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公开课)

时间:2019-05-15 01:0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骑桶者(公开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骑桶者(公开课)》。

第一篇:骑桶者(公开课)

骑桶者

沈海红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教学重难点】

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PPT呈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卡夫卡《变形记》

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课文,请用两个字概括小说的中心事件:讨煤、买煤、赊煤„„

2、找出“赊煤”的文本依据

三、文本探究 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探究二:“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 提示:

1、骑着桶去比提着桶去好在哪里?

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2、为什么到达目的地后“我”还不下来去赊煤?在下不来的情况下赊煤,“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结合人物的言行加以分析。

四、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五、课堂总结:

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卑微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而艺术的虚构留给读者的是对心灵真实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思考。

“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卡夫卡的文字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他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真实的!

第二篇:李红平公开课骑桶者

骑桶者

李红平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学习重点:领会文章内涵

学习难点:“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课

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

二、感知情节,探究主题

1、文章最后(13、14段)说“老板娘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到底是真是假?

2、我为什么要骑桶去,而不是拎着桶去?骑桶去的方式肯定是虚构的,但反映了什么真实?

备用材料: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下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 现了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总之,“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

小结:虚构使我们富有!

2、文中还有哪些虚幻的情节?

骑煤桶的过程„„ 停留的位置„„ 用围裙把我扇起„„ 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

3、从这篇小说看来,你觉得虚构与真实之间有何关系?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

阅读课本97页:事实与真实的区别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3、走进作者: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4、了解了卡夫卡和他的几部代表作品,对小说《骑桶者》有新的认识吗?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补充资料:

很多人在对卡夫卡有所了解后给他的标签更多的是异化,说他表现的是一种制度对人的异化,而且会举出大量的例子比如说“变形者”“地洞里的人”。然而,我不以为然。西德批评家安得特斯曾如此说:“作为犹太人,他(卡夫卡——引用者加)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卡夫卡最初的确是这样——他在犹太人当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替工人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但是在职务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就此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内心化的寻找自己的行为,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支撑点,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他在给女友的信中说他自己是一个什么也不能抛弃的人,这种一无所有的感觉使得他随时都处在一种游离状态。桶的经常起飞,扇地轻易使它起飞,都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卡夫卡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在对卡夫卡的小说做异化化的评论时,是否更应该注意到他最终的着眼点是在寻找一条路,一条林中之路上呢?那么我认为“飞翔”则成了他的寻求中的一种方式,正如《地洞》里的人在努力地去营造自己的房子一样,卡夫卡也在建造自己的家园。

三、作业:

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或其它动物),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第三篇:《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

2013-1-16

一、导入新课:

博尔赫斯借助“想象和虚构”为我们描绘了一本神奇的“沙之书”,表现了人们在“无限而又神秘的事物”面前的无所适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借助“想象和虚构”来完成的杰作——《骑桶者》(板书),看看作者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他又想借助这个故事表现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二、相关介绍:

1、关于作者: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心中的苦闷。代表作:长篇《城堡》《审判》《美国》(均未完篇),短篇《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小说特点:善于运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这种个人生存状态也被看作是“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2、关于背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骑桶者》写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三、内容探究:

问1: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下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明确:穷得买不起煤的“我”,骑着煤桶飞到煤店向老板赊煤,结果非但没赊到,反而被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问2:你觉得小说中哪些情节属于“想象和虚构”的?

明确:骑着煤桶悬浮、飞翔,被扇到冰山区域。

齐读小说的第一段。

问3:“我”为什么要去赊煤?(注意:找到相关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明确:

1、穷困的生活处境——煤全部烧光了,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只得去找煤店老板乞讨残剩的咖啡和煤炭;

2、冷酷的外界环境——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酷(冷酷的火炉,冷酷的屋子,冷酷的天空),没有丝毫温暖;

3、强烈的求生欲望——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

问4:“我”为什么要骑着煤桶前去赊煤?

明确:要注意“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是承上文而来,前后构成因果关系。原因有两点:

1、骑桶速度快。我骑着桶去是能够快点赊到煤,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2、能博得同情。能够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若得不到施舍,就只能冻死家中,这样就能获得同情,得到施舍。

问5:小说中的老板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注意:面对“我”的请求,老板娘的表现)

明确:煤店老板娘是一个金钱至上、缺乏爱心的女老板形象。比如,“我”求她赊煤,她却装作没听见,平静地织毛衣,舒服地取暖;老板起身想看个究竟,老板娘将他拉住,怕他又献爱心;来到大门外,明明看见了我,却对老板说“什么也没看到”;解下围裙,将“我”扇走,还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对“我”挥手。(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问6:“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几句意味深长,结尾想表达什么内涵?

明确:“就这样”中的“这样”指的是“我”被老板娘冷酷无情地扇走。本身“我”就是在严寒和饥饿中濒临死亡的绝境,而“冰山区域”更为荒凉和冷酷,“我”最终的命运不言而喻,当然是“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了。这几句话表明,人世间最后一点温情(老板因为“十诫”而仅存的一点同情心)变得荡然无存,“我”善意的想象和期望在金钱、利益至上的冰冷现实面前彻底破灭了。

问7:谁能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思想主题?

明确:《骑桶者》借助“想象和虚构”,讲述了“我”骑着煤桶到煤店赊煤而被驱赶的故事,流露出对穷愁潦倒的下层人的同情和对自私无情的有产者的批判。

课堂总结: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温情的人世间,卑微者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它留给读者的却是无尽的思索。卡夫卡这个真实的谎言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真实的!

第四篇:《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1

教学要求:

1、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20世纪末,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法国《读书》等杂志都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为“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乔伊斯、普鲁斯特……结果卡夫卡总是第一。在此我想引用美国大诗人奥登1941年的一句评价来说明卡夫卡在20世纪文学史上作用“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与我们的时代关系最近似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的时代关系。可以这么说,卡夫卡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19的年末,卡夫卡到底遭遇了什么困境?他又在思考什么?现在让我们一同学习《骑桶者》

二、初步感知,概括情节这篇小说,大家都已看过,请同学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三、文本研读我们刚刚学过第四单元,知道人物是小说创作中不可获缺的因素,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的“我”是一个小人物,他卑微、胆小,害怕失败,爱好幻想,也渴望新生活。(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学生比较难以体会“我”的性格特点,尤其是骑桶这样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不敢面对社会,面对众人,害怕与人交往,而我却引导的不够)

四、主题探究通过“我”,小说表达了什么主题?(这个大问题下,还有几个小问题,比如:煤店老板、老板娘是否看见我)明确:人与人的不沟通、不交流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交流的不成功难道不正是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自身性格的弱点导致的吗?“我”对世界的畏惧:战战兢兢,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交流方式有问题: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害怕交流,害怕失败,并且随时准备撤走。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和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借煤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妄想症的发作)说明:此环节重在分析文中双方看似对话却没有交流的部分,突出主人公内向的自省、交流方式、性格特点的天生弱势。

五、虚构(幻灯)虚构=生活的不真实?明确:艺术的虚构=心灵的真实卡夫卡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重新处理了虚构和现实的关系。现在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心情节。飞翔本身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举动,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话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使作品的层次丰富了起来:主人公“我”的处境是悲惨的,但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他是否听到了借煤者的呼吁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这点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着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我们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以及人与世界无法沟通的层面。

六、结尾评点“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虚构作为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法,它来源于人类的智慧,可以穿越显示的障碍,带领我们抵达本质性的高度。

《骑桶者》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1924年6月3日

因肺痨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死。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阻影中”。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 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者。灌木从或树木都不能保护我们,生活不是齐斯卡山。每个人都可能跌在轮下面。弱者、贫者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富者更糟。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之前就垮倒了。”(卡夫卡)

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谈谈读后感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

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可能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

(2)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

明确:两者都有可能。

听到看到的理由:老板妻子对老板“他要买什么?”的回答是“什么也不买”,如果真的没有看到“我”,应该会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恰好体现了掩饰说谎的心理,她怕老板心软会借煤给“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觉得围裙上有煤灰想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我”借煤的失败又该如何理解?

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他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我”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我”害怕失败,所以“我”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而且“我”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是个畏缩、自卑的小人物。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看到、听到,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5) 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小说的主旨又如何理解?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三)关于小说中的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五、板书设计

骑桶

表面原因:物质困乏,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畏缩自卑,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虚构骑桶飞翔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骑桶者》教案3

教学要求:

1、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0世纪末,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法国《读书》等杂志都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为“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乔伊斯、普鲁斯特……结果卡夫卡总是第一。在此我想引用美国大诗人奥登1941年的一句评价来说明卡夫卡在20世纪文学史上作用“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与我们的时代关系最近似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的时代关系。可以这么说,卡夫卡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19的年末,卡夫卡到底遭遇了什么困境?他又在思考什么?现在让我们一同学习《骑桶者》

二、初步感知,概括情节

这篇小说,大家都已看过,请同学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三、文本研读

我们刚刚学过第四单元,知道人物是小说创作中不可获缺的因素,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

文中的“我”是一个小人物,他卑微、胆小,害怕失败,爱好幻想,也渴望新生活。

(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学生比较难以体会“我”的性格特点,尤其是骑桶这样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不敢面对社会,面对众人,害怕与人交往,而我却引导的不够)

四、主题探究

通过“我”,小说表达了什么主题?

(这个大问题下,还有几个小问题,比如:煤店老板、老板娘是否看见我)

明确:人与人的不沟通、不交流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交流的不成功难道不正是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自身性格的弱点导致的吗?“我”对世界的畏惧:战战兢兢,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交流方式有问题: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害怕交流,害怕失败,并且随时准备撤走。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和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借煤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妄想症的发作)

说明:此环节重在分析文中双方看似对话却没有交流的部分,突出主人公内向的自省、交流方式、性格特点的天生弱势。

五、虚构

(幻灯)虚构=生活的不真实?

明确:艺术的虚构=心灵的真实

卡夫卡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重新处理了虚构和现实的关系。

现在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心情节。飞翔本身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举动,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话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使作品的层次丰富了起来:主人公“我”的处境是悲惨的,但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他是否听到了借煤者的呼吁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这点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着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我们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以及人与世界无法沟通的层面。

六、结尾评点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虚构作为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法,它来源于人类的智慧,可以穿越显示的障碍,带领我们抵达本质性的高度。

《骑桶者》教案4

教学目的

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课前准备

1、发给学生有关卡夫卡生平介绍的资料

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完成预习题:

(1)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看到骑桶者这个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

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

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这个物质匮乏者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

(5)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

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小结答案:创作意图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骑桶者的角度:

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3、“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4、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也可能是卡夫卡的创作意图。希望骑桶者的困境不要发生在同学们身上,这需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环境呢?

明确: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三、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四、改写小说结尾

下面我们通过改写小说结尾,再来体会一下《骑桶者》虚构的魅力。假设老板娘走上地窖后发现了骑着桶飞翔的“我”,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改写小说结局,然后派一位代表用几句话简述你们组的改写方案,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写。

《骑桶者》全文阅读

所有的煤都用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炉子散发着凉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因此,我现在必须快马加鞭,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对于我一般的请求,他一定会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非常清楚地表明,我连一粒煤渣都没有了,而他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天空中的太阳。我必须像乞丐一样前去,——当那乞丐由于饥饿无力地靠在门槛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主人家的女厨师才决定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煤贩虽然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不可杀人”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

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费力地转下了楼梯。但是,到了楼下,我的桶就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些伏在地下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而已。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了冰冷的街道,它的高度好极了,有几次我被升到了二楼那么高,但从来没有下降到门房那么低。我异乎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贩的地下室门前,那贩子正蹲在地下室的一张小桌子边写着什么。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把门敞开着。

“煤店老板!”我急切地喊,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便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混浊。“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所以我都能骑在它上面了。行行好,一有钱,我马上就付给你。”

煤贩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身问他妻子,她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

“我什么都没有听到。”那妇人说,她织着毛衣,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一个老主顾,忠诚老实,只是当下没有法子了。”

“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说话才这么中听。”

“你这是怎么了,老头子,”妇人把手中的活贴在胸脯上,停顿了一下,说:“谁也没有,街道是空的,我们给所有的顾客都供了煤,我们可以把煤店关几天休息一下子。”

“可我还在这儿,坐在煤桶上。”我喊着,没有知觉的眼泪冷冰冰的,模糊了我的双眼,“请向上面看一下,你们会立刻发现我的,我求你们给我一铲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会高兴得发疯。其他顾客确实都关照了,但还有我呢,啊,但愿能听到煤在桶里发出格格的滚动声。”

“我来了,”煤贩子说着便迈起他那短腿上了地下室的台阶,可那妇人抢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呆着,如果你坚持要上去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那吓人的咳嗽声,为了一桩生意,而且是臆想出来的生意,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好,我去。”“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价格我在后面给你报。”“好吧,”妇人说着,上了街道。当然她立刻就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煤,一铲最次的煤,就放在这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我当然要如数付钱,但现在还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如同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足以令人神魂颠倒。

“他想要点什么?”煤贩问道,“什么都不要,”妇人向下面大声喊,“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听见,除了6点的钟响。我们关门吧,天太冷了,也许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具有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走。

“你这个恶魔,”当她半蔑视,半得意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回店时,我回头喊着,“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于是,我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骑桶者》教学反思

《骑桶者》是卡夫卡一篇现代派小说,在“虚构”这个单元话题之下。《骑桶者》教学活动的失败,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单元话题对课文教学的干预。

为了紧紧扣住单元话题,这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虚构的内容。目的在于了解小说情节。很容易,没有任何难度。

第二、虚构的内涵。即对小说内涵的解读:沟通的无效造成人的孤独和异化,无法逃避。

第三、虚构的意义。小说为何有如此的魅力,是因为虚构手法的运用。目的在于了解虚构这样一种艺术手法的用处。

教学活动进行中,我发现,如果紧紧扣住单元话题“虚构”的话,有以下几个问题无法解答。

第一、《骑桶者》这篇小说的内涵是通过解读“桶”飞过冰山,消失不见等隐喻语句而得,对于虚构的提及,少之又少。那么,虚构和隐喻,到底是哪种手法赋予《骑桶者》以魅力呢?

第二、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最起码,都有虚构的成分。虚构是小说的灵魂。哪怕是现实主义小说如《白鹿原》,也是虚构而得。那么虚构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手法,如何说它对于《骑桶者》这一篇的意义?虚构对于《骑桶者》的意义是否与对《白鹿原》的意义无甚差别?相对二者,我想,荒诞才是《骑桶者》特色吧。

由此看来,单元话题过多干预课文教学,很容易导致讲话题而忽略文本特色的现象,在教学活动中应加以注意。

《骑桶者》教案5

设计说明

新课标中,“群”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由“单篇”变成“套餐”,比起单篇独进式的精读教学,更能形成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眼光、文化视野。本设计聚焦卡夫卡小说,形成虚构艺术“微专题”,“执一而驭万”,以《变形记》为铺垫、《骑桶者》为主体、《饥饿艺术家》为辐射,促进学生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实现文本聚合、任务聚焦、能力聚积。

课前准备

自主阅读《变形记》《骑桶者》。

思考:《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其中折射着现代人怎样的处境?《骑桶者》中,“我”骑着空桶、高高飘浮在空中借煤,其中有怎样的隐喻?

教学目标

1、体会小说中虚构的隐喻意义,初步学会用“虚构中的隐喻”解读卡夫卡式的虚构作品。

2、理解虚构作为小说艺术的本质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小说家被人们称为准造物者,是因为他们通过虚构赋予了小说以生命。虚构让小说成为艺术。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人卡夫卡天马行空的虚构世界,去理解其作品所诉说的“现代人生存的困惑”。

二、讨论阅读体验,领略《变形记》开篇的隐喻意蕴

(一)《变形记》是现代小说绕不过去的存在,回答课前阅读思考:小说把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隐喻了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赏析富有想象力的开篇。(PPT)

北大教授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评论:“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问题1:甲虫与我们不像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太像了”意味着甲虫与我们有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你体会出有哪些相似之处?

提示:甲虫的特点是带着厚壳,从壳对甲虫的意义入手,体会其中的隐喻意蕴。

明确:甲虫背负着重重的壳,隐喻人背负沉重的压力;

甲虫外壳坚硬、内在软弱,隐喻人的软弱怯懦;

甲虫总是将身体缩到壳内保护自己,隐喻人试图逃避现实和对世界的恐惧;

甲虫的壳除了起保护作用之外也带来隔绝,隐喻人的隔阂乃至隔绝……这就是卡夫卡式虚构带来的丰富的意蕴。

问题2:这只甲虫是现代人的灵魂画,甚至每个人都是卡夫卡笔下的这只甲虫,阅读《变形记》时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提示:每个现代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重壳与压力。

(学生畅所欲言谈体会)

明确:上班族为生计奔波,为安身沦为背负巨额债务的“房奴”;学生为学习忙碌,容易沦为做题的“机器”……深入感悟,甲虫的背后,隐喻的就是你我。

(二)人一觉醒来竟变成了甲虫,小说让遭遇的出现突如其来,其中有什么隐喻吗?

提示:不可预料的无常恰恰是人生的常态。

明确:人一觉醒来变成甲虫,隐喻命运就是这样无法预料,人生常常充满着无常感、悲剧感、灾难感。卡夫卡“人变甲虫”最荒诞的虚构,是对现代人处境最准确的描摹,而虚构中的隐喻就是一把钥匙,用它可以进人卡夫卡天马行空般的小说世界。

三、虚实对照,打开《骑桶者》的隐喻空间

(一)联读《骑桶者》,第一遍阅读时,你觉得它想要表达什么?

学生共同的阅读感受可能会是:小人物的卑微、可怜,人性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二)对照表中的“虚构”内容,将其改为写实。从写实版中,你读出小说表达了什么?(PPT)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中“写实”部分。)

明确:读出了“同情与卑微、批判与冷漠”,和虚构所表达的意义基本一致。

(三)既然写实已呈现了这一意义,那么虚构之中又有什么蕴涵呢?

提示:参考下面经典作家的言论,你是否读出了“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的蕴涵?(PPT)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

好的文学不应该是清澈透明的,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好的文学应该有其丰富性、复杂性、模糊性。它应该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读出自己……(莫言)

1、品读重点语句,探究虚构中的丰富隐喻。

①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透出寒气……

问题1:开篇渲染“我”的处境,有什么深刻意蕴?

提示:抓住一系列的形容词和“盾牌”的比喻。

明确:小说开篇通过“光、空、冰凉、冷酷”等形容词,更以一连串的短句表达,让“我”坠人窘迫、紧急的困境之中。天空是“银灰色”的,属于冷色调,缺少温暖感,而“盾牌”意味着厚厚的阻隔,本来人在最困苦的时候还可呼告苍天,而现在天空也成了阻隔,意味着闲境中的人求告无门。开篇这样写,意在展现人的困境是无法解脱、无处逃避、无力改变的。

②我骑着煤桶前去。

问题2:桶为什么可以骑?“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前往?

提示:空桶也有其隐喻意蕴。

明确:煤桶可以骑是因为空无所有,空到了轻飘的程度,进而写出了人的一无所有。“我”幻想骑桶去,是因为困境紧急别无他法,骑着桶比走着去快,说明了“我”的心态,幻想尽快摆脱困境。由此,空桶成了一种匮乏、希求和寻找的隐喻。

③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

问题3:“我”明知只有乞讨,才可能得到施舍,获得一点可怜的煤,但为什么仍然骑桶前往?

提示:体会处于困境之中,人的内在心态。

明确:一方面说明“我”内心的挣扎、畏惧、惶恐,害怕遭到拒绝,试图逃避,不愿面对面交流;另一方面更隐含着卑微小人物的内在心态,在困境中想努力保持自己的自尊,不愿以尊严为代价进行乞讨。

④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问题4:飘浮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有什么隐喻意蕴?

提示:无根才会飘移,失重才会上浮,由此感受其实质。

明确:飘浮是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状态,“我”飘在空中,与地面疏离,无法与别人沟通,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以及无法沟通。同时也形象地说明“我”这个小人物在社会中无根、无力、无足轻重的生命状态。正因如此,老板娘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间“把围裙解了下来”扇一扇,导致了“我”被扇走,可见“我”的轻微、渺小。

⑤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问题5:浮升是“我”主动的行为,还是无奈之下的被迫选择?浮升行为背后是“我”怎样的心境?

提示:从外在行为到内在心理,是解读人物的重要通道。

明确:对于冷酷的生存现实,“我”最后赌气咒骂,也不管对方能否听见,抗争之后“我”只能被迫选择永远弃绝这个世界,体现了一种孤独与绝望的心境。

2、品读上述语句,除了“我”的可怜卑微,老板娘的冷漠自私之外,你还体验到了什么?

请用一个或几个词说出你的阅读感受,并加以解释。

(学生谈阅读感受并解释)

示例:

①沉重。现实有挥不去的沉重,飘浮的背后恰恰是沉重,让人无可回避。

②匮乏。人一无所有的匮乏感。

③漂泊。无所依托,悬在空中的游离感,一种缺少存在感的生存方式。

④无法沟通。人与人之间无法有效沟通,再急切的呼告都被阻隔了,他人无法理解“我”。

⑤无奈、无力,人无力反抗外部世界,无法改变困境的无奈与无力。

明确:正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评说的“所有这一切可以引发人无限的思索”,小说在虚构中蕴涵了丰富的审美感受,并通过虚构预言了现代人的处境。

3、英国诗人奥登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读《骑桶者》,你有“自己也是骑桶者”的感受吗?

明确: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沉重,都有可能经历如骑桶者一样的匮乏、孤独、无奈、隔绝等困境。小说是一面镜子,我们从骑桶者身上照见了自己的处境。

小结:小说中的“我”没有具体的描摹,没有姓名、面目模糊,是一种概括与象征,“我”的生存状态其实也是人类普遍的生命状态。

(四)卡夫卡被尊为“现代派的宗师”,同为现代主义作品,《变形记》和《骑桶者》共通之处有哪些?折射出怎样的创作理念?

提示:与现实主义重在再现客观事实不同,现代主义重在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

明确:共通之处表现在:形式上,它们都以荒诞的虚构见长;内容上,它们都有隐喻的意味,《变形记》展现的是重压与变形、渺小与奔波、畏惧与隔绝,《骑桶者》展现的是沉重与飞翔、困境与希冀、漂泊与追寻,都是关于现代人情感和处境的关键词。这两部作品均体现了现代主义“向内转”的特点,即深刻开掘人类的心灵,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四、理解“虚构”这一小说艺术的本质特征

(一)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结合下面的材料,你认为虚构对于小说的意义是什么。(PPT)

龙应台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评论家谢有顺说:“好的小说家往往能够把假的写成真的,所谓虚构,其实是一种达到更高的想象的真实。”

提示:可以参照《骑桶者》虚构版和写实版的比较来思考归纳。

明确:《骑桶者》逼真的细节以及人在困境中逼真的心理,形成了有真实感的虚构。现代派作品看上去反逻辑、非理性,但其实生活很多时候就是非逻辑的,卡夫卡穿越生活表层的事实,呈现了生活的本质,在虚构中抵达了对人真实生存境况的思考。

(二)课堂小结:通过对两篇小说虚构中隐喻的探究,我们体会到卡夫卡式的虚构创造了不同于现实的一个审美世界,也让小说的蕴涵由单一到丰富甚至无限,在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之时不断给予我们心灵的真实感。我们可以认识到小说的意义正在于—创造审美世界,逼近生活本质,抵达心灵真实。

五、课后作业

卡夫卡还有一篇他本人十分珍爱的小说《饥饿艺术家》。据说卡夫卡在病榻上完成这篇小说的校对工作后,长时间流泪不止。为什么他会这样?小说中艺术家表演饥饿有什么隐喻?小豹又隐喻了什么?小说揭示了艺术家怎样的精神处境和现实?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这篇小说,将你的思考和认识写下来,下次课一起来讨论。

第五篇:骑桶者 教案

《骑桶者》教案

【知识目标】

1、掌握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关系。

3、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能力和方法目标】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具体的肖像、语言、运用等描写,仔细揣摩,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现实意义。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冲突中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呼唤爱心,学会与人沟通,与世界沟通。

【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课前准备】

1、发给学生有关卡夫卡生平介绍的资料。

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完成预习题:(1)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看到骑桶者这个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

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

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明确:两者皆可。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这个物质匮乏者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

(5)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

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小结答案:创作意图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骑桶者的角度: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3、“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4、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也可能是卡夫卡的创作意图。希望骑桶者的困境不要发生在同学们身上,这需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环境呢?

明确: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三、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四、改写小说结尾

下面我们通过改写小说结尾,再来体会一下《骑桶者》虚构的魅力。假设老板娘走上地窖后发现了骑着桶飞翔的“我”,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改写小说结局,然后派一位代表用几句话简述你们组的改写方案,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写。

五、板书设计 骑桶者

骑桶者的角度:

表面原因: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卡夫卡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我”物质困乏 “我”畏缩自卑 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真诚沟通、互相关爱

下载骑桶者(公开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骑桶者(公开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 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骑桶者》教学实录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骑桶者》课堂实录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话的语气,希望博得他们的同情。‛ 这时,另一个同学......

    玻璃钢桶生产流程

    关于玻璃钢产品制作工艺 一、平板制作工艺要求 1. 严格按照图纸要求定做加工尺寸、剪布长短和厚度,加工前要把制作平台打扫干净,不要有障碍物出现,影响平板制作中出现平板的平......

    足浴桶文字

    远红外频谱足浴桶产品简介 足,人的”第二心脏”足疗又称反射区按摩法,是通过按摩刺激与人体内脏,,组织相对应的足部反射区,促进足部皮下毛细血管旺盛,调节人体内脏功能,达到健身,防......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

    梦之旅旅游网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 地理介绍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宝兴县东北部,地处邛崃山西坡。1975年建立,面积39039公顷。主要保护对象珍稀濒危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及......

    制桶厂工作总结

    2009年度桶厂质量体系总结 转眼之间2009年已经过去,一年来在公司领导的关怀下,桶厂全体员工不断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成绩。以下对一年的工作做简要总结: 一、 产品产量完成......

    钢桶选用知识

    钢桶选用知识 尊敬的用户,为了你在选用钢桶时尽可能避免因钢桶选型错误而造成不必要损失, 请你了解以下有关钢桶知识: 1.钢桶体积的确定a.如果用户盛装液体,则按产品的比重计算,......

    《鸿门宴》公开课电子白板教学课堂实录及教者感悟

    《鸿门宴》公开课电子白板教学课堂实录及教者感悟 杨银双 海口市第十四中学 2009年9月25日下午,第一节课为高一·4班语文公开课《鸿门宴》。初次登台,详记之,以备。 一.课前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