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家长学校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家长学校实效性的研究
上传: 徐先梅
更新时间:2012-12-27 14:20:19
1、时代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而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和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成才上更加困难。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至关重要的条件,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孩子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一个父母为此都必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自觉承担起一份对社会的责任,要为孩子的成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长学校得到指导和提高。
在教子成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大大滞后于家长们永无止尽的感情和物质投入。事实上,家长们大都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传统经验对于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直觉和经验往往与科学的家教方式背道而驰,从而使家庭教育走入以下误区:以“神童”教育替代早期开发;以知识教育替代智力开发;以智力开发替代素质教育;以现代教育替代传统礼仪教育;以现实教育替代理想教育;以说教替代身教„„。
年轻的父母虽然从书刊、广播、电视等传媒接触了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知识;在家长学校里和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上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相互之间传播家庭教育信息、交流家庭教育经验。但仍然存在着如家庭教育方法简单、过分依赖学校等问题。在许多家庭中,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用物质来作为激励方式,用打骂、剥夺孩子的交友空间、剥夺孩子的玩乐时间、破坏孩子心爱的东西和甚至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自尊作为惩罚方式的现象。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行了,教育孩子的事就应该全部由学校承担。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甚至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家长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学校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而家长学校则是连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重要纽带。学校运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指导活动,已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形式。
随着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以往的指导往往居高临下,对发挥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重视。在指导上注重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即每个家庭教育现状,家长在教育子女中的弊端等。如果我们在指导中采用同一种方法的话,其教育效果肯定是不够理想的。因此,我们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上,要根据家庭的特点,满足各种层次家长在教育上的需求,这样的指导工作,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在我们以往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指导内容上的重复现象,这样也不利于调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要从学生不同年龄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并指导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同样随着教育过程不断调整、趋向科学。
在指导内容上,家长学校还需要在教育内容的循序渐进、有层次进行方面进一步的加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家庭教育指导都需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系列内容,便于指导的可控制和内容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探索开展专题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此外,各学段的家长学校几乎是各自为政,相互衔接还有很大的空间,针对学段转换时学生、家长容易遇到和出现的问题,指导不及时、不到位,还应该在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方面做有益地探索。只有不断提高家长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实效性,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面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1、研究目标
从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应该如何指导才能获得良好的指导效果,提高家长学校的实效性。
(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
(2)适应家长需要,精选指导内容,采用多种指导形式,提高指导者的指导能力;
(3)改变教师身份,形成以朋友式身份与家长心贴心沟通、以专家式身份与家长面对面指导,以同学式身份与家长手拉手研究、以同伴式身份与家长肩并肩培育的新型关系。
2、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水平的发展提高,使今天的学生较之以往在知识面、信息量及思想、心理水平等诸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变化,不少家长对教育孩子深感力不从心。因此,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及学习发展变化规律,可以为家庭教育取得成功打好基础,提供保障。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改革,更需要家庭教育相应变革的支持与配合。提高家长素质,从而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必然会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办好家长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当前,教育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较以往明显增大,单靠学校难以胜任。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战甚至是学校教育孤军奋战的状况必须改变,必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才能使学校教育在校外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办好家长学校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契合点。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到家长学校给自己的家庭教育带来的变化,并从中受益。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制定家长学校授课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以省编教材为主,学校补充教材为辅。
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开放日;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召开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恳谈会;以班主任老师为主进行家长学校授课或家访;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等。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9年2月——2009年8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五、保障措施
1、家长学校工作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真正重视,在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提供保障。
2、家长学校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路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3、家长学校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层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
4、家长学校也要与时俱进,内容的不断更新、手段的不断变化,是吸引家长的有效方法。要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措施。
六、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如下:
1、建立家教理论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方便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
3、经过研究,征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将其汇编成册。
第二篇:加强学校德育研究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加强学校德育研究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大埔县洲瑞镇中心小学
房顺康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一、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首要位置
作为学校,其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做到领导重视,提高认识,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增强育人效益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主要渠道、最基本的途径。我们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几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
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课堂教育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的特点,即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个学生都是德育受益者,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包含德育。如果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全体教师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2、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求各科任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结合教学内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学生实际,不失时机地渗透道德教育,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深入教学领域,进行教学评价。领导随时深入各学科教学领域。对各学科的教学思想、政治方向、教学方法进行详细了解、监督、检查、指导。进行教学评价时,把每一堂课是否进行道德教育、是否达到德育目标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三、贯穿《守则》、《规范》,立足养成教育
我校按照县教育局部署,从学校实际出发,认真制定实施计划,积极组织师生学习宣传《守则》、《规范》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主要做法如下:
1、成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计划。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一位副校长专抓此项工作,确保《守则》、《规范》的贯彻落实,同时,还制定了学习贯彻执行新《守则》、《规范》的实施计划和每个月的具体工作安排,使贯彻新《守则》、《规范》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有时间安排、有专人分管抓,真正把执行《守则》、《规范》工作落实到行动上。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是出版学习宣传专栏和悬挂《守则》、《规范》;二是印发学生人手一份《守则》、《规范》,让学生带回给家长看,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三是利用升旗礼、班会课、队活动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理解、背诵、强化记忆,做到人心人脑;四是各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五是组织红领巾小喇叭广播,通过多渠道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开展“行知杯”评比等活动。在掀起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知、行相结合。邀请法制副校长上民主法制课,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一是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教育,把整个培养过程分为讲解培养阶段和习惯形成阶段;
二是抓两头,促中间,开展“学雷锋、学英雄”“遵纪守法、尊师爱校”等主题教育;三是学校不定期检查各班落实《守则》、《规范》的情况;四是开展“行知杯”学习《守则》、《规范》评比活动和征文比赛等活动,学生人人参与,力争做一位执行《守则》、《规范》的好少年。
四、发展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乃至对孩子的整个一生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在大多数家庭子女少,独生子女家庭也越来越多。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有求必应,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学期计划
(2007——2008学第二学期)
一、阶段描述:
本学期是我校区级重点立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开展的第二阶段——深化研究与实验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师从“小问题”入手,制订研究计划,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寻求规律,提炼出科学、操作性强的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二、主要工作思路
1、参研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从反思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效果入手,寻找自己在课堂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选择一个切口小、针对性强、有研究价值的“小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2、参研教师紧扣课题研究工作要求,认真实施研究计划。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不断实践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途径,形成有效的理论策略。
① 加强理论学习,做好摘抄、摘录和收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眼光”。
② 按照“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循环式研究思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注重对过程、结果的分析,寻求规律,提炼形成理论策略,撰写出鲜活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论文等,注重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形式、手段、方法,要遵循新课标要求以及“教学有效性”这一特点。
③ 发挥群体的力量,全体课题组成员经常观摩、评课、研讨,群策群力,提出意见,确保研究实践在深度、效度上有明显的推进。
3、拓展研究的渠道,定期举办好各种类型的讲座,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引导课题组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课题研究。
4、形成本课题相对稳定的管理方式(1)双碑小学课题研究“六个一”制度:
①每期至少读一本和自己研究专题相关的理论书籍,并及时写下读书笔记;
②结合自己研究的专题每月写一份高质量的教学反思; ③每学期在进修学院——教育科研——双碑小学课题专栏中,至少进行一次交流跟帖;
④每学期撰写一篇和自己研究的专题相关的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
⑤每学期写一份课题阶段小结; ⑥每学期上一节专题展示课;(2)双碑小学课题研究考核激励机制
学校提供专项经费对教师进行考核奖励:每学期认认真真、实事求是进行课题研究,完成以上“六个一”的教师,期末奖励200元;另外,期末还将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课题管理手册》进行评审,评为“优秀”的教师将再获得100元奖励。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参加区小学科研工作例会。
2、召开课题组主研人员会议,制定学校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3、指导教师“如何选择课堂教学中的小问题”。
4、组织教师制定本期研究计划。三月份
1、请校外专家作讲座。
2、部分教师展示课系列活动。(与语文、数学、体育赛课相结合)
四月份
1、理论学习。
2、语文、数学教师展示课系列活动。(与家长开放周活动相结合)
3、主研人员课题交流会。五月份
1、课题理论学习。
2、艺术、科学、体育、信息技术、外语教师展示课系列活动。六月份
1、课题组工作总结、表彰。
2、整理课题研究材料。
金平一小教科室
2008-2-20
第四篇: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的管理。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1.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深刻、尖锐地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纵观历史,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之情。对此,我们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基地,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使学生把思想政治觉悟与学术本领、红与专、德与才结合起来。
2.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党对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将会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使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有少数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切实加强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目标要求势在必行。我们根据青少年学生发展和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制定了《中学生学生守则》、《中学生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度,开展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态度和道德品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实践研究证明:抓住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中心,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共同理想和信念,就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爱国热情。
二、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地位。
邓小平同志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能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献身精神,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作为一个学校,其目的是培养
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我认为要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教育是一项宏伟的育人系统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以外,还必须有政治素质高的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我们的做法是:⑴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价值观,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是提高学校德育的源泉。
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随时地把握教育的时机,使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⑴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动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⑵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体验。⑶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只有教育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我们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三、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
我们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对此,多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体有以下认识:
1.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常规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
2.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运用电教,研究教法,增强德育效果。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如:结合教材内容播放一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伟大成就等内容的录像等。电教手段的运用,向学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增强了爱国主义的热情,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我们要做如下工作:
1.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2.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第一,为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我校应采取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通过比较,家长们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竞争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认识到必须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独立的能力。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借活动机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相互沟通,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
第二,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成立了义务服务队为敬老院打扫卫生,为孤寡老人服务。学校开展了爱国奉献希望工程活动,发动师生为贫困灾区捐款捐物。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为四化而学习的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五篇: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策略研究
同仁回小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行动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负责人):冀 东 课题指导人:
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策略研究方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竞争和机遇,我们每一所学校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形势,无论是新课程的实施还是学生的发展,都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密切相关。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如何使教师的专业水平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学校而言,应当从抓好校本教研活动做起,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以研促改、以研带教、以研育师、以研兴校”的良好氛围,有效地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带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开展好集体备课,则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集体备课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科书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或存在的问题)
(一)是集体备课内容单一化;
(二)是集体备课形式淡泛化
(三)是集体备课主体错位
(四)是研究力度不够
二、下面是对上述问题的具体分析:
回想我们开展集体备课过程,不难发现在教师中对集体备课存在着不少的模糊认识,从而使集体备课丧失了本来价值,流于形式。一是集体备课内容单一化。一些教研组把精力集中用于设计教案,局限于某一个教学内容、某一课时如何教。不可否认,准备教案是集体备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集体备课不能仅限于此。除了进行教案设计以外,集体备课既可以反思教学,也可以总结经验;既可以剖析案例,也可以探讨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资源共享。如果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设计教案,就会导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进入集体备课的视野。二是集体备课形式淡泛化。有些教师认为如今是信息时代,网络上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教师只要通过相关链接访问专业网站,就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课例。集体备课只要发动大家在网络上搜索“优秀课例”、“优秀教案”就行。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教案都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为何不直接采用,何苦再去自己设计呢?显然,教师们之所以觉得集体备课没有必要。三是集体备课主体错位。形式上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在一起备课,实质上是单兵作战,往往年龄大的教师靠年龄小的教师,没有把同行间的一些教学疑问,拿出来讨论而,没有思想碰撞,不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四是研究力度不够 集体备课没有研究,就成了教师集中起来,合并教学资料,然后再不 加思索的复印、剪贴,这样的集体备课于事无补,于人无补,不过是走走过场,装装样子罢了。没有真正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
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解决的对策及目标
(一)明确集体备课的价值是前提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教研组或者年级单位进行的集体活动。21世纪是合作与竞争的时代,依靠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更需要老师们精诚合作、共同提高。通过教研组和同年级组学科组的活动,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在和谐融洽的讨论氛围中,大家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心得。和谐融洽的讨论氛围能更好的提高教师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可以博采众长,开阔思路,去创新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尤其新、老教师一起切磋,互相学习,新教师能从老教师那里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教师能从新教师身上阅读到新的思想、见解。而且教师们上好课后,仔细地回顾教学思路,总结优劣得失,可以在下次集体备课时,互相交流、启发,讨论出解决方案,尤其是新教师受益匪浅,获取了宝贵而实用的教学技巧,这样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共同进步。
(二)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是基础
为了保证集体备课质量,充分发挥出集体备课应有的作用,建立科学的备课制度很有必要。一是学期初要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和可行的备课活动安排。个年级同学科组按照教材内容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便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准备,明确每次备课的章节、单元、格式要求,以提高备课质量。二是建立过程跟踪管理机制,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应有详细的记载,对集体备课的各个环节应有详细的记录。三是要做好反思。教师们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教案,做到对集体备课的成果及时总结。四是建立表彰机制,激励先进。每学期对集体备课好的年级组、教研组和个人进行表彰。五是完善组织管理。集体备课由教务处实施管理。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由年级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三)落实集体备课程序是关键
集体备课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应有下列环节:
1.个人初备。教师初备时要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特别是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要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做好教学前侧、摸清学情,以便掌握学生基础,教学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准备把握教学的起 5 点。在此基础上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认知、情感目标),写出教学预案,以便资源共享。同时,初备时要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在整理定稿时以便会诊,排除困难。
2.集体研讨。整体备课,纵横联系,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一定要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地写出学期的计划,并制定好单元计划。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最好采用“说课”形式,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集体备课同年级同学科组可以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对中心发言人的选择,不能老是老教师、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老教师要带好青年教师,但不能越俎代庖,尤其要想办法让青年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使得他们能广泛收集材料,大胆钻研业务,这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标,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单元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在集体备课时,有时也可邀请备课组以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给组内老师进行交流指导,以扩大交流的空间。
3、完善教案。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教学设计)。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的前提下,各位科任教师在这一教案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4、效果反馈。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5、课后反思。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阶段。教师应重视通过教学行为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对集体备课后的教学方案付诸课堂实践,并进行评判性反思、研究、总结而得出的材料为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为后继教学积累经验奠定了基础。课后反思,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四)“集体备课”工作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不得迟到或缺席。若因特殊情况,确实不能进行集体备课,必须提前到教导处请假,并安排好补备时间。
2、集体备课期间,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做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情,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
3、集体备课结束前,备课组长要将下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和中心发言人确定好,以便提前作好准备。
4、使用者在执教后,要写一些教学后的点滴体会或反思随笔反映在集体备课本中,期末作为优秀备课组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