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议论文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52-02
议论文教学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然而,大多数中学生对议论文学习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初中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议论文教学现状有关。在实际的议论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生硬地界定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教学模式古板陈旧,不但没有营造浓郁的“情感场”,而且给予学生的自主空间较少,使议论文教学陷入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中。新课标对初中议论文阅读有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能够区分观点与材料,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分析与判断。目前的教学现状显然与这一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指出,课堂的起始环节就好比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能给演奏和歌唱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就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在初中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抓住导入环节,巧妙设计课堂导入,将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鼓点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积极走进文本,探寻议论文的精髓所在。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论美》这篇议论文,文章选编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写作形式属于随感,但蕴藏着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为了让学生进入文本的审美情境,笔者特意准备了两幅油画进行导入,一幅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著名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另一幅则是国内画家罗中立的作品《父亲》。笔者出示这两幅作品让学生进行自主欣赏,并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这两幅油画,看看哪一幅画中的人物更美,并谈谈你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学生立刻有了兴趣,有的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人物更美,因为这种美透露出柔和与温暖,尤其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含蓄、典雅的美,具有永恒的魅力;有的则认为《父亲》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很美,他的美并不是外在的美,而是内在的美。
因为这幅画中展现的是一位勤劳的农民,虽然他脸部深深的皱纹、干裂的嘴唇、缠着胶布的手指这些外在是丑的,但却见证了他一生的劳苦,透露出他内心的顽强。正是这种饱经沧桑的细节之美触动了观者的心灵,感受到了岁月刻在贫苦农民身上的深深烙印。
通过两幅油画的导入,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下,产生了欣赏兴趣,并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对油画中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进行思辨,既能够看到外在的情趣,又能够欣赏内在的理性,由此顺利走入文本之中,不知不觉与课文思想内容有效接轨,实现了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精读,梳理文本脉络
不同于散文、小说等形象、感性的文学类题材,议论文大多以说理为根本目标,写作形式抽象、枯燥,缺乏吸引力。根据这一文体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就要加强精读引导,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感受议论文特有的理性色彩与论证之美。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课文《成功》中,作者季羡林先生列出了成功的公式:成功=天资+勤奋+机遇,但他却没有将论证的重点放在天资和机遇两个方面。笔者进行引导:季羡林先生重点论证了成功的哪个要素?为什么?学生找到关键句子:“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学生由此认识到,这篇议论文的重点是要论证勤奋这一要素。那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如何论证勤奋是成功的关键要素呢?学生根据文本,发现作者例举了流传千年的故事进行论证,像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故事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于初中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障碍,有基于此,笔者紧扣课文的论证环节进行精读引导,要求学生根据季羡林先生例举的简要事实进行资料搜集,并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个故事串联起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对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进行了这样的阐释:“晋朝车胤买不起煤油灯,就在夏夜里捉来萤火虫,借助这点微弱的亮光读书,最终有了骄人的成就;晋代孙康寒门苦读,寒夜里借助惨淡的雪光孜孜不倦,终究成为饱学之士;汉朝孙敬为了驱赶困意,不惜头悬于梁上,苦心求学;战国苏秦昼夜苦读,为防瞌睡锥刺大腿。这些家境贫寒之士,克服了一切困难,用知识武装自己,实现了平生所愿。可见,勤奋是实现成功的有效途径。”
以上教学,通过教师的精读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议论文的核心之中,梳理出议论文的写作脉络,并能够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读与品析,较为透彻地理解了议论文的整个论证结构,大大提升了对于议论文的阅读能力。
三、加强朗读,感悟文本内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利用这一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提升语感能力。但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朗读的运用,使议论文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说教之中。为此,笔者认为,教师要结合文章的特点,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深刻意涵。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纪念白求恩》这篇议论文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表现了白求恩大夫的共产主义精神。对于初中生来说,共产主义精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要让他们理解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更别谈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了。如何突破这一教学困境呢?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对读”和“叠读”的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深入体会。笔者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的句子,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如:“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枕。”笔者将这段话作为A组句子;接下来笔者又让学生找到描写与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截然相反的句子,学生找到相关描写:“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别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笔者将这段话作为B组句子。接着笔者让学生对A组句子与B组句子展开分组对读与叠读。通过对比朗读,学生深入领悟到了白求恩所具有的崇高精神,体会到白求恩大夫的高大形象;在叠读“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一句时,男女生分组朗读,形成了二重唱。最后,笔者让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以上教学,笔者采用对读、叠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深入文本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感染,深入理解了文本的意涵,实现了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议论文教学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师不应仅仅为了应试而固守死板的“三要素”模式,将议论文阅读教学视为“鸡肋”,而要多在教学有效性上下功夫,先从导入环节入手,找准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积极开展精读引导,让学生梳理议论文的文本脉络,熟悉并理解议论文的写作结构;另外,加强朗读,将学生带入枯燥的议论文文本中,找到情感的落脚点,让学生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洗礼。笔者相信,只要教师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教学重点,在此方面多下功夫,就一定能让议论文教学落到实处,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责编 秦越霞)
第二篇:如何提高议论文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赤峰松山区哈拉道口:陈立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关于议论文的学习目标规定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依据此规定及王曼教授关于《初中议论文教学的策略》的讲座,我想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前提下,遵循议论文阅读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是十分关键的,下面将结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教学,谈一谈如何提高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平时要多读一些时代杂文等,在课堂教学方面要遵循新课标理念,教学要实现有效增值,课堂必然是开放的,所以教师要真正读透教材,精心设计,超越教材,才能镇定的对待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
二、上好预习课,先学后教,体现学生主体,布置预习任务,要解决字词基础知识、查找有关作者资料、时代背景,质疑也就是“向自己提问”。
三、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课前搜集了鲁迅的几张照片,引导学生回忆鲁迅作品,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学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鲁迅对快乐自由生活的向往;从《藤野先生》中我们了解到鲁迅由学医救国到弃医学文的爱国精神;刚刚学过的《故乡》从中了解到作者改造旧社会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师:的确,鲁迅是一位毕生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的巨人,是一位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最顽强的战士,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去世了,上海的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的白布,以示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学生参与课前导课,既进入了教学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找准切入点,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也就是“向作者提问”。
我要求学生看题目回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失掉了,有的说没失掉,发生了分歧,顿时学生都喧动了起来,我说学习议论文就要做到说话有理有据,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学生读得很认真,不时的用笔勾画,很快都举起了手,“两年以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到现在“求神拜佛”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另一个同学回答:第六段,我们有没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支撑观点的材料:从古(第七段)到今(第八段)都有这样的中国人在。”我说:好,同学们说的很好,说明你们会读书,会思考,已经会分析议论文了,那么,哪个观点是作者批驳的观点?“第一个”,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说说作者是怎样批驳的,要求讨论的结果由本组本节课没回答问题的同学汇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讨论很积极,回答自然正确,教师总结: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也就是说材料不能支撑观点,这就是作者的批驳过程,本文是杂文,也是一篇驳论文。
五、注重联系时代背景,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教师课中导:“鲁迅的杂文往往以小见大,格局虽小,内里却有着时代的眉目,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杂文的写作背景吗?”一生主动介绍,作者些写本文正是为了时代的需要,斗争的需要,有斗争性。出示课件:本文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性强,感情色彩浓轻举一些典型的语句记忆品析。各组同学积极讨论,展示交流,体会作品的语言。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请说一段话,作一番介绍。“向论题、论点问”学生动笔写作、展示。“抗击非典的英雄邓连贤、叶欣是”“抗震救灾的武警官兵白衣天使”“航天英雄杨利伟是”“聂海胜费俊龙也是”„„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在今天,他们是像温家宝总理一样的人,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冰雪,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总理关怀的身影,去年我们的家乡严重干旱,温家宝总理来到我们这里考察灾情,关心民生疾苦,他是人民的好公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是对他最好的鼓励,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共鸣,学生能理解到这里,真的是难能可贵的,我顺势“各种灾难与中国的历史相生相伴,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每一章都充满了正义与邪恶,光荣与屈辱,凝聚与涣散,顽强与脆弱的斗争,然而,中华民族始终没有被压倒趴下,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相信自己,让我们再次回忆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为我们的民族而自豪,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吧!出示课件:一组体现现在中国自强不息的图片,增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这样的议论文教学自然是有效的。
七、读写结合,本课作业:结合本文的学习,写一则读后感。我在平时就注意加强80-150字的小议论文及读后感训练,可使学生对议论文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发展,以提高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提高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议论文试题的命制及考试分析
考点分析:
1.议论文阅读,就内容而言,考查的重点是把握中心论点,明确文中使用的论据及其作用;就形式而言,考查的重点是论证的结构层次分析。在议论文阅读中,把握中心论点是第一要义,这是读解全文的关键,因此能否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全文中心论点,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的成败。
2.对论证的考查,除了作结构层次分析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两种测试,由于抽象,还由于思维强度大,是一个难点。这需要平时就加强思维训练,考前集中强化训练也很必要。其中,对概括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要归纳全文中心,需要概括段意;要分析段与段的联系,也需要概括段意。就是为了明确句与句之间有何联系,句子长了不便把握,也需要概括句意。
3.中考议论文阅读对论据的考查,重点不在对论据类型的识别,而是集中在论据的选择和作用上面。对论据的选择、排列、作用的分析,其核心是论据支撑论点,与论点保持一致。题目往往因文而异,但能力考查的聚焦点并不分散。
中考议论文阅读命题趋向:
1.多数是考课外时文。
2.选文内容具有时代感,贴近我们生活,可读性强。如关于创新型人才、奋斗精神、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关于老师、关于学问、关于欣赏别人、关于阅读、关于美等。这样的阅读材料,我们读来觉得新鲜,紧扣时代、生活,易于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
3.试题的设计体现了创新精神,开放性试题多。
4.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选择题)少,并侧重于概括和表达。
5.从命题角度看,多数命题者还是很关注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的,除此之外,也注重一般阅读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中考选文以课外为主,材料内容贴近我们生活;考查的能力主要是理解能力,包括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程度和速度,要求能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了解其基本思路,领会语言表达效果,并能进行概括和表达;在此基础上,能创造性阅读,完成开放性的题目;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常见出题类型及应答方法:
1.找出或概括论点。阅读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找准论点,因此,找出或归纳论点是考查的重点,一般采用标示和简答题型。不管是标示还是摘录,都要注意准确。要找准论点,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具体的方法是:①找紧紧围绕论题、表达看法、主张的比较完整的判断性语句。同属这一类的句子,要找那些概括性强的。②先看标题和开头,再看结尾和文中总结过渡性的句子。因为论点在题目和文章开头出现的概率最大。文章中没有论点,需要自己归纳时,一般采用简答题型。
2.辨别论据的类别,分析其作用。考查论据知识主要采用填空和简答题型。阅读时要分清论据的类别,弄清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道理论据。在分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那些简要概括的事实。辨别论据类别时常用填空题型,只要了解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特点,解答并不困难。分析论据的作用常采用简答题型。要明确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要证明论点,不能只用一个论据,往往要用几个论据,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证明,所以分析论据的作用主要应从这三方面考虑。
3.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这类题型是考查的重点,一般采用选择题型。解答这类试题主要是弄清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的特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一般采用简答题型。解答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4.划分议论文的结构。这也是考查的重点,常采用选择和标示题型。无论采用哪种题型,首先要了解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议论文是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的。有的议论文先提出论题,再分析论证,最后总结阐明论点;有的议论文是在提出论题的同时提出论点,再分析论证,最后总结。把握住议论文的一般性结构特点,给议论文划分层次就容易多了。如果是议论性的语段,则要一句话一
句话地仔细阅读,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划分层次。若是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选项来读文章或语段,排除错误的选项。
5.分析议论文语言鲜明准确、严密有力的特点。这类题型是考查的重点,也是答题的难点。议论文是说理的,讲道理就要有明确的观点、准确的判断、严密的推理、强大的说服力。这些特点都体现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中。考查的重点是关键性词语、修饰性词语和关联词语。题型多样,有选词填空、句子复位、填写关联词语和简答题等。解答这类试题,需要了解词语的意思,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根据上下句的内容进行选择;弄清句子的含意,联系前后文,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填写关联词语或将句子复位;解答简答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采用替换法和删除法,具体分析。
议论文阅读试题示例:
要勇于“忏悔”
古人知耻,勇于“忏悔”者不少。法国18世纪杰出的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他晚年为自己写的自传《忏悔录》中,以极其沉重的心情,忏悔他在一次偷盗后,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玛丽的头上,造成了终生怨恨,并忏悔自己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麦特尔。一件件,一桩桩,摆得那么清楚。他痛苦地说:“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忏悔之后,他又直言不讳地讲:“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
彩色戏曲艺术影片《包公误》中,有这么一场戏:包公错断了边关元帅狄龙谋杀太子一案后,先锋官狄龙之妻段红玉也随之被召回府。经过包贵的一再劝阻和包公的细心查访,才发现这是一个错案。公堂之上,当着狄龙夫妇之面,包公亲自卸刑,要求包贵按法论罪,以儆百官。
人的一生,不可能白璧无瑕,一尘不染,有时会出点问题,事情的关键在于,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自我净化”,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觉地清除龉龊的脏东西。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屁股不干净,自己不愿“擦”,还怕别人替他“擦”。或四处奔波,托人说情,开脱罪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或轻描淡写,隔靴搔痒地作一点自我“批评”;或徘徊犹豫,吞吞吐吐,下不了决心,怕“亮相”后丢人。其实,有错不改,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那才真正会降低威信。卢梭并不因为披露了自己的隐私而威信扫地,相反,在他逝世以后,巴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仪式,把他的遗体移葬到伟人公墓。“包公请刑”,并没有因此遭天下人耻笑,反使天下人觉得他执法如山,得到了更大的依赖和爱戴,威信更高。
斯大林说:“没有自我批评,我们的党就无法前进,就无法割开我们的脓疮,就无法消灭我们的缺点。”毛泽东同志也早就告诫人们: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我们的同志应该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勇于解剖自己,改正错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题1.选出最能表现本文论点的一项()。
A.要勇于“忏悔”。
B.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自我净化”。
C.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觉地清除龌龊的脏东西。
D.人的一生,不可能白璧无瑕,一尘不染。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把握,可以从文章内容和论点的语言形式去判断。要注意区分论题和论点,论题是作者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对议论问题的观点。A项是文章的论题,是作者论证的对象。B项从内容上看并不是针对论题提出的观点。D项所起的作用是引出论点,它是论点的根据。
答案:C
题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二段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从内容看,两段分别介绍了两个人的事迹;从表达方式看,两段都是叙述段,将两人的事迹概括出来,就是段意。叙述段段意的概括,一般采用“谁十做什么”的形式。
答案:第一段段意:卢梭痛苦地忏悔把偷盗罪转嫁给女仆和关键时刻抛弃最需要他的朋友这两件事。第二段段意:判错案的包公给狄龙夫妇亲自卸刑并要求按法论己罪。
题3.“自我净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比喻义,解答时可以将词语代入句子中,结合上下文考虑其意思。
答案:自己改造自己的思想,改正缺点,纠正错误。
题4.“我们有些同志,屁股不干净,自己不愿‘擦’,还怕别人替他‘擦”’,句中“屁股不干净”指的是__________;“怕别人替他‘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缺点,有错误 不愿别人帮助,更不许别人批评
题5.“人的一生,不可能白璧无瑕,一尘不染”,句中“白璧无瑕”和“一尘不染”分别从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角度说明了“要勇于‘忏悔’”的原因。解析:这道题是要求辨析近义词的差别,首先应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白璧无瑕”是说洁白的美玉上没有一点疵斑,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毫无缺点。“一尘不染”是说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污,比喻十分洁净,无污染。再分析它们的差别,“白璧无瑕”指的是“白玉”自身;“一尘不染”指外界的污染。再结合文中的意思,“白璧无瑕”指自身完美无缺,没有缺点;“一尘不染”指没有受到不良影响。
答案:自身 外界
题6.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析。文中为了证明论点列举卢梭、包公的事例,采用的是例证法;引用了斯大林、毛泽东的论述作为道理论据,运用的是引证法;文中卢梭、包公的做法与有些同志的做法进行比较,用的是对比论证法。答案:例证法 引证法 对比论证法
题7.“一件件,一桩桩,摆得那么清楚”和第二段中“公堂之上,当着狄龙夫妇之面”,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那就是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论证作用的理解,可以从这两个事例所表现的精神来考虑,这两句话与整个事例表现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更加突出了人物的精神。答案:突出了卢梭、包公勇于忏悔的精神。
题8.“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觉地清除龌龊的脏东西”,这两个句子是不能调换顺序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语言顺序的把握,“反省检查”与“清除”都是动词,但它们有先后顺序,已经“清除”了,就没有必要再“反省检查”;只有“反省检查”之后,发现脏东西,才有“清除”的对象。
答案:有先后顺序,只有做到了“及时反省检查”,才能“自觉地清除”。
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议论文教学,不只是找到中心论点后,看作者如何论证,用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这种“求证式”教学思路暗示着:作者的观点是无可质疑的;这种教学思路在扼杀学生思维与探究的乐趣和权利);而是要通过思考和辨析,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分析作者观点的价值与是非。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安排的议论文并不多,较为集中的有九年级上册的两个单元,即演讲稿、书信和随笔、杂文两个单元。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来看,大多数课文属于了解欣赏类,基于目前的学生认知水平,像《敬业与乐业》(梁启超)、《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这些经典著作,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我个人认为,初中议论文教学应该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初中)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首先应当选择一些较为浅显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进行教学。现在虽然都在讲“淡化文体”,事实上,淡化并不等于不教不学,而是弱化题材。初中生接触社会较少,80后90后又强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些,只需要用较为浅显的议论文引导一下就很容易入门。
其次,应进行议论文的必要知识的学习。
1、三要素。
2、三段论。
3、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辨证思维。
5、论证方式。以上,通常就是教材议论文单元的学习重点。这些虽然专家们呼吁淡化,学以致用,但历年的考试中几乎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所以,这些知识还是有必要学习的。
第三,要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这一部分的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在纷繁的信息材料中选择出自己所需的东西,明确别人的观点,阐明自己的态度。进而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如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
第四、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小演讲、小评论之类的训练,多角度综合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学习能力。在语言及思想上进行探究,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水平。
第三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课文乃是“描述”类的,如诗歌、童话和寓言、散文、小说、剧本等,它们基本上属于文学作品。一般直至初二和初三,才开始正式提出“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概念和读写要求。文学作品注重形象化地“描述”;而“论说”则不同,侧重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释事理的本质,论述思想观点,阅读时需要凭借理性的思辨力来条分缕析,理解论辨过程。
进入论说类文章的学习,尤其是解读议论文,难度陡然增大,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变到抽象思维为主,完成这一转向,教学中需要增加过渡环节,采用一些办法来缓解矛盾。
1.从文字表达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例如,同一项内容(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如果作描述应该怎么写,如果充当论据应该怎么写,后者可参考课文《谈骨气》的第九自然段。从“描述”,变为“概述”,这是表述上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表达目的、文体特色。
2.从材料与“中心”(观点)的关系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再看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实例。详细描述事件过程,其“中心(观点)”是揭示、赞美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气概;概述该事件,放进议论文当中,是用它来证实“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后者,概述事件与文章的论点发生了密切联系。由此,渗透论辩意识,关注论点与论据如何相互依存。
3.把“描述”改写成“概述”,培养材料与观点相依存、观点与观点相联结的意识。
例如,写三段相关的文字(文段),第一段文字要求描述一件可笑的事;第二段文字要求指出这件事“可笑”在哪里;第三段文字要求透过“可笑”的现象,探究事情的本质,——有哪些让人笑不出来的深层教训。写后两段,显然是牵引学生朝着“议论”的方向转,去寻找“议论”的一般特色。然后,反过来,要求学生把第一段的“描述”改为“概述”,强调材料与观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强调从概述之中提取“观点”,还要强调所提取的观点之间具有一定的纵深度(一层进一层地谈出个人见解)。
4.参照其他文体的相关写法,引发比照,初步理解“议论”的某些特点。
像举例子、作分类、打比方、发议论等,记叙文、说明文里也经常能见到,其具体的表述作用和使用方式往往与议论文有所区别。通过比照,分辨异同,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效果。
二、为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创设条件
1.核心问题:如何指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
以往我们习惯于采用演绎法,先由教师提示某些知识要点,再依托课文,通过具体的讲解分析,印证这些“知识点”。学生掌握了教师提供的分解思路,依据知识点,再去阅读新的篇目,如此逐步推进,形成议论文基础知识的完整概念系统。这种教学思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也存在某些问题。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接受教师的传授与指点,跟随教学进程一点点领悟理解,学会分析的技能,慢慢生成阅读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框架是不是完整科学、认识和掌握知识的序列是不是合理恰当、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是不是和谐顺畅、训练项目的选取安排是不是准确精当、反馈及相关补偿是不是及时充分,这些因素基本上取决于教材的编辑质量如何、教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质量如何,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教学效益的获取程度。其中,学生参与教学的被动性,往往又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教应该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违反了这条原则,就很容易阻碍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的知识框架,以致无法有效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实践能力。
2.探寻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的有效教学途径。
我想到了这样几条,提出来供一线教师参考,希望通过教学实践,逐渐寻找到实现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阅读的知识框架的有效途径。
(1)要激发阅读的动机,消除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阻隔,提高教学亲和力。
小说家刘绍棠追忆过童年时的学习经历。他的语文教师教孩子们读韵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老师依照课文编出一个生动的故事(母亲带着儿子去走亲戚,途中所见所闻云云),让小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课文,完成识字任务。据刘绍棠先生追忆,他的语文老师四年中每教一课都要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语文课上得生气勃勃,教学质量特别好。这,其实就是在激发阅读动机,让一种亲和力弥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今天教初中生学习议论文,也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的亲和力,激发出阅读的趣味,而不是把课文视作僵死的语言材料,机械地切割它,提取出一个个冷冰冰的知识点,仿佛只是在凭借概念与推理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
比如,学习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除了分析中心论点、把握全篇要旨,还要不要从字里行间里,细心关注作者寄托了怎样的“哀思”?学习华罗庚的《摇学会读书》,参照作者指示的读书方法,要不要也选择一本书,做做尝试,寻求真实的共鸣?„„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侧面:第一,站在理解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的、想论述哪些主张并与读者进行怎样的沟通交流,直至力求感同身受,明白其思路展开延伸的基本脉络;第二,站在学生精神生活需求的角度,找到他们与文本内容的深层的契合点,抓住那些能让他们心有所动的深刻之处、感人之处。读进去了,读出趣味,这时候再解决技术问题,往往势如破竹;反之,隔膜太深,没读出感觉,诸如知识点之类的破解往往举步维艰。
(2)要结合运用演绎法与归纳法,尽量指导学生自己提取并领会知识要点。
这一条,道理比较好理解,难点在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手段和教研经验。董老师强调发动学生“质疑解疑”,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他还主张把议论文划分成若干种类,一类一类地选择典型文章,分析其概貌、功用和特点,从而有力把握住相关的知识要义,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
此外,我再补充几条:
(1)穿插进行“段落教学”。
“段”,往往是具体而微的“篇”,包含着某些论辩及其表达的要素。在较小的语境中分辨句子的组合、句群的组合,论证方法的运用,论据和论点的关联,乃至论辩的语言特色等等,这比较好操作,不妨多让学生自主探究。
(2)强化“透视”的意识。借助图示法、提要法,把文章内容压缩、化简,透视其逻辑思维的骨架。
(3)安排一定数量的“复原”与“延展”“补充”的练习。
复原:给出某篇文章的“灵魂”(中心)和“骨架”(结构),让学生依照它来写出文章细节,然后与原文对照、比较,体会优劣高下,学习其长处和经验。
延展:给出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求接续其论辩的逻辑思路,向下延伸,完成全篇,尔后比照。
补充:掩住文章的某一部分,自主补写,尔后比照原文。——这些演练项目,都先安排写作,再进行总结,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和提取相关的知识要点。这个演练项目的教学价值,还包括了能够高质量地熟悉、掌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此略。
三、寻求培养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根本出路
我以为,寻求培养阅读议论文能力的根本出路,还要重温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即追求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那么,通向目标的桥梁是什么呢?还是要重温叶老的教学理念,即“例子说”。他曾经谆谆告诫我们,教材(课文)无非是个“例”。
我理解,例子是很重要的。就议论文阅读而言,它们凝结着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蕴含着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变为真实的教学成果,首先依赖于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演练活动,获取实效。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教学条件的制约下,我们必须依仗课本解决基本的入门问题,把学生引入既定的基础知识框架,当然最好是主要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框架的建构,掌握基本的解读规矩,具备基本的自主阅读技能。
所谓“框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诠释,也就是达到或者接近及格水平吧。大匠给人以“规矩”,却不能给人以“巧”,若想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必须从“例子”走出去,——走进自由的自主的广阔阅读天地。所以,我建议创造条件,鼓励或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些事情:
1.从语文教科书走向课外阅读“读本”(这是每套教材都有的)。
让“例子”的能量辐射到相关的阅读实践区域,直接指导更大范围的自主阅读与思考,慢慢反刍、消化课内所学的知识,用这些知识牵引自己去广泛地印证、深化、细化,完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比较熟练地运用那些知识初步实现独立阅读,不断扩充运用技能和能力的强度、熟练程度,直到形成比较好的语感。
2.从教科书、读本走向真实的阅读海洋。
应该践行叶老上个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主张:语文课,学生要读整本书。这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理念,长期被人们忽略了;后来做过某些补救,但直至今日落实得不好,几乎还是空中楼阁,难以变为教学现实。
具体的措施:(1)鼓励或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涉及的作家原著,如《燕山夜话》等等;(2)鼓励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集通读,精选一部分文章细读;(3)鼓励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报刊专栏,持续阅读数月,精选一部分文章细读。可附带要求写出札记,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创办墙报,编辑读书笔记专辑(电子版或纸质版),开设个人博客或班级公共博客展示阅读心得。
如是,则“例子”才真正是例子,不至于把少数例子晒成咸鱼干束之高阁,而是谋求在生活的思想的海洋涵泳,找回那种“峥嵘岁月”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豪迈感。离开真实的阅读、真实的精神生活,要想比较好地掌握议论文的读写技能,恐怕真的是太难办到了。
第四篇: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
现代的有效教学比传统的有效教学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运动技能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师上课轻松,组织有条理;器材和场地利用率高,无资源浪费。因而,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使体育课堂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一、制约体育有效教学的因素
判断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要看学生是否有能力的提高、技能的增长,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进步大,说明课堂有效性很高,反之,有效性很低,甚至没有。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制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教师如果在备课的时候,忽视了对上课时间的考虑,而把教学目标制定得非常细致和具体,就会使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的限制无法完成。给学生安排过重的负担是与新课标的思想背道而驰的,因此要适度给学生放松一下。
2、忽视运动技能教学
在很多中学里,体育课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由玩耍。教师只是负责监管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完全忽视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事实上,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是整节课的灵魂与精髓,应该贯穿在整个体育课堂中。如果教师忽略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那么就会阻碍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也不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关注技能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后所获得的愉悦心情。
3、片面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少体育教师认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一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如果片面强调兴趣而不重视自身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也是错误的。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出现了学生自由玩耍,教师不加理会的局面。这样的体育教学虽然受到某些学生的喜欢,可是却没有完成任何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属于无效课堂。
4、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少体育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只是一味追求学生的好评,不重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更不要谈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了。为了让学生高兴,体育教师允许学生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时间长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任何的提高,教学内容基本为零,课堂有效性成为空谈。
5、忽视方法设计
也有不少体育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也很注意实施,可 1
是却不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不注意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他们把体育教学目的简单地理解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要领。
二、教师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
体育课的特点是不停学习与不停的实践的反复循环,老师一味的口令指挥学生进行学练久久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学实践给我的体会是老师的主动参与会极大地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也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程度。教师的适时参与、有目的的有声引导,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一定是环境下要放下架子、勇敢地投入到学生的练习中去,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我们也可以在实心球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比谁抛的远、素质课上比谁跳绳跳的多、篮球课上的三对三或是罚篮(定点投篮)等,只要有老师参与的项目学生都会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
三、整合器材(场地),大胆创新,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场地和器材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有作用,随着学生的发展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不断丰富,现在我们的体育课内容丰富起来了。学生对场地、器材有了兴趣,必然会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一批新型的器材填补了学生体育器材的空白,如,飞盘、轮滑等,同时器材的改进也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如,软式排球。同时在原有的条件下也可以通过改变利用方式和手段提高利用率和学习有效性,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天然资源包括学校校园的自然资源及附近公园,如,斜坡、楼梯等,通过这些的利用改变了传统体育课一定在操场上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如有时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斜坡台阶进行跑步训练,学生练习很放松,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四、改革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将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大面积提高。
1、分层次分段教学。体育实践课通常在操场上进行,具有的空间大,外界的干扰素多的特点,而体育教学只有组织得十分严密,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场地器材布置合理,才能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根据不同的体能情况授课有助于区别对待,又有一定的灵活行。分组可以是固定的,即某一节或某个单元,始终按体能分组形式组织教学,有时可以是临时的,可根据教材,课的类型,随时进行分组。如耐久跑教学中,按体能分成好中差三组。又如跨越式跳高复习课教学中按学生实际能跳的高度,临时组成三个高度进行教学。真正做到使个层次的学生能跳起来摘到自己的“桃子”,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每个层次都应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平分标准。
2、按技术分组教学。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的达标程度进行分组。分组教学从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考虑,具有灵活性,实效性,针对性,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适合于复习课的教学,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教材授课和身体素质训练等不适用。
3、按性别分组教学。性别差异是学生在体育中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差异。男生在速度,灵敏性,力量上占优势,而女生在柔韧,协调性方面占优势,男生积极,灵活反应快,但是自控能力差,女生细致,好静自控能力强,但是惰性大,怕累。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将男女方程两组,明确各组的目标,有区别的进行练习。B在分组练习的基础上,公开各组的标准。让男生集中精力,勇于超越;让女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赶超男生,确立自信心。C男生组和女生组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以促进男女生练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还可考虑到学生性别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如中学选修内容教学中男生选择武术足球手球等,女生选择羽毛球,健美操,艺术操等。
4、按体形分组教学。中学生的提醒大致可分为矮小型;肥胖型;瘦高型。学生不同的体形往往具有不同的动作行为特征。在体育课上矮小型善于技巧练习,身体比较灵活柔韧性较好,但缺乏力量。肥胖型适合力量型项目,如投掷类练习。瘦高型学生善于跳高,跨栏,跳远。体育课的教学应对此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
五、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反思与建议
1、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从细节入手
有句话说的好:“细节决定成败”,在我们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往往有些细节会直接影响课的结果。一些教师就是没有重视相关细节性的东西,近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降低。因此,研究教育细节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其重要意义。
2、提高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掌控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就好比船上的旅客、教师就是舵手,课堂就是艘船。舵手出了问题,船也不会行走的更远。
3、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以学生为研究主体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学生”这个对象,没有学生作为你研究的服务对象,那么你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抓住学生的变化就能更好地促进我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4、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能离开学生兴趣的培养
实践中得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近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健, 韩照明.浅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J].新课程(教师版),2007,(5)
[2] 宋秋前.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 [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3] 赵岩英, 刘茂祥.素质教育北京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外延浅析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4)
[4] 张克裘.关于“有效教学”若干问题之浅见[j].江苏教育研究,2006(8)
[5] 沈小碚.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 [J].教学与管理,2000(10)
[6] 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 [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第五篇:如何提高初中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靖边四中
贾凤晔
现代小说教学是初中老师和学生较乐于进行的教学。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小说更以言而不露的教育意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学生更不例外。因此,我们在进行小说教学时,要充分展示它的魅力,以达到小说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我就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博闻广览,深挖教材,精心备课。
中学阶段后,小说普遍以原作或原作节选方式进入教材,中学的小说阅读教学也因此鲜明地凸显文学教学性质。目前选入教材的小说比较侧重于作品的经典性和文学性。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中的小说阅读显然不同于课外的小说欣赏,特别是不同于消遣性的小说欣赏。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基本艺术特征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小说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而小说学习又是学生最喜欢的行为,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应博闻广览,深挖教材,精心备课,力求把小说教学进行的有滋有味。
小说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心中要有数。
二、巧妙设置,美化导语,渲染氛围。
要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效,我们在平时授课时要巧妙设置,美化导语,渲染氛围,目的就是为了激起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孤独之旅》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置情景导入: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孤独之旅》。即使设置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开启了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三、开启慧眼,找准切入点。
在进行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可以这样开展教学:
师: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生:菲利普夫妇。师:那于勒呢? 生:他们的弟弟。师:是他们的亲弟弟吗?
生:是。
师:既然是亲弟弟,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躲开他们的弟弟呢?
因为教师能找到较好的切入点,单刀直入,所以较顺利、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的探讨,突出了文本教学的目标。如果小说教学能找到教学的切入点,那么小说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易行而有效,省略了大量繁琐累赘的枝节,可明白明了的进入课堂的学习中。
四、细致分析情节,重点分析人物。
小说借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人物的价值观反映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的问题,它往往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为更好地反映这些,作者会通过故事情节和对人物的形象的塑造来展现的,因此,小说的教学重点就是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大致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五种。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到对小说中人物性格形象的把握,才能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反映的问题。
五、重视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环境,它能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是不能忽略的。
对于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以上是我的一些浅显的看
法,不足之处,万望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