化为目标,着力于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的策略研究,让孩子的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让阅读成为老师必须的生活,让书香弥漫每个校园。
二.课题的界定
书香校园是校园文化一种具体的表现形态,建设“书香校园”就是为师生构建一个最理想的文化生态,扩展无限的精神教育的空间。“书香校园”的理想状态是:书的香气就像花香一样弥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读书对老师、学生来说是最自然的事情,他们不断地从书中汲取阳光和水„„
“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以界定为:以塑造终身阅读者为宗旨,以书香校园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为抓手,以创造性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为载体,探索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的操作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构建操作体系:着力于书香校园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努力探索“书香校园”的经营策略,充分发挥校域整体联动的优势,分层推进。
2.建立评价机制:建立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学生等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探讨实施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使评价有效地促进课题的研究工作。
3.塑造完美人格:既重视学生人文知识的积淀,更着重探讨如何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4.建设书香校园:通过硬件和软件建设,最终促成“书香校园”的建立,促成“书香家庭”、“书香社校”的形成,为最终营造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关于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的策略研究;
2.关于 “书香校园”建设中阅读文化生态的构建研究;
3.关于“书香校园”建设中课内阅读课的教学策略研究;
4.关于“书香校园”与“书香社校”建设的协同互动研究;
5.关于“书香班级”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6.关于培育书香教师的实践研究;
7.关于不同阅读资源的教学策略研究(包括:①关于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的方法与技巧研究;②关于指导学生进行大声朗读的策略研究;③关于图画书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④关于指导学生进行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研究;⑤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与整本书阅读的有机整合研究;⑥关于读写结合的有效指导策略研究;⑦关于整本书的导读与交流策略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策略
(一)精心规划,确立整体联动的实施战略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精心的规划与设计,那么在推进过程中就会出现进程慢、阻力大等一些诸如此类的现象,从而最终导致效果不够显明。因此,在确立了校域性推进书香校园的思想后,我们在广泛征求基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就实验内容和推进策略进行了充分而细致的讨论,形成了一套既科学又实用的整体联动的实施战略。
1.构建网络,为校域性推进“书香校园”开设“绿色通道”。
光靠校教育局“书香校园”总课题组来推进校域性“书香校园”是不现实的,我们将校内所有小学看作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强势推进。为此,我们构建了课题研究网络,整个课题研究的成员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由局长和一把手校长领衔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通过行政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第二部分是由教研室和子课题具体负责人组成课题研究指导小组,主要负责课题研究的策划、设计和指导,如一年一度读书节的安排,教师读书会的组织等;第三部分是由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核心成员,这部分老师来自教学一线,具体负责实验的实施,如书香班级的建设、书香课堂的营造、班级读书会不同课型的教学研究等。整个管理网络既上下贯通又各有侧重,真正做到了举全校之力强势推进。
但推进的过程又是艰巨的,我们的校长和老师从拒绝到盲从,从被动到主动,这其间的转变充分显示了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的力度与效度。
2.制定方案,为校域性推进“书香校园”拟定“理想蓝图”。
校域性“书香校园”的推进,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有一个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否则就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无序状态,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我校在实验初就制定了校域性推进“书香校园”实施方案,为校域性“书香校园”的推进拟定了一幅“理想蓝图”。
但是,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又有了更多新的思考。为了将我们的思考及时传达给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2007年初,我们出台了《让书香浸润维扬教育——五一路小学“十一五”期间书香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稿)》,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并形成了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的七大原则,即“书香校园”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照顾差异相结合的原则,阅读书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阅读活动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凸显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持续行动与及时反思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另外,我们还就“书香校园”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3.加强培训,为校域性推进“书香校园”注入“源头活水”。
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师才是真正的教科书。所以我国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做职业学习者、终身读书人。一个不爱好广泛阅读的教师,很难想象他会去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他甚至可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压制者。同样自己阅读量的微乎其微,阅读面的狭窄,也很难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热情,也更难给予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这样又如何能为他们打好“精神的底子”,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
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层面的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召开全校教师读书会,我们分别聘请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女士、著名“草根教师”看云、江西省特级教师王栋生(吴非)先生、“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徐冬梅女士、华东师范大学郑飞艺博士分别来我校进行有关阅读方面的专题讲座,拓宽了教师的教育和阅读视野。另外,各学校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2008年,我们又在维扬教育网站设立了“书香论坛”,及时向教师推荐相关书籍,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搭建网上读书沙龙。
2008年4月2日,我们又提出了“书香童年”六大行动之一的“书香之旅”行动,让每个老师都能展开一段美丽的书香之旅,真正成为守护童年的“点灯人”。在此基础上,我们从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成立了“书香教师工作室”,制定了申报制度、管理制度和提升计划,全方位打造书香教师。同时还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开展校内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活动。既是培训人,又是受训对象,双重身份更为他们开拓了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另外,我校目前共有小学语文教师30多人,其中工作5年内的新教师就有24人,占整个小学语文教师总数的87%,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年轻化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为此,我们又于2007年9月成立了“新教师研习营”,从指导课堂教学、推荐阅读书目、考核教学基本功等方面提出了六个“每”,为每个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划,并通过每月一次的培训活动来加以落实。同时,我们每年都对所有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情况调研,形成校域性调研报告,及时向新教师传达。
(二)精细运作,实施分步推进的操作策略
校域性推进“书香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的学校及人员覆盖面较广,要想取得更大面积的丰收,就必须通过精细化地运作来实现操作流程的科学化、目标定位的多样化、推进策略的个性化、校际互动的经常化,以形成整体联动的良好势头。考虑到这些,我们认为这项工作的推进决定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缓步而上、分步推进。
第一步:活动层面
点燃每个教师和学生的阅读热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无疑是最最有效的。为此,从2004年至今,我们已连续举行了六届校域性读书节。活动既涉及教师,又涉及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示了师生共同阅读的成果。如中小学教师美文诵读比赛、书香校长论坛、小学生读写大赛、教师讲述比赛、“唱响童年”校园朗诵会、“书香校园行”系列活动„„此外各学校也开展读书节活动,尤其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会的建立,比如全校性的读书会、班级读书会、亲子读书会、教师读书会等,创造性地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较好地解决了“书香校园”建设过程中的组织问题与活动问题。这样,校域读书节“领头”,学校读书节“唱戏”,相得益彰。
第二步:教学层面
丰富多彩的读书节活动让“阅读”好好地在校园内火了一把,可是我们也越来越发现,光在活动层面推进,只是一时的热闹,如何把阅读转化为持久的生命状态呢?我们觉得任何一项研究必须占领课堂,否则是没有生命力的。于是,我们又开始了在教学层面的推进。
2005年开始,我们着力于打造“书香课堂”,真正将课题研究的触角伸向教学层面
。一方面,我们通过每年一度的“书香课堂”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和相关研讨活动对全校语文教师做出思想和方法上的引领;另一方面,我们实施校域性的“书香课堂”集体备课,不仅为每位教师提供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还提供可作延伸阅读的推荐材料和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引导教师不仅站稳“教材”这块礁石,还要放眼文学的海洋,把一本本优秀的童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
第三步:课程层面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语文老师都认为语文=《语文》。其实一本语文教科书是绝对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阅读渴望的,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大量的阅读呢?在前期课外阅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将课题研究引领到课程研究的层面。2007年,我们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阅读的质和量的要求,制定了《五一路小学“书香童年”经典阅读课程》。整个课程分为经典诵读和名著阅读两大板块,课程设计以课标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为蓝本,兼顾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精选适合学生阅读且为学生所需要的阅读篇目,按照整体把握、循序渐进、难易适度等原则进行了较为合理地编排。课程设计的整体框架如下:
学
段
经
典
诵
读
名 著 阅 读
低年级
每学期诵读10首,共计40首。内容涉及童谣、古诗、儿童诗、蒙学教材等。
每学期阅读1本书,共计4本。内容以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为主。
中年级
每学期诵读12首,共计48首。内容涉及古诗、蒙学教材、儿童诗、古代散文、散文诗、现代诗歌等。
每学期阅读2本书,共计8本。内容以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为主。
高年级
每学期诵读15首,共计60首。内容涉及诗、词、曲、儿童诗、现代诗歌、格言集萃、散文等。
每学期阅读3本书,共计12本。内容涉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国古典名著等。
至此,我校各所学校积极组织课程实施,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课程形态。
另外,作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课题的《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小学阅读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也在阅读课程的探索方面进行了扎实而有效的探索,从而成为整个校域性课程推进的“排头兵”。
第四步:文化层面
“书香”是一种享受精神丰盈的生命状态,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丰富、精神的滋养与成长的快乐。“书香”本是一种极为自然的文化生态,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自然而又不可分离。现在我们都说要建设“书香校园”,其实校园本应就是学园、乐园、书香之园,所以建设“书香校园”就是要还校园存在的本真状态。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就是通过构建阅读文化生态校域,还孩子们一个真真正正的童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他们的生命因阅读而更加精彩。因此,我们又把目标锁定在了构建阅读文化生态上,并把2009年定为“阅读文化生态”建设年。
(三)精致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推进格局
我校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工作从一个学校自下而上的萌芽,到举全校之力自上而下的推进,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1.设置多层面目标定位,在推进思想上寻求新境界
校际之间明显的差异,使我们意识到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决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根据校情和学情,制定符合各个层面学校发展的目标体系,为每个学校创造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曾就全校各小学建设“书香校园”分实验小学、城市小学、乡镇中心小学、村小这四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随着《“书香校园”星级评估方案(讨论稿)》的出台,又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特色活动三个方面向各层次学校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建设目标。自从《让书香浸润维扬教育——五一路小学“十一五”期间书香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稿)》颁布以后,各学校又重新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定位,明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2.尝试多维度推进策略,在研究质态上寻求新突破
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其涉及面之大是可想而知之的,这其中既涉及到不同的学校不同的
班级,还涉及到全校师生,因此在推进的策略上就应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1)学校层面:为了更好地展示各个学校在建设“书香校园”工作中的创造力,形成既符合自身实际又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研究,我们要求各学校结合我校提出的“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办学目标,将之与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产生“1+1>2”的效应。因此,我们帮助学校进行了梳理、提炼,在“特色”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2)教师层面:我们以校内一批热爱阅读的校长、骨干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领头人和探路者,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以“班级读书会”为方式的阅读指导策略,开展了大声朗读、名著导读、图画书阅读、阅读交流等多种课型研究,并通过课题研究现场会、教师读书会等形式在全校进行推广,带领全校教师共同踏上儿童阅读推广的道路。
(3)学生层面:一方面,我们通过建设“书香课堂”,让孩子们能立足教材,放眼文学的海洋;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积淀语文素养;另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建立多元化评价细则,在推进方式寻求新发展
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都非易事,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阻力,针对我校现状,我们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杠杆,来引导学校提高对“书香校园”的认识,促进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我们在先期出台《五一路小学“书香班级”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又出台了《五一路小学“书香校园”星级评价标准(讨论稿)》,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特色活动这三个方面分三个星级分别拟定了较为详细的评价标准,既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关注师生的阅读成长。因此对于这项课题的开展,学校是行有目标,做有方向。另外我们还出台了 “书香课堂”的评价标准,引领教师关注“书香课堂”的建设。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原先的评价方案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于是在2007年将“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细化,又出台了《五一路小学“书香校园”评价细则(试行稿)》和《五一路小学“书香班级”评价细则(试行稿)》,并将此纳入到我校“教育教学方案”考评之中,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完成。
这样,通过行政的手段,利用评价的“杠杆”,就形成了我们校域性建设“书香校园”的强大的推动力。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在新余市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我们陆续接待了来自吉林、湖北、浙江、安徽、广东、山东、山西等省份各个代表团的来访,彰显了我校的教科研特色。
回首过往,从2002年开始,我校就开始了“书香校园”的建设之路,2006年开始的课题研究是此项工程实施中的必然。几年来,我们维扬人一步步拾级而上的坚持也写就了一个个辉煌。
(一)形成了一套“书香校域”的经营策略
7年的推进之路,3年的课题研究之途,让书香逐渐散播于我们五一路小学的每一个校园,每一间教室,不得不说这与一套完善的实施策略的建构是密不可分的。
●整体勾画:从组织建设的完善、阅读资源的丰富、实施策略的科学有效、成果辐射的多元等方面提出较为全面、完善的整体构想。
●分步实施: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追求规划的精心、运作的精细、管理的精致,没有一哄而上,而是采取缓步而上、稳扎稳打的策略,建立了从活动层面到教学层面,再到课程层面,最终抵达文化层面的实施步骤。
●校域联动:因校域范围之大,我们对推进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阻滞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无论是校际之间,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我们都采取优势互补、重点指导等办法形成校域联动之势,不让一个学校掉队,让每个学生都能走进阅读。
●追求特色:“书香校域”的建设既是一盘棋,同时也应尊重每个学校自身的特色,让他们走出自己多姿多彩的棋路。因此,各学校都能结合自身实际在某个点上下足力气,从而形成校域推动的合力。
(二)拟定出两个关注童年的阅读课程
一是覆盖全校学生的《五一路小学“书香童年”经典阅读课程》。我们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以“亲近母语”理念为行动指南,以构建阅读文化生态校域为落脚点,在着力于守护童年生态,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了适合我校特点的“书香童年”经典阅读课程,为全校小学生提供了营养较为丰富的“基础阅读点心”。
为了促进课程的实施,我们于2008年4月2日举行了“唱响童年”校园朗诵会。当天,从城市小学到农村小学,在五一路小学的每一个小学校园内,琅琅书声掺合着春日花草的芬芳,美妙的童音成为校园内最纯净的主旋律。从《三字经》到活泼欢快的童谣、童诗,从唐诗宋词到至真至纯的散文名篇,孩子们以各种方式参与诵读,或集体配乐朗诵,或个人激情领诵,或音乐伴唱,将一首首充满情趣的经典诗作演绎得精彩动人,对课程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二是惠及六个班300名学生的“静悄悄的成长”阅读特色课程。该课程在关注儿童文化的视野之下,以苏教版国标本阅读教材为载体,以学生的生命成长轨迹为线索,从诵读、图画书阅读、整本书阅读、读写互动等方面入手,基本构建了一个关注童年,关怀纯真,为学生所热爱和需要的理想的阅读课程,成为孩子们进行广泛阅读的“特色阅读点心”。
(三)构建了三个不同层面的“书香校园”评价细则
任何一项课题的深入探究必定伴随着评价的研究,以检验课题研究的成果。几年的实践,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制定了相应的评价细则,从整体上架构出评价的初步体系:
1.学校层面:“书香校园”评价细则、“书香课堂”评价细则。
(1)关于“书香校园”评价细则:注重书香校园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从“阅读资源”、“推进策略”和“成果建设”提出了12个块面27个评价指标,为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一定的引领。
(2)关于“书香课堂”评价细则:特别关注教师的文学修养和课堂的文化氛围,从“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学策略”、“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引领教师关注儿童文化的存在状态。
2.班级层面:“书香班级”评价细则、“书香学生”评价细则。
(1)关于“书香班级”评价细则: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书香校园的建设依赖于一个个“书香班级”的形成。该细则从阅读的资源、时间、活动、环境、成果、特色等方面初步建构出一个“书香班级”的理想雏形。
(2)关于“书香学生”评价细则: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和主动精神,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既注重学生阅读的基础达标,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的滋润和成长的拔节。
3.家庭层面:“书香家庭”评价细则、“书香爸爸(妈妈)评价细则。
推进儿童阅读,家庭和父母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通过“书香家庭”、“书香爸爸(妈妈)”的评选,引领家长们走进阅读之门,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将书香飘进每一个家庭。
(四)摸索出四个系列推广儿童阅读的教学策略
光靠一本语文书是无法解决学生对于阅读的渴求的,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更广泛的阅读方面做出了初步的探索,获得了可喜的丰收:
1.大声朗读教学策略
“大声朗读”就是大声读书给孩子听,这是目前在国外运用范围较广、成效较显著的阅读方式。在孩子们没有阅读一本书之前,或者书源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我们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一本本的好书。大声朗读虽然比较简单,只需教师有一本书即可,但在朗读给孩子们听时还是有技巧的,在教学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1)内容的筛选;(3)话题的切入;(3)悬念的预设;(4)朗读的技巧;(5)有效的讨论;(6)时间的安排;(7)氛围的创设。
2.图画书教学策略
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像交响乐团的演奏一样,图画书是图画与文字的合奏。在图画书里,图画和文字一样的重要,有时甚至比文字更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将图画书的阅读分为三个板块,每个板块有着不同的操作策略:
(1)读前交流:从图画书的封面或儿童的现实世界入手,创设适宜的且足以调动起阅读胃口的情境,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图画书的阅读之中。本环节耗时无需过多,目的是激发阅读的欲望。
(2)读中交流
◆关于环衬和扉页:设计时千万不要忽视,充分利用其中的资源让儿童获得阅读的乐趣。环衬和扉页的阅读可放在阅读正文前,也可放在阅读正文后,还可以前后都涉及。
◆关于提问点:所设计的提问点不宜过多,否则会破坏故事的整体性;提问点一定要是思维的发散点,想象的切入点,故事推进的着力点。
◆关于故事的节奏:图画书的语言有着自己的节奏,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节奏,并引导学生发现、感悟这样的节奏,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另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翻页,让儿童体会阅读的快乐。
◆关于画面的解读:对于重点画面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特别要关注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引导学生发现画面中色彩的变化,体会其中的韵味。
◆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教学设计不能面面俱到,故事的讲述、画面的欣赏应有所侧重。
(3)读后交流: 对故事再次进行整体的描述,帮助儿童形成对故事的整体感知。设计的讨论话题以2-3个为宜,要能体现教学目标。能激发儿童持续阅读的欲望。
3.整本书阅读策略
初步形成了“导读式”、“交流式”、“比较式”等三种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和不同年级段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探索出组织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有效讨论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在整本书阅读交流的话题设计上,梳理出了几个基本的观点。
4.诵读教学策略
坚持日有所诵的原则,诵读童谣时,做到边拍手边诵读,体会童谣的节奏;诵读儿童诗时要能够读出诗的味道,体会诗的意蕴,感受诗的想象力,同时引导学生适当地续写、仿写;诵读诗、词、曲和蒙学教材、古代散文时,不需要作过多的讲解,熟读成诵。
(五)重点打造了多个富有特色的“书香校园”
校域性推进“书香校园”既强调齐步走,又充分给予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因而全校上下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书香校园”。
维扬实验小学以“小书虫俱乐部”为基础,在各级各类学生读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上形成特色;四季园小学以校园书香文化的建设为基础,积极构建校园文化生态;梅岭小学充分依托
现有的优质师资,在书香教师的培养上下足力气,为全校教师队伍的内涵提升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工人子弟小学以“绿苑书场”为抓手,让一本本好书在聆听中走进学生的心田;平山小学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建设为基础,营造书香四溢的农村小学班级书香文化;竹西小学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精心打造“墨香校园”;西湖中心小学依托蜀岗风景校的地理优势,在传承经典,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上彰显特色„„
(六)提出了“书香童年”六大行动方案
2008年,我们提出了“书香童年”六大行动方案,即图书漂流行动、经典阅读课程实施行动、教师书香之旅行动、大型阅读节行动、“书香校园”行动、儿童阅读推广志愿者行动。如今,我们紧紧依托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将这六大行动真正落到实处。六大行动的实施已经惠及五一路小学的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就能与经典亲近,与大师对话,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润泽、精神的滋养和成长的拔节,相信他们的童年是充满书香的,他们的人生是充满幸福的。
(七)丰富了一大批教师和孩子的精神生活
如今,阅读已逐步成为我校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师生彼此在阅读中一同成长,一同走向优秀。
1.教师:一个个活动,一次次磨砺,一节节生长
校域性推进“书香校园”后,教师中掀起了阅读的热潮。在讲述比赛中,老师们一同走进了一个个精美而又意蕴深刻的故事;在美文诵读大赛中,老师们在诗歌与散文的世界中徜徉;在“书香教师工作室”的展示课堂上,老师们一同聆听着课堂背后的读书故事;在“新教师研习营”中,一本本好书激动着新教师的职业情怀。我们欣喜地看到,文学素养的提升,精神生活的丰厚,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起来。近几年,我校教师的名字频频见诸于《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江西教育》等专业杂志,一节节公开课更让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新余市教学骨干。
2.学生:一本本好书,一回回互动,一步步登攀
走进五一路小学的每个校园内,我们总能看见孩子们与一本本好书为伴,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班级的图书角、漂流箱成了他们的快乐小天地。走进我们的阅读交流现场,我们总能看见孩子们真情的流露、智慧的碰撞、精神的充盈。我们欣喜地发现读书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读书,使孩子们成了主动学习的人,他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使孩子们成了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日益彰显;读书,使孩子们成了善交流、会合作的人,他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在逐步形成;读书,使孩子们成了有思想的人,他们懂得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王晓锐长春高新第二实验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一)研究目的校园文化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极大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校这块学生生活的主阵地,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调适、导向的育人功能。我校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人品,“校园文化”品牌的提升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1.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
2.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3.完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科学、人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探索校园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并构建校园文化的教育模式。
4.科学界定“校园文化”的实质与内涵,构建完整的可供操作评估的“校园文化”教育价值的目标体系。
(二)主要内容
1.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2.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3.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讨论法
3.访谈法
4.行动法(二)本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11.5——2011.6)
(1)形成课题方案。
(2)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专门小组等。筹备课题研究经费。
(3)广泛收集师生意见,分析调查现有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4)上报有关职能部门寻求支持。
2.课题实施阶段(2011.7——2012.10)
成立课题组,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课题研究,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2012.11——2013.2)
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有关专家中期评估。
4.结题鉴定阶段(2013.2——2013.12)
撰写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论著出版,接受课题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成效:
在工作中,我们通过以下活动,把校园文化渗透到具体的活动中。
1.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通过美术展览、室外展示墙及文化长廊,展示师生自创作的作品和励志标语。在硬件环境方面努力体现洁净、安静、优美的园林化特点,努力打造具有城中特色的优良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让橱窗、草坪、展板、文化墙等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无声的导师。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制订、完善了《教职工工作纪律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教学质量奖惩制度》、《考勤奖惩条例》、《评优选模及职称评定晋升制度》等,旨在增强教师岗位职责意识,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
3.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将名人名言、宣传栏、优秀作业栏等井井有条地安排在适宜的地方,每周评选优秀学生并张榜公布,每月进行一次黑板报评比,既锻炼学生能力,也成为教育学生的工具,使班级环境整洁、整齐、严肃。特别是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让学生的演讲、才艺展示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4.在教师文化建设上,通过创建现代教师阅览室、乒乓球活动室,羽毛球比赛,凝聚人心。不定期展出教师荣誉成果展牌,举办教育成果展览会等,使教师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建成并完善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学习型校园,以团体的形式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5.在校园文化生活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教师读书活动,让健康向上的专业理念占领教师的业余生活阵地。学校党支部、工会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举办各种教学评比活动,使教师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6.在学生文化建设上,坚持以德育教育为载体,通过学科渗透、班队活动、板报橱窗宣传、评比校园之星、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活跃学生的身心,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利用每年12月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活动,开展书画、手抄报比赛、手工制作、演讲比赛、校园少年歌星评比、文艺汇演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六、结论与思考
1.校园的整体规划虽然已经完成,但很多文化设施正在建设中,显得比较零乱,从外观上还无法实现理论研究的成果。
2.一部分老师甚至是领导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缺乏相关的理念,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滞后。
3.从全市别的学校来看,虽然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从思想认识到实践过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培训。
针对以上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
(1)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资金、宣传力度上进一步加强。
(2)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教师特别是领导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全市整体校园文化的水平。
(3)通过走出去的办法,努力学习外地先进的校园文化。
(4)把校园文化同学校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帮助。
第五篇:结题报告加强数学语言训练
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绿色指标的不断推进,教师也慢慢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学生全面发展过渡,不再一味的关注正确答案,而是更关心学生解题的过程。作为一位新教师,我也一直努力地往这方面靠。我发现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能很快的做好,如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和应用题,但当我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一般都讲不清算理和解题思路。而且如果遇到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有一部分学生往往是做不出来的。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课堂上从旁仔细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发现学生听得多,说的少。站起来说的也是说的不完整不清晰。这是由于年龄的限制(低年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例题而不懂算理,数学思维逻辑发展受到限制。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只有在想清楚的前提下才能说清楚,“说”本身就是思维进一步加工,提炼使之准确、条理化的过程,也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步骤。数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语言是能通过交流来学习的。所以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有机会讲数学,通过讲清自己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概念,去创造知识。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的磨炼,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进行数学语言的理解、运用的训练,促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一步步向着高级阶段发展。同时,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精确、规范、条理化,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灵活性的构想。
二、课题的界定
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各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
再次,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语言区域狭窄,教学中存在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好的现象。如果不重视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将难以外化,语言不仅会成为思维的障碍,还会影响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更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强化训练。
所以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必须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他们思维能力。
三、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研究,在了解低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数学的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愿说、乐说、有话可说、说得准确”,逐步改善学生想得出说不出或数不清楚的状况,并以此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2、研究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很容易被忽视。殊不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得好,自然愿听、肯想、会做。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会做不会说,爱说说不出的现象,尤其低部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更经常出现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以后的冷场现象。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根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数学语言进行训练。本课题期望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寻找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并在丰富的相关理论指引下,建立实践模型。
四、研究目标
在数学提问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提炼、理解、互译、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要不然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会显得手足无措,无从下手。首先要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掌握了推理论证的方法,才有可能在实际问题中正确提炼数学语言,翻译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语言。
四、研究内容
为保证课题能按部就班地开展,特制定以下措施。1.研究原则:(1)简单化原则
简单化原则是数学语言的首要原则,数学语言就是抽撕剥茧,把原来的题目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更好的去理解、去记忆、去内化。从而理清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促进数学逻辑思维发展。(2)数学化原则 简单地说: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领悟最本质、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来观察生活和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2.本课题研究的教育理论基础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的教学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时,教师还要激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说出与不同的想法,培养学生求异意识和质疑问题的精神。
(2)建构主义理论。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教师如果挖掘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思维价值,并将其融入儿童熟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课堂教学向儿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儿童就能感悟方法、主动构建,就能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3.加强数学语言训练,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策略研究。(1)研究制定小学阶段学生数学语言与逻辑思维同步训练的要求。
为了在课堂严密地操作实验因子,针对小学阶段每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研究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数学语言与逻辑思维同步训练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运用准确、简洁、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此为课题操作的目标,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规范地操作。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突出数学语言训练。
通过开设实验研究课,确立以“语言训练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充分运用数学语言理解新知,外显思维过程,在发展学生数学语言的同时,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具体过程大致分为: 基本训练准备数学语言再现旧知语言模式为理解新知数学语言作准备。教学新知理解数学语言指导学生通过认知实践,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法则原理,运用数学文表达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过程。巩固练习运用数学语言运用新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数学语言,达到内化。发展深化发展数学语言组织思维综合应用,发展思维。
这四个层次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确保数学语言与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步。(3)根据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数学语言训练。①在概念教学中,训练学生简明准确地抽象概括。②在计算教学中,训练学生条理清晰地叙述算理和计算法则。
③在应用题教学中,训练学生有根有据地表述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口述应用题的题意、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使思维活动规范化、具体化,合乎逻辑。
④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几何要素,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指有机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由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相结合,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地反思,并对实验的计划和措施不断地加以修改、调整,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实施措施。
(2)文献查阅法: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的查阅学习,了解关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种类及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现状,提高理论认识,增强研究意识,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创造良好的理论基础。
(3)辅助方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运用多种辅助方法对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化归思想”的情况进行周密、系统的考察与分析。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年6月):调查、整理、分析现状,学习相关理论,收集相关资料。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5月)A、启动阶段:分析研究相关因素,为实现本课题研究的目标而制定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B、实施阶段:探索培养数学语言训练,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操作策略,并不断的加以完善。
(3)结题阶段(2014年6月):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案例、反思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形成研究成果。
六、研究过程
(一)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原有水平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低年级学生。对这些学生来说,由于受所在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数学基础、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词汇缺乏,生活见闻也不够广,他们大部分不能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数学画面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自己想法。
(二)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困难原因分析
1、数学语言表达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准确、专业、简洁并有一定的逻辑。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太多,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和看法。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却未能与教学内容得到交流,获得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和体验很少。除了这个现象,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时教师本身也不能准确、简洁地运用数学语言,并且对于自身的数学语言也不是很重视。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个负面的示范。
2、低段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太贫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语言的表达还处在一个积累学习的阶段。因而,这个阶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描述语是相当贫乏的。这就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交流解题思路时过早地结束,甚至不等学生描述出就匆匆小结。最后,结果只能是学生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任何的提高。
(三)提高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研究
1、规范教师语言
既然是“数学语言”就有它专门的词汇、概念,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些专门的数学语言,也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这利于学生养成语言规范的习惯.比如各种运算中处于不同位置的数有专用的名称,和、差、积、商等,生活中可能不常用,数学课堂中要尽量用;生活中计量单位叫法混乱,数学课堂中要统一;除法算式中的“除”与“除以”等。由于有些老师在认识上不重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需要特别注意。
2、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低年级的孩子非常天真、可爱,他们对于任何一件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和欲望,在处理每件事情上都想表现一番,甚至能够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地表述一番。因此,数学课堂既是发展学生逻辑性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不断提高的主要时机,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特别是培养孩子们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表述清楚的关键所在。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能唤醒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在教学例题时,我尽量让学生置身于某一语言情境中:
如在“数一数”单元中,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北京)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为了发扬奥运精神,也举行了体育运动比赛,(出示情境图)你能说一说分别有哪些小动物?各有多少吗?„„”小朋友们根据老师的问题,很有兴趣地观察情境图,并能根据图上的信息,回答说:“小狗、小熊、小猴„„”,虽然小朋友们能说明白图上的信息,但我试着要求他们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我从图上看到了小狗、小熊、小猴„„”。较多的小朋友很快就学会了,还能说出“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的数学语言,我也及时地对他们的表述给予肯定和表扬。
再如:教“认钟表”时,我在课的开始就用猜谜语的情境直接导入,让学生猜出谜底,并说说“闹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途。此时,学生表达欲望非常强烈,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生活用品,每个小朋友家里都有各不相同的时钟,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小朋友们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很有条理地说出了闹钟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用途。
3、以动促说,加强说的训练
在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着主导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可 以充分利用直观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让学生手口共同参与活动,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和重视教材中教学具的操作过程,指导学生仔细演示过程,并让学生口述,加深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一道连加或连减题让学生摆一摆小棒。如5+8+2,用小棒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摆好后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的过程?有学生边摆边说:“我先摆5根,再摆8根,再摆2根。”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同时,通过摆的过程学生还很好的理解了连加的含义。
七、研究策略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时的数学知识灌输、数学技能训练所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累积中内化而成的。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本策略首先从教师入手“严以律己,真正做好学生的学习榜样”,然后教会学生“听:学会模仿;看:学会观察;练:以动促说”,最后“鼓励多说,在交流中提升”。
1、严以律己,真正做好学生的学习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表达准确无误,且富有逻辑性。特别是在概念教学时,我总是逐字逐句地思考推敲,规范自己的表述。并将数学问题中关键的字词句表述得慢而准。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努力做到教学语言生动形象。
如在教“9加几”时,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解决“凑十法”,在板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把“几”凑“10”,而又从哪里拿来“1”进行凑“10”,因此,板书演示时,我也采用了“边说边写”的方法,让学生举起手书空练习:如在教“9+5=?”时,把算式出示:9 + 5 = 然后边说边填写:“把5分成1和4,1和9合成10,10加4等于14。”这样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在规范的板书和简洁的语言中,学得轻松,记得更牢。
2、听:学会模仿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说话不够完整,甚至使用的更多的是生活化的语言,语句不够规范,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上的语言。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听清伙伴的回答,那么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会说”。所以,要使学生学会“说”,首先是要学生学会“听”,给学生一个辅助的拐杖,学生才能在模仿中把数学化的文字语言说正确,说规范,从而为理解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课《我们的教室》时,学生就接触了数量,而学生往往喜欢用“个”或“只”:4个人、16个凳子、16只椅子„„来表达,所以,老师就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在训练时,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范例,通过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榜样示范、及时纠错强化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正确使用单位名称的记忆。不仅是开学第一课,在以后的看图说话、加减法算理的叙述是都应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3、看:学会观察
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很多的作业都是从图片中观察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能力,并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清楚。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乐于表达。主要采用鼓励策略,以活泼有趣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并且关注班里每一位学生,给每位学生表达的机会。当学生愿意表达后,我又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善于用准确的简练的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表述。
如在处理“用大括号和问号解决实际问题”中,我先让小朋友们观察图片,区分“一堆”和“另一堆”,再找到其中的大括号和问号位置,然后,要求学生能否用生活中“妈妈买了一些XX,后来又买了一些XX,一共有多少个XX?”,或者是“妈妈一共买来多少XX,被我吃掉了一些,求还剩多少?”等类似的问题来设问,然后再联系实际解决这类问题。对那些经常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有些不善言辞的学生,我则给他们较简单的问题进行表述,同样也能在课堂上进行鼓励和赞赏。
4、练:以动促说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本质,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不能为操作而操作,而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协调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操作时,要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强化数学语言、深化含义理解的目的。
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为了要让学生接受“10个一就是1个十”时,我设计了一边摆一边数的方式,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边摆一边数,数到10根时,便把它们捆起来,这时,举起一捆小棒让学生说说这是几,此时,学生通过亲自数过之后便知道了这是“10根”,那么捆成的一捆就是一个几呢?学生则会联想到“这里有10根,就是1个十”。随后在出示12、13、14„„的数时,都是以“1捆和几根”边出示小棒边说数的方式进行练习的。这样,在老师的示范下,小朋友们很快就能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几?”、“十几里面有几个几和几个几?”等数学语言,这样不断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更提高了低年级小朋友的数学表达能力,也让他们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教师板书的规范性,同样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表述问题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因此,必须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的结合。
5、鼓励多说,在交流中提升
师生交流。“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通过提问、讲解、提示、倾听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互动式的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提炼数学语言,培养数学思维。师生交流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与引导,要避免“启而不发”或“未启已发”现象的发生,教师应精心创设有价值的问题,使得师生交流能顺利进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生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主要有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同桌交流非常方便,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交流形式。如,巩固“数的分与合”时,就可进行“我说组成你猜数”的同桌交流游戏;在教学“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也可让同桌通过互说计算过程来巩固算法„„通过这样的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同时也可鼓励差生表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在交流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生活中交流。鼓励学生与家长交流,将学校中学到的本领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数学本领,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学生既是温故所学知识,也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在社会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摘自《标准》)。
八、研究成果(成果形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在数学课上创造机会,不但要重视自己教学时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以“说”促“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分析造成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原因,找出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发展全体学生说的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