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论文2010.12交

时间:2019-05-15 01:3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德论文2010.12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德论文2010.12交》。

第一篇:品德论文2010.12交

让“品德与生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山市坦洲镇新合小学 陈参胜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适应于新时期德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面向小学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品德与生活”是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这几年我一直担任班主任,也在从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我认为品德教师必须多维度的激活课堂教学要素,为课堂注入活力,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德与生活需要内容贴近于生活的课堂教学

以往思品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然而,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如果课堂教学一味主张“正确答案”,就会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感到无法适从。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生活化”。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高度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 中生活,以改变过去那种过分注重“未来”而忽视“现在”,品德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例如《话说社区》一课,教科书上讲的都是城市社区的一些情况介绍,而我们大部分的学校都是在农村,我们的社区是由村民委员会管理的,我们社区的活动也有别于城市,为此教师就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自主探究,在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得出在乡下如何开展社区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有捉泥鳅、赶集、舞龙灯、逛庙会、种植花草等。

又如《参加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一文的教学中,不仅要收集学生在校内课间所开展的活动(比如踢毽子、跳长绳、踢纸足球、在楼梯走廊追逐打闹等)开展讨论,使学生明确文明休息的真正含义;更要联系学生在校外、社会上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上网、打游戏机、读书看报、登山、旅游等)进行辩论。让学生联系自身实践和感受体验谈谈它们的利弊得失,从而指导安排课余休息。

我们在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即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我们只有不断发展和丰富品德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程成为学生“生活的课程”,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

二、品德与生活需要师生真情交融的课堂教学

情感是人的需要时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不少研究证明,情感是联接认知与行为之间的桥梁,积极或消极的情感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行为,情感还具有动力功能,不同程度的情感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 行为,当然,如果没有情感,认知也就难以转化为行为。鉴于情感的这种特征,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发挥情感的作用。我总是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时时觉得师生的情感连在一起,及时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一种师生间平等、亲和、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师生的对话中、交流中、沟通中,达到了从真情交融进入心智交融,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成长。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和机会,使自己能关注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例如我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父母的辛劳,激发感恩父母的情感,在讲述父母一天的辛苦后,让孩子们闭眼想象父母的形象,并在《天亮了》的旋律中做了如下深情旁白——“孩子们,你们看到了吗?妈妈的眼角又多了几丝皱纹,那是为你的学习担心而增添的吧?/ 你们看到了吗?爸爸的双鬓又多了几丝白发,那是为这个家长期操劳而增添的吧?/你们看见了吗?妈妈的手好像又粗糙了一些,那是为让我们的家更舒适而留下的吧?/你们看见了吗?爸爸的腰好像又弯了一点,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好些而累的呀?在这扣击心灵的话语声中,不断有孩子在抹眼泪,在抽泣。音乐停了,课堂气氛突然凝固下来。在那个瞬间,老师感受到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动。接下来的教学可谓是水到渠成,孩子们纷纷表示要为父母减轻负担,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这亲历性的体验中,教师创设的有效学习情境,掀起了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波澜,从而使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快速链连,让不同的经验与新的情境的结合,引起不同的意义建构,如 此,学生的学习将更具个性化,更具生命的活力。类似这样的移情体验,有利于打开学生通向他人心灵的通道。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道德需求,进行情感化的教学交流的组织,教学情境、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如果有一点能有效地发挥出应用的功能,则整节课就将取得成功。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突出情感的设计远比泛泛地设计一个结构体系完美的教案重要得多。

三、品德与生活需要多元化评价的课堂教学

学习评价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也制约着教学和教法。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评价。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评价形式的发展趋势,对学生学业进行多元化评价。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一元单向评价”的评价局面,通过设计“自己评、伙伴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主体、多元化评价,将评价活动变成自我、伙伴、老师、家长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交互共建的、充溢民主关爱的互动过程,促进学生正视自我、勇于反省、交流协商、不断改进、日益内化。对于课内活动,我们采用的是自己评、伙伴评、老师评;对于校外活动,则由伙伴或家长根据实际表现进行评 4 价反馈。通过多元灵动的评价,增进了学生与伙伴、老师、父母的真诚沟通和相互了解。

“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的艺术美是时代的需要。打造艺术魅力无穷的”品德与生活“课堂,展现思想品德知识的丰富多彩,需要品德教师最大限度地激激活课堂教学要素,才会使品德课焕发出新的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培训资料》 《小学品德与生活》及教学参考书

3、《小学教育学刊》

第二篇:诚信论文交

诚信

201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013510005 张慧敏

诚信这一范畴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与“信”合起来作为一个科学的道德范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和交往方式的现代化,无不凸显着诚信的价值并要求饯行诚信。我们可以把诚信定义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现代经济契约关系和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并继承了传统诚信美德的真诚无欺、信守然诺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首先,诚信是一种人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必须而且应当具有的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信守然诺的行为品质,其基本要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之诚是诚心诚意,忠诚不二;诚信之信是说话算数和信守然诺,它们都是现代人必须而且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只有树立起真诚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诚信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指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商业诚信,而且也包括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社会公共诚信,如制度诚信、国家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组织诚信等。这就是说,任何政府和制度都要按照诚信的原则来组织和建构,亦需按照诚信的原则行使其职权。一旦背离了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制度就会成为不合理的包袱。

再次,诚信是个人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辩证统一。诚信本质上是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或者说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合一,是道义论与功利论、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合一。如果说“诚”强调的是个人内心信念的真诚,是一种品行和美德,那么“信”则是内在品德的外在化显现,是一种责任和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诚于中而信于外”的说法。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目的,是人们应当具有的一种信念,而且也是一种道德手段,是人们应当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谋取利益实现利益的方式。诚信,既可以是价值论和功利论的,又可以是道义论和义务论的。价值论和功利论的诚信观把诚信作为一种价值和实现目的的手段,认为人们如果不讲诚信就无法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也很难取得长久而真正的利益。道义论和义务论的诚信观则把诚信视为一种应尽的义务和内在的要求,认为人们讲求诚信是提升自身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讲求诚信哪怕不能带来物质上的利益,仍然是弥足珍贵的。我们主张在诚信问题上把道义论和功利论结合起来,既把诚信的讲求视为一种谋利和促进发展的手段,又把诚信的讲求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和内在的义务,使诚信的讲求既崇高又实用,既伟大又平凡,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价值特质。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美德却在退化,诚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缺少针对性、现实性,影响了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诚信教育内容重复,重规范、轻学生的实际认知,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往往把理想的当作现实的,把主观想象的内容当作客观存在,把目标当起点,急功近利,简单地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另一方面,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诚信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阻碍了学生的价值批判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

首先,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诚信友爱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立身之本,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学校生存、发展和提高办学品位的需要。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希望则国就有希望。现在的青少年若干年后将走向社会,他们的信用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当代学生应该立志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而诚信乃是立志的基础,无诚信则无以立志,即使立志也是空话。青少年求识欲强,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期培育起来的诚信,比较牢固,好坚持,不易蜕变,因而,我们的诚信教育必须从我们的小学生抓起,将学生的诚信教育进行到底。

其次,学校作为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要以开展诚信教育为抓手,要将诚信教育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还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再次,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两条重要途径。从道德教育这个角度来说,身教的功效大大超过言传。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教职员工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饯行,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项制度建设,将诚实守信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通过奖惩机制,促进教师做到诚信治教,诚信修己,诚信育人,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诚信教育走向社区、进入家庭。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现如今孩子诚信缺失,这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与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则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社区是中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诚信友爱。共铸一个诚信社会应该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个人做起,让我们每个公民都拥有一张‘诚信’名片。

总之,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诚信是道义的化身,同时也是功利的保证或源泉。没有诚信的世界,是灰冷的,只要我们诚信待人,付出真诚,和信任,就会收获友谊和尊重。这是份无形的财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许多为人所一生受用的真谛。让我们把诚信做为根基,携带上路,我们的生命之旅会更加精彩。

第三篇:品德论文

小学品德专委会

巧用插图,让品德课堂增色

沙河小学

冯斌

纵览小学品德课本,几乎每页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明白易懂、生动形象的彩色插图,图文并茂,色彩丰富。这些插图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价值都很高。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合理地用活教材中的插图资源,使学生从图中悟出道理,受到教育,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现结合教学实践,就品德教材中插图的巧妙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巧用插图,激发兴趣。

阅读研究心里表明,阅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期待的水平和驾驭期待的技巧。期待时产生阅读兴趣的动力,如果在一开课时教师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将会给整堂课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拿到课本后都会津津有味地翻看插图,可见,插图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契机,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去诱导、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如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劳动者的创造》一课,学生打开课本,早已被书中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插图吸引住,这是怎么建造的呢?劳动人民的双手创造了多少这样的奇迹?击中了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就会自然而愉悦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学习。

二、巧用插图,启发想象。

在人的各种能力中,想象力是最神奇的。它具有突发性,最能体 现人的创造力。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推想插图中未出现的内容,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天地。四年级下册《大自然中的朋友》一课,根据课文特点,充分运用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思考与想象:森林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家园,起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假如森林遭到破坏,我们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真切体会到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

三、巧用插图,突破难点。

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直观体现,与课文内容有着紧密的关系,有的揭示了全文的内容,有的体现了课文的重点,有的则是该篇课文的难点内容的具体形象的再现。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可能还会有一些差距,这就需要借助形象的插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突出文章的重点,突破难点,轻松地掌握文章主旨。如我在教学《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一课时,我巧用体现文中重点、难点的三幅图,诺贝尔为了制造出安全可靠的固体炸弹,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他不灰心,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样不但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而且在引导学生明理的过程中,发挥了插图形象直观的作用。

四、巧用插图,导之以行。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为学生创造表现道 德行为的机会。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直观形象地指导行为,使学生看得见、学得来。如我在教学《设身处地为人想》一课时,我运用文中插图“梅梅为了不影响邻居们休息,在晚上九点钟,停止了练琴,受到了妈妈夸奖。”进行情景教学,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学生很快地掌握知识要点,教师的教学不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达到思品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巧用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教学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好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内涵,让插图走近学生,走进我们的课堂,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添一抹亮色。

第四篇:品德论文

浅谈品德课上的有效化教学

作者:王 美 霞 单位:矾山镇刘墩小学 电话:*** 摘要:道德教育要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一、构建活动课堂,营造活动氛围;

二、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

三、开展多样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四、倡导多元评价,持续发展动力。真正让有效化活动教学为我们的品德学科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

生活

情感

教学 正文: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而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离开课堂,走进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有效的活动化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在半年多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进行了认真地实践和探索,希望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活动课堂,营造活动氛围。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品德课开展活动化教学的重要空间,它的选择布置、人气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产生自主的学习需要,激发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情感体验的欲望,进而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室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室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现在教室里已经不是素面朝天了,而是一些名人名言、规章制度成了主角,但这些离学生的兴趣中心距离太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产生拘谨感,在活动中放不开手脚,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在受教育,容易隐蔽自己真实的情感,做出一些虚假的附和。因此,我们提倡童趣化的教室布置,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的画报,并定时更换。如德育漫画,图文并茂的漫画既给学生以新鲜感,又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图画,设计标语,布置教室,这样更能增添亲近感。另外,可以把课堂搬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可以到书香飘逸的图书馆,可以到看得见蓝天、白云、阳光的操场,可以到热闹非凡的市场„„只要是适合开展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兴趣的场所,我们都应该考虑,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天地,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空间保障。

二、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使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活动化教学。较好地隐蔽了教育意图,让学生没有感到你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而是他们自己在寻求答案,在交流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另外,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开展多样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内容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重视经验与体验的获得,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导悟,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多进行活动并且每一次活动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时时注意做到精益求精。在以往学生的学习中我主要应用下列几种学习活动,即想象、游戏、实践、角色扮演等等方式来辅助教学。

(一)想象。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方式,学生对此往往乐此不疲。其原因有很多其一是这一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往往在学到某一知识点或是看到课文中某一段文字或图片就会展开联想,这种想象教师利用不当就会成为学生开小差的原因了,若是利用好的话就会对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既然如此我在教学中就尽量多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的放失进行想象这种学习活动。

(二)游戏。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了,在课堂上多做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在这么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掌握知识就不会变的如往常般枯燥乏味,而是轻轻松松愉快的接受了。这种做游戏的快乐对于小学生来说会很快迁移为学习《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快乐的,这样对以后的教学的大有益处的。

(三)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品德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道理,有待于落实到自身的行为中去,这就需要联系实际,导之以行。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又大多贴近生活,要在实际生活中完成养成教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关键还在课外。我们要利用有限的课堂,设计多样的活动,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串接起来,真正使品德教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四)角色扮演。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角色扮演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不管什么性别、智商的儿童,经常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比其他儿童,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众多的心理学家还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常常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因此,低年级思想品德课,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孩子爱模仿别人的特点为突破口、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实践的空间,发展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康的人格。

四、倡导多元评价,持续发展动力。

我们在活动化教学中要“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体现现代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要重视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其他教育参与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多元化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看到自己在进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不是一次评价、一人评价定优劣,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活动过程,而不是紧盯一个结果,有利于活动化教学的延伸和系列化。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道德,而且把评价的权利从学校老师扩大到社会家庭,也能让某些遗忘了道德准则的成年人在担任评价者的同时再一次受到道德教育或提醒,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把不良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道德养成氛围。

总之,只要在品德课堂上用心组织和实施有效化活动教学,相信,总可以提高我们的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解读》 2.《新教育之梦》

3.《品德与生活》课儿童活动之主体性教育

第五篇:品德论文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一)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思想,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我们的主要课程资源。从教材出发,钻研教材、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信息是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第一步。

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源,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避免品德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是用好教材资源关键的一步。

2、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 在教学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用课堂气氛,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就像演员登台表演,需要音乐、背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品德教育也需要情境的创设和配合。

(2)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做教材的编创者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图文并茂,单元主题内容常常是通过若干幅活动图呈现出来的。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图,简洁的提示语,极富童心、童真和童趣,并且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还有大量的留白部分,留白的形式多为句子省略或是要求学生说说写写画画,它是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道德践行的重要载体。

(3)结合实际,教师要做教材的开发者 ▲结合学生实际,适当重组教材 ▲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教材顺序 ▲结合当地实际,适当增减教材(4)用好教材的资料库

每一单元的教参后面都提供了相关的活动资料和背景资料,为扩大教师的视野、理解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我们一定要用好它,让资料库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充分挖掘学生自身资源,让生活内容成为鲜活的教材

学生自身课程资源是指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凡可被教师利用的、课内外表现出的有利于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是一座资源宝库,它包含基础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两个部分。基础性资源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思想认识等,它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其他的资源必须与此结合,才能发挥效益。

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1、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差异)是课程资源。

2、学生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笔课程资源。

3、学生的各种经验是课程资源。

(三)以教学活动为途径,优化课程资源。

品德课程被称为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特点,教学活动也是品德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材以范例的方式,呈现了很多教学活动设计,包括:体验、调查、研讨等。教师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抓住核心活动,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运用,使活动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课前准备活动要充分

2、课堂教学活动要精心设计

(1)活动目标要明确,让活动不流于形式(2)活动的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活动的方式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4)活动的过程必须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人人参与活动

(5)活动要发挥全程评价作用

3、课后教学活动要延伸

4、教学活动的反思

5、教学活动虽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施中也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看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开展活动化教学,对不适宜开展活动化教学的内容不强求采取这一形式。二是要考虑到实际的环境和教学条件,有的活动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

(四)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其他资源(1)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内的所有人、所有物、所有活动都可以构成品德课程资源。作为品德课程老师必须关注到这些,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机渗透进品德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使其转化为合适的教育资源。《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学校的老师、食堂工作人员、后勤人员、同学等都是很好的资源。

(2)能够善于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教材的许多内容是需要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教师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等活动,《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课前的调查活动、《平安每一天》中让学生观察上下学的路上,有哪些交通问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资源。

(3)能够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联系学生家长进行配合,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卡、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互动合力,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我的爱是什么》可以让家长来评价自己孩子在家的表现,是否做到了在感受家人爱的同时,能够回报家人的爱。

(4)能够广泛利用媒体资源。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通过多媒体缩短时空的距离,跨越时空的界限,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品德教学中来,使品德课堂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让学生的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可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

下载品德论文2010.12交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德论文2010.12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德论文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 李桥九年制学校陈霞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

    品德论文(合集)

    报送小学品德专委会 品德与社会课应“活”起来 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孙海燕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

    品德论文 石林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绽放魅力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品德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也进入了科学化、合理化阶段,素质教育正在全......

    李冬梅论文交3

    低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探析 李冬梅 (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课堂问题行为一直以来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本文探讨了低年级小学生课堂问题行......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星期四交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 学校:安庆师范学院 院系: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 2011级自动化(1)班 姓名:尹海罗 学号:080311001 2012年5月31日 这一部分是近代哲学开端,也是许多问题的产生......

    品德论文[合集五篇]

    报送:小学品德专委会 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的探讨 万州区赶场中心小学 李长虹 教育是门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孩子做人——“学做真人”。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让孩......

    品德论文(含五篇)

    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收获 ——谈品德课上的有效化活动教学 摘要: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